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2024-04-27

千米的认识(练习课)(共13篇)

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篇1

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9~10页练习二第2~6题 作 者:张 金

单 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7月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设计说明:

练习二是本单元有关“千米”的综合练习,既重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

练,如第2、3题主要对已学的长度单位进行练习;又注意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第6题。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练习中还是以千米的长度观念的进一步建立为重、难点,同时又帮助学生对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设计中我很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在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练习课一般以做题目为主,学生易感单调枯燥,缺乏兴趣,因此本节课结合今年暑假的“大运会”背景,以学生喜爱的吉祥物“UU”带领大家学数学导入,让学生在了解动物知识的同时关注到了这些“动物之最”都用到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名称,由此引出要回顾的长度单位“千米”。2.复习整理,主动练习。

至本单元为止,我们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已经全部出现,因此本节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长度单位进行初步整理归纳。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在“有序”的要求下,学生会在脑海中不但进行归纳,而且进行排序,用简洁的要求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从而梳理了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接着整理每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由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和以往学习的进率10有所不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进行记忆,我又顺势介绍了“左手直观法”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并方便应用。通过提问“学习进率有什么用”,学生就会意识到在单位换算中运用到的比较多。由此让学生自己来出单位换算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练习部分设计学生喜欢的闯关游戏,以基础巩固、适当提高为内容,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层次清楚,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乐、乐中获。3.总结归纳,揭示课题。

小结部分是“UU”带领大家回顾“大运会”精彩瞬间,用含有长度单位的数字说话,一是回顾今天所练习的内容,从长度单位中提炼出主题——千米的练习;二是突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性,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数学的综合运用;三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还记得2011年暑假的深圳“大运会”吗?大运会的吉祥物“UU”宝贝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信息:

(1)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城市火炬传递于2011年8月7日7时30分至12时10分在南山、福田举行,线路总长约15公里。

(2)大运文化骑行队活动总行程是5511公里。

(3)优雅的大运会礼仪小姐在赛前接受专业训练,每天进行晨跑5千米、形体等体能训练。

(4)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最抢眼的亮点之一是高26米、宽110米的“世界之门”。除了了解到了一些课外知识,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突出“米”、“千米”。)2.这节课我们就来回顾长度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二、复习回顾,梳理知识

1.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有序地说一说吗?

生说,师板书、课件出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或: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进率关系呢?(生说,师板书、课件出示:1000——10——10——10。)

谁能帮助老师记住这些进率?学生自己尝试记忆。

师(提供左手五个手指的直观法):伸出你的左手,手心向内,叉开五指,一起来做手指游戏。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

“厘米”、小拇指代表“毫米”,每两个手指之间的叉口代表进率10。现在请你猜一猜,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什么秘密?(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朗读手指游戏歌:“千、米、分、厘、毫,进率手上找,远亲是一千,近亲一十刚刚好”。(课件出示)

3.学习进率可以干嘛?你可以出三道关于长度单位的换算题吗?

生说,师写在小黑板上,指名回答。

三、实践应用,巩固练习

小朋友们学本领学得这么好,下面“UU”要带大家一起去闯关,每闯出一关就奖励“UU”宝贝。准备好了吗?(相关题目做在练习纸中。)1.第一关:

(1)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使用到长度单位呢?

(2)试试看,看下面这些地方你应该使用哪个合适的单位名称呢?(课件出示书本第9页第2题加补充题。)

①小明身高是132()。

②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③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大约长7000()。④武汉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1050()。2.第二关:填一填(书本第9页第3题加补充题)。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米

9千米=()米+()米 3.第三关:书本第10页第6题。

独立解答后,学生汇报,课件校对。

四、回顾小结,归纳升华

我们今天重点复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书本第10页第5题。2.《课堂作业本》第4页。 课后反思:

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篇2

课始, 教师出示小红写的一则数学日记:

今天下午放学后, 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长24分米, 宽8厘米, 高2毫米的文具盒。背着5千克重的书包, 骑着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回到家, 我骑车一共行了3米的路程, 真是累死我了。

读完这则“数学日记”, 孩子们都笑了。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哪有24分米长的文具盒, 3米路程还骑自行车吗?小红把长度单位用错了。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过去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师: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长, 我们一起来比画一下好吗?

(学生用肢体分别比画其长度。)

师:现在, 请你们当小老师帮小红修改一下这则数学日记, 好吗?

