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阅读答案

2024-04-21

《化石》阅读答案(共13篇)

《化石》阅读答案 篇1

一、1、B 2、A 3、C 4、玛雅人创造的文明涉及的领域多、水平高、成就大, 遍及的地域也广, 玛雅文明同古希腊人创造的欧洲文明一样, 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二、5、有三处伏笔“新婚不久”、“高级的音响特别显眼”、“只是对我笑着点点头”为下文哑妻怀孕、胎教以及这对夫妇听不到各种声音原来是聋哑人的情节作铺垫。6、以音响进行胎教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用小提琴培养儿子做生活强者。7、“心灵发出的悠扬乐音”是成功的喜悦感, 获得人们称赞的幸福感, 生活美满的快乐感。8、只要抓住聋哑夫妇身上表现出的是乐观、进取、坚强、慈爱的性格答,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9、B (视事:施政务) 10、A (A竟然/于是, B动词做, C坚决, D没有用来) 11、A ( (3) 不肯受官职, (5) 有意疏远宾客想退官, (2) (6) 表现了为官清谨, (1) (4) 表现了予民恩惠) 12、B (“百姓们都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错, “民称之不容口”是说“百姓对王志赞不绝口”) 13、 (1) 王志九岁时, 住在家乡的亲生母亲去世了, 他满脸愁容, 因哀伤过度而消瘦, 他的内外亲戚对此感到惊异。 (2) 王志怜悯那个寡妇的情义, 用自己的俸禄替她还债。 (3) 王志的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 王志知道这件事却不追问, 像当初那样对待那个盗车人。四、14、焉/焉/焉/焉/焉/知其恶/者/15、要想治理好家族, 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五、16、“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匆忙交替, 促引了“客路之人”的思乡之情;“日”与“春”象征了新生的美好事物, 并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的景物、时令蕴含一种旧去新来的自然理趣,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漂泊、思乡之情。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表现出了飘泊羁旅之情, 尾联的“乡书”、“归雁”传达的是思乡念亲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的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孤独乡思愁绪。18、此题的答案可以有三种:第一种:“倚”字更好。“倚”, 倚靠, 背依之义, “倚清秋”是说词人登上“西楼”清冷秋景相伴随。从整首词的词意看, “秋”一句双关, 既实指自然的秋天, 也暗示祖国山河破碎的萧条气象。“倚”字既展示了广阔的进令背景, 也抒写了词人对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 而“锁”字局限在“深院”之中, 较多表现的是词人失去帝位后的惆怅, 意境没“倚”高远。第二种:“锁”字更好。“锁”, 关住, 郁结之义。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被宋幽禁在汴京一座深院中而写的。“锁”字语义丰富而含蓄, 一方面写出实景, 在词人眼中, 似乎所有的萧瑟的秋意都集中浓缩在寂寞的深院之中;另一方面表现了词人的心境, 万千愁绪凝聚在心, 无法排遣, 而“倚”字仅表现词人在清秋时节独倚西楼的情状, 重在景象的描写, 没“锁”字的意味深厚。第三种:若答两个字各有其妙, 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命题者提供)

艾青鱼化石阅读答案 篇2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鱼化石》阅读题一:

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什么作用?

2、综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3、作者通过对鱼化石地记叙和描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鱼化石》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3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阅读上面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什么作用?

答:打开读者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综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答:最后一节。

3、作者通过对鱼化石地记叙和描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首诗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痛苦和挫折,要勇敢地抗争,生命的意义在抗争中得到升华。

4、这首诗歌与课文《化石吟》同是对化石有感而发,请你比较一下二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不同。

《化石吟》练习答案 篇4

一、积累运用:

1、朽 裹 码皱乌 魔

2、事——势洋——杨想——享代——待

技——伎贬——砭中——衷画——化

3、骸骨桃核睡眠泯灭葱茏笼罩

4、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驱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5、BCDC

