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西大学课程详解

2024-04-26

日本城西大学课程详解(精选2篇)

日本城西大学课程详解 篇1

大学的`简称为城西大。

城西大学设有现代政策学科(社会经济系统学科)、经济学部(经济学科)、经营学部(经营管理综合学科)、理学部(数学科、化学科)、药学部(药学科、药科学科、医疗营养学科),大学院设有经济学研究科

(硕士课程:经济政策学专攻)、经营学研究科(硕士课程:商务革新专攻)、理学研究科(硕士课程:数学专攻、物质科学专攻)、药学研究科(硕士、博士课程:药学专攻、硕士课程:医疗药学专攻)。

简介:做为开设城西大学的理由,一是为了配合近年来国民们不断提高的入学愿望,2是为培养使国家社会更加完善的人材,学校倡导通过学问来形成人格的建学精神。

日本文化专修课程

本课程是为了帮助想成为国际人士的留学生理解日本以及日本文化而设置。

不须学习一般教养科目和基础教养科目,只针对日本以及日本文化等相关专门科目做一年的集中学习。

内容与硕士课程相当,配属于各指导教师的研究室。

为能增加商业实务另设有贸易实务及办公设备应用科目。

许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国际商务的生力军,部分毕业生已经升入其他大学院进修硕士。

该课程学习年限为一年。

课程内容介绍包括日本文化、社会相关科目,日本文化、相关文献讲解,就业相关科目,特别科目(企业实务等)。

日本语专修课程

本课程是专门为希望进入大学和专门学校的学生而设置。

透过实用而有体系的日语学习,培养出完全适应日语教学环境的基础能力。

此外,日语科目将内容仔细划分为文法、文章书写及文章演练等到项目,使学生能够学得更精进。

学校根据个人程度不同,将学生编成少人数小班制,运用先进的视听教材,由日语教育专家进行专门指导。

日本城西大学课程详解 篇2

一、当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的压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日本高等教育的升学率持续增高;另一方面,处于高等教育适龄阶段(18—22岁)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的趋势。这种“生源危机”所导致的“文部科学省所预测的、考生不加挑剔全部都可以进入大学的全员入学时代即在眼前”的状况,引起人们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担忧[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日本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封闭性、非国际性以及缺乏个性等问题,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尤以产业界最为强烈。为确保日本在21世纪的竞争力,产业界要求大学既要培养掌握高水平知识和技术,具有宽阔视野、综合判断能力、独创性的专门人才,又要培养新领域、新科技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内部发展的需要

战后,日本高等学校的课程是依据文部省制定的相关设置基准设置的。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学本科课程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四年制的大学普遍采用“二·二分段”的课程模式,即本科课程结构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两个学年集中在教养部开设一般教育科目,主要包括一般教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外语、体育和保健课程,后两个学年到各自的系科(学部)实施专业教育科目,包括专业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课程。

这种课程模式重视一般教育,避免了大学教育的过分专门化,但在实践中却使得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学课程体系。

因此,日本大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以及满足大学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1年7月,文部省在新的设置基准中关于课程改革提出:“不再将本科课程分为一般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类,亦不将其截然划分为前后两阶段进行,代之以‘编排大学课程时,在考虑传授各个专业的专门知识的同时,还必须适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广泛的修养、综合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废除教养部制,建立“四年一贯”的大学课程体系

新大学设置基准颁布后,日本各大学纷纷对原来的教养部进行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取消教养部,将原教养部承担的任务、功能划转到有关的学部。如分别由人文、社会、教育学部或仅仅由其中的一个学部、学科担任大学基础教育部分的教学任务。(2)将教养部与有关学部合并,成立新的学部,共同承担原来两个学部的任务。(3)保留教养部,但改革了原教养部的功能。一些大学中保留的教养部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养部,教学内容大大缩减,部分教养部开设有研究生科目、课程,招收研究生,变化非常大。(4)独立设置新的学部,取代教养部,承担大学基础教育和新设学部专业教育的任务[2]。

随着教养部的撤销和改组,日本大学普遍都打破传统的“二·二分段”课程体系,实行“四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将一般教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贯穿于四年教育计划的全过程,使部分专业教学内容下移,实现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强调课程教育的综合化

相对于以前,一般教育科目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各校都在努力探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一般教育形式,使其满足学科向综合化发展的要求,建立起跨学科、横向的、综合的一般教育课程结构。

