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2024-04-20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共15篇)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1

其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错”的信息,且一再地因为马虎挨批评,他会在潜意识里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但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自我认同感。

孩子原本是喜欢自己聪明的,感觉自己聪明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对学业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想要获得杰出的知识成就是不可能的。只为不出错而获得的荣誉非常肤浅,无法给予孩子长久的自信,也无法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2

一、学习英语兴趣不足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会感到新奇, 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 但进入高一之后, 由于学习难度增加、意志力不足等原因, 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发生转移或中断。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听课——巩固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 只有50%的学生会完成, 近一半的学生都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因为预习时他们都不知道看什么, 不知怎么预习, 甚至是只查字典。至于课后复习的学生, 那也是一样少得可怜, 大部分是完全不会回顾当天的功课, 取而代之, 学生更倾向于做练习题。

三、不会记笔记

有的同学总是力图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都记下, 造成了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窘况;另有部分同学认为老师讲的全在书上, 都不用记。

四、对于作业的理解狭隘

学生总是习惯的把作业理解为需要给老师上交的作业——只有做书面要求的作业, 而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听、说、读、背的习惯, 认为听、说等无形的任务不是作业。而英语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软指标”的作业, 很多同学都忽视了, 而这恰恰是学好语言的关键。

五、记忆单词方法不正确

单词的记忆方面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基本语音知识和词汇运用能力较差, 不能掌握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规律, 不会结合语义、语境理解单词, 无法掌握和运用一词多义。不少学生还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单词, 费时多、效率低、压力大。

六、阅读能力较差、阅读量小

主要表现在阅读技巧欠佳、阅读速度慢, 无法正确找出相关信息和段落大意, 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1.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 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效果也越好。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 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并计划在一周后对本课戏剧进行班级内表演比赛,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此次活动中, 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在课余时间精心准备、认真排练。在表演时, 学生表演十分投入。通过认真准备、参与表演和观看别人表演, 学生很大程度地熟悉了课文内容, 强化了语音表达能力, 激发了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的知识来源于自学。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等环节。

课前预习时, 要把新课作为检查过去已学知识的一面镜子, 并力求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把新的单词, 重要的短语和句子用笔把它们标注出来, 借助词典、资料等自己先查一查, 不能消化理解的就特别做个记号, 等到老师讲课时, 可以借助老师的讲解弄懂弄透;在课后复习中, 面对已学教材应尽力回顾老师讲课的情景, 要回顾老师的板书、语言乃至老师的教法;课后作业是我们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检验, 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实际的操练, 巩固旧知识, 发现新问题, 并不断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英语成绩的进步。

3.学会用记笔记的方式积累语言知识。英语词汇繁多, 学习记忆量大, 有大量的短语、固定搭配、句型用法、词义辨析和语法知识都需要经常复习, 复习的依据就是英语笔记。因此, 我们要学会记笔记、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在平时上课时, 记录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对规律性的东西, 如惯用法、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老师讲解语言点时, 不要着急去抄写笔记, 应该先消化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老师在重复第二遍时, 便可摘其重难点记笔记。在平时的阅读中, 最好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 随时记录好词好句、优美段落和谚语俗语, 这些可以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4.巩固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英语阅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阅读自己课本上的单词和课文, 以及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对于这种阅读, 学生一定要利用早读、午读、课堂上、课外时间大声朗读甚至背诵和默写。第二种是坚持课外阅读训练。学生每天要尽量坚持进行一到两篇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注意对训练时间的把握。一篇完形填空约用15-17分钟完成, 一篇阅读理解约用5—8分钟完成, 平时多训练, 会渐渐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 等到考试时, 也能得心应手, 孰能生巧。

综上所述, 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 不仅仅是高中阶段, 英语学习要一直伴随我们的大学阶段、工作阶段乃至一生。所以从高一阶段开始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 大家的英语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一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七个问题, 从五个方面提出如何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进而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一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篇3

关键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发言习惯;倾听习惯

学习习惯是什么?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之后产生的“自动化”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立足长远,但也要抓住最佳的时期来将根基夯实。低年级的小学生可塑性很大,抓住这个时机,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抓起”就是“固本培元,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本”,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具有良好行为并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一、行为习惯

不随手丢垃圾,将垃圾丢到指定的位置,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学习用品摆放,坐立姿势端正,作业书写规范,集会思想专注,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放学路队有序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

