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

2024-04-29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精选5篇)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 篇1

被监测单位

联系电话

疫情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改措施及建议: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秋冬和春季高发。病毒藏在唾液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一般潜伏期为12到22天,传染期为腮腺肿大前24小时到消肿后3天。在学校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为有效预防控制腮腺炎疫情,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1、隔离病人。对流行性腮腺炎病人进行在家或者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9天。患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最具传染性。

2、严格执行学生健康晨、午检报告制度。学生缺课,立即追查原因,并做好记录。一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患病同学直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至少要隔离14天。同时患病同学必须持医生开具的医学证明,经核查确实痊愈,方可返校。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4、消毒。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课桌椅、公用电话等用“84”消毒液擦拭两次。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教。内容如下:勤洗手,学校应在水池处提供洗手液,并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洗手。鼓励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

6、应急接种。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措施。当班级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时,可应急接种疫苗,能有效终止流行性腮腺炎的继续传播,对处于潜伏期的被感染对象,也能减轻病情。

被监测单位陪同人签名:

监测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情资料

来源于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网络管理系统及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调查表。

1.2 调查方法

暴发流行期间,现场资料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和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该校建于1973年,占地面积约187公顷,地处南昌的北郊林场,设有16个学院,52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重点特色专业,学生2018人,男生1713人,女性305人。此次暴发疫情的病人均为该校电气学院的寄宿学生。电气学院位于学校的南区,周围环境树林茂盛,又适逢南方阴雨连绵的春季,为此次暴发流行创造有利条件。4月16—23日期间,陆续出现20例腮腺炎病例,罹患率病为1.0%。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临床特征

首例病人男,20岁,系08级机电交通运输工专业学生,因发热于2010年4月16日在校医院就诊,嘱其回宿舍休息,19日发生腮腺非化脓性肿胀,22日报告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网络管理系统,之后陆续上报20例腮腺炎患者。其中大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地出现头痛、咽痛、全身乏力及腮腺单侧或双侧肿痛,部分患者还出现发热、畏寒等感染性症状。具有非常典型的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2.2.2 时间分布

4月16日1例,19日3例,20日8例,21日7例,23日1例,此次疫情的暴发符合腮腺炎的季节流行特征。

2.2.3 年龄分布

19岁1例,20~23岁18例,24岁1例,年龄分布相对集中。

2.2.4 性别分布

男17例,女3例。

2.2.5 年级分布

07级机电9例,08级机电11例,09级电气研究生学院2例。

2.2.6 疫苗接种史

20例腮腺炎病人中12例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另外8例疫苗接种史不详。

2.3 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疫情三间分布特点和流行病学调查可知,该疫情发生具有很明显的聚集性,因大学院校学生以群居生活为主,所有病人均在同一宿舍区内。另外,由于4月份南方接连下了一个月的大雨,霉菌滋生,地上、墙面回潮严重,学校教室及宿舍门窗紧闭,学生聚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等因素为该病的传播创造了有条件。另外,造成此次腮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①校医务室未重视首例腮腺炎病人的隔离工作,致使病人未得到及时的隔离和治疗,为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②由于校方对已确诊患本病的学生未进行有效地隔离或是隔离时间不够长,寝室居住条件拥堵,导致该院系学生短时间内相继发生感染。③该院系学生大部分都没有接种过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也是造成本次疫情暴发的原因之一。④由于发生疫情时没有及时报告,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⑤本专业是该校的重点专业,学生课业任务过重,自身缺乏体能锻炼,免疫力差。

2.4 疫情处理对策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①宣传教育。出版多期宣传专栏并发放预防该病的宣传单和小册子,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②对现症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③对非密切接触者易感人群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④利用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品对教室及人群聚集较多的公共场所进行喷洒消毒处理,并保持通风透气。通过采取这些综合性措施之后,疫情很快得以控制。

3 讨论

此次腮腺炎疫情得以迅速扑灭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①客观条件:五一小长假的到来避免了学生聚集在一起。天气的好转便于开窗通风和消毒,有利于增加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②主观条件:及时对非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是控制疫情暴发的有效措施;另外,采取了宣传教育、隔离患者和消毒等措施。

通过此次暴发疫情的发生,提醒我们除要针对该病流行的三大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另外还应注意:①校医室必须要重视医院首疹报告制度,加强学校卫生工作,落实晨检制度,一旦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并及时处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的蔓延。②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提高学生、老师对防治该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③加强对临床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传染病诊断标准》等相关法律、标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生对相关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技术。④加强疫情报告和卫生监督检查,强化医生的报告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3]。⑤根据我国国情,大学生大部分属免疫空白人群,如何提高易感人群免疫覆盖率,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因此,对免疫空白人群是进行免疫预防,建立起免疫保护屏障,是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播散的有效措施。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该病除了存在有临床表现的病例外,还同时存在隐性感染病例[4],容易造成人们的忽视,是重要的传染源,也是控制疫情的难点[5]。因此,一旦出现疫情,需进行重点预防,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6]。

摘要:目的 通过对南昌市某大学一起学院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暴发的原因和规律,总结疫情控制的经验,提出预防和控制类似疫情的对策。方法 采用现患调查方法,通过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分析暴发的有关因素,找出原因和控制对策。结果 该起疫情的暴发,共20例病人,发病时间为4月19—23日,主要集中在一个院系,呈集中暴发的形式,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方连日来以潮湿多雨天气为主,形成暴发流行的条件;学校校医室忽视了及时报告及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采取宣传教育、隔离患者、免疫预防和消毒等控制措施后,疫情很快得以控制。结论 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点,采取宣传教育、隔离患者、免疫预防和消毒等措施,是控制该病发生和发展的最有效办法。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暴发,调查处理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1997:290.

