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2024-04-21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共11篇)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篇1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2007-12-07 23:26: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文章标题: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找文章到☆第1文秘(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康复是残疾人基本的需求,因此,做好康复工作是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康复工作也是我们基层残联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04年下半年开展“人人享受康复服务”以来,受益人群逐步扩大,社会知晓率和残疾人的康复意识日渐增强。随着康复人群、康复资料的不断增加,建档工作已迫在眉睫。而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是做好康复工作的基础,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记录和肯定。根据区残联的要求,我们街道残疾人康复档案的

整理工作已告一段落,现将有关工作小结如下:

一、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档案管理 原先我们基层残联的所有工作档案都由街道统一整理、装订。并没有分类。因此鉴于在平时工作中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档案知识的不熟悉,所以我们在思想上、措施上做了一些努力。

1、思想准备阶段

在接到建档工作通知后,思想上十分重视,马上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日程,专门请街道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学习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相关知识,使我门对档案管理有了感性认识,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

2、资料搜集阶段

由于,平时我们的资料管理不太重视,一些资料分散在各村(居)委会的助残员手中;一些资料也存在各相关的部门。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档案室。另一些必备资料也不注意收集,因此,我们根据档案目录逐一进行搜集。同时派

出专人向各方面索取资料,做到措施到位。

3、整理和归档阶段 由于经验的不足,档案整理走过了一段弯路,在自我检查中发现分类不符合要求,我们不畏艰难,主动请教专家并推倒重来,在专家的指点下将近五十册资料分类准确,重新仔细装订,做到了基本满足档案管理要求。

4、检查和完善阶段

11月,根据上级残联的安排,我们参加了档案的互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资料的收集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马上进行整改,向兄弟单位学习,将档案补充完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建立残疾人康复档案五十多册,基本涵盖了康复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还对残联联工作的其它资料一并进行整理和归档。

二、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档案管理工作是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夯实档案基础建

设,加大档案管理工作力度,有效发挥档案的功能,是能否做好残疾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大档案管理工作力度,有效发挥档案的功能,能使我们的事业扩大影响,同时,所记录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轨迹,也为后来的残联工作人员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使残疾人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主要的不足是不能分清资料是否应该保留。经过档案的整理和互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注意学习档案管理知识,认识资料的可否保存,同时注意积累,使资料的收集工作正规化。档案贮藏历史见证,记录事业发展的过程。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和对对广大残疾人负责的态度,我们基层残联应加强对残疾人康复文档材料的收案工作,确保这些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及时做好归档整理工作。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建立科学实用的档案检索体系。我们街道是网络化管理的社区,在

做好文档的装订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电子文档的录入工作。为致力于提升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永恒主题,全面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不可获缺的重要环节。为实现本市残疾人到2010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来源于第1文秘网,欢迎阅读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篇2

1. 知识服务思想下档案部门建档的必要性。

知识的完整性是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所谓知识是被人脑接受、处理、吸收和利用的信息, 是将信息和资料转化为行动的能力[1]23。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能用正规的语言明确表达、易于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知识, 可以被符号化, 能进行编码识别。隐性知识是根植于个人经历中的知识, 包括信仰、观点、本能、价值观等无形因素, 是不能以词汇、符号的形式与他人交流的知识。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 保存备查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记录[2]10。其大部分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 易于传递、交流和共享, 当然也包含部分隐性知识有待开发和挖掘。此外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 对组织有用知识的判断, 价值取向以及组织的文化、优势、劣势、方法、诀窍等也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它们虽然难以言传, 但却是知识中的绝大多数, 比显性知识更为珍贵, 更具创造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循环转化、不断整合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所以档案部门要开展知识服务除了要做好传统的档案收集、保管等工作外, 还应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编码化, 积极开展建档工作。

2. 知识服务思想下档案部门建档的范围和条件。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在《大趋势》一书中一语中的地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困局———我们信息过多, 却知识匮乏。可见, 并非所有的具有知识属性的信息都应建档保存, 我们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明确建档的范围和知识向档案转化的条件, 以免有用的知识被超载的信息所淹没。知识服务思想下档案部门建档的范围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第一, 档案部门可从组织外部获取对组织有用且具档案价值的知识, 将它们转化为档案;第二, 档案部门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对组织所拥有的隐性知识逐步、分阶段地显性化, 编码化, 建档保存。当然在建档过程中知识转化为档案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条件:第一, 这些知识必须是真实可靠且具档案价值的;第二, 这些知识必须能满足组织实践活动或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要;第三, 这些知识不是分散、凌乱的, 应经过系统化、有序化的整理。

