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哥哥作文

2024-04-26

敬爱的哥哥作文(精选15篇)

敬爱的哥哥作文 篇1

刘老师从二年级时就开始教我们语文,也兼做班主任,她待我们就像母亲一样,我们对她也十分的依赖。记得,刚上二年级不久。有一次,我的语文测试没有考好,心里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放学的时候,刘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 温柔而耐心地帮我分析和讲解错误的题目,直到我完全弄明白了为止。并且鼓励我不要灰心,让我对学习和自己充满信心。她也神奇地知道我的妈妈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还特地打电话给我妈妈。她作为一名班主任像对待朋友一样和我妈妈敞开心扉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妈妈不要因为我的一次测试没考好就批评我,要多多鼓励我,给我加油!

那天回家,我心惊胆战地拿出试卷,妈妈破天荒地没有火冒三丈,也没有指责我。还温柔地摸着我的头说:“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再认真一点,相信下一次你一点可以考好。”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不仅因为妈妈对我的理解和宽容,更因为刘老师对我的包容和信任。

从此,我改变了,变得爱学习了,上课也爱回答问题了,成绩也提高了,而让我有这么大变化的正是刘老师。我从心底感谢她!是她让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是她让我学会怎样面对挫折;是她让我变成一个开朗的女孩!

北猫哥哥的作文魔法2 篇2

而让作文变精彩的魔法很简单——就是反复修改!

北猫哥哥有一个关于修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一位盲人乞丐坐在街道上,身前的牌子上写道:我是一位盲人。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可是等啊等,却没有一个好心人给他钱去买点吃的。

这时,一位年轻的姑娘路过,她看了看盲人的牌子,然后把牌子翻了过去,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写完,姑娘就匆匆离开了,并没有给盲人留下一分钱。

盲人失望极了,可是没过多久,过路的人就围了过来,看着盲人的那个牌子,纷纷把钱送给了盲人。

盲人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路人,牌子上写了什么?路人告诉他,上面写着——多么蓝的天啊,可我却看不见它。

同样是表达“我是一位盲人”,经过这位姑娘的修改,文字就产生了感动人的魔力。所以同学们,如果你想写出一篇精彩的作文,就要反复地修改。

那么,我们该怎么修改呢?

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3

她有着乌黑发亮的头发,像茂密的丛林,一双大眼睛,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张樱桃小嘴。她经常穿白色的衣服,像一朵白云,她也很严格。

周三,万里无云。上课的时候觉得老师教的课都能讲,不想听。我要求周围的人举行一次爱国会议。老师盯着我,其他孩子不敢说话。我低声说,你怕什么?我们小声点。于是我们接着说,老师找到了我们的乌合之众,找到了犯罪头目。老师罚我们写了一篇500字的作文。突然觉得是雷鸣般的,心想:哎呀!结束了。如果我知道的话,我早就不说话了。因为这件事我晚上没睡好。真的很后悔!老师对我说:你不能这样!老师,我再也做不到了。

敬爱的爸爸作文 篇4

有一次,爸爸考技师职称的那段时间,爸爸非常勤奋,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常常是起早贪黑,我每次都是六点多起床,但爸爸比我起得还要早。妈妈喊爸爸吃饭,可是,爸爸在看着学习的质料,像没有听到似的,妈妈上前推了推爸爸,爸爸这才意识到妈妈喊他吃饭,我想,“爸爸真用心呀”!

时间想河流一样飞奔而过,终于到爸爸考职称的这天,可是爸爸考完回到家,很严肃地说,“这次有一题没有写出来,很惭愧,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几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爸爸考上技师职称了,还是第一名。我为爸爸高兴,但爸爸说,“不行,我要积累更多知识才可以,你也是,不要为了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失败了也不要灰心。”我要像爸爸一样认真努力学习,积累更多知识。

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5

我的老师姓郝,她长的好,性格好,教学放法也好。总之,郝老师什么都好。她是瓜子脸,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樱桃小嘴,个子也很高。

郝老师不仅人长的漂亮,也很善良。

记得有一次,正在聚精会神的做作业,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原来是郝老师。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记了?”

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

郝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还有一次,那是一年级下半学期的一天下午,天阴沉沉地板着脸,好像随时都会暴跳如雷。果然,一节课后,天下起了雨。“哗哗……”,雨下个不停,我们见了,也都没心思听课了。郝老师见我们都不愿意听课,就让我们在教室门口观察下雨时的景象。

我们高高兴兴地走出教室,在门口玩儿了起来。

忽然,我脚下一滑,摔倒在地。觉得后脑勺很疼,就用手摸了摸后脑勺又看了看我的手。呀!我满手是血!好朋友小丽看见了,急忙把郝老师拉过来,郝老师见状,二话不说撑起伞捂住我的头拉起我就赶往校医院。路上,郝老师把多半边伞举向我,她自己却被雨淋湿了。不知是感激的泪水还是疼痛的泪水潮湿了我的双眼。

到了医院,医生说我没事,郝老师才松了一口气。

敬爱的“号兵” 篇6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

第一天上课,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起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着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入号声之中;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节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节)

欣赏感悟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本文以“我们”和沈先生的互动为线索,主要写了两件事:沈先生解答有关穿制服的问题与沈先生解读“号兵”的含义,凸显了沈先生的形象特征,表现了沈先生民主、平和、博学的教学智慧以及高超的教育艺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7

李老师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小朋友,她的教学方式很有趣,每当课业有些不懂的地方,她都会举出生动贴切的例子来解译。她很尊重长辈和别人,每当有家长或是校长进来我们的教室时,李老师都会放下手边的是,用满脸笑容来迎接对方。

