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2024-04-24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共11篇)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1

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所发生的旱涝重大气候灾害作为项目研究的切入点,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特别是从气候系统中海-陆-气各子系统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影响机理入手,对我国重大气候灾害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与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有关的“东亚气候系统”新理论,指出这个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发生的重要作用;从东亚季风-西太平洋暖池-ENSO循环相互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提出了热带西太平洋对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以及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过程,指出了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对于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异常的不同影响及其机理;提出了高原热力适应理论,应用此理论揭示了高原热力变化对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影响的物理过程.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ENSO循环的数值预测模式和我国跨季度和年度气候异常的数值预测系统,研制了新一代气候耦合数值模型中的大气环流数值模式.通过这两个预测系统的研制使我国对ENSO事件预测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并成功地预测了我国1998-2003年夏季所发生的严重旱涝气候灾害.此外,成功地进行了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获取了许多有关我国典型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并得到许多原创性的科学结果,为开发大西北提供了可靠的气候环境资料.本项目的完成不仅为今后开展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发生规律、成因与预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数值模型基础,而且对于国家旱涝气候灾害预测水平的提高,减轻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 者:黄荣辉 HUANG Rong-hui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刊 名:地球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年,卷(期):2006 21(6) 分类号:P46 关键词:重大气候灾害   形成机理   预测理论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2

1 层理性破碎地层井壁失稳模型研究

1.1 井眼周围地层固相控制方程[2,3,4,5]

在井眼未钻开之前, 地层在原地应力状态下保持平衡, 地应力坐标系下, 地层应力状态为:

井眼钻开后, 井眼内的地层为钻井液液柱压力所代替, 不考虑井眼钻开瞬间的动态效应, 井眼直角坐标系下, 井眼周围地层的受力平衡方程为:

式中, bx, by, bz为单位体积的体积力在x, y, z方向上的分量。

1.2 等效连续体模型的弹塑性本构方程[6]

一般情况下的应力空间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矩阵为:

当f=0, 并L>0时:

当f<0, 或f=0, 但L≤0时:

由式 (3) 可知, 确定弹塑性矩阵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屈服函数和塑性势函数。

根据郑颖人等人的建议, 层理性地层屈服条件采用莫尔-库仑准则:

式中, 是层理面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它们是内变量u的函数, 分别为层理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

塑性势函数采用:

上面给出的弹塑性矩阵是在层理面局部坐标系内定义的, 而井壁稳定性分析中井眼受力和变形都是在井眼坐标系下进行的, 因此需要将层理面局部坐标系下的弹塑性矩阵转换到井眼坐标系下。

给出的井眼坐标系与地磁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层理面坐标系与地磁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井眼坐标系向层理面坐标系的转换关系为:

1.3 井周地层失稳的判别准则

采用下述准则作为求解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判据:

其中, 式 (8) 为沿层理面的剪切破坏准则, 式 (9) 为岩石基体的破坏准则。

2 模型的应用

柴X井2261~2688m地层为典型层理性泥页岩地层, 采用层理性地层计算模型和常规井壁稳定性模型分别对该段地层坍塌压力进行计算, 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如图1所示。

采用常规井壁稳定模型分析, 该段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最大值基本在1.35g/cm3, 采用层理性地层计算模型, 该段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最大值基本在1.45g/cm3, 坍塌压力提高约7.4%。实钻情况表明, 该井段有层理性坍塌掉块现象, 采用层理性地层井壁稳定模型计算得出的坍塌压力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

3 结论

3.1通过实验、分析, 确定了层理性破碎地层井壁失稳的机理当井眼内钻井液密度过低时, 会发生坍塌掉块现象;当井眼内钻井液密度过高, 会导致缩径。

3.2 综合考虑了地应力、孔隙压力, 地层走向、倾角、层理面发育程度等因素, 建立了层理性地层井壁失稳流固耦合的数学模型;

3.3 流固耦合模型预测结果更准确, 更接近地层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基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2]徐芝纶.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255-264.

[3]王勖成, 劭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4]徐芝纶.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255-264.

[5]庄懋年, 马晓士, 蒋潞.工程塑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柔性领导 组织文化管理 行为机理

【作者简介】许一,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柔性领导——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行为与组织文化匹配的必然结果

柔性领导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领导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对柔性领导行为机理的分析研究能够帮助各类组织领导的柔性化转型从自发走向自觉,同时有助于组织培养柔性领导。柔性领导以非权力影响力和组织社会资本管理为主要手段,实施领导并实现其组织目标。柔性领导以理念人为基本人性假设,通过组织文化管理实现组织目标。从领导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发现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过程与传统领导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领导者与组织成员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动、整合、网络代替了指挥、命令和上下尊卑,已成为领导行为新的“关键词”。

上述转变不是柔性领导的标新立异或为缓解眼前的管理矛盾的权宜之计,而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发展的客观需要。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受到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角色、职责、情感和地位的影响,领导者凭借其自身的影响力和组织资源整合能力,在组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比其他成员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领导者对其与组织成员关系的认知无疑是这一过程的基础与起点。领导者对其与组织成员人际关系的认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领导者的心智模式无疑在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柔性领导者的心智模式包括:角色认知、关系网络的建立和情感的方向与强度等在内的一系列人际关系决策。

科顿认为,组织团队成员心智模式的发展受到了组织成员的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科顿提出了“认知氛围”(cognitive climate)的概念,即指由组织团队中大多数人偏好的认知风格组成的学习环境。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处于激烈变化之中,组织产业链的网络化趋势、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E时代员工已逐步成为组织的中坚力量等,这些变化促使组织认知气氛发生相应的变化,组织领导则不断调整其认知风格与其匹配,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对自身组织角色的认知随之发生改变。在百度“知道”一切、微博大行其道的时代,随着成员个人诉求的变化,组织的认知气氛已逐渐向多元化、平等、开放、分享、合作的方向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类组织领导面临一个共同课题——实现领导转型,主动与组织认知氛围相匹配,或是坚持传统领导理念一意孤行。柔性领导者无疑会选择前者。柔性(flexible)意味着变化、适配和和谐。柔性被定义为能快速无耗费地适应新形势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判断柔性领导的重要标准。主动与组织认知氛围的适配(fit)是柔性领导实现有效领导的前提。事实上,与环境的适配从来都是优秀领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传统领导者的出现不过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组织领导适配工业化组织认知氛围的产物。在松圈主义、粉丝时代大行其道的知识经济时代,柔性领导是高效领导的必然选择。柔性领导通过组织文化管理实施其领导行为,柔性领导行为与组织文化的适配是成功实现柔性领导的前提与条件。

