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05-03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共12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受到公众的广泛注意.数字化的`社会呼吁着优质的数学教育,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产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逐步形成,教师角色得到新的定位,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识别、自主参与选择、自主参与摄取、自主参与调控的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一些看法.

作 者:黄云鹏 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二十七中学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2

一、活用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可能

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教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 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对于学生可独立操作的知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直至独立获取新知。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第一步指导学生按凑十的需要操作小棒。先把2根分成1根和1根,把其中的一根放在9根里凑成10根,再与剩下的互根合成11根;第二步让学生用出声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第第二步让学生用出声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第三步脱离小棒说想的过程,在学生达到熟练的情况下,趁机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10法。有了9加几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 合作研讨,在合作中学会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3

那么,在小校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创设情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为克服数学课枯燥、抽象等问题,教师要努力带领学生动手摆、剪、拼、贴,用直观化的方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样学生亲自经历“玩中有学”“学中有乐”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掌握了知识。

二、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主动、高效地去获取知识,关键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最普遍、影响力最大的交流工具,它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在上数学“统计”的内容时,我没有枯燥地讲什么是统计,而是在上课时说:“同学们,六一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气球把教室打扮打扮,可是不知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我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卡片,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涂卡。不一会儿,各组统计数字都有了,而且还把调查结果说得头头是道。

统计问题比较抽象,但如果选例得当,语言生动有趣,学生就会乐于思考,思维活跃,就会很容易掌握,还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在课堂教学中,投影、电影、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手段和设备的运用,能起到变描述为形象,变抽象为直观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单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无限的广阔性。

四、运用“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次成功的体验会激发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决心。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不同侧面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且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认为“我能行”、“我能成功”,始终保持一种成功的心态。自信的火焰是学生自觉、自主学习,永不衰竭的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4

体育组 文青于兰

体育教育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所着重的是“教法”的改革与改进,而忽略了“学法”的研究与改良。新课程标准的出现给体育教育者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一个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从事身体活动的习惯及获得健康的锻炼方法。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性,使他们学会如何自主的学习。

一、激发兴趣

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他的认识活动中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等因素密切相连,也和支持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直接相关,它贯穿于整个体育学习中的知识获取、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发展。

1.建立良好的学练环境和建设和谐的学练氛围,有利于体育兴趣养成。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良好的学练氛围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地吸引和推动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体育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教法和创新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创建有利于学练的良好环境。①用“快乐体育”影响学生,可以防止或克服学练中的怕苦、怕脏、怕累和其它因素造成的厌学、惧学等消极心理。如体育教师的语言风趣又有启发性,动作敏捷又有风度,言谈举止中透射出优雅、灵巧和优美,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快乐体育”,易于实现体育学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②运用创新的组织形式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徒手操练习,口令可以是教师喊或哨子吹,也可以由学生和教师轮换喊,还可以用音乐伴奏等;做操的队形可以是横队、纵队、圆形、弧形等;做操的形式可以是原地或行进间,分组或统一进行;做操的节奏可快、可慢等。由此体育教师运用科学的教法和创新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和良好气氛、既体现了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别致和难度的适宜。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别致,难度、深度安排适当,是培养和激发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 杰认为,儿童的好奇心不完全决定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要看它和主体的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太熟悉的,因为屡见不鲜,不为人注意;完全陌生的,又因为和主体已有的经验联系不上,也无法使人感兴趣。因为,体育教学中学对别致适宜和已有经验联系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又陌生,需要经过主观努力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掌握所学内容,伴随这一学练过程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的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更多兴趣和爱好,投入和参与。

二、尝试体验

1.尝试自学,掌握动作的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教学用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动作图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生动的映像。这种具体的直接的想象刺激,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基本理念。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立定跳远有几个环节,手和腿应该怎么做?②我们学习青蛙在陆地上跳跃时怎样才会跳的更高、更远?学生通过观察图解,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尝试初步练习,并初步掌握了动作的基本理念。

2.注重同学间相互讨论,提高尝试成绩。在尝试练习的活动中,学生自身的认知或操作活动是学生实践的主要来源。而在讨论、评论等交流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可以来自交流活动的本身。如:当一名学生正确地完成一次动作练习后,让学生谈一谈心得体会,这种交流活动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到自己的不足点或实践的缺乏之处,而且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由于学生尝试实践的不同,但又有相似的心得体会,因此,通过讨论,还能唤起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或起到丰富学生的实践的作用。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蛙跳”的要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当你能够顺利的跳高和跳远时,你的腿有什么感觉?要用多大的力?”他们通过相互讨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心得体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提高尝试成绩。

