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

2024-04-22

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共11篇)

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 篇1

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之计算步骤

同学们在计算数学题目时,由于为了节省时间,经常选择省略步骤。诚然,有一些不必要的步骤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技巧,选择跳步骤。在跳步骤的过程中,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出现错误。

2高考数学计算题应该怎么做

解题过程要规范

高考数学计算题要保证既对且全,全而规范。应为高考数学计算题表述不规范、字迹不工整又是造成高考数学试卷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大方面。

解决高考数学计算题,首先要全面调查题意,迅速接受概念,此为“面”;透过冗长叙述,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重点数据,此为“点”;综合联系,提炼关系,依靠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此为“线”,如此将应用性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当然,高考数学计算题解题过程和结果都不能离开实际背景。

先熟后生

高考数学书卷发下来后,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一些不利之处,对后者,不要惊慌失措,应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也难,通过这种暗示,确保情绪稳定,对高考数学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方法,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数学计算。这样,在拿下数学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

3高中阶段有哪些数学方法

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

新知识的接受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开展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对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切忌不懂将懂,或将不懂的地方跳过。课后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多记公式、定理,因为它们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和必备条件。

多做习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多做题并不等于搞题海战术。做的题目要有代表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碰到哪道题就做哪道题。有些题适合我们做,而有些题却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做这些题目只能是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不会达到任何效果。做的题要难易适中,通过做些有代表的题目,要力争能举一反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缜密的思维,解题要有条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熟练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规律。只有平时大量的训练,见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考试的时候就会应付自如,不至于乱了阵脚。

4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听讲

上课前我是一定要预习的,有时间就看的仔细些,老师要讲什么内容,有什么定义、定理和公式我先都记住,再看一些例题去理解定义和定理的应用,脑子里会形成那些我明白了,那些不理解,记在本子上。上课的时候,老师嘴一张开我就知道老师要讲什么了,会的我就看自己的书,不会的我就仔细听讲。

我善于抓住重点去听讲,记的时候,我看其他同学是什么都记,我不是,凡是书上有的内容我从不记,比如定义、定理和公式和书上的例题。我只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我不会的内容,还有老师说这是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我经常在书上做一些纪录,我的书看完是满书涂鸦,不适合别人看了,以后自己一翻书,我就会从我的纪录上回忆这一节的全部内容,一翻书就回忆,经常翻就记的很牢了。

多看辅导书

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 篇2

一、联系生活, 激发计算兴趣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乏许多的数学问题的, 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 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 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 也只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才会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亲切, 才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他们也才会热衷其间, 乐此不疲.例如:教师结合学生购物经历, 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商场购物情境:洗衣机500元、电冰箱960元、电视机800元、电风扇200元, 如果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选购以上两件不同的商品, 你会选择购买哪两种?怎么列式计算?算一算, 应付多少元?由于购物是学生喜欢的生活现象,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又是主角, 因此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 自然而然地将精力都集中到计算学习中了.

二、培养观察, 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石, 并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基本应用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所以, 对小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十分必要,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的能力;但因为种种原因, 学生的口算练习常常被人忽略, 认为无关紧要, 不去认真对待.应该说口算不仅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上课之前, 师生共同准备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图片、小棒等.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数一数图片、数一数小棒, 再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指, 强化数感训练.然后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减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感觉, 更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三、训练多样, 增强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需要伴随技能训练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达到由掌握基础知识向学习知识技能化转变.因此, 在日常训练中, 既要逐渐增加口算的练习量, 又要注意在训练中采取多样化.

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视算、直接说得数或直接写得数, 这种训练就是对眼、脑、手、口等的技能训练.而听算则要求耳听、脑记和脑算, 方能算出得数, 难度较大.听算就是对耳朵、头脑、嘴巴等的训练.在口算中将视算和听算结合起来, 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 训练记忆力, 提高速度能力, 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知识的状态

我还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练习.例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的对比;乘法和加法的对比;除法和乘法的对比.这样训练学生既掌握新知, 又复习旧知, 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 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生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使学生口算技能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 分散练习9加几、8加几、7加几等, 最后再集中起来训练, 然后再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学习, 学完之后, 可将加减集中练习,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道加法算式, 想出两道减法算式, 能根据相关联的三个数8, 9, 17很快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样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 能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四、引发思考, 发现口算规律

