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纪念馆

2024-04-18

革命烈士纪念馆(精选8篇)

革命烈士纪念馆 篇1

一、目的与意义

追忆革命历史丰碑,传承高尚革新精神,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以及观看革命英雄人物资料增强志愿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学习革命英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英烈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革命英烈不求索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二、主办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支部

三、负责人:

总负责人:胡优良,支部负责人:杨昇,林嘉伟,张一,王超群,吉洋,刘亮斌。

四、活动时间: 2010年4月9日。

五、活动地点: 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

六、活动对象:

江西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党员

七、计划安排 1:流程

(1)由各个支部负责人通知支部党员,确定参加活动人数,并通知时间及具体事项;

(2)活动定在2010.4.9上午9:30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门口集合,在大家集合完毕后,清点人数。

(3)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口整理队形,去革命纪念碑,向革命烈士默哀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

(5)在纪念馆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纪念馆,了解烈士事迹。(6)参观完毕在纪念堂门口集合,拍照留念。2:活动宣传

内容: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向全院学生宣传革命烈士先进事迹。行式:报纸,组织政治学习。时间:4月9号以后。

总结: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写心得体会,活动负责人应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支部对活动做出效果评估,分析优缺点;支部对活动进行报道。

八、活动经费预算:

1、乘车路费:元

2、租借悼念仪式用品 元

九、所需器材:

党旗一面,学院旗帜一面,相机若干,横幅若干。

十、活动事项

1、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做好准备,提前联系场地

2、注意安全问题,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各支部负责人负责好各支部人员;

3、鞠躬、默哀、宣誓、参观纪念馆时,保持安静,切勿喧闹;

4、注意保护周围环境

5、穿戴整洁,行为大方。不得带食物进入纪念馆。

革命烈士纪念馆 篇2

该工程建造于1994年,系地下1层、地上6层剪力墙结构,塔底轴线尺寸为7.20 m×4.30 m,塔顶轴线尺寸为3.023 m×1.90 m,建筑高度为19.99 m。该工程建筑地基为黏性软弱土,经换填砂垫层处理后承载力按200 kPa使用,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原设计材料强度等级: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基础及上部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0。图1为该工程立面图。

由于该纪念塔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力、使用过程中维护不当,致使部分混凝土构件混凝土脱落、钢筋严重锈蚀,已影响到其正常使用。为保证其安全使用,需对其现状进行检测鉴定,根据检测结果出具加固方案。

2 工程现状

混凝土整体浇筑不密实,孔洞较多,每层均不同程度的由于钢筋锈蚀而产生胀裂现象。地下室顶板混凝土大面积脱落,剪力墙转角处、连梁、剪力墙局部均有混凝土脱落、露筋现象,且钢筋锈蚀严重;1层楼面混凝土局部沿钢筋鼓起胀裂;顶层由于有雨水进入,剪力墙根部混凝土有泛碱现象,顶板钢筋锈蚀,剪力墙混凝土施工质量较差,混凝土多处脱落;其余楼层楼板、剪力墙有少许混凝土脱落。

基础底板渗水严重,地下室积水较多;检修钢爬梯锈蚀严重;顶层上人口盖板为一块木板,不能有效阻挡雨水;正立面外墙顶部与中部有两道较宽裂缝,裂缝宽度约为2.0 mm~5.0 mm。

目前该工程已使用多年,部分钢筋锈蚀严重,为了解钢筋现状,依据规范现场截取剪力墙与楼板中主要原材带回实验室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并对锈蚀后的尺寸进行测量。楼板HPB235钢筋锈蚀后两个方向的尺寸分别为5.60 mm×8.80 mm,7.30 mm×10.0 mm,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原设计强度的36.2%和29.8%,63.8%和51.4%,力学性能削弱严重。剪力墙分布钢筋仍能满足原设计要求。

部分工程现状详见图2,图3。

3 加固方案

根据现场检测的情况和提供的设计图纸,对结构承载力进行验算。经验算,楼板、剪力墙计算配筋均小于实际工程配筋,承载力满足原设计及规范要求,挠度及裂缝宽度均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值要求。但由于锈蚀钢筋力学性能的削弱影响,应对存在钢筋锈蚀问题的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处理。鉴于地下1层楼板板底大面积混凝土剥落、板顶混凝土鼓胀、钢筋锈蚀严重,应进行加固处理。该工程由于施工空间较小,选择新增框架方案,加固详图见图4,图5。