6、对错对对

7、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排比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8、全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9、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0、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11、“刻下道道皱纹”写的不是人、而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12、《化石吟》的作者联想到太古时代的各个物群;而《鱼化石》的作者联想到的是精力旺盛活蹦乱跳的鱼和它的灭顶之灾。

13、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14、(1)以生命来衬托死亡,表现悲剧发生的悲烈。

《化石》阅读答案 篇5

我的孙子还比较小的时候, 语文常常不及格。 我就奇怪, 你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 我给你讲讲。 他说你讲不了, 你根本就不懂。 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 后来我一看, 我真不懂。

第一个选择题是这样的, 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 下边写着几个选择: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 这几个里头你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

我一看几个都符合。 我的水平太低了。

第二个选择题: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下面又是几个句子:A: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 因为生命对于人, 只有一次。 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它只有一次。 C: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它非常宝贵。

我看完这几个, 又都觉得对, 可在孙子面前又不甘心败下阵来, 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 挑选了一个。 孙子一查答案:错, 零分。

由此, 我联想到高考作文, 如果这个孩子是中等水平, 千万别想什么出奇制胜, 让他四平八稳地写就行了, 起码能得个及格。 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智商特别高, 突然来一个绝的、怪的, 按老师这种答题思路, 恐怕“风险”就太大了。

语言是灵活的, 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 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搞成这样, 令人费解。 究竟应该怎么教孩子学好母语, 我不是教育学专家, 不好乱讲, 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 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 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

前一段网上宣传, 说王蒙提出来要进行汉语保卫战, 因为现在英语学得太多了。 这纯粹是胡言乱语, 我是谈到过这些问题, 但我没有提过“保卫战”。 其次, 我也不认为学英语是汉语水平降低的原因。

如果说学英语学得好, 你可能没有辜鸿铭学得好, 没有林语堂学得好, 没有钱钟书学得好, 但他们的中文都比英文更好。

而且, 我宁可相信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 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参照。 所以, 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屡屡出现问题, 那就是因为你汉语太差, 而绝不是因为你的英语太好。 你不能以学好英语为借口不好好学汉语, 也不能以学好汉语为借口不好好学英语。如今社会上很多地方, 包括一些媒体的语文水平太差, 恐怕, 一来和从小接受的“标准答案”式的汉语教育有关, 二来也和这种爱找借口的思维有关。

(选自2007 年第11 期《小作家选刊》,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 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独辟蹊径, 极富思辨色彩。 而王蒙则基于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孩子的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质疑甚至批判。

[读有所思]

化石吟练习题附答案 篇6

练习题: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奇幻( ) 远古( ) 骸( )骨 乌( )有

潜( )行 裹藏( ) 葱( )茏( ) 幽雅( )

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shì( )去万zǎi( )苏xǐnɡ( )fǔ( )朽

qū( )壳zhòu( )纹dànɡ( )案hánɡ( )船

猛mǎ( ) zhuó( )越

3.给下列词语一个合理的解释:

(1)造物主:

(2)骸骨:

(3)海枯石烂:

(4)日转星移:

4.根据给出的词语造句:

(1)奇幻:

(2)葱茏:

(3)幽雅:

(4)海枯石烂:

(5)日转星移:

5.学习本诗运用的拟人手法,选择一种小动物或植物,写一段话。

6.知识迁移:

纸器时代

新60世纪90年代,尸体复活技术已十分成熟,于是使考古成为地球上最热门的工作。年轻的考古学家们在南极挖出一具古尸,经鉴定这个人死于旧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是旧人类阶段。

科学家们使用尸体复活技术,让这个人“醒”了过来。

考古学家们开始提问了:“在你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都干什么?”

“挣钱。”

“‘钱’是什么?”

“一种特殊的纸。”

“除了挣钱呢?”

“混文凭。”

“什么是‘文凭’?”

“一种特殊的.纸。”

“呃……你们最基本的生活还需要什么?”

“需要有身份证。”

“什么是‘身份证’?”