三、合作

1.确立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表现在,创建学习情境、整理学练旧知识,为学生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练内容和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阶梯性。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创新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积极的态度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2.自主学练探究。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释放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找到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引子”,运用“启发、引导、实践、帮助”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探究。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技术时,教师可以按照合作小组形式先让学生在场地上跳上几组。通过学生在场地上跳的初步感知,教师结合内容质疑:立定跳远与蛙跳的技术特点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合作学习。经过学生的探究、小组讨论出结论。

四、评价发展

1.树立全新的评价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要抓住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个体性、主体性等特点,确立学习体育在教育中的影响、作用,明确学习体育的具体教育目标,使评价目标和教育目标一致,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体育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力求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评价方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要发挥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作用。在评价中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全面教育、实践、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既要评教学效果,又要评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评体育知识、机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等。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5

语文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激情与机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学生的心情、激情、机智与个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果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火花,灵性的花朵,张扬的个性,这样的课堂不能说是成功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因此,今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地废弃那些无用的提问和讲解,将有限的时间放到给学生解疑和语言文字训练上,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我认为,“质疑问难”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能力则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有提问的意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怎样才算“学会学习”呢?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要有泛读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要有获取、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创新的意念;要有开展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终生学习。上述“八要”,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财富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发问,把创造力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头脑,把儿童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有问题鼓励他们问,要给以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拓展视野;解放獐墙报时间,以便他们有时间思考人生。在五个“解放”中,问是特别重要的,没有问就没有创新。古人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探索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条件。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尊重学生,新生学生的人格,新生学生的自尊心,新生学生的思维劳动。刚开始,由于孩子受到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幼稚或错误的问题。作为教师,决不能轻易或粗暴地扼杀这娇嫩的幼苗。因为孩子们主动探索、积极求学的可贵精神,正是教师们的期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时解答不了,教师应该坦然接受、实事求是。这说明,学生的提问突破了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养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所有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也正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学生受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开动脑筋,构设矛盾,提出了问题,他们就希望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遇有这种情况,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或办法,或是教师组织学生讲座解决,或是在学生不能解决时由老师来解答,都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师悦纳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地感受到一种信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欢迎学生随时提问。如果教师受到教学讲究系统性、完整性等理论的影响,向学生提出: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打断老师。如果说有问题要问,应先记下来,等到临下课,老师留出时间来,让大家提问的时间再问。结果往往是,当老师把课讲完,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或是提问的学生特别少,或是根本就没有人提问。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不同的反应之间,会产生干扰造成抑制而导致遗忘。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要形成新的反应,这种新反应对旧反应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正是这种倒摄抑制的作用,使用权得学生那些已经产生而未记忆怕问题,经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已经遗忘。因此,提倡学生在课堂提问,就应该没有时间的限制。这才是真正保护学生。(1)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发现,是教学的目的。小学生的发现不是寻求人类未知的事物,而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循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中,逐步发现问题,发现知识,发现情感,发现方法,发现学习语文的读写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引导”与“发现”的结合,从本质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A起始阶段——教师示范“发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作好示范,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提问时,教师可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为什么写‘几痕’细线呢?‘痕’一般指痕迹。”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教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与兴趣。

B引申阶段——学生主动“发现” : 学生一旦领悟了“发现”的真谛,他们就会主动地求学。这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安排能让学生“发现”的基础,使之产生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当学生发觉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知与不知的焦点上加以点拨、创设情景,这样才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质疑,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大体上可分为直觉型质疑、思辨型质疑和探究型质疑三种。

直觉型质疑,是一种初级的质疑,它是感觉对象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直接构成矛盾联结时,学生不假思索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例如,学生初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不会讲的词、不理解的句子等,马上就会提出来,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于学生质疑能力不强的时候或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

思辨型质疑,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质疑,它是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形式,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所发现并提出的 问题。这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琢磨推敲,字斟句酌,就会产生疑窦,就会提出问题。

探究型质疑,是一种试图发现隐含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或隐蔽在事物背后有关知识的质疑。这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当学生对某些事物有所认识,对某些知识有所理解,但又感到不足时,他们就会借助于已经获得的对有关事物的认识和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去构设新的矛盾,以求得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或探求尚未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

作为教师,把质疑的种种思路教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其方法如下:A查异 查异,就是检查,发现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并从这些情况出发,进而提出问题。B揭拗 所谓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矛盾即相互排斥的对立的事物。如果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确实存在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