3. 知识服务思想下档案部门建档的重点。

无论是公共档案馆还是组织内部档案馆 (室) 都面临着隐性知识建档的问题, 其共性表现在:一方面组织机构的隐性知识属于集体隐性知识的范畴, 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 包含了发展定位、价值观、标准化运作程序、行为惯例等方面, 对形成共同目标, 促进组织机构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可将这些隐性知识建档保存;另一方面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属于个体隐性知识的范畴, 组织机构应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便使其在用户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得到显性化、编码化, 建档保存。此外因为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还包括经验、创造性等更难以显性化的知识, 虽然我们可以将这些更为抽象的隐性知识硬性编码化, 建档保存, 但是离开了具体的运用环境, 它们并不能为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用知识, 也无法增强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这些隐性知识的具体内容建档绝非明智之举, 我们更应注重对这些专家的姓名、特长、研究范围等背景信息的建档工作, 以便用户能找到合适的专家, 为他们进行相关的知识分析, 帮助其解决问题。当然, 公共档案馆与组织内部档案馆 (室) 在建档过程中也应各有侧重。就公共档案馆而言, 对外部有用知识建档的重点应放在馆际协作方面。可将相关知识的信息存储入档案知识库, 这既保证了档案馆虚拟馆藏的完整可用性, 又避免了实体馆藏的重复建设。当然, 与此同时为保证其档案知识库的完整、有特色, 档案馆还应加强对相关的非馆藏信息的搜集、获取, 建档保存。就组织内部档案馆 (室) 而言, 对外部有用知识建档的重点在于对组织有用, 且具有档案价值的知识的建档保存。对机关、事业单位档案馆 (室) 来说就是要充分做好对单位决策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等的建档工作;而企业档案馆 (室) 就应该做好与企业发展有关的用户、对手、市场等竞争情报信息的建档工作。

二、知识服务思想下开展建档工作对档案学理论的挑战

1. 知识服务思想下正确理解档案自然形成规律。

(1) 正确理解“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和“档案部门建档”的含义。档案学理论中明确指出:档案是自然形成之物, 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伴生物和副产品。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是指档案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而并非为供人阅读, 在履行完这一职能后由于仍具有某种用途而被保存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一方面档案是人们处理事物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副产品”, 并非纯粹人为的结果;另一方面档案是人们有目的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之用的[3]41。可见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并不是指档案是自然而然无意识地形成的, 它并不排斥人类主观意识的参与。强调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实际上是强调了档案的原生性, 而强调原生性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档案利用时的真实性, 实现其价值。从建档所需的条件我们不难看出, 档案部门建档既不是为了满足利用需要凭空捏造档案, 因为失去了真实性, 档案的凭证、参考、情报等价值就消失了, 非但不能满足组织、社会的需要, 而且会阻碍甚至破坏其发展;同时档案部门建档也不是盲目地将所有知识都建档保存, 因为信息的超载会妨碍知识的获得。可见, 档案部门建档也不是纯粹的人为结果, 而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利用需求的基础上的。而且无论是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还是档案部门的建档,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利用需求, 实现档案的价值。 (2) “档案自然形成规律”与“档案部门建档”存在争论的本质。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和档案部门建档这两个不同观点的争论在本质上正体现了知识服务带来的档案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深刻变化。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隐含了档案部门在被动接收管理档案的基础上, 由所管档案的范围决定以后开展利用服务的能力的思想, 体现了一种被动服务的观念;而档案部门建档则是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档案管理的范围, 体现了主动服务的要求。知识服务作为一种主动服务的方式是档案利用服务发展的趋势。虽然, 档案自然形成规律适应传统档案工作对档案实体进行线性管理的需求, 具有合理性, 但随着对档案信息进行知识管理的深入, 建档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将会越来越明显。

2. 知识服务思想下正确理解“文件是档案的前身”这一观点。

(1)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含义和挑战实质。“文件是档案的前身”这一观点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第一, 文件是档案唯一的来源。在传统的档案学理论中, 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来源无外乎三种:本机关制发的文件 (存本与原稿) 、接收的它机关制发的文件 (收文) 和本机关的内部文件[4]48。第二, 档案是文件转化来的, 它们是两种互有联系的不同事物。传统的文档处理程序中立卷归档是文档工作的分水岭, 它标志着文书工作的结束档案工作的开始,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产生了“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说法。可见知识服务思想下对“文件是档案的前身”这一观点提出挑战的实质是对档案来源和传统的文档处理程序的质疑。 (2)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这一观点的局限性。在知识服务思想下,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这一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 文件是档案的唯一来源的说法体现了传统文档工作侧重于对部分显性知识即实体文档进行管理的现状, 实际上只是把档案部门被动接收到的部分显性知识作为了档案的唯一来源, 它否定了隐性知识、外部有用知识所蕴涵的巨大价值, 有悖于知识经济时代主动服务的理念。其次, 传统的文档处理程序产生于文档管理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的情况下, 直接导致文档管理缺乏统一的价值鉴定标准, 工作环节时常重复, 效率低下, 有悖于知识共享、流程整合的宗旨。随着知识管理思想的深入推进, 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 档案管理流程的重组, 价值鉴定的前移是必然的趋势。因此, 我们不应以“归档”这一人为手段割裂文档间的天然联系, 而应将文件向档案的转化看作是一个过程, 伴随此过程的正是价值的转变。第三, 现代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组织内、外部之间的知识和组织内部的显、隐性知识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 且知识更新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由此可见要保证档案知识库的完整可用性, 保证知识更新的实现, 就必须对所含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更新, 而传统的文档管理程序往往是在文件处理完毕后才进行价值鉴定, 这有悖于知识时效性的特点, 必然影响档案知识库的可用性, 影响档案部门知识服务的开展。第四,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 电子文件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信息内容的多人共享, 如果档案工作者不能对原生性这一档案的本质属性作出合理的重新认识, 还固守于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传统观念, 认为自己工作的对象是由文件转化来的档案的话, 我们会发现文档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提供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 不用说知识服务无法开展, 即使是最基本的文档管理和组织机构的正常运作都无法保证。

