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2024-04-26

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精选8篇)

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篇1

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食用菌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自然界有大型真菌

3800——4000种,其中食用菌约2000种。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超过40多种。食用菌对观代人的诱惑,不仅仅在于它色香俱佳,老幼皆宜,更重要它是安全、优质、保健、无污染、高营养的天然绿色食品,已被国际公认为是绿色食品中的珍宝。因此,在我市开发食用菌产业有很大潜力。—、发展机遇良好我国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在国家实施“星火计划”、“扶贫计划”、“菜篮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把食用菌列为重点项目。目前,市委提出“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体目标和“一纲九目”的发展思路,给我市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虽然没有形成规模化,缺乏宏观调控,种类单一,品种老化,科技含量低,呈无序状生产。但是,市委、市政府对食用菌产业高度重视,安排县级分管领导牵头,积极争取食用菌开发项目,建立健全食用菌开发和科研机构,引导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培育高产、抗杂的优质品种,利用玉米芯、麦秸、稻草、木屑、豆秸等农林作物废弃的下脚料大规模生产木耳、香菇、猴头、银耳、金针菇、平菇、天麻、猪苓等食药用菌,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真正做到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增收效果明显食用菌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消耗低、产出大、效益好。我市地处甘肃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食用菌种类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较多,适宜各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如在大田的生态条件下,一年生产六茬,每667m2地一年可产菇(耳)24000千克,年产值51000元,纯盈利27000元,是当地蔬菜生产效益的10倍;庭院经济栽培面积66.7m2,年产鲜菇(耳)2433.08千克,年产值5118.08元,年利润2743.66元,一个五口之家,人均收入548.67元。康县、武都区、文县、徽县、成县等县(区)的一些乡镇不少农民因在家庭小规模栽培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猪苓、天麻等而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一部分群众已迈上小康路。由此说明,发展食用菌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保健性能突出食用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活性酶,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肠胃功能、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抗癌、美容减肥十大保健功能,长期食用有利健康,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病。营养科学家综合评定结果发现,食用菌是优质的绿色食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饮食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食用菌制成的酒类、饮料、调料、冲剂、酱渍、方便食品、风味食品等系列保健食品,以其天然的质地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菌类食品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发展起来,正在成为重要菜肴部分,已融入百姓的餐饮之中。科学养生,增进健康,追求三低一高(即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饮食新观念,将成为陇南人民新的饮食潮流。

四、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陇南市场上虽然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双孢蘑菇、猴头、银耳、茶树菇、竹荪、牛肝菌、天麻、猪苓等食用菌,但这些菌类产品大部分都是从康县、汉中等地出产的。如果有效地整合食用菌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科技开发机构,引导和开发食用菌产业,促进科技成果

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篇2

1 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意义

1.1 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食用菌生产开辟新原料

2006年广西年产木薯杆在400万t以上, 除了少部分作种源外, 大量的木薯杆都是当柴火烧掉或丢弃, 造成浪费甚至污染环境。充分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 可节约生产成本, 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缓解菌林矛盾。传统木腐菌食用菌多数以阔叶树木屑为原料来栽培, 在一定程度上与林业存在着矛盾。利用代用料栽培食用菌, 一方面能缓解这个矛盾, 解决栽培食用菌原料缺短问题;另一方面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 既减少森林资源受破坏, 又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 栽培食用菌的下脚料是很好的有机肥, 可以增强地力。因此, 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是一项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1.2 为农民增收开创新路子

利用废弃的木薯杆作原料栽培食用菌, 可延伸木薯产业链, 增加农民收入。每667 m2木薯杆可生产菌袋1000多个, 每个菌袋可产鲜菇约0.65 kg, 每kg保守价格按4元计, 可增加产值约2600元。若利用广西26.67多万hm2的木薯杆种植食用菌, 可增加产值约104亿元, 增加纯收入约69亿元。以玉林市为例, 玉林市是传统的木薯种植大市, 2007年全市木薯的种植面积约2万hm2, 产生的木薯杆30多万t。若全部用来栽培食用菌, 将可增加产值约7.8亿元, 增加纯收入约5.2亿元, 这对玉林市广大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 还可以解决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