二、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的习惯。学生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课本、写字笔、学具盒、计算器,最好还要备有铅笔、草稿本、作业本、练习册,并且把这些常用的用具装在一起,以便每次能迅速的拿出来,由此也能养成自我们整理收拾的习惯。二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自我们调整身体、心理和情绪,这样有利于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2、培养学生学会举手发言的习惯。举手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应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举手也大有学问,常常见到学生们举手时眼睛望着别处,东倒西歪,举着的手软绵绵的,勾着手指,左手撑着右手举起,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举手习惯。应该提倡正确的举手姿势,举手时身体要坐正,右手放在身体的右前方,或者左手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眼睛看着老师。当然老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觉得手没有白举,自然就想多举手了。

3、培养学生能用完整的话发言的习惯。发言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汇报交流的成果,通常有单独发言和集体发言两种形式,同学们在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必高声回答,只要能说给自己听到即可,但必须简洁明了。对于学生的单独发言要求流畅连贯完整,说话有头有尾,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发言时要对着同学们,说给同学们听,眼睛要充分与同学们接触。老师应为每个学生充分提供发言的机会。

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倾听是全神贯注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认真倾听是收集意见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倾听的目的是要把说话者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内化,变为自己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只有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充分领会说话者的精神。另外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听你讲话,当老师或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同学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要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问题或想法时,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可随便插话抢话,要等到老师或其他同学说完了,才可以举手提问或提出意见。只有学会了倾听的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漫不经心的听讲者,叽叽喳喳的听讲者是很难提高学习能力的,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養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是对外部事物的有效的关注,是一种良好的感知状态,注视者两眼炯炯有神,精神抖擞。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用眼睛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应当注视着老师的眼睛和动作,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学生应该看着黑板,当某同学在发言或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课堂上与注视相反的情况有发呆、走神、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这些人两眼黯然无神,委靡不振,不能经受一点点干扰,身边稍有动静便思想分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写作和语言表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人说,生活中到处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存在,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学生可以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观看自然风光,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审视细节。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比如,当学生看到动物时,就要和其他动物相互比较。在课堂中学生也应该注意观察其形状、声音和味道等。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看书听课都应该养成勤动手、勤动笔的习惯。当教师讲到重点内容时,要适当地做标记,边读边写。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先进行摘抄,有选择性地写感兴趣的片段,一定能对语文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质疑发问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学生没有弄懂所讲的内容,不懂装懂,没有质疑和发问,得过且过,就会增加疑惑,对以后的学习不利。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学生平时不敢问,就应该多鼓励他去提问,只有不断提问,发现问题,才能激发自己的思维,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教师应该多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归纳总结。如果学生有疑问,还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工具书作为不会说话的教师,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词生字,教师不要立马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和定期复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个充分的准备。学习也是如此,在讲新课前,如果能提前预习知识点,对授课的内容能加深印象,自己听课也会认真。同时对自己预习存在的问题会特别注意,有利于新知识点的接受。预习可以是课前、每周、每个学期的。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看不明白的做个标记,就能起到重要的效果。同时,定期整理和复习对于学习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定期复习可以温故知新,因为旧知识中蕴涵着新的内容。还可以防止遗忘。将很多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可以每天整理,也可以每周整理,及时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在以后总体复习中也会更加轻松。

(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和背诵的习惯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5

2.当孩子考试回来,分数可能并不是很突出,可以适当给予引导,这次考试题太难,老师都告诉家长了,不要责怪孩子。让他自感愧疚的心平静下来。因为考试已经考完,再批评也无济于事,不要让孩子认定自己不行,失去学习兴趣。这样的谎言是善意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然后再详细的给孩子辅导解析错题

2.榜样示范法。学习突出的孩子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家长讨论的焦点,谁家的孩子怎么优秀,怎么突出。可以告诉孩子:你看,XXX那么棒,你要学习他,让我们也以你为自豪,妈妈(爸爸)相信你会做到的,你看,XXX其实不如你聪明呢,你在很小的时候,都识字比他多很多。一定要超过他(她)!孩子的自信心就有了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 目标激励法。让孩子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和目标,什么时间掌握多少东西,考试达到什么水平,让他(她)学会自主学习,有奋斗目标的去努力学习

