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2024-04-18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精选7篇)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篇1

院系: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08级资管张

(一)姓名:杨聪 学号:2008027044

只要提起湘西土家民居,人们会自然的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精华所在。吊脚楼因为有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它既体现了湘西风土建筑的清新秀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居民形式中的古朴粗狂及其原始的狂野。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风土建筑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

吊脚楼的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与此同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中间的 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 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 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 儿媳住小里头(右边).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 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即柱子要直要长),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到了张家界,谁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香。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康之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棋,还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两边配有厢房或转角楼,有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

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结语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篇2

湘西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民俗独具特色,自然环境山高水险,民居建筑形式大多为依山傍水而建的干栏式,生产生活方式是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古民居五宝田村处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四周五座低缓的山围合成的这块天然盆地中,故具备农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优势,交通的不便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正因为信息的闭塞才使得湘西的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从上世纪初开始,农业在五宝田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影响五宝田的祖祖辈辈。整座院落诗意整洁,村前有一片开阔的平地作为耕种的良田,五宝田古人们将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结合耕读理念,形成了独有的耕读文化。村中人们秉承耕读兴家的祖训主要来源于村中的教习场所——耕读所。该楼上层为教室读书的地方,下层是仓库,主要是存放农具、关牛羊的场所。在长期农耕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农耕文化造成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人们形成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浓郁的农耕文化反映在这座古村的建筑装饰表达上。

2. 吉祥文化与玉竹石装饰艺术

2.1 玉细竹青——五宝田一宝

玉竹石石雕为五宝田的特有的一道风景,石料主要出自村庄附近的石场,村内的门楣柱础、台阶、天井、排水沟、地面均采用玉竹石砌成,玉竹石质地坚韧、细腻,正面、侧面均可雕刻图案。玉竹石具有抗风化、不易腐蚀的特性,因此我们今日仍能看到上面清晰可见的精美刻纹,没有被风霜和踩踏磨蚀,使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五宝田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玉竹石村”。

2.2 寓意吉祥玉竹石

古人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育、乐这六件事融于当时的器皿装饰中,从彩陶、青铜器上刻的龙、凤、鱼、鸟、蛙等各种动物纹样,到日月星辰、雷纹、水纹、云纹等自然纹样,都强烈反映了人们避难求吉祥的祈愿意念。

双龙戏珠:龙在中国神话中,是作为天与地的沟通使者,具有高空飞行的能力,人们企求借龙的神力与神灵沟通。在湘西,龙也是氏族图腾与自然神的综合演化物,扮演着通灵的媒介,因此至今保留着“招龙”的祭祖习俗。

丹凤朝阳:在五宝田建筑装饰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凤鸟图案,对鸟的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高庙遗址陶器上凤鸟载日图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凤鸟崇拜的起源,是古人崇日观念的产物,被称为“太阳神鸟”。五宝田门额上的“双凤朝阳”具有浓郁民族特质的中国寓意吉祥图案,作为一种主题图案符号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当地人们热爱生活、对生活寄托美好的愿望。

鲤鱼跳龙门:五宝田民居的门槛上常雕有鲤鱼,图为民居门槛石上“鲤鱼跳龙门”的图案,是人们用来表达事业步步高升和奋发向上之意。

长寿符:在村落民居的窗户上,有一些包含健康长寿的图形,下图为民居的窗饰寿字图案,寿字纹去除了繁复的装饰纹样,从繁琐的寿字中提取了其关键框架结构,从而组成了新的寿字纹应用在五宝田的窗户装饰设计上,使寿字符号特征更显著。

3. 图腾文化符号与神明信仰

原始社会古人的审美与装饰艺术主要反映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瓷器的装饰上,人类从渔猎和农业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启示,与劳动工具相结合,通过拍印、模印、压印、镂孔、刻画等装饰手法,创造出了实用功能与美学功能相结合的陶器。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装饰图案有太阳(天帝)、獠牙兽面(龙)、凤鸟等神灵图像,这些标识性的图案,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神话体系,表达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纹、凤鸟纹、山水纹等图腾崇拜。

