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4-04-15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共7篇)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1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利益诉求;启示

“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重大战略决策,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这一战略构想已从顶层设计转到了具体推进和务实合作阶段,但由于其涉及国家数量较多,类别较广,沿线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面临着一定困难和挑战。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近年来多数国家正不断寻求并提出各自的开放发展战略,以激发自身的经济活力。这又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了一定机遇。虽然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制度、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诸多差距,但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视角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是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各国开放战略在彼此经济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着较大影响。因此,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发展战略和利益诉求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在贸易、投资、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特点,可为我国实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有效对接和合作共赢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一、“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合作网络,为研究方便,这里将其范围设定为沿线65个国家。该范围内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近35个国家人均gdp不足4 000美元,仅相当于全球的35.7%。在经济结构上,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世界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则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在贸易和投资上,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自1990年以来,这65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约达到14%和17%,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从贸易来看,该范围内进出口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其服务贸易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多以出口初级原料,进口工业成品和日用生活消费品为主;而东亚、东南亚则多以出口工业成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从投资来看,近几年来,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fdi的流入和流出量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对外资有着较强的吸引能力;中东欧地区fdi流入和流出发展态势相对稳定,且主要以俄罗斯和德国两个国家为主,其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量占据整个中东欧区域的60%以上;而中亚五国地区则由于受到产业基础差、政局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资的吸引能力较差,且除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余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较弱。

二、“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投资领域的竞争加剧和世界能源版图重心的转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开放战略,以维持和提升其在这一地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或寻求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1.“一带一路”重要外部力量(美、日、韩)的开放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其战略利益的重点一直放在与自身政治和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地区。2010年,美国开始启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首轮谈判,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以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2011年7月,美国又首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计划,进一步加快了其“重返亚太”的步伐。这一计划以“阿富汗”为着眼点,将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连接起来,成为美国试图掌控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权的一项重要手段。从政治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的构建意在限制我国对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然而从经济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存在着很多交集。如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美国“新丝绸之路”的目标主要在于实现中亚-阿富汗-南亚的经济连接,进而建成从中亚到南亚密切联系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力网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道路联通”和“贸易畅通”的思想是并行不悖的。

日本是一个能源及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199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其能源企业纷纷进入中亚地区,与之开展了石油和核能领域的合作,并对这些国家提供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援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开发并获取这一区域丰富的油气资源。2009年以来,日本积极推行能源进口渠道及进口种类多样化的开放战略,逐步将其对外能源投资的中心从“中东”地区转向俄罗斯、中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这一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韩国为加强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及开放程度,于2013年10月提出了“欧亚倡议”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欧亚大陆的相通水平,并着力发展与中国、俄罗斯、中亚、蒙古、土耳其等国的经贸关系。这一倡议与我国的“一带一路”不仅在提出时间和推进方向上相似,而且在基础设施、信息通讯、产业园区等合作领域上也有着诸多交汇之处。

2.“一带一路”沿线大国(俄、印、欧盟等)的开放战略。俄罗斯和印度是与我国相邻的两个金砖大国,既和我国存在着地缘政治博弈,又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提出构造“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目标在于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遗余力地推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不仅能够获取和控制中亚能源及矿产资源,而且也可以在实施统一关税、非关税措施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与独联体国家促成合作。这些合作将提高其成员国在能源、工业品等方面与我国的议价能力,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向西推进增加了一定难度。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地理位置在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然而印度对此态度较为消极。2014年9月,印度推出类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季风计划”,该计划以印度为主力,推进环印度洋地区的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并促进经贸往来。此计划实际是规划了一个以印度为主导的海洋世界,在此之前,印度政府还曾推出过“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环孟加拉湾经合组织”等一系列开放战略合作机制,这些战略不仅与我国的海上丝路建设形成了竞争,也给我国的海上贸易带来了较大挑战。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经济体,与我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着广泛合作。2014年11月,欧盟推出总额为3 150亿欧元的“容克投资计划”,分别涵盖科技创新、能源、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宽带网建设等五个关键领域。该计划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有众多契合之处,实现两大战略对接,不仅利于我国对欧投资,而且将为我国资本走出去创造更大机遇。

欧盟内部的荷兰、德国、法国是“一带一路”经过的重要国家,也是我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传统目的地。其中,荷兰作为欧洲的门户,主张自由贸易,在科研、环保、服务贸易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德国在金融危机后为提高本国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随后,法国也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其在能源、数字革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地处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以及地处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等国,为摆脱欧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而普遍推动国有资产私有化,同时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多个国家已放开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的经营权。以上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等等,这些国家多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日益变化,它们也纷纷制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开放战略。如哈萨克斯坦为振兴国内经济,制定了“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推进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涉及有交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等领域。巴基斯坦为促进本国出口,积极推进自贸区战略,不仅与中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签署了自贸协定,也与泰国、土耳其、韩国等国家展开双边互惠贸易谈判。印度尼西亚为发展港口和海洋运输以推动经济增长,提出了打造海洋强国的理念和建设“海上高速公路”计划,支持并鼓励外国投资者参加本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土耳其提出“2023高铁战略”,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并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五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同时,埃及政府也在着手酝酿一个“运河走廊”计划,以重点推进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虽然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皆从自身诉求出发,但均可找到其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之处,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从“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巩固和维持其主导世界或部分地区国际治理体系的垄断地位,而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加速推进改革、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以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不仅对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更对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求战略对接的政策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重视大国因素,协调战略冲突和实现利益共享。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或沿线具有关键影响的大国,受地缘政治影响,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与我国的区域合作倡议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甚至矛盾。“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应积极管控和协调与这些大国之间的战略冲突,充分彰显良性竞争,避免或制止恶性竞争,扩大合作空间,借鉴其开放战略的成功经验,完善自身的发展路径。

(1)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受到美国的阻碍或反对,那么必将给这一倡议的推进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应牢牢把握与美国的利益契合点,尽可能地使双方在战略方向上保持一致,积极推动中美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能源政策、运输安全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创造共同盈利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对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担忧和抵触。

(2)日本和我国之间存在诸多摩擦,其能源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形成牵制。因而针对日本能源战略中心的转移,我国可通过建立多元体系的战略石油储备、参与国际能源贸易价格定价、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强中澳能源资源合作等方式予以应对可能带来的风险。

(3)俄罗斯推行的“欧亚联盟”与我国“一带一路”既存在地缘交叉,又存在本质区别。为确保“一带一路”顺利推进,我国应充分考虑“欧亚联盟”已经推行的规划与项目,以合理分享资源为目的参与其中,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和过度资源竞争。并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资项目合作等,实现多方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以减少或消除俄罗斯对我国“经济扩张”的疑虑。