具体处理建议如下:

1)对基础进行防水处理,并在地下室入口处预留一0.2 m×0.2 m,深0.2 m的排水口;2)对地下1层顶板加固,加固时应考虑增加竖向支撑构件;3)对锈蚀钢筋进行等强度置换,并用高强砂浆抹面;4)对主体结构全范围内检查钢筋锈蚀胀裂情况,进行处理;5)对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处压力灌浆,对疏松部位凿除后刷混凝土界面剂,然后用高强砂浆抹实;6)更换检修钢爬梯,附设照明设施,并设置可靠的上人口盖板;7)对外墙裂缝注浆处理。

4结语

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作用下,其功能将逐渐减弱,如果能够科学地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以延缓结构损伤的进程,达到延长结构使用年限的目的。本文对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在详细检测鉴定的基础上提出简洁可行的加固方案,对将来的工程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以某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塔为例,通过对其详细的检测鉴定,结合设计图纸及结构承载力验算结果,提出了简洁可行的加固方法,对将来类似的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加固,剪力墙结构,钢筋锈蚀

参考文献

[1]曹双寅,邱洪兴,王恒华.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21.

[2]GB 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3]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革命烈士纪念馆 篇3

刘伯坚是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他1920年就投身革命,旅欧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周恩来、赵世炎共事,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曾任旅欧书记、旅欧总支书记、旅欧支部书记。受共产国际和党中央派遣,改造西北军,参与五原誓师,功勋卓著,策动宁都起义,震惊中外,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5年3月在赣南仁凤地区突围受伤不幸被俘,1935年3月在江西大余县英勇就义。

刘伯坚烈士故乡人民为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后人,于1983年修建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修建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十分关心,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碑名,叶剑英、聂荣臻、陆定一分别为纪念碑题词,黄镇同志书写碑文。1986年,杨尚昆同志代表党中央专程前来参加落成典礼,邓小平、姬鹏飞、黄镇等中央领导向刘伯坚烈士敬献了花圈;李鹏总理来函致意。

纪念碑以“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选定以绽开的白玉兰花来展现,造型新颖,别具一格。

刘伯坚生平事迹陈列室征集了烈士生前的珍贵照片、文物、遗物、亲笔书简和手稿1000余件,内容翔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好场所。199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批准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TIPS

门票:免费

地址:平昌县城北佛头山森林公园内,距县城2公里。

交通:从平昌县城出发,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几分钟即可到达;若有兴致,步行看沿途风景,也是不错的选择。从成都出发,经成(都)广(元)高速转广(元)巴(中)高速至巴州区或经南充、新政镇、恩阳镇至巴州区—水宁寺镇—平昌县城,到达刘伯坚烈士陵园,行程约6个小时。

咨询电话: 0827—6227969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篇4

南昌,历史赋予了她一个神圣的称号—红色英雄城,即使不懂史的人身临在高耸屹立的八一纪念碑下和广场中央,都会被一股红色的革命气息熏染。在我来到南昌之前,南昌是我心目中很向往的革命圣地,因为史载着我们的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现在我来到南昌两年了,最熟悉的还是八一广场,也算是我体验红色革命之地了,也许是高楼大厦的缘故,太多的革命区都不显眼,在今天出于学习的需要,我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感触也颇深„„ 有人说太多的现代元素的掺杂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先辈的不尊,比如馆内安保需要摄像头布置的森严戒备的,馆内安装了做解说用的电视机„„这些元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观的教育效果。然而我们是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植入的现代元素是在所难免的,那就要我们真正用心去领略那份红色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早已在心中涌起,在馆前,有历史的烙印历历在目:“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人民革命运动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光荣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革命烈火们不朽的英名,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心里,全省人民誓以坚强的决心,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江西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的决议。”没有庄严地宣言,但能感受到这是发自人民肺腑的铮铮誓言,对历史革命精神的继承之心,对接班人的斗志激扬之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我,不能以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今天对这个遗址拆迁,明天对那个革命圣地改造„„时刻怀有感恩的心,感恩在战场上洒热血的同胞们,感恩在国家建设中献身的同胞们。我们要秉承革命精神去参与国家的建设中,这样才会有长久的发展。