生1:小红说她买的文具盒有24分米长, 也就是有2米多长, 太离谱了!文具盒高2毫米, 也就是说只有2枚硬币这么厚, 也不可能。我认为文具盒的长应该是24厘米, 高2厘米。 (学生边说边比画。)

生2:文具盒的长还可以改为2分米4厘米。

生3:骑自行车一共才行了3米的路程, 不可能, 一辆自行车都有1米多长。应该把3米改成3000米。

生4:我认为小红骑车行的路程应该是3千米。如果用3000米表示, 数太大了, 容易写错, 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掌声响起, 老师和同学们都向这位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修改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米”长的长度单位———千米。当我们要计量比较长的距离时, 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篇3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小数,老师报几个小数,你能写出来吗?

师:0.8、0.08、0.008、309.309、1.1

生在纸上写下所听到的小数,检查正误。

师: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

生:(读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这些小数(刚听写的小数)有哪些了解?

生1:0.8是一位小数;0.08是两位小数;0.008是三位小数。

生2:0.8表示十分之八;0.08表示百分之八;0.008表示千分之八。

生3:0.8表示8个0.1;0.08表示8个0.01;0.008表示8个0.001。

生:0.8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08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08的计数单位是千

分之一;

师:刚才同学们是按小数位数来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呢?

教师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区别。

生:小数的整数部分可以是0,也可以是非0的其他整数。

(师画出分类集合图,略)

师:309.309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一样吗?所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生:读法不一致,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小数部分只要依次读出就行了。

生:整数部分表示309个一,小数部分表示309个0.001。

师:1.1里两个1还一样吗?一共有多少个0.1呢?为什么?

生:不一样。一个个位,一个十分位。

生:个位一个一,十分位一个0.1。

生:1.1里有11个0.1,因为1里面有10个0.1,加1个0.1,是11个0.1。

生:1和0.1的进率是10.

(教师相机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

【反思】

1、有意识渗透分类思想,感受分类的作用和美妙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概念、法则、性质等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并逐步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实现对数学本质的理性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即便学生的年龄很小,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积极地又能够适时、适度、适当地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也是极其必要的。如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以及对应、集合、统计、代数、建模、数形结合思想等。本节课重点渗透的是分类思想。

通过“你对这些小数(刚听写的小数)有哪些了解?”的问答,学生掌握了根据小数位数进行分类;通过“刚才同学们是按小数位数来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呢?”的问答,学生知道了小数还可以分成整数部分是0和非0的两类小数,并观察到分类集合图。感悟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感受分类标准的多元化和分类结果的多样性,领略数学世界的神奇与美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有意识建构知识体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数学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板块,形成知识体系。这里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学生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首先,听写五个小数检查正误后问学生:“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用语文课上经常用到的听写方式进行了小数读写法的练习。然后,利用0.8、0.08、0.008三个小数梳理出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并相机填在数位顺序表里,学生很容易看出与整数数位顺序表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接着,围绕小数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区别、小数的组成展开设问。尽管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读法会受整数读法的干扰,但由于学生对整数读法非常熟练,学生经常说小数,通过这样教学强化了小数部分的读法。数的组成练习深化了对计数单位、数位顺序的理解。学生通过理解1.1的组成和观察完整数位顺序表的板书,领悟到个位1与十分位1的进率是10,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学习做好伏笔。

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练习试题 篇4

一、填空。

1. 大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600米,他5分钟能行( )千米。

2. 跑道每圈400米,2圈半是( )米。小华跑5圈跑了是( )千米。

3. 7千米=( )米 600分米=( )米

4. 在( )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南京长江桥全长约7000(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7( )

5. 某地线路图

学校 380米 公园 420米 小红家

410米 372米 400米

邮局 628米 小芳家

从小芳家经过( )到( )是1千米。

小芳从家到学校最近的一条是经过( )到学校,一共走( )米。

二、计算。

1. 直接写得数。

702= 0= 2103= 732=

4060= 1503= 7030= 50+33=

2031= 2140= 4502= 3002=

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8035 6377 5082

4658 7647 9221

三、解决问题。

1. 跑道长500米,小明每天坚持跑2个来回,他每天跑多少千米?一周跑多少千米?

2. 一条路长8千米.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50米,修了16天后,还剩多少米?

3. 小华家离学校1千米,离公园2千米。他从家出发走了18分钟,每分钟走62米。

(1)如果是向东走,现在走了多少米?在学校的东面还是西面?

