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2024-04-20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共11篇)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1

长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张仁勇

所谓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以及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类型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经济结构质与量的调整。简而言之,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之间的质和量的调整。我县经济经过建国60周年以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类型也日趋完善,从单一的农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基本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也由小大到、由低向高发展。2003年,我县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02年,第三产业又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但是应当看到:我县经济结构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产业效益偏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第一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小型、分散,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第二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效益偏低,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第三产业门类不齐全,水平较低,效益不高,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够强劲;三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不合理,投资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党的十七大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2010年乃至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对全国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得出的重要结论,针对这一指导思想,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截止2009年,我县城镇化率达到32.6%,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低13、6、3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外出打工近10万人随时可能回到农村。城市化水平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就高,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这也是制约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加快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引导农民弃农从商(工)、弃土进城。一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在规划上引导农民进城(镇)居住。二是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步伐。为农民进城居住创造条件。要在进一步修编和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县城和梅硐、双河、龙头、硐底、花滩、竹海、老翁、古河、下长等重点场镇建设,拓宽城镇居住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布局,不断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吸引农民进城居住。三是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农民进城能进得来、能就业、有保障。这就要求加大二、三产业发展步伐,提供更多更优就业岗位,在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跟上城镇化进程和步伐。

二、切实有效地搞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完善什么是最优,很难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正如前述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在进行而且仍将继续,调整的基调就是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把现代农业做稳,改造和加快第二产业,把现代工业做强,提升和拓展第三产业,把现代服务业做优。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十二五末,我县三次产业结构预计可以达到14:60:26,再经过二十年左右的调整,三次产业的总量可调整为三、二、一的顺序,到那时,我县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三、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进程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全面调整提升第二产业结构。从较长时间预期看,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不可撼动,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工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根据我县实际,第二产业调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工业发展区域布局的调整。我县工业生产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比较分散,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和集群,产品和企业关联度差。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势必对这一现状提出严格的环保要求。为此,我县在工业布局调整上,主要依托长宁工业集中区,适度在资源富集地区如龙头、双河、硐底一带布局资源型企业,其它地区原则上不鼓励发展工业。二是依托市场主体,不断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改扩能。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做大做优现有企业,进一步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依托长宁生态、区位、资源优势和现有优势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调动企业投资和发展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工和装备制造五大工业集群。四是加大政策引导和调控力度,促进企业自身加快结构调整,并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和环境消耗低的企业入驻长宁。

(二)加快推进旅游富县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我县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旅游业大而不强,对县域经济贡献还比较低等问题。我县要通

过加大宣传促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狠下功夫,使竹海成为同九寨、峨嵋齐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二是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做强做优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拓展能力;要加大物业管理、文化教育、社区服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服务业类型。三是依托工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设计策划、广告宣传等服务业。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2

1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针对农村财务管理这项复杂的工作, 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整体能力有待提高;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1.1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普遍存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不明确, 没有管理条例来约束大家的行为, 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开展工作服务, 约束大家的行为, 但是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建立, 但是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当中, 没有发挥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 不但没有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进还可能给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和不利影响。

1.2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 工作环境又相对较差, 现阶段工作在农村财务管理基层的多数都已经在基层工作多年, 尽管工作经验丰富, 但是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欠缺, 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形势。

主要表现是原有的农村财务管理知识过于陈旧, 工作模式和思路也过于老旧, 有待进一步更新。再者工作在基层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 同时自动化办公能力不强, 网络信息化使用效率不高。同时也存在部分农村财务工作者工作态度不认真, 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应该及时提醒指正。

1.3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农村财务监管机构实施存在缺陷, 机构改革之后, 乡镇、街道上建立农村经济管理部门, 专门配备了人员编制, 但只有少数人真正在管理领域工作, 不是被其他部门人员编制, 便是使用混合人员与其他部门工作, 严重影响农村财务监督管理, 还对农村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

2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队伍综合能力;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2.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任命或选择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 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工资支付渠道, 改变只收取不论人的软约束, 要明确分工, 落实制度。清楚村里的干部和义务, 权利和财务人员, 规范他们的行为。用制度明确村委会各干部成员的职责, 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一律不得直接经手现金及存款业务, 杜绝谁收款谁花钱、无专人管理财务、无专人审批的现象, 坚持一签、一批三审制度即业务经手人签字, 经村委主任审批和助理会计审核、村民理财小组审核、乡级财务服务中心审核才能报销的制度。乡财务服务中心要依照有关制度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开支, 财务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报账;对于合理的开支, 服务中心在票据和现金支票或转账支票加盖审核章后, 村助理会计方可到乡农村信用社支取现金或转账。

2.2加强建设和培训力度, 提高综合能力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要专人专职, 明确职责, 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 定期给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定期组织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还有利于提高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培训可以给大家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开展工作。