1.3 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新模式

利用废弃的木薯杆制作食用菌, 再利用废弃的菌筒作生物有机肥下田或用作沼气池原料, 从而达到消除环境污染, 形成木薯—木薯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或沼气池原料的农业发展经济循环模式。

1.4 为食用菌产品安全提供新途径

木薯在种植过程中基本上不施用或只施少量低毒无残留的农药, 因此, 木薯杆极少农药残留, 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的绝好材料。栽培出来的食用菌味道比用甘蔗渣、棉籽壳、稻草等栽培的食用菌更鲜美、更健康, 市场前景更好。

2 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分析

2.1 木薯杆营养含量丰富

木薯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 是培养食用菌的优良基质, 可以作为食用菌生产的主原料。

2.2 工艺技术成熟

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和广西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经过多年木薯杆栽培食用菌试验研究, 已研究开发出木薯杆栽培多种食用菌 (如榆黄蘑、平菇、鲍鱼菇、云耳、金福菇、大杯蕈等) 工艺技术, 相关技术成熟可靠;福建省大田县食用菌中心承担的“木薯杆栽培食用菌应用研究试验”项目, 研究用不同比例的木薯杆屑替代木屑或棉籽壳组成试验配方栽培金针菇、毛木耳、杏鲍菇、香菇, 进行单因素随机设计试验, 观察各个处理的菌丝生长情况和生物学效率, 分析经济效益, 筛选出适合各个栽培品种的培养基配方。课题验收认为利用木薯杆可以栽培金针菇、毛木耳、杏鲍菇、香菇等食用菌, 生物学效率与利用木屑栽培的相似或超过。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菇产品未检出木薯杆中的有毒成分———氰氨酸, 其它5项重金属指标均达到福建省食用菌质量安全标准。

2007年,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进行大面积推广的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示范种植, 供城区农民参观学习, 并喜获成功。

3 广西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有利条件

3.1 气候适宜、原料充足

广西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特别适合木薯和食用菌生长, 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广西成为全国种植木薯和食用菌最适宜的地区之一。广西是木薯种植大省, 2006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达到28.4万hm2, 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首位, 年产木薯杆在400万t以上。目前, 广西的木薯业发展形势迅猛, 木薯种植面积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所生产的木薯杆资源丰富。

3.2 技术雄厚

技术上, 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及各地科研单位都积极给予支持。以玉林为例, 玉林市拥有全区食用菌技术龙头单位———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以该所牵头的食用菌菌种厂有15家, 占广西全区的2/3, 菌源质量和技术力量排在全区前列, 年生产菌种量达2000万袋。

2006年蘑菇产量达27万t, 排全国第2位, 食用菌总产量达到44.17万t, 产值达16.98亿元, 排全国第15位。如能充分利用木薯杆的资源优势扩大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的产量会进一步增加。

4 推进广西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措施

4.1 领导重视是关键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从实际出发, 建立适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各级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成立木薯与食用菌产业联合发展的领导机构, 推进广西木薯与食用菌产业走上又好又快的快车道, 加快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发展步伐。

4.2 品种选择是基础

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主要要选择木腐菌类食用菌品种, 要选择已经试验成功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目前, 利用木薯杆栽培试验成功的有木耳、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大杯蕈、平菇等十多个食用菌品种。

4.3 技术支撑是前提

要以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广西农科院生物研究所以及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为科技龙头单位, 实施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品种引繁、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产品研发和信息服务等, 为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4 示范推广是保证

根据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的技术要求, 在各地建立利用木薯杆栽培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 每个示范基地做到资金到位、技术到位, 达到技术和经济指标要求, 让菇农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从而以点带面、有效推动面上推广。