步入堂内,前厅展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手迹:“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土万岁!”。遒劲有力的墨迹更是斗志激昂的写照,人民顽强战斗的精神。在正厅祭坛的纪念碑上,有朱德司令的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一句简短却震撼心灵的话,表达的是司令对烈士的崇敬,对后人的警醒之情。

在堂内给我心灵震撼的不得不说是那一座座铮铮铁骨的烈士雕塑,一幅幅烈士队伍的战斗图画,也许是阅的史书少,了解的只是大众熟知的英雄代表,更多牺牲在战场的烈士为人不知。现在可以给我知识空缺的修补,史书用的是数字形式来记载,现在馆内呈现的是活生生的写照,是血肉的写照,无形中我们已沐浴在烈士的队伍中,足以让我想象当年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参与革命场景,顿时也震慑了我的灵魂。

在众多烈士同胞中,刘和珍和方志敏同志的英雄事迹是大家熟知的,但这次身临在烈士的一幅幅插画的真实写照中,这样来重温她们的英雄事迹是更能震撼人心的,在这我把我的感想用文字来刻画。

我们初次接触刘和珍时应该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笔下的《纪念刘和珍君》课文中,所以她的生平事迹在我们大脑中产生了烙印。在她的生平中,有这样的描述: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可以看出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身上的高贵品质,满怀着报国的远大志向,体现了一个知识青年风范。在“三一八惨案”中,鲁迅为悼念刘和珍及一同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中,最为悲壮沉痛的呐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

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是给死者安息最后的告白,给生者最深刻的觉醒,给我们接班人的忠言。历史已载入史册,我们不能左右,但能够不让它重演的斗志,有新一代接班人的标兵典范。

也许是馆内建了他被囚时简单的生活写照,小学就有老师戏剧性的故事讲解,对他的崇敬之情也由此更深。在囚牢里面,我们看到他一脸疲惫的表情人手持着笔在进行思索作业,囚牢环境的恶劣不在话下,还要时刻受着皮肉之苦,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塑象征着在敌对势力下不服输的英雄气概,一个永不被敌势力和困难险阻打倒的革命烈士的伟大形象,是对革命烈士的歌颂与讴歌,更主要的是对后人的思想警醒和品质塑造标兵典范作用。翻阅方志敏同志的遗著更是一中精神的提高,在《可爱的中国》文章中: 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祖国:“这位母亲蛮可爱的。”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意趣的表达。这更是一个共产党人“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过清贫、朴素、洁白的生活。可以看出方志敏时代讲爱国是为了救国。时代赋予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内涵,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支撑方志敏等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党、爱国这个强大的信念。

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篇5

学号:201169002014 姓名:周丽婷

班级:11英语(国际新闻)

选定了一个周末,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参观,到达目的地后,和以前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一样,觉得眼前的历史建筑有种神圣的感觉,心情也万分的沉重,仿佛自己穿越到了过去,仿佛自己经历了革命战争的年代,仿佛听到了枪战声、炮声、轰鸣声和冲锋号角声。

革命牺牲的烈士数量之多,境况之惨烈深深地震撼了我。而中国革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之下仍然取得了胜利,实属来之不易。这种在逆境中求生、在苦难中求胜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正如《孟子》所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刚步入纪念堂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在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雕塑,他拿着一杆长枪笔直的挺立着,象征着革命烈士们的不屈不挠与顽强斗志。站在雕塑前仰视着塑像,眼睛猛地一酸,心中对眼前的战士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份心情无法言喻,五味杂陈。走进前厅,几十米长的烈士浮雕也着实震撼着我的眼球。浮雕描绘的是一群革命先烈当初斗争的场面。它采用写意的手法,整组浮雕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浮雕正中间刻有“250000”几个铜色数字,代表着江西为了革命斗争牺牲的二十五万名烈士,占中国牺牲烈士的1/6。看着墙壁上先烈们一个个年轻时期意气风发的面孔,无声的透露着一种壮烈,对比一下玩乐颓废的我们,这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一个个革命先烈用满腔热血和不屈的意志换取而来的,我们取得了成功,同时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些拥有共产主义信念的爱国先烈们的牺牲我们再也无法挽回,我们只能缅怀,将他们永远记在心中。方志敏、李美群、古柏、钟仁桂、彭澎、王仲才、黄公略、赵博生、胡海、赖经邦等一个个响亮而令人钦佩的名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的事迹值得人们称颂,他们的坚定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将永垂不朽。