3.1 山、水纹

山、水纹,是指这两类纹样的形态具有“山”和“水波”的特征。基于当时人们对山和流水的形态摹写,或是将它们作为神灵崇拜的象征而产生。

居住在群山环抱的五宝田古人们也怀有对山的敬畏与崇拜之情,这反映在玉竹石板上石刻的山形图案,这些由短斜线组成了二方连续的正反山丛,从整体上构成了连绵起伏的山体形态。五宝田的先民不仅依山,而且也临水,玉带溪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能带给他们食物外,在雨水暴涨的季节也会带来灾难。因此,五宝田先民对水怀有和山同等的敬畏之情,在玉竹石的地面上发现有水波纹的刻纹,以多层随意刻画的弧线表示浪花,由大小不同的水波纹组合,构成节奏韵律的艺术美感。

3.2 凤鸟纹

古人们通常将鸟与太阳结合在一起,借以鸟能驮载太阳来表达时间,强调生命的永存。对鸟的具象崇拜在五宝田的建筑装饰上已经十分盛行,大门门槛石、大门额枋都用到了凤鸟纹作装饰,这些鸟纹呈展翅飞翔状,头上都有向后卷翘的羽冠,圆圆的眼睛,嘴微张,有对称的颈毛和鸟翅,部分鸟有向前侧伸展的双爪。在民间凤鸟崇拜与稻作农业有直接关系,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凤鸟被认为能影响稻谷生长成熟的土地、阳光、雨、水、风等自然现象,从而产生出与稻作农业相联系,可见在人们的心中,凤鸟不是一般的鸟类,而是具有灵性的神鸟。

3.3 太阳纹

湖南多地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刻画了太阳纹以及和农作物相关的纹样,先人们以此符号来表现阳光与与农作物的关系。在高庙文化陶器上发现了最早的太阳图像,对太阳的崇拜与人们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活动相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的哺育,因此远古人类常用阳光型符号或火焰的符号来表达太阳的重要性,这在五宝田的建筑脊吻与门头门额上有多处体现。

4. 地域文化独特性在民居装饰上的体现

五宝田的古建筑装饰与它地处的湘西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湘西地区具有浓郁的楚巫文化,保留着崇神信巫的传统,祥瑞征兆形成了这个地区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将龙凤瑞兽以及花卉虫鸟等纹样图案运用到民居建筑装饰中,以此表达消灾免难、吉祥喜庆的愿望。

4.1 雕饰的地域性表现

大门的雕饰往往含有巫术、宗教等象征意义。在玉竹石制的门楣的下方,往往雕有双鱼太极图,或者乾坤二卦。太极图的基本结构,好像两条鱼首尾想追逐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圆,因此它的俗名又称为阴阳鱼。屋面主要以小青瓦为构成元素,将小青瓦依次垂直排开,重叠相盖,正脊铺以灰浆,中间置一石雕,多为寓意吉祥。这些象征性的图案,正是五宝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写照。

4.2 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五宝田民居遵循顺应自然的、依山傍水的科学选址,房屋建造的原材料主要采用天然的石料、木材、青砖、小青瓦,民居错落有致,狭巷夹天。整个村落的风貌给人干净整洁的感觉,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五宝田人民崇尚自然、个性淳朴随和,塑造了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审美情趣,由此我们才见到了粉墙黛瓦、青山碧翠的美丽村落。

4.3 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在湘西地域文化背景下,五宝田民居装饰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涵盖了结构、符号、寓意等物质与精神两个大方向的功能。同时建筑装饰艺术和建筑本身往往也紧密结合。比如壁画的装饰能很好地保护建筑的木材结构;屋顶上的兽身吻兽具有衔接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使屋顶更加的牢固和严密,进而防止水渗入;富有雕刻图案的柱础能够阻隔土地中的潮气直接侵蚀木柱;门作为建筑中的重要构建之一,在五宝田民居中格扇门最为常见,在满足其基本的功能上,人们通过对格心、裙板、绦环板三部分进行不同的装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门的形式;马头墙作为重要的建筑装饰语言,它不仅能起到防御的作用,还有防火的功能。

