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2024-04-15

南京电影的优秀观后感(共8篇)

南京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篇1

中国拥有上下50历史,拥有4大发明,却在1937年受尽屈辱!

1937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是旧中国落后与贫穷的表现,是日定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血腥屠杀,犯下滔天大罪的日子,我们一要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6周,日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中国士兵一共高达:30万人。

1937年刚刚改革的日本侵略还是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中国人民痛苦不堪,有的被当做枪把子,有的被当做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有的被直接焚烧。看见这一个个例子,想到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我们的心在流血。

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把那儿的居民赶到一起用机枪集体扫射,把幸存者用刺刀刺杀幸存者,然后在尸体上浇上煤油焚烧。浩劫之下,昔日辉煌的六朝古城变成了一座尸体遍野的死城。

但是日本政府居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我们至今还在怀疑日本政府有没有进行深刻反省,要敢作敢当,自己犯下了错误就要敢于承认。

南京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篇2

电影《南京!南京!》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1937年12月在南京城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力图使观众在冷静的思维视角下重温历史画面,重审历史事件。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类题材的作品,电影《南京!南京!》在视觉语言艺术表现上与同类题材电影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同时也体现着导演陆川的个人风格,这也使得这部影片不仅表达出了深沉的民族情感、对战争中流离失所人们的同情,同时还充满着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国际人道主义的赞扬。在下文中,将对影片《南京!南京!》的视觉语言艺术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进行研究。

一、 黑白色彩在影片《南京!南京!》中的运用及情感表达

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它不仅仅是构成电影画面的视觉要素,更能以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来渲染影片的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情绪,对影片的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黑白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

电影中的色彩以其不同于行为语言的独特叙事魅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渲染整部影片的氛围。电影《南京!南京!》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的历史,因此选择了历史战争片所偏爱的黑白色彩,以一种低沉、悲痛而又冷静的方式讲述了整个故事。

影片全部画面仅使用黑、白、灰三种色彩,其余没有任何色彩。影片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遍是无情的炮火、残缺的城墙、遍野的尸体、逃亡的官兵和难民。然后紧接着是激烈的枪战。也许是这种血淋淋的画面太过触目惊心、太不堪回首,陆川导演选择用黑白色彩来再现这一幕幕的历史场景,从而拉远观众与残酷的距离。但是,整部影片也因为黑白色彩的呈现而更加真实,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种种恶行依旧非常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他们变态的杀人方式、对妇女的凌辱依旧给观影者带来了强烈的压抑感。[1]影片不仅在这些残酷的画面上使用黑白色彩,日本攻占南京城后举行祭祀以庆祝胜利的场面依旧沿用了这种色彩,一切的鼓乐、足舞在黑白色彩的呈现下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也表现了这场胜利背后的迷惘和正义的缺失。黑白画面正是对这场非正义之战的反思和控诉。

(二)黑白色彩对影片情感的表达

黑白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也对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陆川导演在用黑白片的艺术样式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的历史事件,既表现出了战争中的绝望与希望,又对战争背景下的人性进行了拷问。

战争本身就会给人们带来绝望,更何况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的大肆屠杀,而黑、白、灰这三种色彩又最能体现毁灭与绝望,但是光影背后的明亮画面则又体现了绝望之后的希望。例如日本侵略者对以陆剑雄为代表的中国军民进行屠杀时,黑白色彩的使用使得每个人脸上的绝望更加清晰可见,遍野的尸体亦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绝望感,但是伴随着成千上万新的呼声“中国不会亡”,整个画面又变得明亮起来,这是将要赴死中国民众在绝望中发出的希望,这种绝望与希望相交杂的情感也使观众的观影体验更为深刻。

影片中所有人物的衣服、妆容也都只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包括妓女鲜艳的口红。影片着力表现的几个人物角川、唐先生、陆剑雄、姜老师、妓女小江所体现的便是战争背景下那纷繁复杂的人性,而黑白色彩的运用则是对人性的种种拷问。唐先生是战争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心中怀有良知与民族大义,却又懦弱无能,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违背国家与民族。影片透过黑白色彩来表现唐先生的种种言行,对其战争背景下的人性进行了拷问,也使得观众在冷静的思维视角下对战争背景下的人性进行思考。

二、 景别在影片中的呈现及情感表达

景别是指电影拍摄时,由于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的距离不同,从而拍摄出范围不同的画面,可分为特写、近景、中景、远景以及全景五种,不同的景别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景别在影片中的呈现

电影《南京!南京!》虽是一部以历史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但并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宏观描述,还对战争背景下的人和事作了细致的描绘。因此电影《南京!南京!》不仅使用远景及全景对战争场面、屠杀场面进行宏观式的表达,还使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对战争背景下的人作了重点式的表现,而且特写、近景与远景、全景不断交插切换,运用得十分自如。

电影《南京!南京!》主要以日本军官角川的视觉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因此使用了大量的近景以及特写镜头来表现角川。影片一开始采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仰躺着的角川,他无法直视阳光,眼睛一直处于半睁半合的状态。然后随着角川的起身,镜头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对其进行特写式的表达,而是使用远景对角川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表现。整部影片也就随之展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接着便是全景式的南京城墙以及不断发出的炮火。