(4)印度主导的“季风计划”等开放战略,构成了对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竞争,面对此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在供给安全保障、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勘探海洋资源等领域加强与印度政府的合作,并将其融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去,以争取印度对“一带一路”推进的支持,进而保障我国海上外贸的运输安全。

2.加大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强化互联互通建设。我国作为产能大国,有条件且有能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并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具体可展开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积极参与欧洲的战略投资基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推动中国与欧盟的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欧洲东部路网设施与我国丝绸之路西端设施相互联通。(2)抓住关键通道,畅通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瓶颈路段,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光明计划”的战略合作,改善其交通、能源、通信设施,与之建立统一的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3)加强与东南亚等海洋国家的口岸设施和港口合作建设,建立陆水联运通道等;加快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动我国与巴基斯坦在走廊沿线开展基础设施、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合作。

(4)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土耳其等国家的高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国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并加大与韩国的“欧亚倡议”的共赢合作,将亚欧大陆各个次区域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3.打造战略联盟支点,加强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内存在诸多经济合作机制,我国可利用这些组织打造战略联盟支点,推动高水平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如启动中国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贸区战略,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合作由贸易向投资和研发等领域转移;推进中国-东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日韩以及中澳等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并争取尽快达成中国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区协定以打通中国与南亚联盟的贸易通道等等,为实现整个亚太自贸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国内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由贸易区,做好先行先试工作,并倡导建立它们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国际商品中转集散功能,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销售及采购中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71-580.[2] 李东阳,杨殿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90-95.[3] 欧阳向英.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4):76-80.[4] 许培源,陈乘风.印尼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亚太经济,2015,(5):20-24.[5] 俞培果.日本能源政策抉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6):34-41.[6] 吕承超,徐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及互联互通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44-53.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5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号:15azd008)。

作者简介:孙乾坤(1987-),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李大夜(198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寇?停?1982-),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2

一、自身发力:提升海陆空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抓好支柱产业对接和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开辟了广阔空间, 而且对河北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建议河北省紧抓“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面向全球的平台优势, 充分利用河北省连通南北、西进东出的特殊区位优势, 全方位提升河北省海陆空枢纽辐射能力, 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河北省“外经、外贸、外资”联动新机制, 助推河北开放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 融入京津, 切实发挥临港临空优势,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临港临空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融入区域乃至全球化大生产、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经验。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 发展临空临港产业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河北省在临港经济方面:唐山港、秦皇岛港双双入围2014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大港口, 分别排名第4位、第9位。但在2014年中国港口前十大外贸吞吐量排名的城市中, 仅唐山入围, 位列第5。而在2014年中国港口前十大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的城市中, 河北省无城市入围。在临空经济方面, 石家庄正定机场2014年上半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95万吨, 而与河北省相邻的郑州机场同期完成货邮吞吐量17.9万吨。这反映出, 河北省海港和空港枢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临港临空产业聚集度不够高, 辐射能力不够强, 对所属地市和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使河北省充分享受“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红利, 助力河北省相关企业最大程度参与“一带一路”产业分工, 实现沿海地区率先崛起、打造特色临港临空产业。建议由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等部门密切配合, 以河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沿海港口转型升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意见》为指导, 加快建设全国知名大港, 实现唐山港与天津港的紧密发展、形成“双核”, 将唐山港建成国际贸易大港;秦皇岛港、黄骅港依托“双核”, 在向多功能现代化大港转变”的过程中, 挖掘协同京津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契合点, 将河北省三大港口建设成为欧亚“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同时建议廊坊市会同上述有关部门在参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发展的意见》抓紧研究首都第二机场对河北省发展临空经济的重大意义, 尽快制定出台河北省临空经济区规划及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打造河北省“外经、外贸、外资”联动新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 明确深度融入战略着力点, 重点抓好河北省支柱产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河北省消解过剩产能,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国当下对外合作的重点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及本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将重点支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即“‘一带一路’建设将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同时“一带一路”沿线是全球能源资源重要生产地和转运站, 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被视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这与河北省以钢铁、能源、水泥为主导的产业布局相互契合,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有效促进河北省钢铁、水泥、能源等原材料及商品输出, 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因此抓好支柱产业对接是河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着力点。目前河北省相关企业已开始上路, 如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商英利集团正着手规划新疆和国外的产业布局, 河北钢铁集团启动了中国钢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布局。但相关企业向东出海、向西拓展仍出于行业或部分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 尚未形成规模和“打包”效应。建议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河北省钢铁、能源、建材、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方案和扶持政策, 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印发全省。以此进一步整合河北省产业优势资源, 凝聚产业规模集聚竞争力;进一步激发河北省支柱产业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情, 助推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

二、巧用支点:挖掘河北省“一带一路”历史、善用援疆跳板、活用国际或区域交流平台, 多形式参与“一带一路”

历史上的河北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关联度高, 可挖掘的历史极为丰富。河北对口援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无疑是河北省向西拓展的前沿跳板。此外河北应以承办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为契机, 活用国际或区域性合作交流平台, 为河北省多渠道、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创造更多机会。

(一) 挖掘河北省“一带一路”历史文化, 成立研究中心。河北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有学者指出, 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而言, 河北有三个地域可以纳入丝绸之路的重点研究范畴:张家口的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是一条古商道, 是典型的草原丝绸之路) 、沧州黄骅市海丰镇遗址 (黄骅市海丰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邯郸邺城 (邺城附近的魏晋南北朝墓群, 出土了不少来自西域、西亚的文物, 是丝绸之路标志性的符号) 。此外, 河北是古代丝纺织技艺最辉煌的地区, 盛唐时期河北为丝绸之路贡赋的丝纺织品全国第一, 缺少了河北, 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成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由于各种原因, 河北省关于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够, 专著成果不多。建议河北省整合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相关机构成立河北省“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旅游局、省作协、省博物院、省内有关高校等有关部门要深入挖掘河北省与“一带一路”的历史, 大力加强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和传播工作, 切实发挥历史文化对商贸的促进作用, 为河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实现经济互联互通营造良好软环境。