总之, 档案学理论从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将同样经历从无到有、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知识服务思想下, 档案部门建档势在必行。

摘要: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同时又具有知识的属性, 是组织机构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知识服务思想下, 档案部门建档势在必行。

关键词:建档,知识服务,竞争情报,档案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孟歆.档案部门的知识服务探析[J].兰台世界, 2011 (11中) .

[2]陈兆稷.档案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党建工作档案资料建档清单 篇4

党建档案资料建档分为18大类,应按照一组一盒、一类一盒的原则,合理分类装盒,档案盒侧面应贴上统一打印的标签。各类文字记录、图表、图片等档案资料不仅要反映工作结果,而且要反映工作动态过程。

1、上级文件:上级党委、政府下发的文件。(上级党委文件、上级政府文件)

2、各类花名册:包括党组织设置情况一览表、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花名册、户籍人口、计生档案、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退伍军人及优抚对象花名册。(党员发展资料、各类花名册)

3、各种会议记录及培训资料:包含乡镇党委研究党建工作会议记录、党组织设置调整工作相关会议记录;村支委会会议录、村委会会议录、“两委”会议录、党员大会会议录、村民代表大会会议录、党员议事会会议录、村务监督委员会会议录、培训记录等。各种会议记录要准确、详细、工整;培训资料包括镇村培训计划、方案及内容、“三会一课”档案资料、远程电化教育签到表、学习内容、主要成效等。(各类会议记录、各类培训资料、“三会一课”资料、远程教育资料)

4、各项工作计划、总结、评优资料:村党组织、村委会工作计划、总结、新农村发展规划;结对共建协议书、活动记录表;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一诺两评两考”资料;各类表彰结果等。(工作计划与总结、“一诺两评两考”资料)

5、各村及村民组简介:各村简介包含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村民组简介包含各村民组面积、人口、资源等概况。(各村民组资料)

6、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资料:包含村动员会会议记录,活动方案,活动载体,党组织书记上党课资料,学习培训情况,走访调研及慰问情况,征求意见表,座谈记录,活动总结,有关活动 图片及影像资料,上级下发文件及活动简报等。(农村主题教育资料。2016年2月-4月,“学党章、上党课、用党旗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三学三问三推进”为主要内容。三学:学习党章、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三问:问发展良策、问群众冷暖、问服务需求;三推进:推进组织生活规范、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7、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资料:包含村按省市县要求规范建立台账等。

8、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资料:包含 “四议两公开”制度执行情况(村级重大事务、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的原始会议记录),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情况(全年党务、村务公开不少于4期,其中财务公开至少1期以上。有公开内容底稿,公开封面统一印制,封面上要注明公开期数和日期,同时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要签字盖章)。(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要有照片留存,公示时间7天)

9、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资料:服务平台建设(包括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室、党群活动中心);两个体系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组织等各类组织于一体的“1+N”服务组织体系;构建以基层干部为骨干,党员、志愿者、义工、村居民于一体的“1+N”服务队伍体系);村组织生活记录;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党代表队伍建设(党代表工作室、党代会年会制);各类上级需要完成的和各地特色的服务载体建设;为群众代办的事项登记表;开展送服务下村活动记录等。

10、载体建设资料(按设岗创星、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向承诺、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双培双带、党员议事会六大类分类建档):①设岗创星:活动开展情况、评星记录、结果。②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承办单填写规范、详细、真实。③双培双带: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台账,党员联系户名单、发展能手登记表,双培双带计划、措施等。④流动党员管理:流动党组织组建情况,流动党员台账记录详细(流动去向和联系方式具体真实),更新及时。⑤ 双向承诺制:村党组织及党员承诺书(含承诺时间、承诺内容、践诺情况)、承诺内容公示上墙。⑥党员议事会:会议记录、征求意见建议收集记录、议案落实情况、民主评议党员会议记录、原始测评表、测评结果等。(设岗创星、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向承诺、流动党员资料、双培双带、党员议事会资料)

11、村级换届选举资料:实施方案、会议记录、请示、批复、公示,村两委成员花名册、离任村干部花名册、后备干部花名册(应培养2人以上)、村民代表花名册、村级配套组织成员花名册及乡镇党委文件批复等。