影片的前半部分重点表现了以陆剑雄为代表的中国官兵与日军所展开的激烈枪战,与其他影片重点表现中国官兵不同,陆川导演在使用远景、全景表现双方的激战,使用近景、特写表现中国官兵的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日军进行了表现。而在影片日军屠杀中国军民时的场景中,陆川导演则选择用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相互切换的方式来表现南京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诸如此类的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如在妇女中挑选慰安妇的场景、日军强奸中国妇女的场景等。

(二)景别对影片情感的表达

不同的景别呈现也会传达出影片不同的情感,电影《南京!南京!》中的全景及远景主要展现了整个战争场面的残酷下和屠杀场面的惨烈性,而近景及特写则表现了每个人对这场战争与屠杀的心理感受及情感体验。

影片对日本士兵角川进行了重点的表现,使用了大量的特写以及近景镜头,影片开始角川无法直视阳光,眼睛一直处于半睁半合的状态,这也表现了在这场战争中角川的迷惘心态,而他无法正视阳光也从侧面体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接着便是全景表现残破的南京城墙、以及无情的炮火攻击,昔日的都城不复当日的繁华,映入眼帘的是遍野的尸体、悬挂的头颅以及残破的废墟,使观影者产生了无限的悲凉感。

在表现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中,影片首先对将要被屠杀的人群进行了全景式的表现,表现了这场大屠杀的惨烈感。随后影片又对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进行了特写式的表达,即使这些人物并不是主角。这些人行色各异,但面对将要到来的屠杀,他们的脸上并没有惊慌或是恐惧,甚至说并没有任何表情。这种没有表情的面孔,极致地表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绝望,是对自己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绝望。但是他们虽然丧失了自己的家园,心中却仍有对祖国的那一份希望,因此在将死之时,喊出了“中国不会亡,中国万岁!”的强音,这时,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又都是坚毅的,观影者便能在这种坚毅的表情中体会到强大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感。[2]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的来回切换,也使得观众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 场景设计在影片中的体现与情感表达

电影中呈现的场景是指故事情节在其中展开和发展以及人物所处环境的总称,电影中的场景设计不仅要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应体现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场景设计在影片中的体现

电影《南京!南京!》的场景设计不仅力图真实地还原1937年12月的南京城,还极大地体现了导演陆川的个人风格,具有舞台化与仪式化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据介绍,为了还原真实的南京城,剧组在吉林长春斥资3000多万元,极大程度上复原了这座溃败的南京城。从影片整体的呈现效果来说,剧组的良苦用心是非常值得的。昔日的六朝古都在影片的呈现下仿佛是人间地狱,断壁残垣、遍地瓦砾、浓烟滚滚,面对此番景象,观影者也好似回到了那个悲痛的时刻与城市。还有耸立于瓦砾之间的中山像,在这城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的时刻成为了极大的讽刺。巍峨的南京北城墙挹江门下发生的更是令人异常悲痛的事件,日军还未出现,城内的防军便与宋希濂部的国民军就出城与否产生了激烈的对抗,死伤无数。在这样的场景设计下,影片具有极大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同时,影片的场景设计还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具有舞台化、仪式化的特点。所谓舞台化就是把电影中发生的故事地点转化为舞台场景,例如日本士兵举行祭祀以庆祝胜利的场景,这时的南京城外不再像是一个地点,反而成为了日军表演的一个舞台,抛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民族情绪,日本士兵表演的鼓乐、足舞的确具有极大的艺术性与观赏性。而仪式化指的是讲有特定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程式化的处理,如难民营中选取慰安妇的那个场景就极具仪式化,一个个瘦弱的手掌缓缓举起,在明亮的光影中变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舞台化和仪式化的场景设计使得整部影片的意蕴更加深刻。

(二)场景设计对影片情感的表达

电影《南京!南京!》极具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场景设计,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表达,观众得以在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意蕴的环境中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昔日的六朝古都南京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下成为了一片废墟,影片对残败的南京城进行了极大的还原,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对这座古老城池的惋惜,以及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巨大同情。曾经高高耸立的中山像,也在日军的暴行中轰然倒塌,与之一起倒下的还有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而那巍峨的挹江门也阻挡不住逃窜的中国军民,这是对战争背景下人们苦难的描述,也是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拷问。在这样的场景设计之下,观影者仿佛亲自经历了那场战乱,无数的观众也因此留下了悲痛的泪水。

而日军祭祀的那场戏,虽如舞台上的歌舞表演一样极具观赏性与艺术性,但在死伤无数的南京城里,却成为了极大的对比与讽刺。侵略者可以在欢声笑语中载歌载舞,失败者却只能任人宰割。难民营中为获得过冬的物资,100名中国妇女举起了自己瘦弱的双手,明亮的光影中,这一双双举起的手,成为了一种神圣的仪式,代表的既是失败后的绝望,又是在绝望中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看到这里,观影者也不免被那些市侩而又伟大的女人深深地感动,在国破家亡的时刻,作为女人,她们不能拿枪作战,却依旧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承担起了国家与民族的重担。

