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2024-05-01

高中政治考点总结(共8篇)

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篇1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主权属性。

2、执政党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3、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

4、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多数人”是指社会中的多数人。

5、民主制国家不存在专政。

6、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保卫职能、交往职能和对侵略职能。

7、决定我国国家性质的是工农联盟。

8、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15、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6、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7、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8、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19、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20、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可以制定法律。

21、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2、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人民代表大会。

23、中国共产党也有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

24、人民政协也能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25、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

改宪法。

26、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其职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行。

27、人民代表不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但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

28、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篇2

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它通常是对于一节课所授知识, 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 进行梳理和把握。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的最后环节, 它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回顾, 往往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笔者认为课堂总结既要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系统性, 把它作为复习的依据, 为进一步学习搭建桥梁, 铺设道路, 又要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反思和创新, 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有价值的课堂总结应该做到有效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元化。

一、课堂总结应做到有效性

课堂总结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是社会人, 是集体中的一分子, 有价值的课堂总结应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连接, 不脱离实际, 参与实践, 让学生懂得知识既能来源于实践, 又要回归作用于实践。当然, 有价值的课堂总结还不能局限于应试教育的要求, 而应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堂总结的表现方式的多元化

1.趣味式

趣味式总结是指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有韵律的词语、富有诗意的短句或带有生活情趣的小诗进行重点归纳和整理。既简明扼要, 又有趣味性, 学生既感到好玩新鲜, 又觉得简明好记,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经济生活》第3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 有多种不理智的消费心理所引发的消费行为, 它们各有特点, 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趣味式总结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总结:盲目从众不可取, 过分求异吓死人, 虚荣攀比活受罪, 理智求实乐融融。学生一看, 又押韵, 又有趣, 立马就把所学知识记住了, 还认识到了应做理智的消费者。

2.提问式

提问式总结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整节课内容进行贯穿梳理, 达到以一丝引万缕的效果。很多教师在新课教学的导入、引探环节非常注重巧妙设疑, 但在课堂总结这一环节往往缺乏这一意识。若有的话, 也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总是以“你学会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等问题来草草收场, 这种课堂总结平淡无味, 学生面对教师千篇一律的提问, 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 完成任务。

笔者认为, 提问式总结的一系列问题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连续性,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 才能更好地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和经验进行思考, 还能为后面内容的学习铺桥搭路。

3.表格式

表格式总结就是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放在一个表格内, 通过填充表格的形式呈现重点知识。其特点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可以一目了然, 便于比较, 方便记忆。

在高中政治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这本教材里, 很多知识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做总结, 如英法两国政体的比较 (如上表所示) 。

4.“留白”式

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 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 引导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进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 利用其想象填补空白,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留白”是教学中的一种奇妙手法。在课堂教学中, 预设时可留白、关键处可留白、评价时可留白, 同样, 小结时也可留白。“留白”是学生对已获知识的回味和体会, 并使之发生个性化、生命化、社会化的升华。因此, 在一堂课结束时, 教师应有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进行回味和体会, 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思索和创新能力。

在必修1《经济生活》第2课《多变的价格》中, “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在新授课结束时, 教师可列举下列问题让学生反思:请举例说明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请举例说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总量的关系;请用公式证明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并画出相关的比例关系图。这样, 让学生在自己的反思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让“留白”在新课程背景下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5.情感升华式

情感升华式总结就是除了对一节课知识的总结和回顾, 还要有适度的提升。面对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教师不能应教而教。学生是有情感的社会人, 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如果他们的学习仅仅就书本而论书本, 我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很多时候, 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从而达到共鸣。

在《经济生活》第6课《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中, 所学知识很简单, 讲得通俗一点就是怎么把钱存入银行。但我们多思考一下, 就会发现, 银行要求我们诚信, 社会何尝不是呢?我们除了把钱存入商业银行, 还可以把我们的诚信、善良、热情……都存入我们的人生银行。通过延伸思考, 学生既可以达到知识上的提升, 又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高中政治课的“一句话”总结 篇3

因此,政治教师上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把繁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掌握的脉络体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学问,从容应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三观”的浸润。

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课堂也要追求简约朴实的艺术境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所以,课堂上一定要以最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掌握最宝贵的知识。

