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4-05-04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精选8篇)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城镇化放在了“五化”的中心位置。“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如何跟紧形势,抓住机遇,顺应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为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化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重点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加强人才培养,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和城镇的出现及不断地扩张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和趋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文明与进步的发展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趋势,是任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二、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发现,城镇化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始终徘徊在3%左右,而世界开始进入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工业体系的形成,使原有分散和落后的手工业生产和农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发生了性质和地域上的变化,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居住活动开始不断向城市集中,推动了世界城镇化进程。可以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出现城镇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预防和改进。

一、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在“四化”协调发展中推

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在中国,城镇化不仅同工业化相联系,还同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农业现代化释放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业化、信息化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时候,形成了一批新兴城镇。这可以说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新的历史阶段,“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我国的城镇化来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性产业动力,现代工业是城镇化的主导性产业动力,现代信息业是城镇化的后发性产业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并行协调发展中推进的。

二、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济推动的城镇化机制。长期来,我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性的城镇化,进展甚缓。而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建设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政府的作用由主导转变为向引导,我国正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济推动的城镇化建设机制,这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在土地紧张、资源减少的同时,人口却仍在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选择城镇化道路时,我们必须从过去城镇化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转变,从城市数量的增加向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完善土地市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四、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是第一位的基础性建设,但不能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了就能够实现城镇化。重视政治建设,就增加了城镇化的生命线和凝聚力,重视文化建设,就能提高市民的素质;重视社会建设,就能够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治安,为市民提供平安、和谐的社会保障;重视生态建设,就能减少环境包括水资源、空气等污染程度,为市民提供一个绿色的、健康的、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对世界多元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城镇化的过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也是世界各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显现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也就是说,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和体现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直接惠及城乡千家万户老百姓。

总之,只要我们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我们特点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尹江勇,曹中原. 新型城镇化,河南发展的新动力[N].《河南日报》,2010 - 07 - 09.

[ 2]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 10 - 15.

[ 3]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2012 - 03 - 05.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2

1 国外城镇化对“乡愁”的释义与科学途径

美国文化遗产的字典对“乡土”一词的定义是:乡土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其涵义包括与高适用性、高效率的“普通城市”规划理论截然不同的视角。“乡愁”不是过去时, 而是现在和将来时, 它更为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时代浪潮激荡中重建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0 年全球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 它标志着全球城镇化时代已经到来, 但应看到国外城镇化的轨迹中, “乡愁”守望不乏经验和教训。

1.1 城镇化建设的国际比较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 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现代化的逻辑风靡世界, 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 从而文化个性日益被消弭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与工业文明的人来说, 具有特别的意义, 它绝非仅仅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 而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 是一个国度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欧美及日本的城镇化起源与发展, 离不开对工业化的“拉动”与文化的传承。美国的城镇化具有典型分散型特征, 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 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 实现大都市群的兴起, 虽历时漫长, 但发展均衡, 这与美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分不开的, 也受益于其宽松的移民政策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如今美国形成了以产业集群为中心的城市群。日本土地资源有限, 实施政府主导下的高度集中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紧密结合工业化进程, 对少数几个都市圈实行优先集中开发, 在一定的区域内发展由核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群。1945 年“二战”后, 东京逐渐从战时的“神都”建设中恢复过来, 1961 年便颁布了《促进不发达区域发展法》, 1962 年颁布了《促进新工业城市建设法》, 从而统筹建立了一个连接东京湾、依势湾和大阪湾60 公里长的特大城市群地带, 此外日本还通过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 走集中型城镇化模式, 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在文化守望上更有益于一系列有文化记忆的做法, 从而让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共同凝结为城市的文脉魂魄, 杜绝简单的“造城”运动, 城镇化得到协调发展, 城镇化进程并未成为埋葬“乡愁”的坟墓。从此种意义上讲, “乡愁”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应关注的“城愁”。

相应地对比城镇化的失败路径是“滞后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如泰国曾是“亚洲四小龙”, 拥有较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但其后来城市化举步维艰, 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和“虚假繁荣”状况, 也出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滞后做法。而缺乏产业支撑的拉美国家则大多步入过度发展的泥潭。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 两者缺少协调发展, 多数拉美国家长期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 没有了“乡愁”的底线, 放弃了比较优势, 城镇化发展与国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越来越弱, 国家和城市无力在结构和质量上持续发展以支撑城镇化, 虽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无法得到相应的就业, 形成了城市中的大量新贫民窟或造成“毁城”的文化灾难, 这是无序且过度城镇化的恶果而招致的祸根。

1.2 国外城镇化何以记住乡愁

刚过去的2013 年, 英国建筑界一件大事是伦敦夏德大厦 (Shard) 建成开幕, 这座号称欧洲最高、如同一块尖尖的三角形玻璃片的建筑让人们褒贬不一, 喜欢者说它是伦敦的新创意, 讨厌的人则认为它与伦敦“乡音”格格不入。近几年来, 由“明星建筑师” (starchitects) 设计的“名片式建筑”热潮开始降温, 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无视城市环境传承文脉的项目遭到各界人士的反思。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为伦敦肯辛顿公园内的九曲湖萨克勒画廊 (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设计的附属餐厅, 采用了她最拿手的大幅度回转曲线设计, 建成后成为“新”创意的千篇一律典型, 毁大于誉。这些既是英国文化创意的奇葩, 也是对城市化发展中“乡愁”理念的正反两方面诠释。

英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很重视以文化传承与弘扬为导向, 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镇的建设, 如制定专项法律规范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 在1953 年便颁布了《历史建筑和古老纪念物保护法》等法律, 尤其因地制宜, 强化特色, 根据当地的自然、历史和产业发展特点予以差异性规划, 充分发挥城镇文化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援作用, 将城镇文化塑造与突出地域性文化巧妙结合。“站在教堂的钟楼可俯瞰整个城市的全貌”不仅在几十年前的伦敦存在, 今日大部分英国小城镇依然如此。同时, 在英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功之路上, 已有许多靠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推动城镇复兴的例子。在德国的城镇化进程中, 更注重多元文化的保持与发展, 对外来移民以一系列政策支持其融入社区、融入城镇和国家。德国新城镇建设有一个规定, 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维持生态原貌, 城镇开发不侵犯自然, 而是依托自然而建, 由于德国的小城镇保持良好的历史建筑与自然风貌, 有人将德国的小城镇称作“诗化的小城镇”, 村落、城镇、房舍、教堂、城堡、宫殿、桥梁, 甚至道路及港口都丰富着城镇人文特色, 目前德国有近两万座古堡, 小城镇已成为德意志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 德国对人文传统和历史建筑的热爱与尊重, 使德国小城镇成为历史人文内涵与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国际典范。