(二) 以援疆为跳板, 突破河北省向西拓展的“瓶颈”。河北省区位优势明显, 向东出海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向西拓展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着地理上的天然屏障, 突破向西拓展的“瓶颈”应成为河北省对接“一带一路”规划的着力点之一。因此, 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对口援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这一前沿跳板, 打通河北省西进通道。建议省委省政府派出党政考察团主动对接新疆自治区, 强化两省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等部门应积极与新疆自治区沟通协调寻找彼此利益的共赢点, 充分利用新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省份的纽带作用, 为河北省重点企业布局新疆, 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 活用“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河北省召开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2014年9月, 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全面合作的实施意见》, 把中东欧国家作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 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重点突破。2014年12月, 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确定了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将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这为河北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提供了国际性舞台, 有助于促进中东欧国家乃至整个欧洲, 深入了解河北省的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和发展规划等。同时, 地方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支撑。建议省外事办事先积极与外交部和参会的中东欧国家驻华使馆积极协调沟通, 切实发挥河北省“主场优势”, 促成中东欧国家或地方领导人在会议前后到访河北省相关地市或重点企业, 以此促进了解, 强化河北省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预期和机会。省政府应责成省直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研究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相关领域合作的契合点, 力争在会议期间签署一批省州合作协议。此外, 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重点企业等部门或单位应提前筛选出一批合作前景较好的项目和产业, 供参会的中东欧的国家或企业领导参考、甄选, 并促进相关合作协议的落地。

三、主动沟通对接:用好上层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3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文章在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沿线大国、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进行具体研究,并深入探索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及与我国的契合之处,进而详细讨论了其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利益诉求;启示

“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重大战略决策,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这一战略构想已从顶层设计转到了具体推进和务实合作阶段,但由于其涉及国家数量较多,类别较广,沿线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面临着一定困难和挑战。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近年来多数国家正不断寻求并提出各自的开放发展战略,以激发自身的经济活力。这又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了一定机遇。虽然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制度、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诸多差距,但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视角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是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各国开放战略在彼此经济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着较大影响。因此,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发展战略和利益诉求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在贸易、投资、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特点,可为我国实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有效对接和合作共赢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一、 “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合作网络,为研究方便,这里将其范围设定为沿线65个国家。该范围内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近35个国家人均GDP不足4 000美元,仅相当于全球的35.7%。在经济结构上,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世界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则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在贸易和投资上,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自1990年以来,这65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约达到14%和17%,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从贸易来看,该范围内进出口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其服务贸易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多以出口初级原料,进口工业成品和日用生活消费品为主;而东亚、东南亚则多以出口工业成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从投资来看,近几年来,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FDI的流入和流出量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对外资有着较强的吸引能力;中东欧地区FDI流入和流出发展态势相对稳定,且主要以俄罗斯和德国两个国家为主,其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量占据整个中东欧区域的60%以上;而中亚五国地区则由于受到产业基础差、政局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资的吸引能力较差,且除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余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较弱。

二、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投资领域的竞争加剧和世界能源版图重心的转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开放战略,以维持和提升其在这一地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或寻求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1. “一带一路”重要外部力量(美、日、韩)的开放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其战略利益的重点一直放在与自身政治和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地区。2010年,美国开始启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首轮谈判,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以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2011年7月,美国又首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计划,进一步加快了其“重返亚太”的步伐。这一计划以“阿富汗”为着眼点,将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连接起来,成为美国试图掌控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权的一项重要手段。从政治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的构建意在限制我国对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然而从经济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存在着很多交集。如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美国“新丝绸之路”的目标主要在于实现中亚-阿富汗-南亚的经济连接,进而建成从中亚到南亚密切联系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力网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道路联通”和“贸易畅通”的思想是并行不悖的。

日本是一个能源及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199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其能源企业纷纷进入中亚地区,与之开展了石油和核能领域的合作,并对这些国家提供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援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开发并获取这一区域丰富的油气资源。2009年以来,日本积极推行能源進口渠道及进口种类多样化的开放战略,逐步将其对外能源投资的中心从“中东”地区转向俄罗斯、中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这一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韩国为加强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及开放程度,于2013年10月提出了“欧亚倡议”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欧亚大陆的相通水平,并着力发展与中国、俄罗斯、中亚、蒙古、土耳其等国的经贸关系。这一倡议与我国的“一带一路”不仅在提出时间和推进方向上相似,而且在基础设施、信息通讯、产业园区等合作领域上也有着诸多交汇之处。

2. “一带一路”沿线大国(俄、印、欧盟等)的开放战略。俄罗斯和印度是与我国相邻的两个金砖大国,既和我国存在着地缘政治博弈,又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提出构造“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目标在于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遗余力地推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不仅能够获取和控制中亚能源及矿产资源,而且也可以在实施统一关税、非关税措施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与独联体国家促成合作。这些合作将提高其成员国在能源、工业品等方面与我国的议价能力,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向西推进增加了一定难度。

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地理位置在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然而印度对此态度较为消极。2014年9月,印度推出类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季风计划”,该计划以印度为主力,推进环印度洋地区的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并促进经贸往来。此计划实际是规划了一个以印度为主导的海洋世界,在此之前,印度政府还曾推出过“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环孟加拉湾经合组织”等一系列开放战略合作机制,这些战略不仅与我国的海上丝路建设形成了竞争,也给我国的海上贸易带来了较大挑战。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经济体,与我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着广泛合作。2014年11月,欧盟推出总额为3 150亿欧元的“容克投资计划”,分别涵盖科技创新、能源、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宽带网建设等五个关键领域。该计划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有众多契合之处,实现两大战略对接,不仅利于我国对欧投资,而且将为我国资本走出去创造更大机遇。

欧盟内部的荷兰、德国、法国是“一带一路”经过的重要国家,也是我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传统目的地。其中,荷兰作为欧洲的门户,主张自由贸易,在科研、环保、服务贸易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德国在金融危机后为提高本国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随后,法国也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其在能源、数字革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地处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以及地处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等国,为摆脱欧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而普遍推动国有资产私有化,同时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多个国家已放开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的经营权。以上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 “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等等,这些国家多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日益变化,它们也纷纷制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开放战略。如哈萨克斯坦为振兴国内经济,制定了“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推进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涉及有交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等领域。巴基斯坦为促进本国出口,积极推进自贸区战略,不仅与中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签署了自贸协定,也与泰国、土耳其、韩国等国家展开双边互惠贸易谈判。印度尼西亚为发展港口和海洋运输以推动经济增长,提出了打造海洋强国的理念和建设“海上高速公路”计划,支持并鼓励外国投资者参加本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土耳其提出“2023高铁战略”,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并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五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同时,埃及政府也在着手酝酿一个“运河走廊”计划,以重点推进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虽然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皆从自身诉求出发,但均可找到其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之处,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 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从“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巩固和维持其主导世界或部分地区国际治理体系的垄断地位,而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加速推进改革、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以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不仅对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更对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求战略对接的政策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重視大国因素,协调战略冲突和实现利益共享。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或沿线具有关键影响的大国,受地缘政治影响,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与我国的区域合作倡议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甚至矛盾。“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应积极管控和协调与这些大国之间的战略冲突,充分彰显良性竞争,避免或制止恶性竞争,扩大合作空间,借鉴其开放战略的成功经验,完善自身的发展路径。