二、适配——柔性领导文化管理的路径分析

1. 柔性领导的适配行为分析

适配也称匹配,不同的学科对匹配有不同的定义。电子学认为,适配是一种耦合(coupling),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组织行为学的学者认为,个人和其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是指个人和环境互相得到供需平衡。社会学则认为,适配源于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即假设个人是就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定义自己,并且以自己與他人的相似性来认同自己。在组织管理理论中,从宽泛的定义看,人——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是指个体与其所工作的组织之间的相容性(Kristof,1996)。学者赵立将现有的人与组织匹配理论归为两类,即(1)互补匹配和一致匹配;(2)需要——供给匹配和需求——能力匹配。其中,互补匹配指个体填补了组织的需要,或组织满足了个体的需要;一致匹配则是个人与组织拥有相似特征。

正如莫纳汉等指出的,从个体角度出发,匹配是发生在当个体拥有组织所要求的能力的时候(Muehins & Monahan,1987)。柔性来自“剩余”柔性领导的匹配行为实际上是柔性领导能力的具体体现。在管理实践中适配行为能够为柔性领导带来实实在在的柔性“红利”:一是采取适配行为的组织成员当个体自身的素质允许其达到组织的要求,他们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二是个体履行职责的相对容易性能够给他们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塑造影响力的活动。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以积累充足的社会资本;三是研究已经证明,需求——能力的匹配能够带给个体时间采取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适配行为普遍存在于人与组织关系的管理中,但对于柔性领导适配行为具有特殊意义。柔性领导实现其非权力影响力受到其与环境适配能力的影响。影响力策略的有效性或取决于情境,如目标的地位;或取决于组织的功能定位,如人力资源或财政等。这意味着与环境的适配成为柔性领导实现其非权力影响力的先决条件。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组织的匹配对其领导行为同样产生着影响,在不同的组织中受尊敬和推崇的人格特质是不同的。当个体与组织文化相匹配时,这些个体较那些不太匹配的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

与组织的适配是柔性领导必备的能力,柔性领导通过文化管理实现其组织目标,在柔性领导与组织的适配中柔性领导与组织文化的适配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2. 柔性领导的领导风格与组织文化的匹配路径分析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行为与组织文化之间有着天然联系,互相深刻影响。领导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 好的领导者需要发展技能来使得他们能够改变现有文化的某些方面以改善他们的组织绩效(Brown,2005)。而文化能够影响领导的观念、风格和实践活动,在高度集权的文化下,存在集中的决策结构。陈维政等在其研究中发现领导风格的变革维度与企业文化的发展导向、交易维度与企业文化的经济导向具有协同性;交易型领导更可能存在于一个机械的环境中,变革型领导更容易产生于一个有机的环境中。孙建国等则证明变革型领导与创新文化呈正相关。

与组织文化的适配是柔性领导实现组织文化管理的前提与条件,柔性领导在组织管理实践操作层面如何实现这种适配或者说揭示适配过程的路径是分析柔性领导行为、培养柔性领导的重要一环。

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分别是对组织个性特征与领导行为特征的抽象与概括,以便于研究者和管理者认识两种现象的本质。当管理者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时,管理者一般是通过关注分析某种具体的管理现象作为介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管理中的目标、流程、顾客满意度等都是这样的将管理理论与实践集合起来的介质。在柔性领导文化管理中组织气氛成为这种介质。

利特温与斯特林格指出,氛围或气氛的概念是人员和环境之间的关键功能的连接,组织气氛是指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每个组织成员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觉。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气氛就是组织的“性情”。气氛源自组织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与政策;气氛被组织成员所知觉到,是作为解释情境的基础,同时气氛可以作为指导活动的动力来源。

组织文化和组织气氛在概念上密切相关,都是指组织成员对环境的理解方式,都表现为构成组织成员行为基础的共同内涵。阿吉里斯甚至认为,气氛与文化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组织气氛与组织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侧重点的不同。莫瑞恩和沃克威恩认为,组织气氛的定义是着重于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环境的知觉,组织文化的定义则是聚集于成员间共享的价值观,而知觉与价值观是不同的概念。组织文化与组织气氛分别从两个角度揭示了组织成员与环境的连接状况,其中,组织气氛侧重于感知层面,即“形而下”层面,表现为所有的组织成员都可体验到的组织的日常生活,组织气氛与组织成员个人行为的联系更加接近;组织文化侧重于较深的价值观层面,文化归属于组织的整体层次,是“形而上”层面,有些成员可能无法完全体验到。可以说,组织气氛是组织文化的情感表现,而组织文化是组织气氛的气韵凝结,二者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

图1 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过程分析图

如图1所示,基于组织文化与组织气氛的特征及其关系,从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的操作层面看,柔性领导从实现与组织气氛的匹配入手,在组织人员管理的“形而下”部分即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具体领导行为和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在短期内引导员工行为,帮助员工感知组织气氛的形式,继而形成组织成员对工作环境的共同知觉。柔性领导在日常组织气氛管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调整员工的行为取向,逐步形成组织气氛的全面改善,随着组织气氛的升华, 逐渐触及组织的价值观层面,最终柔性领导的组织文化管理有可能进入组织文化的基础假设部分,逐步提升组织文化,实现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的最高目标。在柔性领导从组织气氛入手由浅入深实现组织文化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知、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发生着相应的改变。透过柔性领导日常组织气氛管理行为,成员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组织气氛的变化,随着组织员工行为的普遍性的改善,组织气氛逐步发生变化,组织成员随之发生行为转变表现出与组织气氛相适配的行为,行为的不断积累促使其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在领导引导和组织氛围的共同影响下员工的价值观开始发生调整与变化。在上述柔性领导文化管理中“适配”贯穿始终。一方面是柔性领导的主动适配行为,包括:(1)与已有组织气氛、文化的适配是柔性领导实现组织气氛管理的前提;(2)在组织气氛管理过程中柔性领导的行为与组织气氛、组织文化变化的方向与程度的适配;(3)柔性领导行为与每个组织成员个体行为的适配,即与组织成员对领导行为的认同程度、其对组织气氛变化的感知程度、发展阶段的匹配;(4)组织文化管理过程与组织环境变化的适配。另一方面是组织成员与组织气氛和柔性领导的适配行为:(1)组织成员行为与柔性领导的行为适配;(2)组织成员与新的组织气氛的适配;(3)新的组织气氛形成过程中组织成员与全体成员的适配;(4)组织成员行为与新的价值观的适配。在以上两类适配过程中组织气氛的转变逐渐演变为组织文化的转型,而柔性领导的行为以其柔性领导理念的凝练形成了柔性领导风格。