各单位可以定期开展研讨会, 把工作中大家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 逐一解决, 让大家畅所欲言, 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及时解决, 促进农村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2.3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现在的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发展的重要阶段,农村财务管理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村经济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改革,若财务管理不动分毫,恐怕很难适应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制约它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村财务管理力度进行加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不严格

1、有的农村因生产经营具有其特殊性,都会有各自的固有资产,来让农民在生产经营的时候使用,往往有些村干部不按照财务管理的制度来执行,对其所拥有的固有资产不进行记录,偷偷对外出租,为了赚取自己的利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农村居民集体所拥有的财产用途很广,有的地区将其进行外租,但是在实行这些计划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分歧;3、某些地区在进行投资时,并未对投资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盲目跟风,在遇到问题与挫折时没有应对的方法和措施,造成严重的亏损,村民的利益遭到损害;4、在农村有些地区村干部,为了自身的利益,私自变卖农民的集体财产,使农民群众的利益遭到严重的损失。

(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

根据农村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虽然这些制度很先进,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我们无法应对自如。1、会计在进行记账时并未进行设置健全的账簿,会计的工作不太规范,在对账目进行汇总分类,对于那些数目不一致、不规范的账目进行记录时,往往会错记或者漏记,导致账目不规范,甚至账目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2、对于农村的现金管理时,不进行规范的记录,往往会在收取现金时不开发票,支出时不进行严格的审核,导致记录不完全,账目的缺失;3、如果在上面两个问题实施的不完整,导致票据管理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来填写收发据,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纠纷后患。4、农村往往都会有一些资产,会因为登陆记账不规范或者财务管理时的疏忽,造成大量的账外资金,导致账目与现实资金不相符;5、有的时候在费用支出时未进行规范的审核流程,就对此进行支出。这些问题的出现,由于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养成地方贪官污吏是极有可能的,极力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理财未达到理想数字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大部分农民都有些积蓄,对于农民手里的积蓄利用问题,就成了现在的挠头问题。随着当今的发展,积蓄的积累,各种理财产品也大量的产生。理财人员在对这些理财产品进行处理时,往往会由于缺乏专业的水平,缺乏实战经验,导致盲目的投资,对农民的积蓄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财务管理解决问题的措施

要向农村的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对农村的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针对各地区的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创建稳定的财务管理队伍

1、为了让财务管理队伍的素质提高,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时,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督。制定一个制度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在对会计职位进行招聘时,对会计应该严格把关,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直到达到会计上岗的要求后才能给予上岗,确保会计入职得心应手。或者会计参加定期培训、演讲座谈等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交流,使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创建一支质量与素质高的财务管理队伍。这些活动对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交流把平常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对此进行总结与解决,从而使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农村的经济健康发展。农村的财务管理需要的人才要求比较高,需要一对一的专业人士来对财务进行管理,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能将农村的财务管理的井井有条。从中让大家学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大家的团结协作力量,促使财务管理队伍的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2、在会计的指派时可以采用会计委派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招聘对象面向全社会,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参加应聘的人员进行层层考核,选拔出优秀的人员就近进行委派工作,既要避免由于亲缘关系进行包庇袒护的现象发生,又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财务管理透明度的提高

一般的农村农民对于财务管理的流程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于财务管理并不那么的关心,应该对农村财务管理的流程与意义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财务管理的认知,使财务管理流程更加透明化。农村的干部与群众关系如何,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财务管理完全透明化,解除农民心中的疑虑,减少官民产生的冲突次数,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农民才会积极响应,在实施计划工作时才能顺利进行,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对维持官民关系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用制度来制约村里的干部不得直接接触现金和存款,防止专人收款、专人花钱、没有专人管理财务、不审批的现象发张,对于财务的申请,必须通过严格的流程进行审批通过,方可过关。财务服务中心在面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时,不应进行受理;对于合理的开支,必须加盖审核章后,村里的会计才可到农村信用社对现金进行支取和转账。只有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农民群众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将财务管理透明化,使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顺利的进行。乡村应该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并成立监督财务管理的小组,对财务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审核,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制约财务管理,做到一切公开化、透明化;让群众参与到财务管理监督中来,这样有利于财务管理透明度的提升。要明白财务管理透明化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做好财务审计及管理工作

在现代的农村财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自律的行为,导致账目和资金的流入不到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工作的失职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村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必须加强监督与执法力度,对农村的财务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农村的经济具有良好的没有杂质的优质环境。在监督和执法时,要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种组织与活动中来,农民群众起到监督农村领导干部的作用,促使他们培养出强大的责任心。村里的工程施工、土地流转等都需要财务的周转,哪项工程的实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实行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严格的审计与监督。对于工作的实施,必须落实到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中,使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真正的起到它应该有的作用。农村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虚心接受农村群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程度,促使現代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经济健康迅速的发展。

三、总结

在当今社会,农村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农村的经济也在快速的增长,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局势下,在农村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农村财务管理的优劣却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村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治理并实施有效的策略,来促使农村的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邹平县焦桥镇财政审计所)

参考文献:

[1] 韩德武,赵风华.加大农村财务管理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5,35(16):207.

