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2024-04-29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法(共10篇)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篇1

【内容摘要】小学生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策略方法

一、培养计算能力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我们查看各种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所以必须把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轻视不得。

二、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根据许多教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体会,较好的做法是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能力,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1)、重视基础性训练

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特别是退位减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 1

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

(2)、加强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 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的口算训练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

(3)、抓好规律性的训练

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2、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单一的机械的计算,学生易于疲倦、分心。教师可在练习形式上巧下功夫,还可以出选择题,判断题,还可以出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小学高年级已学过不少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不谈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时,要特别注意讲清算理及法则的导出,力求做到直观、具体、透彻,以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简便方法计算37x99+37时,用乘法分配律很容易把最后的37看成0个,如果我们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实际上是99个37加1个37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37x(99+1)。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4、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仔细看、二认真想、三耐心算、四细心查。

(1)仔细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

(2)认真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耐心算:1、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

2、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要善于有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4)细心查:就是细心检查。

1、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

2、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

3、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4、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

参考文献:

1.河北省2011年素质提高项目论坛---班级论坛--张新静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作者:yhxxxgj

作者简介:兰晓红(1967---),女,四川省三台县人。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县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篇2

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已经渗入到了各行各业,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了衡量大学毕业生能力一个重要尺度, 为此各大高校甚至是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公办高校相比,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优势是紧贴市场需求, 机制灵活。其人才培养思路是:坚持以技术、技能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途径,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它的目标是使所有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专业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2民办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是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这就必然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传授理论知识, 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因其入学分数比较低, 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差, 这种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最终的社会现象是很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 即使取得了等级证书, 却因其应用能力差, 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工作的需求, 这显然违背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如何根据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民办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3.1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理论教学中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 以往教师根据制定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只能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 最终衡量学生学得好坏的标准也仅以考试成绩来定论, 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主动性比较差。而对于有些应用型强的章节内容, 采用互动式教学, 则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知识时, 不是空洞的介绍理论知识, 然后让学生强行记住, 而是在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变课堂为计算机销售市场, 让学生转换角色, 变身为电脑销售商, 写出一份电脑配置单。学生即使不能在课堂上完全消化知识点写出合理的配置单, 也会促使他们主动去翻阅书籍或向别人咨询来完成作业, 这样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 传统的教学活动强化了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 所以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优异, 动手能力往往很差, 互动式教学则让两者达到了平衡,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应用能力起到了推进作用。

3.2采用“项目教学”

计算机作为一门工具, 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学会使用远比只掌握空洞的理论重要。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课的教学, 而实践课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布置实践任务时, 除了让学生完成最基本的实践操作外, 还应布置一些有组于学生后续发展所需的具体的项目任务, 如对本科生而言, 他们想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前必须要撰写学位论文, 而学位论文必须要按规范的格式排版, 但学生所掌握基本操作能力无法完成论文的规范排版, 所以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点综合成一个个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并把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 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实践教学将计算机知识与具体应用紧密结合,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相关技术的灵活运用, 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规范化的技术素质, 是培育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3.3加强课外实践

很多同学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无所用的想法占据了他们的头脑, 学校可开展一些跟计算机有关的技能大赛,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如本校最近举办了一次ppt制作大赛, 很多同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完成了自己作品, 经过评选给予荣誉证书, 学生拿到荣誉证书那种兴奋之情远超过了其他物资奖励所带来的, 因为这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就感。

4结论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宝贵的改革意见, 本文主要是从教学方法上实施了改革, 改革的效果是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当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化计算机的教育改革, 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实用型计算机人才。

摘要:对民办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 从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改革意见,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阳, 杨学冬, 等.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2) .

[2]高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J].人才培养, 2011, (5) .

[3]任文娟, 等.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3) .

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篇3

一、让学生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但这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教学中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学会很多种不同的算法,而是在于教师要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以及肯定他们的想法,达到培养他们敢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学25×12,学生有如下几种算法: 25×4×3,25×10+25×2,25×2×6,5×5×4×3。

在肯定了学生的算法之后,要进行对比,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知道什么,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到他们发现什么,“创造”什么,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经历思维的跳跃过程。

二、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对估算的教学很重视,我们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选择如何估算,该估大还是估小,估算有利于帮助检查计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们更可以利用估算来试商。通过估算学生能够先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有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可以马上再验算一遍,这样能有效地减少计算失误,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查和验算习惯

当发现学生出现计算失误时,家长、学生往往觉得是因为粗心,例如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算错等。为什么会有这些原因的出现呢,本质上还是要归结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严格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在问卷调查“你觉得该如何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中,学生有如下的回答:做题之前先和原题目对一下,看是否抄错数字;把原先写的遮住重新再算一遍,换一个思维角度,换一种方法计算;用相反的方式将答案带入或检验;简便计算时如果不确定,用不简便的方法再算一遍;最后要检查横式的得数有没有记得写,有没有抄成验算竖式的得数。

学生用的这些验算方法都得益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耐心地示范和引导, “润物细无声”,教师自己做到了,学生也会跟着做好。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做题目的步骤:看,看清楚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想,想清楚要用什么方法算;查,计算完后要进行检查验算。

四、保证适量的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在短时间里灵活正确地处理千变万化的题目。在短短40分钟里面,该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进行练习呢?

