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职业道德

2024-04-28

公民的职业道德(精选8篇)

公民的职业道德 篇1

————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体会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突出出来,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

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

分重要。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先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社会各方面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公民也要人人以身作则,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加以舆论上的监督与鞭笞。另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会公德加以规范也十分重要,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有严格的惩处规定,严重的还将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而一些地方出台的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放烟花爆竹以及建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制度等地方性法规也

是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

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全 面进步,这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在全民族形成共同理想至关重要。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坚固的精神支柱,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重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可以高度凝炼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这20个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要宣传好这20个字,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要实践好这20个字,使之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主旋律;我们要通过宣传、实践这20个字,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规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就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道德建设群众性强、实践性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贵在自觉,贵在参与。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

明程度就会

公民的职业道德 篇2

一、文明礼貌

我们早已进入一个文明的时代, 但是身边经常有不文明的事发生。为此必须把文明礼貌作为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常抓不懈, 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力度, 正确引导人们言谈举止要文明, 着衣打扮举止要文明, 行为方式要礼貌的行为规范。日常工作生活中, 要尽显文明之风, 杜绝一切不文明现象, 尤其要坚持“在黑暗中坚决做光明的事”的基本原则。要时时注意自我检查, 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 不断抑制和纠正某些不良习惯, 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和从事的专业, 要把平凡的岗位当作人生事业的基石, 当作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平台。有的同志整天处于抱怨中, 怨自己的岗位不好, 待遇不公等等, 这都是不爱岗敬业的表现。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三、诚实守信

做人要诚实, 要坚守自己的信条。作为职业员工,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应懂得, 诚实守信作为人生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在于自己内心的修炼, 同时也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为积累, 无论是企业或个人, 诚信资源都是具备掌握社会资源的必备条件之一, 诚信资源越丰富, 就越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 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行使职业权力时,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做事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 就是公平、公正、合理, 秉公办事, 主持正义。要做到办事公道,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公私分明, 不谋私利。

无私则无畏。先为自己打算, 以权谋私、以业寄生的人不可能做到办事公道。只有无私, 才能坚持原则, 主持正义;只有无私, 才能为政清廉, 照章办事。

(二) 公正无私, 不徇私情。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远近亲疏的区别。人非木石, 当然有好恶, 但好恶必须置于公正之下。

(三) 去除私心, 不计个人得失, 不畏各种权势。

为了公众利益, 为了公道和正义, 坚持按规定、按程序秉公办事。

(四) 不占公家便宜是抵制干扰、不惧压力, 办事公道的基础。

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歪, 脚正不怕鞋歪”, “为人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叫门”。

五、服务群众

(一) 热爱群众。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关心群众, 爱护群众, 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扶危济困, 帮贫救难, 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最高准则。

(二) 尊重群众。

这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同群众的关系, 职业同群众的关系。因此, 我们一定要尊重群众, 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 方便群众, 让群众满意。

时时想着便利群众, 通过一件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来为群众着想, 为群众提供方便, 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对群众一视同仁, 热情服务。

(四) 文明服务。

在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职业义务时, 一要举止文明, 即衣着仪容要美, 举止要端庄。二要语言文明, 做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礼,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三要正确执行文明规范制度, 服务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五) 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精益求精。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欢迎群众批评, 有错即改, 不护短, 不包庇。服务群众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和手段, 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六、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底线, 由于种种原因, 在一些人包括党员干部那里, 遵纪守法成了保守落后、死板教条的代名词, 而违法违纪似乎才是敢闯敢干、思想解放, 这种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观念和作风, 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 是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和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屡打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认清骄奢淫逸的严重危害, 带头抑恶扬善。

七、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 就是要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 拧成一股绳, 战胜各种困难, 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团结就是力量, 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互助可以增强力量, 是社会主义集体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提倡急他人所需, 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 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 大家心往一块想, 劲往一处使;这样就会把蕴藏在亿万人民群众身上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八、开拓创新

(一) 要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是解放思想的体现, 解放思想是开拓创新的力量之源。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坚持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不断进取精神和创新勇气, 为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提供思想保证。

