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2024-04-27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通用14篇)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熟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保证。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只有熟记这个运算顺序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还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等等。

除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教师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

四、注重简便算法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捷径。

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五、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同学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

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认真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仔细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

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细心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难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2

一、让计算走进生活

计算是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兴趣, 是我们必须做的.现行的数学教材, 注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以期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生活情景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 在计算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与困难.所以我们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可以把计算生活化, 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他们是非常乐意的.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时, 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 老师在玩具店买了单价是25元的模型飞机, 要买10架, 需付人民币多少元?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生活情境, 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他们特别容易理解, 学起来也就显得较为轻松.

2. 唤起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 借助生活经验去发现计算策略, 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计算.例如, 在教“小数乘小数”时, 我首先出示了小明家新房的平面图,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了他们想迅速知道每个房间面积是多少的好奇心, 从而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 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对数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他们才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习计算的热情也会逐渐高涨起来, 从而使他们的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融合,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 激发动机, 加强口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 把练习设计成游戏, 比如, 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 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 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 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 然后把“信”发给学生, 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 去完成投递任务.这时孩子们兴致都很高, 都想参与进来.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吸引学生, 还能立即收到反馈信息, 让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加强, 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口算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

2. 激发动机, 加强笔算能力

在进行笔算教学时, 因为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情节,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尤其是练习课.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采取多种练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 可通过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加强学生速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 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 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加强基础性训练、强化记忆性训练、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等几个方面入手, 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 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们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习惯, “一看”就是看清题目的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 “二想”就是想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是否运用简算;“三算”就是认真计算, “四查”就是算后认真检查有没有抄错数据和运算符号, 过程是否正确.

2. 加强基础性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要先打好口算的基础.做法有:熟记乘法口诀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如:看卡片、开火车、抢答等等, 并定期在班里举行“计算小能手”比赛, 然后选出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去参加计算比赛,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他们的计算准确性做好铺垫.

3. 强化记忆性训练

在高年级的计算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 从而逐渐转化为计算技能, 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加速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a.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b.1~15的平方数和1~5的立方数;

c.π~10π的计算结果;

d.分母是2, 4, 5, 8, 10的最简分数及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4. 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使他们的计算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就必须要他们熟练“五大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我创造了一些公式, 如a- (b-c) =a-b+c, a+ (b-c) =a+b-c, a- (b+c) =a-b-c, a+ (b+c) =a+b+c, 等等.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3

一、良好计算质量的养成

学生的计算质量是体现他的计算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具有良好计算质量的学生,一般也具备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知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历代优秀教育家治学的精髓。

对于计算题,学生拿到后很少有束手无策的感觉,但却经常出错误,这里缺少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严肃认真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狠抓“认真”二字,尤其是三步以上的计算题,要按步就班,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计算。计算题通常都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它的要点,一个个去解决每一个要点,等于把难点分散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这也是良好计算质量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做完题后,要让学生抓住等号两边的值是相等的这一原则,把结果带回原式,看是否相等,从而判断计算的正误。总的来说,良好的计算质量是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形成的,不能急于求成。

二、计算法则的运用

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过程,计算题的学习也遵循这一原则,在看待学生的计算结果时,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要从计算法则上查找根源,好多错误都是由于对法则的理解不到位而出现的,所以对学生计算的每一步要和相应的运算法则结合起来。计算法则渗透在计算的各个环节,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到计算法则在解题中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建立起运用法则解题的意识,让学生在计算中有法可依,依法进行。

三、对计算技巧的掌握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表现在准确性上,在准确的基础上还要求迅速,这就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计算技巧的掌握是学生在大量的计算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教师在每一次计算讲解中有意图的引导而形成的。计算技巧常常蕴含在一些运算规律中,像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等,这些知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会形成技能技巧。就是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这种技能的形成,利用运算规律的特点去点拨引导,除此之外,在一般的计算中也存在许多计算技巧。

例如:1-1/2=1/2,1-1/2-1/4=1/4,1-1/2-1/4-1/8-1/16-1/32-1/64=(1/64)

