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村庄散文

2024-04-17

落雪村庄散文(精选7篇)

落雪村庄散文 篇1

父亲说,老王打了一辈子光棍,没留下一男半女,他是在那个寒风吹彻的夜里死去,陪伴他的只有那条像他一样衰老的黄狗。他是第二天被人发现的,人发现他时只留下那条在昏暗的小院里哀鸣的老狗,其他的他什么都没留下。第二天,他那冰僵的躯体就被抬走了。雪又是没完没了地下着,淹没了那条老狗的悲鸣,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

我一直在想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村里的老人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宿命,谁也无法逃脱。

屋内的炉火烧的很旺,我索性丢入一把干枯的柴草,顿时火苗从炉盖的缝隙里窜了出来,发出噼啪的声响,炉火顿时照亮了整个屋内。每年冬天,总有一些人在寒夜中默默地死去,倘若没有人发现他们遗留的冰冷的骸骨,想必是没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他们存活在这世上。

我忽然暗自庆幸起来,庆幸自己羸弱身子骨居然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季。不是每个人都如我这般幸运,有些人天黑时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再为人看到时却早已化为了一抔黄土,留下的只有村西那些孤零零的墓碑。

乡村的冬季遍布严寒,村中许多老人的生命像是那些孤零零的高挂在光秃秃的树杈上的巢窠在这寒冬腊月的风中摇摇晃晃,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仿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宿命。

我在村边曾经见过一位老翁,年过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在大雪中依然戴着斗笠在村西的河边只身垂钓。听说他现在依然健在。但是为什么有些人的生命却熬不过那漫漫冬季的严寒?

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站在横斜的盐碱荒滩里终于找到了答案。

那是一个霞光烂漫的秋天,北方的大风刮过黄土岗,扬起阵阵尘土,落在盐碱荒滩里那一片潇潇洒洒的芦苇丛里。暮色压得很低,西方的天空泛着一片金黄,我看到那一坡的芦苇丛在秋风中前簇后拥,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波浪涌向天边。我看到金黄而泛红的夕阳在芦苇的簇拥中显现的美丽而悲壮。

刹那间我就懂了,看着那些冬日里瑟缩在大雪负压下的生命,此刻如此的潇洒,挺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是因为它们生命里有一盏在寒冬腊月里依然可以点亮发光的灯。这灯光足以挺过漫长的孤寒岁月。

我想起了那些年月我踏着满地星光,伴着晨起鸡鸣求学的时光;想起了母亲掂着她的小脚踏过门前的那段石板;我想起了木门上诉说着岁月沧桑已然锈迹斑斑的铁锁…

我终于知道这些年一直有一个东西在陪伴着我度过漫漫长夜,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岗。我到现在还在想倘若村中那些老人心中有灯,村西也许会少几个孤零零的坟头…

屋外的雪更大了,落在那些年月我走过的路上。

落雪村庄散文 篇2

一部作品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后,然后引起争议是正常的。一言堂才是不正常的。笔者认为从哲学、道德建构、生命意识、心理文化等角度赞扬刘亮程都有一定的道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亮程散文的过人之处,但我认为要全面理解他的散文还必须从灵魂和宗教的角度来诠释。现在笔者从三个方面来看刘亮程是怎样把故乡当成他灵魂的故乡来写的。

一、黄沙梁村———灵魂的故乡

土地是一切的基础,是人事永恒的寄托,乡村比城市更接近土地,这样乡村更容易成为人的灵魂的故乡。刘亮程说:“我的全部学识就是对一个村庄的认识。”[7]这个村庄,就是刘亮程从小到大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新疆沙湾县的黄沙梁村。那是一个僻远的小村,用刘亮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忘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刘亮程就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开始了他的思考和写作。

黄沙梁,这个弥漫着西部风沙的小村子,里面的任何事物都被刘亮程赋予了生命。刘亮程散文中出现最多的几个名词是:村庄,故乡,土地,根。乡村比城市更接近土地,正因为乡村的这种性质,更让人容易把它作为灵魂的故乡。刘亮程把灵魂寄居在故乡,即使他后来来到了城市,但他说:“我是这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是寄住几天还是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还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这样深刻的孤独感对于一个离开了自己生活的村庄的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以致于在城市的花园里看到一堆牛粪,这本是肮脏的物体他也抓一把,嗅嗅,并感到一股熟悉的遥远的乡村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并由此而想到牛来城市的命运而联系到自己的命运: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里跳出来的那一个,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作者在这里表达的让人触目惊心:作者的灵魂在故乡,作者的灵魂与故乡中的万事万物的灵魂是相通的。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对故乡,对土地,对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而这种感情造就了他的文字。

对于一个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乡下人来说,那里的一切已是如此地熟悉,那里的每一事物都慢慢地渗入到自己的内心中,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乡。那他最好回去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来触及那一段岁月。但当这种触及不仅仅是一种怀念后,就变成了一种对自己灵魂寻找出路的探索。刘亮程正是这样的探索者。有无数的东西要寻找。“一个有价值的作家关注的,恰恰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永恒。”而这些不变的东西对于刘亮程来说就是村庄中的万事万物,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作者用文字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村庄,成了自己灵魂的故乡。而村庄里面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个叫刘亮程的人在这样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的生活,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投生到僻远的荒凉的黄沙梁,来得如此匆忙,就是为了从头看到尾,看完一村人漫长的一生的寂寞演出。我是唯一的旁观者,我坐在更荒凉处。”作者通过这种注视,把村庄中的万事万物都纳入了自己的内心中,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村庄,也是自己灵魂的一种诉说。