4.4 农耕意境的营造

五宝田地理位置处偏远的山区,社会生产力低下,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长期的农耕生活经验创造了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先人们从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取灵感,在建筑装饰方面营造了一幅自然田园风光的景象。

从五宝田村的历史来看,五宝田前三代的先民主要依赖简易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以及捕鱼活动,可以说,绳线在五宝田先民的生产劳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草绳纹在古代社会主要应用在瓷器的装饰,而草绳纹在近现代的应用更广泛,主要体现在建筑装饰上。从构图艺术看,五宝田草绳纹纹饰主要由菱形对半等分的三角形单体构成二方连续、复合对称的艺术图像,用各种横线、斜线、竖线、波浪、曲折线纹,有意识地构成麦穗状、农田纹、山水纹样形态,创造出当地独特的装饰艺术。这些由点、线雕刻组成的几何图案被认为与农业息息相关,代表了南方的农耕文明,营造了当地人们敬畏大自然,依赖大自然,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画面。

5. 结论

古代建筑装饰的发展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发掘、创造的过程。五宝田民居建筑装饰在整体上给人质朴无华的感觉,不仅具有审美方面的美学功能,又有架构上的实用功能,同时兼具了传递信息的文化功能,记录了人类不同时期的理想和追求。通过这些不同的形态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使建筑的装饰样式与空间结构、材质形式组成了完美的空间体系。

摘要:湘西历史建筑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基于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五宝田古民居的实地调研,分析出该古民居的寓意吉祥图案彰显出湖湘先民浓厚的勤劳智慧和审美精神。因此,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下,也应带有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试图探析如何通过建筑装饰语言这一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建筑。

关键词:历史建筑,地域文化,审美情趣,装饰语言

参考文献

[1].张道一;郭廉夫.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贺刚.湘西史前遗存与中国古史传说.岳麓书社,2013

[3].胡彬彬.湖湘建筑(二).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4].刘俊.对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思考.装饰,2007

[5].文建虎.湖湘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档案时空,2008

[6].左汉中.湖湘传统纹样.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7].郭思云.农耕文化下的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装饰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4

[8].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9].姜文博.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的功能与形式研究.燕山大学,2012

[10].柴焕波.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篇3

传统建筑构件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常见的逻辑。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构件,通过各种花卉植物、虫鸟动物、吉祥纹样、博古瑞兽等表象物为装饰素材[1-2],利用神话传说、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等象征性手法装饰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具有丰厚深邃的装饰内涵,从而表达湘西土家族抒发求吉祥、消灾祸的美好愿意,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和健康长寿的追求。

“人神共居”的图腾崇拜

在先人的观念中,每个人都是自己氏族同一图腾祖先的化身。人死后灵魂不灭而返回祖先图腾,其实在我国传说和古代小说中常能见到,如《西游记》、《聊斋》、《白蛇传》所描写的人与物的转化或人是某物的化身故事,正是远古人类灵魂返祖的原始宗教观念的表现。图腾是原始人类一个区别于其他部落的根本标志,也是一个名族的起源,氏族在这面旗帜下构建了早期的社会组织和文化识别系统,同时还是承载着关于该氏族的大量信息的文化符号。土家族生活在闭塞的武陵山区,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形成自身独特图腾崇拜文化,并通过建筑构件的装饰表现出来,主要分为“蛇图腾崇拜”与“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所表现出来的灵魂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取向等,体现了湘西土家族“万物有灵”、“人神共居”的深层次内涵。

1.巴蛇图腾崇拜

土家族为古代巴人的后裔,巴人是以蛇为图腾的原始部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巴”的解释为:“巴,蛇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属皆从巴。”[3]并在湘西土家族形成了关于蛇的的风俗:如见不打不抓,打蛇其同类回来报仇;七月有蛇进入屋内,只能将其赶出,不能伤害或打死;早饭前不能说龙、蛇、虎、豹、神、鬼等,说了将会倒一天的霉运,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利;见蛇交配,不能叫人一起看,谁看谁倒霉运,着实无意遇上,应先对树木说,将霉运转嫁到树木,霉运之咒才能解除。由此可见,人们对蛇的敬畏,相信“万物有灵”。