方志敏曾经说过:“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在狱中的他如此不屈,大概是这莫大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吧。他也表示:“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这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最真实的写照,是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坚持,这份赤诚之心,让我们感动,同时他的这种事业心和信念是值得作为正在为入党而努力的我学习借鉴的。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的二楼,展示了方志敏同志在狱中的艰苦条件的真实写照。站在那边上,如身临其境般,体会他“手执着笔,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的狱中写作的困难,但方志敏却执意要在敌人眼皮底下,为党留下“十余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这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人、伟大的中国人,值得我们所有人缅怀。

还有黄公略,以前在读毛泽东的著名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时候,那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就可以看出我们的主席对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灭国民党军第52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临终他留给战友们的遗言是:“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毛泽东亲自主持黄公略追悼大会并撰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他始终把中国革命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这位年轻有为的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也让我们时刻铭记,在最困苦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只要我们为了我们心中的梦想不懈奋斗,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希望和曙光中将到来。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虎脑战役,不仅仅因为它发生在我的家乡江西省广昌县,更因为红军在高虎脑地域激战的胜利,尽管没有也不可能换回第五次反“围剿”全局性的失败,但它却是其中关键的一仗。它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阻止了敌人进攻瑞金的进程,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它是长征的开始的序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昌是苏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也是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有“中央苏区北大门”之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陈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多次转战广昌。

在保卫北大门的时候,敌军出动三、四十架飞机,数十门大炮向甘竹红军阵地狂轰滥炸。紧接着大批敌军气势汹汹地蜂拥向红三军团五师等红军阵地展开了疯狂进攻。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激战,第一天红军就伤亡1000多人,战况惨烈。血战高虎脑的时候,红军虽重创敌89师,毙伤敌军4000余人,但红军也伤亡1600余人,团以下干部400多名。在驿前狙击战中,以敌军遭受重创,红军失守告终。红三军团和红15师伤亡干部452人,战士1900余人,损失接近广昌战役的一半。

小时候就老听爷爷讲高虎脑战役何等何等的惨烈,红军们是如何如何的顽强,那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小故事听罢了。而这一次在纪念堂中看到高虎脑战役的详细介绍,让我不得不想起爷爷当时讲述这一段令人敬佩的历史时的激昂,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穷人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革命先辈所铸就的革命丰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好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史料,继承、传承好革命前辈创立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们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他们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精神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在也将长久的影响激励更多的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正在信心百倍的迈向小康社会。再也不会如昔日一样,常遭敌机轰炸而担惊受怕,或常受海浪冲击蒙受灾难。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完全可以无愧地告慰革命烈士,告慰当年参战的指战员:你们的汗,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你们的事业,后人正在继承,正在发扬光大,你们的贡献,你们的功绩,人们铭刻在心,人们将永远怀念你们,纪念你们!革命先辈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英名和日月同辉、与江海共存。英雄们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朽的精神。

从革命烈士纪念堂出来后,再次看到广场中心的雕塑,发现那名红军战士的眼神注视着前方,仿佛有着必胜的信心,我也释然了。为中国革命流过血的先烈们,在如此年轻的时候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不可能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我们应该铭记,曾经有这么一批人,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了自己。他们值得我们缅怀,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知道“有德无才是废物,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的道理,我们所谓的德就应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奋斗目标,一旦我们确定了这一目标,我们的灵魂也会因此而便的高尚,那时的你必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还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了革命烈士的精神。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更应继承这种精神,在国家危难的时刻,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回祖国的复兴是值得的,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美好的生活,都是由那些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更要铭记那些为国献身的革命烈士。

参观结束后,我们从纪念馆中缓缓的走出。此时,我在纪念馆中所浮现出来的情景依然在脑中一一的闪过,还有一种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沉重心情闷在心中。我看着外面宽阔的马路上车来车往,整洁的城市高楼耸立,中国已不再是一只沉睡的雄狮,而是一个正在崛起、高速发展的国家。我们要缅怀那些为国抛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继续发扬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自觉地自重自律、自奋自强,让自己融入集体,顺应时代,这是历史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召唤,这是党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厚望。因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恰如大江东流。我们的爱国之情、集体之心、报恩之愿、自强之志,只有顺应发展的时代大潮,我们的所作所为才能有利于国家,有益于集体;才能无愧于长亲,无悔于本心,我们的青春才能绽放光彩,我们的生命才会价值永恒!