结语

《南京!南京!》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类题材的电影,使用了战争片所偏爱的黑白色,而在景别、场景设计等方面则体现了青年导演陆川的个人风格。陆川使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艺术,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全新的诠释,既表现出了浓浓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感,又引导观众在冷静的思维视角下对这场战争与屠杀进行重新的审视,对战争背景下的人性进行纵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高楠.色彩赋予电影艺术的视觉语言与情感语言[J].戏剧与影视,2013(12):111-112.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3

84年前的12月13日,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并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大规模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300000,把这里变成了人间的地狱……。84年后我观看了电影《南京南京》,让我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南京的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里,房子里,处处都有中国人的尸体,我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能改变也不能忘却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也不能让他们被淡化被扭曲,我们要让这历史时刻被铭记,才能有我们的民族责任心。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去体会那段交错的时空,因为南京的灾难并不只是南京人民的灾难,而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我们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听党指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强大了起来,我们仍要记得这段耻辱的历史,因为痛苦比喜悦更容易让人成长,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蓦然回首,让我们反思,让我们铭记国耻;放眼远望,让我们畅想,让我们继续开创。新世纪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勿忘国耻,珍爱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 篇4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担着难民营的职责,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他最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进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之后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能够让拉贝带走两个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下了生的权利,把它让给了另一个急于求生的人。。。。。。之后唐先生即将被押赴刑场,他看见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本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这是他临终前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期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期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期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爱国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5

以个人角度来讲,不管怎样都永远原谅不了日本“人”,它们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曾经造成的伤害是永远都无法弥补,它们不是人,它们还不如畜生,,它们变态,它们是杀人狂,我真的好想以10倍,100倍,甚至1000倍对日本“人”的伤害及其侮辱,都无法解掉我对他们的痛恨,也许我的心是狭小的,但是所有中国人民们都痛恨着它们。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还有很多很多,在当时几十年里一直影响着我们祖国的发展,直至现在干涉我们中国内政,影响我们祖国的和平统一。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历历在目,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痛,我们又怎能忘记。

看着先辈们,不惜牺牲自己,只求有一天能够让后人们看到这不朽的脊梁。

昨天已经过去,而今日的责任不在于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祖国现在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像中国学习,而祖国人民很多也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学习外国的经验和长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有祖国的血统,祖国的民族精神,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我们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而自豪,我们不会忘记过去,我们更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总有一天没有国家会小看我的`祖国,我们有着打不垮压不倒的中国人民。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有着打不垮压不倒的中国人民。

南京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篇6

南京大屠杀的记忆通过电影的形式不仅仅是人们对惨痛的民族苦难史的缅怀,更是在新的话语语境下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与再书写。本文以《南京!南京!》(2009)、《拉贝日记》和(2009)《金陵十三钗》(2011)这三部具有新世纪特色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作为分析对象。从构图、剪辑、摄像机位等角度,进一步通过对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出现的日军屠城这个主题场景进行分析,并以此探究在新世纪电影拍摄技术技巧大幅提升和表现主题多元化背景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中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呈现方式和叙事主题。希冀能够总结探究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表现规律,为今后的同类型电影提供参考。

一、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屠城场景分析

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属于严肃题材,除了有严谨的历史档案记录还有少数人幸存者仍健在,所以一直以来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呈现出强烈的记实性和现实主义风格。但在新历史语境下,《南京!南京!》(2009)、《拉贝日记》(2009)和《金陵十三钗》(2011)这三部电影在表现南京大屠杀题材呈现出新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银幕书写。就像新历史主义所标榜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所以,分析新时期这几部影片如何运用电影语言对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常出现的日军屠城场景呈现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荧幕书写中,最常见和最鲜明的就是日军屠城场景。一般的电影在表现这一主题时经常采用特写镜头,一种是对日军屠杀时残暴表情、民众被杀时无辜表情进行人物特写,运用对比的方式表现日军的残暴;另一种是对刺刀、子弹、机关枪、活埋的铁锹、泥土等物体的特写,这种非正面的特写镜头使影片减少了大屠杀时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更加含蓄的表现日军的凶残,同时有这种模糊的表现更能引起观众对战争的思考。有的电影也以这种手法为后面表现中国人顽强的生命的或熊熊的革命火种作了情节上了伏笔。电影《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和《金陵十三钗》中都也多次运用过这种表现手法,但这三部电影在这个主题的银幕呈现上又有新的创新。