柔性领导的组织文化管理行为是在一定组织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在组织文化与领导风格的适配中组织的环境和组织战略会对其产生实质影响,而组织的任务、目标和组织成员的状况又在客观上影响着柔性领导行为与组织气氛的适配过程。

3. 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平等、开放、互动、和谐共享始终是柔性领导行为的主旋律,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包括自己从领导过程中受益,得到提升是柔性领导行为不变的宗旨。柔性领导在组织文化管理行为中通过三个适配的发展过程达到柔性领导的目标。如图2所示:柔性领导为了实现组织愿景、战略赋予其的领导目标,进行“形而上”的分析,设计实现领导风格与组织文化、领导行为与组织气氛的适配。在具体的领导实践中柔性领导在实现领导行为与组织气氛的适配过程中引导组织成员行为的改善,在组织气氛调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领导风格与组织文化的适配,在组织文化管理基础上实现组织价值观的调整,实现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的目标。

图2 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实施路径图

三、柔性领导组织气氛管理行为分析

适配是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的“关键词”,适配是一种相互配合的过程。柔性领导与组织气氛的配合,基于柔性领导在对组织气氛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基础上所采取的与组织气氛相匹配的领导行为。以上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即组织气氛与领导者自我认知分析、柔性领导行为与组织气氛匹配的决策、柔性领导组织气氛管理行为的实施。

1. 组织气氛与柔性领导行为分析

气氛源自组织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与政策; 气氛被组织成员所知觉到,作为解释情境的基础,同时气氛可以作为指导活动的动力来源。在组织气氛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分析维度。赵立指出,组织气氛分析维度可以归纳为情感温暖、个人发展与管理和制度三个方面。其中,情感温暖是指人们从组织中寻求情感满足;个人发展表现为个体自主性、奖励指向、赞扬和承认、职业发展、一般满足感、认同等;管理和制度表现为组织的工作结构、上级领导支持、管理结构、工作责任、行为标准等。柔性领导由于其领导行为的柔性特质,在组织气氛分析中采用柔性较高的维度体系有利于其发挥优势。

柔性领导通过非权力影响力和组织社会网络管理实施组织文化管理以实现组织目标。我们可以从非权力影响力和组织社会网络管理能力两个维度对柔性领导行为进行分析。

图3 柔性领导组织气氛管理分析图

如图3所示,在组织气氛分析和自身柔性领导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柔性领导,其行为主要表现为,非权力影响力、组织社会网络管理能力和组织成员在情感满足、个人发展意愿、组织管理和制度上的特点的相互匹配,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领导决策行为。

2. 柔性领导组织气氛管理决策的内容

柔性行为通过柔性领导影响力网络得以实施,柔性领导影响力网络是指柔性领导与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这些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的总和。柔性领导的组织气氛管理也不例外。我们一般使用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维度、关系性维度和认知性维度的三维度体系分析柔性领导影响力网络。其中,结构性维度关注的是网络成员之间联结(ties)的所有形态和网络成员能否在此结构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position);关系型维度指网络成员经由长期的互动,所发展出来的个人关系形态,通过这些持续不断的人际关系,人们可以达到其社交、认同和声望等社会目的,包括柔性领导自我认知,柔性领导与组织成员的一对一的对偶关系和柔性领导对组织成员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认知性维度表现为组织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而这种价值规范集中表现为网络成员决策的参照系、心智模式和认知风格。

在结构性维度决策中,柔性领导根据组织气氛的具体情况确定自身在组织关系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与组织内不同非正式组织的态度与关系等;在关系性维度中,柔性领导从组织气氛的具体特点出发,在实现组织气氛条件下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在与每一位成员对偶关系中的角色,确定自己与组织成员关系中的角色;在认知维度中,柔性领导在理解、认同或部分认同组织价值观念、心智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组织成员的沟通构建其组织关系網络。

3. 柔性领导组织气氛管理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在柔性领导具体的组织气氛管理行为中,可以从四个方面以匹配为中心确保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1)价值观匹配,即组织及其成员在价值观方面的相似性。价值观作为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稳定而持久的,并指导着员工的行为,因此价值观能够较好地预测个体水平的结果,包括满意感和行为意图等(Meglinoetal, 1992)。

(2)目标匹配,即目标的相似性。(Van Vianen V,2000)曾以四种目标来测量个体与组织的目标匹配:奖酬、工作压力、努力程度及竞赛性。

(3)个体需要与组织系统的匹配,当个体的能力与工作的职责和组织要求匹配时就出现满足,当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与组织提供的奖酬匹配时就出现满意(Dawis&Lofquist;,1996 )。

(4)个性特征与组织气氛间的匹配,匹配的测量是根据个体的个性特征与组织气氛间的一致性或者互补性(Kristof-Brownetal,2005)。当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置身于相容的环境中时,情景和人的因素就不可能完全分开(Day & Bedeian,1995)。

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行为以适配为中心,从组织气氛管理入手,在组织领导与组织成员的互动中,在日常的组织工作中实现着组织文化的提升与再造。柔性领导不追求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宣言,从不相信作秀与个别的英雄人物能重塑组织,更不相信凭一己之力能拯救组织。柔性领导与他的伙伴们秉承着坚定的信念,日复一日,春风化雨,在艰苦的日常领导实践中,建设着团队的组织文化,也塑造着组织的未来。

责任编辑:周振国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4

2013-2018年中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研究及投资前景

预测报告

第一章 中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及属性分析

一、行业定义

二、国民经济依赖性

三、经济类型属性

四、行业周期属性 第二节 经济发展环境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二、2005-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三、经济结构调整