12、选派干部工作资料:包括党委会研究选派工作记录,花名册,任职文件,查岗记录,工作例会记录等。

13、值班日志记录:每日填写,含日期、工作内容、群众来访情况、值班人员、考勤情况。(值班日志)

14、群众来信来访及处理资料:群众办事有关报告、合同、协议,民事调解记录、其他重大事件处理情况。(可放入综治资料里)

15、发展党员工作资料:分年装订发展党员计划、发展党员工作台帐、会议记录、公示和年终总结。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书、培训和发展党员业务培训相关会议记录,处置不合格党员情况等。

16、党费收缴使用工作资料:包括党费核定表,上缴凭证,使用凭证,党费收缴公示表。(党费收缴使用工作资料)

17、党代表工作室和党代会年会资料:设立情况一览表,各工作室所含党代表名单,党代表工作室开展活动图片,文书资料,以及《党代表接待党员和群众工作记录卡》和《党代表接待党员和群众工作回复函》,每年会议记录等。

18、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建资料:详细台帐资料(参照下发表格全部填写规范),上级党组织相关文件,乡镇党委相关文件或支持政策(会议研究内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名册,相关会议记录,接转组织关系记录,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重点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计划书、党员承诺书、志愿者服务 队伍,开展培训工作的相关资料,建立示范点基本情况及相关资料。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篇5

“十一五”期间,中江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残联的具体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我县认真贯彻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康复工作配套实施方案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一五”配套实施方案,围绕“十一五”康复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一、科学指导、思路明确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度,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工作之中。紧紧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完善康复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二)坚持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原则,实现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坚持立足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社区残疾人的具体需求制订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尽可能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依托康复机构,以科学、简便、适用的康复技术,使大多数残疾人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的康复服务。

二、综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五年来,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482例;全免费手术1800例。为69名低视力患者配用了助视器;使62名聋儿接受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60名;为贫困肢残者安装普及型小腿假肢29例;安装普及型大腿假肢31例;装配矫型器26件;供应用品用具1681件。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使67名肢体残疾儿童、56名智残儿童、13名(0—6岁)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训练,从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十一五”期间康复规划具体落实情况

(一)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

视力残疾康复是“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工程项目,五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视力残疾康复工作力度,进行了经费投入,派车下乡,组织眼病医生到全县各乡镇进行为患者体检服务。在做好低视力康复工作的同时,我们把

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告别黑暗,重见光明。五年来,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482例,其中全额免费手术1800例。低视力配镜69名,低视力家长培训20例。取得了良好康复效果。社会各界称赞开展白内障扶贫复明活动是政府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播撒光明的一项慈善义举,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切实关爱。

(二)加大康复扶贫力度,为特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

为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针对我县部分特困残疾人因经济困难康复无着落的普遍现状,残联根据残疾人的贫困程度和康复需求,将全县重度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30元,全部纳入财政购买。

(三)开展假肢装配、矫型、肢体康复训练及用品用具服务

五年间,开展肢体康复训练34例,肢体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5人,安装普及型假肢60例(其中,大腿假肢31例,小腿假肢29例),装配矫型器26件,供应用品用具1681件,轮椅475辆。

(四)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普及全民防残意识,提高残疾人自身康复意识,围绕“爱耳日”、“爱眼日”、“国际聋人节”及“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残联在“爱耳日”及“世界精神卫生日”期间,组织有关单位在县城中心地段设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及义诊咨询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介,向市民广泛宣传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内容、意义及有关的康复科普知识,使残疾人康复工作能够家喻户晓,从而唤起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四、存在不足

残疾人康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距离上级的要求和其他先进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乡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不平衡,没有专职残疾人工作者,导致部分康复项目的任务完成难度加大。二是康复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对我县的康复工作一贯支持,但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残疾人康复经费的投入与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不相适应,有限的康复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多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三是无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相关康复工作有难度。四是康复训练与服务能力及质量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是基层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机构的建设及网络尚未健全,无康复中心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开展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未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残疾人康复需求。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文明、进步、高尚的事业,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篇6

新春伊始,我们召开了各村(居)干部康复业务会议,将各项指令性康复任务分配到村(居)。尤其是对残疾儿童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镇内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本地方医疗机构优先接收镇内残疾人进行各种医疗康复。据统计至今年11月中旬止,全镇共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15例;低视力矫正佩助视器1例;儿麻及肢体矫正2例;肢体残疾者系统康复训练100人,机构训练弱智儿童5人,家庭训练弱智儿童10人。

二、认真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的调查工作。

今年四月间开展了对肢残人假肢需求的调查。经查我镇现有截肢残疾人50名,其中截大腿的15名,截小腿的35名,从未安装过假肢的30名,其余20名虽曾安装过假肢,但存在假肢过于笨重及破旧等问题,使肢残人的活动受限。五月间又开展了聋童佩戴助听器的调查,查出我镇现有2-14岁的聋童33名(包括脑有问题者)有2名已佩戴了助听器。大部分聋童,因父母年老,家庭经济困难,尚未佩戴助听器,经我们调查情况属实后,除市残联补助540元外,其余费用镇残联给予补助,并派车送到县聋人学校陪同佩戴助听器,使其家长非常感动。

