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2024-04-21

“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精选3篇)

“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篇1

关键词:桥头堡;高水平大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7-01

一 “桥头堡”战略的内涵与进展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融国际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商贸中心,是桥头堡的主要功能定位。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从调整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作出了“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部署。这是国家对云南发展的定位,不仅关系云南省的开放,而且是涉及提升云南整体实力的重大问题。

云南“桥头堡”战略的目的主要包括四点:一是建通道,建设我国经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二是建平台,通过构建一些官方和民间的合作制度,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提升西部大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带动西部发展;三是建基地,优化产业布局,把云南建成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以及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建窗口,成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窗口。“桥头堡”战略的具体内容还涉及交通运输电力网络、金融支撑体系、基层组织和民族团结等方面。

二、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

1、要求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模式

云南省内普通高校经管类大学的区域性特色不明显,对外开放的各类人才中,对东南亚南亚的经济贸易及商务知识的积累需要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基本状况,政治法律、经济贸易与投资、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系统的了解,适应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2、要求大学的课程建设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云南省各高校在区域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上,同样是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的地方有: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区域合作等东南亚、南亚课程体系;教师专业背景集中于理论研究,需要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从事经济与贸易的实践经验,驾驭相关课程。

3、要求大学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南亚、南亚”课程

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东南亚、南亚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以“东南亚、南亚商务环境概论”为核心课程,开设: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与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印关系与区域合作等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东南亚、南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打下基础。

三、“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背景

桥头堡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迅速发展,贸易快速增长,投资日益活跃,人员往来更加频繁,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平均增长率高达27%,年贸易额突破了20130亿美元;东盟对华直接投资为63.2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25.7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市场。“桥头堡”战略对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培养人才的作用

(1)“桥头堡”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力资源的建设,“桥头堡”建设过程就是人才战略实施过程,而人才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讲离不开大学的人才培养。因此,“桥头堡”建设教育必须先行,“桥头堡”对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培养人才的推动作用明显。

(2)推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桥头堡”战略对云南高等教育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学校的教育只有与国际化接轨才可能加快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学校自身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步伐,从这个角度上讲,要实现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在桥头堡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然要推进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3、东盟国家的经济较快速度增长对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作用

(1)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中,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高技能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篇2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学科服务,高水平特色大学,图书馆发展

什么样的大学才可以被称为高水平大学?来自内地和香港的10所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们一致认为:高水平大学必须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能够解决国家和社会重大发展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有风格和特色,要得到世界公认;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研究能力和一流科技转化能力;同时,应该拥有长远目标,能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不断准备知识和人才等。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新时期的学校办学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型的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这个关键时期,图书馆的发展对如何建设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应该拥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图书馆。上海海洋大学在建设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过程中,图书馆发展在文献资源保障与学科信息服务等方面起信息支撑作用。

一、促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肩负着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信息资源服务的重任,而系统化、专业化的馆藏文献资源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学校要确保对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稳定投入,确保文献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现有馆藏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统筹文献资源以及数据库建设,既保证特色文献建设的系统、连贯和完整,又确保数据库的质量,满足全校师生对学科专业的需求,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1. 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制定合理的建设和发展规划。

从学校的发展规划来看,根据“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发展思路,以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主干学科为核心,做强特色优势学科,打造一批能够推动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产业发展的应用学科,积极支持和培育与三大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努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理工农与经文管等学科相互融合与支撑的学科体系。同时,还需要围绕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服务需求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知识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大力开展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因此,图书馆要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兼顾信息、外语、工程、人文等基础学科的发展,适当增加中、外文期刊种类。根据中文、外文原版电子和纸质期刊的实际利用情况,并结合数据库资源中的期刊种类,合理确定中外文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经费比例。在外文原版图书和电子资源的购买中,要充分征求重点学院,如海洋科学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以及食品学院专业和学科建设和师生的需求意见,及时购买他们急需的文献资源及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管理软件等。

