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控制案例

2024-05-02

审计风险控制案例(共8篇)

审计风险控制案例 篇1

工管5班

js0844549

黄薇

一、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对某集团而言,企业的迅速壮大是成功的标志,但更是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家迅速发展中的企业,集团深刻意识到专业化管理对于企业壮大的重要性。因此,集团时刻致力于强化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某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风险管理文化

1.存在的问题。某集团虽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其实质仍是一中国民营企业,该企业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治”的规章制度,但其“人治”的色彩非常浓厚。内部控制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较弱。

2.对策建议。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全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进行一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存在的问题。在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里,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董事会下既没有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由其他部门(如总经办、审计部、投资发展部)根据需要分散承担,由于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缺少对各种风险的整合管理。

2.对策建议。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风险管理资源。明确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立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除一至两个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可暂由其他部门派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三)风险识别、评估、排序

1.存在的问题。现在进行重点管理的十三种风险,还是一年前管理层通过讨论识别、评估确认的,一年来没有重新进行识别、评估、排序。而一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识别的风险范围是否充分、评估排序是否恰当,亟需进行重新审视。

2.对策建议。在进行风险管理宣传的同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发动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识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筛选出主要风险后,在管理层范围内对这些风险进行打分,评估重要性后排序。而对于识别出来的机会,管理层要考虑如何加以充分利用。

(四)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

1.存在的问题。公司现有的针对十三种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几乎全部可归结为抑制与控制策略,以期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频率,缩小损失程度。这十三种风险范围之外的风险可以说是采取了风险接受策略。而对于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利用策略则极少采用。在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显得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而对于机会,则没有明确的策略进行利用。

2.对策建议。在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后,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与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利用等策略上灵活选择,可通过保险、契约、合同、金融工具等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要对机会加以利用,并反映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制定上。

(五)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

1.存在的问题。公司目前没有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对风险管理的监控依赖于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的日报、月报系统,而在日报、月报内容中并无专门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内部审计系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偏重于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而对于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全面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高级管理层则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监控与检查。

2.对策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可结合例行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在日报、月报系统中增加对各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自查报告的内容。高级管理层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六)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

1.存在的问题。公司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师,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而沟通与咨询存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这也是风险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2.对策建议。公司公开招聘风险管理师,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培训风险管理人员;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开辟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

三、结语

审计风险控制案例 篇2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所谓审计风险, 是指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一般来讲, 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审计风险与审计活动相伴相生, 有审计活动实施, 就会产生相应的审计风险。由于现代审计是随着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产生的, 故从理论本质上讲, 审计应该起着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的作用, 其目标是促进两者利益均衡最大化。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 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 所以现实中, 注册会计师往往就被期望作为信息风险减少者和保险人的双重身份出现。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被雇佣来对财务报表的客观、公允表达进行确认, 以减少财务报表隐含的错误和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另一方面, 委托人和代理人通过审计费用的支付, 将风险转嫁给审计人员, 如果审计人员失职而没有察觉人为舞弊, 法院会判决审计人员提供赔偿, 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投资者或债权人因为投资或贷款遭受损失, 往往会找会计师充当替罪羊, 这就是“深口袋”现象——因为社会日益赞同受害的一方向有能力提供赔偿的一方提起诉讼, 而不论错在哪一方。可以说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 会计师执业法律责任的口袋也越来越深。

(一) 由经营失败导致的审计风险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的变化, 企业可能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收益的情况。反映经营风险的极端情况就是经营失败, 如公司破产倒闭。经营风险其实跟审计风险一样, 这意味着企业一旦从事经营活动, 就总有失败的可能性存在。问题是企业经营失败时, 往往也会连累注册会计师, 而且社会公众又不能很好的理解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之间的差别。1982年潘斯奎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失败与毕马威巨额赔款的案件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 企业出现经营失败时, 审计失败可能存在, 也可能不存在。有些时候, 出现了经营失败, 但审计并未失败, 理论上跟会计师没有关系, 但实务中会计师仍存在巨大的风险。当一个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 会计报表使用者往往认为审计也是失败的, 特别是最近的审计报告显示财务报表的列报是公允的时候。此时使用者仍会控告会计师存在过错。