李老师如同我的第二个母亲,还记得那时的我很讨厌语文,因为每当写一个字就要很多笔画,而且又花很多时间,真是麻烦死了!所以李老师就每节下课特别挪出时间辛辛苦苦的教导我如何去体会语文的美妙之处,渐渐的我也喜欢上语文了。上了五年级后,我的语文成绩不断提升,投稿的文章也经常上报,这都要谢谢老师帮我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8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喜欢的人,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喜欢的人。她是我现在的班主任--徐老师。徐老师长得很漂亮,留着短发,显示出很强的魄力。她有一张和蔼可亲的脸,总是那么慈祥,脸圆圆的,大眼睛亮亮的,总是慈祥地看着我们,让我们总觉得像妈妈的眼睛。她的语言总是如此深刻和精彩,经常引起学生们开心地笑。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砸了,很难过。这时,徐老师悄悄走到我面前,用手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这次考不好没关系,只要你明白了错误的原因,下次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之后老师坐在我旁边,耐心的给我解释每一个错误的问题,直到我明白为止……老师,你知道吗?你的小举动给了我很多信心和安慰,大大鼓舞了我幼小的心灵,让我不再害怕困难。老师,你给我解释的不仅仅是几个错题,还教会了我面对困难!徐老师,她不仅是一位严厉的老师,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肚子疼,让我很想妈妈。我想快点回家,扑进妈妈的怀里。我伤心地哭了。这时,徐老师走过来,关切而急切地问我的健康情况。她听完,马上给我倒了一杯温水。我喝完之后,她关切地问我:“好点了吗?”老师,看到你热切的眼神,我很感动.有人把老师比作园丁和蜡烛,但在我心里,你更像是一盏指向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教给我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你是我最喜欢的人!

我敬爱的季爷爷 篇9

季爷爷58岁了,但他的身体却一直很硬朗。一头黑发中已有了许多如雪似的银发了。他的眉毛弯弯的,拥有一对亲和的眼睛。高挺的鼻子下,是一张薄薄的嘴唇。而季爷爷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助人。

那是一個严冬,刺骨的冷风,雨水夹杂着豆片大的雪花不断拍打着路上稀少的行人。而我们一家,却正好要出门去探望亲戚。本来要出发了,但奶奶的电瓶车突然“罢工”了。全家人都开始焦头烂额地想办法。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想到了季爷爷,我赶紧拉住爸爸的衣角,说:“爸,你给季爷爷打个电话,让他过来修车吧。”爸爸却义正言辞地说:“不行!这么恶劣的天气,很有可能会出事的!”“可现在能帮忙的只有他了!”爸爸的心动摇了,他沉思了一会儿,随即拿起了手机,拨通了季爷爷的电话。电话很快就接通了。

爸爸对季爷爷说了大致情况后,电话那头传来了一声爽朗的回应:“没问题!我一会儿就过来!”十几分钟后,季爷爷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来到了我家。他打开工具箱,娴熟地开始了车子的修理。大约过了十五分钟左右,季爷爷修好了车子。但他的手上,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灰尘。爸爸付给了季爷爷二十元,季爷爷却一分也没收,他笑着说:“车只是小毛病而已,不用付钱的!”奶奶端来了一盆热水,想让季爷爷洗个脸,但季爷爷拒绝了。他从额头上抹了一把汗,说:“还有好多人家的车要修呢,不能让他们久等了!”说完,季爷爷又重新回到了冰天雪地中,他骑上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双手哈了口暖气后,便吃力地踩着自行车踏板离开了。

我望着季爷爷远去的身影,直到那个身影渐渐变小,渐渐模糊,最后消失在路的远处……

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10

在我的记忆里,老师手中没有高举的教鞭,口中也没有伤人的训言,只有春风般柔和的教导,在我认识的老师中,就有好几个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最深的,非方老师莫属。

三年级时,我来到她开的画室,因为我的年龄在学画的一帮孩子中是最大的,所以在老师的印象里留下了乖孩子的形象,也因此同意我留下来吃午饭。于是,吃午饭 便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方老师都会尊重我的意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她与我一同骑着小电动车,一路“嘟嘟嘟”地开到饭馆里。因为每次吃的饭菜口味都不一样, 所以更使我小小的心得到满足。方老师呢,连吃饭也不忘教我绘画,什么点线结合啊,颜色渐变啊,她说着说着就即兴用筷子当粉笔,盘子做黑板,不一会我就看见 碗里已经用蔬菜瓜果拼凑好了图案。摆好了图形,她就对我是一番“唠叨”:这些对画面是否优美非常重要,有一种非凡的艺术效果!边吃边学的氛围中,我对画画 有了更大的兴趣,同时也对方老师产生了不少好感。

在我心目中,这个二十来岁充满童趣的老师宛如一位随意、活泼的邻家大姐姐,她不怎么看电视剧,更多的是陪画室的孩子们一起看看动画。其实方老师并不姓方, 而姓周,因为孩子们习惯这样叫,就干脆“改名换姓”叫了小方老师。一提到小方老师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一位亲切的老师手把手地教着孩子们绘 画,耳边也时常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方老师对孩子们鼓励的话语,她的说话的语气有如春风拂面,让人觉得异常舒服,心情也格外开朗,不经意间烦恼也无影无踪。

敬爱的妈妈作文 篇11

妈妈的眼睛时而像一只老虎,时而像一只小白兔,时而又像一只小猫。妈妈的`手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炽热,秋天般的丰硕,冬天般的纯洁。

在春游时,不小心感冒了。第二天回到家,妈妈发现我脸色不好就连忙问我:“你是怎么了?”“不知道。”我用病怏怏的声音回答。“刚快脱衣服洗澡。”妈妈急促的声音使我精神大振,两三下的走进了卫生间。