C对比对比,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世界万物都有是对立统一的,有了比较才能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更好地认识。

讨论,就是由教师按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设计讨论题或者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分组讨论,也可全班讨论。讨论的过程开放多元,提倡多向通话。鉴于课堂讨论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住处传递,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智能、培养创造精神具有显著的效益。

讨论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作有过程其实也是解疑的过程、释疑的过程。在运用讨论组织教学时,教师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a适时调节器控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机敏地作出反应去相机诱导。B运用培养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具体要求,渗透到讨论中去。C适时归纳的能力。讨论之后的适时小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纷乱的头绪,有条理地梳理讨论内容,清晰地归结讨论成果,还可以修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那些带普遍性的错误。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在不断涌现,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只有通过争论方能泾渭分明。同理,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也是毋庸忽视的。首先,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争议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第三,争议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这是因为“争议”的基础理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充分依据。没有求异创新的思考能力。便很难奏效。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断往往是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希望自己能够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青少年更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发挥评价的下面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时,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带给他人自尊和自信。对于学生提问的评价,教师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评价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层实施。让各部分学生都有向上突破的更空间,从想提问—能提问—善提问„„分层评价,有利于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二是评价采取不同的方式,百花齐放。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恐怕是教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当然,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渐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评价、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因为小组、同伴的评价往往更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更利于超越认知水平的内容,鼓励求异。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提问方法的范围内,以常规问题为参照;而超出学生年龄水平以外的问题,突破标准参照,允许不完善,鼓励创新。教师与学生可以及时记录“创新问题”,并定期将“问题”汇总于班中自创的《新十万个为什么》,定期展示,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我认为,在小学学习阶段,特别是语文学习,评价更应偏向“形成性”这一特点,重视发挥导学导教功能,尤其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启迪。课堂教学中确立怎样的“中心”往往是某一种教育思想的反映,而“中心”的转移又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备课时,教师虽然对课堂提问做了精心的准备,设计也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是从课本出发的,设计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从课本出发的,教学中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疑难、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根据教师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设计的问题不一定切中学生的所“疑”所“惑”。“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的观点反映了从“成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理念转变。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则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新颖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者,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去苛求学生,相反,教师应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体谅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让每一个学生都处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之中。当然,在以“问题”统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发挥组织者、激励者、指导者的作用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消除师生之间那隐约存在的距离感和戒备心。他们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受,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民主、自由、平等,学生间团结、协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由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6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桥九义校 饶佳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还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知识时,精心创设情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也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可创设本班学习委员到文具店,统一购买学具的系列情境。上课开始了播放购买文具用品实况:⑴购买圆珠笔8盒和铅笔10捆,每盒圆珠笔6支,每捆铅笔10支。⑵学习委员给同学们说:“圆珠笔的价格好贵一盒6支就要9元,一捆铅笔10支才2元。”让学生观察购买文具用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⑴购买圆珠笔和铅笔一共有多少支[6×8+10×10=48+100=148(支)]⑵每支圆珠笔比每支铅笔贵多少元?[9÷6-2÷10=1.5-0.2=1.3(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改变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动手操作,增强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折痕相交于几点?(1点),而这一点刚好在圆正中心,最后得到圆心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同一圆中通过测量圆的直径、半径,从而找出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为d=2r,r=d/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

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

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供空间让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共120棵,松树是柏树2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这道题可用多种方法解答。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已学的知识探索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最后老师加以指导,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实践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来自身边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习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素材。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自己当做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每人从自己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情境中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的这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 学生求知欲的强弱,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 我常常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来抓, 力求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 产生探索和参与的欲望。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 媒体激趣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通过对教与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讲, 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它不仅伴随着声像, 生动形象, 富有趣味性, 而且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科学量化过程, 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运动变化情况等。

例如, 小学一年级“连加”教学, 我是利用电脑动画来贯穿的, 我的教学导入是这样的, 在清清的小河里随着音乐4只小鸭子摇着头缓缓游来, 接着又游来了5只小鸭子。这时我让学生自已来表达, 自己来提问, 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地说出题意, 很快列出算式4+5, 接着电脑展示又游来1只小鸭子, 这是新的教学内容内容, 但学生从图中很快已经理解了。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自觉地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课堂, 随着教师的引导, 渐渐的驶入知识的海洋,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的知识,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游戏激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的引入, 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不易集中和稳定, 他们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务, 针对学生这些特点, 将各种各样的游戏引入课堂, 融入适当教学内容中去, 以提高学生学习举。如低年级可组织“摘果子”“放气球”“钓鱼”“小小邮递员”“小小百货商店”等。高年级可举行“夺红旗”“擂台赛”等。