(二) 由审计失败导致的审计风险

审计失败则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例如, 注册会计师可能指派了不合格的助理人员去执行审计任务, 或者可能审计程序不到位, 最终未能发现应当发现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银广夏事件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2001年8月由《财经》记者通过一年多的对“中国第一蓝筹股”的追踪调查, 揭开了一个由高深的“萃取技术”和陌生的“德国客户”组成的造假故事:天津广夏1999年、2000年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 纯属子虚乌有。整个事件纯属一场骗局。遗憾的是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对银广夏的审计过程也存在重大瑕疵, 比如:

1. 未能有效执行应收账款函证程序, 将所有询证函交由公司发出, 而并未要求公司债务人将回函直接寄达注册会计师处;

2. 对于无法执行函证程序的应收账款, 审计人员在运用替代程序时, 未取得海关报关单、运单、提单等外部证据, 仅根据公司内部证据便确认公司应收账款;

3. 涉案注册会计师存在重大过失, 未能发现或对外披露银广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虚假问题;

4. 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职业谨慎, 对审计证据的真伪未能给予应有关注;

5. 未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 例如对于银广夏在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生产用电的电费费用却反而降低的情况竟没有发现或报告;面对银广夏2000年度生产卵磷脂的投入产出比率较1999年度大幅下降的异常情况, 注册会计师即未实地考察, 又没有咨询专家意见, 而轻信银广夏管理当局声称的“生产进入成熟期”;

6. 存在以预审代替年审、未贯彻三级复核制度等重大审计程序缺陷。

其实, 审计失败就其成因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管理层舞弊, 二是由于事务所自身因素导致。

另外, 诸如过度信赖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未能很好保持职业谨慎、未能适当设计及执行审计程序、未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专业胜任能力不够、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等, 也会成为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的上市公司多半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 所有者缺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公司中产权多元化特征不够明显, 董事长、经理合而为一的领导体制, 更使治理结构陷入失衡。由董事会决定聘请注册会计师并支付审计费用的权力落入经营者手中, 出现了经营者自己出钱审自己的不正常现象, 造成会计师对经营者的严重财务依赖, 经济利益对独立性的损害不可低估, 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公允表达。由此,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成为造成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制度性根源。

(二)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

事务所应当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在业务承接与保持环节, 避免过分看重商业利益而忽略业务质量的现象发生。要深入了解客户基本情况, 审慎选择被审单位。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 很多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有关。业务执行中, 会计师应严格遵循准则规范, 实施到位的审计程序, 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 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支持正确审计意见的形成。事务所有关质量控制方面的政策和程序应形成相关文件, 并得到一贯遵循。同时, 需要任用具有适当经验和能力以及必要权限的人员, 承担起独立复核的重任, 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 提高审计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自身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审计工作质量和成败。审计人员应当首先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通过参加教育、培训以及执业实践等多种形式, 来提高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能力。审计人员还应努力学习新的审计理论, 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 提高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审计结论与事实更加相符, 更高程程度的符合社会公众的期望, 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 辩证的看待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产生, 一方面会造成经济赔偿, 也可能带来牢狱之灾, 在某种程度上对从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性, 降低了社会公众心目中对审计工作的可信程度;另一方面, 我们应直面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伴随着审计工作的开展而产生的, 有审计就会产生审计风险。由于审计风险的存在, 往往可以促使审计人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改进工作方法,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这又无形中推动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风险, 控制风险的发生。所以,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态, 用足功夫, 做足功课, 提高自身规避审计风险的能力, 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众多, 但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中, 随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于应对审计风险产生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职业怀疑态度既有助于保持审计效果, 又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

摘要:文章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构成进行了全面阐述, 指出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案例分析, 提出了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经营失败,审计失败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秦荣生.对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反思[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5) .

[3]顾晓安.基于业务循环的审计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4) .