[2] 张厚标.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81-81,82.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4

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推动作用。从生产方面看,增加生产能力是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物质基础,从需求上看,投资既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消费品生产发展及市场繁荣。可以说,没有投资的增长,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州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并对州直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特点及对经济的影响,发现问题,探讨对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改革开放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特点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州直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32亿元,到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亿元,1990达到2.4 亿元,2000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7.3亿元,一年的投资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投资之和。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铁路、电站、干渠、水库等一大批大型基础设施开工兴建后,州直固定资产投资不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04年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亿元,今年则突破了100亿元,2007年与1978年相比,州直的固定资产增长了341倍,年均增长22.27%,特别是 2000年西部大开发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八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4亿元,年均增长30.06%,比全疆同期平均水平高出 12.93个百分点,总投资额由2000年的全疆第八位提高到2007年的全疆第五位,占全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44 %上升到2007年的5.89 %。

(二)投资增长波动起伏较大

78年以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有7个年份为负增长,降幅最大的是1990年,下降46%,增幅最大的是1982年,增长140%,波动幅度高达186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之后,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波动幅度逐渐趋缓,2000年—2007年,波幅仅为2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平均比重为43%,最高年份达到50%以上,因此其波动直接影响着州直总投资的波动幅度,2000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连年增加,增幅最高的是2001年,增长80%,增幅最小的是2007年,增长4%,波动幅度为76个百分点,与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基本吻合。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日趋明显,但国有投资仍居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州直建设领域的多元投资主体日趋明显,现已逐步发展为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个体等多种投资主体全面发展的格局。

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大幅下降,但主导地位并未改变。三十年来,州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从78年的99.4%下降到07年的60.7%,国有经济累计完成投资328亿元,占全社会累计投 资的61.77%,国有经济投资保持着年均增长20.25 %的较快增长速度,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同步,是推动州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集体经济投资比重很小,增长趋势不明显。78年以来,州直的集体经济投资规模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发展缓慢,占全州投资比重最高时为33.2%,最低时只有0.3%,且近三年投资已连续不足亿元。三十年来,集体经济累计完成投资21.51 亿元,比重仅为4.05%。

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异军突起。以股份制经济、民营个体经济为代表的其他经济类型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他经济类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由82年的0.035亿元增至07年的42.47亿元,比重由82年的6.63%,上升为07年的38.97%。比重上升了3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2.85%。

(四)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随着设施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上升。2000-2007年,州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82亿元,占3.39%,第二产业完成125.47亿元,占26.92%,第三产业完成324.77亿元,占69.68%。虽然州直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有大幅度增长,但是从各产业投资增长速度看,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7.34%,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和30.2 %,从而使得州直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上升;随着生态立州、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日趋合理。2000-2007年,州直采矿 业投资比例由不足1%,上升至20%左右,电力投资比例则由70%以上下降至25%左右,制造业由不足30%,上升至50%以上。另外,三产中的旅游业、市场、物流仓储等投资比例均有较大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自2000年以来,州直投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是强化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年至2007年,农业投资增长了8.2倍,水利投资增长了34.6倍,交通运输等投资增长了14.5倍,电力工业增长1.6倍。

(五)地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投资成为地方投资亮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州直地方投资规模快速扩增,由2000年的15.5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7.74亿元,年均增长23.42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大型工业项目增多。随着近几年州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进驻州直各个县市的各个领域,有力的带动了州直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增强了经济增长后劲;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迅速升温。房地产开发投资8年累计完成59.37亿元,占地方累计投资的12.64%,年均增速达33.29%。

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投资与GDP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等存在显著相关。由于计算方法和指标口径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精确地计算出州直投资对上述经济要素的拉动作用,但是根据自治区及其他省市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在我区,八十年代,投资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1.0039%,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0.71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6237%,九十年代,投资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0.916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0.92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6151%,进入2000年以后的近五年,投资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0.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2%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对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等经济要素的增长所起的作用,虽然分阶段看呈递减趋势,但一直是相当突出的。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较高的投资率将具有比发达国家或地区更快的经济增长。伊犁州直作为在全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州,投资对GDP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就业等的拉动作用只会大于全疆平均水平。用全疆的平均数值来推算,要完成今年州党委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一五”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即生产总值到2010年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4%,投资增长必须要保持在17.5%以上,因此,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投资都将是州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州直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州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疆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虽然突破了百亿元大关,但是占全疆的比重仅为5.9%,总体规模一直不是很大,主要原因之一就 是资金短缺。