二、村庄中灵魂的息息相通

歌德认真探索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他提出“对艺术家的最高要求是:他应该尊重自然、模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逼肖自然的作品。”[2]其他生命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中心。刘亮程散文中经常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在他的笔下,村庄中万事万物的灵魂是相通的:“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野兔的路”、“通驴性的人”等,正因为他的灵魂融入了村中的事物,才能有这样的博爱。在他的眼中,人只是村庄的一个部分,生活在黄沙梁,做人和做头驴、做只虫一样平等。

在那一个狭小的村庄里,人和任何事物一样默默地活着,然后无声无息地死去。这样一代又一代,刘亮程作为村中的一位旁观者,但他的灵魂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的生活是他所关心的。“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株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一生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谁是最后的收获者呢,谁又目睹了生命的大荒芜———这个孤独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黄金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村庄中的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活着,做为一个醒着的人不能不为这种生活忧虑,“这个村庄在荒野上丢掉了都没人知道,它唯一的一条路在大雪中,唯一醒着的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荒凉的村庄,却是作者的灵魂的故乡,他对故乡的感情是既爱又有忧虑,就像日本诗人小林一茶写的那样:“故乡啊,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3]但作者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同情的阶段,而是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上,对灵魂的追问上。”李锐这样评价刘亮程:“他使生命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美丽和尊严。他把这尊严和美丽只给予了生命,给予了自然,而从不给予蹂躏生命的社会和历史,从不给予误会了人的‘文明’;他从来不以生命的被侮辱被蹂躏来印证社会和历史的‘深渊’———他对人柔情似水,他对生命深沉博大之爱与天地如一。”[4]虽然李锐的评论有过奖之处,但刘亮程的爱是真实的,他不是虚假地向村人施舍他的爱,不像时炎国所说的那样:“作者把自己定位成黄沙梁世界的一个农民,向现代文明的代表———知识分子———所摆出的调侃姿态,使人不难觉察到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奈的辛酸与苦涩感,此中调侃实际上仅仅是一种虚弱的象征性自慰。”[5]在他的世界里,正因为与村中的事物灵魂都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强烈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都是人的鸣叫。”

这就是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因为整个村庄只有他一个人醒着。他默默地注视着这一村人,把村庄中的事物都融入自己的灵魂中,虽然有一天他离开了村庄。但他的灵魂已融入村里的事物中,他注定走不出自己的家园。他像他描写的那只老狗一样也成了村庄的一部分。他是一个通驴性的人。他不骑马。他和那头卖掉的老牛默默地对视。他为运到城市的牛的命运担心。他怀念那远远的敲门声。他说自己是黄沙梁上的另一块石头。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他的灵魂永远在故乡,无论肉体在哪飘荡。

三、精神的归宿:构建自己的村庄

宗教是教徒们灵魂最后的归宿,而故乡是刘亮程的宗教,那故乡也就是他灵魂的故乡。刘亮程说:“我所有的文学写作其实一直在为自己寻找一条走回去的路。”这“走回去的路”其实就是给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栖居地,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建立一种信仰。一个作家的肉体也许一生都漂泊不定,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动不居,然而他的生命之根却一直深扎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某个村庄,也可能是某个城镇或某座城市,甚至是自己幻想出来的空中楼阁,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在那里永久地驻留着作家儿时的记忆和梦想,成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刘亮程说:“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村庄,我们一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关、雨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便形成了,这个村庄不存在偏僻和远近,它是精神与心灵的。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自己的栖居年代。我们无法迁移它。在我们漫长的一生的某个时期,心灵停留住不走了,定居了,往前走的只是躯体。那个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自己的一个村庄。”

死亡和爱是文学的两大永恒主题。而文学说到底也是一种宗教,都是在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都关心人的心灵、信仰、爱。但是中国作家普遍缺少一种宗教情怀,大家更注重的是“现世”,而非“来世”,都对自己日常生活关注过多,而对于自己灵魂归宿,人生价值追问关注过少。而刘亮程以多年的守望一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体验出另一种生存的意义,寻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故乡,他是这样看待死亡的:“一个人的一辈子完了就完了。作为领居、亲人和同乡,我们会在心中留下几个难忘的黑白镜头,偶尔放映给自己和别人,一个人一死,他真真实实的一生便成为故事。”刘亮程不像前人那样理解故乡,而将故乡作为中国人唯一的灵魂归宿和精神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对抗死亡的力量,他认为故乡和宗教的关系是这样的:“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所有的宗教均对死亡而建立的。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宗教是宗教徒们灵魂最后的归宿,而故乡是刘亮程的宗教,那故乡也就是他灵魂的归宿,也就是他灵魂的故乡。我们来看他的文字就能理解这村庄是他灵魂的故乡,今后无论走多远,刘亮程都能顺利踏上“返回”的路,因为他的生命在这里一获得某种类似于宗教的洗礼,并感到永恒和安全。“我的故乡母亲啊,当我的生命在远方消失,我没有别的去处,只有回到你这里。”“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用这种近乎偏执的方式来赞美他的故乡,使他的故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乡,而是他的一种信仰,他的写作就是对自己灵魂故乡的追寻,他要用文字抵达自己的天堂。