对于英国完美乡村, 一百多年前中国学者林语堂颇有感触地讲道:“世界大同之理想生活, 便是隐居英国乡村。”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但世界人们对英国美好乡村的热情与向往从未停止过。恬静的乡村氛围、空间尺度、考究的生活气息, 从来就是令人向往的英伦之梦, 在今天看来, 不论是贵族气息浓厚的庄园亦或普通人居住的农舍, 都是英式田园生活的典范。央视反复热播的《唐顿庄园》, 那精致的英式乡村生活让人倾倒, 仿佛可闻到空气中森香的明朗, 让人们闯入一片原始树林, 感受绿色主导天地间的少有格调。一片片青翠的田园、一排排多姿的树木、一幢幢童话般的农舍, 让人在感叹英国农村建设好的同时, 更钦佩英国城镇化的一个个缩影, 真是望山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之路。历史地看, 英国的城镇化始于18 世纪中叶, 它的成功之处是注重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和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推进原则, 此外, 英国从一开始便强化立法, 从而对城镇化进行时刻“纠偏”。到了1851 年, 英国已有超过1/2 的人口变成城镇人, 全国大小城镇有近600 座;到了19 世纪晚期, 英国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城镇,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国家。1898 年霍华德在他的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中表述着“田园思想”。他认为:城镇是一个完全社会和功能化的结构, 它能为城里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边被绿化带环绕, 在提供农产品时也提供休闲和娱乐。尔后丘吉尔首相的战后重建与1946 年通过的新城法案 (New Towns Act) 更标志着英国新城运动的重要过程。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则率先提出城镇化的定义, 他反对使农村人一窝蜂似地涌进城市, 而强调要将原有乡村如何打造成城镇, 实现升级换代。纵观英国从诗情画意、美丽宁静的乡村社会, 变成机器轰鸣、厂房遍地、烟囱林立的城市社会, 人口大量涌入使街道、住房乃至基础设施都紧上加紧, 英国染上了“城市病”, 到了20 世纪50 年代, 泰晤士河水污染几乎达到极限。城镇化的福兮?祸兮?对人类智慧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此必须要求英国在城镇化发展上尝试宏观视野和具体调整的操作。此外, 在柔弱、美好且坚韧的英国城镇化的乡村中, 之所以城镇化能够在“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的轨道内运行”得益于自1909 年颁布的第一部《住宅、城镇规划条例》, 如今在英国先后颁布了40 多部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法规, 它们是串起英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个成功秘诀。城镇化不是破坏原有的农村, 更不是破坏原有的文化根基, 更不能使乡愁情怀不翼而飞, 而是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不乱砍树, 乱拆房, 要让童年的生活历历在目, 要让风景优美、诗意生活伴随“乡愁”记忆持续, 在英国, 屋前园地, 屋后花园, 房屋似乎成为英国人的“城堡”。

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乡愁”实践探索

从根本上讲,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城镇人, 更是农民的迫切愿望。面对城镇化久违的“乡愁”和“乡音”, 为免除盲目城镇化及商业化狂潮的袭击多一些理性思辨及顶层设计, 必须学会如何诗意的“居住”与“生栖”。据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介绍, 自2000 年至2010 年“十年间”, 中国自然村由363 万个锐减到271 万个, 平均每天消失80~100 个。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见证灿烂多元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遭遇泯灭, 更丢掉乡村人原有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寄托, 怎么谈“乡愁”?应意识到, 无论是单体的传统民居, 还是古建筑群, 都不属于某个人的家园, 留住的更非个人的“乡愁”, 而是一个华夏民族的文化“乡愁”,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国城镇化的文化发展, 不能没有场所可供寄托“乡愁”。村落中的民居并非是简单的房子, 它一定包含着影响人们乃至城镇文化的精神力量, 村落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反之它必然又影响着生态环境文化的营造。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讲过, 当今人类仿佛是整个地球生态大系统中的癌细胞, 因为人的快速增加、欲望的膨胀、掠夺性开发, 致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危机。当下,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势, 以史无先例的步伐要求城镇的面貌要变, 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都没有理由在城镇化进程中再被漠视, 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不可再以单独的建筑物为终极目标, 要着眼于整体的生态环境。纵观中外, 城镇发展与演变都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要好好研读先辈的优良设计哲思, 审慎周密地去考察、了解自然环境, 在顺应自然与地域的同时, 因势利导, 使城镇化建设在节制、负责的文化之思上走改造并创新之路。对此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启示我们, 该如何在新型城镇的文化建设上保留“乡愁”的古韵。

2.1 城镇要有创建美丽乡村之策

在2013 年10 月19 日的“纪念农村改革35 周年暨近现代 (百年) 中国名村变迁与农民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切实尊重农村的文化地位, 因为只有做到尊重农村的传统文化、农耕文明, 才能真正赢得城乡的融合发展。从国外农村人居环境看,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 发达国家在乡村建设上也曾走过弯路, 如法国在20 世纪50 年代将农田灌溉渠搞成水泥抹面的混凝土灌溉渠, 后来在田园风光建设阶段又将这些水泥渠砸掉, 换成自然的与周边环境一致的沟渠;日本及韩国也是在反省乡村美化运动中, 思考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持传统特色。在法国35 万个行政体中, 有5 万个受到历史文化保护政策的支持, 相比而言, 2012 年中国各地上报了1.2 万个传统村落, 只占我国行政村总数的1.9%, 还达不到自然村总数的0.5%, 可见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压力之大。面对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 如此低水平的传统村落保护意味着什么呢?它至少说明,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 (至少30年) 我们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农村、农民, 在城镇化建设中并未因地制宜地调整乡村地区聚落形态, 所以如何保全村落、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农耕文明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者、设计者们应研究并实践的“实事”, 不如此就谈不上美丽中国, 不如此就“妄谈”美丽乡村建设。

2.2 城镇要有缜密的保护与发展之策

数十年保护性破坏常发生在城市管理、规划设计、施工与修复改造等诸多环节, 其第一要害是要遏制住“仿古”之风。同济大学张松教授指出假古董比真古董好看、便宜, 制造一个假古董还不会被求全责备, 于是乎全国才上演了各类赏心悦目的“假古街”或“仿古城”。我以为当下最可怕的是, 非要将看上去破旧的真村落拆了, 再做个假的, 旧有建筑的历史信息、文化符号顷刻间会清除的一干二净。事实上, 旧时的北京四合院虽有共同规制, 但绝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曲阜孔庙13 座碑亭, 由历朝皇帝修建, 绝无模仿之作, 各有特色, 因此留得住“乡愁”的第一个城镇文化策略是, 面对建筑或已荒废之时, 文化传承切不可“离席”, 具体要下功夫研究:规划造成的保护性破坏 (新村建设破坏、发展模式雷同的破坏、保护区域不合理的破坏等) ;传统建筑的保护性破坏 (保护工程失去原真性的破坏、传统建筑改造中对建筑风貌的负面作用) ;传统街巷的保护性破坏 (街巷空间尺度及氛围破坏、街巷功能及交通流线的破坏等) ;传统景观环境的保护性破坏 (乡土自然植被的忽视、田园乡土景观的消失、绿地广场的无序蔓延等) 。据此可提出“古城留真”的保护性对策即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 提出适合传统村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如必须要从历史社会发展视角探究被保护村落的演变发展内外因推动要素, 必须从地理与生态视角探究该村落选址、建造、空间容量的基础原则, 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视角探究村落传统元素布局与规模的设计原则等。