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每一单元可以用如下的“一句话”来概括。

第一单元: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这个作用一方面是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一方面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横纵两条线,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文化传播,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但是无论是传播还是发展都不是照搬照抄,其实质是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她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因此,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可以用每个单元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更简单一些了。

如《政治生活》可以串联为:国家公民与政府,人大党与民族宗教,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

《生活与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串联为:物质意识和规律,实践认识和真理,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主体,价值、价值观、判断选择与实现。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勾勒出基本的框架体系,便于及时回顾与复习。

高中政治课中有很多枯燥的理论,如果仔细揣摩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来表述,便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很多繁杂的体系,总结为一句话、一首小诗,有时尽管语言并不是那么的优美,但是学生读起来却是朗朗上口,过目不忘,可以极大地减轻背诵的负担,赢得学生的喜爱。

以《经济生活》为例,我把前三个单元的知识概括总结为首尾相连的这样一首小诗:“商品货币为消费,消费不能没生产,生产需要人和厂,厂里分配要公平,公平分配靠财政,财政收入靠税收。”

然后稍作解释,指出“人”是代指劳动者,“厂”代指企业,再分配需国家参与,而资金需财政解决,这样一解释,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而且很难忘记。

在指导学生掌握考试答题技巧时,我曾经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写了两首打油小诗,很受学生喜欢。一首是针对选择题的,诗曰:“三分靠技巧,七分靠知识。平时多背书,考试多排除。抓住关键词,排除干扰项。涂卡慢慢来,千万别慌张。”

另一首诗是主观题的答题技巧,诗曰:“原理写在前,材料紧跟后。原理靠背书,材料试卷中。抓住关键词,千万别写偏。”

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处处注意课堂语言的精炼。特别是政治教师,我觉得语言更应该简单、易懂、富有亲和力。

同样,教师的语言总结也要学会有选择性地放弃,自己实在是表述不清楚的,总结不完整的,不必勉强,讲清楚每一句能够讲清楚的话,讲不清楚的宁可不讲,可以适当留白。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果。”政治课教学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收获教育的果实。

政治必修二考点总结 篇4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 我国国家性质 1.国家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根本属性:阶级性

3.我国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新—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少数人实行专政 三 人民民主特点 1.广泛性:权利广,主体广

2.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

四 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为何实行A地位: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B作用: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要求 A扩大社会主义民主B依法治国C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D发展社会主义文化E改善民生F构建和谐社会

注:一至四为我国国体

五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公民参加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权利)B政治自由C监督权

2.政治义务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六 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七 政治生活的内容以及怎样有序参与

1.内容A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B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C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目标)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

2.如何参与 A遵守宪法和法律

B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 注:五至七为公民政治生活 八 我国选举方式和选举制度

1.方式: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2.制约因素A具体: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

B宏观:国家性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

3.选举制度: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4.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A公民选举权是衡量公民责任感的重要尺度(地位),应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B出于公心

C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审慎投票 九 民主决策

1.方式:直接方式—民主选举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间接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进入决策机关

2.意义:A对决策者①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民主性②助于决策反映民智,体现科学性

B对公民①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理解,推动决策实施②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十 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和意义

1.形式:居民自治(居委会)和村民自治(村委会)

2.意义 A扩大基层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我国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B增强公民责任感

十一 民主监督

1.方式:信访举报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 舆论监督 监督听证会 民主评议会 网上评议政府 2.意义A改进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B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 3.如何监督A勇于监督B合法监督,不干扰公务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一 我国政府性质和职能

1.性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简称行政机关 2.职能 A政治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包括市场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C文化职能

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要求:建设服务型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服务

二 政府作用:便民利民

1.管理人们的社会生活

2.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 三 政府宗旨和原则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原则:对人民负责 A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 投诉有道

1.途径:热线电话 电子政务 设立信访部门 建立行政裁决复议和诉讼制度 注:一到四是我国政府

五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1.意义

总A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体现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分B有利于保障人民权利 C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防止权力滥用

D有助于带动全社会法制意识

2.具体要求: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权责统一 六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原因:权力是双刃剑,运用得好便造福人类:滥用便会滋生腐败

2.意义总: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分:A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失误B防止滥用权力C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