1-1/2- - - -……- =( )

上面的计算是很常见的计算题,如果我们不认真挖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会损失很大。在特殊计算中也有技巧,特殊计算是指那些不常见的并含有特殊形式的计算。

例如:(1+1/2+1/3+1/4)×(1/2+1/3+1/4+1/5)-(1+1/2+1/3+1/4+1/5)×(1/2+1/3+1/4),学生按一般方法计算,能得出结果,但非常麻烦,如果知道了它的运算技巧,情况就不一样了。

上题中:设a=1/2+1/3+1/4+1/5,b=1/2+1/3+1/4

原式=(1+b)·a-(1+a)·b=a-b=1/5

四、特殊数计算的熟记

特殊数主要是指能够运用简便算法的数,如25×4=100,37×3=111等特殊数在计算中有其独特的作用,熟记这些特殊数对计算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向学生阐明熟记特殊数的用途。

加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4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技能。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思考,不断创新。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数学计算能力运算法则口算 计算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知道数学里的计算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多数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普遍比较低,不论是在作业中还是试卷上都能反映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认真总结和分析之后,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第一,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抄错符号或数据,如将“+”看成“÷”,将“0.61”写成“0.67”。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还有的学生口算不熟练,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高年级有些学生甚至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乘积出错或试商出错。

第二,算理模糊,掌握不熟,随心所欲。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还比如商不变的性质计算小数除法时,除数扩大100倍而被除数扩大了10倍,导致计算错误。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运算法则。整数、小数和分数这三类数都要进行四则运算,每一类数的每一种运算都有自己特定的运算法则,熟练掌握各类运算法则和算理是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认真看、二仔细想、三细心算、四耐心查。认真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仔细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细心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耐心查就是认真检查。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

三、善于采取简便算法。有些数学计算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因为口算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教师要经常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做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5

一、庖丁解牛审清题意

小学生刚刚接触应用题时,缺乏生活经验,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能连题目中的字都有不认识的,对题目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题目初期领读题目,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干;对易混淆的“题目陷阱”,比如“甲的苹果比乙的苹果多了多少”和“甲的苹果比乙的苹果多了多少倍”以及“甲的苹果是乙的苹果的多少倍”“降低了50%……”和“降低到50%……”等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帮助孩子们进行甄别。通过多次的区分训练,相信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解题习惯。

二、对比总结推演归纳

在小学加减乘除的运算中,乘法分配率涉及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往往是同学们学习和掌握的重点难点。我们可以先设立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我们要去文具店给表现较好的第一小组的6位同学买一套钢笔和墨水组合作为奖励,已知钢笔25元一支,墨水10元一瓶,问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启发同学们按照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写成一个等式。显然,一种方法是分开计算钢笔和墨水的总价钱进行相加,即“25×6+10×6=210”另一种是按6套钢笔和墨水进行计算,即“(25+10)×6=210”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比对,进行归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于变式的掌握不熟练,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并没有深入理解“分”与“配”的概念,因此仍需要教师通过追问进行推演:(25+10)×6=(25+10)+(25+10)+(25+10)+(25+10)+(25+10)+(25+10)=(25+25+25+25+25+25)+(10+10+10+10+10+10)=25×6+10×6不熟练的同学可引导其自己进行推演,并多做几道类似的例题进行多次同类计算可有效加强记忆。

三、挖掘题干找准变量(不变量)