[2]王志颖.2000年宣武区5起流腮爆发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增刊):110.

[3]赵洁.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2),165-166.

[4]彭文伟.传染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3.

[5]武秀兰,徐爱强,宋立志.儿童免疫接种防病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5-152.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 篇3

【关键词】流腮暴发;调查分析;内蒙古宁城

2012年3月29日宁城县某学校发生以发热、头痛、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共发病35人,无死亡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证实为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流行病学资料对所有患者逐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流行性腮腺炎个案调查表》,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2诊断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中“流行性腮腺炎(GB17016-1997)诊断标准”为依据。

2结果

2.1基本情况该学校位于天义镇铁西区,共有学生1336人,教师66人,其中住宿生380人。共有19个班,初一6个班,初二7个班,初三6个班。上述所有学生均来自宁城县各个乡镇。

2.2流行特征首发病例:初二一班张昊,男,14岁,居住于宁城县天义镇五间房村9组,该患儿自2012年3月26日开始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翌日出现腮腺肿大。该患发病前三周内无外出史,其感染来源不清。

自首发病例出现后,在该校相继出现续发病例,其症状、体征同首发病例基本相似,均以发热、头痛、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该校共有3个班级出现此类病例,累计发病35人,无死亡病例,学生总罹病率为2.62%,上述所有病例均症状轻微,未有住院病人。其中初二一班发病22人,占发病总数的62.86%;初二七班发病11人,占发病总数的31.43%。初二二班2人,占发病总数的5.71%,其中住宿生发病8例,罹病率为2.11%。

发病年龄均在14-15岁之间。其中男生21例,女生14例,比例为1.5:1。

发病时间分布于3月26日-4月1日之间,其中3月26日1例,3月27日8例,3月28日9例,3月29日11例,3月30日3例,3月31日2例,4月1日1例,主要分布于3月28日-3月29日,占发病总数的80%。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大多病例症状轻微且不典型,未能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足够重视,故未能向疾控部门及时报告疫情,延误了疫情处理的最佳时机,是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学校条件所限,人群相对比较集中,加之通风条件不良,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这是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客观原因。本次疫情反映出个别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不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今后应大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

由于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症状表现较轻,病死率低,在防治实践中容易被忽视,有效的防治措施通常难以及时落实;本次疫情反映出个别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不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是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班级及宿舍学生数量多,卫生及通风条件较差,一旦发生传染病较易引起聚集性发病,是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客观原因。建议学校应加强晨检、午检及学生因病缺课追查制度,以及早发现和处置病人,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广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改善学校现有通风条件;大力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及家长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佩青,陈小玲.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3月第43卷第3期ChinJPreyMed,March2009.Vo1.43,No.3.

学校流感疫情控制指导意见 篇4

1、隔离病人,对流感病人进行在家或者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流感的传染期为:发病前3天到退热时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病人隔离至退热后2天,凭医院、卫生院或者学校医务室证明回校上课。

2、开展晨检制度,发生流感疫情的学校,在流感病人出现后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内(4天)必须开展学生晨检,每天的早上,测量学生的体温,有没有出现发热,询问学生有何身体不适。如有发现发热、鼻塞、头痛、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及时报告并进行治疗及隔离。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消毒,发生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做好学生的课桌椅、玩具等日常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课桌椅、玩具、门把手等用0.5%的漂白粉上清液擦拭。

5、勤洗手,学校应在水池处提供洗手液,并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洗手。

6、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教。鼓励学生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2年5月广州市花都区发生流腮疫情暴发的1所幼儿园作为现场,以该幼儿园15个班级的59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12年2月8日至5月11日,园内儿童出现有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患者[1]。通过查阅晨检日志、因病缺勤登记信息及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病例搜索。

通过广州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儿童免疫史,系统中未查询到的则由学校通知家长带“儿童预防接种证”来校查验。

剔除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后距发病时间≤25 d(流腮最长潜伏期)的人群,接种时长以最近一次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时间为准。采用回顾性队列的研究方法[1],计算出疫苗接种组相对于未接种组罹患流腮的相对危险度(RR)与疫苗保护效率(VE,1-RR)。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12年2月8日至5月11日,全园共搜索到44名病例,罹患率为7.4%(44/596)。病例的临床表现均较轻,以腮腺肿大(100%)和发热(18%)为主,无重症病例。