2.3 城镇要有扭转生态恶化之策

“70 年代淘米洗菜, 90 年代水质变坏, 到了现在鱼虾绝代”, 这个顺口溜是人们对水污染的直观感受, 更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的真实状况。因此“记得住乡愁”对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警醒, 只有时时保持住这种警醒, 公众才能望得见青山绿水, 才能在有历史文脉肌理的文化城镇安全健康的生栖。新型城镇化的生态之路并非易事, 它确需要路线图, 如必须从顶层设计上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改革现有省市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2013 年全国已有部分省市传来“生态镇”生态退化的信息, 它说明尽管“生态镇”是一块金字招牌, 但由于获得生态标签后并没有太多的实际经济补助, 反而在GDP发展生形成了“束缚”, 这至少说明如果只顾经济、不顾生态, 只顾一时、不顾长远, 所谓的生态发展之路不会真正走远!任何急功近利之下的生态模式营造都是必须反对的形式主义。大量事例说明, 顺自然规律者兴, 逆自然规律者亡。问题是, 中国建筑的绿色与生态追赶中竟忘记了“祖宗”, 忘记了建筑传统低技术的生态节能, 忘记了从古至今的华夏生态建筑文明。因此, 倡议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生态之策要不忘因地制宜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科技的节能对策, 如中国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上有无数生态智慧, 如陕西窑洞虽是古代穴居的类型, 但取之自然, 对本地、本土资源的利用具有浓郁的特色;云南红河州彝族民居的“土掌房”, 墙体为夯实土坯, 四角木柱, 就地取材, 夏季凉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聚居的杆栏式民居顺应热带气候, 底层架起, 防止虫兽和洪灾, 民居多采用竹木原料, 冬暖夏凉, 是利用自然的生态建筑杰作;广州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它适合于湿热多雨的气候, 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且布局紧凑, 是隔热、遮阳、通风的天然设计。可见, 中国有自然地将生态文明设计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 发展绿色城镇化的先天基础, 问题是要培育全社会孝敬自然的心态及文化氛围。也就是说, 要爱绿色, 要在人类角色上做一次深刻转换即要敬厚土、要善待水、要护三木。

摘要: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乡愁”守望观, 在现代意义上讲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和历史情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当代城镇化进程, 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 是当代人需要的涵养及文化身份。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 探寻了乡愁多重文化层面的认知观, 希望以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最恰当的方式, 拉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联系。在构建起城乡发展的安定之所与生命根基的同时, 也有创新之思。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3

摘要: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低碳、科学发展的中国,能源问题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大量农业人口转移进入城市所带来的用能量的增加,城镇化面临新的挑战。文章結合多种能源和信息互联网来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城镇化发展中用能问题,如何利用能源互联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丰富能源供应结构,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和利用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能源消费;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

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居民用能需求状况

中国目前与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一样,迎来了人均能源消费量的较快增长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之前的诸多文献对中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或利用大多是从工业化角度,忽略了城镇化进程中生活能源消费的巨大增量。

中国的城镇化和英国城市化、美国和北美城市化、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欧美国家一般使用城市化概念)差异很大,中国人口规模大、贫困人口多、城镇化速度低、城乡户籍制度,加上全球化、信息化,中国城镇化进程既要符合先行欧美国家所没有遇到的严格的环保和低碳排放要求,又不能像第三阶段拉美国家采用移民的方式进行。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等特征。这些特殊性意味着中国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条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起点低、速度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主要特征。在1980年~2013年期间,中国常住城镇人口从1.9亿人增加到7.3亿人,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人口移入城镇年均1 600万(见图1);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 173个增加到20 113个。在快速发展中,旧模式的城镇化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差距加大、东中西部城镇差异拉大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是重质量轻速度、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城市结构合理和城市群体系趋于成熟等。

能源总消耗量的大规模上升是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挑战,一个农业人口转移进入城市,其生活用能消费水平将提升至原来的3倍及以上。而城镇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由直接用能量和间接用能量两部分构成。居民的间接用能量远远大于直接用能量,前者又是后者的2倍~3倍以上。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数据,中国在1980至2012年期间,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直接用能量都呈现增长态势,但城市人均生活用能量一直高于农村人口的消费量(图2),过去33年间城乡差值在93千克~272千克标准煤。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同时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总量将进一步增长,且间接用能量增速也高于直接用能量。

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用能量的增加量取决于城乡居民生活用能量的差值。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表明,当其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人均能源消耗量不低于4 000千克标准煤,人均直接生活用能量大都在1 000千克~1 800千克标准煤之间。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届时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3亿吨标准煤。按国家发展目标,中国将在205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单位用能消耗将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15倍~20倍,届时即使中国人均能效达到目前能效水平最高的日本的水平,能源需求也将接近77亿吨标准煤。如此高的能源需求,迫使中国需要改变当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寻找开发新能源之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

二、 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源问题

自中国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能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内能源主要受三方面约束:化石能源国内供应有限,能源效率较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高强度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产能和用能中心在地理上布局不均衡。能源是支撑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当前面临的常规能源有限供应能力挑战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亦是当前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能源问题。

1. 能源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能源的效率比较低。每生产1 000美元GDP,中国需要消耗273千克油当量,而美国仅需要171千克,韩国为184千克,日本则为125千克。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在30%~60%之间时,是这个国家城镇化加快阶段,而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城市能源需求两者关联密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力发电、可再生能源等一次性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分别为17.8%、5.1%、67.5%、0.9%、7.2%、1.5%。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煤炭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旧处于主导的地位。

2013年中国能源总体消费情况,总能耗是34.2亿吨标煤(电热当量计算法),能源集中生产和供应中上述标煤41.7%用于发电、4.7%用于供热、14.9%用于炼油,其他用途9.1%、损失29.6%,而发电使用效率34.6%、供热使用效率74.5%炼油使用效率97.9%。煤炭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通过火车、汽车、船运送到城市去,其中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就占到了总能耗的20%以上,能源的集中式生产以发电、供热、炼油为主,但集中式发电、供热效率非常低。如热电厂,要划分一个供热半径,以供热半径内的最高负荷来建热电站,但是供热范围内的用户不可能同时开启所有的用能设备,所以其整体的供电供热效益在40%左右,而且终端用户在建筑、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20%左右。

2. 废水、垃圾处理难和空气污染重。废水、垃圾处理和空气污染是城镇化建设中与能源问题密切相关的另外两方面。中国目前城市环境矛盾凸显,600多座大中小城市中,有70%被废水、垃圾所包围,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许多城市和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2012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7亿吨,比2011年增加4.2%;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吨(见表1),比2011年增加8.1%,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67.6%。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垃圾年产总量将达到4.09亿吨,城市废水、垃圾总量增速堪比当前国家GDP增长速度。而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的31个主要城市2012年主要废气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这些城市年均二氧化硫排放11.19万吨,氧氮化物14.36万吨,烟尘5.28万吨。而同年北京的上述三种废弃污染物排放分别为9.38万吨、17.75万吨和6.68万吨,PM10年均值每立方109微克,2013年北京PM2.5年均值是每立方90微克。根据2012年国家颁布的空气质量新标准,PM2.5年均值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以下才算二级良好水平。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解决上述影响城市发展的能源问题,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生产和利用模式方展方向,是解決未来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

三、 利用能源互联网,提高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

能源互联网是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提出的愿景。他的书中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蒸汽产生动力带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产生电力带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了二十一世纪进入互联网时代,是否利用互联网形成新的一次工业和产业革命?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项目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中明确提出了能源互联网这一学术概念。