四、国民收入状况 第三节 政策发展环境

一、产业振兴规划

二、产业发展规划

三、行业标准政策

四、市场应用政策

五、财政税收政策 第四节 社会发展环境

一、中国人口规模

二、分年龄结构

三、分学历结构

四、分地区结构

五、消费观念

第五节 投融资发展环境

一、金融开放

二、金融财政政策

三、金融货币政策

四、外汇政策

五、银行信贷政策

六、股权债券融资政策

第二章 中国物业管理服务生产现状分析 第一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物业管理服务产能概况

一、2006-2012年产能分析

二、2013-2018年产能预测

第三节 物业管理服务市场容量概况

一、2006-2012年市场容量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

三、2013-2018年市场容量预测

第四节 物业管理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物业管理服务产业供需情况

第三章 2013-2018年中国市场分析 第一节 我国整体市场规模

一、总量规模

二、增长速度

三、各季度市场情况

第二节 原材料市场分析 第三节 市场结构分析

一、产品市场结构

二、品牌市场结构

三、区域市场结构

四、渠道市场结构

第四章 2010-2013年中国物业管理服务市场供需监测分析

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

第三节 市场特征分析

第五章 2013年中国物业管理服务市场竞争格局与厂商市场竞争力评价 第一节 竞争格局分析

第二节 主力厂商市场竞争力评价

一、产品竞争力

二、价格竞争力

三、渠道竞争力

六、品牌竞争力

第六章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供需状况分析 第一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第二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供给能力分析 第三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进出口贸易分析

一、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态势

二、国内外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七章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竞争绩效分析 第一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总体效益水平分析 第二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绩效分析 第四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绩效分析 第五节 物业管理服务市场分销体系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销售渠道模式分析

二、产品最佳销售渠道选择

第八章、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第一节 国际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一、2013-2018年经济增长与需求预测

二、2013-2018年行业总产量预测

三、我国中长期市场发展策略预测 第二节 我国资源配置的前景

第九章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投融资分析 第一节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企业所有制状况 第二节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外资进入状况 第三节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合作与并购 第四节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投资体制分析

第五节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资本市场融资分析

第十章 物业管理服务产业投资策略 第一节 产品定位策略

一、市场细分策略

二、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二节 产品开发策略

一、追求产品质量

二、促进产品多元化发展 第三节 渠道销售策略

一、销售模式分类

二、市场投资建议 第四节 品牌经营策略

一、不同品牌经营模式

二、如何切入开拓品牌 第五节 服务策略

第十一章 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A.企业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 B.企业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 C.企业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 D.企业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E.企业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2013-2018中国物业管理服务产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投资环境

一、资源环境分析

二、市场竞争分析

三、政策环境分析 第二节 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 投资风险及对策分析 第四节 投资发展前景

一、市场供需发展趋势

二、未来发展展望

第十三章 物业管理服务相关产业2013-2018年走势分析 第一节 上游行业影响分析 第二节 下游行业影响分析

第十四章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成长能力及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第二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增长性与波动性分析 第三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集中程度分析

第十五章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风险趋势分析与对策

第一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风险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

五、进入退出风险

第二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六章 物业管理服务产业投资风险 第一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宏观调控风险 第二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竞争风险 第三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供需波动风险 第四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技术创新风险 第五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风险

第十七章 2013-2018年中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国际市场预测

一、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产能预测

二、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市场需求前景 第二节 中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一、产品发展趋势

二、技术发展趋势

第三节 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中国市场预测

一、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产能预测

二、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市场需求前景

第十八章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研究

第一节 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主要区域投资机会 第二节 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出口市场投资机会 第三节 2013-2018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

--------------------网 址:

等离子体隐身机理研究 篇5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隐身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等离子体隐身的发展现状;然后分别从折射效应和吸收衰减两方面详细论述等离子体隐身的基本原理,说明等离子体隐身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隐身方法.

作 者:莫锦军 刘少斌 袁乃昌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长沙,410073 刊 名:现代雷达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RADAR 年,卷(期): 24(3) 分类号:V21 关键词:等离子体隐身   折射效应   吸收衰减   雷达散射截面(RCS)  

磁共振成像序列的机理研究 篇6

磁共振成像序列的机理研究

【摘要】1946年,人们最初认识了核磁共振(NMR)现象。之后,NMR很快产生了实际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NMR技术不断发展,其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1973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问世并日趋成熟,被人类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一项常规的医学检测手段。近年来,科学家在磁共振成像序列的机理上不断进行探究,并成功扩充磁共振序列库,对推动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人类揭示大脑和生命的奥秘奠基。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磁共振成像序列——SE序列、FSE序列、IR序列、GRE序列和三种杂合序列。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序列、磁化矢量、弛豫、RF脉冲 【正文】

一、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概述

处在磁场中的任何含有奇数质子或中子的原子核会吸收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能量而处于受激高能态。当处于受激高能态的原子核回复到初始低能态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励频率相同的电磁波。这一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NMR),磁共振设备有:MR设备的场强、MR设备的磁体和MR设备的线圈。

磁共振成像(MRI)是基于核磁共振(NMR)原理的成像技术。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MRI)已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由于氢为磁化最高的原子核,且氢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故MRI中目前只应用氢核成像。在自然状态下,质子是无序的,因此它们不显示磁性。利用磁场使质子规范排列后,质子就会形成一个相应的磁化矢量,该磁化矢量方向与外磁场纵轴的方向相同。然而此时形成的磁力与外磁场相比十分微弱,还不能直接应用与成像技术。质子在外磁场中有特定的自旋方式和“进动”的运动方式。而其“进动频率”与外磁场的场强有关,用Lamor方程可表示为0B0。根据Lamor方程计算出能使氢质子产生共振的射频脉冲(RF脉冲),并向质子施加特定频率的RF脉冲,质子便会吸收RF脉冲的能量发生跃迁,同时变为处于“同相”的质子,形成一个新的宏观磁化量,即横向磁化矢量。此时的MR信号就可以应用成1/4 磁共振成像序列的机理研究

像。

新建立的横向磁化矢量的消失与原来的纵向磁化矢量的恢复过程称为“弛豫”。其中,纵向弛豫时间称为T1,横向弛豫时间称为T2。弛豫时间为一常数:T1=纵向磁化恢复到原来磁化量63%的时间;T2=横向磁化减少到初始的37%的时间。人体中不同成分的组织和结构的弛豫时间不同,正常组织与该组织中的病变组织之间的弛豫时间也不同,这是MRI用于临床诊断的最主要的物理基础。