柳城县种植食用菌的发展前景 篇3

关键词:柳城县;食用菌;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59-1

0 前言

食用菌具有较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同时口感也较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品,被誉为“保健食品”、“绿色食品”、“山珍”。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食用菌产量从1978年的5万t增加到2010年的723万t,增长近195倍,年平均增长24.7%,近年来,食用菌市场各品种销售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因此食用菌产业是一项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发展活力的产业。

1 柳城县食用菌生产概况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年平均气温20.2℃,年降雨量1300-15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主要种植品种有蘑菇、平菇、金针菇等,是广西的蘑菇生产出口基地,常年蘑菇种植面积20-110万m2。在1995年以来,又在全区较早地引进了茶树菇、竹荪、杏鲍菇、鸡腿菇、大杯蕈、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由于长期以来,缺乏龙头企业和项目的带动,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柳城县的食用菌生产一直处在自发性生产状态。

全县有菌种生产单位和专业户12家,有规模以上的食用菌加工销售户15家(加工盐水蘑菇),有食用菌速冻生产线1条(日加工能力5t以上)。全县生产的珍稀食用菌以鲜销柳州市为主,加工的盐水蘑菇主要销往广东汕头等地。

2 柳城县种植食用菌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对于如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提高。食用菌是强身健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理想食品,也是我们人类的三大食物之一,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人民公认的高营养保健食品。在“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饮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市场。

由此可见,种植食用菌的发展前景较好,柳城县已有30多年的食用菌栽培历史,群众有栽培食用菌的基础与经验,2010年柳城县食用菌的种植面积达279.8万m2,产量1.4万t,仅冲脉镇食用菌栽培面积750亩,产鲜菇0.4万t,而柳城县种植食用菌的种类不断增多,品种由单一的双孢蘑菇、平菇发展到双孢蘑菇为主,平菇、金针菇、真姬菇、袖珍菇、鸡腿菇、草菇、茶树菇、大球盖菇、竹荪等十几个品种。此外,该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方面有一定进展,目前县内具备周年生产企业有3家,年生产能力1000万袋以上。

3 如何实现柳城县食用菌种植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业技术部门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的时间较短,农业技术推广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建议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这方面的投入。

目前,社会上菌种的生产和管理比较混乱,良莠不齐,有必要加强管理,但管理要有能力去管理,如果农业技术部门不参与菌种生产和技术推广将如何获得技术数据,如何制定标准。建议加大农业部门对食用菌生产与科研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市场,而市场的出路在加工,建议加强对本地食用菌加工的扶持。

同时,要加强技术引进与开发,不断完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要集中技术力量选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高产、优质菌株。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配套和组装。要发挥县甘蔗研究中心的技术和科研基础设施优势,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增加液体菌种生产设施和高压灭菌设施。

此外,还要坚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促进产销结合。由柳城县农业局招商引进的天地自然食品有限公司、广西格霖农业有限公司两大企业落户柳城,其中天地自然有限公司可年加工食用菌(鲜品)6000t左右,而广西格霖农业有限公司则集生产、加工、科研检验、保险物流、市场营销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目前正在筹建中。

另外,要加快基地建设和典型示范,着力培育示范基础、示范村和示范户。古砦、太平、冲脉、大埔以建设集中连片的生产示范基地为主,每个乡镇每年建设50亩的基地3个以上;其他乡镇则从抓示范户做起,每个乡镇每年建设10亩的示范样板1个以上,并逐步走上建立示范屯、示范村的工作路子上来。通过办好高标准、高水平、群众容易接受的示范样板,让群众从中看得到效益,学得到技术,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 食用菌成为我国第六大种植产业[J].浙江食用菌,2008,(05):12-15.

[2] 楊建武,刘都才,夏志兰,喻初权,田冬晤.湖南食用菌的开发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6):14-17.

[3] 李伟.食用菌商品运输的质量保护[J].食用菌,2009,(06):17-19.

[4] 食用菌好吃别“盲”种[J].中国农业信息,2005,(02):25-28.