2.制定日常自学计划。让孩子制定一个他(她)自己的家庭学习计划,那么他(她)会积极的去做好,做好时别忘记适时给予表扬哦

三、自己探索学习方法。每门功课都有每门功课的学习技巧,让孩子自主去发现,鼓励孩子自己说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孩子择优选用

总之,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有自主性、得到鼓励,而不是遭受打击,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认可、信任,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慢慢培养起来

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兴趣有哪些方法 篇6

1、开扩法:

人在多接触事物、多读书、多联想过程中会激发兴趣,在接触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动物、生活、工作、艺术、科学„„纷纭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时,随时都可唤起人的好奇。

赋予孩子以更加开阔的生活,在开阔的实践中,帮助孩子在接触和参与中展开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这样学习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里自然产生和发展。

2、突破法: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7

大一新生暂时还未能将自己从中学生的角色中剥离出来,仍然延用中学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等待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知道如何应对忙碌而相对独立的生活,不知道如何应对全新的种种课程,不知道如何应对上完课就匆匆离去的教授。他们对学习的认知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尚未养成适合大学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不同的学习和做事风格,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倘若学习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大学生活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将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对大学生活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对他们今后的人生的轨迹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如何让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是辅导员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如何调整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之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自然就成为这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主流是好的,很多学生经过一段适应期,都能根据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中学的应试教育让他们习惯了“教授-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 学习努力程度不高。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以为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在经历了长期紧张压抑的高中学习之后,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会自然产生,于是一进校就放松了学习。若是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的初期,这种张弛就失去了度,过度放松,完全处于一种毫无压力的状态,整日娱乐,忘记了学习,失去了目标与动力,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2. 学习动机有功利倾向。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学习动机与学习密切相关,决定着学习活动的引起、继续、完成的全过程。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人主义,学习上有较明确的实用和功利目的。例如,某些学生丝毫不考虑专业学习的需要,选课时只选比较简单、轻松并容易得高分的课程;有的学生考试得高分的目的只是为了评奖学金;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考试课,其他课程一律“60分万岁”。

3. 学习方法不佳。

一些学生没有根据大学教育的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不论从学习动机还是行为上,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学习习惯是大学生在学习上所面临的主要障碍。那么何谓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顺利完成学业有何帮助?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育者,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具备自主学习习惯的人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具备以下特点:(1)学习目的明确,对学习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汲取知识的欲望强烈。(2)学习方向性强。能从庞大的知识海洋中准确地捕捉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利用和处理这些信息,做到为己所用。(3)学习创新性强。对所学的知识不满足于约定俗成的答案,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视角去认识事物,善于将所学的内容综合起来并进行总结,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有意识地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4)自我控制能力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和态度,合理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阶段性的评价。(5)乐群性强。能主动地与同学和教师沟通,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享和交流学习经验,能够迅速适应群体生活,为团体所接纳。

在这种主动性的激发下,久而久之,学习者不断总结经验,可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温故而知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良好习惯的引领下,学习者不但可以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会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学习者一旦具备了强烈的学习自信心,在之后的学习中就会受到之前所取得成绩的鼓舞,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对学习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此可见,这种学习方式主要强调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三、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

大学的环境比中学要相对宽松,课余时间也较多。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只靠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更要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独立思考和自学的习惯。还可依靠各种学生组织,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如班级、宿舍等,使自主学习的意识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依靠群体力量带动个体发展,以达到预期效果。

1. 课堂内提倡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参与意识。

罗杰斯曾说:“传统教学缺乏真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充满着威胁和恐惧,教师以权威自居,发号施令。”不得不承认,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通常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主宰”着课堂上的一切,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上的反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任课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去和学生沟通,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多样化:

(1)集体讨论。这是生生或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良好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由学生自愿分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思想和看法,互相启发,达到共同完成任务的目的。在这一模式下,教师不应过多地参与讨论,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哪怕学生讨论的结果略显肤浅或者存在微小的错误,教师在最后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即可。

(2)角色转换。让学生掌握一次主动,由学生自己备课,讲课,互相布置作业。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体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使命

(3)求新求异。鼓励学生对现有的一些尚不成熟的理论持怀疑态度,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能够在怀疑和批判中有创新的思维发展,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2. 课堂外及时引导,拓展思路,开辟多元化工作途径。