MR信号与质子密度、T1、T2值、化学位移、相位、运动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对MR信号的影响收RF脉冲的调节、所用的梯度以及信号采集时刻的控制。因此,MRI成像技术中,有多个成像参数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使MRI获得的图像十分清晰精细。且MRI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能够通过调节磁场自由选择所需剖面,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都有很大的价值。

二、磁共振成像的序列

磁共振成像序列可分为多种:

1、自旋回波(SE)序列;

2、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3、反转恢复(IR)序列;

4、梯度回波(GRE)序列;

5、杂合序列。

(1)自旋回波(SE)序列:SE序列是目前MR成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SE序列包括单回波SE序列和多回波SE序列。单回波序列的过程是先发射一个90°脉冲,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发射一个180°脉冲,此后再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就出现了回波,即可测量回波信号的强度。其中,90°RF脉冲至测量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称为回波时间(TE)。在实际成像过程中,上述过程需要重复,相邻两个90°RF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TR)。因此,SE序列组织的MR信号强度可用Bloch方程表示:

SSEf(H)g(V)(1eTR/T1)eTE/T2

从中可知,T1越长或T2越短,则信号越弱;T1越短、T2越长或质子密度越高,则信号越强。成像时通过对TR和TE时间的选择,可获得不同强度的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像。

1、选用长TR(1500~2500ms)和短TE(10~25ms)可得到质子密度加权像;

2、选用长TR(1500~2500ms)和长TE(80~120ms)可得到T2加权像;

3、选用短TR(5000ms左右)和短TE(10~25ms)可得到T1加权像。若均选用中等长度的TE和TR,则无法突出对比,从而不适用于医学成像。

多回波序列是在施加90°RF脉冲后,每隔特定的时间连续施加多个180°RF脉冲,使磁化矢量产生多个回波。多回波SE序列可显著缩短成像时间,但因为弛豫的作用,相继

2/4 磁共振成像序列的机理研究

产生的回波信号幅度呈指数性衰减,使图像的信噪比降低。

SE序列具有组织对比良好、信噪比较高、伪影少、信号变化容易解释等特点。常用于颅脑、骨关节软组织、脊柱等的临床检测与治疗。

(2)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在SE序列中,T2加权像的产生所需要的扫描时间较长,FSE则解决了这个问题。FSE序列同多回波SE序列一样,是在施加90°RF脉冲后,连续施加多个180°RF脉冲,形成多个自旋回波。不同的则是FSE序列在每个TR时间内获得多个彼此独立的不同相位编码数据,因此可使用较少的脉冲激励及较少的TR周期形成图像,从而缩短扫描时间。

根据回波链长度(ETL),FSE序列可分为短回波链、中等长度回波链、长回波链三种。其特点有:快速成像、对磁场不均匀性不敏感、组织对比降低、图像模糊、脂肪组织信号强度增高、组织的T2值延长、能量沉积增加等。

(3)反转恢复(IR)序列:IR序列是较早应用的脉冲序列。其RF脉冲激励的顺序与SE序列相反。扫描中,先给一个180°RF脉冲,该脉冲使磁化矢量反转180°,之后磁化矢量依组织的纵向弛豫恢复,经过大约T1的时间后,磁化矢量恢复的量值直接与组织的T1有关,能够有效反应组织的T1差异。但是该信号还不能被测量,需再施加一个人90°RF脉冲,使其出现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IR序列的信号强度由Bloch方程表示为:

SIRf(H)g(V)(12eTI/T1eTR/T1)eTE/T2

IR序列有两种信号处理方式:量值重建法和相位敏感重建法。所以,IR序列的信号不仅与所选择的TI、TE和TR有关,还与数据重建方式有关。IR序列可形成重T1加权像,在成像过程中完全排除T2的作用,能精细地显示解剖结构,因而在检测灰白质疾病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近年来,以IR序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流动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得到重视。该方法采用长TI和长TE的IRSE序列脉冲,产生液体信号为0的T2加权像,是一种水抑制的成像方法。常用于脑的多发性硬化和脑梗塞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其在癫痫的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4)梯度回波(GRE)序列:GRE序列又称为场回波(FE)序列,具有扫描时间少、磁敏感效应和三维成像的特点。其采用小于90°的射频脉冲激励和小的翻转角,并使用反转梯度取代180°复相脉冲。MR图像信号强度的大小主要由激励脉冲发射时纵向磁化矢量

3/4 磁共振成像序列的机理研究 的大小和纵向磁化矢量翻转到XY平面的横向磁化矢量的大小决定。GRE图像的对比主要依赖于激发脉冲的翻转角,TR和TE三个因素。在三个因素中,翻转角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GRE序列虽采用小于90°的射频脉冲激励,但小角度脉冲的纵向磁化矢量变化较小,使发射前的纵向磁化矢量接近于完全恢复,能形成较大的稳态纵向细化矢量,故能产生较强的MR信号,明显缩短成像时间而又具有较高的图像信噪比。由于GRE序列不使用180°RF脉冲,可减少被检者体内的能量堆积,对被检者有利。目前,GRE已被广发应用在上中腹部脏器检查、血管检查、心脏成像、关节软骨成像、胆系成像中,是目前MR快速扫描序列中最为成熟的方法。

(5)杂合序列:

①梯度自旋回波(GSE)序列:GSE序列是由SE序列和GRE序列组合而成的快速成像序列,又被称为GRASE。该序列恢复了类似自旋回波的磁敏感性特点,又缩短了扫描时间。GRASE的一次激发中包含几个自旋回波,每个自旋回波中又包含了一系列梯度回波。一般情况下,GRASE中所有自旋回波包络叫做快速因子TF,将一个自旋回波包络所笼罩的梯度回波数叫做EPI因子EF。TF和EF都是GRASE的参数。

从广义上讲,TSE和EPI都属于GRASE序列。但在通常情况下,只有TF≠1和EF≠1的序列称为GRASE。当EF=1时,GRASE称为TSE序列;而当TF=1时,GRASE被称为EPI序列。因此,三种序列之间就可以相互转换,GRASE在序列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②TIR、TIRM序列:TIR、TIRM序列是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前加一个180°准备脉冲组合成的新序列。该序列的工作原理与标注IR序列相似,并具有抑制脂肪信号的作用。如果在射频激励开始时液体纵向磁化的弛豫曲线正好经过零线,就可以抑制水信号。TIR、TIRM序列对观察脑室周围的病变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液体信号的压制,脑室周围的高密度病变以及周边的充水结构都能清楚显示。

