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杜甫草堂

2024-04-27

游杜甫草堂(共11篇)

游杜甫草堂 篇1

先说万佛楼吧,万佛楼共四层,每层都有一些建筑。一层:写的是著名的人物像:李白、孟浩然等等。二层:讲的是古遗物。三层:讲的是珍贵的遗物的碎片,很珍贵的。四层:我最喜欢四层了,因为四楼可以敲钟,我敲的“咚咚”响,可好玩了

再讲盆景园:盆景园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有桃花、柳树、樱桃、荷花、枇杷,等等,盆景园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花和树,可好看了。

我们说说茅屋故居吧,茅屋故居里有:书房、厕所、卧室、客厅,书房里还有书呢!

大雅堂里有诗人的塑像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和其他大诗人。

浣花祠里有千千万万朵荷花,里面有一些树木可好看了。

一览亭和水竹居关门了,我们没去。

游杜甫草堂 篇2

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经历代修葺,草堂已由“诛茅初一亩”的简陋茅屋发展为今天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园林。草堂中虚实空间的处理,楹联题咏的点缀,植物空间的营造,杜诗与园林结合渗透,使园中每一处空间都蕴含着深远意境,让游人在欣赏美景、品读杜诗的同时倍增对杜甫的怀念崇敬之情。

1 无中生有,化实为虚

1.1 相地立基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西郊风景优美的浣花溪畔。浣花溪风光秀丽,依附溪畔营建的杜甫草堂地理条件自是得天独厚。据杜诗《寄题江外草堂》中所述:“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可见草堂外围风景秀美,草堂内建筑布置随地势之高下自然伸展,且充分利用天然的水景造就园中独特的景致。

草堂外风光秀丽,草堂内溪流环绕,小桥勾连,竹树掩映,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园内景致与园外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杜甫诗句就是最好的写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体现了其依山(西岭雪山)傍水(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草堂背对城郭,居高临下,在此可以俯瞰近处的沿江之路和远处的青葱郊野。雪山、浣花溪、江路、青郊本非草堂之物,却由于诗人独具匠心的选址,采用远借、近借、俯借等方式,达到无中生有的境界,将园外美景巧妙收入园中。可见草堂处佳境、引清景,既发掘了绝美的田园风光,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1.2 建筑布局

草堂建筑风格接近民居,古朴典雅,不施雕梁画栋,并通过空间的分割,使园林建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既扩大了欣赏者心理上的空间感,也增加了景色的层次[2]。

草堂故居建筑位于园西,由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建筑组成。一溪碧水映带下,一堵粉壁青瓦、体量适中的照壁耸立于门前,庄严之气由此而生。照壁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园内修竹伸出墙外,与周围田园树丛融为一片。正门简洁素雅的设计,体现了草堂建筑集纪念祠宇、官邸和民居三者为一体的风格。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墙外有廊,景外有景。穿大廨,过诗史堂,是体量小巧的古朴建筑——柴门。由柴门往东可望古楠掩映下拙朴沧桑的“少陵碑亭”,向西可借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的水槛,打破了有限空间的局限,并把建筑物消融到与“虚”景无穷的变化中,从而削弱了实体,强化了“虚”景。柴门之后,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品”字形院落,形成了庄严齐整、肃穆稳重的纪念性祠宇气氛。

2 寓情于景,境生象外

2.1 楹联题咏

园林意境往往是含蓄的、朦胧的,它所蕴涵的象征意味和深层寓意,常常令游赏者难以准确领悟,而楹联与匾额,正是融文学于园林艺术之中,将那些精巧的艺术构思和思想意蕴顺利地传达给游赏者的最佳形式[4]。草堂园林每一幢颇具诗意的建筑上都悬挂着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和题咏,引入了浓厚的文学气息,寓意深远。

“恰受航轩”取自杜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渡恰受二三人”(《南邻》)。这座建筑体量小巧,形如彩舫,停靠水渠之边,以“恰受航轩”名之,既与景合,又饶富诗意,由景入情,韵味无穷。“水竹居”则取自杜诗“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柴门西边竹丛中一水阁凌跨溪上,上部开敞,下设栏槛。此阁即杜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中所提“水槛”。诗人曾于水槛之上品“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之丰韵,赏“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之美景。

大廨内壁悬有一幅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见图1,图2)。联中道出杜甫虽未遇明君,壮志难酬,却能因诗垂名,留此草堂以流芳千古,受后人凭吊瞻仰。联外之意则感叹自己命运更为不幸,虽有满腹才华,却不能为世重用,身故后只能形销而迹灭。此联用语精练含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曲尽而意远,勾起游人追思杜甫的怀古之情,更品位出作者一腔凌云壮志难以伸展的无奈与幽怨。