由舞弊案例谈风险导向审计 篇3

一、典型舞弊案例简析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典型案件的分析发现,最大的审计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而经营失败往往导致管理层舞弊,由此导致审计失败。

案例1:2001年的安然事件是近年来震惊国际资本市场的重大案件。安然公司的破产导致了作为世界“五大”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终结,并引发了全球性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危机和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出台。其原因在于公司虚假经营、虚构利润、隐瞒亏损。例如,利用“特别目的实体”高估利润、低估负债;通过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通过合伙企业操纵利润;利用合伙企业网络组织自我交易,隐藏巨额亏损。

案例2:2001年的银广厦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件之一。其直接原因是银广厦天津公司捏造虚假经营引起的。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由此,银广厦风光多时的业绩神话被连续两年半亏损的事实所取代。银广厦事发之后,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注册会计师被吊销执业资格,并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3:2002年6月25日,世界通信公司财务真相被揭露,涉嫌虚报巨额利润。经调查,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公司凭空捏造出38.52亿美元利润。在真相被报的次日,世界通信股票价格由鼎盛时期的60多美元降到9美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民事欺诈的罪名将其告上法庭。

不可否认,在上述案例中,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负有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或欺诈等责任。但是,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失败而承担风险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事务所本身,而是被审计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因此被审计公司利用虚构业务、虚增收入、夸大利润、隐瞒亏损和负债、虚增资产和股东权益等手段进行舞弊,并且这种舞弊是由管理层策划并执行的“一条龙造假”,可以轻易绕过内部控制的约束。近年来,资本市场上有很多重大的财务丑闻属于管理层舞弊。“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证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可能有效,但对管理舞弊往往无效。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风险,而是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因为企业管理层的舞弊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是失效的。正是基于这种管理舞弊,注册会计师需要把视角放在企业内部的监管之外,放在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相关的经营风险方面,审计时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的特点进入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国际上审计风险准则的发展

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理论研究与实务中的运用日趋成熟,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审计风险相关准则。

新的国际审计准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进行了调查审计方法的发展、探讨审计风险模型是否仍然适当、在这三个国家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最终在2000年5月向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提交报告,从而将风险准则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二阶段是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进行的相关工作,这时的制度环境发展的新情况是美国成立审计有效性小组,对2001年-2002年的会计失败进行调研,并提出新的监管规则(美国萨班斯法案);第三个阶段是三项新准则于2002年10月开始征求意见,2003年10月发布并自2004年12月15日起生效。

新国际审计准则修订了审计风险模型,而不是规定一种新的方法,但相关内容有大量的改变与发展,更多地体现了风险评估导向的审计理念。例如,国际审计准则315款规定,审计人员必须先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包括内控,以充分确认和评估由于错误和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设计和实施后续审计程序。这一条款使基于经营风险分析的风险导向审计的各部分制度化,成为一个循环递推的过程,并提倡使用交叉查证。其他国家的准则修订也突出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例如,美国审计准则(SAS)第100号关于舞弊内容的主要变化包括:增加了风险评估程序,包括向负责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人员进行查询;舞弊引起的重要错报风险是一项重大风险,应该得到相应的处理;需要对发现舞弊风险的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并确定控制是否得到实施;收入确认应该一直被视为一种舞弊风险;注册会计师对舞弊风险的反应增强;关注管理层舞弊;管理层越权控制的风险一直是一项由舞弊引起的重要错报风险;需要额外的文件记录。

三、我国审计风险准则的创新

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国对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制定、完善了审计风险的相关准则,体现了基于风险分析、评估的审计理念。

我国制定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三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四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五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四、以风险评估应对舞弊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审计应将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系统分析和评价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编写单独的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报告,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作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制定审计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内容,并不断分析其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影响。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充分考虑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实施是否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然后,根据其实际状况分析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使审计过程成为以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为轴线的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职业判断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石。

根据对有关事务所的调研,笔者认为,在风险评估程序方面,在审计过程中考虑舞弊风险主要应包括五个步骤。

(一)审计业务小组的讨论

包括:讨论容易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审计小组成员应撇开对管理层和公司治理方的诚实性和正直性的信任;与未参加讨论的小组成员进行沟通。

(二)取得为识别舞弊风险所需要的信息

包括:询问管理层、公司治理方(例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以及其他人;考虑所取得的信息是否显示了一项或几项舞弊风险因素的存在;考虑不寻常的或非预期的关系;考虑其他信息。

(三)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

包括:在财务报表层面和认定层面进行识别与评估;将风险与认定层面可能发生的错误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规模和概率;确定是否所有的评定风险都是舞弊引起的重大风险(即可能导致重要错报的风险);如果存在重大风险,则评估公司相关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实施。

(四)对评估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包括:确定对会计报表层次上的整体反应;设计并执行对交易、账户层次认定的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与管理层越权控制相关的认定,评估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