③STEAM序列:STEAM序列是利用激发回波来取得信号的快速成像序列。STEAM序列采用3个RF脉冲:两个90°脉冲及一组紧随其后的小角度射频脉冲串。采样时,STEAM对每个回波信号分别进行相位编码。

STEAM序列能够克服磁场非均匀性的影响,且其图像不受运动伪影的干扰,还可以运用在扩散成像场合中。然而STEAM对脂肪或蛋白质等短T1组织的成像比较困难,最大信号幅度小,信噪比不高。

4/4 磁共振成像序列的机理研究

三、未来展望

科学家对生命的探究从未停息,人脑的思维方式一直是一个谜。借助MRI技术在脑功能成像方面的发展,有助于人类破译大脑之谜。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脑的功能及发生机制是脑科学中最重要的课题。MRI血流成像技术、MRI波谱分析又帮助人类了解生命体的构造。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未来的MRI将成为思维阅读器,将在揭示生命的奥秘这一课题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正汉——MRI常用序列及其应用

2、万遂人——神奇的医学成像技术

3、百度百科——核磁共振成像

4、《电磁生物效应》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刘亚宁主编

5、《世界医疗器械》1999年4月

6、赵喜平、郑崇勋——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及其应用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7

在油田的勘测和开采初期, 由于井液中的含水量较低, 石油存储地层较浅, 所以杆柱和油管的磨损并不明显。综合我国大部分油田的开采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采抽作业, 油田已经进入了生命周期的后半部分, 油井中含水量逐渐增加 (一般在75%以上) , 这就会造成杆柱和油管的润滑效果劣化。

随着石油开采作业的进一步深入, 石油在地层中的位置越来越深, 开采也越来越困难。相应地, 抽油井中的摩擦和损耗也越来越大, 虽然抽油杆柱和抽油管之间的对冲运动并不剧烈, 但不间断地接触和摩擦, 依然会产生磨损现象。由于磨损现象多出现在单侧, 因此也称之为偏磨。

1 抽油杆柱与油管偏磨原因分析

造成抽油杆柱和油管偏磨的原因很多, 以下从主要的原因展开分析。

1.1 油井自身的构造

事实上, 在我国很多油田开发早期, 油井的开采设计结构都很简单, 大多以直井为主要形式。但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 为了获取石油资源, 开始出现斜度较大的井段, 井下构造拐点增多, 原有的直线构造被打破, 甚至出现螺旋形的井下构造。在这一前提下, 油管的形状必须与井下构造一致, 而抽油杆柱之间的连接是直线要求, 这样一来两者之间的接触必然发生。

具体来说, 当井下有斜坡的情况下, 油管就是弯曲的, 抽油泵的安置位于斜面一下, 这样抽油杆与油管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采取直井方式, 也无法保证随着井深的增加, 钻头与井口之间是同心圆, 直井本身必然会形成向下扭曲的螺旋。

1.2 抽油杆柱变形

抽油杆柱的材料在长期满负荷运行的状态下, 容易产生金属疲劳, 进而发生弯曲变形。抽油机运转的过程中抽油杆柱因为收缩性能变差, 摇晃幅度加剧, 就会与油管发生弹性收缩摩擦。

较为直观的现象是, 在直井之中, 抽油管的运动幅度要一般要大于抽油杆柱, 当后者发生变形弯曲之后, 两者在高速的震动下产生横向压力, 造成偏磨。

1.3 油井结蜡

油井结蜡是指石油中蕴含的固体和半固体成分, 例如石蜡、沥青等物质, 在从石油中析出之后粘连在油管外部, 形成固体的混合物。一旦出现油井结蜡的现象, 抽油杆柱就会被液体摩擦力的影响下, 与抽油泵之间形成较大的阻力;同时, 此时油管内径与抽油杆柱的外径比例减小, 导致结蜡点的摩擦力大于其他部分, 抽油杆柱由此发生弯曲, 产生偏磨现象。

1.4 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三种分析的原因之外, 造成抽油杆柱与油管偏磨的因素还包括油井参数设置、采出液影响等。其中, 采出液影响是指所采石油物质中的含水率, 这是在油田开采后期无法回避的一种偏磨问题。

客观上说, 油田开采后期的含水量增加是必然的, 产出液中的水分含量越多, 就会造成井液密度增大, 从而增加了抽油杆柱的浮力;浮力的增加必然导致临界压力的降低, 抽油杆柱发生扭曲变形就是无法避免的。

2 抽油杆柱与油管偏磨机理分析

在分析过发生偏磨的原因之后, 针对偏磨的机理进行分析。

2.1 机械磨损。

油井的构造并不能完全满足直井条件, 出现斜度、螺旋、扭曲是很正常的情况, 但这些情况就容易造成抽油杆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 由此一来, 抽油杆柱连接的部分 (卡箍、油管) 自然发生扭曲, 并在不断上下运动的抽取行为中产生磨损。

2.2 介质磨损。

抽油泵将井液送入抽油管, 液体中含有大量的复杂成分, 也包括一些固体颗粒碎屑, 这些碎屑导致抽油杆柱和油管中间连接突出的部分, 发生碰撞和摩擦, 进而磨损。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磨损是从内部开始的。

2.3 化学磨损。

化学腐蚀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原油本身就含有大量腐蚀性成分, 如硫化物、细菌成分等, 当腐蚀性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会产生磨损。

3 偏磨点位置预测实现方法

偏摸点位置的预测可以借鉴一定的计算手段, 通常在油田的开采后期, 井下的剖面相对稳定, 由此形成的剖面图可以作为分析偏磨点的主要一句。例如, 根据抽油杆柱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所包含的设计因素主要有井眼曲度、挠率、螺旋曲度、弯曲应力等。多方面的数据结合在一起, 可以判断出抽油杆柱与抽油管之间的数据异常情况, 例如曲度增大必然导致抽油管的弯曲应力提升。

在现实的采油作业中, 油管自身的材质保障了一些刚度, 由此配合套筒的作用, 可以做出一定的拉直反映。因此, 在进行计算测量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误差作用。

综上所述, 单纯地从抽油杆柱材质属性方面去考虑偏磨现象, 是不科学也不全面的, 要综合多方面的原因, 实现油田作业尤其的高效率、低损耗生产要求。此外, 国内针对偏磨问题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动压润滑方式, 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验证。

参考文献

[1]刘春花.抽油杆偏磨机理及防偏磨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9.