教学前,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学生的思维特点, 适时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规律, 获取知识.例如:口算4×2, 40×2, 400×2, 先启发学生思考, 上面三个算式哪些地方相同, 哪些地方不相同, 能否根据第一处算式找出第二、第三两个算式的算法, 再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口算方法, 提高口算速度, 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 同时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 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 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例如:讲加法27+45中, 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 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 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 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 而且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

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计算

初中生的计算能力代表着他们数学知识能力的高低。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求真精神的培养。数学计算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计算的快速性以及准确性。现在初中学生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低,计算水平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概述农村初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的方法,从而提高农村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提高老师和学生对数学计算的重视程度

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数学计算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的数学课程需要计算的地方很多,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会影响到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学习效果。老师要从根本上理解计算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将数学题目逐渐化解。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计算题出现错误很大部分由于他们对计算重视程度的不足,学生普遍有计算错误不是大事的思想,考试中不出现错误就可以了。实际上学生的这种思想正是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不足的罪魁祸首。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计算的认识,认识到计算错误的严重性,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成绩。

二、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1)通过课堂试卷分析统计发现,计算错误导致的失分高达6分,可见计算错误是学生试卷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该要求学生将数学计算重视起来,每次计算之后都要多加验证,确定计算的正确性。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审题时要看清楚每一个计算符号,千万不能马虎。

(2)计算能力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只有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才能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将数学基础知识重视起来,加深印象,才能在计算中将数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计算过程中。计算的基本原理、法则以及定律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只有熟记原理、法则和定律就可以轻松计算。数学概念、公式、运算法则和性质也会影响到数学计算的方法和速度。即使学生将基本运算掌握透彻,也只能保证计算不会出错,如果还想提高数学计算的速度,就要加强记忆的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在数学计算的理解上加深记忆,熟记常用的数据,例如三角函数值以及勾股数。加深数据的记忆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3)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习题,规定习题的计算时间,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施加一些压力,在有限的时间中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计算当中出现的错误,老师也要重视起来,通过详细和耐心的讲解,一定会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知识。

(4)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学生计算的有利保障。要想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给学生一些审题技巧,使学生能够完全看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可以将题目中的数据提出,题目解答使,要理解题目的意思,也要准确提取题目的有效数据。第二点就是老师要规范学生的书写,计算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有着书写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初中生,他们并不注重书写的重要性,老师也很少规范学生的书写。学生在计算时,逻辑不够清晰,思维较混乱,计算过程很容易出错,验卷老师会根据计算的过程以及步骤给出分数,学生的书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分数的高低。第三点就是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必须经过仔细的验算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老师在教学时一定教育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验算检查提高计算水平。

(5)只有多练多用,进行分步训练才能提高计算水平。老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练习能力,做好分步训练。运用直接运用法则,让学生掌握法则的运用,分析好例题和习题,老师可以采用混合运算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将概念运算法则作为教学重点,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学会独立思考,运用多种计算方式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这样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还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计算对于初中数学的重要性。对农村初中生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加强学生法则和理论方面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培养计算时的审题习惯和验算习惯,避免计算出错。规范学生的计算书写,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征艳.浅议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计算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2]康迎春.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J].中国数学参考,2013(03)

[3]鲁成来.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3(09)

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评课能力 篇4

观课、评课是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周潭中学数学组经常组织:校内公开课和录像课的观、评。目的是通过集体、个体的评课活动,找寻数学课堂教学中值得发扬的亮点,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可持续的提高和发展。

新教材评课标准:

1.教学目的。其中包括知识的深广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等侧重面的反映。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依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联系?目标的陈述是否具体描述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要求?是否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实现方法掌握、思想提高、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养成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具有数学的特点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教材选择。其中包括与教学目的一致性的反映;重视“基础与创新”、“知识与应用”、“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反映,以及在参照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与处理教材(包括例题、习题)的反映。是否注重建立数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或问题是否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反映。一方面恰当的提供知识的背景材料,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提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数学本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积极进行思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包括在教学中处理反馈与调节、归纳与小结等教学环节的反映能力。是否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能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否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并且有意义和实效?适当使用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等。