过了一会儿,我洗完澡出来。但是心里还是不舒服,眼睛也睁不开来,慢悠悠的走进卧室,重重地把自己摔在床上。妈妈关心地对我说:“我给你量量体温。”我点了点头。过了五分钟,妈妈从我的腋下拿出体温计一看,三十八度多。“我们赶快去医院。”妈妈急忙说道,眉头都皱到一起了。“妈妈,现在这么晚了,又在下雨,我们不去了吧!先吃点药吧!”我有气无力地说道。“不,瞧你这样子,都病成这样了,再晚,哪怕下再大的雨,都一定要去医院。”妈妈一边帮我穿衣服一边说。我也只能变成一只小绵羊乖乖的跟着妈妈去了医院。挂号,看病,拿药,输液,妈妈跑前跑后的忙着,而我却坐在那里帮不上忙。

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了睡眼,看见输液管子里的药液还在一滴一滴的滴着,妈妈坐在床边打着哈欠。看见我醒了,摸摸我的额头,“还好没发烧了。”就这样在医院里呆了几天,妈妈每天只是在我的床边睡了一小会儿,生怕我怎么养了。看着妈妈几天没有睡好的脸,好像消瘦了很多……

敬爱的哥哥作文 篇12

[关键词] 姜敬爱;中国东北题材;文学作品;中国形象;移民

[中图分类号] 1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4-0001-07

姜敬爱(1906-1944)是20世纪30年代朝鲜/韩国著名的女作家,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为读者留下了23部长、中、短篇小说、10首诗歌、20篇随笔、6篇评论,可谓体裁多样。除小说《母与女》和早期创作的几首诗歌与几篇评论外,这些作品都创作于中国,因为在1926年初至1928年冬、1931年6月至1940年初,她生活在中国东北龙井地区长达十余年,其间只有几次因身体疾病或探望母亲而短期(按:几个月)回国。移居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深刻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基于此,笔者就以作家上述有关中国东北题材的小说以及评论《图们江礼赞》为文本,探讨姜敬爱中国东北题材文学创作的中国形象。

一、文学文本塑造的中国形象

文学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进而考察隐藏在这种塑造或描述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即“社会集体想象物”。那么,姜敬爱在其作品中是如何描述和塑造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中国形象的呢?客观地说,姜敬爱所创作的中国东北题材小说和随笔中有关中国形象描绘的篇幅并不多,而且呈现出感官的、印象式的特点。作家常常借助笔下人物或叙述者诉说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观感,其文学文本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寒冷、孤寂的中国自然形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个体的个人生活领域是知觉的空间层面,决定其基于环境场所而形成的意识。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环境的位置、声音、色彩、场面、味道等感觉来表现知觉到的空间,并形成某种定势的认知。姜敬爱在中国东北长期生活和活动的环境场域就是龙井、局子街及其附近地区,因而其创作自然涉及到对该场域自然状况的真实摹写。譬如,“北国之秋甚是凄凉。一天,风声如雷,狂风席卷着大地。”“风雪交加的天气”;“被雪覆盖的白茫茫的原野”;“雪渐渐地又下起来,覆盖在地上的雪已没过了她的膝盖。”“这是在北国,北国的月夜很冷。月光仿佛浸入我的脸颊,冰凉冰凉的。风袭来,电线被刮到树枝上,发出呜呜的凄惨的叫声。”“北国的风异常凛冽,真是无法形容。我来到这儿虽然已经迎接了四个星霜,可是像那天晚上凛冽刺骨的寒风还没碰到过。整个世界好像被冻成冰块了。仔细一看,太阳也透过雪雾清冷地挂在当空,清晰可见的是雪花被凛冽的寒风吹得漫天飞舞。寒风好像一把锋利的刀尖儿似地刺破我的皮肤,割着我的身体,雪片纷纷落下。我抄着手,呆呆地站在雪地上。”

上述引文揭示出:姜敬爱的东北题材小说很少描写春天和夏天,更多的是写寒冬,“北国”、“大雪”、“狂风”等意象经常出现在她的小说里,给人以寒冷、凄凉和孤苦之感。这一方面说明当时中国东北的确冬日漫长、暴雪肆虐、天寒地冻,与地处半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朝鲜/韩国形成强烈的反差;另一方面也是小说女主人公们身处孤独无助之凄苦境遇的有力衬托,如奉艳妈在亲人相继离世、走投无路之下被迫去贩盐;承浩母子从大伯家被赶出来后陷入齐腰深的大雪中;“我”(《二百元稿费》)被丈夫打骂赶出家门后也无路可走。这充分传达出作家对朝鲜/韩国同胞在异国他乡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无独有偶,这种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东北严寒气候的“钟爱”与描绘,也鲜明地体现在这一时期移居中国东北的崔曙海、安寿吉等朝鲜/韩国作家的作品中。譬如,崔曙海小说就很少描写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多写晚秋、寒冬和风雨霜雪等,充满萧瑟、清冷、暗淡的色调。

白杨也是姜敬爱观察中国时独特的自然意象。“他仰头看那高高的白杨树叶”;“春天的阳光已使间岛山上的白杨树叶发绿,江水的声音变得喧闹起来,江水上面的木筏慢慢地漂流着。”令人诧异的是,柳树是延边地区最普遍的树种。流经龙井、延吉(局子街)的布尔哈通河(按:流经龙井地段的支流称“海兰江”)在满语里的意思是柳树沟,说明这里柳树繁多,白杨并不普遍(此外还有松树)。可是作家却偏偏关注白杨树,并且还对比白杨树与松树抒发情怀。“我不管何时,只要看到那棵白杨树,就马上联想到热情澎湃的青年们,同时从那棵白杨树中,不知为什么会生出无法抑制的不满。不知为什么,白杨树的根部看起来不太结实。而一想起我们家乡后山上的松树,就发现有着这棵白杨树无法比拟的高尚和深沉。隐隐散发着松油脂香的那棵松树啊!经受住凛冽的山风表皮变成深红色的那棵松树啊……”可见,作家热爱的是松树,而松树也是姜敬爱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主题意象。作家喜爱松树,源于儿时的情结。她家的前后山上遍布着松林,她时常与母亲在松树下打松楸子,躲避继父子女的追打时,等待去洗衣或打柴的母亲归来时,她都会爬到松枝上。散发着松脂香的松树带给作家无尽的美好回忆,象征着母爱、故乡和“精神家园”。作家爱故乡的松树,认为它高尚、深沉,经得起风吹雨打,却忽略异国土地上的松树,而刻意描写白杨树,又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松树是作家童年的回忆,是母爱、故乡和最终的归宿,因而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身为移民,作家看到了异域动荡的现实,因此有意回避松树,而将目光投射到与松树有着相同精神品格的白杨。在她的笔下,白杨树仿佛是高高挺立的英勇抗日的青年,而“白杨树的根部看起来不太结实”则委婉地表达出作家对抗日斗争步入低谷时摇摆不定的革命者的不满和忧虑。另一方面,故乡的松树多以松林这一集群形象出现,而白杨多是独立的个体形象,这就象征性地折射出朝鲜/韩国移民根基不稳的异域存在。