“一种特殊的纸。”

“那结婚证、驾驶证、工作证、绿卡、职称证书、Internet证书……”

“都是一些特殊的纸。”

不必再发问了,于是考古学家们将这古尸生活的那个时期称为“纸器时代”。

考古学家们做了一篇题目为《新人类诞生史》的论文。其主要论点是:纸器时代是旧人类社会的末期,而后由于一场各种纸造成的灾难,导致旧人类的消亡。而后,才出现了我们——新人类。

(1)结合上下文内容思考“纸器时代”应指的是什么时代?

(2)指出下面引号使用表示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让这个人“醒”了过来B.什么是“文凭”

C.“钱”是什么?D.什么是“身份证”

(3)在本文的作者看来,左右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东西是什么?它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4)如何理解“挣钱”与“混文凭”二词?这两词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5)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幻想能力,写出了一个应引起人们警觉和思考的问题。该文体裁应是( )

A.童话 B.神话 C.科幻 D.寓言

参考答案:

1.huàn ɡǔ hái wū qián cánɡ cōnɡ lónɡ yǎ

2.逝 载 醒 腐 躯 皱 档 航 犸 卓

3.(1)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2)尸骨。

(3)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4)形容时间流逝。

4.略

5.略

6.(1)指的是旧20世纪90年代,即我们当今生活的时代。

(2)A

(3)左右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是一堆废纸,它讽刺了纸品泛滥成灾,无形中成为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怪异现象。

(4)“挣”字写出了赚钱的不容易,“混”写出了捞文凭的一种轻松感。这说明当今社会生活的艰难。但艰难之中弄文凭却很容易,说明文凭含水分太多。

柔软但有力量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篇7

2. 人活着,不单单要考虑自己,还要顾盼别人。

3. 排比 突出强调了善很柔软,但是很有力量。

4. 层进式 善很柔软,但是很有力量。

5. 引用论证 运用刘备的名言来论证善良需要从点滴做起。

中外非化石能源的统计分析 篇8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可以将非化石能源理解为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减排二氧化碳, 就需要降低碳强度和化石能源的使用率, 最好的办法是发展非化石能源, 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相对来讲, 非化石能源的说法要比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明确得多。像电力、氢解等, 如果是由化石能源转换而成的, 就不能计入非化石能源。只有用非化石能源, 如风能、太阳能、垃圾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力、氢解才能计入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在计算生物质能时, 与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具有同样的问题。此外, 非化石能源中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是否计算,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中计算现代能源和商品能源, 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口径, 还有电力进出口是计入化石能源还是非化石能源等, 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世界各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从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结构来看, 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这既是一个较高的目标, 又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2007年, 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排名前四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 在这些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非化石能源比重均低于15% (不含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 , 分别为14.4%、7.3%、10.7%和3.6%。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统计, 从“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供应的构成状况”来看, 2008年 (少数国家为2007年数字) 20个国家中非化石能源使用率未达到15%的国家有南非、波兰、俄罗斯、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 如果不计传统生物质能的利用, 还有印度没有达到。也就是说, 在20个国家中, 共有8个国家的非化石能源比重未达到15%。

与之相对应的有12个国家达到了15%以上, 其中比重达到40%以上的国家有4个。非化石能源比重最高的国家是瑞典, 达到了66.2%, 其中, 核能33.4%、生物质能20.3%、水能11.9%。非化石能源比重居第二位的是法国, 比重为49%, 非化石能源以核能为主, 占比42.9%, 水能和生物质解比重都不大。排在第三位的是巴西, 比重为45.9%。巴西是以生物质能和水能为主, 比重为45.9%。生物质能主要是生产乙醇燃料, 占全国一次能源供应的30.7%, 水能占13.7%。非化石能源比重居第四位的是芬兰。芬兰的非化石能源以生物质能 (20.9%) 和核能 (17.2%) 为主, 其他是水能 (4.2%) 和电能净进口 (3.2%) , 即使不将电力净进口计算在内, 芬兰的非化石能源比重也达到了42.4%, 还是稳居第四位。排在第五位的是挪威, 它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最为出色的国家, 水能占该国一次能源消费的38.7%, 如果不扣减电力净进口, 挪威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可达43.5%。从上述5个国家的情况来看, 虽然发展的重点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依靠核能、水电和生物质能。世界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得最好的几个国家, 如美国、德国、丹麦和西班牙等, 虽然在20个国家中风电和太阳能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但是在本国的非化石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最大的。可见, 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还是要依靠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