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4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通过以“聚合力、挖潜力、添动力、激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四力”举措,切实走出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引进企业“聚合力”。

实施《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等,通过“优势互补、保底销售、资金共管、风险共担”利益联结发展机制,引进贵州丰源、聚控科技、金山里等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通过“一园”示范引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2021年,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获中央扶持资金800万元;全年兑现区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1020.21万元。累计完成食用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42100万元,到位资金41100万元。已建成连体大棚25栋、单体大棚30栋、双联栋大棚21栋,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7168平方米。

二是打造基地“添动力”。

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本土大型标准化菌种生产高科技企业,配备菌种自动化生产线、万级洁净度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启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智慧菌云”平台,利用PC管理端和移动手机端相结合方式,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推食用菌产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可视化、闭环生产。截至目前,打造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食用菌基地100余亩,建成食用菌大棚60个共计14400平方米,种植羊肚菌50万棒;通过“智慧菌云”平台建立数据采集点31个,建设智能菇房50栋,每个菇房可减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的管理成本。

三是创新工艺“挖潜力”。

按照“种植在全省、加工在**销售在全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初精深加工,主要涉及珍稀食用菌烘干、冻干、菌汤、菌粽;破壁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灵芝片加工,开发红托竹荪乳酸菌饮料等。同时,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改用清洁能源锅炉灭菌,集中回收菌袋农膜,开展废弃菌棒综合循环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国一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中心、贵州菌菇博物馆、集种植加工、会议会展、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商业服务为一体的“蘑力小镇”等。在麦架镇麦架村建成菌渣处理线1条,年产8000吨有机肥,获省农业农村厅肥料正式登记。

定西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 篇5

食用菌产业在全球发展迅速,与种植业、养殖业相比,有原种足、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既适合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又适合规模化生产.定西市发展食用菌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 者:吕书林 朱宏伟 作者单位:吕书林(甘肃渭源县农业局园艺站,748200)

朱宏伟(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农业学校,730500)

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篇6

近年来,崇左市各级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支撑,积极推广食用菌种植。在稳定当地主要经济作物—甘蔗生产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大胆探索利用甘蔗渣木薯杆,玉米杆等原料生产食用菌,有力促进了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多年来,崇左市食用菌在2006年达到77.1万平方米总面积,1191.5万公斤总产之后,产业一直呈下滑的趋势,直到2009年的最低点只有29.52万平方米总面积,160.8万公斤总产。2010年后,食用菌产业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市食用菌生产总面积,总产,产值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2011年总面积达到了79.56万平方米,同比2010年增长了45.14%,同比2009年增长了169.5%;2011年总产值达到了196.493万公斤,同比2010年增长56.67%,同比2009年增长22.2%;2011年总产值达到了3021.44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111.5%,同比2009年增长125.1%。近两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出现了种植面积增加,总产增加,产值增长“三个”增加,全市食用菌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崇左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质量不够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基地特色不突出,生产规模小,实力弱,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且栽培技术,规模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典型示范,全面推广

崇左近两年来恢复性的增长得益于着力培育食用菌种植大户,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如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盆垌村果敏屯返乡农民黄宝,告别了10年的外出打工生涯后,凭借着自己在外打工时所学到的草菇种植技术,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在自家门前建起32间草菇棚房,利用废棉,甘蔗渣,稻草等为原料生产草菇,目前平均日产鲜菇100近,日收入约1000元,月纯收入超过3万元。黄宝带动了果敏屯20多户有意向发展草菇种植,计划自己建棚扩种,相信不久的将来,果敏屯将成为一个“草菇村”。宁明县争取到县扶贫资金158万元,扶持种植黑灵芝,同时成立了“红枫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大力发展黑灵芝人工种植产业,闯出了一条山区致富的路子,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合作社有会员358人(户),2012年种植面积800多亩,预计总产值将达1800万元。龙州县益利食用菌生产基地,种用甘蔗渣,木薯杆,玉米芯等为原料生产食用菌,除了基地本身每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外,每年还带动当地群众发展食用菌10万袋以上,带动农户增收60万元。