2000年以来,州直地方项目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36.57亿元,其中国家预算资金66.91亿元,占19.9%,信贷资金47.83亿元,占14.2%,自筹及其他资金221.83亿元,占65.9%,也就是说,州直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和其他资金,这种局面今后还将继续,因为就目前州直地方财力和金融机制来说,前两项资金很难有较大提高,而州直企业现有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如果不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自筹及其他资金始终保持65%以上的投资比例是十分困难的。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也是提高投资效益的主要途径。近30年来,州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状况一直未能根本改变。

农业投入比例及总量都较小。近年来,农业投资比例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一直不够理想。2000—2007年,州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5.82亿元,占3.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5.47亿元,占26.9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24.77亿元,占69.68%。特别是近十年,第一产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4%之间,要真正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农业投资的力度必须加大。

第二、第三产业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虽然近几年第二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渐趋合理,但是制造业投资比例连续2年下滑的情况必 须引起关注,因为制造业附加值高,又是财税的主要来源,长期投资比重过低,必然影响到州直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中旅游等新兴产业投资与我州经济发展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

另外,整体规划缺失,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也是影响州直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的重要因素。

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州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加快发展必须抓住投资不放松。

2008年州党委工作会议确定了“十一五”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别提出了要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开发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新突破。目前州直无论是设施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发程度都比较落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投资实现州直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前面我们已经粗略估算过,GDP要保持14%的增长速度,投资增长必须要保持在18%以上。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0年以来,州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3.6倍,但是2007年财政自给率也仅为34.3%,我们仍属于一个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的地州。从这几年州直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上看,65%以上来自自筹及其他资金。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和发展民间投资,实施“多极支撑”的投资策略,是目前州直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主要保障。

促进投资快速增长,一是要通过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放松市场 准入限制,充分调动民间和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大规模的进入投资领域;二是加快建设和培育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各种资本市场融资手段,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通过政策引导,激活滞留在银行的巨额资金,使之发挥应有的资本增值效应;四是完善工业园区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来园区投资办厂,努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稳、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使州直各个工业园区成为项目投资的最佳地,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样板;五是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一方面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尤其在急需人才的培养,优惠政策的落实,各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协作等方面,要下大力气进行推进和加强,从而加速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州直的速度,发挥其核心带动作用,促进州直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六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资

(二)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加快投资结构的优化 合理的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当前,欲实现州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关键在于投资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加大农业投资,一方面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增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集中投资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州直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加大工业投资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我们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的历史的机遇,以建设五大产业基地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领域,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调控,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加大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突出旅游服务业建设。近年来,州直第三产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一直保持在65%以上比重,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产业方面,而旅游业作为州直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其丰富的资源与落后的设施和规划等形成强烈的对比,要实现旅游开发的新突破,突出旅游服务业建设,加大其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三)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和决策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在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的前提下,做好州直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和无效投资。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把资金投向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对州直经济有支撑作用的产业,集中全力,实现重点产业的突破。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关口,要实现州直经济超常规、跨越式 发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注意结构的调整,将会有力地促进州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5

作者:欧雪新

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监督,促进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健康发展,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汝城县人大常委会严格履行监督经济工作的职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强对计划和预算执行的监督

常委会时刻关注全县经济的运行情况,促进计划、预算有效执行。每年年初审查和批准情况的报告,年中听取县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提出审议意见,督促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计划,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报告,督促各有关方面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听取和审查年度决算和审计工作情况报告,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整改,促进有关方面严格执行预算,依法、民主、科学理财,推进财政工作有效运行。2010年,还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在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决算报告时,针对政府负债及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等情况,建议政府建立偿债制度,预防和控制债务风险,并适时召开主任会议听取全县存贷工作情况报告,建议政府建立信用贷款偿债机制,促进了银企对接,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

二、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

常委会把政府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采取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视察等形式,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监督力度。2010年,听取了县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工作报告,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促进了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2011年,认真听取和审议了政府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专项工作报告,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县政府采纳建议,加大融资力度,优化拆迁方案,加强项目质量监管,加快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2012年6月的全市小城镇建设(汝城)现场会上受到了市主要领导充分肯定。近年来,还多次组织省市县人大代表对九龙大道、神农路、汝城大道、城市防洪、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温泉景区开发项目进行视察,提出具体建议意见交县政府研究处理,有效的促进了政府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进度的加快和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监督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6

发布时间:2011-07-04作者:王振慧作者单位:政府办

南涧县计划到2015年,全县工业现价总产值达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以上;工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达6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8亿元以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南涧县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按不低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的比例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完善园区扶持政策。从2011年起,以上年为基数,工业园区当年比上年新增税收的县级留成部分的50%由县财政补助给工业园区,专项用于加快园区建设发展。加大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扶持。2011—2012年,凡纳入省级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扶持范围取得省级扶持资金的,州级财政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配套补助,未被纳入省级扶持范围的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对由工业园区管委会统一规划、在工业园区建设、符合标准厂房建设要求,经州级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按程序批准,在州级每平方米补助1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补助。三是实行工业用地倾斜。从2011年起,县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金中划出不低于2%的比例,建立工业用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国土资源部门在确保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的同时,优先上报重点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不得擅自改变为非工业用地,违反规定的,政府依法收回。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7