1. 能源互联网定义界定。能源互联网是一种构建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通过分布式能源采集和储存等装置,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能源管理技术,将多能源网络和信息互联网结合起来新型电网结构,实现能源和信息双向流动的交换与共享网络。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基础,常规化石能源为重要补充对能源互联网络进行构建,通过云计算智能网管理系统实现实时、高速、双向的电力数据读取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该网络具有能源种类多样化、能源来源的区域分布广、多种类能源互联、能源网络共享、系统自愈功能、运行高效、绿色环保等特点。

2. 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构成。能源互联网由若干个能源局域网相互连接构成。能源局域网由能源路由器、发电设备、储能设备、交直流负载组成,可并网工作,也可脱网独立运行。能源路由器由固态变压器和智能能源控制系统组成;智能能源控制系统根据收集的能源局域网中发电设备,储能设备和负载等信息做出能量控制决策,然后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固态变压器执行,即智能能源控制系统管理信息流,固态变压器控制能源流。为保证能源互联网的可靠安全工作,能源局域网的上一级干线具有智能故障管理功能,提供能源互联网故障的实时检测,快速隔离等自愈功能。

3. 能源互联网面临的技术挑战。发展能源互联网需要技术跟进,现有技术面临更大的挑战。首先,能源互联网系统中的多能源网络架构和云计算信息融合机制。能源路由器是能源互联网实现的核心,但能源的路由比信息要复杂得多,如何对多种能源收集、储存和控制管理;其次,要实现能源互联网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是主要手段,根据居民用能的实际需求以指定电压和频率控制电力的传输是技术关键和难点,电力电子变压器比传统变压器效率高,但其容量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是分散协同式的能源控制管理,传统的能源管理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管理最终在能源互联网的平台上通过云计算智能网实现统一的多种类能源生产、收集、储存和传输等信息实时采集、处理、分析与决策的产能用能,国家和企业对如何促使电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结合,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是互联网时代能源基础设施进行变革的新挑战。

四、 能源互联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实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清洁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8.7%提高到2020年的13%,能源种类多样化、安全化、高效使用,推进新能源示范城镇建设以及智能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提高居民和企业用能的智能管理。

1. 平衡能源结构及供应。目前,化石能源,比如天然气,其供应稳定、存储方便,但其使用将会产生碳排放,同时化石能源的存储量在急剧的减少;而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及低运营成本的优势,但其断续和生产的不确定性又将影响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比如光伏到了晚上就不能发电,影响供能可靠性。采用两者优势互补的原则来综合的利用。同时,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的废弃物垃圾、污水、污泥、废热和生物质废料充分的回收利用并转化成能源作为补充,利用循环的理念来减少化石能源的需求。

2. 技术实践体系。同时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集中式能源供应和分布式能源系统两种能源结构。具体做法:多元能源结构,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为支撑;供应模式: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最后实现能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平衡用能方式。

首先,在应用端,每个客户在用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产能者,利用节能技术在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充分回收不同用能单元在用能过程中所产生的余能、废能。其次,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生产结合的方式,利用以分布式发电机组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站,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不足部分再由集中式能源补充,贴近用户,根据用户对能量的品质和数量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匹配的能源和能量。在控制层面,以智能能量管理作为核心形成分布式能源控制网络,充分借助人的智慧对能源系统进行整体的优化和控制,进一步提升整体系统的能源效率。最后,以云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多种能源运营管理系统,将能源的生产商、服务商、运营商、用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多能源的协同调度、监管、交易和智能化服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能源互联网的交换和多方共赢。

3. 物理布局在区域内如何实现。从物理布局上来看,在一个小型区域内,以四环节循环生产形成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终端用户尽量利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需求,再利用分布式能源站来匹配他们的冷、热、电、气、生活用水等多能源需求,同时利用不同能源的存储,回收垃圾、余热、废热、废气及终端用户的工业余能,可实现季节、昼夜能源峰谷的调节,来降低能源的投资和运营费用。

以一个小型的区域为示例,实践中在主干网上会有多个区域,它们都挂在主干网络之下,由现有的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来负责主干网的运营,通过这多各区域之间进行多能源的互补和匹配供应,来减少能源的主干网络昼夜、季节的峰谷压力,降低能源峰谷之间的差距(夏季供冷所需的电负荷非常大,而燃气在夏天基本只是用来做饭做菜,但冬季则相反,燃气供暖消耗的负荷急速增长,国家电网或者是中石油中石化等作为单一的运营商只能提供单一的电或者是单一的燃气是无法解决多能源季节峰谷调节问题)。

五、 结论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多种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应当遵循如下几点:一是以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资源为主,提高现有技术,积极创新,通过规模化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经济性;二是向环境中排放的废水、垃圾和废气等废弃物不应超过生态环境的吸收能力,减少污染环境,改善人居城镇环境;三是对常规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能矿资源,制定合理的能源配置规划,提升生产领域能效,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的储量补充;加快改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模式,提高清洁、低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减轻环境压力。

在解决新型城镇化能源问题的技术领域,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能源机构合作,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和规划,国家、专业化的能源企业和民众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积极研究新能源技术,发展能源互联网,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管理技术。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产物,为解决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平衡有效利用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技术方案。本文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趋势,城镇人口及农村人口用能需求和当前城市发展的用能问题,初步讨论了如何将信息互联网和多种能源物网结合在一起,为解决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能源问题,破解城市发展困局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治.区域差异视角下城市能源消费及对策建议.新西部,2014,(5).

2. 查亚兵,张涛,黄卓,等.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分析.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44):702-713.

3. 秦翊.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4. 李艷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资源科学,2008,(6):890-895.

5. 孙莹,李可军,赵传辉.新型能源互联网系统:中国,CN201758280U,2011-03-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项目号:13AZD006)。

作者简介:姚新超(1963-),男,汉族,山东省荣成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与合作;左宗文(1973-),女,汉族,安徽省五河县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商直接投资、能源经济。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篇4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专栏1 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第一节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建立健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提供便捷服务。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对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

专栏2 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第三节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第四节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疾病监测、疫情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

第五节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5

十八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了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但是未来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改革重点在哪里?如何解决和纠正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错误做法?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十六大报告”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就愈发的凸显出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选择。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要实现中国梦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要片面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不要片面地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有“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篇6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四化”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96-0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施政举措,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及其特征

(一)何谓新型城镇化

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道路,而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作为对应,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旧城镇化。“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对比旧城镇化,我们可以把新型城镇化界定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也就是其特征是什么?从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其若干特征。

1.坚持以人为本。李克强明确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原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了“三元结构”,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的难度。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解决好新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共服务问题,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

2.坚持城乡统筹。从生产要素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等方面人手,找准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城乡是一体的,城市问题解决了,农村问题也要解决,这样中国才能更和谐、更健康地发展。

3.坚持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在描述“美丽中国”时指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大发展的同时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无疑已成全社会的共识。

4.坚持走集约之路。新型城镇化“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集约”。所谓“集约”就是让单位面积承担更多的人口和资本。“集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城镇用地的产出率。目前,我国一般大城市土地产值每平方公里数亿美元不等,而美国、日本约为50亿美元以上。同时,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使用集中程度不高。要实行集约型城镇化,首先要在土地的集约使用上做文章。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促进生产发展和城镇化。据统计,建立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