2.白虎图腾崇拜

土家族以虎为图腾是继以蛇为图腾的一次转换,演绎出许多神话传说、巫术、祭祀、诗歌、舞蹈、工艺美术等,并由此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原始艺术,其年代大约是立廪君为巴氏之君之后。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廪君死后,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而且樊绰《蛮书》一文也记载“巴氏祭其祀,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记载:“明万历年间,永顺土司祭祀时,杀人献首于其庙”。其实还一直存在着廪君是天上白虎星下凡的传说,土家族认为白虎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具有避邪、消灾、祈丰等多多神力,反映了土家族人们装饰白虎形象,与神共居的生活信念。

“依山就水”的和谐统一

武陵山区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河流川息、山高坡陡地势不平,再加上多瘴疠,有毒草及沙蜇蝮蛇,而且又少土少地,生存条件极其恶劣[4]。吊脚楼建筑独特的作用是湘西土家族居住的最佳选择,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湘西吊脚楼建筑得以兴起和发展。湘西土家族人们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地形条件,靠山而居,临水而住,使吊脚楼源于乡土,原本原色,不施朱颜,而且建造时保持了原生态的地貌和植被环境,同时在建筑构件上装饰了花卉植物、虫鱼鸟兽的形象,使吊脚楼在自然山水间土生土长,层层叠叠、连绵成片,不沾阴湿之气,尽享灿烂阳光,生机盎然,闪烁着人与吊脚樓、吊脚楼与自然和谐和统一的光彩,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自然斗。因而湘西土家族是最崇尚“道”的一个名族,而所谓的“道”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人与天协调、与地协调、与自然协调、共创一种和谐之美。

“寓意吉祥”的生活向往

视觉审美是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构件装饰的根本出发点,通过装饰素材的隐喻象征,表达湘西土家族人们内心的想法,是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构件装饰的最终目标。如有些屋脊正中央以小青瓦片砌成“品”字形,寓意“一品当朝”;有些屋脊正中央以小青瓦片砌成“心脏”形,屋脊两端延伸的翘角为“手”形,寓意“世世代代人丁兴旺”;有些屋脊正中央以小青瓦片砌成古铜钱币造型,屋脊两端延伸的翘角为稻穗造型,寓意“金钱满屋、五谷丰登”;有些屋脊正中央以小青瓦片砌成蝙蝠、葫芦、寿桃造型,表达“福、禄、寿”三星高照;总之,屋脊梁不能只是一展平,因为“脊”谐音“瘠”,“平”谐音“贫”,这就意味这家瘠贫,家业不兴旺发达;另外檐柱的柱头被雕刻成各种瓜类,也寓意“五谷丰登”等等。因此,吊脚楼建筑构件装饰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吊脚楼建筑艺术审美的形式方面,同时体现在吊脚楼建筑对湘西土家族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寓意方面。

结语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是适应湘西地区独特山地地貌的特殊民居形式,是我国传统乡土建筑的瑰宝。本文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构件装饰内涵的角度研究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分析出其内涵包括“人神共居”的图腾崇拜、“依山就水”的和谐统一和“寓意吉祥”的生活向往,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认知、鉴赏水平与保护意识。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西文化揭秘的作业 篇4

向红霞

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一班

20104185027

我家住在现在的湘西是沅陵县与古丈县交界的地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方。电视剧《血色湘西》很多的取景就是在我们那边完成的。如果你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话,那么那首由杨千雅唱的主题曲《高山有好水》那首歌的话,你应该会对我们这里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了。

万峰腾龙气雄浑;水千转百回流清纯 ;吊脚楼上歌伴酒 ;让人梦醉的小背篓;纯粹的、丑也能美的精灵的湘西女人;血性与强悍的湘西男人;敢爱敢恨、有情有义、大是大非的民族性格湘西少数民族;一些看似粗俗实际一点也不粗俗的语言,共同创造了美丽而神秘的湘西。

我的家乡是一个苗乡,而我所在的村子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苗寨,祖祖辈辈都是苗人。所以现在我就说一下我们那边的一些风俗习惯。哭嫁