一、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

1.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 它包括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等内容, 其中法治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利益的不断调整, 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相对集中, 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突出, 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而最重要的是加快法治环境建设的步伐。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认真学法、守法、用法, 形成各方严格依法办事的浓烈氛围, 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健康有序地运行。

2.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市场主体的活动, 市场秩序的维护, 公平竞争的实现,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都需要法律的调整、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因此, 制定合法、完整、有效的规则, 使政府依法行政, 企业依法经营, 公民知法守法, 以此来创建一个平等竞争、高效宽松的市场发展环境, 是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3.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出台各项优惠政策, 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如果突破国家的有关规定, 自谋对策, 搞政策大战, 也许能取得一些短期效应, 但最终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遗患无穷, 吓跑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 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给投资者明确的利益预期, 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信用保证,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体会到改革发展给其带来的成果, 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二、影响法治环境、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政府必须营造一个完善、有序的法治环境, 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当前, 影响法治环境、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民主法治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要解决这些问题, 对地方政府来说,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抓县域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法治建设, 这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此, 尽可能排除不安定因素, 把影响和阻力控制在最小范围, 降低到最低限度, 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健康稳定发展。

三、营造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法治环境的策略

1. 营造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

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 经济难活。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就必须有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要抓好政策创新。要在县域权限范围内, 围绕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 进一步研究制订招商引资和企业技改的奖励政策, 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开拓更大的空间。有关的优惠政策, 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兑现, 认真贯彻执行, 不能搞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 在不违背国家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 都可以大胆引用;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 都可以大胆试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一定弹性幅度的, 都要从有利于经济发展出发, 把涉及企业发展、投资条件、投资者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等有关政策放到相对宽松的程度。

2. 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在发展中抢占有利位置, 不能凭长官意志, 要按照市场规律, 在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投资环境上下功夫, 创建对内外商具有吸引力的良好环境, 以形成“洼池效应”, 这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凡能放开的政策彻底放开, 能优惠的地方尽量优惠, 能帮助的方面全力帮助。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作出承诺服务, 做到政治上平等, 办照上简化, 生产上维护, 权益上保护。对外资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大户要严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凡客商的投诉, 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会同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及时受理, 从重从快处理各种危及客商生产经营、人身及财产安全事件, 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必须要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保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对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综合施策, 努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保障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化路径

1. 依法解决“三农”问题

县域的民众主体是农民, 县域经济直接面对的是“三农”问题。执政为民、执政富民, 是党的宗旨, 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富裕起来。

首先, 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促进农民增收。一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合法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控制征地规模, 改革征地制度, 完善征地程序, 维护农村的稳定。二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要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 规范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同时, 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依法建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和社会性中介组织, 实现农户产业结盟。三要促进农民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依法建立并规范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新型就业制度, 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 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其次, 依法服务农村现代化, 促进农业增效。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在制定法律法规、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引导, 重点培育和发展能够带动农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新型经济组织, 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户各自的优势, 对资金、科技、管理、土地和劳动力诸要素进行优化组织,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不断加强并逐步规范新品种、新技术引进, 鼓励研究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结合, 建立科技型研发企业, 依法保护其知识产权。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依法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使政府性服务、企业化经营服务和农协组织服务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 依法壮大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发展。要扩大对“三农”投入的比重, 落实对农业实行反哺政策, 逐年增加预算内投资, 保证农业投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整合财政支农投入, 完善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组织建设, 形成高效的资源开发配置和完善的组织管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管理。多渠道增加农村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 重点扶持生态技术、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无污染、少污染产业, 引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 不断深化机构改革

县域经济发展, 无论是硬环境的改善, 还是软环境的打造, 关键在于当地政府要有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机制和体制。要按照“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要求, 不断深化机构改革。

首先, 调整机构。在依法核定和控制乡镇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的同时, 应调整组织机构, 使之配置更优化, 人员更优秀, 服务更有效, 确保农村基层社会更有序、更和谐。在乡镇合并的过程中, 通过人员分流, 资源整合, 使乡镇自主权明显增强, 在降低了行政成本的同时, 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 还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一些部门和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 完善机制。配合中央各项政策, 逐步建立稳固的社会基础和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改革审批经济体制,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真正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 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放宽市场准入, 准入标准要透明, 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影响环境、涉及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情况, 要依法办理许可手续。

第三, 科学考核。政府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和干部问责机制, 从传统的GDP增幅的一维考核向多维考核转变:既看经济增长这个核心指标, 又看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既看经济综合指标, 又看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既看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数字, 又看具体的成效;既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又看党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成效;既看当前的发展, 又看发展的可持续性。

