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2024-04-19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精选16篇)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1

气候是发展农业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能源和生物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这些资源环境的质量状况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农业又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出现的现实,如何适应气候环境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保证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极为密切。由于气候因素覆盖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由光、热、水和风能等能量和物质要素组成的气候资源是潜力很大的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而旱、涝、风、寒等气象灾害又是威胁农业的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的地域差异生产水平,年成丰歉及作业和管理水平等均受到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的制约和影响。总体上说,广东丰富的光、热、水气候资源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但各种气象灾害又是发展农业的限制因子。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例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如何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就需做到顺天时量地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谓顺天时,就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气候变化。如果没有弄清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就会带来盲目性,就会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

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人类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将导致极端气象事件日趋严重,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日趋严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气候造成的损失,是发展农业的保证。

二、对策和建议

虽然气候变化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针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据报道,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陈旧,能源消费强度大,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高。同时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又受到能源结构、技术和资金的制约,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减少CO2排放量的潜力有限,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

据报道,地球上的大气碳氧平衡,60%靠森林(含植被),40%靠海洋(含湿地及淡水水域)。21世纪初全球的森林面积只有800年前的30%,吸碳制氧量下降了70%。当前,大气中的CO2由工业革命前的0.0275%上升至0.351%,并将逐年上升。因此大力造林绿化和保护海洋、水域和湿地,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

大力开发气象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风能和太阳能是再生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上的风能资源总量为32·26×1011瓦,实际可开发量为2.53×1011瓦。据不完整的资源估算近海(水深10米,离海面10米高)的风能资源储量约为陆地的3倍多,即7.5亿千瓦。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4亿吨煤,因此,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可以解决农业用电的问题。在农业方面应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生物技术等学科,科学的改革种植制度,适应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减少农业生产CO2排放源,提高碳汇库潜力,发展相关学科,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模拟和研究。

土壤和水环境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而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加强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推广清洁农业生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对农业水资源环境认识,建立全民节水型社会,开发和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应用,强化监测技术手段,保护水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

对于农业废弃物应实现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化开发,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管理。对于面源污染治理要从源头抓起,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合理时空布局,加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2

以大青山为界, 选取大青山以南的青山、萨拉齐站及大青山以北的金山镇、白云、百灵庙、满都拉、希拉穆仁站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气温、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 采用历史资料10年平均5年滑动的统计方法, 对包头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1.1 气温变化特征

1.1.1 年平均气温变化。

通过分析包头市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得出, 20世纪近50年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20世纪60年代前5年平均气温平稳, 1966—1975年平均气温上升, 20世纪80年代前5年平均气温略有下滑, 1986年以后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1995—2005年上升幅度最大;其中山南较山北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大, 为2.3℃/50年。

1.1.2 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

包头市近50年平均最高气温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为0.5℃/10年;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上升幅度达到0.7℃/10年。其中近50年中, 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1996—201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包头市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最大, 与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特征一致。

1.1.3 季平均气温变化。

根据包头市近50年季平均气温变化分析得出, 包头市四季平均气温均处于上升趋势, 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最为明显, 达到了0.8℃/10年;其次为秋季, 季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7℃/10年;夏季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25℃/10年, 为上升幅度最小的季节。

1.1.4 积温变化。

对近50年包头市日平均气温>0℃、≥10℃的积温变化进行分析得出, 包头市积温在2001—2010年达到最大值。其中, 山南在20世纪60年代积温最低, 山北积温最小值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山南、山北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积温最小值之后, 随着年代的变化积温呈逐渐增加趋势。

1.2 降水量变化特征

近50年中包头市年降水量与平均降水量波动不大, 未出现明显的规律变化趋势。但在季平均降水量中, 春季降水量出现双峰双谷变化趋势, 其中2001—2010年降水量达到最多值, 其次为20世纪60年代, 而20世纪70年代为降水量最少时期, 1986—1995年降水量为次少值;其余夏、秋、冬3季降水量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

2 包头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知, 近50年来包头市气温升高, 降水量变化不大, 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气候变暖使得热量、积温增加, 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并向冷凉地区扩展种植, 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而且冬季气温升高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种植,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但气候变暖在给农业生产带来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农业水资源匮乏

包头市近50年来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导致蒸发量加大, 同时降水量又没有出现明显增加, 从而使当地原本就紧缺的农业水资源更加匮乏, 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冬季气温升高幅度偏大, 加速了农田土壤水分子蒸发, 土壤底墒差, 不利于春季春播生产的顺利开展, 影响了春播作物全苗和大田生长;而且气候变暖, 积温增多, 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加大, 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2,3]。

2.2 农业减产减质严重

气候变暖致使干旱、洪涝、高温、冻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农作物遭受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危害加重, 造成粮食等作物减产减质。

2.3 农业病虫害加重

气候变暖后, 直接导致大部分病虫害进一步发生、流行、蔓延, 暖冬更利于越冬虫卵安全过冬, 翌年春季大量繁殖, 而且有利的气温还使虫害跨区域迁飞生存[4]。包头地区气候的变化更加有利于蝗虫、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发生发展, 病虫危害、流行趋势加重, 给综合防治工作带来困难, 大幅增加了农业成本和投资。

3 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一是加强气候变化研究, 掌握气候变化规律,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优化作物布局, 合理开展农业生产。同时, 选育抗病、抗寒、抗旱及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研发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防止水土流失和农田沙化, 并进一步完善人影系统, 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 增加地表有效降水。二是加强气候监测, 提高天气预测预报水平, 针对当地频发、多发的气象灾害,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突发事件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机制, 增加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开发, 实现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信息资料共享, 拓宽气象为农信息发布渠道及覆盖面, 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综合效益[5]。

摘要:通过对包头市1961—2010年近50年的气象特征进行分析, 介绍了包头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并针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以期为适应和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内蒙古包头

参考文献

[1]韩晶霞, 王跃勤, 白国平, 等.包头市近50年气候变化及对策[J].内蒙古气象, 2011 (4) :5-8.