《南京!南京!》是以日本士兵角川为视点,在日本兵发现安全区后,影片采用全景镜头表现安全区里难民数量之多,又通过对小女孩的特写镜头,她看到无数双手举起投降后带着不解的神情也不明就里举起了手,以此表现民众无辜和迷茫。由此对应的是日本兵的镜头,有些晃动的镜头和快速的面部特写的剪辑,表现了日军在面对人数众多的平民时心中的震惊、害怕和紧张之感。在影片中出现的对天空鸣枪恐吓平民并不是常识中认为的炫耀武力,而是影片中日本兵为害怕的自己壮胆之举。在角川等士兵在某处巡视受到一群中年妇女的推搡阻拦时,角川对着一个告解室扫射,目的是阻止混乱,却没想到告解室门打开后鱼贯而出被打死的很多女子尸体,那些阻挡的妇女趴在她们身上痛哭。导演采用两组正反打镜头,突显角川的惊讶的神情和妇女的悲伤哭喊,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消解了以往的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目的和动机。《南京!南京!》用这种巧合屠杀的历史叙事颠覆了观众的历史认知,消解了日军在大屠杀事件中的刻板的凶残形象,从而提醒观众从更多元而不是以刻板的视角去评价南京大屠杀事件。

《拉贝日记》电影对于日军大屠杀并没有正面的描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来交代屠杀事件。第一种是在彩色影片中插入黑白的战争场景,影片讲述了纳粹党员约翰·拉贝在南京建立难民营保护南京平民的故事。影片中日军屠城的场景采用了历史上真实纪录片剪辑而成。黑白的色调和颗粒状不清晰的画面一方面巧妙的让影片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纪录片场景的加入使影片更加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影片的这种手法带有强烈的对比性的隐喻:黑白的屠城画面与拉贝救助中国人的彩色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象征着在日军入侵后的南京市黑暗的命运和在拉贝帮助下的南京有了希望的色彩。另一种表现手法是用拉贝的视点来表现日军屠城的残忍。拉贝的司机因为没有听懂日语留在车上,被送到日军的刑场。拉贝来解救司机时,电影采用拉贝的视点,透过门上的缝隙看到司机被杀的场景,画面多数被木板挡住只留下狭窄的一块长方形画框,狭小的空间和大部分黑色的栏杆对视线的阻挡,营造了恐怖和紧张的气氛。司机背对着摄像机,挣扎然后被砍头,然后接拉贝门外的中景镜头表现他着急却无奈的心情。在拉贝进入刑场时,同样也采用他的视点捕捉了日本军官杀人军事竞赛和无数等待被杀的中国俘虏。以及最后挑选拯救士兵时看到自己司机的头颅的镜头特写,突出的表现了南京大屠杀时日军的残暴。由于影片采用的是拉贝的视点,他即非施暴者,又非受害者,所以这样的手法使电影有了一种更加客观的视角看待和评价南京大屠杀事件。跳脱了以往站在受害者角度拍摄电影中出现刻意丑化扭曲日军形象和以受害者形象夸大表现受害场景的主观视角。

《金陵十三钗》同《拉贝日记》在表现日军屠城上既有相同也有差异。二者同样都是以外国人的客观视点来表现这一主题,《金陵十三钗》采用的是美国人约翰·米勒的视点,但与《拉贝日记》不同的是《金陵十三钗》同时也穿插了中国女学生书娟的视角点。从影片开始,画面以灰色调为主,在弥漫的大雾人物轮廓逐渐显现,同时加上带画外音“炸了20多天,南京到底被日本军队攻破了”使观众如同亲历现场一般增加的影片的真实感。影片采用慢动作的手法拍摄书娟等女学生奔跑的场景,晃动的镜头和喘息声以及灰色调的画面,增加了电影的紧张气氛,为后面表现日军的凶残提前做了铺垫。电影采用书娟和约翰两种视点,使影片从不同角度对日军屠城这一事件进行描绘,使影片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二、 新世纪对大屠杀的新表现形式

(一)人物刻画的平民化、圆形化趋势

在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中,几乎都会出现带有“高大全”性质的英雄形象和符号性的凶残日军形象。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少了一些守卫南京的“高大全”式的民族英雄的政治的符号,更多刻画的是大屠杀中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这既包括了受害民众也有日本人的形象再塑造。例如《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中将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物——妓女作为影片的主体来表现,而且对妓女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其英勇就义的行为大加褒奖和歌颂。南京大屠杀的叙事主体已经不再是那些所谓的抗日英雄,也不是“高大全”式的民族楷模,影片开始关注一些在大屠杀实践中在具有生命力但身处社会边缘的普通生命个体。

在此前的电影中,一般创作者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为突显大屠杀事件的悲壮往往将日本侵略者符号化和脸谱化。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指出:“扁形人物又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型而被创造出来的。”[1]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中的日军形象一般被贴上凶狠、残暴的标签,但在新世纪的影片则呈现出日军形象圆形化趋势,在塑造日军方面更多的加入了对人性和对战争的思考。例如《南京!南京!》中的日本士兵角川因为无力阻止大屠杀、无力挽救更多无辜平民而谢罪自杀。《金陵十三钗》长谷川大佐塑造为受高等教育,懂音乐有教养的日本军官,并作出善待对教堂女学生的举动。这样圆形的日军形象消解了以前符号化的日军形象,以另一种角度挖掘这类人物人性的一面,使观众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战场表现快节奏剪辑和多元化趋势