3. 精心培育成熟市场

市场环境是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重点, 这要求政府在依法治理市场环境的工作中, 重点把职能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来。

首先, 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对县域经济而言,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通过激活民间投资,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强化中小企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信息咨询服务, 完善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作用, 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素质。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工具, 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对富民强县的重要作用, 宣传先进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家的事迹, 在社会上形成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法律上平等的舆论氛围。

其次, 依法培育市场环境。依法培育市场, 使产品平等进入市场, 参与竞争, 要求政府立足于对内搞活市场, 对外开拓市场, 加强对城区专业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的体系建设, 使市场要由松散型发展到集中型。在培育市场的基础上。一方面, 要致力于依法维持市场的良好流通轶序, 及时规范城乡的民间流通组织, 废止影响流通的规范性文件, 切实为工农业产品流通开辟“绿色通道”;另一方面, 要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 从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 确定一批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 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予以扶持, 彻底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

第三, 依法调节市场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 公平竞争对于维护县域市场正常秩序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经济领域的行政执法, 保护合法行为, 惩治违法行为, 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 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 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8

如果说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改革攻坚中我们主要以微观金融主体的改革为主,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和上市为标识,接下来的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转移到构建制度、完善市场、创新产品上来。

在金融定价机制方面,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直接影响着银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经济行为。因此,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价格,对于优化资金在经济体中的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将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微观经济个体。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风险承受能力和定价能力高的银行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进行市场化定价,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也有助于市场化的多种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对一些具备良好项目和信用的大型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这些企业将更多地寻求在直接融资领域满足需求。这些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脱媒”之后,银行需要转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也将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和转型中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多层次建设,是支持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融资多元化需求的根本方向之一。包括:1)大力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加快推动创业板建设、推动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形成交易所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有机联系、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加快债券市场的规范统一,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建设,形成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结构。2)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例如,高收益债券可以市场化的方式化解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中风险高、融资难的困境。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吸引抗风险能力强的投资者进入,分担中小企业在企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另外,还要完善现代融资租赁、直接引用外资、项目融资、商业票据、出口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推动经济转型。

在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方面,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准入限制,使得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差异化、多元化

从长期看,大型银行从事中小企业融资,并不具有持续的市场化实施动机,继续依赖现有的单一金融主体而不进行积极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在多年以后可能依然会是金融业的一个难题。大型银行因为具有相对雄厚的资本实力、较为广泛的网络覆盖等,天然乐意对大型企业服务。而中小企业融资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按传统的混合在其他业务中进行考核的话,大型银行可能缺乏相应的积极性。例如,一个从事大型企业信贷的信贷员,一个项目可能会贷款几十亿元,但是一个从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员,可能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贷款规模也不过如此。因此,加快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建设,是支持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一主要路径。目前,城商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服务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瓶颈在于监管能力的制约,并且受制于民营资本准入的管制和审批。而在我国企业对信贷市场融资依赖程度依旧较大的背景下,这些机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因此,与其抑制这些事实上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机构,还不如放松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同时加强监管,积极规范,促使其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

在金融创新层面,要优化金融监管体制,营造鼓励金融创新的环境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9

------------------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19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曹洪伟

本页面已被访问 186 次

近年来,山东省曲阜市把土地流转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实现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突破口,通过产业带动、合作化推动、惠农政策促动等措施,使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10年9月,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25%,涉及126个行政村、4806户农户。其中以转包方式流转1.2万亩,以出租方式流转0.84万亩,互换方式流转0.2万亩,转让方式流转0.18万亩;向种养大户流转6000亩,向专业合作组织流转3000亩,向农业龙头企业流转2000亩;流转规模越来越大,50—100亩17处,100—500亩18处,500—2000亩10处。其主要做法是:

1、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健全市、乡、村土地流转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成立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农业局),中心设置了土地流转收益评估员、合同签证员,统一印制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全市土地流转信息库,依法指导、规范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服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规范流转、依法流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个乡镇(街道)相继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服务大厅面积达684平米,安排41人从事土地流转工作,配备了微机、大型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设备,围绕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发布、土地评估、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等开展工作;村级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村会计兼任信息员,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参与流转土地收益评估,帮助土地流转供求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乡镇、村组采取公布栏的形式,定期对外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实现了流转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我市初步形成了市、乡、村三级上下贯通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提供 “一站式”便捷服务。截至目前,通过三级流转平台流转土地2.2万亩,占全部流转面积的88%。

2、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双方达到初步意向后,由土地流出方向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提出申请,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审查。通过审查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统一组织流转合同签订、归档管理,流转面积在200亩以上的报市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全村性的土地流转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以上会议讨论通过,并进行公开招投标。流转收益除部分基础性投入后,应全额返还到户。截至目前,全市签订土地流转规范性合同文本4200份,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化达100%。