认识时间练习课(一下)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钟面模型或小闹钟直尺 剪刀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关于时间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2.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

二、探究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你们都学会认钟了吗?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情况,老师今天给大家设置了5道关于时间的关卡,你们有信心过关吗?

第一关:你认识这些时间吗?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每次请一名学生用老师的钟面模型拨一个时间,让全班同学来认。(任意5个时间)

第二关:你会拨时间吗?

师:还是请学生继续来做小老师,每次请一名学生说一个时间,让大家在自己的钟面模型上拨出来,然后同座相互检查。(任意5个时间)第三关:你会写下列钟面时间吗?

师:大家准备好笔和纸,老师拨个时间,请你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9:0610:57 5:35等等,然后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大家一起来订正,纠正时间写法上容易出现的错误。

第4关:你能说出这些时间你在做什么吗?

师:我们每天不同的时间都在做不同的事情,老师这里有几个时间,想想看,每天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8:07 9:15 10:35 12:05)先和同座说一说,再回报交流。我们一起来看看丽丽这些时间在做什么。看书上93页第2题,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五关:你会时间的简单计算吗?

师:出示一个时间,过1分钟是什么时间?怎么知道的。过5分钟是什么时间?怎么知道的。过7分钟呢?过10分钟呢?先看清钟面时间,再算算(也可以在钟面上数一数)过几分钟是什么时间。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时间有了深一步的认识了吧,请珍惜时间。

五、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针短,分针长,齐心合力帮人忙。请珍惜时间。

我喜欢的“千米课” 篇6

“1千米=1000米”,老师说他答对了。

然后,老师让他拿着粉笔在走廊的尽头划一道线,同学们都很纳闷:“划道线干什么呢?”正在这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从我们教室走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思旭洋说:“围着操场走五圈就是1千米。”(因为我们上体育课时都知道操场一圈是200米。)老师说很好,那我们就到操场上去走一走,亲自体验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同学们都兴高彩烈地冲出了教室。哇,1千米真长啊,我们才走了三圈就都疲惫不堪了,老师看到这情形,也给我们加油鼓劲,终于走完了1千米。

我想了想,我们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我们现在所走的一半,那应该就是500米了,我每天从家到学校来回要走四趟,那我一天就要走2千米,妈妈每天接送我要走来回八趟,那妈妈一天就要走4千米,算出这个数字我真想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我今后一定要听话一些,并且好好学习,不让妈妈白跑那些路。”

千米的认识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2)测量硬币的厚度。(3)测量课桌的高度。(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能进行米和千米简单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计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

1千米概念的建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

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适宜?

那如果要测量骆驼到宁波的距离,用哪个单位适宜呢?

今日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明白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那跑5圈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千米和1000米

个别读、全班读

3、米能够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我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能够怎样表示?(1km=1000m)

4、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骆驼小学到堰头王车站教师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教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5、1千米是这么长,那谁来估一估从骆驼到贵驷大概是几千米?(3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化聚

1、那3千米=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

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米,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怎样化的?

(想:2千米是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

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

8千米=米

6千米20米=米

做于纸上,投影仪上反馈,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落下。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教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

4000米=千米

(想: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

6000米=千米

5830米=千米米

三、练习

1、在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小明的作业本不细心打湿了,有些字看不清楚了,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它补上去吗?

冰箱高140。

甬江大桥长约588。

从骆驼到宁波的距离大概是14。

2、真厉害。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在学习“千米的认识”,它们学得怎样样呢,我们一齐去看一看。

1)比一比:小兔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些难题,小朋友能帮它解决吗?

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千米675米。哪座桥长?

2)确定题:这是小熊的作业,请小朋友当当小教师,给它批一批。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3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6千米57米=657米

3、小熊可真马虎,小朋友做作业的时候可别犯马虎。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认识几分之几》练习设计与思考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54-03