(一)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当前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第一,为了应对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为新阶段经济增长寻求新的动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二,为了缓解劳动力供给短缺的压力,为工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平稳的经济增长将对劳动力产生稳定的需求,同时,“总体劳动力供给在‘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3年将产生转折性变化,我国将迎来总劳动人口和人口红利的拐点”,未来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稳步下滑态势。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进城的农民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才会减少,那么耕地规模就会相应增大,这就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第四,这也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走城镇化这条道路,让农民转变为市民,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待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经过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最理想的状况是“三驾马车”都能平稳行使,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高投资状态。连续多年的高投资,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这导致了现实生产活动中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潜在的资源能源需求,这种发展模式受到国内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从而引发了对外部能源和资源的高依赖。同时,这些年来,外贸在中国经济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外贸也受到了比较大的挫折。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在中国始终处于疲软状态,只占GDP的30%左右,这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因此,在中国,三大动力机制失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就成为一种必然。从政府到社会都呼吁扩大内需,把拉动内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举措。所以,李克强提出,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

三、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不仅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城乡发展,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就是要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人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格局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这就要求我国构建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各级城市和新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通过促进城镇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形成结构清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空间体系和职能结构,形成群体的集合效应,从而带动区域发展。各个地方又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构建符合本地区的城镇化体系。河南省政府在《河南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中就提出_了本省的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的发展;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发展实力;促进中心镇集聚式发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序地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是大部分城市依然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因此,农民工和城镇间流动人口能否成为决策的出发点,将会成为决定城镇化发展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李克强说:“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探索。”在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各地情况又有较大差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一)必须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繁荣与发展。”从理论上讲,城镇化建设可以节省大量建设用地。因为农民进城之后,可以把宅基地这种建设用地给节省出来。现在不少省份都在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农村的地域限制,把两个或多个自然行政村搬迁合并,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要求,统一建设住房与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从而组建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这种新的城镇化方式,打破了以往靠宅基地规划的旧有村落建设格局,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建房点多、面广、分散的状况,实现了集中居住,科学规划;节约了大量的土地,通过盘活、增值,实现了利益兑现,找到了发展机遇,改变了农村发展受土地制约的状况;通过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农村的文明程度也相应地得到改善。由此可见,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可以让农村居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大量土地,从而确保中国耕地的红线,确保粮食安全。

(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巾、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因此,我国发展城镇化,绝不能“一刀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分别制定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基本规律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简单的“住房”城镇化。农民固然要进城,但是怎么样进城,进城干什么,能不能像城里人一样生存,能不能在城里永久居留?所有这些,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才是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各个省市区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把城镇化建设和农民的脱贫致富紧紧结合起来,把T作的重点放到进城农民的就业和增加收入上。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没有收入保障,就无法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融合,农民就不会真正地融入城镇。没有可持续的产业保证,进城的农民就无法持久地在城镇生活,他们迟早会离开城镇,回到农村。另外,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地方“跑马圈地”,一些城市,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浪费了大量入地。正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所说:“城镇化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否则农民进了城无所事事,城市也留不住他们。新城没有产业发展,就成了‘睡城’和‘空城’。”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篇7

人类的城市化道路, 实际上已经经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大阶段是英国的城镇化, 由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英国的城镇化用了200年的时间。第二阶段是美国和北美的城镇化, 那些城镇化规模更大, 用了100年时间;第三阶段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只用了40—5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进程, 然后中国的城镇化就开始了。

中国城镇化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城镇化跟英国、美国、拉美有什么不同?从人口规模上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个国家人口转移的城镇化国家, 在中国整个城镇化过程中, 将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高达8亿多人口, 而且因为国家大、情况复杂、贫困人口多, 城镇化速度要比其他国家期望的要低, 城市化率每年是1%左右, 不像非洲3%、5%, 我们认为这个城市化率是合适的。更重要的是, 中国几乎是关起门来搞城镇化的唯一大国。英国在搞城镇化的时候有一百多个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接纳了许多英国移民, 由此减轻了许多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拉美国家特别是像墨西哥这样的国家, 在城镇化过程中仅向美国移民就达4000万人。但是中国没有这个条件。过去邓小平曾经这样说过, 中国为了对全世界负责, 我们不会向世界输出难民。中国努力做到自己关起门来完成城镇化。在第一次、第二次城镇化过程中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非常低, 石油只有两三美元一桶, 但是轮到中国搞城镇化时石油价格暴涨。

城镇化的动力和背景也不一样。第一次和第二次城镇化依靠工业化推动, 但是轮到中国的时候, 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 包括中国要完成城镇化需要工业化, 所以中国是人口转移和就业安排比较一致的国家, 这是中国政策制定产生的效果。而美国出现非洲人口转移在就业安排之后, 出现大量贫民窟。

最后, 到中国进行城镇化的时候遇到非常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低碳排放的要求。回顾过去,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城镇化的时候, 先行国家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 现在中国在这上面再叠加大家都觉得受不了, 但是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必然增加能耗和碳排放的过程。中国到现在为止每年消耗的水泥是世界上所有水泥产量的40%, 消耗的钢材是所有钢材产量的35%;每年要盖20亿平方米的房子才能满足需求, 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 要完成城镇化又不能有排放, 这是不可能的。这对中国的城镇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城镇化的挑战

中国的城镇化刚刚进行到中期, 才完成了47%左右, 我们还有30年的城镇化, 而且这一个城镇化过程中, 每年还要转移1500万人口, 二氧化碳排放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但是中国如果选择错误的城镇化模式, 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完成城镇化的时候会出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剧增, 这是非常可怕的, 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看到这样的前景, 也没有人愿意中国这样做, 中国人跟所有的世界人民在这个意见上完全一致, 我们应该另辟一条节能减排的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道路。

第一,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尖锐的国家。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不到整个土地面积的50%, 而适应人类居住、适应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恰恰是优质的耕地, 而耕地人均只有1.4亩, 每年因城镇化减少耕地1800万亩左右;中国人均水资源被国际有关组织列为贫水国家。我们国家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 比如说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3, 但是水资源仅仅占6%;而西南地区, 人口很少, 但是拥有了大部分的水资源。中国的水土资源和各个大国相比, 耕地只有人家的1/20, 水资源、森林面积也只有人家的1/20,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到底怎么办?在资源问题上我可以这样说, 中国是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来支撑全球21%的人口的城镇化, 而且还要关起门来搞城镇化, 这样一个难题我们需要30年时间去应答。

第二, 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候鸟式”农民工群体, 而且其流向分布非常不均匀。中国的土地制度规定, 城市的土地属于政府, 也是属于全民, 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组织, 这就使得农民转移到城里来, 但是土地还保留在农村, 这在经济学上看来是一个错误, 但是在中国却是发挥着有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 中国的出口锐减30%, 造成了几千万农民工失业, 但是这些农民工还可以回去种地, 所以没有出现大的社会问题。但是, 这一制度也正在调整之中。中国的大城市里的城中村扮演着一种“贫民窟”的角色, 安排许许多多农民工住在这里。从2001—2004年农民工进城的就业分布来说, 大城市扮演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57%到62%, 小城市吸引力在下降, 这有一个很危险的倾向就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人口会越聚越多。