讲解百分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介绍孩子们最熟悉的食品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手边的饮料或者饼干等食物的包装,用营养成分表例如“蛋白质营养参考值5%”等启发孩子们思考百分数的含义。再引入“糖水模型”讲解浓度的有关应用题。例如:小明有一瓶浓度为10%的糖水500克,小红有一瓶浓度为6%的糖水300克,将两种糖水混合得到的新糖水浓度为多少?小红将混合后的糖水倒掉80克又加入80克纯净水,现在糖水浓度又变成了多少?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算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因此我们要将题目简化,找出解题的关键。首先明确浓度的概念。第一问中,我们要求新糖水的浓度首先要知道糖水的总质量和糖的总质量。糖水的总质量是(500+300)克,糖的总质量需要我们进行计算,由已知的条件可列式为:(10%×500+6%×300)÷(500+300)=8.5%而第二问就会有同学无从下手,又倒掉一部分糖水后它的糖和水的质量都变化了,怎么计算呢?教师这时候可以启发同学们找出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帮助列式。小红倒掉混合糖水80克,变的是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变的是糖水的浓度。此时糖水中糖的质量为(800-80)×8.5%=61.2(克),再加入80克纯净水浓度就变为:61.2÷800=7.65%至此,这道题的解答便完成了。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挖掘题干,帮助同学根据公式理清要求的量的先后顺序对于解题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

四、趣味题型规律探索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很多有趣的题目,甚至有些背后还隐藏有耐人寻味的数学小故事。比如,在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时候,可以请同学们计算“1+2+3+4+……+99+100=?”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可能会直接开始从左向右开始逐步计算,也会有部分小朋友直接选择叫苦放弃,可是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对这一个长长的等式产生兴趣。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探索。然后鼓励做出来的同学上台进行方法的讲解。这里进行两种方法的举例。方法一:我们发现从左向右的相加十分的烦琐,因此就要观察式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式子中的每项都在不断增加,那我们看看能不能把前边的项和后面的项进行相加:“1+99=100”“2+98=100”……“49+51=100”这一共是49个100,再加上最后的1个100一共是50个100,不要忘了中间被漏掉的50,加起来得到“50×100+50=5050”。方法二:同样我们还是将前边和后边的项进行相加,只不过这次是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相加,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相加,以此类推:“1+100=101”“2+99=101”……“50+51=101”一共是50个101相加,因此最后的结果为“101×50=5050”。教师还可以趁同学们感兴趣之际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有关事例,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适当介绍有关“等差数列”的有关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些学校将此列为小学数学奥赛的范畴,但是其趣味性较强且比较容易掌握,此处列出仅供参考。

五、实践培养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6

【关键词】孤儿;互相学习;巩固;夯实;计算能力

从毕业来到吉林省孤儿学校,接触到一群特殊的天使们,从内心里有一种责任在心中冉冉升起。我执教的学生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失去了亲生父母。他们没有了依靠。第一次熟悉校园,我看到一张张笑脸,那么灿烂。亲切的和我打招呼。后来我被安排到了6年级3班。一个年级偏大的年级。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小学生的课堂。由于之前我从教的是初三的孩子,所以从讲课速度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看都有点缓慢。之后我就调整了语速和教学进度。但是经过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我就发现了,明明是掌握很好的知识点,在考试卷子上却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还有的同学三步计算只会第一步,有的同学最后结果还是弄错了。到我已经在孤儿学校从教5年整了,交了三个六年级毕业班,一个完整的4到6小学高年段数学小循环。为此对所交学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解析与研究,努力找到适合孤儿学生的解决方式方法。

一、班级学生的构成不同,使得数学计算出现问题也不尽相同

接触到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班级是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这些学生是新招生过来的学生,他们被分到了一个班级。全班级20多名学生,明显思维相对活跃。但是由于新到了一个环境,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还是略显拘谨。但是数学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几次测验发现有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是题目还是没有答对。渐渐发现有的学生会有抄袭现象。这种学习上的陋习可能是在原来学习环境中,缺乏家长的管教,老师的监督,自然会有习惯抄袭。那么就这样欺骗了自己。而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了几年,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除了理解能力差跟不上的同学,其他同学不会明目张胆的抄袭作业。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会将即将布置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自己进行监督。每节课抽出5分钟进行练习题目。这样会有效的规避一些投机取巧的同学抄作业的陋习。学生做完题目立即批改,慢慢养成了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提高。最后在总复习中,学生也很轻松的完成复习阶段工作。以上是我发现学生的自身习惯导致数学计算出现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随后我又从5年级开始执教。五年级班级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学生出现了小面积的传染疾病,有十多人被隔离,有将近两周时间没有上课,期间有给学生补习,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个年级的数学出现了分数,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估算,运算律的应用。这些问题一旦掌握的不扎实,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知识上的漏洞。一旦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出现了,之后就会很难纠正的。曾经在历年试卷中发现过经常考察一些特殊的同学们容易马虎的题目。但是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并没有在那些题目中出现很大的错误,而是自己平时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的错误题目。但是这些题目在平时纠错的时候老师已经进行过反复强调了,结果还是徒劳的。由于从教两个班级学生,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来学校之前没有进行正常的学习,有的学生年级偏大或偏小,班级同学的教学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二、有的同学掌握的很好,有的掌握的很差。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析 篇7