2. 加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图书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每个馆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图书馆,毫无特点。那么如何在馆藏建设中拥有自己的特色,就成为图书馆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亮点,那就得结合本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特色馆藏。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正在加强海洋学科特色馆藏、水产学科以及食品学科特色馆藏建设,为学校的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3. 加强开放获取数字文献或自建机构知识库建设。

据Open Science Directory显示,目前约有13000种面向世界开放获取的期刊,覆盖了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中的全部12个学科门类。若将开放获取期刊纳入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体系,将给陷入价格高涨与经费削减窘境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带来生机。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有限的经费与无限发展的学科专业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弥补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薄弱学科,平衡馆藏期刊学科结构。开放获取期刊虽是免费获取,但并不需要无限制地纳入馆藏文献资源体系。采选符合读者实际需要的开放获取期刊,和纸本期刊馆藏共同形成科学的系统性馆藏体系,才能体现开放获取期刊的价值。因此,制定科学的开放获取期刊采选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采选开放获取期刊,一方面,和纸本期刊采购一样,要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思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开放获取期刊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采选策略。采选开放获取期刊作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补充,要特别注重学术性和特色性,在保持海洋、水产与食品学科特色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选开放获取期刊,选择刊载学科前沿理论技术、研究热点的开放获取期刊,与纸本特色馆藏共同形成复合型的完整的特色学科馆藏。同时,还需采用广泛采选政策,即从基础性学习资源到学术性科研资源,都要采选,和馆藏纸本期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化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IR):是利用网络及相关技术收集、整理和保存一个机构或多个机构所生产的知识产品,构成一个数字形式的学术数据库,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获取授权免费提供给本机构及机构外的成员使用。IR中的资源种类可以是期刊、会议、学位论文,实验、技术报告,手稿、讲义、课件等,其实质上是由机构建立的,以网络为依托,把本机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形式的成果加以数字化后形成的知识库,经过收集、整理、保存后提供检索和利用。机构知识库的出现和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诸多研究人员的推崇,是因它具有经济的出版成本、时效的信息传播、便捷的获取使用、广泛的成果扩展等多方面的优势,而这一切的工作是由图书馆完成的。这个状况对于图书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图书馆应抓住机遇,改进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和观念,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我馆也正在逐步开展这项工作,为学校的建设提供信息支撑服务。

二、加强学科服务,促进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服务是由原始的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到现代的学科馆员服务,以学科用户为对象,凭借较专深的对口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学知识及信息处理技能,主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学科服务是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一种新服务模式。它以学科馆员为核心,依托文献平台,面向科教创新基地、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的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机制,以提升科研教学用户信息获取能力为目标,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1. 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学科服务工作内容。

学科馆员制度是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学科服务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根据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针对不同学院,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咨询馆员负责,按学科开展全方位的服务。2010年首先在水产与生命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展开,为学院师生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和信息知识服务,全面满足学校建设“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需求。目前,图书馆为各学院师生提供的学科服务有:(1)建立学科博客。各学院学科馆员既有相应学科的知识背景,也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与信息识别能力,他们建立了针对不同院系的学科博客。内容涵盖了推荐本馆馆藏资源、新书通报、馆藏外文期刊目次推送、SCIE收录期刊和影响因子、数据库信息、科研或会议动态信息,以及其他可以获得的各种网络资源。(2)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库。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还没有建立学科导航系统,要服务好学校的学科建设,很有必要建立重点学科导航。重点学科导航库要结合学校重点学科的专业设置,如海洋学科、水产学科及食品学科等,对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将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库,帮助读者能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提高读者文献资料的检索速度与效率。我馆学科馆员重点关注与搜集与本校重点学科(海洋学科、食品学科以及水产与生命学科)或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相关联的、实用价值高的学科信息资源,搜集与该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趋势、课程设置方面相关的资源,以及与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项目相关联的资源,以保证学科导航建设的切实有效。(3)开展多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科馆员主动深入院系师生,利用形式多样的讲座、读书日活动以及重点资源的宣讲活动等,让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源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并取得院系师生的信任与支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培训、毕业生开题前文献调研以及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嵌入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让师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4)学科咨询服务。各学院学科馆员通过不同的形式及渠道,为对应院系的师生提供参考咨询、课题查新、论文投稿、文献被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和引用情况以及学院学科专业评估等信息服务。近两年来,我馆对学校不同学科的科研能力竞争力分析的评估报告,受到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5)学科资源建设。各学科馆员协同资源建设部征求对口学院的文献资源需求意见,评价最新学科资源,为各学院文献资源的采购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逐步完成图书馆各学科馆藏文献资源,提高学科馆藏文献资源的满足率。