走访革命烈士纪念馆感想 篇6

4月14日,我们一行人来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云居山上,北连吴山天风,南邻万松书院;东眺钱江浩荡, 西瞰湖光山色。

我们一行人来到云居山下,在上山主甬道入口处,矗立着一对高大方正的花岗石线雕狮形望柱,一方汉白玉贴面的花圈祭坛和一组大气磅礴的“浩气长存”主题雕塑。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新的空气让我们这几个在公车上挤了好几个小时的孩子顿时神清气爽。拾级而上,远远地我们就听见了国歌,激昂的旋律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和着音乐唱了起来。一直往上走就能看到一块黑色的大石碑,碑上刻着裴永怀烈士的遗言:“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我们怎么可能忘记你们呢?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虽然你们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但是你们会永远挺立在我们的心中。继续往前走,石阶两旁有很多石碑,碑上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江泽民等多位伟人的题字,看着领导人们的题字和周围那些和我们一样大清早来追念革命先烈的人们。继续往上走就能看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的左边就是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们一行人决定先去纪念碑为伟大的革命烈士们默哀。纪念碑很高,碑身为汉白玉饰面,线条简洁,庄严挺拔,呈“风帆”形,象征浙江革命斗争如“钱江潮”中的航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碑座采用黑色花岗岩贴面,顶面和前面上方用枣红色花岗岩贴面。碑的东西两侧和北面环绕着浮雕壁。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两边各有很长的革命烈士英名碑,碑上镌刻着2万余名浙江革命烈士的英名。这些烈士的名字似乎是一双双眼睛,督促着我们牢记历史,将革命的意志一代代传承下去。脑海中不禁浮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崛起,任敌人把皮鞭高高的举起,仍然岿然不动宁死不屈的他们。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侵略者奋勇拼搏。虽然他们倒下了,但是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革命烈士纪念馆 篇7

一、少年不望万户侯, 成家立业展宏愿

1887年, 在福州市杨桥巷诞生了一位令后世敬仰的人物, 他就是林觉民。在林觉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将他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林孝颖是福州一带远近闻名的廪膳生员, 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林孝颖不顾事务繁忙, 经常指导林觉民读书。林觉民未满13岁, 就被林孝颖送去参加科举的童生考试。正当林孝颖信心满满地在家中等待好消息时, 林觉民在考场上只挥笔写下了一句话:“少年不望万户侯。”然后大摇大摆、昂首挺胸走出考场。在场考官和所有其他考生都惊得目瞪口呆。这位极具个性的少年, 以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自己根本不愿意考科举, 更不愿意为清政府当官谋事。

回到家中, 林孝颖得知情况后并没有责骂林觉民, 而是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也重新认识了林觉民。他认为, 林觉民需要的不是传统封建教育, 而是新式教育。两年后, 清政府内阁学士、开明教育家陈宝琛注意到林孝颖的诗词才华, 亲自推荐林孝颖到全闽大学堂任教, 讲授国文课。跟随林孝颖一起进入该学堂的林觉民在这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平等, 清新的文化氛围让他无比舒畅和兴奋。汲取了大量新思想的林觉民强烈感觉到, 是时候为羸弱的中华民族做点事了。正当他努力思索救国救民之道时, 林孝颖为他做主, 让他与陈宝琛的同宗晚辈陈意映结婚。结婚时, 林觉民才18岁。尽管这桩婚姻颇具封建家长包办性质, 但却幸运成就了一对情投意合的伉俪。林觉民与陈意映先结婚、后恋爱, 先成家、后立业[2]42。