我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小外公的女儿,也就是我小阿姨结婚的时候,我和我妈妈去他们家做客。我看见我的小外婆和小阿姨抱在一起哭,我记得他们边哭边唱的内容就是效益感谢小外婆他们的养育之恩。然后小外婆的意思就是就是叫小阿

姨嫁到男方家里之后要记得好好地对待男方的父母,还有就是要常回家看看。当时我很不理解,就在想为什么要哭呢?后面随着渐渐的长大。我也理解了。

2哭坟

这件事情也是我亲自经历的事情我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了。我爸爸有兄弟姐妹四人,伯父,两位姑姑和我爸爸。我们那里有个习俗,那就是在父母去世的前三年时间内一定要回家去坟前看看。修理一下杂草什么的。然后我更我爸爸,伯父,堂弟(大伯的儿子),两个姑姑,我们两个小孩帮忙挂清明条子,就是把剪好的彩纸挂在坟上的竹枝上。爸爸和伯父就拿出香和纸还有酒进行祭拜。就在这时候两个姑姑就开始哭了,哭的很伤心,当时就趴在爷爷的坟上哭。当时我虽然不是很懂事,但是看见他们哭的那么伤心,所以我们止不住了,也哭了。后来硬是爸爸和伯父把她们拖下来了,好久她们才没有哭。但是,让我印象更深刻的就是清明节的时候,经常会听见哭声,所以那个时候很是恐惧。更搞笑的时候,我妈妈叫我去山上放牛的时候,我都会早早的把牛赶回家,不让牛走远,因为怕牛走到乱坟堆去,然后我就不敢去赶牛了。其实现在想起来是觉得很胆小,但是只要你来到了我们的家乡你的胆子再大你都会觉得不够用,因为太神秘了,所以你很难相信有些科学。你会觉得有的时候迷信也是存在的。

3祭祀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觉得过年过节都是一个非常快乐的日子,是的,那确实是快乐的日子。但是在我们的家乡,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吃饭之前我们要祭拜土地神,然后是祭拜自己的祖先,然后才是我们活着的人。个人觉得我们苗人还是很崇拜大自然和祖先的。河里涨大水的时候,我们村的人会请我们村里很有名望的人拿着米去祭祀河神,然后把米撒在河里,说真的大家可能不相信,真的很快可随就会退下去。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反正就是那么回事。所以我爸爸妈妈经常更我说,迷信还是有的,前往不要全部抛弃。至今为止我还是很相信的。虽然我也算是个知识分子。4巫蛊之术

这个学期,老师更我们说如果一个人被别人诬蔑为巫婆的话,精神上确实会受到一定的歧视,这一点都没有错。我们那边巫蛊之术还是很多。因为我妈妈曾今受到过伤害所以我比较憎恨那个东西。那是我小学时候的时候,因为家里很穷,然后也加上那个时候也比较流行打工,所以我妈妈就出去打工了。大家要知道,苗族的男人一般是不会让自己的妻子干什么重活的,更不用说去外面打工了。实在是迫不得,所以爸爸同意了。但是就在妈妈打工出去的第三个月妈妈回来了。问原因说是妈妈染上了一种怪病,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妈妈回来的时候全身都很浮肿了,但是在广州那些大医院都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就说让妈妈回家休养,实际上医生是让我妈妈回家准备后事。当时全家都急坏了,几乎中医都找遍了,但是都没有效果。然后很多关心我们家的人

就来看我妈妈,其中一个伯父就说看你这症状可能是中蛊毒的迹象。然后我爸爸就说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你试一下吧。然后那个伯父就帮我妈妈试了毒,结果果然是中蛊毒了。幸好老伯父对蛊毒还算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去山上抓药。给妈妈吃,没有过多久,妈妈也就康复了。我们当时都很高兴看见妈妈一天比一天好。然后我对蛊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5给刚出生的孩子架桥