在以往表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屠城场景通常手法也比较简单,往往是固定好摄影机位置,然后用特写的镜头纪录日军开枪的画面,接着再切换到无辜民众惨死的表现,通常就是喷火的枪口以及一些烟火,最后通过尸横遍野的全景镜头和日本人胜利高呼的镜头对比,一场小型屠杀场面就表现出来了。

影片《金陵十三钗》由美国团队制作,所以受好莱坞战争片强调逼真性、震撼性影响,抛弃了以往写意性的屠杀场面,注重屠城场景的逼真再现,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性。为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影片投资近6亿,不论是画面呈现和音乐编配都有极强的视听震撼。

为了吸引观众和抓在观众眼球《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拉贝日记》电影节奏很快,镜头比较多,多采用正反打的镜头剪辑,生动形象地表现日军屠城和平民受害,一反以前南京大屠杀电影中的采用全景镜头表现尸横遍野的场景和教科书展示式的剪辑受害者被残害的镜头。这三部电影的视点也有新突破,抛弃了以前常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点,采用了日本人角川、德国人卡贝、美国人约翰和书娟结合的视点。这样不仅使影片更容易表现人物情感和对屠杀的反省,也从使电影从不同维度、不同文化角度表现对大屠杀的思考。

三、 探索中的不足与未来发展趋势

《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拉贝日记》这三部电影在表现南京大屠杀题材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南京大屠杀事件在电影表现上进行了探索,但影片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金陵十三钗》在美国票房惨淡,《南京!南京!》中中日对立不再鲜明,但是在日本人们依然拒绝接受,在中国也是反对呼声为多。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出现了在规模特效技术上偏向好莱坞趋势,但由于欠缺投资额度达不到预期效果。在电影中的动作设计上,多数模仿香港电影枪战方式,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却破坏了真正战争中的实感。对比表现屠杀犹太人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深耕细作和创新。

面对这样的现实,未来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再创作:一方面是深入挖掘史料,另一方面是选取大屠杀事件中表现中国民族性格和普世价值的地方加以展现和深化。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由此可见,史料是电影创作的一个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的宝藏。电影剧本和情节的设计需要再次回到史料中细致研究,会挖掘出很多值得电影表现的史料。在历史上的南京经过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其中不论是平民的逃亡、军人的战斗还是西方人道主义救助,这些事件综合起来所蕴藏的战斗力、智慧和情感都十分具有艺术表现价值。而且很多细节在现在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中还没有涉及到,所以而真正回归到历史中去深挖细节是这类电影创新之路之一。

南京大屠杀事件距现在已有些许年代,让大屠杀这类电影能够引起当下观众的喜好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影片要包含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透过历史能够与当下人群找到精神契合。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普世价值,更能帮助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走向世界,启发人们反思战争和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7

1937年12月的南京,弥漫着一种颓废和绝望的气氛。在淞泸会战中冒死战斗的将士们,到了南京都成了胆小鬼,强大的日军磨灭了他们所有的反抗意志。宋希濂部挡在城门,却挡不住潮水般的残兵败将。十几名日军在教堂发现了无数难民,其中还有大量中国军人。日军恐惧的叫援兵,可中国人却无意抵抗,麻木呆滞地举起了双手,日军的几声枪响就使他们彻底崩溃。远景中,孙中山的铜像被拉倒,一起倒下的是整个中国吗?

不是!残兵连的废墟中做着最后的抵抗,顽强的抵抗。最后队长陆建雄无力地说:“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没有人离去,直至被俘。这群铁骨铮铮的汉子在子弹穿过胸膛的那一刻齐声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伟大的一幕让我想起了张自忠将军死前的一句话:只要我等坚决抵抗,以我五千年浩瀚中华,绝不会亡于三岛倭奴之手。中国是坚韧的,中国人的抵抗从来没有停。

但在当时的南京,抵抗终是主旋律。画面中,无数头像的士兵和平民从各方向被驱赶至一起,被淹死,枪杀,活埋,烧死,如潮水般倒下,画面残酷,简直目不忍视,南京真正的地狱。南京已经死了,安全区是唯一一块苟延残喘的地,拉贝从其“纳粹”的身份保护了一小批难民。日军发现安全区有大量女人便前来索要一百个,姜老师和拉贝先生无奈答应。当姜老师哭着说出这个决定时。妓女小江第一个站出来:“拉贝先生,我去。”她从容地转身,骄傲的回头,以她特有的方式做出最勇敢的抵抗,证明着中国式顽强的。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旧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已经被唤醒,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影片用大量的笔墨勾画了角川这个角色,他有知识,有思想,天真而纯净。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他的双手无可逃避的沾满了鲜血,但他的内心始终在挣扎和思考。在心爱的百合子死去后,他终于完成了——对人生的救赎,走小豆子,开枪自杀。我知道角川的悔过,但比起我们死去的三十万同胞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让中国沉睡的雄狮永远咆哮!