[2]余航.海拉尔油田抽油机井杆管偏磨防治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 2013.

[3]刘合, 王素玲.用有限元法预测抽油杆柱与油管柱偏磨点位置[J].石油学报, 2008, 01:149-152.

[4]王晓华, 杨志祥, 李影, 薛康.抽油杆与油管防偏磨优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35:8787-8791.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知识流管理 动态能力 关系机理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33-05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Mechanism betwee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Wang jiangang Wu jie Zhang qing Yin jie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four state of knowledge flow such as knowledge stocks, flows, direction and attribute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Then this paper constructs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mechanism between four state and position, process, path and knowledge bas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tocks and position, knowledge flows and process, knowledge dir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knowledge attribute and knowledge bas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inall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form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Key words: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dynamic capabilities; relationship mechanism

CLC number: G20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33-05

知识已经成为组织获取并保持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是动态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建立的重要的构成要素,McKelvie和Davidsson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资源流量,而不是静态的资源存量,获取企业家、员工的人力资本、专业的技术知识等是动态能力的资源基础,[1]其变化会导致动态能力资源基础的变化,进而影响动态能力。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资产的创造、转移、保持和利用进行管理的标准化方法。知识流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微观表现,从过程来说知识流管理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知识流管理过程与动态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组织内部有效和高效的知识流动对建立和保持动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2]动态能力的形成来源于组织知识的获得、传递、共享、发挥、更新的不断循环的动态机制,[3]知识产生、整合、重构等是形成动态能力的流程。[4]Verona和Ravasi认为动态能力由知识创新和吸收、知识整合、知识重构组成。[5]Cepeda和Vera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描述了知识管理流程支持动态能力的开发和利用。[6]Brunil和Verona对市场知识的创新和释放来描述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并阐明了这些知识活动如何促进并支撑新产品开发及在开发流程中的变化。[7]Marsh和Stock认为知识获取、共享、说明、保持、应用等的循环实现跨期整合,把企业的技术能力、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不断转换为新的动态能力。[8]

以上研究多是从各知识活动的动态过程对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和知识属性等知识流状态的变化来研究动态能力。本文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知识活动与动态能力的关系,重点研究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和知识属性四个方面作用于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路径和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

1 知识流管理中知识流的状态

知识流管理主要是通过知识流管理的活动过程对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及知识属性的作用,以改善其管理的成效(知识流管理的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见图1)。

1.1 知识存量

知识存量是特定时点某个组织系统的知识总量,是依附于组织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结果。[9]它反映了组织系统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组织系统的竞争能力。知识存量是组织所拥有并且可以被反复利用的知识资源,既包括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也包括组织的知识资本和知识资产。知识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物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存量和以市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

1.2 知识流量

知识流量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进出企业的知识资源总量,是在一段时期内知识存量变化的结果。知识流动是在组织内部和跨越组织边界流动的,遵循一定的流动路径和边界。企业必须保证知识活动的前后衔接合理有序,加快知识流动速度,增加知识流量。应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形成并维持企业的知识库;通过对获取的知识的转化,把知识库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变成企业可用的知识;已经被转化为可用的知识必须在组织内实现转移与共享,扩大应用知识的范围,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创新等活动提供知识的保障体系。组织把已转化的、可用的知识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营销、R&D、顾客服务等活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

1.3 知识流向

知识流动的方向一方面表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通过内部化把显性知识内隐化为隐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把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通过社会化实现隐性知识间的转化;通过外部化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循环转化,团队中的个体成员把个人知识在团队工作中转化为团队知识,团队知识在与其他团队的交流中转化为组织知识,个人又从组织中获取组织知识并转化为个人知识,这是通过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循环来实现的。知识在组织与外部及组织间的流动,有助于组织从内部挖掘新知识和外部的组织获取新知识,从而增加知识存量。

1.4 知识属性

Prabhu等人认为深度是指公司所拥有的某领域内的知识的数量,反映该领域内知识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是企业对特殊的技术或应用领域的知识的熟悉程度。深度的知识说明企业的知识拥有较大价值,转化的企业能力作用也越大。知识宽度是指企业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所拥有专业知识的范围或企业知识所覆盖的领域范围。代表企业所拥有知识的丰富程度,说明企业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宽度决定知识可流动的范围,影响对新知识的获取,并限定动态能力的作用域。[10]罗正清等则认为知识强度反映组织中的知识分布密度和共享的程度,[11]组织应建立一个内部核心知识基础,成员以此可以了解外部知识,并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具体需要。

2 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关系机理分析

2.1 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

Teece等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动态能力研究的框架,[12]即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由其资产位势塑造的管理和组织流程以及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确定了流程、位势和路径三个维度,不仅为通过企业的资源或能力的性质来理解潜在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为通过潜在的企业计划、战略和流程来实现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重构提供了框架。

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位势、流程、路径相对应,而知识属性则成为其基础,共同作用实现对资源与能力的重构,建立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知识、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的状况及转化描述知识存量与位势的互动。知识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流管理流程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结果输出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在知识流管理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协调/整合、学习和转换,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方向引导知识的演化,知识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引起惯例的变异,生成新的动态能力。知识属性决定动态能力的层次,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互动模型见图2)。

2.2 知识存量与动态能力位势

Teece等认为企业的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关系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边界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位势。从根本上说,动态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知识,更为关注为企业带来并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知识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可以说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组成狭义的动态能力位势。Ambrosini等人认为通过持续地改进、更新、修改并扩大企业的资源基础,并改变企业更新其资源基础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动态能力。[13]

知识基础观把企业看做是知识的集合,把广义上的知识存量组织为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知识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把知识存量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为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在发挥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的过程中形成企业的动态能力是知识流管理的重点。知识资产是能够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资源,必须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价值创造的前提;知识资本是组织知识存量的核心,主要包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和结构资本等,这些知识资本是组织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因为知识资本凝聚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被认为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

Zack则按知识是否支持企业的战略态势,把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高级知识和创新知识。[14]知识是知识资本形成的基础,是企业的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形成的主要促进力量,也是组织知识资本运作的主要元素。企业知识资源的量代表企业的知识存量,其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是知识资本,把企业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资产,通过对知识资产的运作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支撑动态能力框架的基础,是实现动态能力价值的载体(见图3)。