第三, 中国能源存量结构完全失衡, 建筑、交通能耗增加很大。中国人均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11%和4%, 所以当发达国家原来用煤作为工业燃料的, 现在转成用天然气后, 二氧化碳排放就减少了一半。但是中国没有这个条件, 中国还是只能使用储量相对丰富的煤, 而中国天然气储量非常少, 不可能实现像欧洲、美国那样的能源结构的转移, 再加上中国的气候冬天非常冷, 夏天非常热, 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温度相比, 所有城市冬天都偏低了3度到15度, 中国单位建筑能耗应该比全世界平均水平高。所以高速城镇化期间, 不得不建造2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 也就是世界上40%的建筑量发生在中国, 而过去我们所建的400亿平方米建筑需要简单改造。大家知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空调的消耗量、建筑能耗将会逐渐上升, 这是一个刚性的消耗, 由此造成将来能源问题比产业能耗问题更大, 更难克服。中国的人均能耗非常低, 就是那么低的能耗, 40%左右是因为生产外贸产品所产生的能耗, 所以中国替发达国家转移了一部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第四, 中国的机动化跟城镇化是同步发生。为什么欧洲城市比较密集, 而美国城市就出现低密度化?本人认为欧洲城镇化在前机动化在后;但是美国是城镇化和机动化同时发生, 除了纽约和波士顿以外, 其他城市都出现严重的城市蔓延, 一旦出现城市蔓延问题就大了。中国跟美国一样也是机动化跟城镇化同时发生, 也就是说中国很有可能出现美国式的城市蔓延, 好在中国土地制度是一条“拦水坝”。汽车进入家庭对每个人都有诱惑, 一旦拥有汽车, 人们就可以在地理空间上广泛选择居住地, 这个时候城市蔓延是很难阻挡的, 所以说中国在这个时候要保持土地制度的基本稳定, 才是应对机动化和城市蔓延的关键。

第五, 中国城镇化的推动力失衡。中国依靠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 导致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这样一来, 工业排放污染就比较大, 我们同样经历了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工业化阶段的水污染、空气污染问题, 再加上污水收集管网不足, 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量上升非常快, 前两个五年计划, 中国政府下决心加强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率是世界上城镇化过程中增长最快的, 从1995年的20%上升到现在超过50%。但是, 中国沿海和其他河域地带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突发性的事故非常严重。

第六, 中国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国家, 但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 也遇到一个盲目照搬国外城镇发展模式的问题。我们向往发达国家那种城镇化的模式, 但是那种模式使得城市的风格雷同, 城市的规划设计缺乏地方特色, 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国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是最精华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保护难度很大。

第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 这种扩大的趋势就造成了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 同时也造成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别在扩大。

第八, 城镇化带来了区域化的发展。也就是城市区域化, 区域又城市化, 城市之间的竞争就出现了, 这种竞争有些是良性的, 有些是不好的, 这些问题中国从来没有遇到过。城市群的集中度在提高, 城市的决策不仅对城市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周边的城市。大家都可以看到, 20年前珠三角的广州、深圳在地图上只是两个小红点, 但是现在这些红点连成一片了, 这是一种区域的城镇化, 急需对城市群综合进行规划, 综合进行设计, 综合进行引导。

中国的对策

我们要对中国面临的挑战献计献策, 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 而且关系到全人类。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在城市规划中要用强制的管制手段划定基本农田的保护区, 来有效制止城市的蔓延, 因为这种无序的蔓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二, 要坚持紧凑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防止出现美国式的城市郊区化。大家可以看到, 美国在100年过程中所经历的城镇化, 人口密度从每平方英里8000人下降到现在只有3000人, 而且还在继续下降。中国在过去50年间大中城市的人口密度始终保持在1平方公里1万人, 所以中国所有城市叫“紧凑型城市”。我们要继续采取这样的政策, 而且这个政策现在是遇到了机动化的挑战, 如果中国走错了道路, 就会出现像美国这样的结果, 低密度的城镇化就带来汽车依赖症, 就带来私有依赖症, 一个美国人消耗汽油相当于5个欧盟人。

第三, 采取农村人居整治, 均衡城镇化的压力, 避免非洲式贫困的城镇化。我们不能驱赶农民到城里来,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来均衡城镇化的压力, 这是健康城镇化的一个需求。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 赶快把农民聚集到城里来, 但他们忘记了生态和能源的承载力。说到能源承载力, 我们跟国际上发达国家数据完全不一样。根据实际调查, 在中国, 一个城市居民消耗的能源相当于三个农民, 而且农民还是手工劳动为主, 所以消耗能源非常低, 中国农民人均耕作的土地不到3亩, 只有美国农庄的1%。

第四, 要推行严格的节能目标和政策。建筑能耗会出现快速上升, 根据测算, 如果不进行节能, 中国建筑能耗将从现在的3.5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20年的11亿吨标准煤;如果推行建筑节能就有望节约3.5亿吨标准煤, 这是一个巨大的节能减排领域。我们现在对所有新建筑都是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 大城市节能65%的标准, 两步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可以跟大家说80%以上新建建筑已经执行这个标准, 但是还不满足, 要求更多的公用建筑能够走绿色建筑的道路。

第五, 要实行自行车和公交优先的交通战略。中国在未来十年内要修建世界上最多的地铁, 投资总数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自行车数量现在正在稳定, 而且有望逐步上升;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已达1.2亿辆, 而且每年增长30%, 已经占世界的60%以上。各国优惠政策倾向电动汽车, 中国自行车节约空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 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分配式能源计划。太阳能屋顶计划是为装上太阳能光电板的, 每瓦补贴20元,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板生产国家。目前, 我国已有超过3000万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占世界使用量的70%。每年光这一项就减排200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最近, 正在把太阳能热水器以国家补贴方式送到农村去。

第七, 大幅度增加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厂投资, 预计今后五年投资2000亿元人民币, 所有城市和县城都建立污水处理厂。

第八,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县的保护法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 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非常珍贵, 我们正在着手做这样的保护工作。

第九, 建大量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

第十, 编制区域性规划, 在整个城市群范围内来统筹建设基础设施, 统筹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保、污染共治。更重要的是建设大量低碳生态城。中国每年要建的新卫星城在50个左右,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城镇建设的国家。与众多国家合作建设生态城, 同时又对原有的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比如, 在天津我们建设中新 (加坡) 生态城, 花八年时间在盐碱地上建设人口30万—50万的新城市, 而在这个城市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将超过30%。 (作者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浙江溪口镇 篇8

如何让今天的溪口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是溪口的时代命题。溪口镇镇长杜中权说,老百姓的事,是溪口的“小城大事”。

2010年12月,溪口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这个面积381.6平方米的大镇,从此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建设“海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宁波西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目标,坚持产城融合、生态产业、智慧城市、幸福生活“四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走 “以城促游 以游兴城” 的特色城镇化之路,从“镇”到“城”坚实地迈出了跨越的步伐。

溪口镇留下了青山绿水满目风光,经济发展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在实现从“镇”到 “城” 的跨越。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并代表亚洲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与全球另外4个入选的城市 ,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溪口发生的可喜变化,百姓满溢的幸福感正是走“以城促游,以游兴城”之路,办好“小城大事”的成果。溪口镇卓有成效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镇的特色城镇化之路!