从这20个国家一次能源的供应构成来看,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大转换, 已经不存在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 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同时, 它们都根据本国的条件, 积极发展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 因为这些能源的经济性能比风能和太阳能要好。核电、水电、生物质能成为发达国家非化石能源的主体。

但是, 发达国家还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水电的开发已经达到极限, 核电和生物质能的资源也接近枯竭, 因此, 他们今后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方向是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即使经济效益不好, 也不得不发展。另一个显著特点是, 像印度、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大转换还没有完成, 农村还有大量人口用传统的方法使用生物质能烧饭和取暖;在一次能源构成中, 石油、天燃气的比重还较低, 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的开发水平很低, 还有很大的低价能源潜力不可发掘。由此看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不同的, 但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前者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 而后者应当发展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

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经验来看, 在本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首先应当发展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核电和水电。发展中国家的核电刚刚起步, 水能资源还有许多没有开发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第一次、第二次能源大转换时, 可以把农村居民取暖、做饭的秸秆、薪柴腾出来, 用于现代化的生物质能利用, 相应增加非化石能源的开发量。

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经验来看, 都是在第二次能源大转换的过程中, 在电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 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漫长过程, 才发展起庞大的核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水平, 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党中央提出要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完全适合我国目前能源工业的现状, 是中国能源发展的创新之举。

中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目前国际上对于非化石能源的统计, 还没有统一、严格、科学的口径。在上面列举的世界主要国家非化石能源的统计中, 发达国家生物质能利用量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都很小, 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个比重就很大, 如印度达到27.2%, 芬兰达到20.9%, 巴西达到30.8%。除巴西有大量的乙醇生产外, 印度和芬兰并没有如此巨大的生物质能现代化利用, 显然是把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计入了生物质能的利用量。另外, 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利用, 有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两类。如生物质能利用中, 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乙醇、生物柴油可以是商品能源, 而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沼气就是非商品能源;又如太阳能利用中, 大型太阳能发电 (包括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 并网运行是商品能源, 而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太阳房、太阳灶都是非商品能源;还有地热, 大型地热发电是商品能源, 而大量的地热直接利用是非商品能源。商品能源有明确的计量, 而非商品能源并没有明确的计量。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地热能的利用, 电力部门在统计时将其并入了大电网的发电量。因此, 要计算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 还存在许多困难。

根据我国目前能够找到的能源统计数字,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可以有4种计算口径。

1.国家统计口径。目前, 在国家统计局对于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的统计中, 只统计了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按这个口径统计, 2008年, 在我国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占92.5%, 非化石能源占7.5%。

2.商品能源统计口径。这个统计口径增加了生物质能中的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乙醇和生物柴油, 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地热发电等, 相当于国际能源署 (IEA) 的统计口径。照此标准统计, 2008年, 我国能源消费化石能源为92.3%, 非化石能源为7.7%, 非化石能源比重较第一种口径略有增加。

3.现代能源统计口径。与上一种统计相比, 这种统计方法又增加了生物质能利用中的沼气, 太阳能利用中的热水器、被动太阳房和太阳灶, 还有地热直接利用。这个口径相当于国家发改委200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的统计口径。该“可生能源消费量”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户用生物质固体燃料等大量非商品能源的利用量。按这个口径统计, 200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占91.4%, 非化石能源占8.6%。