4.教学手段。注重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其中包括图表、模型、投影、录像、计算机等使用的必要性的反映,以及运用这些手段,正确发挥教学作用的反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计算机图文并茂,集声音、文字、色彩、图象功能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看、想、做”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几何画板》有着强大的画图、动画、计算等功能。可以弥补常规教学的缺陷,形象再现数学思维、数学实验过程。恰当利用《几何画板》,在平面几何、函数、立体几何、探究性活动课的进行辅助教学,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评课的形式是选择性评课,还是研讨性评课。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水平适应性发展性的反映。其中包括贯彻教学原则和学习理论的正确性与充分性的反映,以及在重视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灵活性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的反映。

6.评专业素养:数学素养。是否能准确把握数学的概念、原理,正确理解数学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本质,是否能把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科学性错误、知识性纰漏和常识性差错?教学素养。是否能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否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指导的“度”是否能恰当把握,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1)语言:正确性、通俗性、简练性、感染性的反映。

(2)板书:字、式、图的正确性、工整性、美感性,以及板书设计的系统与醒目的反映。

(3)观察:观察学生动态活动能力的反映。

(4)聆听:聆听学生答与问话能力的反映。

(5)教态:负责、和蔼、感染教态的反映。

7、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地位?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等结构性分析是否置于核心地位?对选择、运用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是否恰当?对教学的重点是否突出?对难点是否考虑如何突破和实现了突破?是否采取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是否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8、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是否充分地体现?是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的基础上,在落实“双基”,以及发展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一定的体现,并在学习的准确性、速度和质量三方面完成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要求?

在全体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立足现实,开拓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虽能在实践中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课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进一步充电,多写课后反思及案例研究,促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评课活动虽已做到人人参与,校级研讨课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要更好的发挥师徒、年段备课组、教研中心组的作用,真正落实、提高每一节校级研讨课的水平,进而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

怎样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5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无论是应用题、统计知识,还是几何题、简易方程,都离不开计算。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计算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本人一直从事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这些年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

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持之以恒——培养坚强的意志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五、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六、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学生有以下常见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根据学生发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让学生养成抄完题检查的习惯;计算结束用估算方法快速验算的习惯,结合题意回头看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练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

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提升数学能力 篇6

[关键词] 数学活动经验;生活;个性;替代

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数学经验”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经验”,提升数学能力,笔者作了大胆探索.

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积累数学

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认识到数学活动经验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所以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经验,并认识到数学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只有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相结合,才能将抽象的数学转为“有生命”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美丽的小山村(板书“1”),让学生观察一条狗、一棵苹果树、一条小河、一条船、一间房子、一个小朋友等,这些生活中的景物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发现数量的表示形式. 所以,这里获得的经验与所有物体的性质没有关系,完全可用数学符号“1”来代替,这就是逻辑数学经验的获得,一个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抽象过程.

数学教学的材料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加积极. 孩子在入学之前虽然也有认识数字的概念,但对数字的认识还是抽象的,大多不能用数字进行数数.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数字与儿童的周围生活环境相结合,可以先从儿童感兴趣的糖果开始,进一步数出自己身边可以用“1”表示的物体,引导儿童探索数学的奇妙,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

同时,也可以鼓励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吸引孩子们自然地进入知识经验迁移,兴趣盎然地去数数,打开数学思考的大门.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内容和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但这个联系必须在儿童的认知范围内,还应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用充满童趣和欢快的内容引起儿童的兴趣.

明确数学活动目的,总结数学

活动经验

任何一项活动,在不同的理解和引导下都会形成不同的结果与经验,数学活动也是如此. 如果教师进行不当的引导,会给学生造成困惑,这反而会给学生的活动经验形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应提出数学活动目的,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这项数学活动的目的,在确定的学习目标下进行活动,达到有效地提高数学活动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效果.

例如,在一堂数学公开课“大树有多高”的课堂上,某位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即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去学校的操场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 课堂上,该教师首先把铅笔的实际高度和影长、数学书的实际高度和影长、某位同学的实际高度和影长等数据都一一呈现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找到规律. 但很多同学都会发现自己测量的数据与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数据有很大的差别. 当大家都在争执谁对谁错时,这个过程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也做了许多无用功,最终,没有一个小组得出准确结果.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测量结果和准确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是实验测量的误差,而这名教师在上课前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在课前就明确告诉学生实际测量存在误差,并要求小组在课前测量后,合作计算准确的大树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值,这样就能大大节约课堂时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的数学活动中自己理解误差的概念,而不是在短暂的课堂上难以理解甚至完全没有理解. 充分的课前数学活动也给学生创造了分析活动数据、体会活动经验的很好机会.