为什么要给刚出生的孩子架桥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那孩子老是生病,然后就会找算命先生算一下。然后他就会告诉你们孩子的情况,因为在巫术界,普遍有一种说法就是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像果子一样结在树上的,有的孩子在树根上,有的孩子在树枝上,有的在树干上。我妈妈说我就是接在树枝上的,所以站不稳。意思就是很难养活。然后我弟弟是在树干上的所以好养。事实也是这样的,小时候我经常生病,还有就是发育比较慢,两岁多才会走路。但是我弟弟就很好养。如果孩子接在树枝上的话,就有可能养不活,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就要在他回家的路上架一座桥。那样就不会迷路了,就可以回到妈妈的身边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树枝上的孩子不容易养活,但是能有一点作为的,或者过的好一点的往往是树枝上的孩子。

6落洞

相信这个大家都有听说过吧!其实大家不用害怕,能够被洞神挑中的一定是未婚女子,还有就是要漂亮。能达到这两点的很

少。所以落洞的女子还是很少的。但是我有一个同学就遇到了。那个同学叫朦朦,人如其名,很是漂亮,长得出水芙蓉一般。我们那是6年级的同学。成绩很好使我们的数学课代表,成绩也很好。但是突然有一个星期她没有来上学了,当时我觉得很奇怪的。但是当时更我同桌的男孩子告诉我说她疯了,说是感觉像个游魂一样的,感觉傻傻的。说是当时她去山上玩的时候,然后就突然失去知觉了,晚上他妈妈他们去找她的时候,发现他在一个很大的洞前面。他妈妈他们吓坏了,因为他们知道洞神肯定是看上他们的女儿了,于是第二天就带了很多祭品去祭祀,然后没有过多久,朦朦就好了,也来上课了。后面她也很坦白的更我们说了这些事情,当时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但是无形中有对自然界的神又多了一点崇拜。

7情蛊

美丽而神秘的湘西就是我的家乡,我最喜欢的就是情蛊了,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了,女孩就给爱的人中下了绝情蛊,然后就是一辈子,多么浪漫啊。如果男孩子背叛了女孩子的话,那么他会慢慢的死去。既然爱得不到完整的话,那么宁愿不要。这就是我们苗族女孩子的爱情观。很纯粹很野性,但是也很凄凉。因为苗族的女孩子就是为爱而生的。湘西的女人朴实、土气,一如山里的一颗石头或山花,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洋溢着最为引动人心的生命气息。一旦认定,就是一生。

这也注定了爱情的悲凉。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虽然没有为二佬中下情蛊但是一旦认定了就是一生的等待。

论湘西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 篇5

1 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市场国际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以享受异域文化资源、感知异域文化差异、体验异域文化氛围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1 民族生存习俗文化

突出农耕稻作文化,婚恋、嫁娶文化等。歌唱舞蹈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1.2 民族艺术文化

民族艺术文化包括湘西歌舞艺术和建筑艺术,如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突出湘西建筑艺术的有苗族的“吊脚楼”,考古学称之为“栏杆建筑”,依山傍水,屋后靠山,楼前有河,前低后高,楼外有阳台,楼上雕刻有花窗,窗棂雕花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吊脚楼结构美观大方,古朴而秀雅,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美姿丽容。

1.3 民族宗教信仰文化

湘西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包括湘西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文化、巫鬼文化、土司文化、蛊术文化。

1.4 民族节日文化

湘西的民族节日文化有土家赶年节,苗族的四月八、赶秋节、六月六苗歌节、赶边场等

1.5 民俗体育竞技文化

湘西的民族体育竞技文化有上刀梯、下油锅、吃玻璃、啃磁盘等绝技绝活,还有武术、龙舟、八人秋千、玩龙灯、舞狮、鼓舞、三棋、斗鸡等地方传统项目。

1.6 历史文化

湘西突出的历史文化有古遗址文化,包括秦简遗址、保靖万年前的归石器时代遗址、唐代崖墓和战国古墓等;以及历史名城名镇文化,例如,王村。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篇6

本文以湘西南苗族“平话”为视角,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崇拜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探讨了部分“平话”词汇中文化蕴涵,显示了“平话”所负载的湘西南“熟苗”文化特征。