(五)评价审计证据

包括:考虑在审计结束或接近审计结束时执行的分析性复核是否显示出先前未识别出的欺诈风险;考虑一项已识别的错报是否可能存在欺诈;如果是,考虑该项错报与审计的其他部分的关系,特别是管理当局陈述的可靠性。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篇4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如何认识审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结合我县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笔者组织本局相关股室人员就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进行了深入调研。现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2.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

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

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

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法中确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配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其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不但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具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第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与控制 篇5

1. 强化审计风险意识。由于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是一项涉外的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也不能出差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和外资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同时由于审计机关考核机制等原因,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在一些审计机关不受重视,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也不够高,有的项目投入时间和力量不够。如某审计机关在审计一个资金量非常大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时,结果仅两三名审计人员花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审计;还有一些审计机关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基本的数字都存在错误,报表勾稽关系不正确,一些内容甚至前后矛盾。这些都是缺乏风险意识的表现,外资审计人员和领导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做到不出审计风险问题;同时调整对外资审计处室、人员的考核机制,使其能积极认真的进行外资审计工作,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2.规范审计程序。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具有公证审计的一面,和社会审计有相似之处,即拥有自己一套较完善的审计程序《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审计操作指南》及各种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相关规范,其中尤其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审计操作指南》对贷款审计从审前准备阶段开始到最终审计报告的出具等阶段应该履行的审计程序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如果审计人员按照相应的审计程序及规定进行审计,则一定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也可以适当减轻审计人员责任,毕竟审计人员已经认真的履行了审计程序,尽职地开展了工作。当然审计人员还应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实施审计程序,如根据审计调查的情况,有重点地细化审计程序,以发现揭露问题为目标,而非机械照搬。

3.加强外聘人员的指导和管理。首先,加强对行业专家的聘用和管理。前面已经提到,国外贷援款项目所涉及到的行业较多,其中一些行业专业性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应该考虑聘请相应的行业技术专家作为审计组成员来参加审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在聘请行业专家时,审计人员应该事先根据项目特点和审计要求,给专家制定相应的审计工作大纲,必要时也可以让专家提交相应的专家技术报告,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重要依据。其次,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工作的指导管理。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所擅长的审计业务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那么审计组应该着重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优势。对项目执行情况及舞弊的审计,最好由外资审计人员自己完成。如果由于外资审计人员严重缺乏,项目执行情况的审计也不得不交给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审计时,则尤其需要加强对其培训指导,帮助其转变审计思维方式,从宏观着眼,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另外,对会计师事务所人员也有必要建立人才库,审计时选用熟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人员,否则,不熟悉项目审计特点,势必不能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案例分析-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篇6

(1)作为前卫生部门退休医学专家,张某缺乏相关财务经验,不具备在审计委员会中的专业胜任能力

(2)公司董事兼财务总监赵某进入审计委员会违反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原则

(3)审计委员会每年应该至少召开3次会议,并于审计周期的主要日期举行。南山公司审计委员会一年中只召开1次会议,次数少

(4)审计委员会在与内部审计师见面讨论审计相关事宜时,管理层不应在场

案例2:毒胶囊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制药企业内控存在缺失

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了某些企业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2012年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时间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随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责成有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包括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销毁被查封的铬超标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 案例启示:

1、我国药品行业管理缺失

2、制药企业在采购环节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相关企业没能提供有效的进货检验记录,对供应商的管控措施也不到位。

审计风险控制案例 篇7

创业板市场, 又称为“二板市场”, 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 创业板是指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 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 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

创业板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 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摇篮中, 高新科技是其中推动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 创业板在推动科技力量进步的同时也为证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创业板的市场制度, 监管水平以及IPO上市保荐机构、审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等各方面的不完善, 加强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努力, 审计作为其中最基础的一环, 尤其创业板企业首次公开募股也面临着对审计风险的掌控与应对。创业板运行以来, 不少企业的净利润都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上市后的净利润明显低于IPO审计之时的净利润总额, 本文选取了“当升科技”这一案例, 以其2012年度年报亏损为背景, 对该公司IPO审计之时所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是否得到有效防范与控制进行分析思考。