做好活动准备,从经历走向经验

简单的数学活动并不一定能让学生获得能力,只能称作数学经历,只有明确、合适的数学活动才能获得数学经验,让学生有自己的数学活动理解,构成自己的活动体系. 作为教师,应设计好数学活动过程,准确地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活动,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请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上角1,2,3,然后量一量哪些角是锐角、直角、钝角. 接着请学生回答.

活动二:请再画出几个三角形,并且要和刚刚的三角形不相同,至少画出三个.

最后,请学生板演,然后完成导学案:

活动三:教师板演,请同学回答能够得到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项注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活动. 在教师的教学中,要创造一个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主动地发现数学规律,加深自己的理解,一步一步地得到活动结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应明确每个过程的目的,要求每个环节都达到获得活动技能、数学知识的效果.

另外,要注意,有些教师会因为理解不透,数学经验往往会变成数学经历. 例如,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通过小棒来认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并没有理解“活动经验”的含义.

师:我现在有一根3厘米和一根5厘米长的小棒,现在老师想围成一个三角形,你认为第三根小棒会多长?

学生开始猜测小棒的长度.

师:我现在有10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2厘米・・・・・・一直到10厘米, 我请同学来摆一摆,哪些长度的小棒能与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待会我请同学来讲台演示.

最后,学生回答完,教师给大家公布了合适的小棒长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参与了摆小棒的过程,但完全变成了活动经历. 学生根本不明白摆小棒的用意,也不知道这项数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这位教师只是把数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了动手操作,没有意识到让学生在这项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数学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变成生产线上没有思想的“操作工”,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僵化,不能形成数学思想.

如果这名教师在这项数学活动中布置提升内容,要求学生自己举例能够摆出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长度,或者要求学生总结原因,就会让学生不但动手,也动脑.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清楚认识“数学经验”该如何培养,强调数学思维的形成,注重数学经验的获得.

注重个性表达,提倡共享数学

经验

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有着独特的主观性. 教师在数学活动中,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也不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使得不同的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时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此时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 在目前的教育目标下,数学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首先,应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处理好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我们提倡小组交流,这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建立良好关系,共享数学学习经验.

最后,教师应关注有个性的学生,既不让他们脱离群体,也能让他们适时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例如,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多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但在小组活动的同时,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还可以根据小组活动的不同,考虑个别学生的个性,分配不同的数学活动任务,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数学交流.

寻找“替代经验”,激活情感经验

目前,对于“活动经验”,有不同的理解. 很多人认为活动经验一定是亲力亲为才能有所获得. 亲历虽然是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但也有许多别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间接得到活动经验. 因为,数学有着独特的精密性、复杂性,很多数学活动是学生无法直接参与的.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演示,例如常见的多媒体演示和几何画板应用,可以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信息,从而获得经验,加深理解. 但教师的操作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获得经验. 教师的活动经验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获得“替代经验”.

学生只有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才能得到自己的数学感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获得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自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的数学思想【2】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个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的时期,这一阶段在加强学生基本的计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想

一、方程和函数思想

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的过程就是方程思想。

笛卡儿曾设想将所有的问题归为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方程问题,即通过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转化为方程(组),这就是方程思想的由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仍停留在小学算术的方法上,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在算求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对象,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

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学关系十分清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若不渗透这种方程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很难提高。

例如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还原问题等,用代数方法即假设未知数来解答比较简便,因为用字母x表示数后,要求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平等的地位,数量关系就更加明显,因而更容易思考,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在近代数学中,与方程思想密切相关的是函数思想,它利用了运动和变化观点,在集合的基础上,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两集合中元素间的对应。

数学思想是现实世界数量关系深入研究的必然产物,对于变量的重要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有关“数学”的论述中已阐述得非常明确:“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辨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与积分也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数学思想本质地辨证地反映了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是近代数学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中有如下形式:

6×3= 20×5= 700×800=

60×3= 20×50= 70×800=

600×3= 20×500= 7×800=

有些老师,让学生计算完毕,答案正确就满足了。

有经验的老师却这样来设计教学:先计算,后核对答案,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填答案有什么特点(找规律),答案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然后再出现下面两组题:

45×9= 1800÷200=

15×9= 1800÷20=

5×9= 1800÷2=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当一个数变化,另一个数不变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结论可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只求体会,不求死记硬背。

研究和分析具体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一般用解析式的形式来表示,这时可以把解析式理解成方程,通过对方程的研究去分析函数问题。