刘亮程是幸运的,能在这日益焦虑、喧哗、匆忙的时代里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到一个安静的栖居地,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当我们在离故土越来越远,灵魂越来越无处栖身,心灵日益空虚的时候,刘亮程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摘要:20世纪90年代, 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他在村庄中思考人的死亡、人的命运, 他把村庄当做他灵魂的栖居地, 就像宗教徒把宗教当做他们灵魂的归宿一样, 这让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宗教情怀。他说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关键词:刘亮程,灵魂,故乡,村庄,宗教

参考文献

[1].林贤治:《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 《书屋杂志》, 2000年第3期。

[2]. (德) 歌德:《〈希腊神庙的门楼〉发刊词》, 转引自《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第一版, 第417页。

[3]. (日) 小林一茶:《俳句四首》。

[4].转引自《重新解构刘亮程》, 文学视界网。

[5].摘自《文艺评论》, 2003年第6期。

[6].转引自北大中文论坛。

落雪村庄散文 篇3

关键词:《一个人的村庄》 真 边地乡土 人性 农耕文明

谈到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时候,“真”、“善”、“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善”是文学传达出的人文关怀,“美”是优秀文学作品外在形式的表现,而“真”是一种内在的审美尺度。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并且作为一种自由进退于文学和历史、哲学、伦理学、民俗学等非文学体裁之间的文学体裁,“真”也是散文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是在1999年出版发行并在文坛上引起轰动的,所以他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评论界的非同凡响,就在于它的不娇柔造作,在于它有一种强烈的真实之美。那么这种真实美来自何处?

在喻大翔所著的《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中认为“散文的真”可以分为五个层层深入、共融共铸的层次:对象的真,主体的真,时代的真,文化的真,人性的真。“我们追求的真,就是在一篇满意的散文里,通过对象真的载体,经过主体真的化解与选择,穿越时代与文化,而达到人性的共真。然后,拨开共性,向下层层反观,我们又可把握到人性、文化、时代、主体与对象独特的具体性及其在特定环境中的演化。”[1]消解了各个层次间严格的界限后,喻大翔这种哲学层面的审视与划分在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里则融为三种真实美。

一、边地乡土的真实美

好比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山东高密县和贾平凹的商州,一个地域会因为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而呈现出它的独特魅力,而作家也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者。刘亮程也是通过《一个人的村庄》而成为边地乡村的代言者。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展现了边地乡土世界的真实美。边地的乡土世界是《一个人的村庄》描绘的对象,也是它依托的真实空间。这个世界为刘亮程的写作提供了客观的对象,自然也为它真实美的呈现提供了材料上的真实性。

但是刘亮程的村庄——黄沙梁,在现实中从何处来,归依何种文化背景呢?“新疆,特别是坐落在天山以北广大的山前平原中的村庄,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人文景观。目前这片已经连为一体的耕地和房屋,在百年前还只是马帮驼队的驿站和游民们的乐园,最早在这里点燃生活的是沿着丝绸之路北道去的中原商人,这些疲惫不堪的跋涉者日出而行,日落后就在荒原中的羊圈、卵石小屋和芦苇棚中栖身,渐渐地,由职业的习惯应运而生的小滩小铺出现后,一些规模不大的村庄也就在西部背景上定格了。”[2]边地乡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上默默生长:干旱缺水,气侯环境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割据式的居住,使得新疆与外界的联系异常困难,各绿洲之间的来往也不是那么密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似乎与世隔绝。生态环境的偏僻荒芜赋予边区文化封闭而自足的文化基因,人烟稀少的现状使它更加注重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土地的关系。

所以,依托对象的真实性,在散文集里,他真实书写了边地这一特有的自然风貌:当然不是熙熙攘攘的集市,你来我往的邻里之间,而是无限的荒野和沙漠,倔犟而又卖力的老牛,卧在墙根的猪,年复一年遍地荒芜的野草,东荡西荡的大风,起伏向远的沙梁,踽踽前行的黄土路,路上的几串脚印,天边的几朵流云。然而,这种真实的边疆风土,在刘亮程的散文里却是充满着诗意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所以在他的审美想象里,你会看到“一株草的死亡或许引起遍地草木的哀悼和哭泣”[3],“路比什么都永恒,它平躺在大地上,折不断、刮不走,再重的的东西它都能禁住”[4],“在狼天性的孤独中我看到它选择唯一食物的孤独”[5],“一朵云下的黄沙梁,也是时间的浮云一朵。吹散它的风藏在岁月里。”[6]“晨光很有劲。这面墙迟早会被早晨的阳光推倒。”[7]这样的审美想象,村庄里微小的生命并不是比人卑微的个体存在,而是同人一样或集体向上生长,或孤独地指引人生。他对细微生命的描绘与关照赋予他的散文一种虚化的真实美,而读者也在他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里体悟出庄子的齐物观。由此,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在他的散文里成为一个美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自然人性的真实美