2.2 植物配置

杜甫草堂的植物配置力求与诗人的性格爱好相协调,有意识地种植了杜甫当年诗咏过的植物,以再现当年杜甫所营建的栖所。

楠树,乃杜甫生前最钟爱的树木,诗人于诗中明确表达了对楠树的喜爱之情,“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等都是杜甫歌咏楠树之词。后楠树不幸为风雨所拔,诗人痛心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由此可见诗人对楠树的钟爱。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然成林,苍翠葱茏。

竹象征着高风亮节,亦是诗人喜爱的植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诗人爱竹成性。根据杜诗所述,草堂内应是翠竹掩映,竹林成片。“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诗人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无论身在何处,居地必有竹,可见诗人爱竹之心。如今草堂亦是遍植翠竹,春可见“无数春笋满林生”,夏可睹“笼竹和烟滴露梢”,又有“桤林碍日呤风叶”与之呼应,它们清翠欲滴、清幽怡人、清纯率直的格调,给草堂园林注入了几分清新(见图3)。

杜甫被后人誉为“古今咏梅第一”,是诗人寄情之物。杜甫曾有“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之喜悦,亦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之惆怅。梅花于诗人已经是一种自身心情的写照,对诗人意义非凡。草堂梅花主要分布于诗史堂庭园和梅园之中(见图4)。有三两株分布,也有成林成片种植,疏密适度,冬春梅花怒放,花姿优美,花香撩人,让人从视觉到嗅觉再到感觉,深入感触梅花乃至诗人的傲骨芳魂。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素有清正廉洁、品质高尚的蕴涵。杜甫也是爱荷之人,如今草堂再现了杜诗中“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风含翠条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的田园美景,赏荷姿品荷香悼诗圣,从荷花的圣洁到诗人高尚的品质,由景入情,从实到虚,让人领略草堂翠荷营造的意境魅力。

由上可见,草堂园林植物在高、中、低三个空间层次上配置得非常丰富。楠树的青冥苍翠,竹林的清幽秀丽,梅花的拙朴,荷花的雅洁,这些各具特色的植物相互融汇、相互辉映,形成整个浣花溪园林古、雅、幽、秀的风格。人们在畅游草堂时,不仅能领略优美的风景,还能通过对植物的品读,了解诗人的一生,增添对诗人的景仰和怀念。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李雁华.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J].汕头大学学报,2001(4):25-26.

[3]胡群霞,刘英.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与园林意境的创造[J].山西建筑,2007,33(20):356-357.

拜谒杜甫草堂 篇3

这里是一方神圣的土地,这里安厝着不朽的诗魂。诗圣一生颠沛流离,即使栖身在浣花溪畔的这座草堂时,也仍不时被饥寒所困,被风雨所欺。在饥寒交迫中,怒号的秋风将诗圣赖以栖身的草堂破坏殆尽,面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惨景,诗人没有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让人心灵震颤的诗句。这种大慈悲、大胸怀、大境界,震古烁今。他的《三吏》、《三别》,他的《哀江头》,他的《望春》、《白帝》,无不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祸乱,战争灾难,以及官吏横暴,皇帝昏庸的无情揭露和批判,无不包容着对苦难中的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与悲悯。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囊括了他所有的不平和愤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熔冶着他炽热的爱国孤忠;“欲填沟壑惟流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抒发他在穷绝窘境中,不为困穷压倒的豪迈气概。他是一位文化英雄,他一生都在赞美着、褒扬着、歌唱着正义和善良,他一生都在呐喊着、揭露着、控诉着暴戾和邪恶。杜甫者,真英雄也!

面对这位“万间思广厦,一谏失微官”的英雄,面对他凝聚天地间的豪气,敢于为血雨腥风、饥寒交迫中的百姓控诉、呼号,试问,今人几人能比?

“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冯至语)。因为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脉,还彰显着文人的良知和胸怀。

杜甫草堂现已是规模庞大的园林式建筑,有着近百间多样建筑,园内挖有池塘,搭有藤架,植有繁茂的松、柏、榕、楠、梅、竹各色树木,密荫匝地,绿彩婆娑,微风习习,颇如人意。但是草堂呢?草堂哪里去了?尽管我知道那座标志时代见证的茅屋不可能久经千年而不衰,尽管我知道草堂的原貌不可能历经千载而容貌不改,但我仍然为草堂的湮灭而感到极大的遗憾和悲哀。毕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满园里不是飘逸着氤氲的诗香,承载着冲天的豪气,充盈着大仁、大爱的人文情怀吗?