中学阶段这方面的内容较多,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指对函数,三角函数等等,小学虽不多,但也有,如在分数应用题中十分常见,一个具体的数量对应于一个抽象的分率,找出数量和分率的对应恰是解题之关键;在应用题中也常见,如行程问题,客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客车所行的路程,而货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货车所行的路程;再如一元方程x+a=b等等。

学好这些函数是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构造函数,需要思维的飞跃;利用函数思想,不但能达到解题的要求,而且思路也较清晰,解法巧妙,引人入胜。

二、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

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

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 1/2 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 3/4米。

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

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 3/8米设有一个陷阱, 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 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 次所跳距离4 1/2(或2 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 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 1/2和12 3/8的“ 最小公倍数”(或2 3/4和12 3/8的“最小公倍数”)。

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 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三、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当然,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数学思想不只是单存的思维活动,它本身就蕴涵了情感素养的熏染。

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了。

我们在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的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目标领域之一,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三大领域相提并论,这充分说明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标准改革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的高度重视。

它应该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数学教学,教师能力提升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于不同区域的学生的不同类型的教材屡见不鲜,其目的无外乎是针对于各地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与之相对应,校本课程更是适应各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水平的重要课程,它可以使教师更加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并且可以将时间利用率提升到最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和开展合理的教学,不仅减少了“一把抓”的资源浪费,从而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同时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抓重点攻难点.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校本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对于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十分重要,为此我总结经验归纳学习,得出一些有关高中数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策略的个人愚见,供大家参考.

1.理解与掌握

作为数学教师,教学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对课程重点把握不全面,即使技巧再高的老师也未免会偏离主题,如果教学中心已经偏离了重点,最终的教学成果的好坏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注意的便是对整体教学内容的熟悉与理解,教师本身要完全的理解课程内容,熟练各种解题技巧,而作为数学教师,更要灵活思维开拓视野.

数学题结果唯一,但方法思路往往千变万化,而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一般是经过几代老师共同努力研究得出的,通常很适合本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解题习惯,指导学生最快最准确地理解题干抓住考点,从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本身对校本课程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开发与提升校本课程的重要保证,熟练地掌握校本课程的内容与重点,才有对其进行深开发的可能,才有将校本课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契机.而数学教师的特殊性,更加决定了必须对校本课程进行熟练地理解并且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不断地开发校本课程.

2.良好的思想水平

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都非常重要,学生健全的心理的形成过程需要教师的细心培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于影响十分深远,要培养能力优秀的学生,作为老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水平.思想水平作为衡量优秀教师的项目之一,它不仅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还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和潜能素质等其他心理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不仅是在知识的授予上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潜移默化的推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思想水平优秀的教师,会凭借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思想水平优秀的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对每名学生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合理安排更加适合不同学生的授课方法.在现如今教学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数学,老师的思想引导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还伴随着对学生平时习惯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数学这门课程动手能力较强,因而,每名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其授课老师的影子,无论是从审题逻辑解题思路,乃至将来对一些问题的着手方面和对不同事物的价值理解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而,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思想水平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教学内容不要过于偏激,不要带有太强烈的个人色彩,对待问题要公平公正,开发校本课程要坚持真理,遇到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要予以肯定,遇到学生对问题产生错误理解的时候要予以纠正,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只顾结果,只顾成绩,而不对学生未来思想的影响.

3.主观的主动性

现如今很多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教师经常无意识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不足以对课程提出意见,或者认为开发制定校本课程应该是学者或是资深教师才有资格去做的事,认为自己的水平远远达不到,认为即使说出一些意见也往往会贻笑大方.这种显现很有可能致使校本课程丧失了新鲜感,脱离时代进步性.年轻教师的意见往往很新颖,具有时代性,而且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而老教师的意见往往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沉积,很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因此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责任,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校本课程方案的研制,应该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中考虑到不同年龄阶层教师的不同教学特点,课程方案应该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开发与运用的时候也要注意:(1)应注意各个学时所占比例,重难点突出.(2)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不要过分强调单一性,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与解题互通性.(3)注意教学与练习的合理搭配,不要“纸上谈兵”也不要“埋头苦作”要在理解的基础性上练习,同时要让练习加深理解.⑷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与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反馈往往是对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因此提升自身对课程开发的能力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策略 篇8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的智慧。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体现,还是数学能力和数学智慧的体现。因此要找对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有方法、有重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结合教授与练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方法性教学,学习“计算”的技巧