(二)动荡、冷酷的中国社会形象

20世纪30年代初,日军蓄意制造了“满洲事变”,并以此为契机,扶持起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实则将中国东北控制于股掌之中。日本宪兵、便衣警察、特务和汉奸走狗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各地,抢劫杀戮,搜查抓捕,白色恐怖笼罩着东北地区。对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帝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歼灭了大量日军,极大地带动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日帝打着“剿匪”名义,多次加以围剿,此外,自卫队、保卫团等一些地方武装也趁机敛财扩张。各种政治势力较量的结果,导致当时东北地区局势动荡,硝烟四起,民不聊生。这种动乱现实在姜敬爱东北题材的创作中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现。

《盐》中的奉艳妈全家背井离乡来到中国东北,靠租种中国人土地勉强为生,可是不堪“中国军队号称保卫团”的侵扰。他们逼迫朝鲜农民缴纳月供,不给就抢,还要杀人。为了躲避保卫团,只要村里的狗一叫,他们就躲起来。早晨一起来,他们便祷告上苍保佑平安无事。不仅奉艳妈所在的农村闹兵痞,整个“间岛也是动不动就闹土匪,现在更是枪声刀声响成一片。劳苦大众都吓得瑟瑟发抖,生活在恐怖里。农民们也不去地里种地了,又不许砍伐山里的木头,真是性命难保啊!他们都涌入相对比较安全的龙井和局子街等都市,将来他们吃什么活呢,这里人的生命比狗命还贱啊!”那么,龙井和局子街等城市的状况又怎么样呢?据《足球赛》和《黑蛋》描写,龙井学校里动辄发生缉捕事件,许多进步师生被日帝抓捕,被关进龙井日本宪兵司令部,以致学校停课,学生不能安心学习。在《异域月夜》、《间岛之春》和《离别间岛,再见吧!间岛》等随笔中,作家多次描写载着军警的火车、空中盘旋着的飞机和男负女载逃难的民众。“成群结队的军人从前面挂着的货车里拥出来,后来得知那是出征珲春的军队。……那被太阳映得闪闪发光的刺刀上似乎散发出一股血腥味,……无数的难民们失魂落魄地静静地望着军队的步伐,恐惧万分。

如前所述,作家很少写春天,但是有限的描写春天的文字也能传达出紧张恐怖的气氛,令人惶恐不安。《间岛之春》描写作家在一个明媚的春日到海兰江边洗衣服,正当作家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美景时,两三架飞机螺旋桨的噪音和投掷的炮弹声却破坏了怡然自得的春日美景。“市街上,拉着军警的货车朝中环疾驶而去,从车里传出嘹亮的军歌声。市街上到处是迎风招展的膏药旗。维持龙井治安的满洲国警官老爷们看上去全都失魂落魄的,好像是没了弹丸的枪。”这是一幅不安、恐怖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龙井的动乱现实。

在日军血腥的白色恐怖统治下,反帝斗争转入低潮,一些革命者相继变节或转向,民心也随之变化,这种冷酷的现实环境直接影响着作家及笔下人物对移居地的观感和判断。承浩妈背着患百日咳的儿子去开药铺的大伯时亨家求药,不仅没得到药,反而被赶出来。无比气愤的承浩妈禁不住咒骂道:“这人心刻薄的龙井!只供认钱的家伙们活着的龙井!赶走她们母子两的龙井!只要离开这个龙井,像自己母子俩一样落到如此惨境的人才不会刻薄地对待自己母子俩啊!”在短短的几句话里,“龙井”共出现了4次,被承浩妈定义为“刻薄”、“势利”、“冷酷”的形象。其实,作为现实的存在,龙井并无过错,而是生活于其间的人观感的投射物。