[2]白国平, 白月波, 潘新源.包头市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研究[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 2008.

[3]吕庆堂, 王俊茹, 郭迎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344, 348.

[4]刘志超, 孙智辉, 曹雪梅, 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4) :14917-14920.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65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主要是引起作物生长条件的变化 ,比如温度升降、光照强弱、水分多少等。另外气候的变化还能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及臭氧等气体的浓度升降,这些变化会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改变,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天气变化引起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那么就会对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促进,有利于作物对水分的利用,对于作物生长及产量提高都会有所促进,但会增加作物的需水量,同时也会促使作物的生育期变短;如果气温升高,会使作物的呼吸作用加强,增加需水量,加速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促使生育期变短,适度的升高温度会促进作物生长,但温度过高,会使作物的光合速率和产量下降,导致作物减产,严重会引起干旱灾害;气候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变化,高温天气、大风天气、少雨干旱都会使土壤中的水分骤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增加灌溉需求,严重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农业生产的种植结构及种植制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全国的种植区域北移,两熟制变三熟制,另外品种布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对于农药的施用、化肥的用量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气候的变暖对于作物的病虫害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使病虫害的分布区扩大、生长季节延长,繁殖加快,农药用量增加。2012年的长期高温高湿天气,导致了粘虫的大暴发,东北三省的大部分玉米受害,损失严重。

2 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极端天气也就是气象变化中的灾害天气,常见的有干旱、洪涝、霜冻、大风、冰雹等,这些天气情况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严重,由于我国的农业发展还相对落后,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及配套设施还相对较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一旦遇到这样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便会受到重大损失,对于粮食的生产及安全有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水量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极度的不平衡状态,南方水量相对充沛,而北方地区则干旱少雨,特别是东三省,常年处于半干旱的状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明显,其本上是十年九旱,而且低温冻害现象也十分常见,旱涝不断已是一个常态;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东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为害范围扩大,病虫害为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

2 农业生产的相应对策

2.1 做好气象测报工作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所以在生产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气象变化,了解气象发展的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整和防范。对于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运用现代先进气象测报技术,总结经验,科学分析,对气象的变化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预测,尽最大可能提高测量的客观性,预报的准确性,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的依据。

2.2 兴修农田水利,建设防护林带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特别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水利就是农业的生命。先进的水利工程设施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起到给农田供水,一方面起到疏水排涝的作用,农田水利工程对水量的合理调节,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所以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生产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兴修配套的农田水利,配备合理的设施设备,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节水灌溉技术,增强抗干旱抗洪涝的能力,同时科学建设防护林,有效防止大风及风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 调整种植结构及耕作方式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象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在农业生产中,一定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变化,进行科学的调整。比如东北地区近些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加大,除了市场的导向作用外,由于近些年气候的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很多地区变得适宜玉米这种喜温作物的生长了。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耕作方式,东北地区基本是年年春季干旱,以前起大垄播种的方式很容易导致出苗不齐的情况,近些年在耕种上有所调整,很多地区都采取免耕直播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苗齐苗全。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这些措施都是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有效对策。

2.4 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农田生态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是多方面的,要尽可能发展旱作农业,科学利用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病虫害,在农药施用上要选择无公害农药,低毒低残留,化肥施用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提高农田生态的承载力,生产绿色粮食,使农田的土壤、水源、空气良性发展。

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篇4

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对我国水安全产生重大影响.针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初步提出了减缓影响的适应性对策,指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贯彻执行、及全民环境意识的教育是保障措施顺利实施的关键.

作 者: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刊 名:中国水利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2)分类号:P461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安全 适应性 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5

1.具体研究步骤

因为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联系紧密的整体,所以研究水文水资源,就必须从温度,降水,蒸发、气候和其他变化入手,根据这些和水文水资源息息相关的因素来判断预测水文水资源的趋势,对供水领域的供水量变化做出决定。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假设模型”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检测气候出现了某种变化,进而考虑水文循环主要由哪几种部分组成,分析这些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分预测会来各种变化,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a.对气候变化情景进行科学严谨的.定义

b.建立并且验证水文模型

c.把气候变化情景输入水文模型,进行科学模拟,从而分析气候变化区域的水文循环和水文变化流量

d.根据模型来预测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且根本预测结果来调整应对措施,从而降低不良影响结果。建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型是判断水文水资源变化的关键环节。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气候变化对天然径流量的影响;第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供应和该区域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前者可以通过节水、节能来进行产生影响,例如服从自然规律;后者通过进行人工干预,例如建设工程设施、水资源管理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对水文水资源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a.根据研究表明,我们可以看到径流对气候敏感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趋势为从南到北、从湿润到干旱地区敏感程度逐渐上升,并且降水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也很好。中国河流的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在全国的主要江河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径流部门降低其水以上,北部略少。但是因為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我国河流径流可以产生一下三种变化:第一,全国的大江大河径流不可避免的减少;第二,北部径流量减少南部径流量增加;第三:减少径流北部南径流量增加。