1.简便运算技巧学习。在小学阶段,有很多的计算技巧,是可以一直被应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这些简便运算的教授和应用。简便算法的方法原理其实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几个运算法则——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其实,学生都能记住法则,就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忘记这些方法的应用,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和几种方法的混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这些方法具体应用点的学习,让学生找到这类题的应用思路,注重技巧性的把握。

2.“速算”方法入课堂,感受“计算”的快乐。数学的学习兴趣来自成绩的提升和解题的快乐,计算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学生的数学成绩带来很大的提升。而且当下有很多速算方法,这些方法都能给学生带来解题的快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例如,我们以往的数学计算都是从右向左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从左向右进行计算,注重计算的快速性和简便性。例如加法,56+78,以往我们会列竖式,进位进行计算。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左向右计算,50+70+14=134,这样把笔算变成了口算。当然,乘法也可以,56×7,我们可以50×7+42=392。变换的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美妙。当然,教师还要从多种渠道学到各种计算的技巧,然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特殊的计算面前迅速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计算中我们发现,任何两位数与11相乘,所得到的结果都十分有规律,原有两位数的首尾不变,相加就是中间那个数。54×11=591,34×11=374,我们带学生一起来观察这种规律,在让计算变得简单的基础上,也让他们对计算、对数学都产生相应的兴趣。

二、加强练习性教学,落实“计算”能力

1.加强口算练习。变计算为口算,要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得让学生不断加强对口算能力的练习,在课堂内外做好大量口算题的训练。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口算题卡在销售。其实这些口算题卡是非常好的练习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常态的练习习惯,每天进行大量的口算题练习,同时,将上文中提到的技巧性题目作为口算题卡中的题目发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把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纳、归类,根据方法和题型进行相应的划分。大量反复的练习,能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点。同时,数学学习本身就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因此大量的口算练习是保持学生数学思维持续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

2.做好当堂清工作。当堂知识当堂清,当天知识当天练。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应计算能力的应用。教师要根据当堂的知识点情况,找到相应的计算点,然后加强当次学习内容的大量练习,进行学习的达标。很多学生认为,计算就是“死题目”,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尤其是在應用题等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解答上,学生往往就忽略了速算、计算方法等的应用。因此,我们在当堂清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方法的应用。此外,要严格学生在每一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明确计算题的思路——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在计算的时候,要求学生先进行审题,确定题目中的算理,然后仔细思考学到的简便方法,看看能不能应用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找到的方法进行认真的计算和书写。最后要求学生要会验算,会核查,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数学学习的规范性操作。计算完成之后,学生要从数字、符号两个方面进行验算。在验算中要求学生可以换个思路,从后向前进行验算。在当堂清工作的落实中,要求教师要一直强调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的落实。从练习中,熟练应用数学计算方法,提升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学习本身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新课标对于数学学习的应用性要求也越来越多,其中,计算能力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课题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常规方法的学习,还要不断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辅助以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当然,基础的计算方法的学习还是要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为计算技巧的应用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张轩小学)

提升演讲能力的方法 篇9

2、语言能力也是个人的一个培养,我们要在平时就经常和大家进行沟通,你说的话多一些,经常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可以慢慢的提高你的.语言表现力度,说话的水平也会提高。

3、大家说话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方法,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一个腔调,你要根据人的不同性格进行交谈,这样才可以得到大家的喜欢,平时要学习观察人性格积极的和人们进行沟通。

4、说话的时候要给别人一个余地,也就是你说话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的一些感受,要给对方一个表达的机会,不然你滔滔不绝的说话,那就是乱说了,这样是不对的,要彼此相互表达立场。

5、我们和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措辞,这点是很关键的,大家和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用敬语,这是起码的礼貌,说话的时候大家要记住少用一些肯定的词语,因为任何事情没有绝对,不要把自己的话说的过于绝对。

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 篇10

一、语文教师应纠正学生在记忆方面的错误观点;

二、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记忆的习惯;

三、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忆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记忆能力错误观点记忆习惯记忆技巧

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作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使其成为人脑可以接受的形式,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而对于作为文科之首的语文而言,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科目存在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像魏书生老师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时,把语文知识分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四个部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这些知识琐碎零散,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但又成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记忆。

