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2024-04-29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共10篇)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篇1

第二,具体性。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就是从认识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开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学习中可以创造多种比较性的学习、认识、笔记方式,进行比较,找到事物间的异同点,既能较快地掌握知识,又能深刻的解析和应用历史问题为现实服务。

第三,时序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现象的变化都是依时间推移的,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显现出阶段性。认识和研究历史,就要重视这种时序和过程,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历史事物。但是鉴于高中教材已经改变了按时序编写教材,所以,在学习中,时序性的体现不显著,这就给我们学习时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把学习的专题性问题,及时与其它册的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构筑起同时代而不同社会活动内容的知识网络。勤于动手做整理性的笔记。

第四,因果性。历史上出现的具体事物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联系。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得对历史问题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对于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而对于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运动是通过人(人群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既不能陷入机械唯物的宿命论,又不能陷入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即爱动脑思考的人。每当一个知识内容被你所接触,那么你就应该思考他出现的前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从而很快发现规律,事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构筑知识关系网络,让你能够宏观驾驭历史体系。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篇2

一、明确学科教育功能, 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是: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历时性和综合性, 以往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以往的人物、事件、现象, 简言之, 以往的一切都在历史学科的涵盖之中。要上好这门课, 发挥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课标, 把握教材, 吃透其精神, 了解学情, 结合具体的每一节课确定实际的教学目的, 努力研究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历史脉络, 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点,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切合历史学科特点,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学科的综合性, 决定了历史教学的任务理应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就是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其中, 历史知识教育是基础, 思想教育是灵魂, 能力训练是条件。教学时, 如果照本宣科,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依葫芦画瓢, 那么讲课就肯定平淡呆板, 课堂气氛必定是一潭死水, 学生肯定会昏昏欲睡。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特别注重准确把握各部分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切合学情, 恰到好处地进行再处理、加工, 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和总结, 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 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的高度对知识进行概括。

就一本书而言, 编者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把各个知识点有机整合成为一个统一体的,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一个整体线索意识。如在学习高三的《中国古代史》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目录部分, 探知其整体内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单就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线索而言, 一般地认为, 初步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汉, 扩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繁荣于隋唐, 继续发展于五代、辽、宋、夏、金、元, 明清时期由盛而衰。就每一章节而言, 其标题反映了这一章节的中心, 其他内容都围绕这一中心加以阐述, 因此, 如果以章节整体来统帅局部知识点, 整个章节的内容便一目了然。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章时, 从节标题上就可看出该章就是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进行展开的。当然, 具体概括方式要根据该章节的具体内容而定, 有时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概括, 有时要从原因、过程、结果的线索来概括。

2. 引导学生对章节知识内容进行分析, 达到以线穿珠之目的。

教材有许多结论性的表述 (即论点) , 但得出的史料 (即论据) 都散落在教材之中。这样, 对论点的分析, 就必须统一论据。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那么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综观教材, 我们可以归纳为政权、纲领、思想、组织等方面的局限性。再如“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一节, 我们可以从形成的背景、过程 (实践和理论) , 割据政权的巩固 (政治、经济、军事) 和统一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四方面进行分析。当然, 有时教材在叙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史料, 但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时就要用归纳法来得出其论点了。

3.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培养历史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 我教给学生“串纵联横”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引导下, 逐渐掌握了该纵串什么知识, 横联什么知识, 在思想上加深什么认识。在我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明白从先秦到宋元甚至明朝前期,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创造成就、业绩均在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 并把它同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发展相比较:它们虽然灿烂一时, 但都中途夭折, 唯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从宏观上看这是值得引以为豪的事件。教“古代印度”一节, 讲到佛祖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时, 为了使学生更加熟悉同时期的中国历史, 我就启发学生推算此时我国处于什么时期,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一下子便举出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孙武等人物, 切合实际。我便引导他们注意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的祖师爷竟然是同时代的人。我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与此有关的知识, 于是中国史、世界史、思想史、宗教史便自然地融为一体, 再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史实的异同和因果联系。