游杜甫草堂作文400字 篇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亭隐于竹林之中,我一眼便瞧见了它。

一览亭,灰白的瓦片齐齐地铺在深红的亭面上。没有阳光,显得灰蒙蒙的,亭边柳枝摇曳。我不禁笑道:“阴森森的,不会是用来锁妖的吧?”同学们也一边跟着我笑,一边胡编乱造这亭的历史。也是,如此灰暗之景,难免让人有些不正经的联想。

我们进到“锁妖塔”下,里面依然是灰蒙蒙的,我又想说笑,怎想到所有人都沉默着。我看向同学,怎知他们也紧闭着嘴,面色庄严,不肯开口。我将话咽下,静静地参观起来。在我看来,里头不过是些无聊的文物,我却一直莫名沉默着不敢打闹。

过了一会儿,终于出来了,我跳出来长吸一口气,好象脖子里一直卡着的鱼刺终于咽下了。我回望一览亭,心中叹道:又不是活物,为何有这样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或是它自有的高贵,或是人们心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重爱惜……

太阳出来了,洒在一览亭上,那一刹,仿佛放大镜聚焦一般,亮得有些刺眼。我睁开眼,亭面的深红变为大红,瓦片洁白得发亮,一切都缓和下来,空气里漫着平和的暖风!

我望向亭尖,针一般的亭尖明亮得耀眼,那一刻真的――好美!

游杜甫草堂有感精选作文 篇5

循着诗圣的足迹,我来到了坐落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来到成都,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数百首,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了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进了大门,只见古木参天,十分幽静。我踩着青石板铺成的小道向前走去,来到了“大雅堂”。这里陈列着各个朝代著名诗人的塑像,有“诗仙”李白,爱国诗人屈原,白话诗人白居易……正中摆着杜甫的塑像,只见他盘腿坐着,抬头仰望,皱着眉头,深刻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出门向西,便来到了花径。杜甫说过:“花径不曾缘客扫,门今始为君开。”独自漫步在花径上,我仿佛能真的看到那栽满花木、生机盎然的盛景,闻到那花儿散发出的清香,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

我穿过花径向西北走去,来到了“茅屋故居”。没想到,这儿只有两间破旧的茅草屋耸立在莲池旁,让我不免有些失落。我走进书房,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只有一张小桌子和一张简陋的床。当年杜甫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景象。可即使如此,杜甫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希望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这样的高风亮节,怎不令人钦佩?

为什么杜甫简陋的草堂仅住了四年,却负有如此盛名?不仅是因为草堂的风景秀美,更是因为诗圣高超的诗艺和高洁的诗风,才使得这里充满了诗意,让人更加心驰神往。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草堂游记散文:草堂有约 篇6

前世约定,跨越千年,顶礼膜拜。

仲夏八月,酷暑炙热。我接到神灵给予的一份惊喜,前往成都出差十日。

揣着赴约远方的梦,出发前向母亲吐露心思。江西――四川,吉安――成都,地图上找,线路曲折。火车飞跑,跨越几省,湖南,湖北,湘江,长江。路远迢迢,千里万里,山高水长,海阔天高。母亲讲,去吧,机会难得。若不,后悔莫及。

2、

成都,诗人杜甫草堂所在。很多人几乎从呀呀学语开始,念诵着杜甫的诗歌长大。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感受千娇百媚的大自然美景。后来,又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迈气息中,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蓬勃的朝气。杜甫先生的诗,其内容寄意深远,风格豪逸,意象深长,格律朗朗,韵味郁浓。“八月秋风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一群孩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直到,诗人的胸襟开阔,雄心壮志济世豪情展现出来,愿望美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夏夜,枕着列车上的摇篮轻曲,渐入梦乡。恍惚中,诗人踏着午夜草露而来,又趁着晨曦,匆匆赶路。 他带着妻儿老小,北来南往,四海为家,清贫的家当,唯占小船角落。诗人的眸光,在虚幻的意念中闪现。他的诗,长一句,短一句,远一行,近一行,像一组组跳动的音符,在云间缓缓流泻,诉说悲壮而凄美的命运故事。

成都,“子美”老翁草堂,草堂茅屋,茅屋柴门,诗史堂,苦竹,腊梅,与千首诗歌同在。诗人的命运与黎民百姓的命运紧密相联。深邃的目光,清瘦的背影,单薄的身骨,长袍青衫,稀薄胡须,与唐时日月生辉,随风飘逸。草堂,铮铮铁骨般诗人抛掷一颗心,附在他伟大魂魄之上。人说,他不是人,是忧郁或忧患的诗圣,他的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宫殿里的灿烂瑰宝。

3、

草堂之路,绿荫团团。海棠树木,伞形开放,枝繁叶茂,遮掩着日头的光芒。细风徐徐,轻柔袭来,分外凉爽,驱散旅途疲劳。浣花溪畔的浣花溪公园,充满诗情画意。此景当否晏苏笔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的浣花溪呢,运用至此,恰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出处吧。浣花溪的最大看点白鹭洲,是白鹭常来栖息之地。原来“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的意境,居然隐藏在花溪间,流水畔。我和同伴们绕过诗歌大道入口,屏气凝神。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劝天公重抖擞”千古流传的美文佳句,镌刻在脚下的大理石。我们走进了古诗词王国。没出多远,发现一块木制精致导游图,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杜甫草堂深藏于浣花溪中,发现浣花溪森林公园与杜甫草堂仅存一墙之隔。