溪口镇党委书记周世君的解释是:从溪口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出发,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管理能力,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将溪口打造成“海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宁波西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以人为本 完善城市功能

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后,溪口镇就提出了“让新型城镇化真正回归到‘人”的发展理念,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为推手,全力推进 “宜居、宜业、宜游、宜寿” 城镇建设,满足溪口经济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需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民建城,就要造福于民。

2012年以后,溪口镇党委、政府抓住关键,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大力投入涉及老百姓出行、住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全面推进镇区路网体系建设。镇区道路拓宽、主要路段街面改造、中兴路立面改造以及随着江拔线、弥勒大道等路网的贯通,至奉化市城区的3条公交线路投入运营,新客运中心启用,使溪口进入宁波同城半小时生活圈。同时,配备区域出租车,开设旅游巴士专线,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和镇区多个停车场建设。对外增加一个重要出口,对内形成环线交通的北环线工程启动,将拉大溪口整个城市框架,也让老百姓和游客实实在在感受到出行的便捷。

加大城镇住房合理建设,力推“农房两改”,实施6个旧村改造项目,建成亭下湖、任宋、溪口一二三村等3个农居小区,建成26.8万平方米农居房,今年又开工建设4个新项目。有线电视和燃气管道入户率分别为100%和7.83%,宽带接入率50%;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至今已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17个村通过验收,其中上白、岩头和明溪成为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现场会的示范样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100%和55%;行政村村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提高20个百分点和16.4个百分点,达到90%和21.8%。

在此基础上,启动畸山菜场、城北农贸市场、剡溪中学、武岭公园、电影院、大型超市建设项目,提升自来水厂设备让群众喝上更清洁的水。经过改造的银凤广场,绿树环绕,花卉飘香,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儿童乐园、塑胶跑道等设施齐全。剡溪两岸的亮灯工程完成后,银凤广场成为夜溪口的一道靓丽风景。

让老百姓以居住在溪口而感到欣喜与自豪。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当地人如数家珍讲出政府的惠民实事,让老百姓在城镇化中得到的实实在在实惠。诸如,今年“五一”新改造一新的银凤广场与武岭路以及剡溪两岸的亮灯工程顺利付诸。剡溪两岸曾经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溪口镇民不愿出来逛逛也无处可逛。自从亮灯工程实施,剡溪两旁成为居民饭后散步、休闲的场所。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溪口百姓幸福地享受着城市的文化生活。打太极、唱越剧、下象棋、运动休闲、跳舞等。银凤广场跳舞的人群绵延,各自有各自的阵势,每个阵都有上百人,阵容庞大的“佳木斯”团队操人数至少在五六百人以上,每个阵群都放着不同的音乐。庞大的广场舞阵势,着实成了夜溪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中也体现出当地政府的“用心良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心为百姓办实事,这一切让居民幸福指数无限上升。

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高效的管理水平,卓有成效的办事效率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溪口理顺风景区管委会和镇政府的关系,实施管委会和镇政府合署办公,内设机构“二合一”,强化景城一体管理的统筹力。

为适应“景城一体管理”,溪口建立了数字城管平台,成立奉化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溪口中队,承接运行执法管理权限390项,有效提升小城市管理执法水平,遏制抢种花木、违章建设等行为,使节假日景区旅游秩序井然,得到各级领导和百姓的高度肯定。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14个窗口,集中办理审批服务事项237项,日均受理各类事项约200件,受理服务事项办结率达到100%,实现了老百姓办事不出镇的愿望。

此外,溪口还强化镇区动态保洁机制,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改革环卫管理体制、升级环卫设施、打造环卫专业队伍,让街面整洁干净;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健全城乡污水处理网络,铺设污水管网,拆除水源保护区规模化养殖场,全面治理水环境,形成水清、天蓝、地绿的人居环境,不仅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省级复评,而且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

由此所见,溪口国家卫生镇省级复评的顺利通过是水到渠成,也有力地验证了当地政府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而所作的努力和成效。

城乡统筹 推进城镇化建设

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溪口把城市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转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构建“城区—中心村—一般村”的城镇体系为目标,全面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自然村撤并、下山移民和农居房建设步伐,推进农村人口向镇区及周边中心村转移居住、转产转业,三年建成农居小区近70万平方米,实现农民转移8000人;注重以人为本,积极完善交通、防洪、供水、排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水、路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向城乡延伸,三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优先发展便民类商业体系,文化、体育、卫生、教育、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

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实力。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让老百姓进得了城,安得了心,必须让他们能就得了业;要支撑一个镇的建设,不能单一发展某一产业,需要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面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溪口启动了占地总面积700多亩、总投资近12亿元的大岙生态工业园区,为溪口高效低耗的清洁产业集聚,溪口镇又出台了《溪口镇大岙工业园区入区工业项目准入条件、评审办法、退出制度及相关指标考核办法》,在保证产业高效清洁的同时,也让工业可以有效稳定发展。2014年溪口镇招商引资与2009年相比,企业数量增加107家,达到1065家;其中规上企业增加15家,达到51家,亿元以上企业增加1家,达到8家;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9家,达到19家;县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32个,中国驰名商标及省级以上著名品牌11个。

大岙工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发展了气动元件、美容美发、节能照明线缆三大块状经济,也为溪口镇招商引资提供了新平台。溪口镇党委、政府再接再厉,加大创新的力度,加快招商引资力度。今年1—8月,溪口共招引项目42个,8 个月引进项目42个,其中投资2000 万元以上项目13个,完成年度任务260%,实际利用外资817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163%,领跑全市。

这些都得益于近两年镇党委、政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紧抓了机遇,及时确立了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并努力做到精准招商,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大大加快了溪口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小城市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市内外投资商。

农业是根基。溪口镇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花卉、水蜜桃、雷笋为主的林特经济发达,有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水蜜桃特色基地乡镇、中国雷笋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雷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桂冠。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作为溪口农业产业的花木生产,在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导致区域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溪口镇党委、政府的态度是:决不能以森林生态破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四年内必定退花还林,还溪口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生态环境。

为此,溪口镇成立了四明山森林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堵疏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实施退花还林。

封山育林。禁止在已种植花木区域除草、施肥、施药,不得随意开挖。成立溪口镇森林派出所,建立行政司法相衔接的联动执法制度,负责执法巡查。2013年来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47起,其中办结毁林开荒案件33起,查获林木蓄积146.8立方米,查处办结林业刑事案件4起,有力地打击了毁林开荒行为。

建立已种苗木登记管理制度。对纳入退花还林区块的花木现状进行登记管理:清点株数、登记造册、编号挂牌、拍照留档。未经审批私自开挖迁移,按照毁林开荒案件严肃查处。

建立苗木准出审批管理制度。在溪口镇两个主要对外出入通道设立两个固定花木检疫点,一个流动检疫点,林业执法部门同公安、交警对花木外运车辆进行固定检查、流动检查,花木外运持检疫合格证和审批单才予以放行,依法查处无证运输。