(1)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受到美国的阻碍或反对,那么必将给这一倡议的推进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应牢牢把握与美国的利益契合点,尽可能地使双方在战略方向上保持一致,积极推动中美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能源政策、运输安全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创造共同盈利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对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担忧和抵触。

(2)日本和我国之间存在诸多摩擦,其能源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形成牵制。因而针对日本能源战略中心的转移,我国可通过建立多元体系的战略石油储备、参与国际能源贸易价格定价、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强中澳能源资源合作等方式予以应对可能带来的风险。

(3)俄罗斯推行的“欧亚联盟”与我国“一带一路”既存在地缘交叉,又存在本质区别。为确保“一带一路”顺利推进,我国应充分考虑“欧亚联盟”已经推行的规划与项目,以合理分享资源为目的参与其中,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和过度资源竞争。并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资项目合作等,实现多方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以减少或消除俄罗斯对我国“经济扩张”的疑虑。

(4)印度主导的“季风计划”等开放战略,构成了对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竞争,面对此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在供给安全保障、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勘探海洋资源等领域加强与印度政府的合作,并将其融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去,以争取印度对“一带一路”推进的支持,进而保障我国海上外贸的运输安全。

2. 加大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强化互联互通建设。我国作为产能大国,有条件且有能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并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具体可展开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积极参与欧洲的战略投资基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推动中国与欧盟的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欧洲东部路网设施与我国丝绸之路西端设施相互联通。

(2)抓住关键通道,畅通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瓶颈路段,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光明计划”的战略合作,改善其交通、能源、通信设施,与之建立统一的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3)加强与东南亚等海洋国家的口岸设施和港口合作建设,建立陆水联运通道等;加快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动我国与巴基斯坦在走廊沿线开展基础设施、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合作。

(4)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土耳其等国家的高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国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并加大与韩国的“欧亚倡议”的共赢合作,将亚欧大陆各个次区域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3. 打造战略联盟支点,加强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内存在诸多经济合作机制,我国可利用这些组织打造战略联盟支点,推动高水平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如启动中国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贸区战略,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合作由贸易向投资和研发等领域转移;推进中国-东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日韩以及中澳等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并争取尽快达成中国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区协定以打通中国与南亚联盟的贸易通道等等,为实现整个亚太自贸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国内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由贸易区,做好先行先试工作,并倡导建立它们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国际商品中转集散功能,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销售及采购中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

4. 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当前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具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特别是美国通过两翼策略(TPP、TTIP)和诸边谈判推行的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广泛体现了美日欧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些新规则强调的高标准皆在WTO和APEC的现行规则之上,给我国带来一定机遇,也带来较大挑战。因而,对于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方向的有关规则,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我国应密切跟踪且深入研究这些新规则重构的演进趋势,通过调整国内改革措施来适应这些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标准规则;对于当前具有较大争议的相关规则,如劳工标准、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方面,我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共赢模式,联合拥有较多共同利益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并引领该区域的规则制定,以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公丕萍,宋周鶯,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71-580.

[2] 李东阳,杨殿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90-95.

[3] 欧阳向英.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4):76-80.

[4] 许培源,陈乘风.印尼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亚太经济,2015,(5):20-24.

[5] 俞培果.日本能源政策抉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6):34-41.

[6] 吕承超,徐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及互联互通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44-53.

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5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号:15AZD008)。

作者简介:孙乾坤(1987-),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李大夜(198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寇埻(1982-),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 篇4

摘要:在国家安全战略中能源安全问题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其实质就是为了保证美国的国家能源安全,进而保证美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确定了我国未来的国家战略走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我们应充分认清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能源合作的方法路径,不断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能源安全;

一、我国能源安全现如今面临的严峻形势

作为石油大学学子,对于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石油方面,都应该比较清楚,现如今,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国家能源进口通道对海洋过度依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1、我国能源情况现状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共占油、气储量的89%和54%,其产层以白墨系和第三系为主,三叠系、侏罗系次之。因此,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生油和储油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油气地质的一大特色。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供需缺口大。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难度大,导致中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开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

所以说,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务院已经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必须寻找新的能源通道,建立多样化的能源供给线,增强国家的抗击风险能力。

2.世界能源大国**依旧存在,能源供给面临众多变数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地30多个国家以及俄罗斯,其中6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多数国力弱小,国内政治宗教冲突严重,受西方国家影响较深,政局表现出极大的非自主性。2010年底“茉莉花革命”爆发至今,受政治体制、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宗教矛盾等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出现了持续动荡,近20个国家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从当前情况看,这一地区局势虽有所缓和,但下一步走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种政治、宗教和部落势力之间的角力仍将此起彼伏,美欧等外部势力将继续通过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式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在我国对这一地区油气资源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其未来局势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与其油气合作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使我国能源供给安全继续面临着诸多变数和一系列严峻挑战。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是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心一意谋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才能才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能源进口通道单一,运输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我国能源进口的运输方式比较单一,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个方向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但按设计输送能力计算每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进入我国的石油总量仅为5700万吨,其中最高的中缅油气管道2200万吨,而中哈、中俄原油管道则仅为2000万吨和1500万吨①。2013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天然气总量仅为280亿立方米②。按照2013年我国石油2.89亿吨、天然气530亿立方米的进口总量计算③,仅占石油进口总量的19.7%、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2.8%。同时,由于我国能源海外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没有直通的陆路油气管线,所以60%以上的油气进口仍主要依靠海运。而海运油气中80%以上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航道,线路十分单一。当前,我国能源海运沿线多个国家与西方大国冲突加剧,其国内政局不稳、暴力恐怖事件多发。尤其是马六甲海峡、亚丁湾及其附近海域海盗猖獗,全球三分之二的海盗袭击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区域,能源运输极有可能由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军事干预、恐怖袭击、政治对立和经济要挟等因素被切断。加之,这些航线还处于美国、印度海军的威慑之下,一旦中美、中印之间发生政治军事冲突,有可能通过切断我海上运输通道予以对抗,从而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因此,我国能源进口对海洋通道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对马六甲航道的过度依赖,使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极大风险。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从能源供给来源、进口途径和合作深度、广度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出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可以实现我国能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区域,涵盖了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等油气较为富集国家和地区。根据BP2014年的统计,中东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47.9%和43.2%,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5.5%和16.8%,非洲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7%和7.6%,中亚里海沿岸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8%和28.5%④。我国过去能源的来源区域过于集中,能源进口的50%以上来自于政治局势较为动荡的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较好地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使我国能源进口来源更为广泛、风险更为分散,有效避免对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极大提高我国的能源进口安全。