3.如何监督A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七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 中国共产党 人民政协 社会与公民 司法机关和行政系统内部

2.内部监督:上级政府 监察部门 法制部门 审计部门 八 政府的权威及表现

1.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2.表现:A有权威的政府是依法行政的B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C是讲信誉的 D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九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1.来源 A工作人员决策科学性B行政态度能力C工作效果D工作人员道德形象

2.树立 A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B良好业绩

C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十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1.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2.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能力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我国的民主政治

一 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3.地位: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由他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

二 人大代表 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选举

3.职责A职权即权利:提案权 质询权 表决免责权 审议权

B责任即义务①代表人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②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听

取意见,为人民服务,负责,受人民监督③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2.含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4.基本内容:A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B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C其他国家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D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四 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由他产生 对他负责 受他监督 五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重要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A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社会环境C能调动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 中国共产党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论 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

4.执政方式:科学执政(前提)民主执政(本质)依法执政(保障)七 我国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2.基本内容:A基本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护卫亲密友党

B前提:坚持共产党的领导C基本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D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E机构:人民政协

3.优越性:A利于发展民主政治B利于发展我国经济文化

C利于构建和谐社会D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注:五到七为政党制度

八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

九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互关系 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十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自治地方: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立法 经济 文化管理 变通执行权 其他

5.原因 A符合国情,由我国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B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6.优越性A利于卫华国家统一和安全B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C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十一 我国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表现A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为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一 国际社会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1)地位:最基本的成员

(2)类型A按国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B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

(3)构成要素:人口 领土 证券 主权

(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生命和灵魂)

(4)权利:独立权平等权 自卫权 管辖权

(5)义务A不侵犯别国B不干涉他国内政C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国际组织(1)类型A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B世界性和区域性的

(2)作用A促进国家间交流合作B协调国家间关系C调节国际争端 二 联合国

1.地位与类型:最大的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原则A各会员国主权平等B履行宪章的义务

C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D集体协作E不干涉他国内政

4.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5.中国与联合国关系

A中国式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B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C中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D中国在世界裁军 保护环境 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1)含义:国家质检 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 文化关系 军事关系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2.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利益的对立是冲突的根源

四 我国的国家利益

1.内容:安全利益 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

2.措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尊重他国政党的利益 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五 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1.和平问题(1)含义:维护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

(2)现状:战后 国际形势总体平稳 但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世界仍不安宁

2.发展问题(1)含义:之经济的反战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现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大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

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4.解决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六 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

2.经济上相互合作 优势互补

3.文化上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4.安全上相互信任 加强合作

5.环保上相互帮助 协力推进 共同合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七 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积极力量: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 推动多极化格局的主力军

3.意义A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B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制约,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4.发展趋势:单级与多级的矛盾 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八 国际竞争

1.表现:在各个领域 经济 文化 军备 人才 科技竞争等

2.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中国应对措施A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B加快现代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增强综合国力 九 独立自护的和平外交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2.内容A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D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1.含义:不是通过侵略掠夺 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 采取和平方式增加财富

实现自身发展

2.措施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与邻国 发展中国家 所有发达国家友好合作

C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永远不称霸

D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实现富国强国

2018年考研政治考点总结 篇5

2018年考研政治考点总结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6、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但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3)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7、真理及其客观性、具体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2)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能把所有的真理都证明完毕;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价值观原理。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2)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对同一客体不同主体的评价不同;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页共2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中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1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反就阻碍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专插本政治理论容易混淆考点总结 篇6

1.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两次理论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3.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和自我批评。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思想。

6.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7.2002年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8.2007年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9.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0.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确定“三步走” 战略。

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三个代表解决的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4.科学发展观解决的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5.在21世纪,党的三大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6.党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7.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8.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21.1930年,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2.1937年,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哲学基础。

23.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科学界定。

24.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25.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26.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7.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28.1840年到1949年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1949年到1952年,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封建主义的矛盾;1952年到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956年到现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29.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0.1948年,毛泽东《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新民民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途是由新民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2.945年七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34.毛泽东《共产党发刊词》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经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6.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7.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 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3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1949到1956年。

39.1953到1956,三大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0.农业改造三大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41.手工业改造经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4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平赎买。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43.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44.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5.毛泽东提出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邓子恢“生产责任制”。