(1) 粗心大意对计算造成的影响。小学生尤其是中年级和低年级学生, 感知事物比较笼统, 不太具体, 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征, 所以在抄写数字、运算符号的时候, 没有看清楚就下笔, 抄写的数字往往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2) 思维定势对计算的影响。思维定势常使学生按“常规”去计算, 而产生“累积性”的错误。如在计算接近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练习题时, 在17+99, 45+198中间夹一道题78+101, 学生依据简便算法中“多加了要减去”这一定势思维, 把78+101变成78+100-1来计算, 造成计算上的错误。

(3) 假象迷惑对计算的影响。有些情况是学生被表面假象所迷惑, 导致在运用简便方法运算时出现错误。如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时, 39.56- (11.8+9.56) 可以简化为 (30+9.56) - (11.8+9.56) =30-11.8;而如果出现类似39.56- (11.8-9.56) 就不可再运用简算的方法了, 因为去掉括号后算式变为39.56-11.8+9.56, 计算结果当然就不正确了。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1. 灵活应对, 激发计算兴趣

(1) 强化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探究的动力, 是进行深入学习的前提。因而在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 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 使学生享受计算, 乐于计算。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口算、笔算和借助辅助工具计算的技能, 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和方法, 从而提高成绩。

(2) 丰富训练形式, 激发兴趣。在进行数学计算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加强计算练习训练, 比如速算、心算、口算等;不时变化训练形式, 使枯燥的计算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3) 及时评价, 激发计算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批改作业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书写情况、整洁情况等, 写下简洁、明了的鼓励性批语。例如“你的作业有进步”“你的计算速度有了提高”“你的作业, 老师批改时是一种享受”“你真棒”等, 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 使他们从这些评语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 让他们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明确努力方向, 增强自信心, 走向成功。

2. 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 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不喜欢打草稿, 为了提高计算速度或嫌麻烦, 就省掉了打草稿的过程。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专门的草稿本, 让学生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 督促学生认真打草稿。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慢慢养成打草稿这一良好习惯。

(2) 要培养学生做完作业检查、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做计算题的检查方法是:一是检查题抄, 二是检查竖式, 三是检查答案。

(3) 要在错误中反思, 提高计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犯错是不可能的, 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吸取教训, 并且改正错误。通过训练反思, 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在进行计算时, 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如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乘法口诀表记忆不熟练、进位问题、小数点问题等, 所以,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把错误的地方指出来, 让学生把自己错误的题记录下来, 再把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多练一练, 并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 让学生养成认真做题的习惯, 以防计算时出现类似情况。

摘要:数学计算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经常受到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个别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始终处于低级水平, 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从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 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兴趣,习惯

参考文献

[1]汤兴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生教学 计算机能力 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24-01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分钟增加效益,提高质量?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精讲精练,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省时、省力、高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教师应该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

2 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提高计算技能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關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把计算教学与估算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一举两得。随时进行估算训练,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和方法,明确式题答案的范围,减少错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素质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大有裨益。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中,学生容易套用、滥用一些性质、定律,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自己诊断错误,反思计算出错的症结点,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在简便计算训练中,还要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 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计算中,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一些良好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