人性的真就是人的真。“对于爱情的追慕与哀怨,对于自由的渴求与压制,对于生的烦恼与赞美等,这些尽管在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主体身上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准则,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与途径。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与力量,但基本的欲求与表达是不会消逝的。”[8]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便表现为刘亮程对人性之真的推崇。这种“真”有对自由的渴求,有对压制自由的悔恨,有对生的迷茫也有对死亡的向往,但是他却忽略“我”的主体性,而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甚至没有生命的个体也被他赋予了生命意识。

因此,在探寻人与边地事物的关系上,他把眼光放在人与一头驴,一条狗,一只牛,还有一片草,几棵树,一阵风,甚至一个坑,一坨牛粪的关联上。于是,“秋天,粮食不会按姓名走到谁家里。粮食是一群盲者,顺着劳动之路,回到劳动者心里。”[9]只有劳动才有收获,这样简单质朴的道理指引人要脚踏实地地行走。“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人一辈子种好它。”[10]荒地再荒凉也不如心地的冷漠更让人心寒。“这块石头已作为父亲生命中最坚硬的一块骨头提前埋进了土地中。”[11]父亲命运的遭际深刻着如地界石一般坚硬不屈的人格尊严。“你无意便将一棵草籽从秋带到春。”“春天空空来临。你走过不再泛绿的潮湿大地,你觉得身上痒痒,禁不住抖抖身子——无论你是一条狗、一只羊、一匹马、一只鸡、一个人、一只老鼠,你都成为大地春天唯一的救星。”[12]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尽管略带诗意色彩,然而村庄里的人就是这样和村庄里的各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endprint

的确“这个地图上确定存在的黄沙梁却在他的笔下不断地被虚化,他的文字让这里的一切变的更像一个寓言。在这里,你看不到村庄里的任何具体的人事纷扰,是非争吵,张家的媳妇儿、李家的婆婆,似乎这些从来不曾存在,只有这里的牲畜、花草、风月才是真实的,生命才是真实的。他写生命的生生不息,写生命在一种静止状态下是怎样消耗的,他写岁月的变换改变了多少东西,又改变不了多少东西。这些都是属于刘亮程的描写对象,但刘亮程的生存体验是不可置换的,这才是一个人的村庄。他以本真的状态呈现出它自身的、内在的精神气质,以最原始、最简单、最真实的方式撞击我们的心灵,引出我们最丰富的感慨和联想。”[13]这就是刘亮程,对边地自然风物的呈现,表达出对自然人性深沉的关怀。

三、边地农耕文明的真实赞歌

文化的真指的是散文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与世界性之种种,是以不同心理基础为核心的广义文化传统。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寄予自己对边地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基因的深沉留恋与向往。“生活在西部的游牧民族,在外部因素的驱使下,追赶着水草丰富的生活环境,他们生命里所具有的流动性的因子,是独特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动态的生命形式赋予他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使他们努力在每片生活过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生命痕迹,这也就形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西部乡土文化。面对西部的荒凉和未开垦过的土地,拿起锄头,扛起铁锨,也是西部人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刀耕火种的文明在西部同样留下了它的传统印迹。”[14]由此可见,西部边地的农耕文明是西部游牧文明的变异,虽然是和土地而非水草息息相关,但是西部的农耕文明有着西部游牧文化的深刻烙印,并有着独特的乡土情结。这种独特性在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里昭然可见。如有评论者说“农耕文明则多会形成一种乡土情结,如农耕文明的表现者刘亮程的散文,就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西部作家,对故土深刻而执著的爱恋。在刘亮程的笔下,农耕文明业并非对种田垦荒的生活景象的描写,而是通过一个村庄的人物与生活细节,把这种文明的制造者农民,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15]当然,与周涛、柯红等西部散文家擅于表现游牧文化强健奔放的原始生命力不同,也与张承志选择沉于民间底层、放浪西北大地,与民众为伍挖掘真实的民族文化记忆不同,刘亮程更愿意以他的村庄——黄沙梁为中心,抒发细腻的乡土情怀。当然,刘亮程的乡土情怀也同西部文化的其他言说者一样,表达着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抗衡的强烈隐喻意味。只不过,刘亮程作为一名边地“土著”建设兵团的后代,一者,他是借助西部的文化精神来改造主流中心文化,而非以西部精神资源表现主流中心文化的精华。二者,他对农耕文明的向往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温和抵抗表达了他深切的乡土情怀,以此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他的《一个人的村庄》里,刘亮程的乡土情怀寄托在一头驴、一只牛的身上。比如,在《通驴性的人》里,他把西部“自然生命精神的优越自信物化到驴身上,他们的驴不承认世界,它只相信驴圈,‘谁都不敢独自直面世界,但驴敢,驴的呜叫是对世界的强烈警告[16]”[17]。因此激发的情怀是如此昂扬:一旦鞭子握在别人手里,我会首先想到驴,宁肯爬着往前走绝不跪着求生存,把低贱卑微的一生活得一样潇洒、风流且亢奋,而且并不因此压低嗓门,低声下气。用激扬的呜叫压过沸沸人声;必要时,更要学一点拉着不走打着后退的倔犟劲。驴也好,人也好,永远都需要一种无畏的反抗精神[18]。他所表现的是即使是西部的生物,也是天地造化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不正是一种独特文化视角下的崇拜?不正与中心主流文化下驴的丑陋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正是有着对西部农耕文明的真挚情怀,刘亮程才能借助于西部特有生物的特有品格建造他文化人格的自然原乡,以抵抗中心主流文化的强势侵袭。