利于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我国能源进口通道和运输方式单一,能源进口过度依靠海运,进口通道中的“马六甲困局”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东南亚国家与我南海相邻,海上运输距离较短,可选航道多,且运输路线无海峡;俄罗斯和中亚诸国与我国西部、北部接壤,公路、铁路连通,尤其中亚里海沿岸、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富足,地理位置邻近,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优势。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建设多线并行的陆路油气管道和海上运输通道,从而打通我“南下”东南亚海上能源运输通道,构筑“北上”俄罗斯和“西进”中亚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甚至可以通过逐步连通中亚、南亚国家油气管网,最终实现我与中东地区的陆路油气管网连接,从而通过陆路管道获取中东油气资源,减少我对海运尤其是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

益于实现我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长期以来,我国与能源供给国的合作多数仅局限于就能源合作谈能源合作,是点对点、一对一的纵向能源合作模式,而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大国则在能源问题上竞争多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以双边及大小多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通过推动开发投资、商品贸易、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多项合作,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目标。这种通过经贸、人文、能源等互为支撑、相互关联、互为依赖的合作有助于从深度、广度、程度等多个维度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以及与亚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为确保我能源合作持续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主要路径选择

在“一带一路”构想提供的战略支撑和机制保障下,我们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能源安全和能源合作重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针对俄罗斯政治形势,借势用力抓住合作新契机。

当前,俄罗斯面临着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首先是近年来美国在非常规能源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对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大国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2009年以来随着页岩气产量不断提升,美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开始加大对欧洲和亚太地区天然气出口。其次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升级,因克里米亚问题导致的美国、欧盟等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在诸多领域采取较为苛刻的相互制裁手段。再次是当前全球能源供求形势和价格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油价进入下行通道并大幅下跌,对俄罗斯能源经济造成了重创。在此形势下,俄罗斯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合作势必受到影响,进而使俄在能源供求上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恶化、国内产能提升后劲不足的双重挑战。过去,中俄能源虽有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但由于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与防范,使得中俄能源合作在深度、广度上受到多重阻力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前俄罗斯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我国应抓住这一能源战略机遇期,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为契机,将俄罗斯作为我能源合作的重点方向,借势用力加大与其能源合作力度。

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构建中亚能源合作新重心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是世界公认的能源供应基地,尤其是里海沿岸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近年来,我国先后修建了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持续增强,尤其是在天然气领域,我国进口的天然气50%以上都来自中亚国家。但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利,特别是因地处亚洲腹地,缺乏将油气运往国际市场的海上通道,所以在经济发展和能源出口等问题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时,不能只单向考虑我国的能源进口需求,而应发挥经济与地缘政治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我国在工业、农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科技、文化合作,拉动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应发挥我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陆路边境线长、内陆地区油气管网完善和沿海省份出海口众多的地缘优势,积极运作为中亚国家提供油气东出太平洋的合作项目,帮助中亚各国实现能源出口,以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带动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中亚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对我国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因此应将其作为能源合作的新重点,加大与其合作力度,提高其能源进口比重。积极稳妥介入中东北非,寻求能源合作新突破中东北非地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是世界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中能源合作应重点关注的区域。过去,我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一些成绩,尤其是在与沙特阿拉伯等相对较为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上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与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国的能源合作却因这些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当前,美国因战略重心东移和本国非常规能源产量猛增,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力有所减弱,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应利用美国减少对中东北非地区能源依赖和其在该地区战略收缩的契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相对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而对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机会与危机并存的国家,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后,伺机稳妥分批加强能源合作,以寻求新的突破。

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能源进口新通道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条陆路能源进口通道,而作为我国在印度洋方向唯一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的中缅油气管道虽已建成投产,但因缅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在未来运行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变数。为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应在印度洋方向考虑开辟新的出海口,适时再建设一条新的能源进口通道。鉴于我国与巴基斯坦具有最友好的“全天候”全面伙伴关系,我国在其俾路支省投资建设的瓜达尔港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阿拉伯海北部、扼波斯湾出口,紧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产油大国,有便利的航线通往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且我国已获得该港经营权,并于2013年7月与巴方正式达成在瓜达尔港与新疆喀什之间以修建铁路、公路等运输通道的形式,建立一条“中巴经济走廊”。在此背景下,规划建设中巴油气管道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此,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印度洋方向能源进口新通道,将大大缩短我油气进口的海运距离,大幅降低我对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5

作者:房丽军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6年第10期

摘要:中阿贸易比重平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贸易往来增长速度已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但中阿双向直接投资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贸易结构的失衡更是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规模,且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未来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优化行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强化贸易关系,积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范围。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阿拉伯国家;挑战;创新路径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完全放宽了对加入贸易伙伴国的门槛设定,更不涉及任何政治要求,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作为该战略重要参与方的阿拉伯国家,自古就是丝绸之路枢纽,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必将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紧密的贸易联系。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全面推进的能源、电力等产能合作与建设,将更加推进该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共同发展与合作。

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阿贸易规模持续上升,贸易往来增长速度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

作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的阿拉伯国家,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海外投资市场。具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资料统计显示,中阿双方间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00年时仅为152.06

亿美元,而待至

2014

年则已上升至

2481.88亿美元,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内进出口总额增幅已高达

2860%,年均增速几乎为200%。其中,出口额在2000-2014年间实现了从63.78

亿美元到1138.51亿美元的增长,增幅1935%,年均增速

129%;进口额则从

88.29

亿美元增长至

1343.37

亿美元,增幅

4421%,年均增速近乎300%。截止2015年,中阿双方贸易额更是高达2512亿美元,在中国整体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的背景下,中阿贸易额仍较上年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额达1139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3%。2015中阿博览会期间双方更是在智能科技、新能源、装备制造、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等众多领域签约163个项目,投资金额1712亿元,提出和构建的“1+2+3”合作格局更是拓展了中阿双方在金融、航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范围。例如,在2015年9月召开的《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宣告成立,约旦、阿曼、阿联酋、沙特等国的科技机构以及阿盟下属的高校与中阿科技转移中心达成了协议,成立5个分中心;同时,中国(境)外项目86个,投资金额超千亿元,国内合作项目77个,投资金额近700亿元。

(二)中阿贸易比重平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综合对比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总额可以发现,目前位居前三的依然是欧盟、美国、东盟,阿拉伯联盟尚未进入前五名,但结合中阿双方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00年中阿贸易总额在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仅为