3、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全市通过基地建设促动,特色种植带动,龙头企业拉动,带动了全市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一是转包,流转土地1.2万亩。南辛镇(乐义)蔬菜基地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冬暖式大棚110个,棚均效益5—6万元,土地流转户均增收3.3万元;二是出租,流转土地0.84万亩。时庄街道前、后代村把1100亩土地租赁给台商种植牛蒡出口日本等国,年获利340余万元,土地流出户均增收8000元;三是互换,流转土地0.2万亩。今年董庄乡朱黄庄村集体内部互换土地200亩建设50个蔬菜大棚,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四是转让,流转土地0.18万亩。董庄乡韦寨村把300亩土地转让给屈家村建设蔬菜和草莓基地,年获利80多万元,户均增收6800元。

4、强化土地流转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24个,成员总数1万人,出资额13262.07万元,带动农户3万户,发展基地1.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其中,养殖类专业合作社有91个,种植类专业合作社有55个,特色产品类专业合作社有20个,其它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家。书院街道圣方园大蒜专业合作社,坚持走“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的路子,形成了生产、存储、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拉长了产业链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流转土地面积3000亩形成年产3600吨的规模,带动5个乡镇(街道)、40多个村庄、5000多户农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购销等措施,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5、推广土地流转典型。董庄乡屈家村在发展草莓种植初期,村民怕担风险,普遍持观望态度,在此情况下,以村支书孔庆灿同志为首的村委一班人率先建起了大棚,当年获得棚均收益1万元,带动了全村建大棚的热情,目前该村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有各类草莓大棚800多个,流转土地占该村耕地面积的57%,今年该村还在董庄韦寨村租入土地200亩建设草莓、蔬菜大棚。另外,基层组织在促进土地流转中,在积极疏通思想、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10

切实加大信贷投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切实加大信贷投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桃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宗旨,努力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切实加大信贷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贷款47829万元,同比多投放17568万元,是历年来贷款投放量最大的一年,各项贷款余额达45229万元,较年初净增4509万元,增长%。

一、积极组织信贷营销

农村信用社要在县域经济中有地位,必须在支持农村经济中有所作为。我们联社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把信贷支农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教育广大员工增强支农服务意识,转变“等贷”、“惧贷”、“惜贷”观念,心往农民想,人往农村走,钱往农村投。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大规模的信贷营销活动。3月在桃江县举行了第二届银信信贷营销会,全县24个农村信用社主动与县内108个企业进行洽谈,与金洲钢厂等企业现场签订贷款协议8份,金额440万元,与马迹塘资江胶板厂等企业签订贷款意向协议85份,金额2035万元。信贷营销会后,我们立即落实贷款协议,将贷款送到了企业。

二、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我们按照上级银信部门的要求,扎实开展了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工作。县联社工作人员和信用社员工、代办员一道深入村组,进行走访调查,共走访农户10641户,对40个信

用村6056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进行了资信等级评定,评定面达57%,授信额度总计2353万元。在投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以往“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作法,实行“常放常收”的管理模式,并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3561万元,支持近10万农户发展生产。其中发放种植业贷款5800万元,支持4万户农户种植优质稻40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0万亩;发放养殖业贷款3600万元,支持1万户农户发展牲猪、土鸡等家庭养殖业;发放经济作物贷款3800万元,支持1万农户开展大棚蔬菜、水果、花卉种植。

三、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投入

资金不足是制约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联社党组织对此反复研究,把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列入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民营企业贷款亿元,共支持民营企业145家。

一是支持竹木制品加工业。我社投放贷款4000万元,重点支持了乍埠、武潭、罗家坪、鸬鹚渡、花果山、石牛江等乡镇竹制品加工小区建设。乍埠农村信用社投放贷款260万元,支持竹木胶板加工企业18家,带动了乍埠回族乡胶板加工产业化经营。目前,该乡的胶板厂及相关企业已发展到50多家,一个新型的工业小区初步形成。二是支持建材生产企业。全县农村信用社投放贷款3200万元,支持建材企业15家。去年8月,联社与湖南省民营企业重点工程益阳市东方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贷款投放协议书。计划投放贷款3000万元,支持该企业兴建年产90万吨熟料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目前已投放贷款1000万元,该企业建成后,年产值超过1亿元,利税达万元左右。三是择优支持锑冶加工业。随着锑品需求市场出现转机,农村信用社适时投放贷款1400万元,择优支持了虎山锑锌制品厂、鸬鹚渡锑品冶炼厂等38家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的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篇11

抓住战略合作契机稳固发展

余祖典介绍说,1至7月,云南省的保险市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保险公司主体27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6家,人寿保险公司8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1家,养老保险公司1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家。天平保险、生命人寿2家保险省分公司,目前正在筹建。并且目前云南省已有保险公司各级分支机构2240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47家、专业中介分支机构94家,银行、车商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3286家。全省保险从业人员也达到了6.9万人,较年初增加了3648人。