补植复绿,开展生态修复。农户申请出售花木后的空地,必须落实“岀一补一”的植被复绿措施;统一流转四明山核心景区的山林,按照规划种上用材林、经济林和珍贵的树种;实行客土回填工程,对花木打土球出售造成的表土流失,采取客土回填的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实施新浒溪线边坡绿化工程,对新浒溪线董村大桥至直岙村老浒溪线路两侧岩质边坡实施绿化工程。

对退花还林,溪口镇不是一“退”了之,而是保证花卉产业得到发展,保障老百姓生活。镇政府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流转核心景区内林木林地经营权,承租7万亩的公益林、林木和农户林地,支付租赁费每年每亩100元给农户,增加农户的收入。流转后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规划生态景观林,与乡村旅游布局配套。

同时,溪口镇政府在江西等地落实租赁花木基地10000亩,前两年免费提供给大户和其他花农,鼓励花木外迁转移,培育花木生产的总部经济。区域内农户退花还林,愿意下山建基地或到外地建花木基地的,由镇政府协调,联合各村和专业大户等去外地发展基地,对下山外迁基地适当给予地租费的补助。扶持花木向产业化、精品化、高端化发展。对农户提供产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科技发展等各方面帮助,让农户的收益得到保障。

溪口镇党委、政府还选择在亭下湖村等地价合适、基础设施较好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区块建设移民安置小区,保障下山农户的生活、就业以及子女就学。

升级转型 打造特色旅游城市

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景色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旅游格局多维而宽容,为打造“海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城市,风景区党工委、管委会,溪口镇党委、政府着重在风景名胜、民国文化和佛教名山三篇文章上狠下功夫,构建多维旅游区。

一维凸现以游兴城。溪口镇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历史悠久、山川灵秀、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整个溪口雪窦山风景区由千年古镇溪口镇、幽谷飞瀑雪窦山、岚山秀水亭下湖三个各具特色的景系共63个景点组成。

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溪口镇,曾经只是以观光旅游业为主。游客走走逛逛一天也就离开了,无法带动溪口镇的其他产业发展,导致旅游综合效益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2年,溪口提出了“东城西游、一心两翼”的城市功能新布局,走旅游特色型小城市建设路径,推进溪口镇旅游从核心景区向全域旅游转变,将观光旅游转型为休闲度假型旅游。

2012年以来,溪口镇以年均35%的增速,累计投资近50亿元,推进湖山新城、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状元岙文体创意区等重大功能区块开发。桃源宾馆、银泰五星级宾馆、雷迪森佛文化酒店、环球乐园、旅游特色一条街等旅游服务重点项目,对外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溪口镇上和雪窦山景区先后建成总面积14万多平方米的9个生态停车场、面积分别为1300平方米和1150平方米的两个游客中心、占地面积165亩的旅游集散中心,开通了旅游巴士,溪口宾馆至雪窦山集散中心道路及镇区主要道路立面改造和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启动和完成,完善了景区城区交通体系、服务配套设施。

今年,投入2500万元,实施“夜间景观亮灯工程”,在剡溪两旁安装3万余盏24伏LED低碳照明灯。新的景观灯,采用线条灯、瓦棱灯、投光灯、地埋灯、庭院灯、照树灯等不同的照明方式,将“民国文化一条街”打扮得流光溢彩,在提升景区整体形象的同时,延长了旅游产业链,给沿街商家带来更大商机,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与此同时,加快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村岩头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三十六湾栖霞坑古村的“宁波十大文化旅游古道”等一批乡村旅游热地,成为城里市民双休日的好去处。与此同时,瞄准文化休闲、夜间消费、运动养生等新型业态,启动亭下湖房车基地、露营基地、登山步道等项目,为旅游转型发展锦上添花。弥勒文化节、旅游文化节,将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旅游升级,乡村旅游的游客规模已达年3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4000万元。

今年1—7月,溪口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5.44亿元,同比增9.66%,其中旅游人次277.8万,同比增5.7%。

二维彰显民国文化。溪口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里,玉泰盐铺、丰镐房、武岭门、文昌阁、蒋母陵园、蒋氏宗祠等22处历史遗迹保护完整,堪称“民国文化第一镇”。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除了8个“国保点”外,溪口镇上和雪窦山还有武岭学校、中国旅行社雪窦山招待所旧址等保存完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国建筑与蒋氏遗迹。这些民国文化载体,彰显着文化和旅游的双重魅力。

众多专家和游客赞叹:溪口,是民国经典建筑的一座天然博物馆,是民国春秋的一本原真读物。对中华民国史深有研究、颇有权威的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曾用“当之无愧、当仁不让”8个字,肯定了溪口“民国文化第一镇”的重要地位。

三维打造佛教名山。早在1700年前的晋代,溪口就有尼结庐山顶,时叫“瀑布院”。其后,历经宋代多位皇帝敕赐、钦点,享有“五山十刹”、“应梦道场”等盛誉。雪窦山弥勒菩萨形象是中国传统信仰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产物,也是中国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人文胸襟的映射。民国时期的全国宗教领袖、雪窦寺主持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佛教教育,在国内外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奉化市乃至宁波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把雪窦山打造成佛教名山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去年3 月,宁波市政府召开雪窦山打造佛教名山推进会上,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在会上强调,佛教名山要有名山名寺名校,要围绕“弥勒道场”、“佛教文化”、“山水旅游”三大核心特色,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尤其要办好雪窦山弥勒佛学院,为争取浙江佛学院总部落户雪窦山创造条件。

今年5月17日,浙江佛学院雪窦山弥勒佛学院授牌;9月20日,浙江佛学院、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奠基仪式在雪窦山举行。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浙江佛学院在雪窦山脚上白村地块奠基,将建成国内一流的以人间弥勒为特色的佛教综合型大学,努力把佛学院建成学僧培养高地,传递正能量新地,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的重地。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及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冯志礼等领导和海峡两岸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出席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信。这两大亮点,雪窦山打造佛教名山又斌予了新内涵。

其他维度主题彰显。如位于溪口国家森林公园的杜鹃谷等,贯穿这所有旅游资源维度的重要精神核心之一,其幸福指数就是宽容。溪口人崇尚儒道,有着“以和为贵”的人性信仰;以布袋和尚为形象的弥勒菩萨秉持真诚乐观的修行心态,于是这一方土地也性灵起来,这是宽容大度的佛性感悟。

生命因宽容而得到了升华。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会全力赞同让溪口的雪窦山成为佛教第五大名山的提法。

经过三年多的小城市培育,特别是在2012年高配的党政班子努力下,溪口镇形成了“东城西游,一心两翼”的城镇功能新格局。一心:以“民国文化名镇”溪口古镇和“弥勒道场”雪窦山佛教名山为组团,以旅游引领特色发展,打造中部特色文化体验区块,使之成为溪口镇的“城市会客厅”。两翼:东部以现代工业区、状元岙文体区和湖山新区为组团,通过“现代产业+生态人居”模式,打造东部城市人居区块,使之成为溪口的“城市工作室”。西部依托山区优良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以及特色农业基地的组团,以生态为基础,通过休闲度假类产品开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优化发展,打造西部山水度假区块,成为溪口镇的“城市后花园”。

三年多的历程中,溪口镇打破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制约,让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驾齐驱,形成了“城中有游,游中有城”现象。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上一篇:营销策划案例分析试题下一篇:关于秦岭违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