(三)肮脏、丑陋、凶残的中国人形象

除上述引文中昙花一现的中国兵痞、马匪和满洲国伪警察外,姜敬爱东北题材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是地主、商人和农民的形象。其中,前两类中国人形象被塑造成狡诈、凶狠、肮脏的剥削者和掠夺者,以反面形象出现。在《盐》中,奉艳家辛苦一年收获的稻子全部被中国地主抢走。奉艳妈在丈夫惨死、儿子出走而走投无路之下投奔龙井房东地主家,不仅被他当做不付工钱的家庭女佣加以役使,还遭受其性蹂躏,并在分娩前被赶出家门。房东地主表面慈善和蔼,内心却肮脏冷酷。奉艳妈的形象代表了朝鲜/韩国底层移民女性移居中国后所遭受的不幸命运。《菜田》里的中国地主不仅残酷剥削雇工,还将不满其做法而向雇工通风报信的亲生女儿秀芳害死,阴险毒辣登峰造极。《鸦片》里的保得妈被吸毒成瘾的丈夫卖给布店老板中国人老秦。当她浑然不知地被丈夫带到布店时,映入她视线的是一个丑陋、狡猾、凶狠的中国人。“丈夫一走进商店里,一位主人模样的中国人高兴地迎上来。……他一边这样说着、笑着,一边用那双鼓鼓的金鱼眼打量着外面。这是一双很快让人引起联想的眼睛,额头上的伤疤奇特地泛着光,戴着一顶压得低低的褪了色的帽子。好像要倒了似地站着的丈夫,比起那位气色好的中国人真是太苍白了,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陷入谜团的她本能地将中国商人与丈夫进行比较:吸毒的丈夫营养不良,肋里肋忒,浑身有股酸臭味儿;中国人则营养好,气色好,身上散发着“一股令人神清气爽的香气”。当她遭受老秦性侵时,后者形象就变得可怖、肮脏、淫秽、凶残:“老秦渐渐眼露毒光,……用中国话嘟囔着什么,用黑抹布紧紧塞住她的嘴,……扯出腰带,疯了似地捆住她挣开的手和脚后,擦着额头上的汗,奸笑起来。布满血丝的狗眼里充满了兽性,透过气喘吁吁的呼吸可以闻到一股狗腥味。他的蓝裤子滑落下去,露出肚子上的肉,黄色的粘唾沫流了一溜儿。她不愿看他这个样子,就闭上眼,眼前掠过丈夫那高耸的鼻梁。”被侮辱的保得妈气愤而无助,咬断了牙,发起高烧。第二天,老秦忙前忙后地为她削苹果,买食物和药,“拿手巾给她敷在呼呼发烧的额头上”,她极其憎恶这眼白、黄牙和黄手的老秦,殊不知将她推入火坑、陷入如此屈辱处境的正是自己的丈夫、保得的爸爸。

姜敬爱对中国农民形象的刻画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那个女子》是作家移居中国东北后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描写朝鲜/韩国文人玛丽娅受邀去二头沟基督教堂讲演。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玛丽娅对赶车的中国马车夫的观感,听到牧师夫人赞叹新鲜白菜的话,马车夫立刻回头来,微笑中露出一排发黄的牙齿。玛丽娅看到他的黄牙,吃了一惊,觉得发呕。无独有偶,上述保得妈看到老秦的黄牙时也是玛丽娅的这种感觉。之后,她与牧师夫人就马车夫这类人展开了议论。牧师夫人认为,中国农民和城市贫民恐怕一生都不刷牙,玛丽娅难以理解,觉得不刷牙的人不能算作人。当然,作家在小说中着重批判的是以玛丽娅为代表的朝鲜/韩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视清高、故作风雅和脱离人民的思想倾向,因而丑化中国农民形象也符合玛丽娅这一人物性格特征。小说《黑蛋》里被K老师雇来修建校门的中国农民和随笔《间岛》里卖“违心”柴的中国樵夫尽管着墨不多,但也被描写成狡猾不实的人。相反,在《菜田》中,作家对老孟、老秋等中国农民形象的刻画也发生了转变,着重突出其勤劳、朴实、能干、富有同情心而又稳重、有智谋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正是从这些诚恳朴实的劳动者身上,备受继母虐待的秀芳才感受到温暖和生活的希望。这也反映出姜敬爱阶级理念的变化,即她不仅同情异国土地上的本族同胞,也同情受剥削受压迫的中国底层民众。

二、中国形象成因分析

通过姜敬爱有关中国东北题材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叙述,可以看出,这些中国形象以孤寂、冷酷、肮脏、丑陋、凶恶、残暴的负面形象为主,较少充满人情关怀与人性良知的正面描写。换句话说,中国在作家的视域里呈现出既亲切而又陌生、既熟悉而又疏远的矛盾而复杂的认知图式,这既是作家个人生活与思想在作品中的艺术性投射,也象征着20世纪30年代朝鲜/韩国移民对中国形象的普遍观感和认知。

(一)亲切而陌生的异域现实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一步步被蚕食为日本的殖民地。日军以种种名目疯狂掠夺朝鲜/韩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残酷压榨广大殖民地人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又以开发朝鲜/韩国农业为名,实施“产业增值计划”,结果农民非但未增产,反而因赋税繁重而破产,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据统计,从1919年到1930年,朝鲜/韩国农业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自耕农数量快速减少,由19.7%减为17.6%;佃农和日本地主的数量猛增,佃农由37.6%增为46.5%,地主由3.4%增为3.6%。朝鲜/韩国底层民众实在不堪忍受日帝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压迫,相继移民到中国东北。

朝鲜/韩国人之所以选择中国东北作为移居地还有历史情结。自古以来,中国东北就是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以其神秘感刺激着人们的想象。1877年(光绪3年),朝鲜咸镜北道流民私自越江垦地,称之为“垦岛”,音译为“间岛”。因此,所谓“间岛”就是指“假江”,即图们江北岸中国所辖光霁峪(按:位于今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市境内)前的一块面积不大的江中滩地。1904年,中朝两国边吏会订《中朝边境善后章程》,明文规定“间岛”即假江之地,本属中国领土,只是准许“韩民租种”。然而,日俄战争后,出于“大陆政策”的需要,日本声称中朝国界未清,间岛归属未定,不仅将朝鲜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内,而且借题发挥,强行将间岛范围从纵十里、宽一里左右扩展到海兰河以南、图们江以北,长约五六百里、宽约二三百里的包括延吉、汪清、和龙和珲春等四县在内的六七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制造所谓“间岛问题”事件,以达到其军事侵略中国领土之目的。“间岛”称谓对一些朝鲜/韩国右翼民族主义者的领土认知也产生了影响,他们借此扩大“间岛”范围,因而才有了“东间岛”、“西间岛”、“北间岛”等说法。这对生活在同一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姜敬爱而言,不能不受其影响。这表现在,她不仅创作了一系列以“间岛”为标题的随笔,如《离别间岛》、《再见吧!间岛》、《间岛》、《间岛之春》等,还在随笔《图们江礼赞》中写道:“……谈起图们江,我更多的不是称赞,而是埋怨。反正它既值得礼赞,也该怨恨。我边想边移动着笔。”文中的“埋怨”、“怨恨”意指很暖昧,所蕴含的感情比较复杂。笔者不能妄加推测,但是不能排除作家既视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又视其为民族之母亲河的潜在心理。在同一篇随笔里,姜敬爱继续写道:“现在提起间岛,是说汪清、延吉、和龙、珲春这四县。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40万朝鲜人。这40万人中,无论是谁,都与图们江有着深厚的渊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们江是“间岛”的母亲河,不管是谁,想要了解“间岛”,那么就得先了解图们江。