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如何在课堂外的学习中使学生继续保持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仍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寻找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是因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认为自己的兴趣不在于此,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没有信心,导致一时间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作为和学生距离最近的辅导员教师,应该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疑惑并及时帮助他们予以解决。对于上述问题,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多收集关于本专业的比较著名的书籍、业内名人的资料。每个班都有一位专业教师做班主任,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主要介绍专业知识。其次,引导学生树立为就业、为生活而学习的目标,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就业和生活而学习,当然就是学习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个人素质,为过上理想中的生活需要具备何种条件,这些知识都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去学的,而是为了自己的就业和生活必须掌握的。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使他们明确就业要求自己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修养和个人素质,引导学生逐步地明白自己将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要过这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基本条件,大学阶段为条件的完成需要做什么样的储备。

(2)广辟途径,加强教育,注重非正式群体的建设。大学生按年龄层次划分,尚处于青春期阶段,这类群体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和他们亲密接触的人的影响,如老乡、同宿舍和同一社团组织的同学。这些非正式组织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化的管理,使之发挥正面作用,如组织高年级学生给大一新生做形势与政策报告。在这些活动中,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相关知识的需要。此外,还可以采取演讲、宿舍评比等活动形式,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促使其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3)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注重学习策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即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水平,能够对知识进行控制调节,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完成任务能力的评价和判断,都是培养学习策略的有效方法,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就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

(4)启发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培养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之后,还要提醒学生将学习的热情维持下去。这种热情在产生的初始状态可能是自发的、无规律的,由此种思想所支配的行动也可能是零星的,不带有惯性的。倘若能使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持续被激发,那么热情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当这种精神动力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时,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今我国高校需要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林毓錡.大学学习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7.

[2]董奇, 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1].

[3]唐华生.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4].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8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八、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效的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篇9

学会整理,准备几个笔记本(最好每科都准备一个),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明白的或者新的知识,还有老师上课讲的一些重要知识一定都要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这就不多说了),没事的时候翻一翻,不用刻意的去记,翻一翻就可以.

其实课下无论怎么学,也不如课上听老师讲,因为课上老师讲的都是重要的知识,都是重点,只要你把这些听进去并记住,你也就不用怎么去复习,这是一个技巧,一定要记住老师讲的,如果记不住也可以遵循上面的方法.

要注重作息时间,学习要劳逸结合,不要一股脑的学,大脑不是机器,机器也有停的时候,更何况大脑呢,所以要让大脑休息,学一会玩一会,充分有效的利用时间,这样你的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

中学生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10

人这一辈子,虽然读书上大学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但是在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在我们家族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或强大的经济后盾的情况下,读书成才毕竟还是最好的一条路!何况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辈子受用的事,将来即使自己创业当老板,也还是要学习,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很难长久立足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努力争取学得好一点,一方面,这样能得到别人的鼓励与认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总会对自己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的事物更具有好感,所以它可以培养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2、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不要让自己太过疲惫。

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的时候读书,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上课总爱打瞌睡的缘故了。另外,疲惫时学习,效率低下,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不利于进一步的兴趣培养,甚至会动摇自己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0-01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方法的重要环境。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听课、会思考、会提问、会反思。

1.会听课。主要就是教师在精讲精练的基础上,学生要能结合老师的讲,明白一节课的重点知识是什么,通过老师的讲“我”要学会的是什么。

2.会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运算定理、运算方法、基本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结合反复的运算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发现自己可以理解的规律。教师的角色一定要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形成对比,带动班级整体养成良好的思考的学习习惯。

3.会提问。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发问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教师精讲精练的基础上通过听、思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这就是提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积极提问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学生积极提问,可以带动学生之间互相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吸收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是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积极引导,突破难点,达到互溶,帮助学生学得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会反思。这里的“反思”指的是寻找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这里,要求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除了解模仿性题组外,还通过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的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从完成课外作业的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前预习、阅读习惯、书面作业、这三部分。

1.培养课前预习习惯,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的基础。

预习是指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以后的学习内容、所要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2.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方法形成的桥梁。

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指教师可以在当天或者章节教学结束时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阅读课本当天所学的新知识点,或者在数学的章节学习结束后,及时的阅读数学教科书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对所学知识体系的脉络,自学会整理知识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后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地进行复习,知识保持效果最好,学习后相隔时间越长进行复习,保持的效果越差。

3.良好的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形成的关键。

课外口头和书面的作业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体验学得的知识,使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一定量的练习能强化这种内化作用。好的作业习惯应该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习课文,再进行作业,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对作业能自我检查,能订正、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有条理。