2.2%左右,而2014年该比重则上升至5.8%,“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阿双方间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大。其中,出口方面,2015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额已达到

1138.51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89%,较2000年增长了

2.34

个百分点,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的第六大出口地区;在进口方面,2015年我国自阿拉伯国家进口总额为

1343.37

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的6.85%,较

2000

3.92%的占比增长了

2.87

个百分点。可见,中阿双方无论是总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额的占比,还是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自2000年以来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意味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正在持续加深,未来将具备更大的合作潜力。

(三)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商品种类相对丰富而进口商品种类单一

从中阿双方产业结构来看,阿拉伯国家占据绝对的能源优势,但农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却不发达,对于这些产品需求的满足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则正好在农业、轻工业等方面占据优势,形成了彼此间贸易的互补。据UN

COMTRADE数据库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饮料及烟草出口额0.148亿美元,较2013年上涨34%,为出口商品中涨幅最大的商品种类;其次为杂项制品(主要为轻工业纺织制品),出口额19.264亿美元,同比上涨13%;食品和活动物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类,植物油、脂肪和蜡类的涨幅均超过5%。相较于出口,中国自阿拉伯国家的进口商品则略显单一,主要为原油、天然气等产品,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05-2013年我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由最初的5052

万吨跃升至

1.14

亿吨,其中仅2013年就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

5390

万吨;2015年中阿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上的贸易额已达到

102.262亿美元,在所有商品进口额中的占比高达

79.7%。目前来自于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已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50%。

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阿双向直接投资的纵向增幅迅猛,但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方相互投资不足

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外来资本大量涌入,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1-2015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1%,其中,仅2014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就达到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而在2003-2013年期间,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在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仅上升了0.1%,从0.17%

增长到

了0.27%,而我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仅占外投资总额的1%;截止2015年,我国向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直接投资累计额也才刚突破100亿美元,不仅如此,在投资领域方面也十分有限,仅限于资源开发以及家电纺织等行业;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规模则更为有限,截止2015年累计额仅31亿美元,而该年阿拉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总额却高达334亿美元,这与阿拉伯国家实际对外投资能力以及我国目前的吸引外资能力均不匹配。可见,中阿双方目前无论是在自我资本存在方面还是对外投资需求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双方间所实际发生的直接投资规模却十分有限,可以说双向直接投资规模甚至尚处于起步阶段,纵向增量的迅速增加并未带来横向存量的同步上升,未来双边投资规模还应积极拓展空间。

(二)中阿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制约了双方经贸的增速和未来发展空间

从中阿贸易往来来看,原油及其衍生产品始终是中国的主要进口货物,自2000年以后一直占我国自阿进口的3/4

以上。而在出口方面,我国销售至阿拉伯国家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但分国别来看却发现,我国对产油国(除阿联酋外)的贸易逆差额已高达1020.48亿美元,而对非产油国贸易顺差额为

922.746

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虽然中阿双方整体上看需求互补性强贸易结构较为均衡,但事实上这种均衡却是建立于产油国高贸易逆差和非产油国高贸易顺差基础之上。具商务部数据显示,在1993

年之前,中国从阿拉伯国家直接进口的原油总量仅721万吨,但2000年则跃升至3364万吨;以2015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原油输入国中排名首位的依然是沙特阿拉伯,向中国输出原油总量为4967万吨,占当年该国原油输出总量的16.11%。不仅如此,在6个主要原油输入国中阿拉伯地区国家就达4个,对中国出口原油占阿拉伯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48%。这也意味着,中阿石油贸易额提高了近100倍,但同期的中阿经贸额实际上仅增长了60倍,中阿贸易额看似迅猛增长的势头其动力依然来自于石油。步入21世纪,中阿石油贸易额继续增长达到

倍左右,而同期的经贸额却只增长了12倍。UNCTAD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

-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以通信设备类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最为迅速,但也仅实现了从

18.8%至

30.4%的增幅,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出口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趋势,由

41.8%下降至

21.2%。可见中阿双边贸易额显著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石油,非石油货物增长乏力。

(三)中阿双方贸易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限制了双方贸易未来的发展空间

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对阿拉伯非产油国始终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以埃及为例,2016年1-5月,中埃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4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4%,但中国对埃及出口46.7亿美元,增长3.82%;中国自埃及进口1.37亿美元,下降75.01%。中国与埃及的贸易顺差45.36亿美元,增长14.76%;出口商品主要有机电类产品、金属材料及制品、纺织类产品、轻工类产品、木质类产品、化工类产品以及其他类产品。这些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主要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必然会对阿拉伯国家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行业造成冲击,导致双边经济摩擦的加剧。例如,为确保本国必须的劳动力就业,沙特政府对企业所雇劳工的国籍作出了明确的限定:私营业主必须确保沙特籍劳工数占雇员总数的一定比例。具体而言,工程类、维修类行业沙特籍劳工人员数必须在雇员总数中占10%以上;对于国家所投资的项目沙特籍劳工人员数的占比必须达到5%以上;而对于私营投资项目沙特籍劳工占比则必须达到10%以上。若是无法确保本地劳工必要的就业规模则将受到沙特劳工部的处罚,严重者将不能获得政府合同。不仅如此,沙特政府已决定逐步采取措施减少外国劳工,并最终将外籍劳工数控制在全国就业人口的20%以下。

(四)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贸易规模的有限性和贸易摩擦的加剧制约了双方贸易潜力的充分开发

海关总署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双边贸易额约47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沙特出口197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主要产品包括纺织品、机械和电子设备、塑料制成品、家具等;而中国则主要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石化产品、铜及其制品,仅2015年就自沙特进口原油5054.20万吨。同时根据海关数据,2016年伊朗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液化天然气(16.9亿美元)、液化石油气(4.34亿美元)、钢铁产品(3.54亿美元)、液化丙烷气(3.43亿美元)、轻质原油及其衍生品(2.91亿美元),中国是其第一出口目的地;而我国对伊朗的出口商品则主要为机械设备、电子电气产品、运输工具、钢铁制品、轻工产品。可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和杂项制品)

三类商品上,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这也表明中阿之间的商品贸易均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双方双边贸易整体上互补性比较强。但通过对中经网、国研网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发现,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基本维持在[0.35,0.38]这一区间,均小于1;即使细分到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各个具体国家也不难发现,其贸易结合度指数也均小于1。这就意味着虽然中阿贸易规模自2005年以来始终呈上升趋势,但两国间的经贸关联却并不紧密,中阿双方间的贸易潜力尚未被真正开发。