创业板作为一个高风险市场, 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控, 而审计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 它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的规避具有重大意义。在审计的过程中, 如何在创业板的特殊环境与要求下规避审计风险对于完善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制度有极大现实意义。

D.H.Roberts在1978年提出了审计风险的终极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详细测试风险* (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 ;1978年,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也提出了一个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详细测试风险。1983年,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又对其做出了修改, 被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 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于静 (2011) 在《浅析创业板IPO审计风险》一文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在对创业板企业进行IPO审计时面临无形资产比例较大, 从而增加的审计风险。由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中并没有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做出明确的限制, 而就其自身特点而言, 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创业板企业的会计报表时, 对资产类项目中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能得到恰当的认定, 就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对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报表数据真实性的评判, 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风险。

二、IPO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一) 持续经营风险

根据《暂行办法》规定, 创业板上市企业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 不能进行多元化经营, 因而这样的企业往往容易进入产品单一、技术单一、销售渠道单一的困境。因此, 企业面临的可持续经营风险也会较大。

(二) 税收风险

创业板的上市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拥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政策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一旦有变, 企业的盈利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再加之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 所有者对利益的追逐, 管理层对管理的弱势控制, 企业治理制度的不完善, 可能会使得企业存在逃税避税的现象, 这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三) 关联方交易风险

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可能包含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蓄意安排下属关联方进行交易时虚列各关联方的会计报表, 不正常的低价和其他优厚条件的关联交易, 股份制企业因为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而不可避免发生关联交易等情况, 对于仍处于成长阶段的创业板市场中所存在的关联方交易更加难以被审计人员察觉, 增加了重大错报风险。

(四) 舞弊风险

管理层的舞弊现象是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来源之一。管理层舞弊主要是指管理层通过凌驾于内部会计系统, 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表。

(五) 战略经营风险

根据审计准则, 经营风险主要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环境和行动。对于创业板上市企业, 由于其处在高新技术行业, 在面临变化过快的市场环境时, 企业可能会因不具备足以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人力匮乏和业务技能欠缺的风险, 还会因为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而导致产品责任增加的风险。

(六) 会计政策及估计风险

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 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等局限性, 导致相对与主板上市企业来说, 创业板上市企业存在会计政策及估计风险的可能性更高。

(七) 独立性风险

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独立性风险, 如资产独立、机构独立、人员独立等方面的独立性风险都会对企业资产的存在性、企业权益的合规性、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性产生重大影响。

三、IPO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 会计师事务所应对IPO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对策

(1) 关注审计项目的重点风险点。一是针对持续经营风险。在关注持续经营风险的前提下,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其基于持续经营假设来编制财务报表的适当性。同时,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盈利是否均来源于其主营业务, 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异常, 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二是针对税收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应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为了减少纳税, 向关联方转移利润、账外账、虚增费用和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等情况。三是针对关联方交易风险。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要求企业提供所有关联方名单及交易的清单, 对关联反信息的披露是否完整、关联方交易是否遵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鉴证, 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四是针对舞弊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 应尤其关注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所面临的压力, 是否存在提供虚假报表的可能性。五是针对战略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当中, 应该重点关注这些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考察企业的战略是否符合该企业的自身特点, 以及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六是针对会计政策及估计风险。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的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应识别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及估计是否存在严重缺陷, 应考虑企业对重大的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适当;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是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要求的变更;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进行了列报, 并披露了重要事项。七是针对独立性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独立性要求考察被审计单位在资产、人员上是否符合独立性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过程中, 需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设置是否合理, 资产是否具有独立性, 以降低隐藏的审计风险。

(2) 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防范能力。一是提升注册会计师的风险防范能力。注册会计师应定期参加培训项目, 学习最新的准则及法律法规政策。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数是高新科技企业, 注册会计师对其专业领域的把握很难全面到位, 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考虑聘请外部专家。审计人员也应加强风险意识, 在审计工作中不应为降低工作成本而随意变更审计程序, 在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上提高对财务报表中舞弊或其他错误的警惕性。二是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控系统。事务所应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 创造相互尊重相互监督的良好企业氛围, 建立拥有激励机制的业绩评价体系, 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流程规范, 将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渗透到每一个审计阶段当中。并且, 要保证审计方法的科学可行, 使得审计证据在数量及质量上都达到充分, 审计人员也能通过科学的审计方法把握程序与质量的平衡。