(二)技术指导,服务到位

各级农业部门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家课堂”,“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等为载体,大力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不定期的组织菇农到生产基地学习,由技术员或者生产能手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对原料选择,拌料发酵,装袋堆放,发菌要点,出菇管理和环境管理等阶段关键技术都全方位讲解大大提高了菇农的生产技能。三.存在问题

1.准入门槛高。食用菌行业的准入资金,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食用菌种植的前期就涉及到土地租用,种植大棚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相对其他农业生产行业较高。同时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病害防治和种植技术的缺失对食用菌产业不利,并且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夏季食用菌淡季节,种植大棚基本上要闲置,这也是夏季生产的高成本投入,高技术标准的制约。短期的高投入和技术上的高标准是崇左市食用菌行业发展的瓶颈。2.产品缺乏竞争力。崇左市生产的食用菌大多属于家庭式的粗加工并且采用直接销售,没有把食用菌进行深加工,是属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附加值不高,因而也就没有核心产品竞争力,相应的收益低。

3.销售市场渠道单一性。崇左市生产的食用菌都是依赖周边地区的市场,大多只有电话口头协议,没有持久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通路,对当地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着力培育食用菌种植大户,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领头雁的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努力提升食用菌产业生产和深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大对崇左市食用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全方位开拓市场。

(二)积极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平台,广泛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同时大力引进,开发优质品种,形成多品种生产格局。

(二)加强指导,搞好协调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本文来源:菇讯网 http://www.mushroomnews.net/

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考 篇7

一、辽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是我国食用菌主要生产省份之一, 特色食用菌产业被列入省政府“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品种结构以香菇、平菇和滑菇为主体, 占80%, 其余为双孢菇、金针菇、木耳等品种, 珍稀品种白灵菇、杏孢菇也有一定面积。除了灵芝以外, 北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成为辽宁特色, 抚顺、本溪、丹东、阜新市及岫岩、庄河、东港等县 (市) 已经成为生产基地。辽宁滑菇生产占全国的80%, 形成全国滑菇优势区域。新宾县红升乡采用的半熟料地栽香菇成为新的栽培模式。

2 0 0 7年全省食用菌栽培面积11.02万亩, 总产量52.9万吨, 总产值23.77亿元, 27045万美元, 其中出口7.5万吨。从品种结构看, 香菇产量13.4万吨, 占29.4%, 平菇产量13.1万吨, 滑菇产量11.6万吨, 双孢菇1.4万吨, 占总产量3.07%, 金针菇163吨, 木耳2133吨, 其他食用菌合计5141吨。全省食用菌总产量在万吨以上的主产县有16个, 其中产值达亿元的县有3个。2007年全省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第十三位, 产值位居全国第十四位, 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七位, 创汇位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香菇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八位, 平菇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五位, 滑子菇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食用菌市场销售形势为:平菇以内销为主, 鲜菇价格为2~3元/公斤;干香菇以外销为主, 价格为8~10厘米60元/公斤、6~8厘米80元/公斤、5~6厘米100元/公斤;鲜香菇5~6元/公斤;滑菇盐渍7800元/吨;东北黑木耳50元/公斤;金针菇常规3~5元/公斤, 反季节8~12元/公斤;双孢菇鲜品5~6元/公斤, 盐渍品6000元/吨;白灵菇常规12元/公斤, 盐渍品6000元/吨;杏鲍菇6~12元/公斤。

全省食用菌现有加工能力5.2万吨, 加工产值2.69亿元, 现有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9个。其中加工销售企业有:大连格林食品公司、丹东市龙升食用菌有限公司、宽甸北方山奇菌业有限公司。工厂化企业有:阜新田园实业有限公司。产品有:褐蘑菇、蘑菇等出口外销品种。药用真菌企业有:本溪华夏集团、本溪华宝集团等。