这样,在朝鲜/韩国人的想象里,中国东北是一个辽阔、富庶、自由的人间天堂,更是亲切的、充满希望的理想空间。正如同时期移民作家崔曙海在《出走记》中所描述的:“听说间岛是天府之国,到处是肥田沃土,处处是可耕之地。五谷丰登,自然不愁没有饭吃;山林茂密,当然也就不愁没有柴烧。”满怀着在异域土地上建立新生活希望的朝鲜/韩国移民待实地接触并生活过后,才感到这里并非想象的那样美好,相反更糟。首先是气候寒冷,难以忍受。“这个地方是间岛,是一块西北与西伯利亚接壤、东南与朝鲜相邻的土地,也是一块冷时达到零下40度左右的土地。”其次,这里是民族纷争之地。他们身处被雇佣受剥削受歧视的生活空间,既受日帝压迫,又受中国地主、房东的剥削,拼死拼活地干活,仍摆脱不了窘迫、挨饿的生活,连妻女有时也被卖或被抢。从认知心理学上看,一旦现实与认知相悖,人物之间或者人物与时空之间就不再和谐融洽,而是疏离与排斥,被陌生化。从作家创作心理来分析,凛冽的寒冬、肆虐的风雪等自然景观很契合朝鲜/韩国移民凄惨、苦难的现实生活,有助于突出阶级与民族压迫的主题。

(二)熟悉而疏远的生活场域

姜敬爱在中国东北生活了十几年,应该说非常熟悉这里的山川草木、风土民情。我们在其中国东北题材作品中能够捕捉到相关的描绘,譬如图们江、海兰江、马蹄山;龙井、局子街、二道沟;弥漫着豆油和猪油味的街市、刚出锅冒着热气的饺子;操着不熟练的朝鲜语叫卖的中国人洪亮的吆喝声等。这些自然与风俗描写都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特别是龙井地区中国人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是作家对当时异域现实忠实记录的体现。然而从表现的深入与篇幅的角度分析,这种描绘都是直观的、粗浅的、浮光掠影和断片式的,谈不上细致入微和栩栩如生。其小说未能从正面真实地塑造中国人的典型形象,其随笔创作也见不到作家与中国人的正面交集。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作家关于中国形象的创造呢?这就需要探究姜敬爱在中国东北时期的生活、理念和创作情况。

姜敬爱在龙井生活期间,不再像学生时代或参加“槿友会”时期那样思想激进、活动频繁,而是过着贫困、低调的生活。她以一位家庭主妇的身份支持丈夫张河一的工作,努力做好家务,其他时间则用于创作。对此,朝鲜/韩国进步评论家白铁说:“姜君家很困难,似乎是窘困的境地。离姜君家500步的地方流淌着海兰江,姜君顶着水罐亲自去那儿打做饭用的水,差不多每天带着衣服几次往返于江边……”与姜敬爱同一时期生活在龙井的朝鲜/韩国作家安寿吉也证明,姜敬爱在龙井过着深居简出的家庭主妇兼作家的生活:“她不胖不瘦,和其她妇人们没有什么不同,顶着水罐去井边汲水、生活等,连邻居们也不知道她是有名的作家。”韩国姜敬爱研究专家李相敬教授认为,作家这段时期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尽管1934年7月在张河一的引荐下,姜敬爱参加了龙井新建朝鲜/韩国作家团体“北乡会”,并成为其名誉顾问,但是除了参加最初的几次活动,并在其会刊《北乡》第1期1、2号上发表诗歌《这片土地的春天》和《断想》外,与“北乡”接触还不多。尽管安寿吉数次约稿,可是姜敬爱从未将其创作的小说或随笔、评论发表在《北乡》上。这就说明,姜敬爱虽然在龙井生活和创作,却将作品寄回韩国发表,《北乡》或《满鲜日报》等在中国的刊物并不是其意向的作品发表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家对韩国文坛比较熟悉,也有人脉资源(“火曜派”评论家金璟载等)可作推介。同时也说明作家是把自己封闭在龙井乃至中国东北地区文坛之外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她在龙井这个狭窄的生活圈子和有限的对外交往活动呢?这就是身体因素。