4. 适当把历史知识超前输入, 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这样做的目的是求得历史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教材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 往往将同一时间的不同内容, 同一内容的不同发展阶段, 或者是影响同一事件的不同原因放在几个章节进行讲述, 这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把握。教师在讲到某一知识点时, 不必拘泥于教材, 要将与之相关的还未涉及的知识进行超前输入。如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教学中, 特别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时, 我就打乱了教材的编排体系, 进行“专题化”教学, 把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进行超前输入, 引导学生从各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原因中抽象概括出适用于三次科技革命的一般“公式”, 即“一个前提, 五大条件”。“一个前提”为:政治前提 (包括政局、政权、政策) , “五大条件”为:资本、资源、科技、市场、劳动力。再以此普遍性原理结合每次 (或每个国家) 科技革命的特殊性, 从而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任何一个具体的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总是和其他事件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我们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引导其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考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灵活运用史学原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历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篇3

首先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主要包括道德水平和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些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借鉴并能吸收营养。

第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历史课本中记载的正面人物,往往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讲授来谈论伦理道德,那只能之士一种空洞乏味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伦理道德中的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的内容何其丰富。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都是爱国主义的典范。除此以外,我们的先辈们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品质。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都体现出中华名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伦理道德的教育史历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历史课教学的教育功能。

第二、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这块辽阔广大美丽富饶的国土上,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极其丰硕的成果。如:在文学方面,先秦的《诗经》、“楚辞”、散文,汉朝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无不各放异彩。在艺术领域,先秦的彩陶青铜艺术,秦汉的兵马俑和石雕,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和石窟艺术,隋唐的大型雕刻和人物画,五代北宋以来的山水画与人物画等等,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地贡献,这些无不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和宏博。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为了保卫祖国面对强敌,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爱国者,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如汉朝时期的苏武,南宋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到了近代,面对民族危亡,救亡国存成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英勇献身的关天培;新疆危急时为收复新疆打击外来侵略的左宗棠;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戊戌政变后谭嗣同甘洒热血,“我自横刀向天笑”,抗日战争中指挥部队奋勇抵抗日军为国捐躯的佟麟阁。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国存,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为了人民的幸福自由,自强不息外抗强敌,内除国贼,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梦想。只要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先辈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就能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次,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素质的基础,文化修养的提高对学生而言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是提高中学生文化修养所不客气恶少的。

加强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历史知识是过去人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不掌握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引导学生学号历史基础知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要求学生以史为鉴,努力学习,博采众长,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现代文明。中国虽然是四节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在近代由于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使我们丧失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步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历史又给了我们一次机遇。今天我们要谨记历史教训,抓住机遇,努力学好外国先进技术,让中国的传统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充实,使之更加灿烂辉煌。

再次,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历史教学目标要求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恩呢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课本上的地图,图片的研究,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并能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当然,中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学科所能单独完成的。但若我们都能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中学横的素质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起到合理作用。当今世界之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竞争就是素质之竞争。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应高度重视中学神的素质的培养,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社会意义。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篇4

高考语文题型:共计:150’

一、科技说明文阅读:3选、3分=9’

二、课外文言文圆度:3选、3分=9’

三、古诗词鉴赏:2简答11’

四、古诗文默写:(初高中)6’

五、现代文阅读:(25’)1多选 5’2简答 12’1论述8’

六、语文表达:(20’)病句 3’成语3’排序 3

漫画、改错、关键词、单复句转换、造句······5+6=11’

七、作文:60’

高考语文特点

1、阅读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文学素养 阅读能力:看文字、抓住别人要说什么?(目的)

举例数字、字母、图形文科:文章、材料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 篇5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0):67.

[2]商治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01):99.