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绥宁、通道两县旧属古苗疆,主体民族是苗族。自秦至唐宋,湘西南为“五溪蛮”地。明清以来,史称绥宁、城步为“苗疆”或“苗疆要区”,直至清朝中叶仍未划入“省地”。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民族歧视,湘西南苗族大多逐渐接受中原文化而衍化成“熟苗”。“熟苗”和“生苗”同是苗族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就文化特征而言,“熟苗”文化既不是地道的纯苗文化,也不是汉文化,而是一种既保留苗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渗透着中原汉文化成分的一种“杂交文化”。因此,对“熟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族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则为语言的内涵,二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正如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所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以湘西南苗族(熟苗)语言为视角,可以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湘西南熟苗文化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平话”是湘西南绥宁、城步青衣苗话的自称(城步青衣苗有自称“人话”的,但和“平话”同属一种方言)。现代苗族“平话”是一种已经基本汉化,但仍残留下一些苗语底层的少数民族汉语,它本身就是湘西南苗族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旨在通过对“平话”词汇的调查研究,从中窥探湘西南苗族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本文的语料一是来自笔者亲自调查的绥宁关峡苗族乡“平话”词汇三千余条,二是来自李蓝所著《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一书的词汇部分。下面我们将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及民族心理等几个方面谈谈苗族“平话”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地理特征

绥宁、城步地处雪峰山脉南端,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少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绥宁为例: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3%,居全省之首。清同治版《绥宁县志》“物产”中载有林木和林下植物143种。苗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体察和认识。例如,作为全省17个重点产竹县之一,“平话”中对“竹”的命名尤其丰富,有:水竹、桂竹、苦竹、实心竹、方竹、箬竹、箭竹、凤尾竹、红竹、紫竹、桃竹等,还有观赏价值很高的金竹、花竹、佛肚竹等。俗话说“靠山吃山”,丰富的林木资源也成为老百姓日常起居中热量的来源,据李蓝提供的城步青衣苗人话中对烧火取暖的“柴”的命名就有上十种,如:枞柴、白油(白杨)柴、桑柴、杨柳柴、桐叶柴、桃柴、李柴、樱桃柴等等。

森林茂密,溪谷幽深,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出现在绥宁、城步苗族“平话”(人话)中关于野生动物的命名也比较丰富,例如哺乳动物有:野猪、老虫(老虎)、火辣婆(母老虎)、猴、熊、刺猪(刺猬)、豹狗、黄鼠狼等等,爬行动物中仅蛇的命名就有十余种:五步蛇、百步蛇、乌梢蛇、眼睛蛇、油麻蛇、大碗蛇、竹叶青、烙铁头、两头蛇、五锦蛇、秤砣蛇、枯烂蛇、赤链蛇、臭蛇、水蛇、鸡公蛇、猪崽蛇等等。可见,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已经渗透并丰富了苗族“平话”词汇。

二、生产、生活习俗

清雍乾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虽然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但对苗族地区的风俗改良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舅霸姑婚的风俗遭到禁止。咸丰、同治以后,清朝进一步实施对苗族的同化政策,一再申令无论生苗、熟苗,一律剃发,改变肤色。各地苗族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湘西南绥宁、通道、城步等地,苗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没有什么差别。民国以后,女子穿裙子的越来越少,穿衣裤的越来越多。苗族男子也不再留发椎髻,不再戴耳环。察今之湘西南苗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已与当地汉族无明显区别。

温端正先生()指出:“旧的民俗消失了,总的趋势是反映这种民俗的方言词语也逐渐随之消失。事实上,一些方言词语有时并没有随着民俗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们比形成它们的民俗更具有稳固性。”湘西南苗族“平话”也有一部分词汇保留并反映了当地苗族已经或正在消失中的一些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过去,城步、绥宁苗民在农闲时,常结伙上山打猎,称为“打山”、“赶山”。打猎时,先敬“梅山神”,围猎之中,一切联络均以梅筒为信号。打得猎物后,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第一枪打倒或第一刀刺中野兽者分兽头和兽皮。兽头的砍法是将兽耳向后压倒,于耳之所到之处砍断。补枪者可比一般猎手多分一斤兽肉,称“分枪口肉”。项圈肉也分头圈、二圈。先寻获猎物足迹者,可得四足。其余参加围猎和在场见到的人,按人数平均分配,即使妇女抱着小孩路过见之,也要分给两份。现在,由于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猎捕活动逐渐减少,上述保留了古代遗风的民俗词汇也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淡出了。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篇7