(2)及时校对的习惯。

(3)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时,格式要规范,方法要合理,要认真检查计算过程。

(4)自觉检验的习惯。在计算中,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9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长远看,学会计算终身受用,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可就目前而言,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面临尴尬局面。大家不妨分析一下每学期各年级考试的试卷,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学生计算的失分率却非常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通过平日的教学,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如6与0,1和7,5与8写得模棱两可,以至于学生自己也无法区分。

(2)计算过程出错:如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或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等。

(3)计算习惯不好:如计算时不打草稿,全凭口算。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等。

(4)连带错误:如应用题列对算式算错数,计算题一时疏忽顺序出错导致整题错。

为了减少学生计算方面的错误,我们不妨尝试一下:

一、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草稿纸要精心准备,有的学生计算的时候不用草稿纸,有时只拿一小块或一张纸,在上面算来算去,挤得满满的,这就为算错埋下了伏笔。

2.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3.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

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4.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5.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要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二、注重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加强学生对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并鼓励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首先重视错例分析,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并写好错题反思。

三、多提供学生说计算的机会。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应该重视“说”的训练,说的指导。让学生一计算的时候就说,说计算的思路,说计算的方法。学生会说了,也就会计算了。

四、加强口算,巧用简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平时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口算本,在早自习练,课前练。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出些口算卡片,学生哪个类型的题目掌握的不牢固就专练那个类型的题目。找准了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练习,针对性强了,效率也就提高了。还要对一些计算经常用到,对一些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题反复口算。

还有计算时要求学生自觉利用简算,提高计算正确率。针对某些简化策略要进行些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巩固。

五、做好示范,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课堂上,板演符合规范,做到既言传又身教。讲评、作业和试卷批改等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

六、加强适量的计算训练

训练要有重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容易错的题型,掌握不牢的题型等要多练,天天练,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开展练习。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0

张艳霞***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实验小学748100)

内容提要:本文从“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口算训练,打好计算的基础;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探索。

关键词:兴趣训练培养设计习惯

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习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试卷和平时的作业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数学小竞赛,以大组为单位,给每个队找个动物队长,小虎队、小熊队、小猴队等等,比赛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合作题等,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扣5分,最后胜利的队伍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很感兴趣,很多学生在上完数学课以后,来跟我要求希望下次再比赛。

二、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还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等等。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

三、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四、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同学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

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数学离不开计算,我们必须课课练,天天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习惯的培养不能当做口号去喊,需要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抓起。计算题出错的原因很多,但学习习惯不好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由于学生审题不认真,经常将25×4÷25×4=16,错误的计算成25×4÷25×4=1。由此可见,认真审题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计算正确前提与保证。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兴趣;意志;技能;习惯

计算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它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上贯穿始终。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技能,培养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计算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对计算充满兴趣,再将这种兴趣正向迁移到数学内容上来,那么,学生就会变成学习的“乐之者”。

1.创设情境,改善计算教学的枯燥氛围

在计算教学中“题海战术”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办法,认为通过大量的计算,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速度和正确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计算的情感因素。很多学生认为计算就是简单的数字和符号,枯燥的加减乘除,“谈‘计算色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会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计算融入其中,在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形式多样,转变计算课堂的单调教学

再好的方法,重复、机械、长期的应用也会磨去它的特色,更不用说不太好的教学方法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而且他们还有着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内容需要,开展一些关于计算的小游戏、小竞赛的活动,如计算抢答、开小火车、答题闯关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3.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计算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会给学生树立一些同伴榜样之外,还会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中外数学家的名人轶事,积极地引导学生,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见闻,又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学生计算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的坚持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1.每日一练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口算和笔算,加强计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组织口算训练是为计算能力夯实基础的重要环节。因此,我每天都会给班上的学生留下10道口算,10道笔算,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通过这种长期的计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突出重点

单纯机械的训练,时间一久,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倦,因此,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计算训练之前,都会对“为什么练”“练什么”“练了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目的”等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确训练的重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

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计算方法,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1.教授数学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基础