高中历史学科审卷会议告示 篇6

各相关县(市)教研室、市本级相关高中:

根据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决定召开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中历史期末卷审稿会议。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

嘉兴教育学院(双溪路1798号)综合楼513室。

二、会议时间

1.高二历史期末卷审稿:2010年12月6日(周一);

2.高一历史期末卷审稿:2010年12月6日(周一); 报到时间皆为上午九时整,时间一天。

三、参加人员

为保密起见,参加人员名单不在此处公开。本院将以电话方式单独通知。

四、随带物品

教材,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备用题及笔记本电脑。各自负责的试卷初稿(含答案)打印稿1份。

五、其他

请各有关单位协助安排好命题、审稿人员的工作,准时参加。

嘉兴教育学院学科处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篇7

关键词:历史学科,选修课程,开发开设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方案出台后,台州市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各自学校的特色,开发开设了一些历史选修课程,促进了学校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选修课仍存在着碎片化、实效性不够等很多问题。本文以台州市部分学校开发开设的选修课程为例,谈谈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与学校特色相吻合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积极之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实际上就是彰显学校特色的最好途径,学校领导层首先应充分挖掘本校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开发开设符合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比如台州市某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普职融通,突出学生领导力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的办学特色,这是时代的呼唤与社会的需要,又是彰显该校特色办学的一张重要名片。为进一步提升该校办学品位,挖掘该校的领导力课程特色,该校历史教研组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中外历史上的杰出领袖”,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领袖人物非凡的领导才能,理解领袖人物伟大的一生,感悟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综合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解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进一步使学生走近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学习他们为人类奋斗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修养。在上课过程中,该校教师采用了研讨会、演讲会、辩论赛等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历史变得“鲜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这些能力将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因此,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同样要求教师遵循思想性、科学性的要求。但从目前台州市教师开发的部分选修课程来看,其思想性较为缺乏,这就制约了选修课程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比如某校一位历史教师在执教《天台山佛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当时佛教盛行的原因,作了如下即兴发挥:每逢特定节日,很多长辈总会抽空去庙里拜佛,但是佛也不是乱拜的,你有什么心愿,就应该拜特定的菩萨,这样拜才会灵验。此话一出,学生兴趣来了,一个个问题抛向教师:“求考试包过,该拜哪个菩萨呢?”“考上一本理想的大学呢?”“希望全家身体健康呢?”“我希望爸妈今年赚大钱,生意兴隆呢?”对此该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引导。教师教学的随意性造成本课教学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违背了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思想性原则。教师在开发开设历史选修课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发展方向、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中共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在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过程中必修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我们的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才能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三、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具有拓展性

目前台州市开设的一些选修课,从资源内容上看,由于对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简单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盲目追求课程开发开设的外形,背离历史学科的内涵。因忘记了知识拓展选修课应该充满“求知”味的特点而造成热衷于对课外活动内容的开发,忽略了对课程框架的构建,忽略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这是一种舍本逐末、好大喜功的行为,不符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精神。同时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台州市教师开发开设的选修课程大多具有学科拓展性,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比如“经济与社会生活史话”“中国当代外交”“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掸去历史封尘、拨开历史迷雾———中国古代历史之谜”“钓鱼岛问题纵览”“中国古钱币”“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行”“探寻中国民俗文化”“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这些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进一步丰富了选修课程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组织学生搜集历史素材、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观看历史纪录片、编写名人卡片等。这些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历史,触摸历史。

历史选修课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也是作为历史必修课程的拓展课程。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看,也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课程。比如时空观念关联地理学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联语文、思想政治、地理、数学(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历史理解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历史价值观关联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又比如台州市教师开发的历史选修课程“台州历史与文化”“乡土台州”等,涉及台州的地理地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行政区划等,鲜明体现选修课程的拓展性、综合性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发展的功能,二是鉴定水平的功能,三是选拔淘汰的功能。传统的笔试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方面。但这种评价方式导致过分倚重分数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学生的表现最终与枯燥的分数划等号;把评价的焦点放在评价的结果上,基本放弃了评价过程对学生的影响。闭卷考试几乎成了评价的唯一形式,教师和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如何应付闭卷考试上,这种评价实际上关注的是结果,也就是结果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具体提出学业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这两个指导性文件所提出的有关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是我们建立新的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基本政策依据。