b.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尽可能的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合理的管理机制,注意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水资源必须要合法。随着全球变暖,大多数流域表现出干化的趋势,自然径流量减少显著,供水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使得全球气温不可避免的升高,这将导致我国西北部高寒山区冰川萎缩,河流冰川补给大大减少;未来气候变化将会改变我国主要河流流域的水文变化,但是不会产生跨气候带的水文变化;中国水资源的变化会导致原生态敏感脆弱地区更加敏感脆弱,以至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篇6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作 者:马瑞俊 蒋志刚 MA Rui-Jun JI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马瑞俊,MA Rui-Jun(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蒋志刚,JIANG Zhi-Gang(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7

1 气候变化特点概述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是人类衣食住行赖以生存的首要保障,因此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加剧,所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恶劣气候的出现,更在无形中加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农业灾害。因此,重视对未来气候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通过研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到一个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2007年第4次IPCC的评估结果中可以看出,1906—2005年间,全球范围内地表温度平均上升0.74℃,而中国增幅略高为0.78±0.27℃。实验表明,由于CO2的排放量呈增长趋势,中国诸多地区气温均有所升高,例如华南、西北地区、黄淮海平原以及内陆热带地区。在中国未来的100a内,其地表气温会持续增长、并不断向暖干的气候发展。对于全球气候而言,从1990年至今,世界粮食的总产量增幅已经放缓,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受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上升为全球范围的高度,只有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影响

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的综合变化,进而导致水、土、气、光、温等生态要素,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改变。这就使农作物在种植制度、生产潜力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上,也发生了变化。

2.1.1 对光资源的影响

由于光资源为地球生物创造出了一个赖以生存的环境,尤对绿植所做出的光合效应以及周期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植物的顺利生长,并开花结果形成产量。一般来说,评估光资源质量,可以从亮度、光质以及光照时间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光是绿植进行光合作用的源泉,光照强度直接对光合作用能力造成影响。例如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水稻生长期内常出现强光高温气候,进而造成对光的抑制,并且间隔2~3 a又接连阴雨,导致光度弱而造成水稻产量减少。

2.1.2 对温度的影响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评价某一地区的热量资源,是以界定温度以上的积温、以及持续天数为主要指标的。通过试验表明:我国自1951年以来,≥10℃和≥0℃的积温以及持续天数,在整体上看呈增长趋势。1979—2005年20多a间,≥10℃的年积温在大部分地区都有所增长,在华北、华南以及东北地区的增幅明显;长江以北≥10℃的年积温初日有所提前,将近0~5d,以南则推后0~5d。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积温增加,这对于低温冻害有一定缓解,尤其是东北地区。除此以外,气候变化还会造成温度极值的明显变化。

2.1.3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气候越是温暖干燥,其蒸发力越强,土壤含水量越低,且夏季尤为严重。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直接受水分状况的影响,表现为土壤的通气性程度对土壤内有机碳的分解,以及外源有机碳的降解。通常情况下,水分充足,则土壤透气性差,但有机碳含量高;水分不足,则土壤孔隙大,加快了有机碳的分解。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降水变化率增大,致使强降水频率和强度增大,进而导致土壤湿度日趋减小,干旱状况已引发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状况。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固肥力减弱。

2.2 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

2.2.1 对农作物种植区域和制度造成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于热量资源有很好的改善,积温增多、减轻了低温冻害,却延长了作物生长季节,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中纬度以及高原地区,导致喜温作物的界限发生北移,加大了晚熟作物种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作物的种植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东北地区受气候增暖影响明显,水稻种植已经北扩到水稻禁区;而西北地区的喜温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陕西种植冬小麦区域北界向北扩展,但冬小麦生长地区扩大。

2.2.2 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由于作物病虫害不但种类多、而且影响大,使我国农业生产极具不稳定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水肥情况的改善,更加有利于害虫及其病原体安全过冬,直接导致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区域以及分布状况发生改变。病虫害发生面积和频率,以及危害程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河北省由于气候变暖适宜,发生棉铃虫病害,但也减轻了枯萎病、黄萎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2.2.3 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

农业生产能力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格局、作物对CO2浓度升高后的反应,以及温度升高程度。气温的升高能够延长作物的全年生长期,有助于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缺少地区;温度升高可缩短某些作物的生育期,导致其单产下降。我国南方水稻的产量因温度升高反而下降,且降幅随之增大。在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暖冬效应加快了小麦发育速度,提前进入其拔节期,从而增大了遭遇倒春寒而出现冻害的几率。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策略

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应对策略方面,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构建一个既能够保障土地资源、又能确保粮食产量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优势区建设,以及提高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

由于气候变暖,可以适当对边际土地进行开垦,尤其是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对于边际土地的适当化规划开发,很大程度上不但补充了耕地,更增加了粮食产量。

4 结语

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导致世界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生态大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传达出的明显信号,就是在农业生产以及有关产业方面,已经对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造成影响。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必须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以及管理机制,根据我国区域化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战略,确保农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1):1-11.

[2]周广胜.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1):80-94.