进入草堂大门,草堂茅屋,散漫着古韵烛光。《堂成》、《江村》,浣花溪畔的江流,诗人放笔咏怀,愉悦之情的闲适心境,好一派古朴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我满怀百分的爱意远道而来,却不知如何柔情倾诉。我想用相机拍下瞬间,多情的阳光如孩童嘻闹,隐藏树梢俏皮玩耍,意境正浓时,唯恐破坏氛围,宁愿,心潮起伏,微微醉意,陶醉其中。

4、

堂前诗圣,雕像矗立。当年诗人,公廨之所。绿水清波,清风习习。古木参天,满目清幽。草堂,宁静的天堂,超越红尘之上的一片精神沃土。清溪照壁掩映前门,几径回廊悠悠,石板,木雕,小桥,流水,只闻得几只青鸟扑飞翠鸣,寒梅树丛,苦竹弄影,青松斑驳。簇簇树影婆娑摇曳,思绪飘忽,浮想翩跹。走进诗意盎然世界,四面八方围拢而来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处处浸染书墨清香,古诗韵意。

眼下的景象,满目清雅。茅屋,秋风,破歌。顶上的日头,赤白照映,不觉炎热。草堂周围,听得游人脚步,同种关乎“诗”的声音,赞叹不已。诗,将草堂与世隔绝。草堂诗,从远古悲欢而来,走过央央大千世界,走过千年岁月蹉跎。

此刻,我谦恭地站在诗人像前,心似小鹿“咚咚”跳跃。我相信,人对人,因为崇拜,产生敬意或爱意。触摸诗人双手,铜色,光滑,纤细,修长,骨感,凉意,透心。刹那,血液涌起,触电般的感觉,眼里竟然充盈几许泪花。

有人讲,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不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也不是世界上华丽的 篇章。而是,一个人的生存命运与之国度里的平民百姓间同呼吸共患难的沧桑故事。

杜甫一生的命运如是,诗人何尝不是“沧桑”、“凄惨”的代名词,草堂可以做证,茅屋可以做证。浣花溪畔,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于此。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茅屋,潜心从文。诗人全家在此渡过四年光景,暂时远离落荒,逃奔,颠沛,流离。四年光载啊,在诗人五十几个春秋人生河流中,弥足珍贵。诗人自称“少陵野老”,用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用艺术书写历史画卷。“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命运,在诗人面前抬不起头。诗人用一生的命运,换来旷世的做人尊严与后人的敬仰尊重。命运在诗人面前,被诗魂击败;诗人,在命运面前挺着高贵的胸膛。

5、

为了诗意生活,在回归超然的现实中,告别草堂,返回家乡庐陵。一个无风无雨的日子,在白鹭洲学堂大桥头,迫不急待地拦住下学的女孩诗雨(女孩的名,每回唤,诗意穿胸膛)。问她,你考入名家书院读书欢喜么?女孩满脸笑靥说当然。我说,杜甫的诗呢,喜欢么?

初秋斜阳,诗情画意。女孩微笑,和李白齐名的杜甫啊,喜欢背诵老翁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老先生好文才,诗境好美。特别是最后表达心声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游杜甫草堂 篇7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游客主动获取旅游资讯提供了多种便利途径,自助游的旅游方式也日益受到游客青睐。旅游标识系统作为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形象地利用文字、图形、符号等表现手法,向游客展示景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协助游客更好地完成游览体验。

一、旅游标识系统概述

国外关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得相对成熟,而国内的研究则相对有限。Tilden的《解说我们的遗产》一书被认为开启了现代解说职业,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说的概念与功能,标识系统的分类、作用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景区标识系统规划主要以管理者的视角为基础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游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征。本文以游客满意度为立足点,对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游客标识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景区更好地构建旅游标识系统、充分发挥景区功能提供参考。

旅游标识系统是景区面向游客的物品解说方式之一,也是景区环境和景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内目前关于旅游标识系统的概念尚存争议,为避免理解上的误区,本文涉及的旅游标识含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某旅游景区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者历史文化遗产的名称、特征、内容等属性的标识系统。二是指旅游景区中用于空间导向、路径指引、景点介绍和安全教育提示的特定文字、图形以及声光电等不定形式的标识系统。

二、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现状分析

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草堂居住的近4年时间里创作出了200多首诗歌,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了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的洗礼和重建,如今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占地近20万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00余万人次。景区标识系统方面,杜甫草堂2012年进行了一次标识系统的更新工作,新增23个仿古木杆造型指向标识和18块石制导航图,以期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目前,草堂内的标识系统主要有景区导览图、区域地图标识、路径指引标识、景点解说标识以及公共安全教育宣传标识。

根据在杜甫草堂的实地调研结果,结合景区标识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的材质、文字、色彩、安装位置以及文化融合程度等几大要素,杜甫草堂的标识系统现状如下。