4.按现代加传统口径。即在非化石能源的现代利用基础上, 再加上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生物质能传统利用量最多的国家, 所使用的农作物秸秆相当于7亿吨标准煤, 除了部分作为牲畜饲料, 部分作为肥料之外, 还有部分用于生产沼气和成型燃料。大致来说, 有一半用于农村居民烧饭和取暖, 被称为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在我国, 结构就有很大的变化。按这个口径统计, 200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占83.2%, 非化石能源占16.8%。

如何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在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情况和结构之后, 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要把我国居后的能源工业尽快改造为现代能源产业。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方向, 既包括要尽快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大转换, 也包括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2.要大力完成第一次能源大转换。把农村的生物质能传统利用, 改造成为利用现代能源, 让农村享受现代能源服务, 把生物质能的利用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上来, 一方面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水平。

3.要大力完成第二次能源大转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比较落后。在化石能源的利用方面, 煤炭比重太大, 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太低, 尤其是天然气的比重极度低下。提高这两种能源, 特别是天然气的比重可以显著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要大力加快天然气的开发。中国能源利用的落后, 更突出的表现是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利用的落后, 其中, 核电和生物质能的利用是极度落后的。我国在核电、水电、生物质能利用方面要迎头赶上。

4.要改进我国的能源统计, 首先要明确非化石能源的统计口径。现在各种能源数据分散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只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进行统计, 是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要按照对非化石能源统计口径的要求, 对非化石能源进行全面统计。国家统计局应当提供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以及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5.大力增加电力进口。电力净进口作为非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 进口电力应当像进口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得到鼓励, 而且应当比进口化石能源得到更多的鼓励。我国首先应当争取把中俄边界的黑龙江水电尽快开发出来, 还应当争取与俄罗斯和东南亚各国合作开发邻近我国的水电站, 向我国输电, 大力增加电力净进口。

《化石》阅读答案 篇9

(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20.(共2分)B

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答案】

23.⑴吃 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化石》阅读答案 篇10

《化石吟》这首诗歌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 内容丰富多彩, 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 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 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立足于现有的远程教育技术条件, 在教学设计上,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 拉近学生与远古时代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让他们在自我鉴赏、自主感悟的同时, 心理得以发展, 感情得到熏陶感染, 思维得以撞击, 语言得以积累和运用。二是引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骸骨、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B.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C.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论点拨法。

学法:1.自觉参与。2.自主探究。3.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1. 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3.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生物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入:同学们, 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 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 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 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 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 (板书课题)

下面请先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 老师再配合学生的话剧表演, 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古生物化石图片,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第二环节诗歌朗读初步感知

我们欣赏完了同学们精彩的话剧表演, 观看了一些古生物化石图片, 下面我们美读《化石吟》这首诗, 看看诗人张锋怎样运用拟人手法及优美的语言, 富有感情地赞颂这些会讲话的奇异化石的。

请首先听老师的范读, 注意体会朗读诗歌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重音等。 (多媒体播放老师的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 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 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 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第三环节品味鉴赏深入理解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更是一首优美的科学诗, 下面我们对它进行品味和鉴赏,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 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 积极探究交流:

(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多形式地阅读, 读悟结合,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主、合作地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先设想下列问题, 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确定: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表达了诗人的赞颂之情, 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 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3. 诗歌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 (1-2节) :通过发问, 引发想象;

第二层 (3-6节) :具体抒写, 无限遐思;

第三层 (7节) :回应发问, 照应开头。

4. 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 品味赏析一下,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诗中提到的古生物, 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 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 漫游到了那个世界, 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下面我们小组讨论, 想象一下远古那神奇的世界, 看谁的想象合理奇异, 描绘得优美动人。

(在阅读教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宗旨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感受诗歌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 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 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类带入了奇幻的神话般地生物世界, 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结构完整, 首尾呼应, 节奏鲜明, 声调和谐, 音乐性强。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再次领会感悟。 (学生朗读诗歌时, 多媒体播放音乐, 让学生再次体会远古那神奇的世界。)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奇huàn () guǒ () 藏

骸 () 骨潜 () 行

档 () 案猛犸 ()