在全闽大学堂受到新思想熏陶的林觉民十分积极地将自己了解的有关大千世界的信息传播到三坊七巷。在家乡, 他兴办了一所女子学校, 首先动员家中十余名女眷入学。林觉民不仅教授她们国学, 还为她们讲授新奇的西方科技文化。他还鼓励女眷们不再裹小脚。后来, 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顺利考入福建女子师范学校, 成为这所新式师范教育学校的首届女学生。林觉民的行为越来越超出了林孝颖可以接受的范围, 因为林孝颖发现, 林觉民不仅仅只是对西学感兴趣, 而是企图完全取代封建传统。例如不再让女眷裹小脚一事, 林孝颖就认为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为了不让激进的林觉民给林家带来不必要的祸端, 1907年林孝颖决定出资让林觉民赴日本留学。而正是这次留学经历, 让林觉民更加自觉地与封建反动思想文化划清界限, 并找到了以实现救国救民为宏伟抱负的人生方向。

二、远赴日本干革命, 善意谎言安父心

到日本后, 林觉民凭借极大的热情、极好的口才、极强的活动能力被同盟会发掘, 并主动加入了同盟会。从此, 他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 以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神情、语言传播同盟会的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底, 同盟会骨干在黄兴的带领下到槟榔屿和孙中山会面, 他们一致决定, 在广州领导组织一场大规模起义。黄兴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同盟会数位青年志士, 其中就包括林觉民。林觉民在黄兴的授意下, 回到福建为起义筹措经费, 并在闽南、粤东一带继续传播革命思想、召集仁人志士、扩大同盟会的影响力。

1911年4月, 在没有提前打招呼的情况下, 林觉民突然返回了杨桥巷的家中。林孝颖一见到林觉民又惊又喜, 同时心中也泛起一阵阵疑虑和担心。他一再追问林觉民此番突然回家的目的, 林觉民则谎称:是因为日本正值樱花盛开之际, 各个学校都在放樱花假, 自己觉得多年漂泊在外未回家, 借此机会刚好回家看看。但林孝颖很快就感觉到林觉民是在说谎。林觉民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甚至在福州城内组织各种民主爱国社团、到处发表演讲。有一次他在民主爱国社团发表主题为《救我危亡之中华》的演讲, 恰好全闽大学堂的一位老师也在场。他听完林觉民的演讲, 回去将情况一一告知任大学堂总教习的林孝颖, 还感叹道:“亡大清者, 必令郎也!”[3]156林孝颖忧心忡忡回到家中, 从林觉民口中证实了他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他让林觉民退出同盟会, 因为在他看来, 同盟会中的革命党人个个都会为自己和家人招来杀身之祸。林觉民则略带敷衍之意说:“我在日本学习的是伦理、心理等文科专业, 我从未听说学习和应用这些专业所学知识会招来杀身之祸。”他在日本的确是学习过伦理学和心理学, 但这并非他精力主要集中的地方。他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将大量时间用于翻译《六国宪法论》, 还撰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明确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主张, 推崇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主张, 积极为民主革命做准备。

三、包办婚姻也幸福, 为国舍家壮士情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比林觉民小一岁, 她出身名门、知书达理, 是少有的知识女性。由于是包办婚姻, 林觉民和陈意映结婚之前没见过面。值得庆幸的是, 当林觉民掀开妻子盖头时, 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发生了。与许多悲剧的封建包办婚姻不同, 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结合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婚后, 陈意映和林觉民过着甜蜜的夫妻生活。这段时间也是他们夫妇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当时他们住在一栋破旧不堪的小楼里。这栋二层小楼虽然破旧, 却是他们夫妇的安乐窝, 他们给它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为“双栖楼”, 取双宿双飞的寓意。在小楼前的空地上, 林觉民种上了他最喜欢的梅花和芭蕉。每当林觉民忙于工作不在家的时候, 陈意映就与那些花为伴。每次陈意映写信给林觉民时, 最后的落款都是双栖楼主。陈意映的用意是希望与丈夫天长地久、比翼双飞, 可最终的结果却让陈意映失望了。