(一)标识的材质

材料的外在属性能够引起旅游者在视觉和触觉上的第一感受,其选择应根据景区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实际运营情况而定,避免出现因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景区的视觉污染,抑或是标识耗损严重而导致运营成本大量增加的情况。杜甫草堂的标识选材主要是木质材料和石材两大类型,其中,木质材料主要用于景点介绍、路径指引、公共安全提示和游客宣传教育类标识的制作,石制标识则多为景区分区地图、景点名称和各类标识景观小品。新增的露天地图类标识考虑到室外自然耗损等因素,采用仿石材颜色的合金材料制成。

(二)标识的文字

标识系统的文字如同景区表情的流露,关系到景区和游客之间沟通的顺畅程度。旅游标识面向的受众主要为大众游客,在文字的设计上应做到清晰明确,图文结合,易于识别。草堂内标识字迹清晰,除部分地图类标识和景点解说类标识因出现磨损而影响阅读外,其余标识可识别性强,文字大小和间距基本符合文字高度为标识牌面宽度0.024倍的人体视觉舒适度指标。在文字内容方面,所用语言、符号较为规范,景点解说类标识以历史描述为主,内容精炼但相对陈旧,信息更新程度略显不足,部分标识采用中、英、日、韩4国语言,符合4A景区景点解说标识关于语言种类的规定。新增的路径指引类标识设置距离提示项目,提供方向和距离的双项指引,体现人性化的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图文结合的形式在公共提示和宣传教育类标识中运用比较普遍,规范、通用的图形和符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语言问题造成的信息传播障碍。

(三)标识的色彩

色彩是形成视觉捕捉的有效方式,也是最能体现景区特点和个性的元素之一。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色彩设计,需在遵循国家标准(GB/T10001)的同时,充分结合景区内涵,利用色彩的映像将标识牌营造的氛围融入到景区环境之中。就杜甫草堂而言,其标识系统底色基本采用木材和石材的本色,从而体现草堂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景点解说类标识以黑底白字的形式出现,部分地图类标识采用黑色大理石与其相衬,以协调整体色彩格调。公共安全,教育提示类标识所用色彩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四)标识的安装位置

标识设置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游客,适宜的布局地点、安装高度和角度即避免了标识杂乱、遮挡景观、喧宾夺主的情况出现,也体现了景区周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就地理位置而言,草堂内地图类和路径指引类标识多位于道路分岔口、十字路口和较长路径的中段,方向指示的准确性较好但连续性不足。景点解说类标识较多地采用平面垂直悬挂方式,平均高度在1.5m左右,安装位置较高,影响游客视觉感受。公共提示和教育类标识多位于水池、上下楼梯或园艺景观等地较为显眼的位置,达到提醒游客,发挥标识功能的目的。

(五)标识的文化融合度

景区标识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是衡量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杜甫草堂的标识系统造型风格自然古朴,部分标识将杜甫的诗句融入设计元素之中,体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方向指引和地图类标识的设计上,结合成都地方文化,分别采用了仿古地标和类似案桌台面的外形设计,景区整体文化氛围相对协调。

三、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满意度调查分析

本文以杜甫草堂的自助游游客为对象,就游客对于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期间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份,有效率为87.3%。通过SPSS系统分析结果Cronbach's值为0.926,KMO量度值为0.898,累计解释变异为77.865%,问卷量表表现出可靠的信度与效度。

(一)被调查游客基本特征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游客中,男性占有效样本的56.5%,女性占43.5%。

从年龄构成上来看,25岁到45岁的比例最高,达到42.7%,45~65岁、18~25岁的比例分别为27.5%、24.4%,18岁以下以及65岁以上比例较小,分别为3.8%和1.5%。从月收入的分布情况看,6000元以上的占12.2%,3500~6000元的占33.6%,1000元~3500元和1000元以下的分别占29.8%和24.4%。在职业构成中,学生群体和企业职员所占比例分别为24.1%和19.8%,政府工作人员、个体工商经营者和教育工作者各占10%左右,其他职业人员中以退休老人和自由职业者居多,占29%。

从学历构成上,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高,超过50%,大专及中专学历分别占24.4%和16.8%,初中以下学历占8.4%。

(二)标识分类满意度分析

调查问卷将杜甫草堂内的标识系统分为空间导向类标识(包括地图类标识和路径指引类标识)、景点解说类标识、公共提示类标识以及宣传教育类标识四个大类,分类标识满意度如图1所示

受访者对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的总体满意度(包括“满意”和“非常满意”)为58.78%,得分均值为3.65。从图1的分类标识满意度分析中可以看出,游客对杜甫草堂空间导向类标识的满意度比例为69.47%,景点解说类标识的满意度为47.33%,公共提示类标识和宣传教育类标识的满意度分别为60.31%和55.72%,景点解说类标识的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

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分均值(如表1所示),空间导向和公共提示类标识分值最高,分别为3.86和3.71,表明游客对于这两类标识的功能较为肯定,宣传类标识分值为3.60,满意度较好,而景点解说类标识的得分均值为3.27,小于总体满意度均值。