(二) 要加强学习。

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开拓创新的基础。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 就难以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更谈不上进行新创造、实现新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要思想的学习, 努力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正确思想方法, 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时刻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同时, 要注意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使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切实、工作更有效。学习搞好了, 自身素质提高了, 工作自然就富于开拓性和创新性。

(三) 要勇于实践。

在新知识、新观念、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时期, 我们要有敢闯敢试的创造精神。对待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发展过的事业, 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决心和勇气, 克服怕出乱子、怕负责的思想和意识, 勇于直面矛盾和困难。拓展创新思路, 实现新的发展。

(四) 要始终保持创新状态。

开拓创新既是一种工作需要和责任, 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 时时处处以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 敢于正视矛盾、攻坚克难,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对于每个公民来说,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主要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体验、锻炼和提高, 并逐步形成自己与各岗位各工种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相一致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不把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去, 那么, 职业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要时刻把加强公民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 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 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 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公民的职业道德 篇3

关键词:公民道德;精神文明;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40-03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按照现代文明社会的元素和含义,可以界定为:“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包括不同的场所、人物和组织机构,以及多种程度的正规性、自治性和权力结构。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之中。”[1]它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同时每个公民个体的身份在人格上彼此是独立、自由与平等,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上也是对等的。公民社会还必须使社会中的百姓具有“公民意识”,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来说,公民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公民意识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因此,公民意识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务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至少不会产生在这两者之前。此前民间如有意识,只能是诸多‘私人意识的集合,……在中国,这样的‘私人集合状态有一个十分自然的名称,就叫‘老百姓。‘老百姓意识当然不是近代意义的‘公民意识”。“老百姓”是众多血缘姓氏的集合体,它反映的是宗法制自然经济的观念残余,与“公民”概念相去甚远[2]。在老百姓产生“公民意识”之前,百姓首先必须要有“公民身份”。1949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H·马歇尔在剑桥大学发表题名为《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的演讲时,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公民身份的演进历史,认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是构成公民身份的三个要素。而这与近代国家权力不断随历史变化自我限制,国家制衡机制与公民权利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并逐步产生“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人权与公民权意识、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政府必须为民服务意识。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发展是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特征还包括私人领域、公共领域、社会运动、志愿性社团、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参与性和法治原则等要件。正如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提出的“新型范式”,强调公民自由、平等的对话沟通,强调公民的主体性,强调公民交往目的是实现“公共自主”和“私人自主”。

海南岛由于长期处于边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点低、起步晚,随着海南近年来的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但社会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也随着暴露,包括大量流动人口和新移民人口的增加、乡镇社区的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目前海南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的总体情况看,在形成、构建公民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由于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没有。人们很少把自己当作国家和社会的一分子,其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习惯于在被分配、被指挥、被管制的状态下生活太久造成的。

二是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和淡薄。一方面对现实生活当中各类丑恶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不去运用自己的公民责任和义务去制止社会当中的“恶”,发扬人性中的“善”。不愿为正义、真理付出代价,总认为是别人的事而与自己无关。不少人既不知道自己作为公民有哪些权利、权益,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公民义务和责任,更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和深度不足、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公民政治文化素质较低,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烈,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准都不高。