三、中阿贸易发展的路径及政策选择

(一)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范围

从目前中阿双边贸易结构来看,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贸易乏力,这严重制约了双方经贸的增速和未来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双边贸易潜力和空间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首次采用媒介为建立伙伴关系的粘合剂,为中阿贸易范围的扩展和合作强度的深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体而言,一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进行具体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结合中阿贸易的历史与现状,细化中国与其各国具体的贸易合作的规划,实现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贸易合作;二是借助与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交流平台,扩展双边货物贸易合作和沟通渠道,积极促进两地企业间的深入交流。

(二)依托双方彼此各异的比较优势,优化行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强化贸易关系

中阿双方目前较弱的贸易关系极大限制了双方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深化,彼此各异的比较优势应该在未来被充分利用,进而实现双边贸易潜力的充分开发。具体而言,一是实现双方产业间贸易和部分产业中产业内分工与合作的共同推进,在帮助阿拉伯国家摆脱“比较优势陷阱”的基础上,扩大中阿贸易往来;二是持续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阿拉伯国家提供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形成对其更大的比较优势进而扩大双方贸易互补性,强化中阿双方贸易关系;三是针对部分阿拉伯国家缺少极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的现状,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尤其是物流服务外包,这不仅可以显著减少我国出口企业在物流上的成本投入和贸易风险,还可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为中国企业赢得更稳定的市场地位;四是依托阿拉伯国家在资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鼓励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农产品、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企业主动走出去,通过产业转移方式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建立零部件加工、产品组装企业,积极构建产业内合作关系。

(三)着重关注与阿拉伯国家海陆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中阿双方在港口、铁路和航空的互联互通

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关系着国家间贸易合作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扩大中阿双方贸易规模和交易范围,交通设施的构建比不可少。一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积极发展中阿两国在海上的互联互通,以大通关为主要支点进而构建方便、安全、高效的运输系统;以双方沿海重点港口为节点打造海上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海运这一主要运输渠道的效力;二是充分借助中伊铁路国际合作建设项目等,实现公路、铁路的充分关联和陆桥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进而实现中阿双方陆上互联互通;三是借助中国国内机场与阿拉伯国家国际机场的对接共建项目,推动双方在空中领域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对双方空运贸易吞吐能力的强化。

(四)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运作机制和节能激励机制,积极应对阿拉伯产油国能源企业进军国内能源市场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已经逐步成为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复杂的行业,笔者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法律制度,继而分析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基本情况,提出完善物流法律制度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物流合同的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关键词:物流 法律法规 物流法律制度

一、美国物流法律制度

美国的物流法律制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竞争时期,在上个世纪1776-1886年,物流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这一阶段出台的法律主要与运输直接相关。这是物流业发展的萌芽阶段;联邦管制的初期立法阶段(1887-19),这一阶段的物流法律规范主要是为了抑制铁路运输垄断而出台的一些铁路运输管制法律规范;第二个阶段是限制自由竞争时期,所处时间段是1921-1975年,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美国这个阶段的物流服务中心开始向军事领域侧重。放松管制的立法阶段(1976-至今),政府对物流业的管制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维护公共利益,但也会带来体制的僵化、行业发展缓慢的弊端,这一阶段的物流法律规范逐渐放松了对运输业的严格管制。 市场经济主体开始自由的探索新型的物流发展运作方式,加之民用航空运输的解禁,物流行业需要较为宽松的法治环境和行业规范。

由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物流法律制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其立法模式采用了分别立法的形式。美国是物流业起步较早的国家,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但是其并没有一部针对整个物流行业的专门立法,不同的物流业务环节,适用不同的物流法律对从而对整个行业进行规制。二是其立法模式有鲜明的过程特征,这种特征符合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律,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局势的产物。其经历了从自由到管制再到宽松的过程。笔者认为这种模式较为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通过自由竞争来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条件成熟后通过立法将行业规范化,然后通过适当的放松管制以鼓励物流市场的发展和运作模式的创新。三是各个立法阶段的目的和内容明确,从加强对物流企业的规范逐渐过渡到物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在物流行业逐步进入轨道后,美国逐步将重点放在了物流企业的规范化运作方面,尤其是加强了对物流发展相关的环保和安全的管理,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美国的物流法律模式不但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秩序和环境,同时对加强生态环境的呼声和趋势进行了回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日本物流法律制度

与美国不同,日本采用的是立法上全面指导的方式,颁布了专门规范物流行业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的物流发展经历了4次跨越性的发展。在1956年日本向美国学习物流概念,创造了日语词汇物的流通。这个阶段是日本的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5―1973年)这一阶段的物流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日本政府开始大力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城市周边建立了一系列的物流基地、区域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等形成物流节点,机械、设备的应用对物流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第三阶段是在日本经济复苏以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后,日本进入了物流的高速发展阶段。1973―1983年由于物流业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使得其国民的生活水平与战前相比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日本政府也增加了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物流企业的服务向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四阶段是物流现代化阶段(1983―至今),1983年以后,日本的物流观念又面临着变革,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让日本的市场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日本不得不重新调整物流政策,转变粗放了物流政策,向节约型物流方向发展。

在物流立法方面,日本早在1966年就制订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等一系列物流法律法规。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物流发展主要特点有:一是政府发挥对物流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我国类似,又同属于大陆法系,政府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较大的干预;二是日本立法和规划注意细节。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物流节点的规制上。每一个车站、包装集散站、仓库都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监督,小到公交车站,大到国际港口,通过对细节的管理,从点到面的运作方式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和监督。同时为了更好的通过节点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日本政府通过了大量的立法,明确的规定了货车场、配送中心、大型商业网点等物流终端相关的规划和设计。三是加强了交通运输业的立法。《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和《货物运输经营事业法》改变了汽车运输行业的行政许可制度。鼓励竞争,放开管制的政策刺激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放宽物流的管制,使得联运的业务市场也得到了拓展。四是决心发展绿色物流。在1992年出台的《中小企业流通业务效率化促进法》中确定了物流效率化的基本方针,试图通过物流效率的提高来减少环境的影响。

三、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和社会物流总额均保持平稳增长,物流园区规模逐步扩大,但物流业的运转成本居高不下,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物流过程中货损现象也不容忽视,因此抑制了物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在物流成本支出占GDP比重约一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物流成本过高,不合理运输导致的破损现象较多,因此在微观上生产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了影响,在宏观上则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其次,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建设水平较之发达国家物流行业仍有差距,上升空间较大。再者,我国大中专院校及高校所产学结合脱节,导致物流人才短缺。由此进一步加剧物流技术的落后。从而不能满足全球化大物流的发展需要。