(二)语文的高层次能力需要建立在识记的基础上。《2008年语文高考大纲》把“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作为高考语文的考查范围。识记所面向的知识是陈述性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而其他四个层级方面的能力所面向的是程序性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是一套关于活动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说明,像如何理清思路,如何概括主旨等即属这一类知识。后者虽然在能力上的要求明显高出识记,但是如果不以“识记”为基础,任何“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的行为都会陷入巧妇能为无为炊的困境当中。像理解语言,要求学生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理解语言的内涵,如果学生在理解之前,不能通过识记掌握一定语言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大量语言素材,就不可能据言知意,由文解道。

当然,语文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学能够以其包罗万象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提供训练的平台;其次,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可以激发学生记忆的兴趣,产生自觉记忆的动力,从而实现记忆能力的提高;再者,语文知识内在的逻辑性,使其虽然零散,却以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呈现,便于学生进行训练操作。同时,语文教师作为大量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对所教知识了如指掌,烂熟于胸,这本身就是记忆,因此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记忆体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

那如何,才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呢?

一、语文教师应纠正学生在记忆方面的错误观点

对于语文记忆,学生当中存在以下三种错误观点:记忆能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刚记住的内容马上就忘记了,记与不记的效果是一样的;记忆太浪费时间了,考试时抢记一下就可以了。

针对第一种观点,教师可以指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的。一个正常的人,他的记忆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青少年,大脑的可塑性很大,应当在学习中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记忆力。像东汉时的王充,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这与他从小的锻炼有关。他幼年时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到洛阳市场上去读人家书摊上的书,回到家里一一默出来。这样,久而久之,使他的记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针对第二种观点,教师应以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为依据,消除学生对遗忘的恐惧感。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遗忘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因为自己遗忘了所记的知识而出现挫折感,别一方面可以利用遗忘过程先快后慢的现象,适时复习记忆的内容,使之得到强化,减少遗忘。针对第三种观点,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记忆可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如我们向话务员询问电话号码,拨完后便忘掉了。然而长期记忆却可终身不忘。“抢记”属于短期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头天晚上抢记的内容,第二天早晨往往忘却所记的百分之六

十。因此我们要将有用的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而非为了对付老师、应付检查,“抢记过关”。

消除三种错误观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为其记忆能力的提高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使他们在意识上重视记忆,在思想上敢于面对记忆,在行为上能够做到坚持记忆。

二、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记忆习惯

记忆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长远,让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记忆习惯。

(一)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集中记忆指在同一时间内不停歇地反复记忆,直到记住为止;而分散记忆则是把学习时间分散开来记忆,直到记住为止。

古语云,“一日七不如七日一”。也就是说,对同一记忆材料,在一天内学七遍,不如七天中每天学一遍。有人试验,让两个班的学生记四十个生字,一个班在一天之内读了五遍,写了三遍,另一个班则在五天内一天读一遍,隔天写一遍。在随后的检测当中,发现集中记忆的班级平均记住了43%,而分散记忆的班级平均记住了72%。可见分散记忆保持更牢固,因为集中记忆会增加脑神经的负担,从而产生抑制,导致效率低下,而分散记忆则能有效的消除抑制,减少大脑疲劳,使大脑时刻处于亢奋的状态,从而保证记忆的质量。但是单纯的采用分散记忆一方面容易陷入随意性、无序性之中,使记忆无法保持连贯性,别一方面则由于刺激强度不够,很难保证记忆的深刻程度。因此通过集中记忆,保证刺激的程度,再通过分散记忆以一定时间的间隔,克服遗忘,使之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机械记忆法,就是采用单纯的反复记忆来达到巩固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理解记忆法,就是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

有科学家发现,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可见,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于一些互不关联的、分散的知识点,比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语法、修辞概念等适合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对于相互关联,有整体意义的内容,则适合采用理解记忆。就一篇课文而言,它既存在生字、生词以及因学习者理解水平的限制,一时还不易理解,或不能充分理解的内容,又构成一个上下贯通、意义统一的整体,所以通过单纯的反复记忆把内容先记下来,再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内容,形成整体的、深刻的记忆,也就是在反复中理解,在理解中反复,通过反复和理解共同促进记忆。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中两种记忆都是不可缺少的,机械记忆需要理解记忆加以系统化,而理解记忆需要机械记忆加以巩固。