四是海南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缓慢,起不到一个公民社会应起到的作用。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间组织的强大,它是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理念,或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的一群人组建的。他们往往能以第三身份去推进和监督政府,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他们实际上也是一个压力团体,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这些组织在公民社会的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表明我们离真正的公民社会有很大的差距。要克服这些负面现象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其中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民意识宣传、增加公民的参政议政的参与。但本论文要着重探讨的是“公民道德”对公民社会所起的作用。“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早期由德崔希(D·deTracy)伯爵在1796年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是表现出负面的含义,后来他又在1801年开始写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直到1900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列宁曾说:“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而恩格斯的定义则是:“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4]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也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作用,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创始人诺斯认为,制度是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三要素构成的。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其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的地位,且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的[5]。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通过非正式约束的变迁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认为道德的因素足以持续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例如一群违法的人群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要远远高于一群守法的公民。意识形态的思想道德使法律的作用或约束力会变得可大可小。“思想和意识形态是很重要的,制度在决定它们有多大的重要性时起主要作用。思想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人们用以解释周围世界以及做出选择的主观精神构想。进而,通过构造人们在某些方式下的相互作用,正规制度会影响我们为自己的行动支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正规制度会被明确地或偶然地用于降低按一种思想行事的价格,它们为人们将其思想和意识形态融合到他们所做出的选择中去提供了自由。正规制度的一个关键影响是机制性的,如民主选择中的投票制,科层组织结构,它们能使代理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会产生与其他许多经济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简单利益团体提出的结果完全不同的影响。”[6]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正如哈耶克所说:“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人之所以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知道他为什么应当遵守那些他实际上所遵守的规则,甚至更不是因为他有能力把所有这些规则的调整——这些规则是再度的他生活于其间的社会中经由一种选择过程而演化出来的,从而它们也是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7]因此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通过公民自身的道德追求与约束可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民主政治的责任能力,并形成一个多元化、道德型、自我约束并能减少和降低社会矛盾和各种政治冲突,以保护或增进公民自身的利益或价值。公民社会首先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形成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民主自由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等公民意识,公民教育是国家的繁荣、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使得公民能够成为适应现代文明政治的成员。公民道德和公民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保证。通过政治文明使我国建设成民主政治的国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8]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仁道夫指出:“自由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亦即立宪国家(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9]

从海南目前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结构来看,一方面要改革相应的政治结构框架,另外就是要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让每个公民能以平等、自由、民主的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培训提高公民道德,让已经形成了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观公民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让大多数具有共同道德观的公民能够知道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哪些是道德、规范的而哪些是不道德和不规范的。让每个公民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并自觉地做到明辨是非、弃恶扬善,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使每个有道德的公民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社会稳定和法律的尊严,让更多的公民除了用法律的天平衡量行为规范之外,也用道德的力量来作为人们行为善恶评价的度量衡。公民社会建设取决于公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让每个公民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使人和人之间在精神文明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What is civil society?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04-03-01.

[2]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363.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8-40.

[6][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7][英]F.A.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8]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篇4

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A、职业道德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五爱教育

正确答案:B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资料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本事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经过不一样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构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集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梦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梦想和奋斗之中。

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职责。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进取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坚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礼貌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礼貌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资料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资料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篇5

2011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月1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注重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气氛。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失范对策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基础。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出道德的变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光有政府部门建立的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国的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之一,没有共同的理想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社会便是寸步难行。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社会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一系列内化于人们心中的非强制性的集合。它不靠外来的强制力起作用,而以美和丑、善和恶、诚实和虚伪等作为道德判断,靠来自社会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类自身的信念来发挥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调节、教育和认识等职能。

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对社会发挥作用,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建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改变。

一、公民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

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道德失范的现象。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做人要讲道德,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做人的根本信念。但如今,道德的失范、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逐年严重,甚至做人要讲道德,这一根本信念在一些公民心里产生动摇,成了一种疑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公民道德的失范呢?

第一,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使道德失范成为可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即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领域的转轨、改革和急剧变化,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丧失传统美德,践踏道德准则,做出一些丧失道德良心的行为。但也不是市场经济就会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相反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利于道德的进一步提升。第二,法制不健全、法治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不高,是促使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和道德格局或多或少、或者直接或间接是由社会的法制秩序和法治水平决定的。法制健全,必然会促成社会风气的好转与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反之亦然。我国目前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野蛮执法的情况。这不仅损毁了法制的权威,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而且对社会道德秩序的确立和巩固都极为有害。

第三,道德教育和道德灌输的空泛化,特别是一些道德教育的主体“言行不一”,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社会道德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习惯、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塑造高尚的道德心灵和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的形势下,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些宽泛空洞,只强调抽象道德原则,而不强调人格问题;在形式上,除了填鸭式的灌输,没有新的办法。学校教育的是一套,社会上流行的是另一套。尤其是一些道德教育的主体,道貌岸然,台上一套,台下另一套,言行不一,造成了道德教育的失范,毒化了道德风气,导致道德的失范。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按照我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必要性。第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