三、继续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康复在20xx年期间仍是一项重要的康复工作。在前两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摸索全面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薛咀村,32岁的高中毕业生王明,在XX市电讯部门工作。近两年因生腰瘤,多次动手术,造成高位截瘫。因病魔来势突然,婚姻破裂,工作失业,长期闭门卧床,情绪非常低落。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康复小组知道后,选派一些思想比较进步的青年,上门促膝谈心。青年们经常用轮椅推着他到户外、闲谈散步。激发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最近,他对镇残联理事长要求,如果有残疾人需要他教电脑技术的话,他愿意义务当教师。

四、进一步完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xx年,我真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虽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工作还需继续和完善。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年初制订发放了20xx年的工作计划。并要求个村(居)对新病人和老病人坚持做好随访记录等精防工作档案材料。对一些生活困难,病情经常反复的病人积极想法送医院系统治疗。据统计今年共免费送了9名病人到医院治疗。为25名生活困难的病人办理了优抚门诊。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篇7

残疾人事业是高尚、文明、进步、人道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 我国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 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由于我国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覆盖面有限,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群由于受身体状况的限制,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很弱, 生存处境仍然比较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他们期望社会加大帮助其康复的力度, 从根本上增强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我们应当以全新的理念, 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残疾人康复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我们认为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残疾人康复既是一个社会问题,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建设, 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困难群体, 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如何, 不但关系着他们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而且也直接体现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与成果。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和谐社会建设就无法实现其整体目标;如果没有残疾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是整体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目前, 甘肃省有187万残疾人, 其中, 百分之八十都有康复方面的需求。在甘肃省农村人口中, 从个体的绝对数量来看, 残疾人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似乎并不高, 但由于他们身体功能的损伤, 需要家庭的供养、帮助的程度较大。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残疾不仅仅是个体的残疾问题, 而会牵涉其家庭和亲属的富裕、和谐, 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康复手段, 帮助他们恢复、补偿身体功能, 使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1)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导作用,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 在社会资源的创造和利用过程中都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 残疾人的需求往往是关系到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从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角度,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在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支持中对残疾人群予以倾斜。

2) 要有大局观念, 政府各部门要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 将残疾人纳入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 通盘考虑。残疾人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工作,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仅靠残联一家是做不好的, 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才能将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各部门要以解决群众的疾苦, 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 在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制定及资金分配中对残疾人的康复予以优先扶助, 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通盘考虑, 为残疾人参与享受新农村建设提供帮助。

3) 残联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为残疾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争取利益。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资源再分配, 再创造的过程。残联做为残疾人的娘家, 残疾人的代言人, 应当抓住和谐社会建设给我们带来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通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社会的宣传, 通过帮助残疾人解决具体的康复、扶贫等问题, 为残疾人争取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使更多的残疾人康复。

2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等相关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和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难题。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安全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和保障, 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 社会发展的“减震器”, 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 尤其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还很脆弱。能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人口, 特别是农村人口还很少。我们要更多地从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特别要认识到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甘肃省社会保障工作很薄弱, 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目前在甘肃农村, 贫困问题尚未完全消除, 许多残疾人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 残疾人及其家庭拿不出钱来解决自身的康复问题, 尽管, 这几年来, 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 投入了一定资金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 但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想获得稳定长久的资金投入, 按甘肃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 各级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残疾人的康复面还很窄, 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残疾人“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阻碍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步骤, 影响到整个社会小康建设的步伐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因此, 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是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 是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

1) 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加入目前在全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通过多种途径, 宣传动员残疾人家庭尽快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 让残疾人尽快分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种种实惠,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问题, 想方设法降低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门槛, 扩大残疾人康复医疗的就诊和报销范围, 使残疾人得到实惠, 受益康复。

2) 要积极稳妥地逐步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医疗救助制度, 使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解除残疾人及其社会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3) 加强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引进与实施, 缓和、补充甘肃省残疾人康复经费的短缺问题。这几年甘肃省先后通过与港方慈善机构、慈善人士及国内发达地区政府机构的合作, 引进实施了一些残疾人康复项目,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得到了残疾人的欢迎。但是, 从项目的规模和资金的数量来说, 都很不够。我们应该在保留、引进过去项目的基础上, 扩大项目引进范围和力度, 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实惠。