关于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2

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组织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从而,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我的内心。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担着难民营的责任,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进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两个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它让给了另一个急于求生的人。。。。。。后来唐先生即将被押赴刑场,他看见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本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这是他临终前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国人怎么能忘记?尽管日本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但近来发生的钓鱼事件有一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现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已经觉醒,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会问自己的主权做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五篇)百科。历史永不能忘,我们要将这段屈辱的历史转化为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关于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关于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4

看了《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触。虽然只有1个小时40分钟,但是我深感压抑。

刚开场的时候,枪声、炮声。惨不忍睹的杀戮,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举手,还是不举手?牺牲,还是苟活?电影继续在进行。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南京!》,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不能忘记国耻,我们要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强大我们的祖国!

关于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5

穿过被炮弹炸得支离破碎的城墙,走过散满砖石杂物的大街小巷,五个经过三个月战争,脸上盖满灰尘,早已疲惫不堪,衣衫不整的日本士兵,无劲地端着步枪,慢慢的走着。忽然间,他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已被削去半边屋顶的教堂,他们小心翼翼推开门,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

教堂里挤满了没来得及逃出的难民与中国士兵,他们眼里充满无限的恐慌,双腿向后退,缓缓地举起了双手,画面定格在一个孩子身上,她左右看看周围的大人,也将双手举了起来,甚至还微微露笑,这笑流露出一个孩子的幼稚与天真。其实几千号人就全冲上去,也可将日本兵压死。此时日本兵也很紧张,他们根本不知道面前的中国人会做出什么,但中国人却放过了这唯一的机会,心中不由为当时祖国的软弱无能而感到心酸。

日本兵叫来了大部队,将教堂里的中国士兵抓去与街上抵抗日军最终被俘的中国士兵集中在了一起,一同押到郊外。在即将被屠杀之际,中国军人的脸上见不着一丝惶恐,只有当代军人的沉着。面对眼前先走一步的弟兄们,看看这座即将让自己献出生命的城市,突然,他们都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哒哒哒”机枪声响了,先辈们倒下了,嘴巴却仍张着,想多喊几句。

那一声声呐喊在我心中回荡。这呐喊是他们对已踏鹤西去弟兄们的哀悼;是对还充满活力后生们的激励;是对一个还未完全灭亡民族的期待。我想流泪,却又想起郭沫若的《屈原》:“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是啊!哭确实没用,在那个时代没用,这个时代也没用。如今,祖国强大了,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唐山到汶川的顽强拼搏,再到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召开,都表明中国在逐渐强大,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回想整部影片,整理脑中的近代史资料,我们如今能做的,就是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中,勿忘国耻,要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

初中观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8

12月13日,在历史车轮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心中永远的痛。

今年12月13日,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国家公祭日”,伤痛的历史,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回味,去咀嚼,去用心感受。

我马列主义研究会,宗旨为“唤醒青年意识”,我们有责任,做好这本分的工作,在浮华的社会,坚守一块静静地心。

物理馆302,晚上7点到9点。一群寻求心痛的青年默默的聚集到这里。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即使有些争议,但是在视角和描述角度上更让人震撼。

从小人物讲起,没有更多的说教,没有更多的宏大主题,有的只是人在战争下的摧残,人性在战争下的扭曲。而这些小人物更能唤醒我们心中的恻隐之心,更能激起我们的共鸣,才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展开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把日本兵描绘为野兽,而是还原成“人”,也正因为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才会更加让我们感到恐怖,明明是人,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残忍?

关于这部影片,我们不想做出更多的评价,因为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在影片放映之前,大家是静悄悄的,在影片放映时,大家是沉默不言的,在影片放映后,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同学眼眶湿润了。

特殊的日子里,留一份严肃

特殊的日子,留一份心痛。

本想给大家留一个默哀仪式,只是想到这部影片已经给予大家足够的思考和悲伤;再多的仪式也许只是仪式

看完后,送给了大家一句话:中国是什么?中国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你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你光明,中国就不再黑暗。

会后有一件事儿非常遗憾,就是让第一次参加协会活动的其他同学,过早的离开了。

因为电影只是马研的一个活动展示,而会后的讨论才是马研的灵魂,因为在这里,你们才能了解马研究竟是什么。

也希望昨晚参与进来的同学,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不应该过早的让大家离开的[委屈]

本想会后商量一下周年庆的筹备,但是今天的气氛实在是不忍打破。

于是临时让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一下观看电影之后的感想,思想的碰撞,也许,更能让大家凝聚在一起。

马研的同学,看完之后并没有过的仇恨和偏激,看的出来一个个都是内心经过挣扎,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出仇恨的话语——

特殊的日子里,留一份严肃

国强才能民安,心正才能身安

想想曾经的耻辱和苦痛

珍惜和平,捍卫和平,坚守正义

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头颅

我们是中国人,让我们有能力拒绝——耻辱面前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他们在战后庆典,但是我作为中国人,无法接受。

在战争面前,又有多少人能独善其身呢?或者痛快的死,或者壮烈的反抗,或者苟且偷生,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社会道德已经无法去评价人的行为了。