通过对景点解说类标识表达不满的游客意见反馈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游客认为,景点解说类标识制作粗糙,造型单调,没有体现出杜甫草堂应有的人文气息,其文字内容过于精简,无法满足游客的知识需求。与此同时,标识安装位置与角度不够合理,影响景点美观以及游客阅读的视觉感受。

以P=0.05为显著性对标识总体满意度进行单因素ANOVA差异性分析发现,在各项目中,游客的文化程度与标识总体满意度之间的显著性数值为0.006,说明不同文化程度的游客同草堂标识系统的总体评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均证明这两项之间存在联系,利用交叉表分析不同文化程度游客对草堂内标识的总体评价,如表2所示。

就不同文化程度游客对标识满意度比率情况而言,拥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游客对杜甫草堂标识系统满意比率较高,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游客满意度比率呈下降趋势,通过意见表的反馈得知,对标识表达不满的部分游客认为草堂标识系统略显杂乱,设计感不足,影响景区整体环境。同时,标识系统指示不够明确,无法从中获取详细旅游景区信息。

四、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旅游标识是游客游览过程中的物质向导,各类标识功能互补、互成体系才能构建景区相对完整的标识系统。

从调查结果得知,游客对杜甫草堂标识在材质、色彩上的选择表示认同的较多,而在表示文字内容、安装位置以及造型特点上认为还有待提升。

(二)从游客的视觉感受和标识使用情况中可以得知,标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数量上的适宜性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综合评价。由于开发初期景区标识的构建是出于管理者的视角,忽视了游客的具体游览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标识系统的最终服务的目。草堂标识系统目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从调查结果来看,标识系统设置的系统性、连续性,游客视觉的舒适性以及标识造型的美观性将是提升的重点内容。

(三)杜甫草堂作为成都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旅游者对其文化信息传递程度较为敏感,而这样的需求需建立在良好的文化解说之上。通过景点解说类标识满意度的相关分析,了解到游客对于草堂景点解说类标识的满意程度不高,并影响到了对草堂标识的总体评价。由此可知,旅游标识系统在信息和知识传递方面受到游客的关注程度较高,景区标识面对知识性内容的选择与传递方式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游客感知,做到既能明确主题信息,也能知道如何做出适应的展示,丰富游客的游览经历。

(四)从杜甫草堂中游客文化程度与标识系统满意度的关系可以得出,景区标识系统在规划设计,需分析客源市场主体的认知程度,确保标识内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标识功能,促进景区管理,满足游客体验。

五、研究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

杜甫草堂 篇8

草堂边有一条细河,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浣花溪,想必每年的春雨纷纷洋洋落下的时候,这条溪水总漂满了叫人不忍又不舍的斑斑花瓣。流过曾令人张怀一身的地方。

就这样一条躺着花香流过的地方,静静的流过许许多多的岁月,然而再距今1260年前的一天,走来了一味疲惫不堪,清瘦的人,他就是躲避安史之乱的诗圣杜甫。

杜甫再遮盖力共作诗歌240首,其中就有:《春夜喜雨》、《戏为六绝句》等,成为杜甫作诗生涯里的一段光阴,也是古代诗歌里的一处亮点。以至于今日。滔滔不绝来此拜节的人们。在这里郁郁葱葱荡漾载胸膛里。轻轻咏诵这他那写字字珍珍,句句闪亮的名篇......正如一个名家所说:“诗卷残云留天下。”

尽管不是“原装,但一代又一代敬仰诗人的后人,还是尽心尽力去恢复草堂。

不管总么说,这里还是有古时的神韵,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正直、告诫、爱恨织成的浩然长风,徐徐再此升起,佛过日后的岁月,也佛着蒙尘的心里。

杜甫草堂游记作文 篇9

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排队上车。尽管是大清早,尽管心情那么激动,但我们必须眯上眼睛休息,得静下心来养足精气神来为之后的事情作准备。

为了把“杜甫草堂研学题单”完成得正确、完整,在来草堂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查阅了与杜甫相关的资料和他所著的诗词。

我们穿过“花径”来到“诗史堂”,在“诗史堂”的中央就立着杜甫的雕像,他神情庄重,双眼炯炯有神,门的两边对联上写着“草堂留后世,诗史著千秋”的题字,这让我脑海里想到“安史之乱”时杜甫对人民的关心。

接着参观柴门、工部祠,来到少陵碑亭,远眺茅屋,茅屋的顶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都有好多的破洞,连墙体也有破洞。看上去已经不是那么坚固了,我担心着茅屋不能再遇到刮风下雨的事,走进了屋内,卧室里只有几样简单的家具,书房只有书柜和写字的书桌,客厅里的摆设要干净整洁得多,有竹椅和小桌子,凳子,客厅两边的墙上居然还有挂画,我想:“古诗人的精神财富里,在当时拥有这些应该算是一应俱全了吧”。

看完茅屋去看“浣花夫人”的雕像,之后来到“大雅堂”,除杜甫外,大雅堂里还有很多诗人的塑像:陈子昂、李白、陶渊明。我们了解的、不了解的诗人实在是太多了。游览时间有限,我们的眼睛根本看不过来。

参观丰富了我们的视野,这时午餐时间已到,同学们拿出餐垫,分小组而坐,取出自带的美食,开心地分享,聊着一天的所见所闻。

餐后,同学们收拾干净就餐环境之后,照了一张秋游大合影。对了,我们还一起背诵了两首杜甫的诗呢!