2.3 知识流量与动态能力流程

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深植并隐含于组织的组织和管理流程中的惯例,从静态的角度,体现为组织当前的知识存量;从动态的角度,体现为知识在流程中的循环流动,具体体现为知识流量。知识流量与知识流程紧密相连,知识流程确定企业可获取哪些知识、积累知识的程序、知识转化的策略以及如何应用知识等,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流程能增加知识流量,促进知识的更新速度,增加知识存量水平,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资源位势。

流程有三个作用,在企业内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学习与重构。组织流程从静态来说是协调和整合,Teece[15]、Eisenhardt和Martin、[16 ]Zott[17]等认为动态能力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能力等,以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知识的循环流动带来知识冗余,整合流程中的知识,剔除冗余知识,会改善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的知识构成,优化知识的流量。组织流程从动态来讲是学习,知识在流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循环流动,成员则根据在流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工作任务的特征与需要从流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执行任务,并通过反复地执行任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个人知识和能力,又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流程逐渐把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把知识存储到惯例中,进而转化为组织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组织流程从转换的角度来讲是重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重构组织的资产结构对组织是必需的,由流程来保证知识的流量是知识重构的保障,由知识流为组织资产重构提供来源,为组织提供新的知识及其组合,重组能力结构,为动态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机。

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把知识按流程的特点和需求传递到组织需要的领域。知识的运动内隐于组织的业务流程,其运动或流动的过程就是知识流程。按活动可划分为知识的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获取是组织从其内外部获得知识,并把知识提供给组织使用;知识积累是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有效地存储到知识库中,并保持知识的更新状态;知识转化是把知识变得可用有用的过程;知识交流是知识在企业内外的转移与共享的过程;知识应用是把知识创造出价值的过程。各个知识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组成一个使知识顺畅流动的流程,使恰当的知识流量在恰当的时间经由恰当的知识活动和媒介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恰当的人,提高知识的流动性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增加知识的流量,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见图4)。

2.4 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的演化路径

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机理研究 篇9

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机理研究

通过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破坏的特点分析,应用疲劳损伤累积的方法建立了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计算模型,介绍了计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并应用VB6.0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大量计算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明确了各影响因素与基层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沥青路面的破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者:王良 WANG Liang 作者单位:沈阳方正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1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5(7)分类号:U416.2关键词:沥青路面 疲劳寿命 早期破损 敏感性分析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10

氧对油田采出污水中所含厌氧细菌具有杀菌作用,它同时也对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分子链具有降解作用.针对大庆油田采用曝氧污水配制三元复合体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建立曝、厌氧实验条件,作者对大庆杏南油田污水配制三元复合体系的黏度、界面张力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就杀菌剂对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和界面张力性质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曝氧污水配制的三元复合体系黏度要高于厌氧污水三元复合体系黏度,曝氧污水三元复合体系与曝氧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最低,杀菌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和界面张力性质.

作 者:卢祥国 姜维东 李亚 徐新霞 LU Xiang-guo JIANG Wei-dong LI Ya XU Xin-xia 作者单位:卢祥国,姜维东,徐新霞,LU Xiang-guo,JIANG Wei-dong,XU Xin-xia(大庆石油学院,教育部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8)

李亚,LI Ya(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163712)

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 篇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资本在国际商业银行中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内容,人们势必会加强对经济资本的研究,从而用于指导实践活动,促进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经济资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经济资本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进行经济资本研究的过程中,缺少对经济资本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将根据金融环境约束对其进行研究,缺少必要的重视程度;第二,缺少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系统研究,缺少各金融环境约束因素间的联系与管理的研究;第三,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理论模型非常少,不利于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影响的研究。根据当前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进,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与发展。

二、金融环境约束的影响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

金融环境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环境的影响。金融市场对于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助于金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金融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也存在着市场垄断和激烈的竞争,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不败之地,也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完善、发展;第二,区域环境影响。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区域的金融市场受当地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对区域的金融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当金融市场的区域性特点逐渐呈现出来以后,就需要各区域之间进行交流协调,从而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1+l>2的效果;第三,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金融主体的发展状况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影响,并对其环境的改善形成制约。经凋查研究表明,只有经济结构科学、经济发展状况平稳,经济体制健全,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2.内部影响因素

金融环境的内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金融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的影响。经研究表明,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工作效率,反之亦然。因此,提升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的方法之一;第二,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可以有效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带动消费者消费,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企业获得的市场信息不全面,或者存在信息滞后的现象,那么企业就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凋整,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三,金融风险的存在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由金融机构(如银行等)的外部效应引起的。因此,为降低其风险性,促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管理,应加强对经济资本的监督与管理。

三、经济资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1.主观性特征

经济资本管理主观性特征主要有:第一,具有市场性特征。作为银行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资本也与银行资本一样具有市场性的特点。市场性特点是商业经济资本管理的属性之一,可以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第二,具有区域性的特征[4]。区域性的特征是指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被限制在一定的地域或者文化范围内,从而对资源配置情况、经济资本管理的模式造成的影响;第三,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经济资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特有社会环境以及社会规范的限制,因此在进行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

2.客观性特征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在客观性方面的特征有三个,具体为:第一,经济性的特点。经济性主要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发挥其经济效益的特点。在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中,则具体表现在对风险的覆盖上,从而获得最多的风险收益;第二,需求性的特点。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资金储备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其消费的观念,消费环境等也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商业银行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多的消費产品,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仍然有限。因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商业银行经济的发展,成为银行资金管理的目标;第三,监管性的特点。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风险,如要维护投资者的自身利益,则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并且加强对其的监管,对于商业银行平稳、公平的运行也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变革,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变,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以及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提高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的提升,降低金融环境对商业银行发展的不利影响,使其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衬=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在衬=会中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的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则需要明确金融环境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因素,以及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特点,从而做好金融环境约束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影响的研究,寻求适合的发展方案,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刚,潘凌遥.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协调管理的几个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6-40

[2]寻心乐.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和实践探索[J].西部金融,2014,05:47-49

[3]陆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U1现代商业,2014,26:234-235

[4]仉玉昭,王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有效沟通的障碍及改善路径卟金融纵横,2012,02:25-29

上一篇:《鞋匠的儿子》公开课的教学反思下一篇:600字骆驼祥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