为了使学生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有好的习惯,教师要做到:布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使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去完成。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不使学生感觉到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因为作业要在课外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时应作适当辅导的指示,避免学生做作业时产生不必要的挫折,对作业的完成丧失信心。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强化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养成做好作业的习惯。

三、通过单元检测达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学习效果的综合检查

1.单元测试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单元测试的内容上,教师可以出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题,测试题量少而精,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完成,考验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起到了温故而知新,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有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知识。

2.单元测试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的准确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由于关心考试的成绩,每次测试之后会在一起讨论,你这道题是怎么做的,和我的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会争论到有正确结果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和准确性。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做更加细致周密的工作,如要精心备课,密切注意学生的动向,耐心及时地辅导学生,细致持久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这也是教师工作的极致。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教学相长是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始终的,数学教师要从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去积累,才真正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OL].2015.

[2]张梅良(导师:张鹏程).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08-01.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

(1)认知准备不足。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结论性知识、方法、思维及观念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有机联系和内部规律的有序系统。即使最简单的学习,也必须以学生过去的学习或经验为基础,所以,认知准备完善,是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

(2)情感准备欠佳。情感准备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动机,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复合体,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动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老师之间情感上有距离,在学习心理上常有以下几种:1)想学就是学不好;2)因为不懂或不会,就不爱学;3)因为老师看不起,所以不愿学;4)因为老师不太管,放任自流。这类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学不好,无信心,因而投入较少,视学习为负担。

2. 外因

就外因而言,由于初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家庭和班级、学校,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家长,教师、同学,因此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这类学生的家长常会是以下几种情况:1)不从自己的子女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2)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平时放任自流,到时怨天尤人;3)关心备至,方法失当,或过于严苛,或过于娇宠;4)自身文化太低,子女的学习行为无法监控;5)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及教师心理状态等。产生数学学困生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3)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感。

三、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策略

基于对学生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对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进行权重比较,应从教师的教学的质量入手促使学生的认知准备不足及情感准备欠佳的变化,逐步累积,达到转化之目的。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要采取“忍、寻、导、信、爱”五字教育法,加深师生感情。“忍”即遇到任何事都要不发脾气;“寻”即为千方百人丁肇中说:“兴趣比天才重要。”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心智大幅度地活跃起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其中有很多手段可以尝试。我在教学“乘方”时,曾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用来制作课本的每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05毫米,请问用一张足够大的这种纸对折24次后有多高?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立即很激烈地讨论起来。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尤伟聪同学甚至动手做起实验,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同学也加入其中。几分钟后,还是没有一个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当老师告诉学生答案是839米时,同学们都惊讶地睁大眼睛。老师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学完本节计地从学生身上寻找长处,进行表扬;“导”即引导他们加入数学兴趣小组,寻找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辅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信”即自始至终地信任他们,鼓励他们;“爱”即以深厚的无私的爱去点燃他们内心的情感之火。正如古人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数学教师让学困生真正感到春风拂面,从而为情所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大投入,转变态度。

通过适当方式激发学习动机,是转化的切实点。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内驱力,是转化的切入点。

1. 好奇心。

初中学生好奇心均较强,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常因过去的挫折而无所为,这时需要从外部激发,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魅力,让他们体验数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其好奇心。

2. 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这会创造出奇迹。”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唯有热爱,才能主动长久参与。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观察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去,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逐步形成志趣。

3. 注重基本能力训练。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分析,专门设计进行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中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广大老师带着一颗爱心,凭着强烈的责任感,真正转变观念,认真总结经验,绝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实现。

课后,那么其中的奥秘就会解开。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自然对乘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所以教师应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快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捕捉学习动机,诱发探究意识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激发、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求知。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教有理数的过程中,就出了一个这样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题目: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5……随意在这些数中圈一个数,要求算出它前面所有数的和,但必须在10秒内。例如,圈了8,则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2+3+5=10。如果圈了610,它前面12个数的和是多少呢?这下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可是过了30秒也没有人算对。有学生提出怀疑,他们要考老师,在他们随意圈了一个数后我都能很快地说出,后经用计算器检验都是对的。于是学生再也等不了,他们纷纷要我说出其中的奥秘。我告诉他们在这一串数中从第三个数开始,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在我们所圈的数中,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这个数的后一个数减去3。

古语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当学生被数学的神奇所吸引后,他们必定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快乐投入到数学的知识海洋中学习而乐此不疲。