杜甫的草堂诗 篇10

“诗圣”杜甫的诗歌在众多人的印象中,无疑是忧国忧民的典范。

杜甫(712-770)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从同古(今甘肃成县)入蜀,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川,在四川生活了将近十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四川的东南西北,他的创作也由此达到高峰。本人对杜甫流落四川时所创作的草堂诗较为感兴趣,故成以下文字。

一、草堂的创建情况

杜甫在川期间,主要以奔波流浪为主,但其中也有几次较为稳定的时期,甚至有了较像样的草堂,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大家认可的杜甫停留之所,当属成都草堂和旅居夔州的西草堂。

1、成都草堂

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有两段时期,即759年年底―762年7月和764年3月―765年5月。由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云:“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现对草堂的建成之期为上元元年(760),学术界已成断言。

杜甫在其诗歌中为我们描绘了他营造草堂的过程,可谓是“不亦乐乎”与“无奈之举”相交织:

杜甫自从选定了营屋的地点,“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312页)后,并开始筹措建房之资,无奈囊中羞涩,“留得一钱看”,只得四方寻助,好在杜甫四川的朋友挺多,倒也张罗的挺利索――

《萧八明府处觅桃秧》: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忧我营茅栋,摧钱过野桥。

另,有《从韦二明府继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又於韦处乞大邑瓷盘》等等,不多时,大概在上元元年的夏天,杜甫并建成了一座颇有规模的草堂,算有了较安稳舒适的住处。在此处杜甫也有了一段悠闲的农耕生活,与朋友开怀畅饮,游山玩水,心情仿佛也为之开朗了少许,于是在他的诗歌中泛起了难得的朵朵欢愉的涟漪,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的杜甫,也为山水田园诗增了光,添了彩。

2、夔州之所

当杜甫的好友严武死后,他在成都的生活也就无任何意义了,于是毅然决定离开蜀地,但旅程并非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么顺利与神速。杜甫在夔州又滞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杜甫最大帮助的是大历元年(766)十月任夔州都督的柏茂林,他对杜甫照顾的可谓是无微不至:时而送钱“疲恭烦亲故,诸侯数赐金”(《峡口两首》),时而派人给他送时鲜蔬果“清晨送把,带荷地主恩”(《园官送菜》)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在这里似乎过上了较阔绰的生活,僮仆盈庭,果园几顷,草堂数座……当然其中最大、住得最久的当为西草堂。在这里,杜甫有了比较繁忙而充实的生活,又要管理果园,又要忙于农耕,与成都生活不同的是少了较多的游山玩水,多了许多的现实生活,似乎此时的诗人把国忧家贫全抛在脑后,全身置于看似平静而安详的田园生活。这些我们无疑从诗人这段时期的创作可见一斑。

二、草堂诗的人格魅力

对于描写成都草堂的诗篇早有前辈研究,但对于西草堂创作的研究据本人的有限眼力,关注的人并不像前者那样多。于是本人认为此两地的创作有必要再作以分析,特别是诗歌表现出的不同与“沉郁”的艺术特点。

1、与人为善

杜甫的草堂诗,最显著的特色是诗歌中体现的与人为善,不管是诗人与朋友之间,还是诗人与自己的“奴仆”之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这样一块纯净的土壤上生活,是格外让人为之赞叹!

――朋友相助

忧我营茅栋,摧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

奉乞桃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萧八明府实处觅桃载》)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载》)

君家白盘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於韦处乞大邑瓷盘》)

杜甫之往蜀地可谓是一贫如洗,众多朋友仍能慷慨解囊相助,并为诗人营建了有模有样的草堂,实乃患难见真情,难怪诗人在草堂落成后,心情异常兴奋: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杞林凝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堂成》)

――邻人相亲

时来访老疾,步履到蓬篙。(《北邻》)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送朱樱》)

枣熟纵人打,葵荒欲自锄。(《秋野五首》)

不论是左邻右舍,还是陌路中人,似乎与杜甫都有比较亲近的交往,这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着实让诗人感受了人间的温暖,故诗人能暂时忘记忧愁,静心领略蜀地的无限风光,携妻游湖,看子弄江,与友登高……

――仆人相敬

如前所述,杜甫的夔州之居可谓是阔绰有余,从他那时拥有了仆人就可窥见一二,但诗人并未以此而趾高气昂,他更是能体贴穷苦人的艰难,时常给人以救济,对仆人更是能做到与人为善:

清晨饭其腹,持斧入白谷。(《课伐木》)

郡人入夜争余沥,竖子寻源独不闻。(《示獠奴阿段》)

侵星驱之去,烂漫任远适。(《驱竖子摘苍耳》)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诗人获得了暂时的安稳和安宁,有了更多的心情与朋友游山玩水,吟诗颂歌,徜徉于和谐的田园风光中。

2、自然亲和

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时,生活上较安定,时常亲自劳动,在那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他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相亲近。并且,此时的朋友亦时时邀其赏山乐水,泛舟饮酒,使忧心忡忡的“诗圣”也有了片刻的闲情逸致来欣赏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让读者在满是创伤的时代里也能感受到一缕清风。

――花红柳绿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风含翠条娟娟净,雨里红蕖冉冉香。(《狂夫》)

戏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丁香》)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栀子》)

――鸥飞鱼跃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花鸭》)

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黄鱼》)

――田园意趣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饮水喉不干。《引水》

杜甫在夔州时,忙于经营果园,虽忙碌了点,但也乐在其中,他亲自补稻畦水,种莴苣,又督促宗文树鸡栅,监督奴仆修水筒、摘苍耳、伐恶木等。

备受战乱之苦的杜甫,当自己能在这块气候宜人,草木丰茂,百花鲜艳,百鸟争鸣的安静、恬适、富饶的平原上有了一席安身之地时,其心境当然非常悠闲自在,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闲散疏放的情趣,创作了清新明丽的诗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三、草堂诗的园林启示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这首诗可以视为诗人营造草堂的意趣之旨。

杜甫生活在盛唐,虽然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去建造像样的所谓的“文人园”,但在那个文人园兴盛的时代,杜甫也耳濡目染地受到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有了机会营建自己的小“庄园”时,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构园原理,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杜甫的诗歌对草堂周围景色的描写,已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营屋理念,为后人构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旧唐书》卷一九0下《杜甫传》:“(杜甫)於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野老相狎荡。”又,《全唐诗》卷二二九杜甫有《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等诗,陈文烛《重修西草堂记》:“……其居三徙,有客堂,有东屯,而西尤著。地多平旷,田可水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杜甫的几处草堂都是群山环抱,绿水围绕――

试看几例诗词: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里潭水即沧浪。《狂夫》

背郭堂成荫白茅,源江路熟俯青郭。《堂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

有山的巍峨,水的灵动,平静、孤寂的茅屋有了诗情画意,诗人也巧妙地借大自然的美丽来装扮自己的居室,抒发内心的情感。沧浪之水似绵绵的爱国情思,青郭之野如拳拳的报国之志,透过一“窗”便能绵延万里,遥想千年。

杜甫营建草堂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选择种植树木,对周围环境进行美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对“恶木”的剪除,对良木的栽培。

再看:

柚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高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恶树》

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小园》

楂梨才缀碧,梅杏半传黄。《竖子至》

成都草堂的屋前房后,经诗人的用心布置后,是果树林林,良木密密,而最受诗人喜爱的当属门前的古楠和四棵松树。诗人喜爱古楠,大概是钟爱它的博大、深沉、苍劲和干练,当这株古楠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连根拔起时,诗人是痛苦万分:“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多么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株古楠有悠久的历史,能为草堂遮风避雨,更多的该是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那四棵小松也是诗人念念不忘的,一来也许是因为蜀地难以让松树成活,而自己却意外地种活了四棵,格外珍惜;二来则更是诗人的托物言志吧!

在杜甫的果园里,更是种植了大量的果木、花草、药物等,那里桃红李白,栀椒殊艳,藤梢锁石,苍松倚天,真乃“柴门拥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寒雨朝行视园树》)。

杜甫草堂作文 篇11

杜甫草堂是为了纪念杜甫修建的一座纪念馆。到了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草堂”二字,旁边挂着一副对联:“百花潭北庄,万里桥西宅。”

门口人头涌动,我们随着人流进入展览馆。墙上挂着毛爷爷、邓小平爷爷、朱德爷爷、周恩来爷爷等领导人来到这里参观的照片。看来,“诗圣”的魅力非常大哦!

我们走出展览馆来到了红墙边,游客们被这红墙绿竹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在此合影留念。红墙后是一座小桥,小桥下是一条弯弯的水塘,水面上倒映着绿树和屋檐。五颜六色的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我们经过小桥,爬上了万佛楼。从万佛楼顶向下望去,整个草堂被树木环绕,让我为眼前的美景所惊叹!后来我们还去了碑林和草屋,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草屋,它的屋顶是用稻草搭成的,墙是用木头和泥土做成的。

杜甫是为了躲避战乱,在草堂生活了四年,创作了二百四十多首著名的诗歌,如让我们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们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上一篇:对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下一篇:市委书记在创先争优动员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