以东京大学教养课程为例,新制改革后,东京大学教养部仍然存在,这在日本是极为特殊的例子。学生入学后前两年仍然接受教养部提供的教养课程,但不同的是,按专业差别将大学新生分为文一、文二、文三、理一、理二、理三六大类组,相应提供不同的课程。东京大学一般教育科目过去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体育等五大类,改革后分为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三大类。其中,基础科目是研究学问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全部为必修课;综合科目是为了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观点学习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主题科目由“主题讲义”和“全校自由研究讲座”两种形式组成,全部为选修课。所谓“主题讲义”是围绕主题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由两个以上教师担任教学任务[3]。

各大学在实施一般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在课程安排上,一般有以下几种课程模式[4]。(1)“楔子”型。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穿插进行,贯穿整个本科阶段,且一般课程逐渐减少,专业课程逐渐增多。(2)对应组合型。各大学按照本校的培养目标和各专业学部的要求,在引入新学科的同时,将原有的一般教育科目进行重新组合,编制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科目。各专业学部可以根据本专业特点,选择某一类或某一组科目,与本学部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组合,编制本科教学计划。(3)主修、副修型。

(三)注重求新变革,调整旧有课程,开设新型课程

日本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紧随社会发展需要,经常调整、压缩旧有学科以及课程。改革后,在毕业要求总学分不变(均为124个学分)的情况下,各大学可自主决定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近年来,日本大学增设的新型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日本大学课程设置不仅关注边缘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发展,也关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如涉及到国际、情报、文化、环境、政策、福利等方面。

2. 志愿义务服务课程。

许多大学把学生志愿为社会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

3. 特色课程。

许多大学争相开设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课程,以显示本校特色,提高知名度。如,就某一特定专业领域,进行小班制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当场答疑课。有的则聘用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面向非专业学生或专业学生讲授各专业领域最新最尖端科研成果或专业知识等等[5]。

4. 创业课程。

这种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5. 教养课程。

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素养的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如,跨学科与综合性课程、文书文件处理训练等[6]。

(四)强化信息处理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

日本大学重视学生选择、利用、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1. 将信息技术引进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为鼓励学生选修远程课程,大学审议会建议将这种学分的上限由原来的30个学分提高至60个学分。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日本大学注重有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和与其他大学开展双向教学活动。

(五)加强外语教学,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与日本大力推进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大学审议会提出培养“能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大学生和“能够在国际社会发挥知识主导作用的专家”,即强调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1. 提高高校的国际通用性,实行与国外高等学校学分、学历与学位的互认,允许在大学期间保留学籍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短期留学等。

2. 强调外语课程要以国际的视野进行研究和改革,除了增加外语的教学时数以及外语语种之外,还要改进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根据听、说、读、写、译等不同教学目的进行分班,按能力水平分班,实行小班教学,增加TOELC、英语水平鉴定考试课程、短期语言培训课程等。

(六)重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倡导创造性教育

日本大学审议会在1998年的报告里明确地指出:“为实现科技创新立国和推进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品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与能力并能开拓新领域的人才,富于创业精神的人才以及富于创造性与独创性的优秀研究人员,将是必不可少的。”[7]

日本大学积极推进实施创造性教育做法主要有:

1. 从早期阶段开始,以实习、实践、实验的方式开展创造性教育。

如,东工大要求新生第一年进校后不久即参加“演习”课程,该课程是以工科基础知识为主的初级阶段的创造性教育科目,以实习为基本形式;第二、三年开设“竞争的创造性教育”和“独创的创造性教育”两种课程;第四学年,学生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选题,进行“发现问题、自我学习”的实践[8]。

2. 加强校外实习,聘请校外德高望众有识之士、企业人士任教,用产学协作方式,实施创造性教育。

(七)改革授课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为提高教学质量,日本大学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改革。

1. 实施小班级、少人数授课。

在过去的教学安排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从而严重影响大学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在学生入学之初调动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各大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小班教学,缩小班级规模,学生人数在20名以内。

2. 多学期制。

这种改革就是将日本大学以前实行的通年制(即一门课程一般讲授期限为一年)改为学期制。把一学年分成多个学期,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予以结束,现在很多学校实行三学期制。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3. 授课计划公开化。