学生面对一道计算题,想要解决,就需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公式等。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决定了他计算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会在计算之前,将相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如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一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边的等。学生真正掌握了,计算就不容易出错了。

2.加强数学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讲不练或者讲多练少都不行。因此,我在教学中会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及时发现学生计算技能中的缺陷,在下次的训练中,有的放矢,加强训练。此外,我还会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升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思索,独立完成作业;先复习,再做题;有难题,先思考,不急于寻求帮助;养成自觉检查、验算、有错就改的好习惯等;对于学生的书写习惯也要加强要求,让学生规范书写,防止写错、写漏等。

此外,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方法统一,要求严格,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参考文献:

[1]吴玲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一代,2013.

[2]秦昊.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1.

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能力培养,措施

小学课程相比于初高中课程而言, 科目多且涉及范围广, 教学科目的设置和安排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开发和提高学生的潜能, 而数学则在小学教学中举足轻重。数学, 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和数字打交道, 深层次而言则涉及数学模型、数字建模以及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经济问题的解决。数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计算一加一的工具, 它还可以告诉学生如何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数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锻炼思维能力。而计算则是与这一切密不可分的重要一环, 数学计算是数学活动进行的基础和根本, 没有了计算, 数字就只会是抽象的存在, 无法串联在一起, 而各种复杂的数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

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 计算占有较大的比重。例如, 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分数的认识和计算、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 这些知识都和计算息息相关, 由此可以说计算贯穿着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和学习。在实际教学中, 计算教学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 部分教师忽视计算的重要性, 认为只要让学生弄懂教学大纲要求的数学知识, 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生年纪较小, 正处于心智发展阶段, 学习过程中难免马虎大意。针对这一现状, 老师并未做出及时合理的处理。小学生年纪尚小, 教育主要依靠老师引导, 而现在面对这些教学中显露出来的问题, 该如何进一步解决和改善?本文通过对当下数学计算教学现状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授课通常都是围绕数字和运算法则进行, 久而久之, 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 从而逐渐丧失听课的兴趣, 放弃对计算的进一步学习和钻研。兴趣是做事情的根本动力, 因此, 教师应该首先从兴趣培养这一点入手。在实际的计算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多下功夫, 善于把握教材, 扩充教材, 发散思维, 多搜寻有趣的情景案例, 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把枯燥的数学计算转变成趣味盎然的知识游戏。

二、注重导课环节

小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相对要慢一些, 尤其是在面对数学计算这种“说一不二”的科目时, 如果长驱直入直截了当进入话题, 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应该使用活泼生动的案例自然地引入当日所学内容, 由话题引出数学规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思考后, 所得到的知识也往往能够很快地融会贯通, 活学活用。

例如, 在学习加法运算时,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活动。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掘加法的奥秘。

三、加强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计算, 锻炼口算心算也不愧为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计算能力的办法。通常小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学校教育, 课业负担比较重, 所以教学计算之后再布置大量的计算习题作业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反而, 选择适当的题目在课堂进行口算或是心算练习, 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知识, 锻炼学生反应能力, 也便于老师及时地进行指导纠正。

四、在改错中提升能力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出错在所难免, 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 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没有出错就偏爱, 更不能因为哪位学生的错误多就“放任自流”。错误的出现代表的是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以及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错误并加以讲解和指导。对待学习, 每位同学的能力都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老师协调好自己的时间, 对问题多一些的学生课后多加指导, 使其尽快跟上班级学习大流。

五、多形式巩固计算学习

计算教学应当注重与实际的结合, 教完每个计算法则规律后, 教师需时常采用多种形式不定时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如, 可以利用小竞赛或者数字游戏之类的活动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 对新事物兴趣极大, 变换方式, 不拘泥于试卷式的考查对他们而言会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 可以说是以后学习的基石, 但与此同时, 教师怎样更好地去教授, 学生如何很好地掌握,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钻研来解决和完善, 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这个课题非常值得钻研。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努力让枯燥的计算课堂趣味横生, 让计算课堂成为学生期望的知识乐园。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3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文/徐晓雯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一年级作为学习生涯的起点,对孩子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迫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对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与训练规定了具体的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结合我在一年级教学的实践经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计算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所以,在教学中,单纯地为了计算而去计算,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主动探究所要教授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创设了学生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帮老奶奶收南瓜的情境,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火把。学生在此之前只学习了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从而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但坐不住,而且注意力集中地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又能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影响,明白算理。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出示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红苹果,盒子的外面有4个青苹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青苹果,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盒子外面的苹果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4=13