关于初中观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2

1937,那个火热的年代,中国正遭受着最惨烈的蹂躏,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无一不让人感觉到惨烈和痛心。其中尤为甚知的是南京大屠杀!整整一座城市的人,整整30万人之多,就那样在短短的三天内被日本军队屠杀,其手段之残忍心灵之冷酷令人无法接受。

《南京!南京!》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史实纪录电影,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颇多。在观看影片的全过程中,那种对生命的无力感和痛苦感一直紧绕在我身旁,挥之不去。

看过了《南京!南京!》,让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悲痛和震撼。浓烈的销烟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枪、手持刺刀踏过残垣断壁的中山门;断肢残臂和赤裸的尸体铺满了街道城区;令人不寒而栗的人头首级堆积起小山,布满路边河岸;机枪扫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杀、浇油火烧,无不用尽惨无人道之其极……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鲜血,然而却能让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状。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只有经历过这场劫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苦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革命先烈的不屈奋战,来自无数中华同胞的鲜红躯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毅脊梁,是他们用誓言、鲜血和生命讴歌了峥嵘岁月的苦痛罹难,谱写了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民族崛起的盛世辉煌。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牢牢记住,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让祖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勿忘国耻,《南京!南京!》给我带来了太多的震撼和感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懂得感恩与回报,尽自己所能来回报父母和社会,才对得起国家对我们的培养,对得起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

关于初中观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

很久不写观后感了,每次看完电影后,浅浅的回味下,过了许久,再翻出来看看。上周六晚上,一个人,两张电影票,在万达国际影城看了这场电影《南京!南京》。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看这场电影是很压抑的,大量的惨绝人寰的事件。去过大屠杀纪念馆,里面的史实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这些事件是真真正正的发生过。在西方国家,南京大屠杀往往被译为“Nanjing Massacre”或者“Rape of Nanjing”,可见一直以来,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向来不如人们对纳粹灭绝种族过程的认识,但是事实上二者完全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而这一举世震惊的悲惨事件所扬起的阴霾也早已变成了中国人经世难愈的宿患,所以《南京!南京!》的出世不单止勇敢地掀伤揭疤,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它要寻找此一顽症的偏方.

《南京!南京!》的英文片名为“City of Life and Death”,或可译为“生死之城”,但是其时其地的南京安能言生,犹可话死,或者说生同死已经没有区别了;孔子感叹“未知生,焉知死”,李敖改言“既知生,也知死”,而在那时的南京,却是“难知生,惟知死”了!

在开场前,影厅里还不是很安静,后来,就听到了阵阵的啜泣声。影片的主要脉络按照时间顺序以拉贝日记的只言片语作为牵引而缓缓推进,从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大举入城开始,南京也从六朝古都变成了惨不忍睹的人间炼狱。无可置疑,影片最为震撼人心的部分就是日军攻入南京城之后如何对城中的中国人,尤其是对日本军队丝毫不能构成威胁的,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的大肆虐杀的描述。从活埋到刺毙,从枪击到焚杀,短短几分钟的镜头竟然突显重逾千斤的份量,每一次镜头的转换都似听得见铮铮作响之声,银幕上的大广角镜头内数万名无辜的中国百姓在日军疯狂的机枪扫射之下如骨牌一般层层倒地,尽管胶片是黑白的,但在观者眼中却是一片血红之色。这一段对日军残酷屠杀中国人的集中描写时间虽然不长,但效果非凡,短短的数分钟时间同受难中国人的数万之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实际上日军屠城的时间却从城破之日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营长郭岐在南京一役中死里逃生,后著有《陷都血泪史》,他写道:“有人说兽兵刚进来头三天总是放枪奸淫烧杀的……结果过了一个礼拜不见停止,过了三个月仍不见停止!”此为一证。),由此不难想见,在这样长的时间里,炼狱中的中国人所遭受到的灾难和折磨是如何的悲惨和惨烈。这细微的一对比不动声色,却于无声处见惊雷,我认为实在是高明的手段。而此后影片对日军的暴行则参差于片中几位主要角色的视角之中,再无之前这般集中的描述了,譬如日军如何闯入德国拉贝先生所建的难民营中大肆捕杀伤兵,如何肆无忌惮地闯入难民营胁俘甚或虏捕成百上千的中国妇女作为慰安妇进行淫乐甚至奸杀,如何残暴无情地将稚童掷楼而亡等等,实际上此种暴行虽然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仅此一毛,也足以让观众血脉贲张,以小窥大了。此处稍显不足的却是导演没有调整好叙述的节奏和密度,影片中的其他情节(例如日兵角川与慰安妇百合子的一段插曲等)或多或少地稀释了此后参差描述的日军的兽行恶迹,虽然其他的情节亦是从另外的角度或特殊的视角来展现南京炼狱的残酷及日军冷血无情的暴行,但仅从观感而言,这似乎对日本鬼子有些手下留情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陆川会被说成美化侵略了吧。­