2. 拓展学科服务范畴,进一步促进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

上述介绍的图书馆已经开展的学科服务,为上海海洋大学在建设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但是,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开拓创新服务思路,进一步了解师生需求,深入服务。因此,在调研其他高校学科服务模式及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在下列方面加强服务。(1)加强拜访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进一步了解其需求。通过对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的拜访,建立与其团队的座谈、培训和交流渠道,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学科、不同科研团队的科研需求,通过拜访,也可以推荐学科服务,建立长期联络机制,也可以根据其需求进一步优化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结构。(2)针对主干学院设定信息专员培训计划。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信息专员培训计划的经验,面向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及食品学院的科研团队,对每个团队的一至两名成员进行系列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使之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获取、利用与管理技能,包括文献调研、前沿追踪、论文写作与投稿等能力。从而由点到面,全面普及科研团队与学院师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的能力。(3)继续加强具有学科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针对我校的学科布局,有效地对各优势学科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特色,如我馆正在建设的海洋特藏文献等。(4)加强数据统计分析,挖掘服务深度,提高馆藏资源利用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其建立在科学、可信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对发展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数据。通过对图书馆学科服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量化学科服务的数量,分析存在的不足,促进有效地提高学科服务的质量;同时,通过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的统计分析,从而更加有效地优化图书馆馆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便于学科馆员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荐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桥头堡”战略对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煤炭特色,行业特色,多科性大学,地方大学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处于塔尖的, 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985工程”高校。他们办学实力雄厚, 承载着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 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 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属于研究型大学。处于上部的, 是100多所“211工程”高校,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 他们具有较高的办学质量, 也拥有较多的办学资源, 属于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处于中下部的, 则是其他2000多所省属高校、市属高校和民办高校, 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 承载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不同层次的大学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面临着如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任务。各类高校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及自身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 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办出特色;高水平大学要集中资源办好优势学科;农、林、地、矿、油、交通、邮电、传媒等专业院校要继续发挥学科优势, 进一步做大做强。作为曾长期隶属煤炭部管理的高校, 河南理工大学在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 坚持从自己的办学历史与办学传统出发, 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 始终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 以特求强, 成为河南省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 为促进国家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和完善富有煤炭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高校工作的指针和方向, 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过程中教书育人观念的集中体现, 同时又集中反映了时代对高校的要求,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校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把“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和“正确处理教育中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纳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七八十年代, 学校将“以教学为主, 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融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思路;90年代,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学校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的新形势, 适时提出了“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正规秩序、提高效益”和“以教学为中心,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办学思路和工作方针, 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开放办学、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工作是主体和突出办学特色的教育观念, 为学校在新世纪初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

进入21世纪后, 学校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根本问题, 认真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历史走向, 全面分析国家和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客观把握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与发展潜力, 形成了要把学校办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工业建设需要的地矿、安全等学科优势突出, 办学特色鲜明, 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逐步成为省内一流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要的煤炭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和安全生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新时期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发展, 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指明了方向。