刘亮程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对农耕文明的守护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抵制上。实际上,数千年农耕文明是刘亮程散文书写的精神资源,而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则是对边地乡土文化的深情回馈。于此,他才对黄沙梁发出“我将不再走远,静坐在墙根,晒着太阳,在一根歪木棍旁把你给我的一天过完——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天在多年前,好像永远过不完、熬不到边。”“我有点可惜自己,不愿像那根木头一样朽在这个院子里。我离开了家。”“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19]虽然刘亮程是他村庄的代言人,是边缘写作的力挺者。但是,刘亮程终究是一个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城市人,他借助于《一个人的村庄》所表达的更是一种两栖人的文化乡愁。“早在十八世纪,当文明进步露出它辉煌的曙光时,启蒙先躯卢梭就警告说:文明与科技同样也会毁掉人类精神的宝藏,它提出著名的‘回到自然的口号。现在,人们完全处在都市硕大无朋的水泥空间,处在电子计算机亿次/秒的速率中,无不感到一种愈来愈重的精神压迫和畸化。被土地和大自然悬离的空茫、焦虑、莫名躁动、无力感、漂泊、无家可归的困惑,引诱人们想往一种坚硬、踏实、永久的精神居所。乡村中的麦地,村庄里的护河、大堆大堆的秸秆、磨光的锄把、镰刀、向日葵、瓷碗乃至麦粒,亦便成了小小的精神寓托之所,因为它们着实代表着土地,代表土地一种澎湃的生命和强旺的生机。土地——生命,村庄——生命,不约而同勾起他们对一种叫做‘家园的总体精神形态的想往与追寻。”[20]二十多年的乡村生活镌刻着刘亮程的童年时光、初恋的心事和青春的追忆。居住于城市之后,这些青春期的精神资源无时无刻不召唤者他回归灵魂最初的栖居地。地理意义上的家乡,社会学意义上的籍贯,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因此成为他寻找精神家园的出口。当代作家苏童的小说《逃》中“我”的叔叔陈三麦,在满载荣誉回到家乡后的再一次逃亡使人迷茫。为什么还逃呢?没有日常的理由,那是精神世界需要的精神归宿。《米》中的五龙带着城市的罪恶,坐上回往枫杨树乡村的火车,也是源于对地理意义的故乡的留恋和精神上的故乡的向往。所以,刘亮程所呈现出的这个村庄不仅仅是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而是一类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栖息地。如他所说:“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个人精神世界,要靠自己一土一木去构筑。我们的‘圣经只能是自己居住其上的村庄大地,读懂它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整个一生安置其中,开始是生存居所,最后是灵魂圣地。对村庄的写作其实是对自我灵魂的永久构筑。因着一颗心灵的力量,一座沉寂于黑暗时间的村庄被唤醒、照亮。”[21]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刘亮程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抵抗是温和的、不激烈的,他在对黄沙梁的朝拜中隐藏着对现代生活人心荒芜的批判。

四、结语

从古至今,由外国到中国,写村庄的名家作品举不胜举,从书写苦难、贫穷,抒发国仇家思到诗话乡村、寄托处世理想,村庄附带着艺术家们或沉重或无为的思考被代言,同时也为艺术家们的立言贡献自我。然而,刘亮程笔下的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却能够深深打动读者和吸引读者,不是因为它指引人们关注苦难与蒙昧,也不是因为它带着绿水青山的诗情画意。而只是因为,这片土地是他灵魂的皈依地,是他创作的全部动力与根基。如果一定要为《一个人的村庄》寻找它富于真实美的理由:在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审美想象空间;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传达出他对人性之真的推崇;同时,作为一个两栖人对边地农耕文明的留恋与向往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迫切回归,一定是必须审视的三个缘由。

注释:

[1][2]喻大翔:《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第40页。

[8]张功臣:《边地快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5][6][7][9][10][11][12][16][18][19][2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3]吕新峰:《一个人的村庄 一类人的家园——新疆作家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探析》,新西部,2009年,第16期。

[14][15]傅文靖:《西部文化的宏阔观照与诗意的生命关怀》,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17]范培松:《西部散文:世纪末最后一个散文流派》,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0]陈仲义:《乡土诗学新论》,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总第25期)。

落雪时分散文 篇4

雪地里的一对鸟儿借雪的温馨,编织一个浪漫凄美的故事,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印痕,简单朴素的叫声,酿造出激情飞扬的生活,在冬天坚硬的表情里,被雪柔软过的心情,开始滋生新的憧憬。

雪飘落的越来越起劲,打破了枯燥沉闷的冬天,活跃在天空中,摇曳着寂寞的冷风,亲吻着枯枝,抚慰着大地,诉说着回归大地的情愫,梦幻中让人诗意的栖息在北国壮美的雪景中。天作帷幕,地作毡帐,雪花铺地,一缕缕情丝雪中筑巢,一杯杯琼浆雪中酿出,一串串梦幻雪中沉醉。起来抖落身上的雪花,伸出舌尖醉饮一口飘落的雪瓣,暗中振奋着,蕴含着无坚不摧的力量,奏响命运的交响乐章。浪漫的雪地留下脚印诗行,捧起一把雪粒,欣喜,兴奋,留恋,更多的是不舍让雪化掉,等候洁白世界的洗礼。