[3]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9):1698-1706.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8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应对措施;展望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61-02

Discussion of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Hanzhoung City

Chen Hao et a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Hanzhong City,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aking Hanzhong Shaanxi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of Hanzhoung basin,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Designed to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policy guidance to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 changes.

Key words:Climate change;Effect;Countermeasures;Research progress

1 氣候变化研究提出的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a或更长)的气候变动[1]。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气候变化相关问题已经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以及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已被世界主要经济主体国家作出区域的定位[2-4]。而UNFCCC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5]。

2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目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这是全球整个生物圈的4个主要组成因子,涵盖了全球自然资源的形成源泉[1]。其中,气候变化最明显的是太阳辐射带来的气温变化异常,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其他环境因素发生相应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汉中市为例

3.1 汉中气候特征 汉中位于北纬32°08′54″~33°53′16″,距东南海洋约1 200km,在中国亚热带的北部。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亘于地区之北,米仓山屏障于地区之南,它们对气流的运行有抬升阻滞作用,使寒潮暑气不易侵入。这样的地势和海陆位置对于汉中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较为强烈,使本区气候具有由暖温带向热带过渡之特点。在区内以秦岭、米仓山海拔800m为界,分为亚热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类型。

3.2 气候变化影响 气温上升使汉中盆地区域原有优势作物产量降低,经济作物熟期提前,农艺性状发生改变,生育期、花期、种子成熟期、农业生产管理周期发生改变,农作物品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引起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发生改变,不可预测灾害性自然现象频率上升,病虫害草害新物种增加,寄生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有益生物数量减少。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农化性质随着人类应对气温变实施的改善措施而发生变化,例如,施肥量的变化、施肥元素比例的变化、土壤有效养分土层深度发生。同时,汉中作为全国主要农业生态型城市,气温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当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种群的繁育和迁徙的改变,使野生生物资源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

3.3 应对措施 (1)农业主管部门或相关组织机构建立农业生态系统应急机制,针对逐年变化的气候问题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评估模型,从农业作物产量、农业生态调功能、环境改善功能、农业生态潜在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估。(2)针对已经发生的农业生态变化的现象,合理且适宜地开展农业生态工程综合治理,比如土壤结构改善、农业地下水源涵养、农业污染综合治理等。(3)在提出相应改善措施的同时,需要加强农民对政策的支持力度,需要从生态补偿的角度来完善农业补偿政策。这部分的补偿不仅仅指农业产量的经济收入补贴,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后为改善农业良好环境而得到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补偿。

4 讨论与展望

目前,自然调控的机制在学术界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深入,但由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为因素,如何在尊重和了解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把握好人的行为准则尤为重要。那么,针对不同地区开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或建立“农业生态评价模型”,是目前较为合理、较为有效预测和改善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最佳方式和方法。该评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面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如粮食生产、秸秆资源)、环境效益(蓄水防洪、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气温、净化空气、消纳废弃物)、社会效益(保持生物多样性、娱乐休闲、科研教育文化、就业保障和粮食安全)等;负面指标包括水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农药化学品污染等。这些评价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应对今后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和政策指导。

参考文献

[1]王馥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2014,69(9):1248-1258

[3]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15,26(1):1-11.

[4]李虎,邱建军,王立刚,等.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J]. 生态环境学报,2012,21,(1):159-165.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篇9

评分:

《国家地理与旅游安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业工程 学号:2015520411 姓

:样子

联系电话:*** E-mail:1223605733@qq.com

2016年6月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全球旅游业界正逐步达成一个共识: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气候变化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及旅游业管理和经营的影响3个方面。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形势,国际性的、区域性的旅游相关组织以及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同时,旅游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由定性向定量演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影响,提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关键词:气候变化;旅游业;影响;对策措施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已成为人类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挑战之一[1]。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简称IPCCAR4),在1990-2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 6.4℃。由于全球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的自然变率,必然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气候变化对中国潜在的威胁也是巨大的,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西部山区冰川面积在几十年减少20%以上; 在21世纪末,水资源利用将受到较大威胁,农业生产费用增加,生产潜力将降低; 全球变暖将对中国的冻土、沼泽、荒漠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逆转的[3]。

旅游业是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产业,气候变化对全球与区域旅游业产生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4]。相对农业、林业、渔业等其他经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济部门而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方面常常被忽视[5]。为探讨旅游业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变暖与旅游大会”上强调:“气候变化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21世纪千年发展目标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因素,全体行业部门应该紧急行动起来,认真面对气候变化”[6],并将2008年世界旅游日主题确定为“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不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业也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的部署,国家旅游局2008年11月发布了《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立足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充分认识区域性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全面把握对旅游业的不利与有利因素。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工程”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所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可能影响,探索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对策,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有非常迫切而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总结、专家访谈、演绎推理等方法,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探讨旅游业如何适应这些影响,旨在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依据。

二、气候变化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

中国拥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产业体系中首先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物质基础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我国许多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发生变化,尤其是水域类、生物类、建筑遗址人文类旅游资源,这些变化往往是通过影响旅游资源的生成与赋存环境而实现的[7]。

气候变化将改变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特别包括沿海和高山。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研究表明,过去100(1905年—2005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预计到20世纪末将上升1.1℃—6.4℃[8]。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灾难气候,如:高温、干旱、强降水。地球南极冰山融化加剧海平面的上升等,威胁到已有旅游目的地的存在。