(三)整体记忆与局部记忆相结合整体记忆是把记忆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局部记忆是把记忆内容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进行板快记忆。这样一次性面对的内容少,便于快速高效的把握记忆的内容,但是整体性不强,容易出现脱节或记忆中断的现象。

像背诵一首长诗,往往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最后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的“初始效应”和“时近效应”,而中间部分常常记不住,也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根据上述效应,最先将容易记忆的部分加以熟记,一部分一部分的完成长诗的记忆任务;然后在整体的基础上,将每一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结合了整体记忆和局部记忆的优点,又能克服两种记忆方法的缺点,使得记忆者能够在很轻松的情况下完成难度较大的记忆内容。

这三个方面需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利用语文素材,加以示范,并反复强化,并指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加以运用,以形成习惯。

三、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技巧

形成三个良好的记忆习惯,使之成为一种宏观的记忆指导,使学生在面对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时,能够从战略上从容应付,深刻把握。当然,语文教师除了宏观上的指导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实用而有实效的记忆技巧,让学生在记忆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思考降低所记内容的难度,提高记忆的效率,并使其在记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成功的快乐。

(一)情境形象记忆。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据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推算,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美国图论学者哈拉也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在背诵《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几个情境:丧父时的情境,母亲改嫁时的情境,自己艰难行走的样子,家庭冷落的情形,祖母在床苦状。然而将画面连缀,疏通文字,就成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了。在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则为学生画出“作者在暖寒不定的时候,举酒独饮,天色已晚,风寒而急,天上的大雁飞过,似曾相识,地下的黄花堆积,憔悴枯损,满院的梧桐承受着雨滴,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的图画,让学生身临其境,据形而识记。

(二)归纳对比记忆。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把杂乱无章的东西像烂木头一样塞入学生的头脑,而必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于一些易混

淆的相似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归纳记忆加以整理,分出类别,同时分辨不同类别的细微差别,这样记忆既快又准确。像“烧、浇、绕、挠、侥、饶、晓、娆”几个字的读音、字形、字义难以区分,则通过集中归纳,既将其整理在一起,又突出其中的差别,如“用火烧(shāo),用水浇(jiāo),用丝绕(rào、rǎo),用手挠(náo);靠人是侥(jiǎo)幸,食足才富饶(ráo),日出为拂晓(xiǎo),女子更妖娆(ráo)”,这样学生就能够准确记忆了。

(三)歌谣趣味记忆。把记忆内容编成歌词或谱上曲调,用具有节奏性的语言诵读或者传唱,这样以表现形式的轻松有趣,消减内容的繁多复杂,让学生易于上口,更易于上心。像四川大学的唐莹在老师布置背诵《九哥》时,把周杰伦《简单爱》的旋律安到了上面,迅速地唱着背下来。她并把这种方法发扬光大,用《情深深雨蒙蒙》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而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先秦诸子和散文,我们就可以这样记忆: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四)讨论问答记忆。讨论问答记忆就是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与身边的同学就记忆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相互切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自觉的记忆。这种记忆的方法在实质上是一种理解记忆,通过对记忆内容的反复揣摩和辩论,便于将外界信息内化,以自身的理解。曾经我要求学生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各抒己见,在词句中寻找依据,融汇自身的理解进行分析。课后,我进行测试发现,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能够平均默出这首词的百分之六十三的内容,而没有参加讨论的学生,却只能准确再现百分之四十一的内容。由此可见,讨论问答记忆法是一种效果明显的记忆的方法。

当然,具体的记忆技巧很多,在这里不便于一一例举。但语文老师一定要对此非常熟悉,并在完全掌握所教知识的情况,合理利用,授学生以渔,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快速高效的解决记忆问题。

高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90-01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守计算关。计算是一个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学科,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最起码要保证的是计算的正确率,当然,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还有保障计算方法的合理与灵活,这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样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然后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把口算、笔算、计算工具等方法教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要营造欢快、民主的课堂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 幽默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调味品和润滑剂。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享受教学幽默的乐趣,享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每当学生因心中喜悦而开怀大笑之后,常会感到精神振奋,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信心,而自信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教师是监督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心理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三)厌烦心理。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一)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打好基础。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3+7=10,22+88=1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三)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四)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9:104.

[2]张龙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 学周刊,2011,26:175.

[3]李乃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 新课程导学,2014,29:44.

[4]钱晶晶.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相关思考[J]. 科学中国人,2015,27:248.

上一篇:传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下一篇:银行人员仪容仪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