落雪飞花散文 篇5

北国的清晨,拉开窗帘,便拉开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那苍阔的画面,拉开窗帘,便拉开了一个冰雕玉琢,银装素裹的世界。

一场大雪,纷飞舞荡,扬扬洒洒,天幕曼妙,苍穹一色。飞扬的雪花舞荡在山川林莽,妆扮出让人由衷感叹的玉树银花。北国的冬天不似江南那小桥流水的优雅,也没有细柳如烟的精雕细琢,北国的山川,只用他那淳朴的线条勾勒出震撼苍天的大气,描绘出行云流水的壮阔。站在密密的落雪中,望着茫茫一色的天宇,品味诗人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名句,一定会让你荡气回肠。遥看天地,雪色的雄浑壮阔更会让你感慨万千,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迂异不同的造化。

雪的颜色是白的,雪的韵味是雅的,雪的性质是冷的,雪的情意却是暖的。

在茫茫的落雪中,望着连绵不断的山峰与河流一直延伸到天际的尽头,一直延伸到历史的最深处。历史的天空,影影绰绰,飘飘渺渺。从那飘渺迷茫的天空中走来的一位位诗人,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雪的景色。

那是李白,他在《行路难》的吟诵中走来,蹒跚的脚步依然不改那诗人的气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那是卢纶,乘风踏雪唱着雪满弓刀的塞外边歌走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那是归心似箭,行路匆匆急于夜归的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那是既做渔翁而又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天地的神韵,雪、是诗人的情怀,雪、是君子的高雅,雪、是千古的绝唱。

说起北国的冬天,那真是苍茫而辽阔,雄浑而大气。当你登上山顶放眼望去,茫茫林海,银装素裹,北风吹来,万树银花。站在山顶举目远眺,被雪覆盖的山头像洁白的雪浪,蜿蜒曲折,此起彼伏,雪色皎皎,直抒胸臆。当你把这样的景色尽收眼底,真的会让你觉得那就是银蛇乱舞,蜡像奔腾。在堆满积雪的树冠下,参差的露出一簇簇翠绿的松叶,在白雪皑皑的冰冷中展示着生命的坚强与不屈,展示着生命意境的盎然,绿白相映,活力四射,姿态万千,分外的生动。身处此情此景,豁然间,你便会觉得这里就是你梦寐以求的心灵乐土,这里就是你魂驶化外的仙境。无瑕的白雪,洗尽你一身的疲备,洗涤出你灵魂的洁净,让你在雪的魂魄中感受着意境中的高雅和雪的世界里特有的美。

落雪中,望着一片片雪花在我眼前随风舞荡,就像一个个精灵跳跃在空中,那优美的姿态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那舞动的痕迹不待你细看,眨眼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此消彼复,重重叠叠,让你在纷乱中寻找着一种动态的完美和写意的浪漫。

雪和梅花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他们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纯洁和高雅,往往让诗人们称赞雪的同时便会带着梅的意境,歌颂梅花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的想着雪的神韵。王安石的《梅花》深刻的让我们领略到雪和梅的互通之处:“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有卢梅坡 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和梅花相互映衬,相互展示,人们知道梅的精神,也应该知道雪的精神,他们都是那样的不合世事的孤傲,超凡脱俗的清高,天地生成的秉性,与生俱来的不群。雪,山中的高士,梅,冷艳孤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冷字,从这个冷字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骨气,就是这种精神,这种骨气透漏出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一个民族的灵魂

落雪生香的缘 散文 篇6

生于翌晨阴历大雪日子的我,天生有一种与雪分不开的情结,每一场雪的飘落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意境和心境,也给我无限的幸喜与快乐。或许,来到这个尘世的我就是为了能遇见雪。执着的爱着雪,恋着雪。

不知有没有人像我这样能读懂雪的内涵和心事,因为,我早把我的一颗心埋藏在这洁白的雪之中。很多时候,尽管很多人给我温暖,我还是感觉很冷,因为,心一直保持在零下五度,很怕那些温暖会融化我。

时常在红尘寻觅,直到那温暖的眸光与我相遇,直到我的心灵有了颤动,那是一种无语的灵犀。我惊奇,我害怕,但还是以一种等待的姿势。我在文字里积攒着我所有的渴望,盼望一场雪的到来,哪怕如烟花一般盛开。

雪,冬的精灵,流年里最后的喜悦。你,是我心里的旖旎,眼眸里集聚的欢颜。美丽而温婉的心,带着殷殷的真和悠悠的思念,踏雪寻缘,弱弱地蹁跹在文字的城堡,等着这冬季的恋歌唱响,温暖雪儿整个的身心。

落雪的夏天 篇7

说实话,我确实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虽然我并没有出众的外貌、显赫的家世或者出类拔萃的成绩,可是,这些并不妨碍我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我周围的人。