2.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骸骨:

幽雅:日转星移:

葱茏:

3.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 大家在查阅了有关资料, 学习了本文后, 有何感想呢?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吧。

(课件展示上面的练习题, 学练结合, 促进积累,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巩固学习成果。)

结束语: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 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 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在自然面前, 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 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 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 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让我们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为了碧水蓝天、花红草绿, 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最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结束这次神奇之旅:请欣赏歌曲《木鱼石的传说》。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能帮助老师进一步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不断成长。)

《化石吟》的一点体会: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与老师们共同探索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佳途径,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束了“一根粉笔、一支鞭, 一篇课文讲几天”的乏味局面, 我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上了这节课, 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这节课总的看来, 我觉得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接近素质教育对新课程与方法的要求, 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感到较成功之处是:

1.本课授课过程中, 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 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 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我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还自己编排了一个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 我找到一些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猛犸、鱼化石等图片, 利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图片, 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 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 使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 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我觉得诗歌教学, 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 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 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 亲切自然, 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我主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以朗读帮助理解, 在熟读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3.在研读赏析和拓展延伸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突破难点。拓展延伸中, 鲜明地体现了想象的层次性, 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 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 说说理由”, 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 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 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我觉得这节课, 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的特点。如,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感悟, 让学生认识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让学生产生科学钻研的精神, 产生求知欲等。对课文知识性问题的探究, 体现工具性。

5.本节课能够进行生物知识、地理知识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 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另外, 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阅读春片段阅读答案 篇11

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什么特征答:雨的密(像牛牦),细(像细丝),亮(像花针),雨势小(薄烟) 这段文字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是直接描写.(树叶子)、(小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1.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答:花针指雨很闪而轻盈,细丝指密细而连绵,牛毛指多.2.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答:树与草是有区别的,绿的程度也不一样.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答:写出了雨的闪烁,轻盈,细密,连绵.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答:用了拟人,表达出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象.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 篇12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it-、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 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选自4月24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第③段加点词“其”指的是 ,

第④段加点词语“临时抱佛脚”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3.第⑤段列举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强调传统式阅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4.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 ( )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参考答案:

1.我们需要深度阅读。或: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2分)

2.青少年(1分)平时不读书,遇到新情况临时翻书慌忙应对?(2分)

3.具体有力地论证r阅读对于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分)

4.A

《化石》阅读答案 篇13

当地村民在该红色岩层中采集“龙骨”作为中药已历史悠久。2006年,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专家们在采集“龙骨”的地点发掘出了当时亚洲最粗壮的恐龙——汝阳黄河巨龙。继尔, 在不到3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 发现了100多处恐龙化石点, 发现了世界上最粗壮的恐龙——巨型汝阳龙, 亚洲唯一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洛阳中原龙。经研究鉴定至少存在1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恐龙。多数个体巨大、体形粗壮, 以蜥脚类恐龙为主, 个体中等的甲龙类、鸭嘴龙类为辅, 其次还有肉食性的窃蛋龙类、似鸟龙类、驰龙类等多属种恐龙, 以及恐龙蛋、龟鳖类等。

众所周知, 全世界的恐龙在白垩纪末已全部绝灭, 难道河南汝阳会是恐龙的最后避难所?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地质论评》最近刊出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徐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的论文, 她们依据从恐龙化石所赋存的地层中所采集、鉴定的轮藻、介形虫和孢粉等化石组合, 确认这一地层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到晚白垩世, 恐龙动物群本身也显示它们是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到晚白垩世。

本项研究揭示了对待科学发现的一个逻辑学问题。

在科学的道路上, 人们都明白, 前人的认识是很可能存在错误的, 当新的发现明显可以否定前人认识时, 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否定前人的认识。正如本次, 由于“恐龙灭绝于白垩世末”几乎无可撼动, 故人们毫不犹豫地否定了红层的年代。

上一篇:两招教你变身“审题达人”下一篇:影响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选择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