凡是过于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或以笔试作为单纯的考试形式,必将使学生陷入接受灌输、死记硬背、被动应付的局面。所以,历史选修课程的评价应该不依赖于笔试单一方式,而应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最终形成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领导的能力。比如台州市某校历史教师在选修课考核,采取多样、灵活、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其中有模拟表演、才艺展示、作品展示、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知识竞赛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学生好评。学生在完成教师的考核任务过程中,学会搜集、筛选资料,发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自浙江省深化新课改以来,台州市历史教师积极响应,开发开设了较多选修课程,其中部分课程获省、市级精品课程。但他们在开发开设选修课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资料不足。教师在编写选修课程中,由于受自身专业素养的限制,所用第一手资料明显不足,往往以网上资料为多,反映教师本人思想的东西不多,原创性较少,从而导致选修课质量不高。二是精力有限。高中历史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较重,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只能疲于应付,深入研究不够,造成选修课的编写严谨性不足。三是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多数教师仍是重教轻学、满堂灌输,把观点强加于学生,不够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背离了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初衷。四是学校领导、学生重视不够。在高考的重压下,学校仍然把升学当成第一要务,对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实质支持不够,从而使选修课程课时数减少,资金支持不到位。有些学生还是以应付学分为目的,学习态度马虎敷衍。五是碎片化现象。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组内教师各自为战,仅凭自己的爱好开发,各门课程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对各年龄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特点没有足够的研究;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联度不够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加强教学反思,遵循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要义,想办法克服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过程中的难题,才能使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应章,黄敏.浙江省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2).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学科特点 德育功能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1-01

目前,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政治课程时,只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政治,只关注死板的政治课本上的知识,最根本的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内容的目标却被舍弃了。因此,为了应对这种现状,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根据政治学科的原本特点进行德育功能的教育培养。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深入挖掘高中政治教材的德育点。

一、通过现实生活,情理结合强化德育功能

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强化高中政治德育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也离不开现实的生活环境,也是自然人,我们可以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着手构建培养学生德育的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认识学生的思想逐渐形成,因此,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化高中政治中的德育功能,根据政治课本的内容,政治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让学生的德育教育以生活为基础,进一步引发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便是一项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把声音、图像、光、色完美结合。配合多媒体符合意境的音效,言简意赅的解说,结合政治课本内容展示生动的动画,让政治课程变得图文并茂,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和听课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观看和目睹陌生的事物,可以把政治课程中所有的事物都展示出来,从国内到国外,从天空到海底等。例如:我们在讲解培养民族精神的课程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长征的视频,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军人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这样一来也可以强化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多媒体技术抽象的政治课本内容可以变得形象化和简单化,内在的思想政治本质显现而出,根据政治特点成功的强化了德育功能。

三、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德育点要深入挖掘

高中政治教师要深入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要将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世界观、时代精神、人生观等德育功能知识点挖掘出来。有机结合政治教材和这些具备德育功能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法制性这一课时,政治教师向学生可以讲解以下内容:当今社会,人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由法律法规规范的经济生活,还要面对由法律法规规范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这样或者是类似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对经营者职业道德这节课程进行讲解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对于商品贸易活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为了能够给学生在心理上带来较大的冲击,我们可以讲解如以下这样的内容:国内日用生活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在了俄罗斯的市场当中,俄罗斯的部分电视台曾因为泛滥的假冒产品,作出了警惕中国产品的标语。

四、教师要加深自身素养

高尚的师风能够为学生带来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这是国家领袖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的话。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道之德,齐之以礼。这都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加强自身方面的素养。要想潜移默化的教学和培养学生,让学生效仿,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先具备发自内心的思想道德情操,要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政治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为人师表,在关注学生政治考试成绩的同时,还要育好人。教师还要有奉献主义精神,道德情操当中最崇高的表现,就是奉献精神,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培养甘于吃苦、甘受寂寞,乐于奉献的意志和精神,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达到了强化德育功能的目的,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了高大的形象,始终保持着捧着热心来,不带东西去的高尚精神。