(二) 企业和监管机构对于IPO审计错报风险的管控建议

(1) 企业自身治理制度的完善。创业板的上市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成长期, 自身的治理结构及股权结构往往都不尽完善。在企业的股权结构方面, 应不断优化股权结构, 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限制大股东的权利, 通过对企业内部章程的修改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 降低大股东的绝对优势, 同时可以扩大机构投资者的比例, 是大中小投资者的势力得到制衡, 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出谋献计。另外也可以鼓励内部员工持股, 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将员工的前途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再者,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 这就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做到可靠可信。创业板企业可借鉴纳斯达克市场建立审计委员会, 由大多数独立董事组成并与高级管理层平行, 从而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减少因代理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 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创业板市场的法律法规自2009年5月1日实施以来, 不断完善至今, 首次将退市规则纳入其中, 但仍存在不少漏洞。企业造假丑闻频现, 上市企业业绩的大“变脸”都体现了制度的缺失, 而制度的完善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也极具意义。证监会应根据创业板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制定更为详细的细则, 严格规范企业上市的资质及审核要求, 同时也加大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披露力度以及披露的及时行, 充分让投资者意识到企业的相关风险, 提升透明度。

此外, 也可借鉴美国的同业复核制度, 所有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由不负责该审计业务的其他合伙人进行复核后才可出具审计报告, 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会计审计业务进行评估。由此提高审计质量, 减少审计失误, 降低审计风险,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 借助外部市场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 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公司的治理结构当中, 可以对企业经理人起到激励监督的作用, 更好地制衡企业实际经营者的权利并促使经理人能够做出更加符合企业成长轨迹的战略决策, 避免管理层懈怠的行为。在此同时也要把握好各方独立性的问题, 避免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四、IPO审计重大错报风险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08年6月30日变更为股份公司, 是一家新能源材料研发和生产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 国内锂电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公司在湿法和火法两项技术方面的集成创新能力使得公司成为国内外少数几家能快速推出系列化多元材料的公司之一。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职能部门主要包括:研发部、市场部、营销部、运营部、商务部、投融资部、财务部、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质量安全部、审计部等部门。

当升科技于2010年4月27日在创业板上市之后, 表现“低靡”, 本文截取了2010年至2012年的重要财务指标数据, 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度净利润成长较之2010年大幅下降。对比2007至2009年度当升科技审计报告, 2007至2009年度呈稳定增长趋势, 其中2009年度的净利润约为4012 (万元) , 而一经上市, 净利润反而逐渐下降, 甚至大幅下跌。由此, 引发了作者对当升科技IPO审计的疑问, 对其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因素产生思考。因对于具体的IPO审计承接、执行及完成过程无参考资料, 本文将主要对该案例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点予以分析。

(二) IPO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分析

(1) 持续经营风险分析。当升科技的主营业务属于新能源材料领域, 主要从事钴酸锂、多元材料及锰酸锂等小型锂电、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多元材料和锰酸锂等, 钴酸锂贡献的营业收入最高, 2009年钴酸锂营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7.7%。由IPO审计提供的2007至2009年度审计报告说明钴酸锂为当升科技的主要产品, 在对比2007至2009年度钴酸锂的毛利率时, 指出2007年度毛利率较低是由于外销价格较低导致的。同时, 报告中分别列示了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销售地区的分布以及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状况。其中2008年度较上年同期营业收入增加33.59%主要为市场规模扩大以及钴酸锂市场价格上涨所致, 而2009年度销售收入以及主要产品毛利率同比稍有下降被认定为合理浮动。以审计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主要考察是否存在可能无法持续经营的迹象, 包括期末货币资金余额, 可动用资金量多少,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是否丧失, 资产负债比例是否过高, 存货期末余额是否支持再生产以及有无未决诉讼及抵押担保现象等。根据当升科技IPO审计提供的三年期审计报告, 2009年末货币资金余额充足, 2009年末存货期末余额较之2008年与2007年有明显增长, 生产势头良好, 主营业务收入稳定增加, 截止2009年期末无未决诉讼, 并且资产负债比率约为54%, 以上迹象均表明注册会计师可以确认当升科技持续经营的假设成立。