经基本建立起来。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仅靠法制与政府的监控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规范公民的市场经济行为来实现。市场经济秩序既包括市场的法律秩序,也包括市场的道德秩序。市场的道德秩序是必须主要通过道德建设来实现。公民道德是支撑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石。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高度的政治民主,意味着全体公民以良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履行其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而高度的政治文明则显然又是以全体公民正确履行民主权利,积极而卓越地履行政治义务为支撑的。没有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建立就缺乏必有的道德基础。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第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公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必然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进步则又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和谐。全面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或调控,而道德对社会的有效调控又是以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无论是建设秩序良好的公民社会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要求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呢?第一,要以公民的公共道德建设为重心,切实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公共道德是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道德的基础性内容。我们要推进现代公民社会在我国发育成熟,就必须把公共道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心,切实抓紧建设,提升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

第二,制定体现公民“底线道德”要求的行为准则,加强公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道德训练。公民道德建设就如建房屋一样,必须从基脚和底层启动建设工程。公民道德的底层就是底线层面的公民道德要求。这种底线层面的公民道德可以归纳提炼为若干具体的行为准则。因此,各个地方(包括农村与城市)有必要制定颁布具体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并对公民进行遵守行为准则的道德训练,以培养公民应有的基本美德。

第三,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

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五,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第六,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春莲.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公民道德教育。

[2] 杨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公民道德宣传的演讲稿 篇6

公民道德宣传的演讲稿篇1

同学们,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就好似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就无生命可言。道德其实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得!道德是最美丽的花朵,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在家里帮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这是一片孝心;帮助同学理解一道题目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份真诚的友谊;捡起地上的一张纸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颗环保之心;为四川地震灾区贡献一份力量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片爱心;在公交车上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份敬老之心;劝阻同学不要欺负别人是有道德的表现,因为那是一份仁义之心……

一滴水蕴藏着大海的本质,一束光反射了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选择与正确的道德行为,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是最美的花儿,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散发出它那迷人的清香;道德是一种爱心,当别人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会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会收获一个品格。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会传递着丰富的道德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举手投足的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这样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一次次地得到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湖。

同学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向着人生的前方大步流星!

公民道德宣传的演讲稿篇2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维系现代社会的纽带,也是现代社会的长鸣警钟。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告诫我们,想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如果以恶小而为之,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就比如说吧:“许多同学都喜欢吃零食,并把零食袋丢在地上。也许他们想,自己一个人丢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何况还有清洁工会帮我们打扫干净”。可是,假设全校学生都报以这样的一种心态。每个人都丢一样垃圾在地上,一天就有几百或者几千多件垃圾食品袋被丢在地上。一周、一个月、一年,学校将变成了一个垃圾场,成千上万件臭气熏天的垃圾被堆放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仅严重破坏了学校的环境,也对我们的学习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见,一件小小的恶习,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这就是以恶小而为之的`后果。

反之,从另一方面讲。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地上的一些垃圾,这时我们可以把它们捡起来。虽然这点小事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环境。但是,只要我们每天都持之以恒。我相信社会一定会变得更洁净,更文明。这就是以善小而为之的好处。

所以,不要因为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要知道,即使是一件很渺小的善事也可以对社会做出有利的贡献。

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文明中学生。那么就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道德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亲爱的同学们,道德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无时无刻不再陪伴着我们。就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公民道德宣传的演讲稿篇3

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前些天我乘公交车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其实,“道德”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生活中多为他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捧上一杯茶,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解答一个疑难问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把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扶正,见到纸屑弯腰捡起等,只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扞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公民道德宣传的演讲稿】相关文章:

1.公民道德宣传的演讲稿

2.公民道德宣传日的演讲稿范文

3.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标语

4.最新公民道德宣传日方案

5.公民道德的宣传口号

6.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标语

7.2018最新公民道德演讲稿

8.公民道德演讲稿英文版

公民的职业道德 篇7

公民教育一般指的是培养公民精神造就良好公民的教育, 是一种协调公民与国家、公民与政府、公民与社会、公民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 其宗旨在于实现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经济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1]。