(二)气候变化对旅游产品开发的难度加大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依存环境趋于恶化,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缩小了水体、湿地、冰雪类旅游产品的开发空间。例如高山地区冬季滑雪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活动项目,目前世界上滑雪旅游者每年达3.3亿人次,全球滑雪旅游的直接收入每年约达90亿美元,滑雪旅游的基本条件是“可靠的积雪”,一般认为,至少要有30厘米厚的积雪才能保证滑雪旅游的安全[9]。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和风暴潮等增多,威胁海滨度假和滨海观光旅游,例如,温热的海水将使大面积的珊瑚礁死亡。对我国而言,南方夏季暴雨、冬季冰雪增多,导致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增加和维护成本的增多。

(三)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发国际旅游增长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经营和管理带来挑战。首先是旅游业风险管理的引入,旅游部门一方面自身要提高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修改相关标准及条款来引导全行业增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如在景区评定标准中要求景区配备高标准的防范气候灾害设备。极端天气往往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灾害给旅游业造成了巨额损失,仅张家界的旅游接待人数比2007年同期减少50.4%,旅游收入减少42%[10]。旅游主管部门已有一定的政策规范强调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大多数景区、旅游企业也有专门的防灾安全措施。但总的来说理念尚没有从“减轻灾害”转变到“预防灾害”。因此,强调对风险的准备和评估,重点是山岳型景区和滨海型景区以及地处气候过渡带上的景区,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应急管理预案等。其次,加强部门合作与协调,如气象、民政等部门,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长期监测、监控,并开展长期性研究,共同商讨对策。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根据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我国旅游业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提高旅游全行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气候变暖对旅游业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的特点,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引导全行业提高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各种手段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营造全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主要手段有:(1)举办气候变化培训和研讨班等,提高其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鼓励游客出行时选择环境友好型交通工具和旅游活动,从而减少碳足迹,同时强化他们的风险沟通和教育,有效避免公众的情绪化反应导致风险“社会放大化”。(3)通过制定、修改相关标准及条款来引导全行业增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比如在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中要求景区配备高标准的防范气候灾害设备、在其网站上及时更新发布景区气候风险信息及应对措施、强化景区安全导引系统设计与使用; 细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防灾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包括气候风险在内的防灾规划等。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创新

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型、草原型、冰雪型、海滨型、湿地型、遗址遗迹文化型等类型的旅游资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森林型与草原型旅游资源,应充分预测气候变化可能对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配置防火灭火的相关设施,预防病虫害对这类旅游资源的影响。湿地型、滨海型与冰雪型旅游资源应考虑气温上升引起旅游资源的消亡。冰雪型旅游目的地可提供降雪基础设施与增加滑雪设施作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遗址遗迹文化型旅游资源则应科学地加强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尽量保护与修复其原生环境,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同时,善于利用和整合因气候变化衍生的新型旅游资源,重视开发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的雾淞、雪淞、云海、雨景、雪景等景观。

(三)重视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离不开全球的紧密行动与合作[11]。中国是世界旅游组织2005—2007东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国,又是世界旅游组织2007—2011执行委员会成员国和附属成员评审委员会成员国。利用这个平台,中国可以积极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先进经验。同时,构建与世界旅游组织其他成员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长期合作关系,构建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组织,比如中国-欧盟、中国-澳洲、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以互办“旅游年”为契机,出台共同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举办相关的学术论坛和成果展示,把双边或多变的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模式化、常态化。

四、结束语

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到我国的产业繁荣、国家实力和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越复杂,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同时,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UNW-T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估计,2005年由于旅游的交通运输、住宿及其他相关活动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总排放量的4.9%,这已引进相关业界与学界的关注。因此,必须综合协调旅游产业本身与其关联产业,提高认识,共同努力,趋利避害,统筹制定中国旅游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带来的各种影响,保障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目标的实现。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朱世龙.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93-98,106.

[2]王长科,刘洪滨,罗 勇.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05,(11): 24-26.[3]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4]Hein L,Metzger M J,Moreno A.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A Case Study for Spain [J].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09,(1):170-178. [5]Scott D,McBoyle G,Schwartzentruber M.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Resources for Tourism in North America [J].Climate Research,2004,(27): 105-117.

[6]WTM(World Travel Market). Why the Ministers’Summit 2007 is Crucial to the Industry [R].The UNWTO Ministers Summit o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2007.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10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事实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 ℃/10 a.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改进后的动态植被参数化方案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作 者:张井勇 董文杰 ZHANG Jing-Yong DONG Wen-Jie  作者单位:张井勇,ZHANG Jing-Yo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纽约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纽约,12206)

董文杰,DONG Wen-Jie(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评价 篇11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遗传和后天两种。遗传表现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表现形态和生理特征,为先天适应。例如在热带地区,由于气候原因,那里的人们具有皮肤色素深、身材矮小的特征,他们的后代基本继承了这种特征来适应当地的气候;后天适应是指人类生命期限内,在特有的气候条件下继承适应能力形成的。例如,出生在高海拔地区的儿童体重较轻,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但因氧气不足导致呼吸系统更加健全。因此,人类一般适应出生地气候,例如:南方人适应潮湿多雨,北方人适应干旱多风,迁居地改变就会出现水土不服而产生疾病。气候变化对人体部位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气象因素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影响到人体部位,各种天气、气候,以及气象的变化,都会引起人体生理反应。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带来诸多危险,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是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会变成亚热带。数据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气候带约向极地方向推移100千米,而这种推移不可能是均匀的,某些气候带会因高山、海洋、荒漠的阻隔而间断甚至消失。热带非洲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也是病毒性疾病最大的发源地。随着温带地区的变暖,将使感染或携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的分布区域扩大,每年的危害期限延长,使这些疾病的扩散成为可能的事实。