云南省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上半年,云南省保险行业在积极服务“三农”领域的同时,积极参与“新医改”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健康保险累计赔款支出4.76亿元。在支持“平安云南”建设中,责任险和意外险服务领域不断深化,累计赔付支出1.55亿元。面对灾害,及时做好了重大災害事故理赔服务和防灾防损工作,云南省保险业为干旱灾区捐款达到了586.6万元,支付赔款约400万元。另外,在投资、进出口方面大大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平安集团与玉溪市政府、曲靖市政府、云南煤化工集团等达成债券发行合作意向,涉及金额40亿元,投资云南艾因森教育集团股权近1亿元。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我省一般贸易出口金额6.03亿美元,支持海外投资与对外工程承包等重大项目金额4.4亿美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3.5亿元,帮助出口企业调查海外买家资信1085户。

上半年,云南省保险业的经营效益也显著提高。1至7月,云南省全省产险公司实现承保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了14.84倍;承保利润率为9.49%,同比上升了8.6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5.99个百分点。寿险公司短期险实现承保利润1.26亿元,其中,健康险承保利润为0.49亿元,意外险承保利润0.77亿元。保险业共上缴地方营业税金及附加3.33亿元,同比增长34.27%,高于保费增速的7.02个百分点。

同时,2010年以来,云南省保险行业积极推进行风建设,防范市场风险,成效明显,各类风险稳定可控。产险应收保费率同比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寿险公司退保率在安全线以下,意外险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转好。行业现金流更加充足,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增加5.26亿元。上半年,云南保监局共对41家保险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实施行政处罚22家次,对违规机构和个人罚款72万元,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了市场秩序规范。

另外,云南省保险行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今年8月2日,保监会与云南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大力发展保险业 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保监会与云南省的战略合作拉开了序幕。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必将为云南省保险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推动全省保险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增强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即将出台的《云南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和《云南省创建平安医院建设实施办法》,将有力推动云南省责任保险、健康保险等业务的发展。目前,全省成立了15个保险行业协会,协会将进一步发挥自律、服务的两大功能,及时向监管部门和政府反映保险市场情况,做好监管部门的参谋助手。

余祖典也指出了一些影响和制约保险业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行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另一方面,行业服务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和方式方法有待提高。

突出重点服务“两强一堡”建设

在会上,余祖典强调,从总体上看,保险业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积极变化,为云南省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从中长期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多元化趋势继续发展,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日趋多样,保险市场容量持续扩大。从近期看,当前我省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省经济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稳步回升的态势,呈现出内外需共同带动、政策因素与内生力量共同发力的新变化,回暖基础趋于稳固,工业经济、投资和消费市场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支出增速扭负为正,对外贸易回升强劲,居民消费意愿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为保险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余祖典指出,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保险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受去年基数前低后高以及刺激经济的政策在逐步退出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很可能低于上半年。如果出现汽车销售增幅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出口退税力度减弱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相关领域的保险需求。如果利率水平进行调整,对保险产品需求将产生复杂影响,同时也对保险资产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市场震荡,不仅增加资产负债匹配难度,也给防范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带来了较大压力。

下半年,云南省保险业将继续按照“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着力提高全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执行力,着力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着力提高全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执行力,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产品和服务,扩大保险的覆盖面,不断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风险保障。

首先,云南省保险行业将着力加强重点领域发展,为“两强一堡”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快拓展种、养两业新型保险的试点范围。积极开展小额人身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计划生育保险、农房保险业务,努力探索提高农民保障水平的新途径。大力推动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医疗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发展,提升与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相配套的旅游综合保险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云南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与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相关的保险业务试点。

其次,大力加强保险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加强产品创新的同时,也加强服务和管理的创新。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损失数据测算,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设计;通过完善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和服务专线电话等新型方式,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承保、理赔和咨询等服务;建立管理严密、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增强保险行业活力和动力,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再次,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功能,提供优质保险服务,为建筑工程、设备和施工人员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落实与云南省各级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各级政府的信息对接,力争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以及其他适宜的方式,投资云南交通、通讯、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努力实现保险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同时,守住底线,把防范风险作为当前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提高风险管控水平,探索建立落实各项制度的长效机制,建立对公司的定期抽查和分析制度,抓住公司内控的核心部门、关键岗位、重点环节,强化公司各层级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形成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承保、理赔、资金运用各环节、各岗位和各部门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落实好分类监管工作,确实做到扶优限劣。认真落实《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按照风险导向原则,对我省保险公司业务经营风险、合规风险、内控风险进行全面评价,采取差异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另外,以人为本,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承保理赔信息自主查询机制,认真落实产品说明、投保风险提示和客户回访等制度,规范服务标准,建立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完善信访投诉处理工作,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提高信访投诉事项的办理效率和质量,确保投诉人的合理投诉得到及时处理,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诗经硕鼠赏析下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