《认识几分之几》一课被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中,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之后,用例4和例5来进行教学。例4是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认识四分之几;通过把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在巩固旧知四分之一的基础上说明:这样的几份就是四分之几,并着重指出四分之几就是几个四分之一,加强了四分之几和四分之一的联系。例5是通过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小数做初步的准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用了至少两节课的时间来认识几分之一,不少教师在教到本课内容时,都认为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学得毫无压力,完成课后练习更是轻而易举的事,因而在教学时往往一笔带过,讲完即止。最近,学校要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笔者选择了《认识几分之几》作为研究对象。刚拿到课题时,笔者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已经没什么新意可以挖掘了。然而,在初次试教过后,笔者发现并非如此。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理想。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可是从几分之一过渡到几分之几时,学生极易出现分子与分母混淆的错误,这说明当整体不变而部分发生变化时,学生的认知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往更深一层思考,那就是学生对于分子和分母所代表的含义并不清晰,之所以在认识几分之一时没有出现类似错误,主要是因为之前他们所学的分数都属于简单模仿的范畴,而到了需要自己辨析与独创时,就出现问题了。其次,课本上与该内容配套的相应练习形式比较单一,要么是看分数涂色,要么是看涂色部分写分数,而这两种形式已经是例题运用的载体了,练习中又再次出现,如果照本宣科而不加以改动的话,不仅无新意、无趣味,而且不能真正起到梳理知识、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拓宽思维的作用。以上的两个问题较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本课教学无法回避的关卡。既然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改进教师的“教”,以学定教,才更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基于试教的情况,笔者决定尊重教材意图,在新授课环节仍然使用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然后对本课的练习环节进行整改与创新,在练习中尝试通过三个不同的层次——“走一走”“跳一跳”和“跑一跑”,力图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更深一层,对“几分之几”这类分数的运用能更灵活、更准确,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本课的练习环节设计。

练习环节设计(学完例4和例5后):

1.第一阶段:“走一走”——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见图1)。

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其余学生自己批改。

【思考】这是课本的原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是最低层次的练习,与例题类型相同,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基本考查。学生有了前面例题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倾听同学的发言来分辨对错,无需教师多讲解。因此,笔者对本题不做任何变动,由学生自主完成并辨析、订正。

2.第二阶段:“跳一跳”——完成练习纸的第一题(图2)。

师:这里还有几个图形等待着同学们去涂色,但是它们还找不到合适的分数,请你们来帮帮忙!

(1)要求学生先汇报连线情况:你们是根据什么来选择图形的?

(2)动笔完成后,再汇报涂色情况。

(3)你能再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图中的未涂色部分吗?和同桌说一说,在纸上写一写。

(4)观察一下,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和表示未涂色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思考】这道题是根据课本第94页练习的第4题(图3)和第95页的第5题(图4)改进而来的,保留了第4题的原图,但是同时蕴含并提升了两道题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会走的基础上跳起来”这一目的,笔者将原本与图对应的分数顺序打乱,让学生先给图形选择适用的分数。这一步难度不大,却是学生从未遇到过的题型,不少学生甚至会被怔住,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众多分数中认清分母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整体平均分的总份数”,如果分母不对,那么接下来的练习就无法继续。在找准了适用分数的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根据分数要求涂色,并提问:“每个图形应该涂几份,又是由谁来决定的?”这就让学生认清了分子的意义是“表示从整体中取几份”。如此两步,就是针对本课的学习难点而设计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及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是儿童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所在。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实践证明,学生经历了这样的练习,对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认识更到位了。最后,笔者再让学生用另一个分数表示每个图形没有涂色的部分,并思考这个分数和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有了前面的练习基础,学生的思维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对分数意义又进行了一次整体认知,明白这次说的分数和原先的那个分数分母相同,分子不同,但是它们分别表示了一个整体中两个组成部分,如果把它们的分子加起来,就正好等于分母。纵观这个部分的练习,体现了让学生通过“从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来理解与运用分数,梳理了知识,夯实了基础,为后续的拓展练习做好了准备。

3.第三阶段:“跑一跑”——活动:摆棋子。

(出示一张圆形纸,该纸平均分成六份,其中二份涂色,四份留白。)

师:请问现在这张纸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呢?(教师给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都放一颗棋子,涂色部分就放黑棋,没涂色的部分就放白棋)现在,黑棋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六分之二。

(1)感受位置变化对分数没有影响。

师:接下来,我给棋子换个位置,黑棋部分还占整体的六分之二吗?(师任意变换黑棋的位置)

师:如果没有圆形纸的帮忙,你们还看得出来吗?(将圆形纸抽离,只留下六颗棋子,并且将棋子或聚拢或散开地摆放)

师:为什么不管我怎么摆,黑棋都占整体的六分之二呢?