46.邓小平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来,提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对本质论的丰富。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初级阶段从三大改造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48.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49.十五大,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七大完善(和谐社会)。

50.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51.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5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4.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5.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6.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7.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传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58.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59.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中心),生活宽裕(目的),乡风文明(反映),村容整洁(窗口),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60.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61.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3.共产党和民主党合作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5.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违法必究(关键),执法必严(保障)。

66.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67.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6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70.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要更加和谐。

71.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2.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领导。

73.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74.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殖民侵略留下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经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方针。

75.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实践是香港和澳门问题。

76.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要实现三通(通航,通邮,通商)。

77.2005年,胡锦涛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四点意见,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78.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核心是发展问题。

79.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80.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81.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根本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82.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万隆会议为许多国家接受: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83.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自由职业人员。

8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85.党的一个重大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核心是尊重劳动。

86.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大陆范围内(主题和基础)和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大陆范围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87.打得赢,不变质是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88.军队建设的原则:革命化(政治方向)、现代化(中心任务)和正规化(基础)。

89.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90.新时期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91.信息化正在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

9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和三个代表。

93.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94.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

9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96.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97.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亚非拉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个世界,非洲,拉丁美洲,亚洲除了日本,属于第三世界。

98.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完成到21世纪中叶现代化的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9.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

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篇7

一、以时事政治为教学资源,营造趣味化教学氛围

为了展现高中政治的魅力,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趣味性较强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并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感受高中政治课的魅力。要营造趣味化教学氛围可以将时事政治材料作为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时事政治材料,政治教师应注意不断提升自我的理论分析与应用水平,并积极完善政治专业知识架构,以便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用好时事政治材料,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 教师应根 据高中政 治的教学 要求、目标,不断积累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重大时事。例如应经常浏览新华网、环球网及凤凰网等新闻网站,以及时掌控最新的新闻信息,也可以收集腾讯网及新浪网中有教学资源开发价值的时事新闻。在浏览与获取时事新闻信息后,应及时进行整理,以形成时事政治材料库,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材料库,以便在教学时能够随时引用最新的时事,让学生既能够了解时事政治也可以学习到理论 知识,并对政治 知识产生 强烈的学 习兴趣。例如,在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时, 可以引用2015年6月3日设立的首个“中国生态 文明奖”等新闻事件。

二、设置时事政治专题讲座,深入认知高中政治理论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设置时事政治专题讲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以及掌握重大时政事件反映的精神实质,同时能提高学 生对于高 中政治理 论知识的 认知能力,并感受到高中政治知识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设置时事政治专题讲座时,应重点强化政治德育功能,在专题讲座中凸显高中政治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并保证时事政治的讲解过程具有透彻性与准确性的特点。 为了使专题讲座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在进行专题讲座前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专题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以便保证讲稿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进而使专题讲座可以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在设计与选择专题讲座内容的过程中,应注意以社会反响强烈及关注度高为原则,在讲座中不但要解析时事政治现象,同时要适当阐释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掌握时事新闻的基础上应用理论知识拓展自身思维。例如, 在教学“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时,可以针对2015年6月14日举行的“第七届海峡论坛”来举办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强调两岸交流的重要性,并说明心灵沟通是两岸交流的关键要素。同时可深入分析建国六十多年来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不断冲破藩篱与隔阂,并逐渐走向合作、交融的历程,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有助于两岸同胞实现友好交流。

三、课后辩论时事政治,培养应用政治知识的能力

高中政治知识所具有的魅力难以在课堂上全面 展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辩论时事,以便让学生在辩论热点事件的过程中加深对高中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由此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与人生观体系,同时强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组织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将国内及国外的时事热点与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以此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可以在辩论中适当融入高考考点,以通过辩论考查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分析能力及对于时事政治事件的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对“多彩的消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郭美美事件”作为辩论材料,让学生针对不同的消费观开展辩论,并将“储蓄有道”“消费有理”作为正方与反方的辩论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消费,让学生深刻理解必要储蓄与合理消费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利用辩论时事政治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动口、动手及动脑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并在合作交流及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具有时代性强 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过 程中让学 生了解到 更多的国 内外时政 事件。 另外,在运用时事政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发展规律,把握好相应的时政热点与教学重点,以便确保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根本上的提升。