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化物流,我们亟待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物流行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传统的成本高的物流仍然占主体,如果政策上无法对现代物流进行扶持,降低物流成本和消耗,势必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在根本上、长远上阻碍了我国物流行业、物流科学的进步;物流管理不规范,物流园区的服务不能达到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僵化的管理和体制会限制我国综合服务型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行业发展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不能承担为客户指定物流决策计划和数据信息整合的工作,物流服务的增值受到限制;在理论上,我国对物流可续的研究也仅仅只有二十年的历史,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阶段,缺少物流人才和创新。

四、我国现行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7

1.1 何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它依靠于我国与周边接壤国家先有的多变合作机制, 借助已有有效的国际间区域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战略顺应现如今的国际间协同合作的发展趋势, 所以它能够成为我国在现阶段的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之一。

而在我国近期发展的过程中, 渐渐把“一带一路”发展为利用现在我国沿海经济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迅速、辐射度大、经济实力雄厚等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加速发展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最近的几年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进出口数额呈稳步上升的状态, 我国和周边国家普遍呈现贸易总额占进出口额度的四分之一的现象。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 我国的外贸企业和相关的金融团体共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密联系的几十个国家进行了投资。就2015年来说, 我国企业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的相关项目的总金额就达178.3亿美元之多, 其中执行金额已达121.5亿美元左右, 同比2014年的数据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 这说明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相关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2 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现状

在这个“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中, 我国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潮在我国已经广泛展开,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 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在最后都会走向失败。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失败率极高, 这其中的影响原因非常多也非常复杂, 而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时机和环境的选择。对于我国的高校学生来说, 选择一个怎样的时机和环境进行创业实际关系到高校学生能够享受到怎么样的政策和资源的问题, 而现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沿海创业带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一带一路”和沿海经济带将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在我国沿海经济环境下,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 有利于大学生成功创业。但是不可否认, 在现如今这样的环境中, 大学生创业还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2 我国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热情较高, 但是风险能力不足

现阶段, 我国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还处于萌芽阶段, 在我国高校学生中能真正做到自主创业的学生其实并不多, 占我国高校学生的比重也非常小, 据统计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这也于高校学生年龄较小有关系, 再者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这使得他们较难听取他人的建议, “风险意识”不够, 冒进思想普遍存在。我国高校学生创业大部分人只是处于理论认识的阶段, 对身处的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

2.2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创业需要的知识和素质

因为我国创业教育的相对于西方较为缺乏, 许多准备或者正在创业的高校学生都难以面对许多突然出现的在创业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综合性较强的难题, 在这些问题发生时高校学生往往表现的没有任何办法。创业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其中就包括了财务管理、营销策划、物流、法律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 刚强的意志、高超的行业自觉性、坚毅的个性、过人的勇敢、果断的判断等都是一个合格的创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 现状我国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难, 除了面临专业知识缺乏等现实条件外, 还面临着一系列个人素养方面的挑战。

2.3 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团队结构不完善, 人员不稳定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因为地域不同而且普遍面临着毕业和将要毕业的问题。高校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同时还有可能会考虑其他的发展方向, 例如考公务员或者直接就业等。另外, 我国的高校学生创业团队, 因为不能协同合作导致在创业过程中发生分歧时不能很好的处理其中的问题, 在经营初期就因为不能处理相互之间的分歧而分道扬镳, 导致高校学生创办的企业在初期就面临着瘫痪甚至直接破产的危险。

3 如今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

3.1 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虽然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引导下, 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环境已经在根本的政策面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就现在的事实来看, 在全国的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中, 直接就业, 或者继续深造依然是我国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的较好选择, 而只有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在如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被迫选择了创业之路, 而真正自主进行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非常少。虽然我国政府明显已经认识到了对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够大大减缓社会就业压力, 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3.2 创业教育较不完善

我国高校普遍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仍处于讲座, 开课等较为浅显的阶段, 其课程的内容较为稀缺, 教师由于缺乏经验所以热情也较为稀少, 高校的相关资源也比较贫乏。高校对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看法大多都只是在理论层面, 对其不够重视。这对于在校的高校学生了解创业这一实物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条件。我国传统的思想也是阻碍我国创业环境改善的一大阻碍。我国的传统思想普遍认为, 跨进了大学的门就是“鱼”跃过了“龙门”, 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多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都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问题不能正常的进行就业, 所以才被迫创业,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的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社会风险者和银行在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投资或放贷的环节中普遍持观望的态度, 这也是导致我国高校学生缺少创业的启动资金的普遍原因。

4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提高高校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几点建议

4.1 政府应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为我国高校学生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我国政府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经济背景。高校学生是我国新时代的开拓者, 是我国创新型思维的先驱者, 他们的创业活动往往都伴随着新科技、新理论、新市场的发掘和发展, 这也就为如今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 从而使其反哺社会, 减轻社会负担。要给高校学生创业提供各项扶持政策, 首先就要出台相关政策, 使风险投资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使投资基金对于高校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以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删减相应的贷款步奏。还应出台各种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新创高科技实体型创业进行倾斜投资的政策, 并且设立相对应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并为其提供较好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4.2 高校应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开展创业教育、健全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其支撑,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导下积极建立相对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着重对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方法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还应该提高创新创业方向上的师资力量建设, 除原有的师资外, 还应着力发掘企业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 整合校友、家长、社会团体等资源, 让学生可以和这些在创业方面有着杰出成就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这也是为高校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更多走向实际的机会。

4.3 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的为进行创业学习, 为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高校学生进行创业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创业知识的学习为创业打下基础。在进行了创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要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进行自主创业。笔者认为在选择创业方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尽量选择自身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发展, 第二是要尽量选择自身熟悉的行业, 这不单单是自己本人对于行业的熟悉程度, 还包括了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的涉猎面。第三是要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 了解市场, 了解对手才能胸有成竹, 第四是要灵活的筹募集创业启动资金, 第五是要认真撰写创业计划书, 因为有了较为完善的创业计划书可以给创业者一个清晰的思路, 而且一本完善的创业计划书也能为团队带来更多的融资机会和实践机会。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新型国家战略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不断推进,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新的大环境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带一路”战略是利用现今已经存在的经济区的优势, 加速推进我国的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和双创思想的引导下, 我国的大学生更应该利用好沿海地区“一带一路”政策, 大胆创新, 积极创业。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创业的成与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又让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无论从政策、经济环境、教育等方面都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胡放, 张幼铭.谈创业教育中的育人观念[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62-63.

[2]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 2006 (6) :106-108.

上一篇:偶遇春天作文下一篇:纪律作风大整顿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