(三) 把表演融入课堂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表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所以,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 同时要培养能力, 更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助长能力, 我认为数学课可让学生活动起来, 恰当运用学生的表演才能,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节内容时, 我提出一个要求, 即不用口述, 用表演, 使其他学生来区分出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同学手中拿着一个圆形纸片, 用一根手指绕圆形纸片的一周画了一圈, 接着又用整个手掌在圆形纸片上轻轻一拍。还有一位同学, 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 自己围着这个圆跑了一周, 接着又跳到圆内踩了踩。这样, 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区分了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得到了关于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感性认识, 从而对以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用故事或图示记规律, 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一些规律比较难懂, 难记, 而这些规律, 又是我们日后解决问题时所必须应用的,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找适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强化认识。

例如, 教学“分数, 小数, 百分数的互化”一节, 我就用简单的图示来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记忆 (如附图所示)

通过图示, 学生很形象地记住了小数化成百分数,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同时加上百分号;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以及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尔后, 我又通过故事来增强学生的记忆, 小数和百分数住得比较近, 相隔两家, 他们是好朋友, 小数常常向右走通过两家到百分数家中, 百分数也常常向左走两家去找小数玩。分数看到了很羡慕, 但她比较害羞, 于是她找到小数让小数带她去百分数家玩。可百分数很大胆和分数认识后, 便自己去找分数玩了。

虽然故事很简单, 但当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述出来后, 学生对于故事的记忆程度要比规律高了许多, 同时又掌握了规律, 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产生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 在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一章时, 我要求学生自己说出你在这一章所掌握了哪几节内容, 每一小节又学到了那些知识, 接着你针对所学知识, 向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同, 他们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关注课堂中的核心问题, 统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解决许多个问题, 核心问题就是指起着统领的问题。它应该属于学科的, 是与数学知识本质密切相关的问题;它又应该属于学生的, 是学生真正有疑问的、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它还是应该属于教师的, 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此为探究主线开展活动的问题。

例如, 教学《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时, 教师可以创设下面的情景展开教学活动:

三年级定于下周二举行跳绳, 周五举行踢毽比赛。三年级共有3个班级, 每班选7人参加跳绳, 选5人参加踢毽比赛, 三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跳绳、踢毽比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认为应该先求出每班参赛学生人数。

教师出示三 (1) 班参赛学生名单并提出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接着进一步提出核心问题:要让人清楚看出:跳绳、踢毽的、既跳绳又踢毽的各有哪些人, 怎样用圈表示出来?逐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统领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将会把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改变为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使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容清, 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吴正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教育研究, 1999 (1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123-02

自主学习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能阅读、会阅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预习中划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让学生清晰地展示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他们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学习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活跃自主学习的气氛。

三、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

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

四、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对于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要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情境中,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特别是配乐读,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

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句话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点、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教师不能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具体水平评价。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等鼓励性评价。教师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评价很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七、 注重独特感受,有重点、有质疑地朗读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抓重点、疑点,几遍下来,仍不知所云。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精湛之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谓。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朗读。例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等等。此时,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可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只有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八、注重教材的运用,巧妙地“迁移” 阅读教学的内容

课文能提供给学生拓展阅读的的语言材料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大纲要求,进行适当地“迁移”。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进行“迁移”性朗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使其对学校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修养,充实思想,陶冶情操,从而成长为一个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9

张姝丹

四川省石棉县七一中学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存,自主交际”,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约束,班级形成了自觉的默契,不仅解放了教师“当爹当妈”的双手,更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他们今后学习乃至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让学生的自主管理目标和班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任何一个好的班级理应有明确的班级目标、班训、班规等文化底蕴。要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就必须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把自己的管理纳入本班大的奋斗目标中去。实行目标管理,要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必须有目标。将每次活动的目标张贴在教室公示栏里,督促学生对照执行,形成人人参与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在制订时广开言路,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订出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目标,全体学生认可后得以实施,以保证学生自我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使班级日常各项管理工作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

二、“面向全体”体现学生主体,“轮流上岗”实现全面培养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规定每一个班干部的具体职责,在管理中建立起一套“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制度。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在集体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我让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了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从而形成责任意识。