1.用好课前5分钟。在上课的前5分钟我们可以进行口算的练习,开火车、随机抽、同桌互问等形式多样,这样不仅练习了计算能力而且还可以迅速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用好课后5分钟。在课堂结束的前5分钟,我们可以做课后检测,题量不需太多,检测完立即进行批阅,时间来不及的话可以小组互改,当场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

3.用好小竞赛、小游戏、小奖励。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到可以进行一些计算竞赛、游戏等活动,尤其是挑战一些较有难度的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花点时间精心备课,定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小举措,无形当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计算的能力。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篇4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后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平时要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小学 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数学基础的牢固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所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既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和前提。[1]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从一张试卷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左右,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更让我们忧虑的是,一些计算题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了错误。学习粗心、马虎、不认真已经成了所有孩子的通病。曾经被我们认为的小毛病现在正在成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大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计算能力受个人的计算习惯决定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除了加强计算教学外,还必须从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入手,从细微处做起,逐步形成学生严谨细致的计算习惯。结合教学实际,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六个方面的计算习惯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

一、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计算题,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耐性,粗略一看,提笔就算,加上计算题本来就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视觉疲劳,所以在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的时候,学生就往往会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数据等等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低级错误,从而导致错误频频。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四步走:

1.审清题意,弄清具体要求,也就是弄清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

2.审清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3.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性,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判断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动手计算前对题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后,计算起来就会水到渠成。

二、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心理的发育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好胜心强,求快心切,往往见题就做,顾前不顾后。结果是要么把加号当成了除号或者乘号,连有没有括号都没有看见;要么就是0、6不分,3、8混淆;或者就是丢三落四,把一个数中间或者末尾一个或几个数字漏掉,小数的小数点要么丢了,要么点错位……因此,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养成学生专心校对的习惯也十分重要。在实际的计算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三对照:首先,要求学生题读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与符号对照,做到一字不差;其次,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对照,做到上下一致;最后,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对照,做到万无一失。

三、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书写马虎,不够规范。学生有的字写得模糊不清,模棱两可,6写得像0、5写得像8、4写得像9;有的学错后用涂改液、消字液等涂了又写根本看不清数据;有的字迹潦草不堪,甚至将数据连为一体;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将提高书写要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督促学生做到: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把竖式写规范。同时,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作好表率,板书工整、格式规范;也可以对一些优秀的作业进行讲评,树立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打草稿的习惯。

打草稿是正确进行数学计算的必要手段,但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学生的许多计算错误都是因为不打草稿或草稿潦草、杂乱所致。在平时的计算练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嫌麻烦,计算时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都口算,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都没有;有的虽在草稿本上计算,但只算了一半;还有的草稿写的乱七八糟,草稿中的数据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清,在计算后不能达到理想的计算效果。所以,教育并指导学生养成认真草稿的习惯对于提高计算正确率也有很大帮助。在平时,我们可为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草稿本,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时要数位对齐、字迹工整。计算时,强调口算和笔算的合理把握,口算必须在已学的口算范围内进行,口算有难度的必须笔算。这样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认真的作业习惯,而且还能克服学生乱写、乱丢草稿的坏习惯。不定时地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还能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计算问题并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积极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自我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指导学生验算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要要求学生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计算题必须至少做两次,对于前两次的答案不一致,需要进行第三次计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为了养成学生积极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检查及验算;批改作业时可先看该生的作业是否全部正确,如发现错误,暂不批改,发给学生自己检查,出错误所在,订正后再交给老师批改。

六、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在出现错误时,说明学生的计算仍旧有误,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习惯方面的要求改正,如果是知识方面的要及时讲解。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再出现类似错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这个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地强化和不断地巩固,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坚持不懈,这是一个长期烦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学生一生学习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5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四小学 苏维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 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五、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四分之一,第二天修了全长四分之三,?”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

六、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更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6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篇7