过去,日本大学学生在选修课程前,只是根据大学公布的“履修要项”填写申请表,学生对该科老师要讲什么以及怎样讲并不清楚。作为教育改革一环,大部分大学要求教师提供授课计划,并把各位教师的授课计划装订成册公开发表。更多的大学则编制大学学习指南,包括每个学科的教学计划,系统而详细地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参考文献等,且有很多大学将其做成数据库,供学生参考。

4. 注重教育内容与学生水平相适应。

考虑到大学内教育课程弹性化、选修科目增加等原因,许多大学逐渐注重教育内容与学生水平相适应。首先,开始实行按学力编班,按学力状况实施补习教学。为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大学之间缔结“学分互换”协定等;其次,注重教师之间、大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出现了由教师组成的旨在改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组织,也有大学设置了旨在开发教育方法、帮助教员进行有关研修的中心;再次,导入TA制度,即利用硕士生或博士生做助教。

(八)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1. 强调大学整体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结合。

按照大学设置基准的规定,大学进行“自我检查、评价”与接受外部评价是各大学的义务,大部分大学成立了自我评价的组织机构。

伴随着大学教育课程自由化的实施,在自我评价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日本高校还委托一些有一定分析能力、可信度较高的校外评价机构即所谓“第三方评价系统”,对本校的管理状况进行评价。而且,政府对大学的拨款会参考社会对各大学的评价,尤其是科研经费,它要通过客观、公正、公平的第三者评估而确定,对于不同的学科,由各校申请,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一旦选定了的优秀学科将给予连续5年的援助经费。这些自我检查与评价的“附带条件”,有利于大学客观地把握自己和完善自我,促进竞争。

2.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日本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许多大学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而且不但把学生的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中去,还按学期录制成录像带或装订成年终报告书向学生和教师公开发表。

3.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

为了确保学分认定的客观性和严格大学的教育成果,不少学校设定了学生每学期选修学分的上限以及学生在一年或一学期内可获取学分的上限,防止学生过多地选修课程。日本大学对学生成绩实施严格的成绩评价制度,导入GPA制(平均绩点制),学科的评价标准由多个教师进行协商以达成一致。学习成绩按5个等级(A、B、C、D、E)评定,达到所规定水平方予以毕业。对在一定期间没有达到一定成绩基准的学生予以休学劝告、退学劝告的处理[9]。

三、当代日本大学课程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综上所述,当前日本大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

(一)自主化与个性化

日本政府在市场化理念下,通过国立大学法人化和大学结构改革,放宽对大学的限制,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体现大学自主化的同时,有助于大学的个性化发展。

国立大学在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后,在接受政府拨款和承担政府任务之外,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学校机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发挥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和教学特长。21世纪CO E计划的实施更加凸显出了各大学改革的个性化。

(二)综合化

产业机构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日本大学课程的改革影响深远。日本大学学科专业和学部教育组织的综合化建设、实行四年一贯制教学、开设一系列综合课程以及注重学科内容间的相互渗透等,都是课程综合化的体现。

(三)信息化与国际化

当今世界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由贸易体制的扩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规模的交流普遍化,国际间的流动性和相互依存关系也不断提高。日本大学纷纷设置或把旧有学科改组为有关信息学科专业和有关国际关系领域的学科专业。

(四)灵活化

日本大学课程体系的灵活化在大学间学分可以互换,学分计算方法灵活化、不受科目限制,必修科目减少,选修科目增加,学生可任意选修课程以及授课方式灵活化等方面都体现出来。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社会的压力及课程体系内部发展的需要,日本大学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养部的撤销与改组,“四年一贯”课程体系的建立,一般课程的综合化发展,新型课程的设置,强调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以及授课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等,都成为新时期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趋势。

关键词:当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日]苅谷刚彦.大学入学和毕业都100%的时代将在8年后到来[EB/OL].ht t p://www.En.Emb-j apan.90.j p/Znd%ZOt i er/15r i benLunt an/eeho010904.Ht m.

[2]江涌,冯志军.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9).

[3]朱洪涛.近年来日本大学的课程改革及其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1998,(4).

[4]黄福涛.面向21世纪中日本科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5]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26.

[6]陈俊英.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

[7]日本大学审议会.21世纪的日本大学与今后的改革[J].教育参考资料,1999,(9)-(11).

[8]丁妍.日本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以东京工业大学的课程改革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上一篇:美术高考专业介绍下一篇:裂缝质量安全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