三、以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行自我管理教育的班级活动中去实践培养和完善。让学生参与组织各项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活动我放手让学生组织,各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操作步骤。如,从第一学期开始,就由学生分组轮流出黑板报,一月两期,从组稿、排版,到撰写、绘图都由学生完成,并组织学习、评比,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在活动中也教育了自身。

总之,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当好学生的帮手和领路人。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在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的得与失,及时改善策略和方法,方能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10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景家店学校

冯新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小学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空间。

近年来,我们围绕复式教学,在单式班中开设的“单式复教、分类指导”的课题研究中,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现了“面向全体、分层递进、动态优化、同期达标”的实验目的,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单式复教”是指在单式班中进行的复式教学。即在单式班中按一定方式(如学习成绩优劣、爱好兴趣的差异等)分成两部分,实行“合—分—合”总体教学环节,动静交替两三个回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一、“合”中激情,“分”中求知。

单式复教第一个环节是“合”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疑问。如果第一个环节处理的好,学生求知欲望浓,积极性高涨,效果自然就好。在“单式复教、分类指导”教学中,有效的组织“合”的环节中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最大可能的发挥学生内在潜能,自觉主动的去探求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规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从不将问题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自己“悟”出。那么,学生的感知会更直接,记忆更深刻,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中,我在“合”的过程中先利用教学录像带,播放《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对历史有所了解,让学生初读文章后,进行了“分”的教学,采用了“隐形分组法”:给同学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他用心何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诸葛亮是用什么方法“造”的箭?他的才能比周瑜高在哪里?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5条)?三个题目难度不同,学生想回答哪个题目都可以,回答相同题目的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因为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当然就好。同时,学生想完整地回答好每个问题,必须反复地读文章,理解内容,也达到了教学目的。符合了波利亚的教育思想:“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动”中质疑,“静”中发现问题。

“单式复教”同样存在“动”与“静”的交替,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水平不一样,因此在“动”“静”交替中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问题,貌似不同,目的一样。“单式复教”教学中采用“动”与“静”横向并轨进行,“合—分—合”纵向交替进行的教学结构模式,这两项教学活动,互为补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课堂教学重要做到有机联系,紧密配合。在“动”的部分中让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展现自我,鼓励求异思维,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加科学引导,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谜团,达到豁然开朗,心中释然的境界。而在“静”的部分学习中,在小助手的配合下,通过阅读、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见解和发现,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我教《将相和》一文时,在“动”“静”交替环节中,我给“静”的一组布置了题目,其中之一是“你觉得文章人物中最值得你崇拜的是哪位?为什么?”,在“动”“静”交换后,我发现16名同学中,喜欢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蔺相如的有9名,喜欢作战勇敢、知错就改的廉颇将军的有6名,还有一名小同学却喜欢赵王,大家说赵王有什么好,胆小怕事,遇到事情什么办法都没有。可这位小同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赵王大胆使用没有官职的蔺相如,说明他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而蔺相如两次立功,都得到了赵王及时的提升和赏赐,怎能不说赵王是一位明君?这位同学的分析入情入理,我在肯定其他同学回答后,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大家:在战国时期,虽然赵王较弱,但因为赵王用人得当,赵王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这样,同学们求异思维得到保护,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观察问题也会向多角度和全面性方面发展。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三、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学习的合作性。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只有具备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才能永立潮头,处于不败境地。培养人才的责任在教育,教育的责任在教师,作为教师就应该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竞争的舞台,在竞争中使他们意识到只有合作协助,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单式复教课题实验中,我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气氛。让学生在竞争中懂得: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我在一次情景想象作文教学中,就尝试了一种合作式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文一开始,在“合”的环节中,我让大家看了同一个地方的两个不同画面。第一幅:碧水青山,野花盛开,彩蝶飞舞,牛羊出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二幅画的是同一个地方,却是黄沙满天,裸露的土地上现出了大小不等的树桩,在一株枯树下,一个人头骨被沙土掩埋了一半,给人凄凉和悲惨的感觉。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是什么原因将美丽的土地变为满目苍凉?我采用“一帮一”隐形分组法,让学生自由分为6组,根据画面以及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作文应确立什么主题,主要突出哪个方面,每组自由选一名学生上台汇报。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作文,可以一人执笔,其他同学协助,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作文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修改,然后,我从每组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评委,请各组自选一名同学上台读文章,本组内同学还可以及时补充,评委进行打分。这时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对本组文章进行修改,力求达到最好。最后进行评比,选出优胜奖。在作文中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得到了体现,思维得到了开发。真正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 学习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9-02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深远,但是要在初中课堂中实施却不容易,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个体自觉的认知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而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便于理解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平面几何“角”一节课的教学中,利用手电光束为实例,提出研究角的问题,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触摸角的实物模型,从而弄清角的边、角的顶点、角的内部、角的外部等概念。再思考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如何度量角的度数等。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习兴趣,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然,在引导学生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准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二、巧设数学活动课,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不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实践课,只要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知识有收获的课均可尝试。如,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动手,在学生实践中拓展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像测量物高问题就可以尝试上探究实践课:教师可尝试用大半截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去学校操场,亲自动手测量操场上旗杆或树的高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留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怎么测吗?直接测还是间接测量?间接测量需要哪些辅助量等?每组自寻方法,实在没有办法的,则教师给予一定提示。这样的课,学生有兴趣,更能体现自主学习。实验过后,回教室汇总测量物高的方法,这样,既可常规测量方法,也有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