比如:前两天A穿了一件粉红色的印有小熊图案的上衣。那件衣服本身无可厚非,在我看来也是可爱指数满点。但是穿在皮肤偏黑的A身上,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俗气。甚至那粉嫩的颜色也让我觉得脏兮兮的倒胃口;再比如今天吧,同学B因为和别人发生口角而气哭了。她趴在桌上呜咽的时候身边围了一大群安慰的人。虽然这件事和我毫无关系,但我还是忍不住朝天翻了一个白眼,在心里给她冠上了“娇气包”的称号;还有那些在空间里面尽写一些无病呻吟的句子的人,都是我极度厌恶和鄙视的对象。

即便如此,为了能好好的生活,表面上我仍然会装出一副无比纯良的模样。会安静的微笑,对每个人表示友好的态度,甚至违心的去附和别人很多我根本不赞同的想法……我将自己的内心和外在很好的分开对待,始终维持着别人印象里面“单纯乖巧”的形象。不得不说,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认为自己有当演员的天赋。

不过,这并不是说明我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凡事都有个例外,在阿落面前,我就从来都没有说过谎。

阿落和我不一样,她一直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敢做敢当的性格很是让我羡慕。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一方面是我很喜欢阿落,无条件的喜欢。在她面前,我的那些小心眼和小脾气全都没有了,胸襟一下子就开阔起来。别人做的那些在我看来傻透了的事情,一到阿落那里全部都变的美好。我可以一整晚不睡觉帮阿落抄笔记;可以面不改色的在老师面前替逃课的阿落编借口;甚至在妈妈的威严下我都敢为了阿落的一通电话从家里偷溜出去,丝毫不考虑后果。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阿落的善良。她从来没有鄙视我的做作。反而认为那是我应有的生活方式。她说她理解我,她说她知道像我这种教师家庭出生的孩子要承担的压力很大。

找到一个朋友不容易,找到一个理解自己并且志趣相投的朋友更不容易。所以,我非常珍惜和阿落的这份友情。

Part 2.

我向来讨厌用成绩来评定一个人的好坏。可是老师和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愚蠢的要命。在他们看来,成绩不好、常常旷课的阿落就是一个没有前途、早晚都会危害社会的不良少女。他们三番五次的对我发出警告,要我远离阿落,不要和她扯上任何关系。

我承认,很多时候,我都是个胆小鬼。我害怕成绩下滑后老师失望的眼神和妈妈厉声的责骂,害怕上体育课时不会打排球而在众人面前出丑,更害怕别人洞悉了我的内心戳穿了我虚假的面具……但是,在和阿落有关的事情上,我却从来不会退缩。

之前我也说了,阿落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明白我的难处,于是在学校里,她总是假装和我关系很冷淡的样子。她一个人坐在教室的后门旁边。我偶尔偷偷回头望向她的时候,她几乎都趴在桌子上睡觉。这个时候,我总会非常心疼阿落。

我知道阿落是真的不想学习。她说即使考上了大学以后也不见得有饭吃,还不如把钱节省下来做些有意义的、喜欢的事情;她说能赚钱的方式多了,不见得非要考大学读研究生;她说她不能增加奶奶的负担,她要靠自己养活奶奶;她说她以后一定会成为歌手,像陈绮贞那样,唱自己的歌,一步一步的成功……

这些话在大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可是我相信阿落。她的梦想在我眼里,带着神圣的光芒,我要帮助阿落捍卫她的梦想。

或者说,这也是我的梦想。

可是,我没有阿落离经叛道的勇气。我始终是懦弱的。我从来不敢在妈妈面前提出要走艺术之路的想法,我只会躲在阿落的家里弹一弹她那把二手的吉他。

是的,阿落没有爸爸妈妈,她是由年迈的奶奶一手抚养长大的。她放学要在便利店打工,周末会去酒吧驻唱。

阿落很辛苦,却仍然在努力地活着。

这样的人,如果还会被认为是危害社会的人,我是怎么也不能够接受的。

Part 3.

我什么都会告诉阿落,用写信的方式。

我将想说的话全部写在白纸上,然后夹在阿落的笔记本里。第二天晚上,我就会收到阿落发过来的长长的信息。她陪我一起吐槽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问我考试没考好有没有挨批评,告诉我她又写了一首曲子问我什么时候有空帮她填一下歌词……写作业写到手软的时候,我也会躲在黑暗里偷偷给她打电话。因为担心惊动睡着的父母,我很少说话,只是默默的听着话筒里传来的吉他声,看着窗外明明灭灭的星星,便会微笑起来。

我喜欢这样相互依靠的感觉,像刚出炉的松软的面包,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让人觉得踏实、温馨和幸福。

然而,当这种依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夏天寻的“闯入”让我不由得感到一丝“慌张”。我害怕这个莫名的“入侵者”会破坏我和阿落之间的平衡,会取代我在阿落心中的位置。

因为,夏天寻是阿落喜欢的人。

Part 4.