3根据甘肃省农村的具体实际, 走出符合本省特点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不富裕是甘肃农村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让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方便快捷的康复服务, 这是我们要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客观地讲, 现在各基层残联通过康复机构的建设, 配置了一些康复设备, 这从康复示范及指导作用来讲, 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通便利的城区康复服务的辐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但在山区有许多残疾人因身体及经济的原因, 不可能长时间地离开他的居住地去进行康复训练, 解决他们的康复需求只能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去年, 笔者曾去甘肃的会宁县帮助实施香港嘉道理社区康复项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会宁县通过民政、卫生、教育多部门的联动, 培训县、乡、村三级康复骨干, 建立了以县康复中心为龙头的县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又通过乡、村、社 (康复员、村医、社长或家属) 的二级培训将具体工作直接落实到了残疾人的身上, 使残疾人的康复落在了实处。同时, 对部分现有条件下不能满足康复需求的残疾人, 又反过来通过社、村、乡、县逐级转介, 使问题得以解决。会宁县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立足村情社情家情, 坚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通过帮助残疾人制做简宜的康复训练器具, 制定训练方案, 教会残疾人一种方法, 给残疾人灌输一种理念, 使他们自信、自立, 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他们的这种做法在甘肃省的其他县区不一定实用, 但它对甘肃省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创造健康向上的康复环境

在农村, 由于认识水平及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原因, 相当一部分人对残疾人康复知识的了解不多, 对残疾人不理解, 甚至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 使许多残疾人因为残疾而自卑, 失去了康复的信心和勇气。因此, 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环境, 对残疾人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具体的扶残助残行动, 通过残疾人康复知识的普及, 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理解、帮助、关爱、支持残疾人的社会新风尚,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残疾人康复并进而回归主流社会, 提供文明、健康的生存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芸哲, 张忠家, 孙艳, 等.PSW12型动力水龙头装置研制[J].石油矿场机械, 2011, 40 (5) :59-61.

[2]孙娟.SL675型高压重载水龙头设计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 2010, 39 (4) :74-76.

残疾人康复工作汇报 篇8

高青县位于淄博市北部,北依黄河,南靠小清河,面积831平方公里,辖9个镇、街道办事处,767个行政村,人口36万,其中残疾人15524人。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 期间,高青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上级残联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以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多措并举,上下联动,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 “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康复指标。连续 年被市残联授予市级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一、坚持政府主导,积极争取残疾人康复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深入发展,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康复工作如何从全县高度出发,适应残疾人事业的总体发展和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是摆在残联面前的重要问题。我县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一五”期间始终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每年县财政都把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定期拨付,专项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提高设施使用率,圆满完成各项康复指标

高青县残疾人服务中心于1999年7月正式启用,内设残疾人康复指导室、聋耳语训室、肢体残疾人训练室、盲人按摩室等。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后,始终以方便残疾人、用于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好务、树立残联良好形象为宗旨,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使用效率,为广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场所。

一是认真开展白内障复明工作。利用“爱眼日”、“助残日”等节日开展爱眼知识宣传活动,与县医院联合,多次组织有关专家下基层进行白内障手术前筛查,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费进行补助。五年来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0例,补贴资金5万元,为22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并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二是实施聋儿语训工作。每年 “爱耳日”、“助残日”活动期间,县残联都印发专门的康复培训材料,通过县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宣传聋儿康复的重要性,并委托县特教中心对聋儿家长进行培训,了解“十聋九不哑”的科学知识。“十一五”期间共培训家长 人、语训聋儿 人。

三是认真搞好脑瘫、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我县沿黄5个镇脑瘫、智力残疾儿童较多,康复问题亟待解决。县残联委托县特教中心对全县的部分脑瘫、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解决部分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并对智力

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五年中接受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8人、有效率达100%;接受智力残疾儿童训练38人、有效率达98%;培训智力残疾儿童家长26人。

四是积极配发残疾人用品用具。以县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为依托,深入广大残疾人家庭,收集残疾人对用品用具的需求信息,根据残疾人的需求,积极加大采购力度,努力向人性化拓展,残疾人用品用具配发扩大到5大类20个品种,发放用具1232件,配发金额5.8万元,受益残疾人1201人。

五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县财政拨款6.3万元为全县9镇、街道办的残疾人康复站配备了训练器材,使1240名肢体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完成肢体残疾者矫治手术12例,完成假肢安装10人,为麻风畸残者发放辅助用具126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经济文化强县建设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特别强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要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提升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水平,总体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1、继续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组织宣传活动,利用“爱眼日”、“助残日”等开展公益宣传、在医院和公共场所开设宣传场地、开展眼科人员随访等活动。按照当地贫困标准有计划组织筛查,建立贫困患者登门筛查制度、完成筛查登记造册。对贫困患者进行拉网式筛查,贫困患者没有遗漏、没有上访。做到当年新生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手术一例。

2、进一步做好肢体残疾人假肢安装工作,让肢体残疾人“站起来、走出去”。

3、抓好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工作。为社区康复站及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备。培训康复员,将残疾人社区培训工作作纳入社区康复总体规划。

4、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救助行动”。依托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全县贫困残疾聋儿、脑瘫、弱智儿童进行康复培训,实施康复救助工程。同时培训残疾儿童家长,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救助残疾儿童。

社区残疾人居民康复工作总结 篇9

一、构建三大康复网络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基础,街道着力构建广覆盖的助残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XX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方案 篇10