影片除了直接对日军屠城虐生进行描写之外,还通过几位当事人角色的视角对战争和施暴者进行了控诉。在导演的镜头之下,拉贝的秘书唐天祥(范伟饰演),教会学校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饰演),国军军官陆剑雄(刘烨饰演),日兵角川(中泉英雄饰演)等都是这样的角色。其中争议较大的是影片中对角川这个角色的表现。角川作为日军在华施暴政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他的视角其实更具说服力,但影片将其塑造成为面对杀戮兽行心生悔怵的形象则未免有失偏颇了。角川作为其时南京城中恣意横行的“兽兵”中的一员,他亲眼见到血溅遍地,尸横遍野的凶像,亲眼见到挚友生离,亲眷死别的惨景,从镜头中不止一次展现的角川惶恐惊愕的双眼可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第一次;影片还特别插入了他对日营中的慰安妇百合子的一段感情,百合子作为日本女性,随军出征而为日兵的性工具,最后不仅在喜欢她的角川面前被其他日本士兵蹂躏凌辱,最后更惨死于前线。影片在角川的经历中加入百合子的故事,无疑是为了从日本人民的角度对日本的侵略暴行进行控诉和指责,其中百合子面对角川送来的所谓“新年礼物”(糖果、清酒等食品)情不自胜的狂喜,在受到角川的探视时身如软絮,力不支体的虚弱而至最后死在慰安前线,这些都可以反证日本军国兽行暴施的残酷无情。影片描写角川对中国难民的同情也正是出于此意,角川最后不仅为了使姜淑云免遭众兽欺凌而击毙姜女,更在解押小豆子二人途中将其放脱,影片把这个“鹤立鸡群”的日兵同其他暴行虐施的兽兵作为对比反示日军的残暴无耻,冷血无情,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人性在扭曲和压抑的情境中的变形和不变。

影片在结束的时候,春天来了,小豆子吹着蒲公英,蒲公英漫天飞舞。也许导演的意思是,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飞散,落地之后会新生,这是新的希望。当电影打出“小豆子还活着”,感觉很温暖。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应该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和平。

关于初中观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4

7月21日,我在泪流满面、无比沉痛的情形下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励志我从小就要爱国的爱国影片。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深深地理解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首先是预告片,其中没有语言,只是几篇记述1939年南京大屠杀血腥的恐怖场面的文章,可仅仅只有这几篇文章就足可以让我们震惊,足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国家和人民曾经承受的苦难……

正式进入电影情节里了,这部电影是黑白影片,为此更能体会到国家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贫穷和落后,观看后更能激励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影片开始是几架日本飞机从我国当时的首都(南京)上空投下千枚炸弹,顿时南京城里尘土飞扬、老百姓们进入极度恐慌状态,危险信号提升至39级。不到一个小时,南京城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这时候,日本军队与中国八路军的战斗开始了,可是日本军队几乎把来中国战斗的所有军人都投入了这次战争,而中国八路军只有几百人参加这次战斗,所以寡不敌众,未能成功保住南京城。

日本军队因为这次战役胜利了,所以更加无视中国的人民的生命,他们把南京城的人民分在几十个地方进行大屠杀,每个方正约上千人,那血腥、残忍的场面看后令人发指。首先枪杀第一个方正的人后,其它方正的中国人异口同声的说:“中国不会亡”这五个字。可恶的日本人再不断屠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民倒下了,但是“中国不会亡”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响彻了天宇,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气势震憾了日本人,他们决定放走剩下的还没有枪杀的中国人。我深深地知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的精髓,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垮、杀不怕的民族,我们要让日本、乃至全球都知道通过这次战役,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固若金汤,我们在思想上已经战胜日本人啦。

看了这部影片,我还有一个深深的感触,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身边发生多么大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冷静、理智,都要以理服人,靠智慧取胜,我深深地体会到毅力可以战胜一切。

通过这部影片,我深深地知道:爱国可以这么简单,爱国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爱国是从点滴做起,是从我做起的。我懂得那句歌词的深刻含义“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我是一名小学生,我知道:只有品学兼优,奋发图强,才能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效力,我的爱国意愿才会实现。我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关于初中观看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炎黄子孙们,你们还会沉默吗?不,你们不会。

影片《南京!南京!》讲述了日军在南京横行霸道,残害中国人民的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日本人的铁蹄践踏着祖**亲的胸脯,刺刀上沾满了兄弟姐妹的鲜血。此时,中华儿女没有沉默,他们在准备爆发。影片中的妓女小江面对日军的挑衅,她没有退缩,更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与日军对立,视死如归。

泱泱大国,支离破碎。30万祖国儿女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双眼。“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沉睡的华夏被震醒,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起来反抗,天下无数仁人壮士浴血奋战,振兴中华。

1945年8月15日,中华儿女用顽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保护家园的坚定信心使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洗涮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如今,中国已是一头雄狮,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令世人瞩目,祖国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今天,我们虽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国耻。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要担起这个重任,要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怕吃苦,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刻牢记国耻,以此为动力,发奋图强,努力拼搏。现在的我们只有靠知识不断地来充实自己,完美自己。我们需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吃苦耐劳的精神。长大后,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上一篇:大学生关于文明礼仪演讲稿下一篇:森林管理局管护站站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