五、加强鼓励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鼓励在高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很好的强化德育功能。“激励能使人奋进,使人创造奇迹”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高中生的心理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对学生正确的表现给予应有的鼓励和表扬,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成绩,这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更能实现高中生自我心理方面的需求。反之,如果一味地进行批评说教,会造成学生的自信心下降,通过鼓励教育,不仅对学生健全人格进行了培养,同时也完成了德育功能的强化。

当今社会发展极为迅速,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是高中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其也成为了当今教育界和高中政治教师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生活实例结合课程内容,做到能够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加大政治课程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以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艳丽.略议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02).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篇9

乡宁一中王蒲玲

历史选择题以其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等优点,成为历年历史学科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很大(总分100分,选择题为48分),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用来创设解题的情境,明确解答要求;“题肢”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

二、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法:

1、比较型选择题题: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

【例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2、材料型选择题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B两项中的“开始”“最早”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答案】C3、否定型选择题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答案】C4、概念型选择题

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露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例】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

C.挽救民族危亡D.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历史口号的本质就是最根本的要求和目的。

【解题思路】洋务派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不可能是为了民族危亡,只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洋务派以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但奕是其在中央的代表,同时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所以A、B两项都是错误的。【答案】D5、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

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例】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

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

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答案】D6、组合型选择题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点拨】此题用排除法做,因为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点,都分别在三个备选项中出现,因此四个备选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所以只要找出错误点③,排除包含③的选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答案】C

为进一步提做选择题的正确率,我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具体为:

三、做选择题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材不熟,基础知识不扎实。

例1.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伦理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C)

A.“三从”B.“四德”C.“三纲五常”D.“中庸之道”

此题纯属识记题,教材熟练,答案一看便知。

2.概念混淆不清。

例2.“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实际上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论D.机械唯物论

此题考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此外还有对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概念把握不清的。

3.审题不清。

例3.下列不属于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

A.“天下为主,君为客”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谋之”D.“经世致用”

此题考察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题目要求选择否定项,但很多同学以为选“属于”,把否定看成肯定,结果错了。此类型还包括审题不全,对题干条件丢三落四。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某些问题想过了头,甚至出现笔误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容易存在的问题。

那如何才能提高做选择题的正确性?

四、提高选择题正确性的有效途径:

1.反复阅读、推敲教材。

2.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

3.认真、细致地审题。

4.掌握选择题的基本解法。

5.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篇10

一、课题概述:

2010年末校内涵发展主课题“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出炉,历史教研组结合学校大发展的形势,顺应“两纲”教育的要求,拟用两年时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学科民族精神内涵,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申请组建《高中历史学科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组,计划内容包括在基础型中搜集整理学科课堂民族精神教学案例,开发拓展型课程《走进上博》《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最后通过几年的积累形成校本课程《中华民族精神读本》草案。

二、实施情况、主要绩效和成果:

1、课题实施初:课题组成员先后跑上海书城购书,赴上海博物馆参观,同它们教育部老师交流,特别集体到交大附中听课学习,更是受益匪浅。

2、课题实施中:在基础型课程中课题组老师结合校每学期公开课要求,积极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认真完成任务。在拓展型课程中《走进上博》,课程实施半学期,对象高一学生,通过教师讲座介绍——学生拓展研究、参观讲解——师生讨论小结等形式完成课程。经过师生的共同学习和研究拓展,他们将完成一次内容丰富的文化之旅。课题主成员在实验高中《拥翠讲坛》开讲《爱美、爱智慧——走进上博》,3、课题实施末:完成民族精神课堂实践案例。校本课程《中华民族精神读本》草案。

课题实施中始终体现行动研究、实践研究特色,带动了更浓厚的教科研风味,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教学效果,近年来我校高三选修历史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考成绩斐然,在区内排位也有提高。

三、主要经验和思考:

上一篇:仍然造句下一篇:食堂会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