(2) 税收风险分析。对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 税负优惠与减免的合规性的判定在注册会计师进行IPO审计的过程当中至关重要, 此外税务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性质认定及影响也需要重点关注。根据2007至2009年度当升科技审计报告确认公司优惠税负符合以下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 (财税【2002】7号) 规定, 即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 除另行规定外, 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此外当升科技于2008年12月18日获得有效期为三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证书, 适用所得税税率为15%。审计报告中对报告期内的税项的处理予以确认, 符合相关办法规定的税率标准, 并且税收优惠政策短期内不会发生大幅改变, 因此税收风险较低。

(3) 关联方交易风险分析。关联方交易是IPO审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些拟上市企业通常都有复杂的关联方交易, 考察公司是否对关联方交易如实全面地披露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巨大考验。根据三年期审计报告, 其中详细列示了当升科技关联方及其交易情况, 包括销售商品、租赁、担保、检测、提供科研经费、提供资金及接受劳务的情况, 并且如实反映了关联方应收应付款项余额的情况, 同时在关联方交易的列示下说明了该公司向关联方购买商品采用市场价格结算。注册会计师在进行IPO审计的过程中, 需要完整的披露所有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 特别关注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需要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如果涉及采购及接受劳务, 应当实施延伸审计, 从关联方向其他客户销售或提供劳务的价格进行比较。

(4) 舞弊风险分析。管理层舞弊在IPO的审计过程当中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很难发现其中有可能存在的舞弊现象, 往往在上市公司上市之后才被曝光到公众的视野之中。当升科技在上市前夕也曾遭到举报称其股东名册排名第十六位的王芳持股22.5万股, 占发行前总股本数的0.38%, 举报人称王芳是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直门支行负责信贷的某位负责人的妻子, 该负责人在当升科技的贷款业务中给予了当升科技很大的“帮助”, 作为回报, 当升科技在其不具备投资者主体资格的情况下赠予王芳10万股, 股份制改造后拆细为22.5万股。公司面对此质疑回应称王芳所持股份是由前股东转让的, 他们之前的股权转让有备案可查, 在招股书中有详细披露。但作者在查阅了当升科技的招股书, 并且发现有关于该股东的任何介绍以及股份来源转让说明等, 2007年度至2009年度的审计报告中对此项事宜也没有进行任何说明。

另外据举报称, 当升科技2007年度的利润表存在造假现象, 其中有300万元是由当升科技总经理通过校友关系找到当时的院领导以科研投入名义打入公司账上, 属于重大关联交易, 一方面为提高利润总额, 另一方面为避免与深圳创投的对赌协议失败。此项重大关联交易并未在招股书中进行披露, 审计报告中也并未关注。

以上被爆出的造假丑闻, 当升科技均予以否认, 但真实情况是否如举报人所言, 仍难探虚实。上市公司涉假案接二连三, 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 审计过程中项目程序众多繁杂, 许多涉假情况很难发现,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谨慎, 分析其是否存在舞弊的风险。

(5) 会计政策及估计风险分析。当升科技在进行IPO审计时, 结合了被审计公司的业务特点, 详细披露了会计政策及估计, 确认了会计政策及估计的合规性, 并且首次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 将原会计准则股东权益调整为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股东权益。注册会计师在进行IPO审计时, 应针对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同行业有可比性的企业的情况考虑其会计政策及估计的合规性和合理性, 降低由于会计政策及估计不当所引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常志安、赵兰芳:《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年第1期。

[2]李素平:《IPO审计风险及控制》, 《会计研究》2011年第3期。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篇8

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重大财务舞弊案。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波及到审计职业也面临信用甚至生存危机。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和我国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倒闭,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影响巨大。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审计风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审计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自己意见的风险”。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最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许多审计专著对于审计风险也都表示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如《蒙哥马利审计学》、阿伦斯和洛贝克的《审计学——结合法》等大都是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定义的影响。但是,这个定义只说明审计风险的现象而没有说出审计风险的本质,因为审计风险是伴随着审计而一直存在着的,不能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如果只是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不利影响,也不会形成审计风险。风险必须与结果相联系,也就是说,审计意见的不恰当只是可能产生不利结果(如审计诉讼、审计费用增加、客户减少、政府处罚以及名誉损失)的时候,才会形成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和损失,则无审计风险。