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方案

一、重点工作

全面完成“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并进行检查督导。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对各地进行“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检查督导,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完成各项康复工作任务,为“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奠定基础。

组织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

组织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开展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十二五”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体思路,确定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经费规模,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

加强康复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

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加强与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部委的沟通协调,继续做好条例的调研、资料收集、课题研究、条文修改和上报等各项工作,努力在残疾人康复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及各省落实中央7号文件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将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内容纳入其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

按照多途径、多形式培养;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的基本原则,继续组织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如期完成各项任务,重点

完成社区康复协调员10万名以上的培训任务。认真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求。着力推动康复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医院、进社区。积极申报康复咨询师、辅助器具适配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等职种。做好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全面实施培训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持证上岗。筹备并召开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与卫生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完善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康复机构准入办法和康复机构管理办法。开展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建四川灾区康复机构项目工作。各地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定位、发展方向,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加大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地全面开展,在城市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质量,在农村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深化康复服务内涵,探索有特色、满足社区残疾人需求的康复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突破农村地区社区康复工作。

做好各类康复救助项目。

与卫生部共同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大力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努力实现三年内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的目标。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 的总结验收。

做好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辅助器具服务车配置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等各类救助项目工作,适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项目工作带动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和各地残疾人康复救助水平的提高。

推动残疾预防工作,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同时,协调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调研,制定儿童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卫生、计生、残联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并制作康复宣传

折页、张贴画、音像制品等,宣传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向公众、残疾人及其亲友普及康复知识。组织编印藏、维等少数民族版康复知识手册和宣传材料,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组织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十一五”终期检查,督导各地完成“十一五”社区康复任务;全面推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化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成果,重点加强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进行检查验收;完善充实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加大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力度,规范培训内容,编制《中国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手册》。

完成6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贫困患者免费手术7万例,并做好贫

困患者手术数据统计工作。与卫生部认真组织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指导各地进一步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创建工作,对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工作。为2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6000名。完善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部建设工作。筹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三期视力康复项目工作,扩大项目和国际狮子会影响。举办第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开展2010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对6000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依据《创建全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地、县工作标准》,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推广使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

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扩大社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

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主动将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局。全力以赴,确保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省级聋儿康复中心职能,带动基层聋儿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聋儿康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听障儿童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实施“彩票公益金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彩票公益金麻风畸残矫治手术”项目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推进项目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实施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选好定点康复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抓紧贫困脑瘫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举办脑瘫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康复指导读物和音像制品,指导各地定点康复机构

规范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那一世范文网

认真组织实施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指导各地选好定点康复机构,抓紧贫困智力残疾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启动;做好项目实施的业务指导,举办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读物和培训教材;继续做好第三批10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养护试点机构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省市残联康复中心拓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业务,提高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点带面,推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进行督导,确保完成“十一五”任务;推广各地开展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成功经验,推动解决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问题;加强彩票公益金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加强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建设和家庭康复,开展多种形式的

康复服务;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对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进行评审,指导基层规范开展工作。

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工作总结 篇11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深入发展,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康复工作如何从全局高度出发,适应残疾人事业的总体发展和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是摆在各级残联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做好康复工作必需上靠政府重视,下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我市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早在“八五”期间就成立了黄石市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十五”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康复工作的力度,我市又多次调整充实了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残联理事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市残联分管理事长兼任。按照这个模式,各县(市)区,乡镇、街道都相继成立或调整了康复工作领导班子,全市形成了从上至下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和工作体系,为我市的康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由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市财政在经费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将康复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由原来每年3万元,递增到7万元,各县(市)区在经费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顺利完成“十五”期间各项康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整合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十五”期间,市残联积极挖掘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康复工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市中心医院、爱尔眼科医院挂牌,成立了“黄石市白内障低视力康复基地”,建立了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的长效工作救助机制,为进一步做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二期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社区康复工作的作用,将残疾人康复融入社区服务,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卫生部门年终考核时将残疾人康复内容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对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密切配合,各尽所能。三是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进入康复领域。“十五”期间市残联引进,扶持了“兰之心”残疾儿童康复中心、阳光聋儿语训部等民营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政策服务,协调各方关系,扶持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他们把康复事业做大做强,为残疾人康复社会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充分发挥卫生部门技术指导作用,加强基础培训,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为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我们针对基层没有工作经验,缺乏技术的情况,围绕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以康复服务和康复训练为重点内容,采取逐级培训的方法,加大对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康复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力争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热心服务、乐于奉献的社区康复工作队伍。为此,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紧紧依靠各大医院的技术优势,邀请有关专家先后举办了白内障手术治疗筛查培训班、肢体康复培训班、精防工作培训班32期、培训各类康复业务人员506人。并邀请外地知名专业人士来我市举行了专业知识讲座,使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步入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4、实施扶贫助残,扩大残疾人康复受益面近几年来,针对残疾人这一特困群体,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对残疾人康复治疗和救助的相关政策。大冶市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方面,制定出了优惠政策,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出资为残疾人支付由个人承担的医疗基金部分,并将白内障手术经费纳入合作医疗报销补贴范围。各城区残联,对户口在城市的残疾人,只要符合低保条件的千方百计让他们享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我们找准为残疾人服务的位子,对户口在城区的残疾人,只要符合低保条件的都千方百计让他们享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重病、重残的困难家庭办理了多额低保并上浮了100%。据统计,全市城区为5012户残疾人办理了低保,最高达到664元。