姜敬爱从小因家境贫寒、忍饥挨饿而体质纤弱、多病,加上辛苦创作,更加重身体和精神的负荷,因此时时犯病,一生病便心思全无,影响创作,几次回乡都是为了治病。白铁说:“一想到窘迫的家庭情况和这种不健康的体质时,姜君对文学不知为什么就会感到一种不安。加之,姜君又后天患上耳病(按:被其姐夫打耳光后所致),听觉不灵敏,因此,她的文学生涯更令人同情和凄惨。文学对于她不是更过于沉重的吗?”同时代作家玄卿骏也描述道:“姜敬爱君住在龙井。她始终表现出健康的思想,过着诚实的生活,可是身体总不好。她因为没有小孩而叹息,可因为不健康,就不能安心地创作。”可见,正是由于身体因素影响了姜敬爱的创作,同时也影响了她的对外交往活动和范围。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受生活面窄、身体孱弱和语言障碍等因素制约,姜敬爱创作的视域仅仅局限于龙井地区有限的朝鲜/韩国移民圈子内,基本不接触中国人和中国主流文坛或媒体,这势必影响她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即姜敬爱中国东北题材创作中的中国形象是不完整的,并没有真正描绘出正面的中国人形象和汉、朝/韩两个民族进步人士在共同反抗日帝的斗争中的兄弟情谊。这么说并不是苛求作家的创作,因为姜敬爱虽未加入朝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卡普”,却受丈夫社会主义者张河一思想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理念,其思想与创作倾向始终与“卡普”保持一致,因而被誉为“卡普”的同伴者作家,代表作《人间问题》也被视作“卡普”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姜敬爱把中国东北当做反抗日帝侵略、民族独立的独特战场,密切关注朝鲜/韩国爱国志士的反抗斗争和思想情绪,这才有了“间岛啊!坚强地活着吧!要坚强地斗争啊!”的呐喊,却未能注意到在同一战场与日帝浴血奋战的中国的爱国志士们。同时,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姜敬爱才在创作中突出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着重表现贫富悬殊的阶级对立和民族矛盾。也就是说,在她的想象中,中国人(以伪满警察、土匪、地主、奸商等为代表)与朝鲜/韩国移民之间应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二元对立结构关系,要表现朝鲜/韩国移民在异域所遭受的痛苦和凄惨的生活,就必然强化其对立面的凶残与暴虐,就连某些场域也变成阶级与民族压迫的象征性符号。如“局子街”代表杀人场,奉植等人在此被砍头;“龙井”象征阶级对立的冷酷的现实空间。这固然反映出朝鲜/韩国移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场域的悲剧性命运,可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遮蔽了作家对中国形象完整而准确的认知与塑造。事实上,姜敬爱在小说《那个女子》中,曾透过玛丽娅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孩子和朝鲜/韩国移民孩子手牵着手奔跑玩耍的生动画面,在随笔《间岛之春》中描绘出中国人和朝鲜/韩国人紧邻的茅草屋。遗憾的是,作家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就此话题与题材加以深入挖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对与朝鲜/韩国移民一起生活在中国东北土地上、同样遭受日帝欺凌和地主剥削的中国民众是疏远的。

三、结论

我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13

洪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幽默风趣,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第一次见到洪老师的时候,我倍感亲切,因为洪老师也长着和我一样的大兔牙!

前不久,我和同学汪心悦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撞到了,她的头撞到了我的嘴唇。当时痛得我泪流满面,血一滴滴的流到地板上,我害怕极了!周围的同学们也都慌了神,没有人来帮我,只是在围观,都不敢上前。这时金佳滢找来了洪老师,洪老师很着急地扶起我,带我到楼下等王老师的车。在洪老师去叫车子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楼梯上,想:如果这颗牙掉了怎么办?这颗可是换过的啊!如果嘴上留了疤怎么办啊?想到这,我呜呜的哭起来。“刘卓涵。”一个和蔼可亲的声音传人我的耳中。我擦掉眼泪,一边捂着嘴,一边跑下楼。老师用他那温暖又有力的大手扶着我坐上了车,送到医院,当医生说要缝针的时候,我愣了一下,迫不及待的问:“我可是第一次缝针啊!会不会很痛啊?”问完后,我望了望沾满血迹的手,洪老师带着我把手洗完后,安慰我说:“打了麻药就不会很痛了,只有缝了针才更利于伤口的愈合啊!”洪老师把衣服披在我身上,让我感觉十分温暖,一阵阵暖流涌进我的心田,此时,无助的我有老师陪在身边,心中便有了依靠,不再痛苦,不再害怕。

此后的几天,我在家里休息,洪老师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来帮我补课,同学们也陆陆续续的来看望我。洪老师那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关心学生的心情,每每想来,总让我感动不已。

我们的英语老师叫MISS WU,她长得十分漂亮,课堂上像我们的好朋友,课外更像我们的姐姐。她和我们一起欢乐,一起大笑。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使我们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使我们的每一课都生动起来,每一课都难忘终生。

有一次,为了准备英语竞赛,MISS WU给我们上专门的练习课,拿了许多张句子的题目,让我们练习。一开始,每次老师公布答案,我都是错了的,我为此十分内疚,但是过了不久,我发觉有许多人都和我一样,错了许多。有可能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练习,就算是错了也没又关系啊!练得多了,你就会发现……..”下面的老师故意不讲下去,因为不说你也知道。一节课下来,光是句子就练习了三遍,我们都变得能应付老师说的各类句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所有的句型,背的滚瓜烂熟。不久,英语竞赛开始了,做的题目全都是我们练过的!总是考七八十分的我竟然破天荒的考了四十三分(总分五十),现在我对英语课很感兴趣,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那堂使我们受益匪浅的练习课啊!

马上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小学母校,离开关心照顾我们,培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们。比如憨厚可亲的王春峰老师,还有美丽亲切的郭佳佳老师、曾经教导过我们的吴老师、郑老师……这几年来,我们的顽皮淘气给老师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在我们的学业上让老师们操碎了心。

我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14

如果时间以春秋计算,那么您陪我度过仅仅一个春秋;如果时间以月来丈量,那么您陪我走过将近十二个月;如果时间以秒来精确,那么那些数不清的数字便如夜间滴进沙漠里的水,浩渺而深远。虽然我与您接触的时间较之您的学生少了许多,但您对我的影响至深堪比千尺桃花潭。