林觉民在结婚两年之后, 自费到日本留学, 不久后加入同盟会。独自一人在家的陈意映饱受思念之苦, 还好儿子林依新的出生给她带来了些许安慰。但更多的时候陈意映还是沉浸在思念林觉民的痛苦中。为了转移自己的思念之情, 陈意映一边侍奉公婆和照顾年幼的儿子, 一边静静等待与丈夫的重逢。远在日本的林觉民一直觉得对不起年轻的陈意映, 他曾在《原爱》中描述了二人温馨的感情生活, 他称妻子是个天真浪漫的女孩, 这充分透露出林觉民心里对妻子的宠爱和思念。

1911年林觉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子。他对陈意映说, 此次回来是因为学校樱花节放假。陈意映当时非常欣喜, 直到后来她才知道林觉民是回来革命的。当时黄兴正准备在广州发起起义, 并交给林觉民重要任务。那段时间, 林觉民四处奔波忙碌, 很少回家, 陈意映对此颇有不满, 但也从未责怪丈夫。她始终觉得林觉民是个有信仰、有追求的男人, 她不该加以限制和阻拦[4]70。起义之前需要准备一些枪支弹药, 但林觉民手上又没有足够资金购买这些, 只好在西禅寺集结革命人员自制炸药。炸药制好以后, 林觉民等人又为如何将炸药运输到指定地点发愁。林觉民冥思苦想之后, 想到把炸药全部装进一口棺材里, 再找个女人扮成寡妇模样将装满炸药的棺材护送到香港。本来林觉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妻子陈意映, 但当时的陈意映又怀孕了, 不能承担如此重任, 于是林觉民决定亲自去一趟香港。他对妻子说, 去去就回, 可陈意映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四、与妻家书诉衷肠, 英勇就义洒热血

1911年4月24日, 距离广州起义还有三天时间。这天夜里, 林觉民独自一人思念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他想到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 自己也生死未卜。他对家人有着太深的感情和太多的牵挂, 于是提笔写下了《与妻书》和《秉父书》。写到动情之处, 林觉民数次哽咽, 以至于不得不停下来, 等自己平息后再继续。他对家人有许多话要倾诉, 方巾大小有限, 他的字也越写越小。但他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一定要将自己对家人的深深眷恋记录下来。林觉民恨不得笔下的方巾无限放大, 并在上面写满对妻子的思念。林觉民在写完给家人的信之后, 天也开始蒙蒙亮了。林觉民将写好的信交给朋友, 并叮嘱朋友在他死后将信交给家人。三天后, 广州起义打响了, 在激烈混乱的枪战中, 林觉民被子弹打中腰部负伤。

起义失败之后不久,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歧等人会审了当时只有24岁的林觉民。出乎张鸣歧意料的是, 他看到了一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狱中酣畅淋漓地谈革命、说理想。林觉民激动地说, 只要国家能够建立共和、消除暴政, 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自己死而无憾[5]113。林觉民牺牲后, 在广州任职的陈元凯立即让人通知在福州的女儿陈意映带孩子逃跑。怀着身孕的陈意映拖家带口逃离了那栋爱的小楼, 搬到早题巷居住。有一天, 陈意映收到了一个包裹, 打开时, 她看到了林觉民的《与妻书》。陈意映不敢相信林觉民已经离自己而去, 她悲痛万分晕厥在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陈意映都没有从林觉民牺牲的伤痛中走出来。1911年, 陈意映的二儿子林仲新早产出生。孩子出生两年之后, 年轻的陈意映也随丈夫而去了。

参考文献

[1]卢洁峰.黄花岗[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2]黄花皓月[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

[3]徐雁.红色起点[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4]郭晓晔.广州起义纪实[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当年我们为革命烈士扫墓 篇8

1963年10月,我们56名同学组成了北京建筑工程学校财会01班,和其他7个班的同学—起,开始了两年的学校生活。

班主任张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1964年3月初,她召集我们班干部开会,布置4月4日清明节到北京八宝山为革命烈士扫墓的团日活动,并在那里举办以“纪念先烈,感怀清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为了把活动搞得既严肃又活跃,全班同学分成了五个小组,节目内容自选,从报名的节目单来看,既有革命诗歌朗诵,又有革命歌曲联唱;有个人独唱,也有男女声二重唱。

清明节当天,全班同学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缓步走上坡顶。我们首先瞻仰了任弼时的陵墓,并敬献了我们自己制作的花圈;然后逐一瞻仰了其他烈士的墓碑。

上一篇:文明旅游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教师党员思想汇报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