5、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康复工作的发展为了大力宣传残疾人康复工作,我们充分利用“爱耳日”、“爱眼日”、“精神病防治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每年的活动日期间,市残联和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都举行了大型的义诊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各新闻单位对活动情况都进行了报道。此外,我们还通过电视台“生活夜话”栏目,开展各种康复知识讲座,通过公众宣传,有力推动了各项康复的实施。

二、各项康复工作完成情况

1、白内障复明工作复明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福民工程、小康工程、德政工程在我市顺利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通知精神,我们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立了复明

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实施。二是完善白内障康复工作网络与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组织医疗队赴基层进行白内障筛查,有计划组织无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统筹医疗的白内障患者以及自费而又贫困的患者就地、就近接受复明手术和定期分批到定点医院眼科进行手术。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的长效工作机制,今年我市与市中心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签订协议,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提供减免优惠治疗服务。“十五”以来我市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 例,人工晶体植入率85%以上。

2、低视力康复工作我市在“十五”期间充分发挥了市卫生医疗机构的作用,与卫生部门携手大力推进眼科门诊建设,把低视力康复点建在有条件的医院眼科、眼镜店,并对从事低视力康复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低视力的检查、诊断、康复训练知识,对低视力患者作专门登记、建立档案。“十五”以来我市共建低视力康复部5个,低视力专业眼镜店3个,为397名低视力患者验配助视器,指导训练,培训家长345名。

3、聋儿康复工作“十五”期间我市的聋儿康复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大胆探索聋儿康复社会化的新思路,引进社会资源,实行了聋儿康复民营化,创办了市阳光聋儿语训部,语训质量和管理方面不断得到完善,老师的素质明显得到提高,聋儿生源不断增加。几年来,聋儿语训部共收训聋儿227名,培训聋儿家长190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聋儿早期干预的可行性:聋儿早期干预工作是聋儿语训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早期干预工作才能使更多的聋儿回归到有声世界,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环节在“爱耳日”活动期间大力宣传有关聋儿康复,早干预、早发现、早期进行语言训练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发文要求各县(市)区残联做好普查摸底工作。三是举办聋儿家长培训班,为聋儿家长提供沟通交流,掌握康复训练知识的机会。几年来我市举办了三期聋儿家长培训班,共培训聋儿家长90名。还免费给每位家长赠送了聋儿康复训练教材。四是开展听力助残活动。助听器是聋儿进行语言训练必备的条件,也是听觉言语康复的基础,由于助听器昂贵。经济落后的农村和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其费用。“十五”期间,我们多次开展“听力助残”活动,提高聋儿助听器配戴率。

4、精神病防治工作精防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管理,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统筹规划,齐抓共管。按照中残联《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五”实施方案》的要求“十五”期间我们做了如下工作:(1)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工作体系和精防康复技术指导网络,巩固和完善“开放式、综合性、社会化”的精防康复工作格局,积极整合政府、企业、社区三个方面的有效资源,开展具有黄石特色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2)充分发挥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成立了精神病防治社会指导机构,制定了工作制度和职责,明确了专人负责,并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精神病人康复。(3)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室)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查出的精神病人全部建档建卡,跟踪随访。(4)抓点带面,全面推动社区精防工作的开展。我市西塞山区袁仓社区在开展精防康复工作时,在社区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通过提供信息、电话咨询、面谈咨询等方式,对辖区120多位居民进行早期心理咨询援助,使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取得成效。同时对辖区的49名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性的防治康复。他们的经验做法:一是对贫困的患者采取保障制度,对精神病人的家庭申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重病、高发病人的家庭实行全额上浮的动态标准保障。二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常规跟踪随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对重度病人的监管力度,将社区精神病患者按住址划片组和片组又配备专人担任监护组长,创立了“社区110”治安监控,为保一方平安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5、麻风畸残康复与卫生部门协调对麻风畸残者进行康复需求的摸底调查。对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6、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工作我市现有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3个,其中市级站1个,县级站2个。“十五”期间我们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宣传,与各县(市)区残联取得联系,了解各类残疾人的需求情况,宣传,各类用具的使用与配备,增强其配备各类用具的意识,通过各类用具的配备达到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管理,严格把好进货质量关,确保广大残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充分体现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三是开展信息咨询、质量监督等业务,为残疾人提供质量上乘、价格低廉的用品用具。“十五”期间,我市共完成用品用具7077件。

上一篇:锅炉车间年度安全总结下一篇:汽车金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