2 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 当代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为:一是公民意识、公民法制等方面的知识。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文明意识, 其立足点是公民。增强公民意识,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公民意识所唤起的自主、平等精神, 能使公民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而激发其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正处于从“人治”走向“法治”社会的起步阶段, 这就离不开公民意识作用的发挥。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法律意识, 公民意识普遍觉醒, 就能形成普遍的“法治”观念, 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真正落到实处, 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 从而有利于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二是公民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思想教育在于使人们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力求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表现出方法论的特征;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运用上层建筑的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功能, 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其目的是使社会成员认同和服从该社会制度, 表现出强制性的特征;道德教育则是社会使其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德性、转化为其德行的活动, 其目的是使社会成员去恶扬善, 具有自觉性的特征;法律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关于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环境教育则是教育者利用环境所进行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关注人们的心理发展及其良好与否的状况, 从心理角度所进行的教育。三是公民要以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标准要求自己, 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四是不但要有公民义务意识, 而且要有公民权利意识。尤其是要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使公民具有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意识与能力。五是公民要培养自己的平等、自由、民主意识, 人人平等是自由、民主的前提, 民主又给平等以保证。所以, 不但要有自由、平等的意识, 还要有民主的意识[2]。

3 在职校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3.1 德育课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3]。从内涵上看, 德育与公民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纵观世界公民教育, 通常都采用公民教育课程化的模式。公民教育课程化主要有3种形式, 即设置独立分科的公民教育课程、开设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和进行渗透式的公民教育。独立分科的公民教育课程, 是指以专门的一门学科系统地传授公民知识, 进行公民教育;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 是指以公民教育来统整纷杂的课程内容, 通过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社会学科来传递公民教育内涵;渗透式的公民教育, 是指将公民知识渗透到相关课程和活动中, 以推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 笔者主要以本学科为视角, 思考与探索渗透式公民教育的途径。

3.2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渗透公民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4]。而这与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相吻合的。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 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这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在德育中渗透公民教育的途径之一。

4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途径

4.1 导入具有公民教育效果的教学素材, 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案例教学法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较多采用的教学方法, 精选教学案例对于提高法律课堂的实效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渗透公民教育, 可以通过导入具有公民教育效果的教学素材, 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例如, 笔者在给护理专业学生上“恪守职业道德”这一节课时, 当时正好在网上有一则新闻, 内容是:一名护士在微博上发博文让病人“等我下班后再死”, 引发了社会热议。笔者在教学中引用这个案例, 学生纷纷发表评论, 谴责该护士的行为。在此基础上,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准护士, 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对于从业人员及服务对象来说, 具有什么重要意义?针对这些问题, 学生结合自己专业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这次讨论, 学生意识到,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理工作的岗位需要, 同时, 作为一名护士, 身上也承载着崇高的社会责任, 应集中体现“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 应当着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为将来入职打好基础。

4.2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材第一单元从“习礼仪, 讲文明”入手,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中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 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是未来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必备要求, 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是公民教育的内容之一。

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依据班级人数, 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在仪表礼仪、形体礼仪、言语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和做客待客礼仪这几个任务中选取一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组内成员分工合作, 查阅资料, 制作课件并准备进行成果汇报。笔者事前告知学生, 要依据各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因为与平时成绩“挂钩”, 学生在思想上普遍比较重视, 并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查找有关礼仪知识的图文资料, 进行自主学习,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成果展示精彩纷呈。不仅援引了理论, 而且善于发掘身边的礼仪现象。有的小组还将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抓拍图片, 做成课件, 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自我教育作用。

课下, 有的班级还利用班会课时间, 开展了“展礼仪风采, 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礼仪知识竞赛和情景剧表演活动, 并向全校发出《讲礼仪倡议书》。借助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主题活动, 笔者发现, 大家的文明礼仪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懂得去珍惜并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课堂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 而良好的个人修养是公民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础。通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自主探究, 可以锻炼学生明辨事非的能力, 从而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观。

4.3 改进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与其他课程相比, 德育课程有其特殊性。德育课教学效果不会立刻显现, 也不会因一学期教学结束而全面反映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德育课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在学生日常生活、工作行为过程中逐渐显现的。所以, 对于德育课程学业效果的评价也应当是动态、长期的。