三、构建开放课堂,鼓励争论质疑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这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往往变为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应付的表演课,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和我们相呼应,就得发出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

如,学习加法结合律时,我留了一部分时间答疑。这时班上的尤娜蓉举起手:“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说吧!”我鼓励着等待。“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太好,你看呀:(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我们原来学习a+b的计算根本不用加括号。”这一提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议论,这时吴家增也举起手:“对呀,我们以前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不该加括号时就可以不加括号!”“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反问道。尤伟键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加法中随意两个数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这样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我又问。“加法交换律!”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我接着说:“对!有交换又有结合,那就不能叫加法结合律了!”“叫加法运算定律吧!”“怎样用文字表述呢?”我继续问。尤艳青同学说:“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我反问道:“如果不止三个数呢?那么怎么说呢?”吴瑞金同学说:“几个数相加,先留下一个数,然后把其他数相加,再和这个数相加,和不变。”“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我们一班同学共同发现总结的,我们不叫加法结合律,就叫一班定律吧!”我话音刚落全班笑成一片。虽然这些讨论只是对加法结合律的补充解释,书上的定律仍然叫加法结合律,这些学生也知道,但是经过这节课学生会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热潮中。所以只要我们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探究学习劲头就会非常足。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师生融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争论、质疑。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在动态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四、提倡帮扶学法,促进共同成长

如果说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意志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的话,那么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获取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外,还要依靠确实可行的培养措施。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差,心理性格正处于叛逆的阶段,学习的被动意识非常严重。因此只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发现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如果教师为了这部分后进生一直放慢教学进度那也不现实,而且会引起优生的反感。如果课外对这些后进生加强辅导,又往往由于制度原因和能力所限,而照顾不过来。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帮扶学法,让一个优生带一个后进生或两个后进生结对学习,那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首先,后进生不懂的问题往往是基础知识问题,比如计算问题、概念性问题、公式理解应用问题等。对于计算问题,优生一般在课堂上就能理解和掌握,让他们去教后进生是可以胜任的,而且在他们教后进生的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加强自己计算能力,从而牢固掌握;而对于概念性或公式问题,有时优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他们为了教会后进生,必然会自己再一次地去强化理解概念,为了理解概念,优生会尝试去查阅课本或辅导书或求助教师,这样就间接培养了优生自觉看书的习惯,从而形成了自学的能力。同样后进生在优生在带领下,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通过优生带后进生的学习方法,让优生从中体会到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当他们所带后进生取得进步时,也会促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数学。而后进生在优生的带动下,让他们逐步告别后进生的行列,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数学,喜欢数学,逐步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最后,“差生”之所以“差”,往往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不爱动脑,意志力不坚定等。在优生的带动下,后进生也会被优生强烈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感染和影响,从而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生为了改变后进生和教会后进生,必然要花费一定的心思和作出一定的努力,这样从而促使优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细心的习惯。

采用帮扶学习的做法,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篇13

在平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呢?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确立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掌握未来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的。这就向人们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要求。因此,在中学阶段掌握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这个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创新学习。在平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以此不断调整或者是矫正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解决好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

1、学什么

“学什么”可分为两个层次:就教材内容来说,学生在学习时,面对众多的知识,学生就要进行选择,确定学习的重点,即学习目标。从较高的层次上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好了“学什么”,树 1

起了学习的目标,学生学习才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什么”的认识,决定着教师的“教什么”和“怎么教”。前者认识不清,后者就处理不好。

2、怎么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怎么教”研究得多,而对学生的“怎么学”重视得不够。其实,“怎么教”本身是应该包含着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和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怎么学”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问题,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想方设法让学生建立和创造一整套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到什么程度

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⑴学到什么程度;⑵怎样达到这个程度;⑶我是否达到了这个程度。这既涉及到学习目标,又关系到怎么学即如何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还关联到学习的评价问题。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思考,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三、加强四个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

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就必须从众多的知识中搜索必要的信息,从中确立起自己学习的重点。善于制定学习目标,这既是一种应当具备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材料,与学生一块研究制定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思路。之后,学生可自由讨论制定学习目标,逐步学会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到