其实我不太想称您为老师,老师老师,总觉得离学生很远的样子,又显老成。或许您不是最对我们呕心沥血的,或许您不是为了我们风雨兼程的,或许您不是最为严苛的,但毫无疑问您是一位尽心尽力的好老师,您有一颗在努力向我们靠的心,您可以和我们开玩笑,也可以因为我们的抱怨而减少作业量,您总是让自己站在我们的角度用最大的宽容体谅未经世事的我们,所以,您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同时,也是一个能够与学生并肩站立的朋友。我不曾与您交流许多,但在我的印象里,您为自己的每一名学生殚精竭虑。最害怕您提起的便是中考,即便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不是害怕这第一次选择,而是害怕与此同时的种种别离。您说:“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我沉默,心里的难过如涟漪般一圈圈荡漾开去,袭遍全身。我们都不是让您省心的孩子,却都是舍不得您的孩子。您常说:“别人上初三扒层皮,你们上初三胖一圈;注意力集中啊,也不知道又想什么呢;马上就该中考了,没时间了,还不赶紧抓紧呢……,说了一遍又一遍,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犹如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中考的确不远了!您拥有一套生动易懂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枯燥的数学课上,您可以从“几何图形”中讲出奇妙,从“方程”中讲出灵动可以从“抛物线”中讲出美妙。就当是我作为学生的私心吧,我总是觉得只有在您这里,数学才能从平凡的种子中开出不平凡的花朵。记得前段时间,您考虑马上就要中考了,给每个学生单独分析了数学方面的长项和弱项,只是在此时,我才不经意间发现您的双手已将悄然布上了岁月的痕迹。您一向给人以英姿勃发,儒雅大气的形象,却不想有这样一双略显苍老的手。都说手纹多的人操心多,也许是神圣的教学笔一点点侵蚀了老师原本的纤纤玉手。我知道,我都知道。一个人手纹的多少并不注定此生的劳心程度,而是完全取决于手的主人内心的意愿。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更是男人心灵的映镜。20xx年的盛夏,我早早坐在教室里。您身穿一件雪白的衬衫,一条垂顺的西裤和一双闪亮的皮鞋出现在讲台。那件衬衫纯净得恰如您对待学生的心。一个人的着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我顿时认定,面前的这位,一定是位好老师。时光飞逝,日月如梭。20xx年的盛夏,我将会和您告别。

离别之际,您为您的学生们尽力做了自己最后可以做的事——为我们安排了您认可的高中老师。您的每一名学生都希望由您继续教育我们,而不是寻找一个您信任的人代替您陪我们走完以后更加艰难的高考之路,无奈现实诸多难处。时间赠与我们的,不只是回忆和镶在相框里的合影。亲爱的老师,我终将长大。但不会变的,是我将永远记住您为我成长根基的浇灌,并尽力长成您希望的样子。很多年以后,您将会桃李满天下,其中一定有我。那时,我将携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师恩。老师,您太清瘦了,这其中一定有我们的“功劳”。我们毕业后,您要记得:每天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少生气,少操心,不开心也不要喝太多酒,千万不要抽烟,因为这样对身体不好。老师,愿您一生安好!

一个那样的哥哥 篇15

给予比获得更让人幸福......

Paul received an automobile from his brother as a Christmas present. On Christmas Eve when Paul came out of his office, a street boy was walking around the shiny new car, admiring it.

"Is this your car, Mister?" he asked.

Paul nodded. "My brother gave it to me for Christmas." The boy was astonished. "You mean your brother gave it to you and it didn't cost you anything? Boy, I wish...." He hesitated. Of course Paul knew what he was going to wish for. He was going to wish he had a brother like that. But what the lad1 said made Paul quite surprised.

"I wish," the boy went on, "that I could be a brother like that."

Paul looked at the boy in astonishment, then impulsively2 he added, "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ride in my automobile?"

"Oh, yes, I'd love that."

After a short ride, the boy turned and with his eyes shining, said, "Mister, would you mind driving in front of my house?" Paul smiled a little. He thought he knew what the lad wanted. He wanted to show his neighbors that he could ride home in a big automobile. But Paul was wrong again.

"Will you stop where those two steps are?" the boy asked. He ran up the steps. Then in a little while Paul heard him coming back, but he was not coming fast. He was carrying his little crippled3 brother. He sat him down on the bottom step, then sort of4 squeezed up5 against him and pointed to the car. "There she is, Buddy, just like I told you upstairs. His brother gave it to him for Christmas and it didn't cost him a cent. And some day I'm gonna6 give you one just like it... then you can see for yourself all the pretty things in the Christmas windows that I've been trying to tell you about."

Paul got out and lifted the lad to the front seat of his car. The shining-eyed older brother climbed in beside him and the three of them began a memorable holiday ride.

That Christmas Eve, Paul learned that it was more blessed to give....

保罗收到一辆汽车,那是他哥哥送的圣诞礼物。圣诞节前夜,保罗从办公室出来时,一个街头少年绕着那辆闪闪发亮的新车,十分羡慕。

“先生,这是你的车?”少年问道。

保罗点点头:“这是我哥哥送我的圣诞礼物。”男孩十分惊讶:“你是说这是你哥送你的,你一分钱也没花?好家伙,我希望……”他停住了。保罗当然知道男孩他希望什么。他希望能有一个那样的哥哥。但那少年接下来说的话却让保罗大吃一惊。

“我希望,”男孩继续说:“我能成为那样的哥哥。”

保罗惊愕地看着那男孩,他冲口而出:“你要不要坐我的车去兜一兜风?”

“哦,当然,我愿意!”

车开出一小段路后,男孩转过头来,眼睛闪闪发亮地说:“先生,你是否介意把车子开到我家门前?”保罗微笑。他想他知道男孩想干什么。那男孩肯定是要向邻居炫耀他能坐一部大轿车回家。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

“你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台阶前?”男孩要求。男孩跑上台阶,过了一会儿保罗听到他回来了,但动作有些缓慢。他背来了他跛脚的弟弟。他让弟弟坐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略有些挤靠着自己,然后指着那辆车。“这就是那车,巴迪,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对你说的。他哥哥送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将来某一天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能自己去看我一直努力给你描绘的那些圣诞节陈列窗里的漂亮东西了。”

保罗走下车子,把跛脚的男孩抱到车子前座。兴奋得满眼放光的哥哥也爬上车子,坐在弟弟身旁。三个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上一篇:盆泉小学2012-2013学年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