一、教师提高创新教学的观念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提高创新教学的观念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社会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将其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启发性教学,主动去学习,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将原有的教学态度转变过来,因为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观念。有的教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主要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够灵活运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二、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和做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小组,并对每一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计算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和合作来将任务完成,同时让学生在讨论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借鉴小组同学的方法而创新思维,通过学生之间不断的讨论而不断得出新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述知识点或者提问的时候,教师不直接讲述或者提问,而是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紧密地练习着,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往往得出了另一个问题的答案,说不定学生还会用更加简便的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涵盖的面比较广,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资源,对学生进行考试培训,让学生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将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放映与计算机学习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对计算机教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应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不断去其他学校进行学习、请教,学习别的学校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创新,以及新内容的讲授。 教师通过不断地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好多知识比较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 比如演示法、悬念法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例如在讲到数据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 小花为了方便查询,想把同学的姓名、性别、家庭住址以及练习方式以数据库的形式存起来,你能帮助他吗? 在学生进行一番探究之后,教师分别请两位比较具有代表性方法的学生来演示他们的方法,然后对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再将正确的方法给学生演示出来,这个时候学生一定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听讲。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据库如何应用,更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说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以及图文并茂的特点,但教师总是使用其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观看,这使学生越看越烦,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得运用计算机,最好是边讲述边让学生操作,这就解决了教学枯燥的问题。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或者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比喻的方法将这个内容阐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有效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这使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一直在迅猛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及其强大的功效。在以往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一般以理论评价为主,但不注重实践方面的评价,这样的现实难免使学生只追求高分而忽略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所以说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以实践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作用为重点,应该立即改正现有的考核模式,时刻更新专业知识、时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形势,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堂里引入一些网络的新知识、新观点,取缔传统的理论考试,教师能够不断将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锻炼学生的亲手操作能力,从而使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论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中,社会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计算机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相结合,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篇8

【关键词】中职 ; 计算机 ; 创新能力 ; 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67-02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要想更高更快的发展,就要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教育程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新的成就。我们一定要清晰掌握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计算机能力和水平,正确的看待目前形势,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高水平、高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一、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是表现在质疑能力上,学生要想不断的创新就要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去质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过去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教学方法抛弃,依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在恰当的时间里提出教学问题。比如,在学习计算机PowerPoint应用软件的时候,教师先将使用PowerPoint应用软件制作的教学课件播放给学生看,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软件设计基础知识,使用PowerPoint应用软件就会比较得心应手。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软件制作充满好奇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操作性较强,因此要注重技能的训练,但是课堂教学属于集体授课,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魅力。教师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学生既可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比如网页设计、编程、打字或者是动画设计等,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更加开阔,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里,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使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制作软件。在第二课堂里,教师对学习进度不做过高要求,师生共同处理软件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得到较好的发挥。有的学生制作出益智型游戏软件,有的制作出简便的管理系统,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带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计算机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包括比喻法、悬念法、展示法以及演示法等等。所谓比喻法就是在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学生难于掌握的抽象理论、概念,教师可以使用比喻的教学方法将其形象化,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被带动起来。比如,在学习Windows XP系统的时候,学生对于绝对路径、相对路径以及拓展名等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将文件目录结构比喻成一棵大树,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抽象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所谓悬念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提出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并留出悬念,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比如,在学习知识库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问题:同学们的所有信息怎样通过数据库的形式存放起来?学生觉得比较好奇,他们急切的希望怎样来完成这项工作,接着教师将建立数据库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上机自己完成数据库制作,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思考和动脑,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清晰的掌握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计算机教学和最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时候,借助于同类软件的相同之处来鼓励学生发现不同软件的差异之处,提升总结软件优、缺点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对软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学生在使用软件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时候,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提升学生计算机水平,方便学生就业。计算机教学的时候,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進步就要不断的创新,要想灵活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就要有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子胜.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浅谈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的是否正确、迅速,即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9加4”,出示工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皮球,盒子的外面有4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酸楚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皮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和10个,盒子外面的皮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 + 4 = 13

1 3

同样,教学“9+7”“9+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

“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

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 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二、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 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5 8+2+4 8+2+6

8+2+1 8+2+3 8+2+2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 )=12 7+( )=16

12―7= 16―7=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接着出示下一组题:

13―7 16―7 15―7

12―7 11―7 12―7

要求学生看式子直接算得数,待算出得数后再整理成:

11―7=4 12―7=5

13―7=6 14―7=7

15―7=8 16―7=9

要求学生看以上一组算式找规律,使学生初步知道总数中的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随总数的变大(或变小)而相应的变大(或变小)。这组练习体现了“会、熟、活”三个层次,它能帮助学生组建、巩固、完善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

“夺红旗”比赛,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抽出18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期结束前,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 口算抢答题:

9+2+1 8+6+2 5+7+3

5+4+5 7+4+6 2+5+8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家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的 交换律,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

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0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熟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保证。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只有熟记这个运算顺序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还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等等。

除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教师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

四、注重简便算法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捷径。

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五、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同学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

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认真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仔细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

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细心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难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上一篇:运输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浅谈小学汉语拼音趣味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