最后,学生可独立制定学习目标,以真正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当然,学生要真正学会制定学习目标,还必须学会预定掌握该学习目标需达到的程度,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能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2、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确立之后,能否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方法是什么,以理清学习的思路,使学生能有意意识地选择可行的学习方法。这样,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为我所用。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即创新学习,这是能否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经过长期的训练,教师要设法使选择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因此,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应当指导学生逐步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于动脑,善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制定学习计划等。这些行为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旦将这些行为习惯融合在一个学生身上,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习惯是生活中长期形成的,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训练。那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符合习惯形成的规律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项集体工程,需要全体教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4、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经历了制定学习目标、解决学习目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目标解决得怎么样,学生就必须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即对自己的“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这两个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了解目标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得好要总结一下经验,学得不好要寻找一下原因。学生就要学会自查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已经具备的学习习惯的得与失,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下一步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并使之成为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否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摒弃了传统的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的观念,主张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展。这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改变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14

保定市五四路小学 一(1)班 韩佳奇

今天上午,观看了由郑日昌教授主讲的《学生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专题节目,受益颇多。

郑教授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为大家进行了讲解:

(一)孩子的学习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如何应对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三)如何纠正孩子马虎的坏毛病。

(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以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考状元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可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因为马虎出现错题,比如进行口算时把加号看成减号,或者写拼音时忘记标调,这些题大多都是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可却因为不细心,出现了大量的错误。有时候,我也会大发雷霆,可是静下心来一想,光对孩子发火也是没有用的,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孩子进行较多的有效学习。如何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初中、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呢?对这些问题,我一直很迷茫。听了郑教授的讲座后,使我茅塞顿开,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家长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时候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现了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

孩子学习的好坏主要与以下这几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是主观方面,优异的学习成绩首先与个人的刻苦认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是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接受事物的能力存在着差异。

那么应该怎样纠正孩子在学习中不认真学习,马虎的坏习惯呢?首先,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其次,让孩子进行练字、改错、修改病句的练习,可有效纠正孩子不认真、马虎的毛病。并让孩子养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篇15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的挚友, 是一种学习的原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会努力去认识它、掌握它, 才会以学为乐。但初中地理长期处在“副科”的位置上, 教师如果采用简单的注入式教法,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有效方法, 无疑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的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 对于教育来说, 本身也蕴藏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地理课程, 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 就相信教师讲授的道理, 愿意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 自然就对教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 甚至害怕这位教师, 要想他们对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地理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学习兴趣就浓厚, 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假如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 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 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对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 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励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记忆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直观的教学手段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 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能降低问题的难度, 增强学生的兴趣。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教学地图, 既能达到以图释义、图文结合的目的, 又能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扩大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景, 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 要让学生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就需要对照我国一、七月等温线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温度带分布图、等温线降水量分布图和河流水系图, 通过对这些地图册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分析, 运用地理图表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地理知识时, 只要始终做到图不离手, 画面就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2. 以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用具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的独特优势, 为广大教师所广泛采用。利用好地理教具,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比如, 要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 就可以利用地球仪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以及太阳直射点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这样就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 直观地帮助学生去感知、识记和理解, 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宇宙奥秘的兴趣。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开阔学生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具有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比如, 要让学生理解季风的基本知识, 可以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再加上教师对照图表的讲解, 就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季风的成因、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情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作用于学生的各种器官, 有助于开阔视野, 使学生快速、高效地实现理解记忆,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中, 要以平和的语言, 饱满的热情, 创设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既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解答, 切忌简单地问学生“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比如, 要让学生理解“西部荒漠化”这一问题, 可以首先引用“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句, 让学生进行鉴赏。当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后, 再来提出现实中让人们普遍关注的地理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为什么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 曾经是一条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商道, 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荒漠?为什么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如今却神秘地消失了?”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查阅课外资料和观看电教录像, 学生自然就产生了要探个究竟的愿望。由全体师生参与的互动式课堂讨论, 学生竟然会答出教师意想不到的种种答案。

四、开辟第二课堂,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是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也是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调查, 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地质地貌以及山川河流的发展变化。比如, 可以向学生设计这样的问卷调查:你的家乡附近的小河朝什么方向流去?其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河水有没有被污染?家乡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这些乡土地理内容, 学生最想弄清楚。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入手, 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乡土地理知识, 再扩大所学范围, 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开辟第二课堂, 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记忆, 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培养教育。在植树节、爱鸟周、环境保护日等节日, 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一些环保知识, 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上一篇:路政队伍素质与路政管理工作下一篇:陈情表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