从目前的考核机制看, 德育课程重在对学生道德知识的考核, 而对学生情感态度、技能运用方面的考核则比较少。学生通过考试拿到高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情感上真正认同并内化这些价值观, 也不意识着他们能够实际运用这些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学生在道德领域知、行背离的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德育教师应当努力探索与推进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具体来说, 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列入平时成绩并提高其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在考核方式上, 可以采用开放式命题, 如对社会事件的观点、评论, 召开主题班会, 现场演讲与辩论, 情景模拟等, 都可以作为考试方式之一;考核涉及内容应包括学习应掌握的知识、原理, 也包括学习态度、行为表现, 尤其是思想觉悟、品德方面的变化等, 力求以全面、客观的指标来综合考查学生德育课学习效果。

目前, 我们在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评价中, 把模拟就业面试活动引入考核中, 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 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也为学生以后真正就业面试做好准备。

4.4 校园力量的整合

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学生进行公民实践的重要土壤。学生通过将课堂上习得的公民知识与技能, 在学校环境中加以实践和训练, 从而增进公民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养成一定的公民自主行为。因此, 德育课教师可以借助学校各部门力量,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训练学生的公民行为。

德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的宣传与教育的主渠道, 而要将礼仪知识落实到行动层面, 则要依靠学生在各种实践中不断培养。学校是践行礼仪规范的重要场所之一, 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 德育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其他部门, 开展一系列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时, 在学校学生科的组织与配合下, 全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项目包括:学习培训、宣传引导、专题讨论、演讲竞赛、专项行动、总结表彰等。活动以“关注身边的文明现象, 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观看文明礼仪光碟, 引导学生理解遵守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并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行为。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营造了“学文化、知礼仪、树新风”的良好校园氛围, 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

德育教师应当与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对学生公民行为的养成施加综合影响。例如, 与学生科、后勤保卫部开展合作, 邀请我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开设法制专题讲座, 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与学生科、团委合作, 举办校园文明风采大赛, 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强化其公民意识。

由此可见, 除了传统的德育课堂外, 学校也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 对学生公民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德育知识需要经过生活实践的检验与强化, 才能做到德育与知、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东虓.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6-9.

[2]杨丽敏.当代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的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R].2005-04-20.

[4]教育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R].2008-12-26.

[5]穆伟山.学校公民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转型—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目标、途径和保障[EB/OL].http//www.cpce.gov.hk/civiceducation.hk/pdf/e44.pdf, 2008-02-01.

[6]李洁珍.论伦理秩序、法制秩序与公民意识[J].求实, 2007 (5) :53-58.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水准的研究 篇8

[关键词]道德建设;经济社会;道德认同失衡;社会发展

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它以行为规范、规则、原则、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用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从实施主体角度说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由于数量上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们的增多,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缺失已然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内容。实现现代化是各个领域加快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要迈向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高度重视道德问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一、道德问题研究的价值

由于公民对于其固有的道德认知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同时该认知对社会发展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并且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我国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价值体现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

(一)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经济价值

社会生产中,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离不开人,人是道德表达的主体。因此,道德问题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道德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

(二)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政治价值

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两个方面。民主,强调人民民主,人民当家做主。主体行为人的道德水平,影响了民主的内在力量的方向;法治,强调依法治国。综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道德是支撑法治的最深层、最根本的观念和价值基础。

(三)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以其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于其灵魂、主题、精神和基础中,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力开展奠定了必要的精神基础。

(四)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社会价值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建设重要的一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离不开公民道德层面的约束。

(五)公民道德问题研究的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现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以旅游业开发为例,发展就要走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道路,在考虑旅游收益这个大背景下,还要考虑开发的合理性。这就需要看相关旅游行业专业人士的道德水准。道德水平高,有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有合理的开发计划,由此才会有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量。

二、当前我国公民的道德现状

每一个社会阶段都会有道德模范和道德沦丧者,社会熟知的都只是个例,网络等电视媒介向我们传达的是道德模范和道德沦丧者的缩影。

(一)个体道德现状

1.个体道德建设成果。“当代雷锋”郭明义,全国上下对其早已不陌生。的确,郭明义的事迹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稳中求进”的社会应有的道德至高点的轮廓。相信各个行业领域范围内都会有自己的郭明义,有自己的道德共识。这就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正能量的产物。

2.个体道德问题所在。同时与之相对应的,便有了之前的“小悦悦”以及如今的“扶不扶”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家长怕担责让小孩撒谎的新闻逐渐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个体的道德沦丧所牵动的负能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社会道德现状