首发病例出现在2月24日,3月28日到4月4日出现发病高峰,其中4月1日发病最多,报告4例。间隔10 d后,从4月14日到19日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集中在4月16日,报告3例。间隔7 d后,从4月26日到5月11日陆续有病例出现。该幼儿园除3个班外,其他12个班级均有病例分布,班级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24,P<0.01)。小4班发病最多,有14例,罹患率为33%;其次为小3班(23%)和小2班(11%)。男生罹患率为6.6%(22/333),女生为8.4%(22/2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5,P=0.415)。

2.2 免疫史情况

除1人不详外,595名儿童均通过调查获得了免疫史信息(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登记550人,查验接种证45人),387名儿童接种过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率为65%,其中接种1剂次的378人,占64%;接种2剂次的9人,占1%。44名病例中,除1名外地儿童接种情况不详外(发病后已转学回湖北),有14名病例接种过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均为1剂次,其中8人接种麻腮风疫苗,6人接种麻腮疫苗。接种疫苗后到发病时间最短的为18 d,最长为4.4 a。未发病人群中,截至5月11日,接种时长最短的为3 d,最长5.6 a。

各班疫苗接种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06,P=0.005)。有4个班级疫苗接种率低于55%,分别为小1班(50%)、小2班(54%)、小3班(53%)、小4班(44%),流腮罹患率最高的3个班级均位列其中。

以首例病例发病日期在4月16日之前的班级为研究对象(这些班级首例病例发病日期距离调查日期已有1个最长潜伏期,如果发生班级内传播,则应该已经发生),分析接种率与罹患率之间的关系。4月16日前有流腮病例的班级共有6个,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6个班级含腮疫苗接种率和流腮罹患率存在高度负相关(rs=-0.943,P=0.005)。见图1。

2.3 疫苗保护效率分析

2.3.1 不同种类疫苗保护效率

剔除不符合疫苗接种史定义的2人,计算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保护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与未接种者相比,接种过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是流腮发病的保护因素(RR=0.243);进一步分析发现,腮腺炎单苗的保护效率最高,其次是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的保护效率与未接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剔除1例接种不详的病例和1例接种时长<18 d的儿童。

2.3.2 不同接种时长分析

按最近一次接种时长分层计算疫苗的保护效率,结果显示,疫苗接种时长<3 a的流行性腮腺炎罹患率为2.6%(4/152),≥3 a者罹患率为3.9%(9/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513)。

3 讨论

近年来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2009年平均发病率为19.9/10万[2],2010年上升为28.2/10万,2011年达到了52.2/10万,2012年第一季度病例数较2011年同期上升了36%,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峰[3]。

2008年之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属于Ⅱ类疫苗,本着自愿、自费的原则接种;2008年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后将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纳入Ⅰ类疫苗,对2007年3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在18~24月龄免费接种一针麻腮风或麻腮疫苗。本次调查发现,该幼儿园儿童的含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65%。提示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初期,适龄儿童含腮腺炎疫苗接种率比较低,可能与宣传教育不足、家长认识不够、接种点设置及操作不合理等有关。

本研究发现,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总体保护效率为75.7%,不同种类的含腮疫苗保护效率存在差异。国内外研究显示,流腮疫苗的保护效率为75%~96%[4,5];2006年广州的一项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疫苗(麻腮风三联苗和麻腮二联苗)的保护效率为93.7%,单苗的保护效率为94.0%[6];2011年一项腮腺炎疫苗保护效果的Meta分析指出,接种单剂次含腮成分疫苗的保护效率为85%[7]。本研究发现,接种单剂腮腺炎疫苗的保护效率为100%,但由于样本量较小(10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麻腮风疫苗的保护效果较麻腮疫苗明显,原因可能与疫苗的种类以及生产厂家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各个班级的基本条件(洗手硬件配备、房屋面积、学生卫生习惯等)接近,对病例的隔离及时性及措施等也一致,但播散程度不同;此外,班级罹患率与疫苗接种率存在负相关关系,提示在出现暴发疫情时,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对疫情的播散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本研究发现,接种过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个体发生腮腺炎的风险是未接种者的24.3%,说明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是流腮发病的保护因素。因而推广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流腮最有效的措施。

调查发现,在接种过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儿童中,仍有3.4%患病,该现象可能与流腮疫苗的血清阳转率较低有关。免疫接种诱生的流腮中和抗体水平比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低[8],且接种的疫苗株不同,抗体的血清阳转率也存在差异[9]。接种Urabe株后流腮抗体的血清阳转率为84%~97%[10],而接种Jery Lynn株后血清阳转率为63%~96%[11]。瑞典的研究者指出,在接种流腮疫苗后,73%个体的中和抗体水平在10 a后仍能维持在有效水平[12]。这也解释了本研究中流腮疫苗的保护效率并不会随着接种后年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中规定,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时,需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按此标准,2011年全年广东省报告流腮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22起,全部发生在学校;2012年上半年报告流腮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25起,相比2011年同期(6起)增加317%,同样全部发生在学校。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同样表现为以学校学生发病为主的情况[13,14]。因此,做好学校的流腮防控是减少流腮流行的关键,《广东省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技术指引》对于流腮暴发疫情的定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一般暴发定义为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同时规定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24 h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处理,目的是及时发现疫情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电台主持人的口才下一篇:小学美术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