摘要:通过分析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以时事政治为教学资源,设置时事政治专题讲座,开展课后辩论等,让学生深入认知政治理论,充分展现高中政治课的魅力。

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篇8

考点一:There be句型的主谓一致

当be后面的名词是可数名词单数或不可数名词时,谓语用单数is(was);当be后面的名词是可数名词复数时,谓语用复数are(were)。如:

There is a river at the foot of the hill.(山脚下有条小河。)

There are two watermelons under the desk.(桌子下有两个西瓜。)

如果be后面是多个名词并列,be应与靠近它的名词的数保持一致。如:

There is a river and many trees at the foot of the hill.(山脚下有一条小河和许多树。)

There is a basketball and two watermelons under the desk.(桌子下有一个篮球、两个西瓜。)

考点二:There be句型的反义疑问句

There be句型的反义疑问句仍用there构成。如: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isn’t there?(桌上有本书,不是吗?)不用isn’t it?

There will be a new film on in the cinema next week, won’t there?(下周电影院上演新电影,不是吗?)不用won’t it?

考点三:There be句型中be的替代

There be句型中的be可用live/lie /exist /stand/remain/go/come等表示“存在”意义的不及物动词替代。如:

Once there lived an emperor.(从前,有个皇帝。)

There stands a tall tree in front of the house.(房前有棵大树。)

There remains much to be done.(有许多事情留待去做。)

但是不可用have替代be。不存在there have/has + n.来表示某地有某物。

考点四:There be句型的非谓语形式

There be句型的非谓语形式是there to be和there being。否定式为there not to be和there not being。它们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和状语,可转换为对应的从句。

1.作主语。There being作主语直接放在句首。如:

There being a bus stop near the school is a great advantage.(学校旁边有个公共汽车站真是方便。)可用主语从句That there is a bus stop near the school is a great advantage.

There not being an index to this book is a disadvantage.(这本书没有索引是个缺陷。)可用主语从句That there isn’t an index to this book is a disadvantage.

There to be作主语常用for引导,并用it作形式主语。如:

It would be surprising for there to be no objections.(没有反对意见真奇怪。)可用主语从句It would be surprising that there are no objection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re to be any more.(不可能再有了。)可用主语从句It is important that there will be any more .

2.作宾语。

(1)放在expect /like /mean/ intend/ want/prefer/hate等长接不定式的动词后用there to be;放在enjoy/mind /imagine/等常接动名词的动词后用there being。如:

We expect there to be no argument. = We expect there will be no argument.(我们希望不再出现争吵。)

Would you like there to be a picture on the wall ?= Would you like(that)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 ?(墙上挂幅画你喜欢吗?)

(2)在作介词的宾语时如果介词是for,便只能用“there to be”结构,是其他介词时要用“there being”结构。如:

The teacher was waiting for there to be complete silence.(老师在等着大家都安静下来。)

I never dreamed of there being any chance for me to have a try.(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让我试试的机会。)

3.作状语。用作状语的There be非谓语形式,通常用“there being”结构。如:

There being no body in the room ,he didn’t go in.=Because there is nobody in the room ,he didn’t go in.(由于屋里没有人,他没有进去。)

There not being anything else to do, we went home.=Because there is not anything else to do, we went home.(没别的什么事我们就回家了。)

考点五:There be句型的特殊结构

(1)there is no use /good/harm/sense/point in doing something.(做某事没有用途、益处、害处、意义。)注意:It is no good /use doing something具有相同含义,但结构是动名词作主语。

(2)There is no need to do something.(没有必要做某事。)

(3)There is no doubt that….(毫无疑问……)如:There is no doubt that such facts exist.(这些事实无疑是存在的。)

注意:It is no wonder that…(难怪……)如:He has been working since last night,so it is no wonder that he feels tired now.(他从昨晚到现在一直干,难怪现在感到疲倦。)

(4)There is (no) possibility that…((不)可能……)如:There is no possibility that he passes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he has wasted so much time playing.(他不可能通过高考,因为他浪费了太多时间去玩耍。)

上一篇:我和我的祖国小学生作文400字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下一篇:独处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