1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 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 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 (如节日、礼仪等等) 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 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 也是一种生活文化。[1]

湘西民俗体育能够延续至今, 完全依赖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资质和功能价值。她的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健身娱乐性等, 使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民俗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湘西人民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湘西民俗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 还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

湘西民俗体育独特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的价值功能成为发展湘西旅游业的重要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民俗体育和旅游业融合可供利用的资源:第一, 自然资源:山川、森林、气候等;第二, 人文资源:又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指民俗体育景点与体育产品。如:民俗体育项目和服装器材等;无形资源:主要指人们对民俗体育的思想观念。第三, 社会资源:主要指人们的生活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一些活动。如苗族百狮会、苗族赶秋节、端午节赛龙舟等活动都是民俗体育的社会资源。

2 旅游产业

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 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 改善健康情况,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

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 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 又有严峻的挑战。我国旅游业已处在“市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管理提升期”, 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 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 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为此, 我国旅游业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完成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三大任务, 达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培育新型重要产业的战略目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深化, 体育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1998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的我国第三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增长点。由于体育产业和经济、文化、艺术、旅游、饮食等行业有很强的关联性, 于是,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进行战略合作, 广泛拓展体育旅游的经营领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今后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娱乐、丰富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价值, 也在逐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可以预见, 体育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4]

3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契合

3.1 湘西民俗体育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湘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州, 境内居住着200多万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虽因然由于历史原因, 湘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事业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 但正是这个差距使得他们的民族特色更为突出, 今后发展的势能更大。民俗体育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中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后, 积淀了稳定的民族文化, 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丰富,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在今日发展的后劲。湘西民俗体育大家庭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她可以为进行体育旅游的消费者提供迥然不同、清新活泼的运动项目, 让游客们观赏民族地区美丽风光的同时, 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 身心放松, 获得健康。

3.2 旅游可以推动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展依赖于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与民俗体育资源良好的配置结构, 体育旅游对民俗体育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一切活动的主体, 体育旅游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必须通过组织当地广大民众进行, 那么, 在一系列组织、培训、教育的过程中, 增进他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民俗体育的普及和开展;体育旅游可以宏扬民族文化, 在促进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向经济性、娱乐性、健身性方向发展的同时, 有利于民俗体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3.3 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的契合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的契合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提高湘西的知名度, 促进湘西的对外开放。湘西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苗族族百狮会期间进行舞龙、舞狮、苗鼓、秋千、龙舟等项目竞赛和表演,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这些活动不仅推广了民俗体育的开展, 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而且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增强体育部门的活力, 甚至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形象的树立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4 对策

4.1 促进民俗体育和旅游的“联姻”

把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回归自然, 融入文化, 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反映了当代人们的需求变化, 界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据统计, 国内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是山水风光, 其次是历史文化。湘西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 风光秀美, 景色怡人, 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借助张家界、古城凤凰、猛洞河、桃花源等旅游风景区的自然资源有时选取一些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项目, 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的体育活动, 既推广民俗体育, 又发展边区旅游事业。

4.2 加强民俗体育自身发展

发展民俗体育, 首先要做好理论准备。数十年来, 许多学者从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对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 时代的发展又赋予其新的价值和功能。因此, 我们应当与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湘西科协联合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在继承和发扬基础上推陈出新, 这对于发展民俗体育, 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大有裨益。要注重人才培养, 培养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 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帮助地方政府开展体育旅游业。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集团公司, 与地方政府组建的体育旅游旅行社利益共享。

4.3 培育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主体

争取国家或地方财政对发展民俗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扩大体育旅游中的消费需求, 促进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俗体育, 推动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的结合。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湘西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研究, 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 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湘西,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契合

参考文献

[1]涂传飞, 陈志丹等.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8) .

[2]旅游业[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goas5cYQgZWnZb9kWUwiGVCbx2Q1LpbfF-DoXQM8Ke8PpesGt-zIgut5HSMELc8.

[3]田祖国.湘西民族传统体育调查[M].吉首:吉首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智能楼宇管理系统下一篇:全国爱眼日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