为此,对审计风险的上述定义略加改动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意见,并可能给审计人员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之间的审计期望差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即审计“期望差”是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审计期望差是指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作用和观念与法律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由于公众对审计人员要求过高,公众认为审计人员应揭示所有问题;而审计人员则认为他们无法保证能够觉察任何舞弊行为。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由于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之间存在审计期望差,社会公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诉讼案件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复杂,资金需求的膨胀导致了金融创新的百花齐放。与此同时,企业管理状况对会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仍然按照过去那样仅仅局限于会计领域的审查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导致审计范围的扩大,从早期的仅仅审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发展到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再到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更有人认为,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应深入到管理领域,既要审计财务信息,也要审计非财务信息,以致预测信息和研究環境对企业经营与财务的影响。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审计的范围越宽越广,就越不可能采用早期的详细审计技术,也就越来越借助于审计抽样以及分析性程序等非全面检查技术的帮助。然而,这使得审计结论的正确性越来越难以保证,因而使审计的风险加大。

3.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增强,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被审计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使审计职业界自身的经营风险也同时增加,一旦被审计企业经营失败,遭受损失的一方必然想方设法弥补损失,而不管审计人员是否负有责任,这就是所谓的“深口袋”责任概念。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相配套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法处理。此外,一些法规政出多门,相互矛盾,造成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也容易导致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所应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本身存在缺陷

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源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两个文件,1981年发布的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抽样准则》和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在47号公告中给出了著名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个风险模型,存在着一些比较隐蔽的缺陷。

(1)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从理论上讲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但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固有风险时被要求着重考虑的因素,如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在正常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时,又难免要考虑到内部控制的因素,造成固有风险内涵与外延的不一致,给模型的科学性带来很大的损害。

(2)控制测试的“内部性”导致其可依赖性成疑问。控制风险被定义为“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说,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把控制风险评估得比较低就可以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于是,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控制测试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值得信赖,从而依赖此结论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然而,控制测试不一定可以依赖,一是通过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其证明力是比较差的;二是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导致其在防止管理当局舞弊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而管理当局舞弊的风险对任何公司都是存在的,因此,把控制风险评估为低水平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3)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虽然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风险时应当从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但由于控制风险的评估是按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所涉及的认定进行的,在风险模型中无法与会计报表层次的固有风险评估相匹配,只能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层次固有风险的评估相匹配。这样一来,审计风险模型在整个会计报表层次上就不能应用,实际上成了对每一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所涉及的认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而不能构成对整个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

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由于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从理论上讲,抽样所选择的样本应该是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使得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是不能肯定的。一方面,审计人员根据抽取样本得出“审计总体无严重错误”的结论,而对总体中所有事项的检查结果却表明总体仍然存在严重错误;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根据抽取的样本得出“审计总体存在严重错误”的结论,但对总体所有项目的检查结果却表明,总体无严重错误。上述两种情况,也就是数理统计所说的“弃真”、“弃假”,对于抽样方法来说,这种风险一般是难以消除的。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

另外,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这同样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3.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審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应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缩小审计期望差

审计职业界应遵守审计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在执行业务中必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在查账验证业务时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不依附任何机构和组织,回避与委托单位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应实事求是地表述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应公平、公正地对待包括被审计单位之内的各方当事者;应清正廉明,不应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执业中所掌握委托单位的资料和情况为自己或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谋取私利。尽量改善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因此,要加强公众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大力宣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以缩小审计期望差。

(二)贯彻实施新准则,有效地提高审计的质量。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最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对审计风险模型和相应的审计程序进行了修订和调整。新准则指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为了彻底避免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潜在误解,也为了增强“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的可操作性,可直接将两者合而为一,称作“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从整个演变过程来看,在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中,对“固有风险”作出有效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风险源),并通过了解内部控制(识别风险防御机制),才能够有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新准则还把原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准则和内部控制准则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符合科学的审计思路和合理流程,增加了准则的指导性。

(三)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在很多情况下,各审计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收集的数量和方法等都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管审计准则制定的再具体再详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都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将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议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新准则第1141号第二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依赖以往审计中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形成的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增加发现或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通过参加职业责任保险抵御审计风险

由于独立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抵御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事务所采取了提取执业风险基金的做法,即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以弥补审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在事务所内部化解的方法。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行的做法是参加职业责任保险。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

上一篇:大学学期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元宵节祝福短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