二、强化煤炭行业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 形成与煤炭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学科发展格局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是形成办学特色,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长期以来, 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回应科技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国家能源工业科技进步和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 学校不断调整学科发展格局, 逐步形成了以煤炭行业特色优势学科为龙头, 相关理科、管理、文科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格局。

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 1909年建校初期, 焦作路矿学堂就开设有矿务学门, 以发展矿业学科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 焦作矿业学院的学科发展始终坚持以矿业学科为主体, 不断扩展学科发展的范围, 逐步形成了以采煤、矿山机电为主体的学科发展布局。十四大以来, 焦作矿务学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逐步走向以煤炭工科为主体, 以地矿类学科为特色, 多学科相结合发展的学科格局, 使学校在坚持为煤炭母体服务的原则下, 增强了学科发展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拓宽了学科发展的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 河南理工大学在保持并发展地矿学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的同时, 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煤炭工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 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大力推动文理学科的发展。以省级重点学科数量增加和类别突破为标志,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以及9个省二级重点学科中, 工科学科优势明显, 理科和人文社科也得到了新的突破, 为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正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 并依托传统优势学科, 加快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 进一步提炼特色方向, 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同时, 大力加强理学学科的建设, 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 完善学科体系, 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三、以煤炭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积极推动煤炭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步

长期以来, 河南理工大学以创新为目标, 在煤炭科技领域取得了大量创造性成果。

在煤炭科技领域创新的过程中, 学校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材料试验机, 并设计制造出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创建了中国大地构造新学派;率先引入痕迹学理论, 创建了中国陆相痕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模式;在国内最早开展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研究, 创立了分段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直线电机驱动无绳电梯试验系统。其中瓦斯地质学科的创建, 是学校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始终居国内领先地位,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

在科技开发方面, 多年来, 学校坚持把推进工矿行业的发展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 先后转让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0k V直接下井供电成果被推广到全国4100多矿井, 实现了全国煤矿供电由低压到高压的一次技术革命;自主开发的“焦工牌”矿用系列提升绞车, 提高了矿井的工作效率, 销售额已达1.3亿元;负责完成的“平顶山矿区构造演化和瓦斯地质规律研究”课题, 直接用于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和瓦斯抽放利用, 仅在平顶山煤业集团八矿就产生了1.35亿元的经济效益。“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的研究”, 使百万吨死亡率由1996年的5.16下降到2002年的0.437,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以来, 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和国家二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基地, 面向全国大中型企业和河南省所有煤矿, 开设了以瓦斯地质课程为主的系列安全培训课程, 已培训煤炭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矿长和安全技术骨干近4万人次, 为从根本上改善全国和河南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几年来, 学校累计投入近2亿元, 先后建成“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矿山空间信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一级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国家级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煤矿瓦斯及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准实验研发基地及工程中心。高水平创新科研平台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展。2007年初, 河南理工大学以张铁岗院士为带头人的“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成为河南省首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显示学校瓦斯地质学科及瓦斯预测与治理领域研究在国内的独特地位。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第十届国际痕迹学会议, 这是我国首次承办国际遗迹组构学术研讨会, 也是亚洲国家历史上的第一次, 标志学校在痕迹学方面的研究, 已进入世界前列。5年来, 学校承担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3项, 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6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3亿元, 2008年度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1.5亿元。在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带动下, 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 有力地带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体系,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人才

教学工作是地方高校的中心任务, 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学校始终把稳定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从2005年开始, 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学名师等5个制度实施办法, 同时制订了名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等“九大工程”实施方案。“九大工程”实际上是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一个意见”、“五项制度”和“九大工程”相互关联, 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基础。

近几年来, 学校先后在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获准建设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在河南高校名列前茅。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 学校还建成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建设点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个、省级优秀课程26门、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优秀课程100门, 承担国家和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70项, 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近3年出版包括国家、省部规划教材92部, 《安全工程学》等16部教材获国家、省级优秀教材奖。

上一篇:北京市建筑设计通则下一篇:彭阳县学校幼儿园托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