1.社会道德建设成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一位朋友曾经在海尔车间挑选冰箱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问题冰箱,朋友走后,张瑞敏仔细查看了厂内400多台冰箱,最后发现足足有76台是不合格的。而后,张瑞敏亲自抡起大锤子砸向问题冰箱,并说:“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社会道德的正能量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人对诚信问题的认知。

2.社会道德问题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体制改革逐渐步入到深水区,因而社会矛盾逐渐激化。诸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经济信用缺失问题依然严重,假冒伪劣现象更加突出。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三、引起当前公民道德问题的来源分析

引起人们道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锻炼了人们改善事物的技巧,同时变化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来自群体的影响

1.初级群体——亲戚朋友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个体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的教育观念的指引,形成预期的道德个体。等到成长为具备半自主思考的能力,即大学里的继续教育时,个体的道德观势必会受着周身的环境——室友、辅导员老师、父母和亲戚的影响。因而惯性会导致个体延续一直秉承的道德观,同时也会不断变化着这种道德观。

这种道德形象的设定来源于社会的需要,而非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变的、普遍的顺序阶段。在一切文化中,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发展总是依序向前发展,不能逆退,也不能逾越。

2.次级群体——工作同事的影响。岗位的差异来源于个体的专业差异,专业的差异来源于个体一直以来生活的环境差异。因而,一个人的道德观也会受着周围同事的影响,也许这个同事不是所熟知的、经常打交道的个体,但是也会由于某种因素间接地影响着这个人道德观的重新审视。

(二)来自社会媒体的影响

大众传媒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其特点是快速、廉价、便捷。因而,大众传媒对于个体道德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新兴科技事物的发展,人们对于这种文化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我们经常会在火车或地铁中看见人们摆弄手中的电话或ipad,哪怕是匆匆行走的人们也不会放弃刷朋友圈、刷微博。而对于我们分析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来说,以影视剧、游戏、广告为主的传媒手段对还未能确立自主道德观的未成年人的影响,是需要摆在重要位置的。我们可以看见报考电影学院的考生人数逐年递增,各类以网络游戏为主题的比赛也在逐渐占据各高校的社团之中,女性越来越愿意模仿广告明星、杂志模特的穿衣风格。美国一位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合著了《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深刻地指出了大众媒介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人沉醉在虚幻满足之中,二是由此剥夺了人的行为能力。

四、浅析当前人们道德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个体道德观的传承

道德目标的设立不应仅仅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更要按照个体自身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要来确立。比如,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说,需要其拥有的道德水平与已然参加工作十余年的人们的道德水平应该不同。同时以强调人际关系的交往为重点,包括老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家长与孩子在内的上、下级方面的交往。这就要求道德传承者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寻找科学的沟通技巧与技能,在创新交流的方式的同时不断自省,进而进行最大程度上的道德传承。老师、领导、家长在对学生、下属和孩子说话或安排工作任务时,要讲究方法,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对方,这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良好的态度会给对方创造积极的工作热情。

(二)坚持社会诚信观念的发扬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诚信危机在逐渐膨胀。公民之间的信任危机会导致社会关系紊乱,阻碍社会发展。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曾指出,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诚信是维系一切秩序、规范、制度的精神链条和无形纽带,它是调节、支撑一个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诚信观念以及道德问题正能量的传播需要我们进行继续深入、广泛的宣传,且加大宣传的力度。以在各城、乡社区活动站设立公益道德辅修课,以普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准则等为例,增加基层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公民道德的外化形象,由此创建一个拥有良好的环境道德。

不断前进的社会,一直都在把人们的生活水平、自我修养推向合理的方向。但是,伴随而来的使公民原有的道德认同失衡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道德建设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但是由其产生的现象问题却总能快速吸引大众的注意,并且引起大众对其进行深度的思考。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高尚的道德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我们要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道德建设在公民精神文明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为形成一个道德强盛的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永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11.

[2]郏红雯.论现代法治及其道德关怀[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4:27.

[3]张红薇.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137.

[4]罗俊丽.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8,2:77.

上一篇:以影响为话题的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趣味数学二年级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