目前, 辽宁食用菌产业发展有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抚顺特产所、辽宁大学、辽宁省林业科学院、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技术上予以保证。在品种引进、试种的同时组建了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开展了辽宁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 近期成功驯化野生槟榔菇, 并获得专利。由以段木原料为主到代料栽培, 利用木屑、棉籽壳、秸秆等, 在栽培方法上也有所创新, 制定“块栽滑菇生产技术规程”等八项规程, 开展食用菌保鲜、药用真菌加工研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现有食用菌实验室有完整的工厂化生产成套设备, 为全省食用菌育种栽培提供实验基地。

二、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与南方食用菌省区产业的比较优势

南菇发展迅猛, 使之遇到木材等资源匮乏的问题, 而北方气温低、温差大特点及60%阔叶树储量, 给辽宁实现“南菇北移”提供了商机, 使全省做大食用菌产业成为可能。

辽宁有丰富的阔叶树储量资源, 种植的玉米、水稻等副产物——秸秆资源丰富, 是发展食用菌良好的资源。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和生产技能强的下岗职工参与。

辽宁属冬长寒冷, 夏短温暖气候, 降雨丰富, 境内地形复杂, 小气候类型多样化, 立体气候明显, 昼夜温差大给优质菇生产提供良好条件。

三、影响做大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的瓶颈因素

1. 品种单一, 生产技术落后

辽宁省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平菇、香菇、滑菇、双孢菇、木耳等几个品种上, 约占总量的90%以上, 新菌种引进和开发工作进展迟缓, 很难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 部分地区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小且分散, 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不仅浪费了资源, 生产效益也不理想。一些不具备生产菌种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盲目办厂, 造成菌种多、乱、杂, 低价销售劣质种, 造成无序竞争。食用菌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生产管理体系尚未完全理顺, 各地区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由于技术指导不到位或农民不按技术规程操作, 导致生产失败的问题经常发生。

2. 加工业发展慢, 自主销售企业少

全省许多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单抓生产, 对产后加工、储藏等问题研究不够, 食用菌加工业发展慢, 初级产品多, 精细加工包装产品少;在加工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多, 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企业少;在产品销售方面, 依靠外地企业销售多, 自主建立销售企业的少, 且缺乏名牌意识, 没能在市场上更多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3. 科技投入不足

食用菌科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面对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 科研力量投入明显不足, 科研工作对生产的针对性较差, 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至今尚未培育出具有本省特点的食用菌品种, 食用菌新品种引进速度慢、消化利用不够, 菌种基本为无性繁殖, 知识产权难保护, 品种主要依靠国外。在原料拓展、发酵料理论、菌下脚料综合利用和病虫害防治问题上急需改进和创新, 急需引进消化国外工厂化栽培技术。改变以盐渍为主加工形式, 发展鲜货市场、解决鲜菇的加工、储藏、运输技术, 强化罐头食品安全质量, 研究适合百姓餐桌食用菌食品, 开发保健品、药品和饮料工艺技术。

四、做大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的几点思考

1. 建立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食用菌生产资金使用, 制定规划, 集中产区, 形成区域布局

技术小组负责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及管理等, 确保质量和产量。加强规划和布局, 做大优势产业区布局。抓住“南菇北移”的商机, 辽东山区发展木腐菌为主的食用菌 (香菇、滑子蘑、木耳) , 其他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发展草腐食用菌, 如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双孢菇和药用真菌灵芝、虫草。

2. 实行规模化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产业模式

采取“依托龙头, 带动基地”形式, 连片开发建设一些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在亿元产值以上县建立初级加工厂, 引进外资与外贸部门横向联合创建高档次、大规模的精加工企业。建食用菌批发和交易市场。

3. 加强科技投入

(1) 建设食用菌种子库, 选育新品种, 开展木腐菌替代料技术、发酵料工艺、立体栽培、下脚料再利用技术, 编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研制工厂化生产设施与智能化控制系统, 开发具有保健功能和药用功能的天然活性产品, 研制生物保鲜剂和绿色保鲜新技术。把育种、选材、栽培、采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纳入农业技术推广范畴, 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新的科技支撑模式。