小结:只要整体的数量没变,黑棋部分的数量也没变,那么不管位置如何变换,它都是占了整体的六分之二。(请学生把这个分数记录在练习纸下方空白处)

(2)替换棋子,感受整体数量不变而部分变化的情况。

师:现在,我把一颗白棋换成黑棋,黑棋还是整体的六分之二吗?变成了几分之几?我再接着换,你们能再接着说吗?(师操作,生说出六分之三、六分之四、六分之五等分数,并记录在空白处的第二行)看看你记的分数和第一行的六分之二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在整体不变的情况下,黑棋数量变化了,分数的分子就变化了。

(3)增加白棋,感受整体数量变化的情况。

(将棋子恢复到原来的二黑四白)

师:刚才,我是“换一换”,现在我要“加一加”。请注意:我要往这些棋子里加入一颗白棋,黑棋部分还是占六分之二吗?什么变了?我再加一颗白棋,现在是……再加一颗……(生说出七分之二、八分之二、九分之二等分数,并记录在空白处的第三行)

观察分数,你又发现了什么?(黑棋部分数量不变,所以分子不变。但是整体的数量变化了,分母就会变化)

(4)增加黑棋,感受整体和部分同时变化的情况。

(将棋子恢复到原来的二黑四白)

师:现在,最大的挑战来了!我要往里面增加一颗黑棋,现在黑棋占几分之几?继续,再加一颗黑棋,就是……再加一颗……(生说出七分之三、八分之四、九分之五等分数,并记录在空白处的第四行)为什么分母分子都变了?(当增加黑棋时,整体的数量和黑棋的数量都同时变化,所以分母和分子也同时变化)

(5)同桌摆和说

师:往这些棋子中继续加入白棋和黑棋,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分数。你们想不想也试着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同桌间用课前发的棋子轮流操作,一个摆,另一个说出黑棋占了几分之几,看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还可以慢慢增加棋子,同桌一起来说出每一次变化后黑棋所占的分数)

【思考】由人教社小数室所编写的《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介绍》一文中明确指出:当把分数理解为表示部分与整体(part-whole)之间分割关系的数时,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量分成b份,选出其中的a份。在对整体的分割中,可以产生整体与部分的包含、部分与部分的相等以及分割的份数与每份大小之间的补偿等多个关系。确定整体量、判断等分、认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包含与补偿关系是理解分数的“部分—整体”含义的关键。和前两个练习相比,这个环节的确是让学生的思维“跑起来”,因为这是第一次通过几何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从“一个物体作整体”过渡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虽然难度不断加大,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棋子的每一次变换都是一个小挑战,学生一旦发现了规律所在,参与热情就更加高涨。无论是试教还是正式上课中,这个环节总能掀起课堂的高潮,学生全员参与,每个人的大脑都急速运转起来,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观察、思考、知识的重组与碰撞,答案总是能脱口而出,每个人都收获了成就感和喜悦感。而且,在每次记录分数之后笔者都及时让他们进行对比与思考,所以对于上述一文中提到的“把分数理解为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分割关系的数,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量分成b份,选出其中的a份”这样的基础知识,学生们是真正地体会到并运用起来了,甚至有了几分“玩转分数”的感觉!虽然修订教材是在实验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在那里才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以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但是我认为在学生认识分数的道路上,不必如此泾渭分明,在第2小节认识“几分之几”的拓展练习部分就可以进行如上的渗透与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在本课之前,笔者总认为一节课的精彩就只在于新授环节,教者的匠心独运也只能体现于此。可是,经过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备课历程,笔者仿佛打开了一扇从未被开启的窗户——原来,练习也可以如此精彩!面对练习环节的备课,有的教师喜欢沿用教材中的练习题,讲完即可;也有的教师喜欢查资料、搜新题,力求练习的新颖,最后把五花八门的题型在课堂上一一呈现。但是,课堂练习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在做到“每课皆有练”的同时,更要注重“每练皆有法”。练习不在于“多”与“新”,应在于“实”与“效”。练习只有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补充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才是最适当的。本节课中的“练习三部曲”:“走一走”(基础练习)——“跳一跳”(提高练习)——“跑一跑”(拓展练习)就是为了引领学生的学习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基础走向提高,既培养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又体现学习内容的延伸,更以变换的形式极大拓宽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认识和运用,使分数学习变得灵动而鲜活,不再仅限于区区的几幅涂色图之中。虽然本课练习环节的设计当中仍有许多粗糙之处尚待打磨,但是给笔者的启发是极多的,相信只要教师们用心琢磨,每一堂课的练习环节都能大放异彩!