三、课堂上应该注意的几方面

第一,探索的内容应是自然的、基于学生内在需要的在探究性课堂上, 课题的提出以及探究方案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内在需要, 这样的探究性活动才是自主的, 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否则, 学生看似在探索, 实际上是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操作, 这样的探索并非自主的, 而是一种改头换面的“ 提供”。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如果学生本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从事这样的探究活动, 不知道探究的思路的来源, 那么, 当学生面临新的探索情境时, 将无法知道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也难以发展探究能力。当然, 我认为也不是任何知识都要求学生去探索,如果课题的内容不适合学生探索或探索要求太高, 不妨直接告诉学生有关结论及其证明, 让学生掌握“什么”与“为什么”并学会运用, 也未尝不可。

第二,探索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当教师设计好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探索问题后, 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 而不应考虑教学内容能否完成而匆忙了事。只有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去讨论、去交流, 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探究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第三,探索要重视从合情过渡到逻辑,新课程加强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但也不能忽视逻辑推理的作用。一些有关命题、法则、公式等的探究教学, 需要学生大胆尝试、猜测, 获得某些合情的结论, 但更需要进一步让学生确信这些结论的正确性。从合情向逻辑过渡, 这是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需要, 也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12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是关键。学生对预习方法掌握得好,可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终生受益。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有课前预习和课堂预习两种。对于探究性实验应采用课前预习,明确提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方法步骤、要重点观察的现象等,让学生课前自行设计实验的步骤、实验操作方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动手做实验,且实验时能思路清晰,节省大量时间来讨论交流。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大部分学生对蚂蚁非常熟悉,利用课前学生的观察、调查、捕捉蚂蚁,这样课堂可以直接做实验,还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用来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

课堂预习,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在课堂中自学,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个或几个相关的重点段落,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例如,《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是怎样的?2.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是怎样的?3.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训练,既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重视课堂的引导。一节课的好坏并不是教师讲得多好,而是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活动。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刚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学生很不习惯,有很多学生不懂怎样讨论,感觉课堂学习一下失去了目标,不知如何下手。为此,教师可安排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小组长,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是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减轻学生负担,活跃课堂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渐渐习惯了,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喜欢实验,因此可在课堂上做探究实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手段。探究实验可严格地遵循五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有时常常会遇到与假设不相同的现象,如果放弃或者生硬地解释与假设的一样,不仅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则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大部分学生发现在盒子的明亮一边放10只鼠妇时,结果是有的组的两边一样多,有的组的鼠妇在两边来回跑,有的组明亮的一边反比阴暗的一边多……这些都与当时的假设———大部分鼠妇跑到阴暗的一边不同。这时可引导学生找原因,经过讨论,有的学生发现实验前就已把鼠妇装到明亮的玻璃瓶里了。是不是这原因呢?有的学生提出把实验盒拿到教室外的强太阳光下试一试。于是我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验证新的假设。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质疑的火花加以引导,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

最后,课堂的延伸是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是让知识生活化的一种途径。课堂的延伸并不局限于课前或课后,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一种是课前知识的延伸,对于相关的知识可以引用一些典故、科学家的故事、资料片等。例如,教学《光合作用的发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去调查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及其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利用课前五分钟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实现了德育的渗透。一种是课后的延伸,例如《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绿化设计的简单方法,然后对我们的校园进行绿化设计,对我们的校园进行测量,找出亮点和不足,对学校的领导进行采访,征求同学的意见等,每组设计一份校园绿化方案。这样,使知识得到了延伸,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既然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为我们开辟了如此广阔的探究空间,我们就应有理由为学生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法,并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学习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上一篇:cv求职英文简历下一篇:“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