关于夏天寻,我从同桌口中得知他是隔壁班的副班长。相貌平平,并不是什么特别出众的男生。但是因为成绩优异,加上性格温和,倒也博得了不少女生的倾慕。

可是阿落才不是那么肤浅的女生,仅凭外表就会被迷惑。

那是上周期中考试的时候发生的事。阿落在考试中不小心睡着了。等她醒来的时候离考试结束只有不到3分钟的时间。早就做好交白卷准备的阿落,在看见自己被写的满满的考卷的时吓了一跳。然而仅仅呆滞了几秒钟,她就毫不犹豫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将试卷交了上去。

“其实,我有看见是坐在我旁边的男生拿走了我的考卷。只不过,我以为他是想抄袭我的答案。当时还在心里讥笑他的愚蠢。”

没错,那个坐在阿落旁边的、拿走了她的试卷并且写完了所有题目的人就是夏天寻。

从那以后,阿落的目光第一次那么温柔地落在了一个男生的身上。那颗名为“喜欢”的种子,就那么轻易地落在阿落的心底,悄悄地开出花来。

虽然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还是忍不住难过。可我也知道,阿落需要的关爱比普通人多得多,那是我倾尽所有都没有办法给予的。所以,阿落想要的一切,我都会尽力帮她争取。

我开始加入那些喜欢八卦的女生圈子里,旁敲侧击地询问到了很多和夏天寻有关的讯息。比如,他是B型血,射手座,擅长篮球和钢琴。再比如,他喜欢茄汁意大利面、喝罐装的可乐、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转笔……渐渐的,我也开始不自觉地关注起他的身影:他跑步时候的样子、他低下头系鞋带的样子、他仰起头喝可乐的样子、他转过头微笑的样子……

我把我所知道的都写下来告诉阿落。我说我今天看见夏天寻给流浪猫喂面包了,他真的是一个很温柔的男生呐;我说昨天的数学测验夏天寻得了满分,真的是很聪明;我说夏天寻穿格子衬衫真好看……

夏天寻是这么好的一个男生啊,难怪阿落会喜欢他。

Part 5.

冬至那天,阿落决定向夏天寻表白。

那天我醒来的特别早,莫名其妙的做什么事情都漫不经心。手机一直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每隔几分钟就会忍不住打开看一下。

那样的心情,該怎么形容呢?

有期待,也有微微的不安,甚至还有一丝莫名的失落。它们交织在一起,压在心头,让我不由得焦躁起来。

于是,我决定给阿落打一条围巾来消磨时间。我选了看起来非常温暖的大红色,希望可以在圣诞节那天送给阿落。冬天那么冷,阿落需要一条围巾来好好保护嗓子。

我一边织围巾一边等阿落的电话。直到深夜,我都没有等来阿落的消息。我终于没忍住主动拨出了阿落的号码,可是电话那头一阵阵的忙音让我越来越不安。

那一晚,我始终没有打通阿落的电话。更令人担心的是,第二天阿落也没有来学校。

逼不得已,我在课间休息的时间叫出了夏天寻。我要问清楚昨天发生了什么。虽然对于这次表白的结果我有了一定的预想,可他也许是最后一个见过阿落的人,一点点的线索我都不会放过。

那是我第一次和夏天尋说话,第一次那么坦然地望着他的眼睛。他的声音比我想象的还要温柔,带着毛茸茸的柔软的触感。

不出所料,夏天寻拒绝了阿落,并且说明已经有了喜欢的女孩子。

“那个女孩子……可以告诉我是谁么?”

“哎?”

“可以告诉我么……我想知道她有多好……”

我想知道,那个女孩有多漂亮、多优雅、多有才,又有多幸运,得到你的喜欢。我感到鼻子有点发酸,喉咙微微的哽咽。

“你真的想知道么?”夏天寻俯下身,直直的望向我的眼睛,“我喜欢那个叫季雪雪的女孩子很久了。”

Part 6.

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和夏天寻说过话。

每天放学之后,我都会去找阿落。便利店的员工都说没有再见过阿落,酒吧的老板说阿落也只是打过去一通辞职电话而已。我坐在阿落家门口不停地拨打阿落的电话,给阿落传短信。然而,在我拨通了无数次阿落的号码后,等来的却是已停机的消息。

阿落就那么消失了。连一点点的暗示都不愿意留给我。

圣诞节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阿落的家门口坐了好久。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阿落那么了解我,她一定早就看穿了我的心思。她那么信任我,什么都告诉我。可是换来的却是我的欺瞒。她一定对我失望透了,不想再见到我。这我都明白。所以我不怪阿落,这是她给我的惩罚。

离开前,我将那条织好的大红色围巾放在了阿落家门口。

Part 7.

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接踵而来的是万物复苏的春天,然后是生机勃勃的夏天。暑假里,我正式成为一名准高三学生,和其他人一样全心全意的为高考做准备。我做大堆的习题让自己充实起来。即便如此,我还是会在休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想到阿落,带着满心愧疚。

第二年夏天,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意外的收到了杳无音信的阿落寄来的信件。

那是一张以绿色为主调的EP,封面上阿落穿着嫩黄色的连衣裙,脖子上缠绕着一条大红色的围巾。

里面有一首歌叫《落雪的夏天》。歌曲的结尾部分,是阿落的一段独白:“亲爱的雪雪,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还有那年我带给你的伤害。在遇见爱情的时候,我太过幼稚,以为得不到就失去了一切。事实上,喜欢从来没有谁对谁错。在离开你的这段日子里,我早已忘掉了那份不够成熟的爱情。可是对于你的想念,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很快就会回去,我想要亲口对你说:‘对不起,MY DEAR YUKI。’”

YUKI是日文里面“雪”的发音。

我叫季雪雪,我曾瞒着阿落偷偷的喜欢上了那个叫夏天寻的男生。

上一篇:市场资源配置 教学设计下一篇:三合村妇代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