气候变化的另一结果是,适宜媒介动物生长繁殖时空范围扩大,从而使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期扩大。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与动物越来越频繁的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可形成新传染病的病原体。由新病原体引起的新传染病对人类是最具危害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由于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导致以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高。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极端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温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排放出去造成严重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由此产生病理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由此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例如,近年发生在北京等地的雾霾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而且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试验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变发生率则增加4%。地面增加的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评估,目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1.由于气候变化通常伴随其它各种环境变化,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不是唯一的,还受其它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关键要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多变的、复杂的过程。事实上,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以及社会福利的综合反映。研究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要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物过程、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

降低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开展气候与人类健康问题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健康的预警系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要树正气,二要接地气,三要顺天气。树正气: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不健康的风俗习惯,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接地气:一是要把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加以修复,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推动生态立法和环境立法,严厉打击生态犯罪和环境犯罪,确保民众生存安全和生命安全。顺天气:一是要降低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二是要对灾害和次生灾害进行评估。三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和救援体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气、地气、天气相通,就不生浊气,没有浊气就不生雾霾。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经络不通易生百病,经络相通百病皆无。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12

塔城市光能资源丰富, 1992年开始进行太阳辐射观测, 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辐射观测经验, 资料时间序列长度达18年, 但对其资料的利用率却为零, 因此分析太阳辐射在本地的年际变化特征, 掌握本地光能资源的分布规律, 可进一步提高对光能资源的利用率, 可为当地政府、农业、畜牧部门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科学引进新品种、创高产、夺丰收, 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光能作为新能源、洁净能源也越来越被大家认识和重视。本课题将首次利用塔城市近18年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 分析研究本地太阳辐射的年际变化特征, 为本地合理利用、开发农业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 利用塔城国家基准气候站1993年~2009年的逐月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 按规范要求所用时间均为地方平均太阳时, 测量的物理量主要是辐射能流率, 或称辐射通量密度或辐射强度。标准单位为MJ/m2·a。数据经过处理后, 生成年平均序列及逐月、季序列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2)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近17年塔城市太阳总辐射的线性变化趋势, 并使用F检验对其变化率进行显著性检验;使用M-K检验方法检验近17年塔城市太阳总辐射的突变;使用Matlab小波

分析, 分析近17年塔城市太阳总辐射有无周期性变化, 如有则分90析周期的主次。

3) 结果分析

总辐射指平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一般情况下, 直接辐射大于散射辐射,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以及阴天或有的多云时段, 太阳直接辐射小于散射辐射。总辐射一般情况下其最高值小于太阳常数1 367MJ/m2但在特殊天气条件下总辐射也可大于太阳常数, 原因就在于:天空晴朗时, 大气混浊度很小, 太阳高度角很高, 太阳面无云系遮蔽, 天空散射辐射

较强以及存在反射很强的积状云, 本文主要分析太阳总辐射的年、2.2季、月统计特征及变化特征。

2 塔城市太阳总辐射的气候统计特征

2.1 太阳总辐射的年际分布及变化特征

图1为近17年来塔城市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塔城市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5 717.20MJ/m2·a, 其中最大值2.2.1为6 484.25 MJ/m2·a, 出现于2007年;最小值4 914.41MJ/m2·a, 出现在2009年。其年代际分布表现为, 9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 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均低于平均值, 2007年、2008年远高于多年平均值, 出现近17年来太阳总辐射的峰值, 2009年出现近17年来的谷值。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 建立塔城市太阳总辐射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并计算其线性倾向率, 结果表明:塔城市年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 其线性倾向率为-10.83 MJ/m2·a/10a, 且通过了a=0.05的显著性检验。

2.2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分布及变化特征

新疆在中纬度地区, 如果用一般的天文气候划分四季, 那么3月~5月、6月~8、9月~11, 12月~次年2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所以按照此划分做了季节内的变化趋势及多年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2.2.1 季节内的变化趋势

塔城市太阳辐射总量90在年内分配有2较1大差异, 总的特征是其2007中夏季太阳总辐射最多, 春季1次7之, 冬季最少。塔城市冬、春的2009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 且上升趋势显著;夏、秋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夏季呈略微下降趋势, 秋季下降趋势显著。

塔城市的农业气候特征春季升温迅速, 夏季严热而短暂, 秋季不明显-, 1冬0.季83寒M冷J/而m漫2长a。/1这0a与塔城市的太阳a辐=0射.0有5着密切的关系。

2.2.2 塔城市四季太阳总辐射的线性变化趋势

根据1993年~2009年塔城市四季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 计算35分析了近17年塔城市四季太阳总辐射的线性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近197年塔城1市1冬1季2、春季、秋季太2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增多趋势, 线性倾向率分别为8.72 MJ/m2·a/10a、23.14 MJ/m2·a/10a、2.93MJ/m2·a/10a, 其中尤以春季增多速率最快;夏季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 线性倾向率为-27.31 MJ/m2·a/10a。