(2) 以食用菌良种产业化开发为突破口, 形成食用菌成果转化新模式,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为中心, 建立省级良种繁育中心, 在重点产区开展“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选择有一定生产基础规模的重点村镇作为行动村, 建设多个“菌种和菌包标准化生产基地”, 形成统一菌种、统一原料、统一技术、统一服务、订单销售、统一废料利用的小蘑菇大产业的良性产业链条, 产品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的50%以上、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行动村成为区域性生产基地、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2%、劳动力培训率达80%以上、发挥食用菌的小循环利用的独特功能美化环境。

(3)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为核心培训基地, 以星火示范户为 (协会) 辐射源, 建立示范户为实习基地, 成立专业协会的星火学校。建立技术市场疑难问题24小时热线。建立农户、企业、技术、市场相连的食用菌产业网络平台。

(4) 围绕中心城市成立日产3~5吨大型工厂化标准化企业, 围绕中小城市建设日产200~1000公斤小型设施化生产企业, 形成周年生产、均衡上市的格局, 开展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姬菇等品种的开发, 培育市场实行品牌带动市场消费。

(5) 积极宣传食用菌营养价值, 开展“食用菌与健康”专题报告, 通过食用菌烹饪大赛和媒体报道, 弘扬“一荤一素一菇”食用菌文化, 开拓市场、引导消费。

用科技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 篇8

近年来,北京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北京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05年北京食用菌总产量已达36247吨,是1990年总产量3500吨的10倍。生产品种已由原来的平菇、香菇发展到目前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木耳、鸡腿菇、真姬菇、鲍鱼菇、秀珍菇、灰树花、姬松茸、猴头菌、灵芝等20余种。

科研攻关结硕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环保所)是北京食用菌协会的挂靠单位,通过近30年的研究,其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北京市政府多项奖励:“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示范”获北京市政府示范推广二等奖,“北京猴头菌1号优良新菌株的选育”获法国专利,“通县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获北京市政府星火科技二等奖,“木耳代用料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档菇优良新菌株的选育与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食用菌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利用北京当地资源种植食用菌技术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二等奖,“白灵菇和杏鲍菇优良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植保环保所现收集收藏30余种、300多份食用菌资源,是国内具有资源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利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先后选育出1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如香菇L937、L867,金针菇9309、金白一号、北京大木耳、北京猴头菌1号、白灵菇12号、杏鲍菇13号、小白平菇、鸡腿菇-农、茶树菇-农、草菇-农等。主要推广到房山、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大兴、门头沟、昌平等京郊区县及辽宁、吉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近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使京郊食用菌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2亿余元。

植保环保所近年来研发出多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如白灵菇和杏鲍菇关键栽培技术,此项技术可使白灵菇和杏鲍菇产量提高40%左右,亩增效达2万余元。此外还有高档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林地栽培技术、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利用废弃煤矿巷道栽培食用菌技术等,累计在京郊推广面积达2500余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亿余元。

铺就京郊富民路

根据郊区对食用菌技术的需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举办200余次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为农民讲授各种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菇农1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菇农的栽培技术水平。此外,科研人员还经常下乡进行食用菌技术咨询和指导,累计咨询指导500余次,这些咨询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和菇场,根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地解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植保环保所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房山、通州、顺义等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企业的发展,为北京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房山区庙耳岗食用菌生产基地,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原来是个后进村,1994年人均收入仅为1200余元,通过研究所的技术培训指导,推广了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多个食用菌新品种和多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带动了全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每棚食用菌年纯收入可达到 1~2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万余元,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市食用菌生产专业村,2006年成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此外还有通州区金信公司白灵菇生产基地、顺义区食用菌协会生产基地、密云县食用菌试验站、怀柔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等。

上一篇:如何干好财务工作下一篇:后厨房卫生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