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实践和想象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借助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千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编写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过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基础上,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由于千米比较长,学生难以直接观察或亲身感受它的实际长短,所以千米的空间概念一般需要借助学生对10米、100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推想来建立。围绕千米的学习,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第二两个问题通过操作活动体会10米、100米的实际长度,为推想1千米有多长做好铺垫:第三个问题在认识100米的基础上,借助实际情境想象、认识1千米。

•10米有多长?照样子做一做。

教科书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感受10米有多长的场景,启发学生用多种可能的方式去感受10米的实际长度,但并不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方式都做一遍,也不要求学生只能用书上呈现的方式去做,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体会10米的活动,主要强调观察与体验。

•100米有多长?想一想,做一做。

体验100米有多长。教科书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有100米吗?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够呢”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两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100米有多长,主要强调先想象再体验。

教科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感受100米有多长的场景,启发学生用多种可能的方式去感受100米的实际长度,同样并不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方式都做一遍,也 不要求学生只能用书上呈现的方式去做,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体会100米有多长的活动。

•1000米有多长?先想一想,再和同伴说一说。

认识1000米有多长。教科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感受1000米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对100米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跑道等多种熟悉的场景推想1000米有多长。同时,引入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建议

•10米有多长?照样子做一做。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小组合作完成第一个活动。先组织10个人手拉手伸直胳膊站成一排,再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最后在全班汇报。测量时,注意先把第一个学生的中指尖作为起点,然后把卷尺拉直,量出10米。量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再看看10米在这个队伍中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一段长度,加深对10米的整体感受。

(2)两人一组完成第二个活动。先合作在地面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标上起点和终点,再用自然均匀的步伐走一走,看看可以走多少步。

(3)小组合作完成第三个活动。先实际测量教室有多长,测量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还差多少到10米,“或比10米长多少。

当然,并不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方式都做一遍,也不要求学生只能用书上呈现的方式去做,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体会10米的活动。

•100米有多长?想一想,做一做。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想象、猜测活动。在“10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100米长?

(2)实际测量。组织全班学生到室外手拉手整齐地站成一排并进行实际测量。测量时,可以先测量出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的长度,再根据测量结果,估测出站成100米长大约需要几个人。如果全班有40名同学,一般这40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的长度大约是40米,这样再有60名同学手拉手就能“站出”100米。在估测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实际“站出”100米,如先测量出40名同学手拉2 手站成一排的长度并做出标记,再以这个标记为起点站成一排继续测量,直到量出100米的长度。

(3)观察、体会。让学生整体看一看“站出”来的100米到底有多长,以加强对100米的实际感受。

对于“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同样可以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估计。估计时,可以先让学生量一量1米大约要走几步,再在这个基础上估计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一般1米大约要走2步,所以100米大约要走200步。再带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没有100米跑道的学校,教师可以先测量出50米长的一段距离,请学生走一走,并记录5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再据此让学生想一想,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走之前,教师要提示大家注意:第一,尽可能用同样的步幅和速度走完100米;第二,记清结果,以便同学间可以交流。

当然,并不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方式都做一遍,也不要求学生只能用书上呈现的方式去做,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体会100米的活动。

•1000米有多长?先想一想,再和同伴说一说。

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了10米、100米的长度之后,进行认识1000米的教学,可以参考如下教学环节。

(1)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组织学生进行想象、讨论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进而得出10个100米长就是1000米。

(2)想象10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前面有对100米大约走200步的一个估计,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估计1000米要走的步数,大约是2000步。

除了上面两个活动,教师还可以再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如,如果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长,那么2圈半就是1000米;如果学校操场的跑道有250米长,那么4圈就是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随笔 篇11

西黄安小学:赵娜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这节课,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测,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

一是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让学生观察学校环形跑道并告诉他们一圈是200米,接着让学生算一算5圈有多少米,然后再让学生亲自走一走,感知1000米有多远,从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同时我还根据实际情况列举了“如果是200米、250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多少圈是1千米?”这些填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13

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需要老师的激励和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在复习完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后,给学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标、汽车仪表盘等生活较常见的千米使用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节课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例如,马拉松比赛全程用千米做单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长;还有,学生了解了汽车、磁悬浮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时速之后,学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弹、火箭、宇宙飞船、飞机它们的飞行速度,还有方程式赛车、高铁的时速。然而,我课前并没有充分发现我班学生的40个男孩子的兴趣点。

上一篇:“文化版图”的固守与拓展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