2.3 太阳总辐射月际分布及变化特征

2.3.1 太阳总辐射月际分布

根据塔城市1993年~2009年太阳总辐射月总量变化进行分析表明, 近17年塔城市太阳总辐射的月平均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以夏季6月最多, 月均太阳总辐射为766.47MJ/m2;冬季12月最少, 月平均太阳总辐射为163.38MJ/m2。

2.3.2 太阳辐射最多月及最少月变化趋势

根据塔城市1993年~2009年辐射总量最多月与最少月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最多月与最少月的线性倾向率均呈减少趋势, 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45.71 MJ/m2·a/10a、-2.477 MJ/m2·a/10a, 即说明太阳总辐射越大的月份其减少速率越快, 太阳总辐射小的月份反而减少的慢。

3 计算塔城市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 被叶绿素垦荒参加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能。徐德源, 桑修诚等人所著《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一书中根据新疆的光合有效辐射在总辐射中的比值, 测算得到北疆光合有效辐射在总辐射中的比值为48%。塔城地处新疆北部, 此计算方法亦可计算塔城市太阳总辐射。

4 塔城市太阳总辐射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气候的影响

塔城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 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 在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地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其气候总的特点是:夏季较为炎热, 冬季寒冷而漫长, 春季升温不稳定, 秋季气温下降迅速, 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从1960年~2004年的近45年来塔城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 温度最高出现在7月[9];降水量地区间分布不均匀, 年际变化大, 塔城盆地年降水量较多, 冬夏降水较丰沛。塔城市夏季降水变化不显著[9], 较稳定。这和塔城市的辐射时间分布规律较契和, 太阳辐射与水热同季, 这种季节分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5 结论

1) 塔城市年平均太阳辐射为5 717.20MJ/m2·a, 其中夏季太阳总辐射最多, 春季次之, 冬季最少;

2) 塔城市太阳总辐射以夏季6月最多, 冬季12月最小;

3) 近17年塔城市年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 其线性倾向率为-10.83 MJ/m2·a/10a;

4) 近17年塔城市冬季、春季、秋季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增多趋势, 其中尤以春季增多速率最快;夏季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

5) 塔城市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 变化趋势不显著,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6) 塔城市太阳辐射与水热同季, 这种季节分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摘要:根据塔城市1993年~2009年逐年、季、月、日太阳总辐射资料,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及M-K检验方法, 研究近17年塔城市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规律。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13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冰冰情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加大等事件的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持续偏轻,中国海域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全球水平.从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安全与未来规划和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伴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作 者:雷瑞波 王文辉 董吉武 刘秀峰 LEI Rui-bo WANG Wen-hui DONG Ji-wu LIU Xiu-feng 作者单位:雷瑞波,董吉武,LEI Rui-bo,DONG Ji-wu(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

王文辉,WANG Wen-hui(冀东油田勘探开发公司,河北,唐海,063200)

刘秀峰,LIU Xiu-feng(黑龙江测绘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14

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研究及其科学问题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基于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全球气候变化情景及我国未来的气候变化情势,着重论述了我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势下我国的水资源情势.最后,针对目前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了在下一步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作 者:张建云 Zhang Jianyun 作者单位: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刊 名:中国水利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2)分类号:P461 TV121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资源 敏感性 影响评估 科学问题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15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春秋季短, 冬夏季长。年降水量在800~1000mm, 年平均气温15 ~ 16℃。主要生产棉花, 花生, 油菜, 水稻, 西瓜, 小麦等农作物。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 气候有变化一定会回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造成影响。当前全球变暖, 极端气候现象增多, 襄阳市宜城市的气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地的农作物品种变异, 生长缓慢, 产量降低, 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气候改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影响土壤等要素的理化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阳光、水分、土壤、热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要素。由于气候变化都会导致这些条件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四要素的理化特征。阳光、水分和热量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 温度或高或低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 制约土壤资源的生产力。某一区域内适合生产哪种农作物与本地的气候因素紧密联系着。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种类等。气温逐渐上升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季节, 如, 本市中属于热敏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 由于气温升高, 直接导致了产量的减少。

2.2 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病虫害、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

气候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大范围的农业病虫害。特别是暖冬季节, 全球温度变暖, 非常有助于农作物病虫害过冬繁殖, 使得病虫害能安全过冬的数量增多, 死亡率减少, 从而农作物被病虫害危害的区域范围增大, 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变暖, 引发了众多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变化, 同时也扰乱了往常的自然环境下食物链的竞争关系和种群之间的关系, 病虫害没有了天地的捕捉, 使得病虫大量繁殖和生长, 出现了病虫害流行。

2.3 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 减少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处于低纬度区域的作物产量减少更加明显, 中高纬区域的作物产量不受影响反而增多, 宜城市大部分都是岗地, 属于低纬度区域, 受灾现象更加明显。由于农作物产量减少, 农民的收入也跟着减少, 导致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业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3.1 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减少农业损失

宜城市人民政府应统计近几年气候变化的数据, 从中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 合理的制作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案。另外, 还要加强关于农业方面的自然灾害管理工作, 要经常与气象部门联系, 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报告, 并将气象信息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体, 使农民和工作人员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2 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

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 有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不适合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作物减产的现象, 可以适当的选择优良、适应气候变化生长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繁殖生产, 从而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通过从别的地方引进新品种是一个不错的有效途径。

3.3 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 改善给水排水功能

由于宜城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部分工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起来的, 工程起点相对低, 很多水利设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 特别是水涝时期排水的功能不足。因此要强化农田水利设施, 改善积水排水的功能。特别是要加强设施的防渗功能, 优化灌渠的给水功能, 降低灌渠漏水和渗水,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从而使提高农业对气候灾害的抵御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实际, 重视科学、给水排水灵活, 节水灌溉, 积极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并能研发出更多能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型工艺设施, 从而不断的强化抵御气候灾害的工程设施。

4结束语

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两者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制约的。掌握气候的变化情况, 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质量。我们在应对气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下, 要积极的采取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灾害。通过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 将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未来气候变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正确面对气候变化, 及时研究应对方法, 让农业生产在适应气候的变化中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军, 蒋远胜.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影响分析-基于1951-2009年的数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11 (03) :56-59.