同样,教学9+7,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抢答等。

例如,“夺红旗”比赛:出示课件,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请3组同学来完成,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等。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诸如“8+5=3,15-3=18”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有些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计算,因为很多学生20以内加减法已经会了,所以,不少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教师教给学生检查方法后,很多学生也只是装模作样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习惯需要教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提出要求,关键是教师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书写小能手、作业整洁标兵评比等,让学生从中享受到书写带来的快来。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五、坚持不懈,合理训练

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每天课前5分钟的口算或5分钟的多样化练习,能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课外,让家长利用时间,配合老师进行口算练习,不要嫌麻烦,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孩子们总会有进步的。

我以为,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4

内容提要:本文从“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口算训练,打好计算的基础;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探索。

关键词:兴趣训练培养设计习惯

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数学计算应该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技能,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我对每次的月考卷进行分析,在计算这个大题里,分数占总分的40%,翻看了学生考的数学试卷,有80%的同学在本大题不能拿到满分。在所有失分的题目中,由于计算而失分的题在总的失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知识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因为培养计算能力,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里品质的重要的手段,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一、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数学小竞赛,以大组为单位,给每个队找个动物队长,小虎队、小熊队、小猴队等等,比赛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合作题等,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扣5分,最后胜利的队伍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很感兴趣,很多学生在上完数学课以后,来跟我要求希望下次再比赛。

二、加强口算训练,打好计算的基础

1、基础性训练: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 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 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 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 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早读课,一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 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让学生 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 也就大大提高了。

2、针对性训练: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 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 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 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如“1/12+1/3”,这种

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 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分母扩大几倍,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 : 1/12+1/3=1/12+4/12=5/12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 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 的差),如2/7+3/13,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分子是26(2×13)+21(7×3)=47,结果是47/91。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则口算更快。如“1/7+1/9”,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

(63),分子是两个分母 的和(16)。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 母,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 方法是:把大的分母(大数)一倍一倍地扩大,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1/8+3/10把大数10,2 倍、3倍、4倍地扩大,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当扩大到4倍是40时,是8的倍数(5倍),则公分母是40,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5+12=17),得数为17/40。

3、记忆性训练: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 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在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 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 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4、规律性的训练:一是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

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 性质的运用等。二是主要是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

三是掌握一些特例。如较常遇见的在分数减法中,通分后分子部分不够减,往往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 大1、2、3等较小的数时,不管分母有多大,均可以直接口算。如12/7-6/7它的分子只相差1,它差的分子一定 比分母少1,结果不用计算是6/7。又如:194/99-97/99,分子部分相差2,它差的分子就比分母少2,结果就是 97/99。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3、4、5等较小的数时,都可以迅速口算出结果。又如任意两位数与1.5积 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再加上它的一半。

5、综合性训练 :包括以上几种情况的综合出现; 整数、小数、分数的综合出现; 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综合训练。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判断能力、反应速度的提高和口算方法的巩固。

三、要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3.74×9.8时,学生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3.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解决了。

四、优化练习设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同样,计算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练习,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也不是让学生“泛泛地练习”,越多

越好,致使学生陷于题海之中。如果练习简单重复,学生就会不感兴趣,甚至抗拒,练习效果就很差了。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就要注意优化练习设计,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趣味性和思考性比较强的题目。对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错的地方,要注意讲解,及时纠正。此外,要多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运算,找出最简便的方法。这样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计算,使他们养成计算完毕后自觉检查和验算、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做好典范,在板书时要规范认真,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危险品运输安全培训下一篇:施工员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