[2]吴小玲, 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3 (11) :89-92.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16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循环;水资源;影响研究

在经济与工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中,进而促使全球呈现不断变暖的发展趋势。IPCC第四次评估中明确表明:2010年至2015年全球的地表温度线性趋势是0.84摄氏度,估计在212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有可能会上升1.2至6.5摄氏度。全球变暖最主要特征就是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将会影响地球上的水资源及水循环,加剧环境问题的恶化。对此,笔者研究了气候变化给水资源及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定量评估了水资源及水循环所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流域水文不但会受气候变化所影响,还会因为人类活动发展变化。而在不同的流域地区,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会对径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前学者在研究水资源的影响因素时,只是单一的研究人类活动或者是气候变化,很少将这两者综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并且大多数都是定性研究。在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程度逐渐加重的过程中,对二者在径流变化方面进行的定量区分被众多学者所关注,并成为现在重点的研究内容[1]。

现在经常应用的研究思路就是:在掌握流域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水文模型,把天然水文阶段明确的划分成人类活动与天然两个时期,利用模型对这两个时期的径流量进行模拟,然后根据实际测量的径流量来计算,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会对径流造成的影响区分开(如图1)。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水文模型可用分布式模型,还可以应用集总式模型,但人们经常应用分布式模式。

图1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会对径流变化造成的影响

在分析以后影响径流变化的贡献率时,其一,要对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假如这两者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两个独立因子,通过水文模型对单个因子在未来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将这两者的影响程度放在一起比较,看哪个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大[2]。

二、预估以后气候变化会影响水资源及水循环向着什么趋势演变

(一)对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介绍

气候变化情景主要是在假设基础上进行建立的,并合理的描述未来气候的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应用时间类比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GCMs输出方法、任意假设方法和空间类比方法对气候变化情景进行设计。现在应用GCMs输出方法设计的气候情景,从以前的渐变试验和平衡试验两种情景转变成SRES情景。传统应用的渐变和平衡这两种试验情景主要是通过调整基准气候得出来的,而SRES情景是在分析社会经济状况上得出的,注意包括以下情景族,一共有温室气候参考情景40个,A1与A2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可是社会与经济有不同的发展程度;B1和B2主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是同样存在不同的发展程度。

(二)对水文模型进行介绍

在选定气候情景以后,要对水文模型进行选择。我们可以利用水文模型对水文现象进行模拟与概化。特别是在研究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背景下,使得水文模型大范围被使用。现在人们经常应用的水文模型包括:概念性、分布式物理型、水量平衡型、统计回归型等几种水文模型。其中从概念性水文模型发展成分布式水文模型是现在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研究尺度开始向着全球尺度方向发展。现在经常被人们应用的分布式模型包括DTVGM、VIC、SHE、SWAT等模型。在应用水文模型探究水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时,要对模型的参数变化、率定、精度、通用性、方便性、兼容性的进行重点考虑。

(三)对陆、气模型耦合进行介绍

相比于流域水文模型的尺度,GCMs具有较大的网格格距,不能将输出结果直接应用到水文模型中。所以,人们经常应用情景耦合方式和流域水文模型来预测和研究未来的水资源变化。一直以来人们都应用水文和气候两种模型进行单向连接研究,也就是应用降尺度的方法对气候模式输出结果进行处理,然后将其当作水文模型的实际输入。现在降尺度的方法包括动力统计、统计和动力几种方法,其中统计这种降尺度的防范应用范围较广,动力统计这种降尺度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探究了在气候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管理水资源的方案

国内外一些研究人士开始对此方面加强了关注,2011年美国就在水资源及气候变化两方面进行研究,并编制了管理报告。美国在规划水资源中分析了气候情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变化趋势。近几年来,国内通过开展项目与课题研究来应对水资源适应性问题。我国设立专门水资源适应对策,其目的就是根据模型成果及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探究水资源适应性的管理手段,同时分析和探究适应性方案的制约因素以及成本效益,探究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水资源适应性的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而制定保证水资源及降低气候风险的政策与措施。

结语:

总之,在对水资源适应性进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发生水文实践的概率、响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变化会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等等。但是因为公众对以上研究不够重视,并且在研究水资源适应性方面还较为薄弱。所以,必须明确探讨水资源所受气候变化影响是非常艰巨的,进而提升水資源的适应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垂裕,孙青言,李慧等.基于水循环模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评价[J].水利学报,2014(6):701-711.

[2]陈陆望,殷晓曦,陈园平等.采动影响下矿区深部地下水循环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2):85-90.

上一篇:下工厂调研报告下一篇:中国教师报读报用报的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