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旅游现状

2024-04-19

我国智慧旅游现状(共8篇)

我国智慧旅游现状 篇1

智慧旅游起源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Smarter

Cities)”。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IBM)首先提出了“智

慧地球”概念,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

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城市的举措。IBM 认为,21 世纪的“智

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

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

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该定义的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

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我国专家对“智慧城市”有自己的解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

长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两院院士、武

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 数字城市 + 物联网 = 智慧城市。新加坡提出 2015 年建

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IBM 的“智慧

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

源构成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 号)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

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

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应运

而生。从城市角度,“智慧旅游”可视作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实现“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借助或共享智慧城市的已有成果。因“智慧旅游”是一项侧

重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惠民工程,将“智慧旅游”在城市视角下纳入智慧城市有助于明确建设

主体并集约资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者与城市居民的特性与需求差异,“智慧

旅游”与智慧城市体系下的“旅游”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旅游并不仅发生在城市,前者要比

后者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

智慧旅游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挖掘和信息处

理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

输和自动感应,提升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和

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

智慧旅游是一种融合最新科技成果,以旅游者自主体验为核心,以全方位、一体化的旅游行

业信息管理服务活动为基础,服务于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的全新旅游发展理念

与运营方式。智慧旅游将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等运用于游客接待管理、旅游企业运营和旅游政务管理等领域,让旅游者、接待企业、管理部门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互相感应,产生智能服务(Intelligence service),使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用户之需求,获得最大限度满足。第一,对于旅游者来说,智慧旅游系统可以让其身居斗

室,全方位、深度掌握旅游地各方面信息,在线预订产品与服务,并通过二维码进行交易;在游览过程中,旅游者可通过携带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景区智能终端等设备,实时掌握资

讯,并随时得到帮助;游览活动结束后,还可通过系统对旅游过程进行点评,分享游览心得,对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的营销与服务产生影响。第二,对于旅游企业来讲,智慧旅游系统是展示企业形象,进行旅游营销,提供实时产品预订与销售的最佳平台,增加了旅游者对企业的感知程度与接触界面,节约企业营销成本、提高旅游者满意程度。第三,就政府管理部门来说,通过智慧旅游系统的导航定位、信息提示、安全应急、意见反馈、卫星账户等子系统,便于全面掌握旅游者需求与意见建议、旅游交通状况、旅游景区容量、旅游资源保护程度和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等,为政府旅游公共服务提供和管理职能发挥,创造了便利条件。

总而言之,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科技创新成果在旅游领域运用的典范,代表了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潮流,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之一 “感动芯”技术在镇江市研发成功,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应用。2010年 3 月起,镇江在全国较早地展开了智慧旅游的研究,2011 年 5 月,国家旅游局下文同意在镇江设立 “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同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启动打造“智慧北京便利旅游”,四川省提出成都将率先建成西部首个 “智慧旅游城市”,南京、大连、河南省启动智慧旅游。2012 年 1 月,湖南省提出建设智慧旅游城市试点。2012 年5 月和 12 月,国家旅游局分别通知列出首批 18 个和第二批15 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局也相继于 2012 年 5月、9 月就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制订和报送 《智慧旅游试点 城市建设方案》提出具体要求。

镇江作为 “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北京作为被国人符号化的城市形象,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传递智慧旅游发展的未来趋势。(1)“中心”镇江模式。镇江市人民政府以 “智慧旅游,感知中国”为核心理念,编制了 《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总体建议方案(2010.10 ~ 2012.05)》,规划期末建起 “一感知体系(智慧旅游感知体系)、一平台(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一中心(智慧旅游运营中心)、一联盟(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一智慧旅游谷(智慧旅游产业基地)”的智慧旅游框架。目前,规划目标已全面实现。103 个智慧旅游先行项目的全面建成;构建了总投资 1.5 亿元、建筑面积 1 万多平方米的中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寻求探索出了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智慧旅游建设的商业模式;坚持走规范化、标准化推进的路子;坚持走产业化拉动的新思路,由于智慧旅游工作的推进,形成了旅游产业拉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反哺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态势。后期即将建设智慧旅游研究院、二维码数据中心、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全国旅游一卡通、身份认证中心、旅游交易结算中心等机构,为全国的智慧旅游提供公共服务。(2)“首都”北京模式。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推出旅游短信服务、出版 “北京旅游手机报”,近400 家旅游咨询站与 12301 联动、打造北京旅游网,实现景区电子门票预订服务,故宫、天坛等大景点早已实现自助导游,智慧旅游发展底子良好。2012 年 5 月,以 “智慧北京,便利旅游” 为核心理念发布了 《北京 “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 ~ 2015)》和“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4 个建设规范,北京 “智慧旅游联盟”同时宣告成立。2015 年初步建立三大 “智慧旅游” 体系,推动 9 个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形成 60 个 “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基本建成泛在、集约、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旅游支撑体系,初步实现旅游行政服务职能智能运行、旅游者智慧旅游、旅游企业网络运营等高度融合的旅游公共服务便捷实用的发展态势,形成智慧旅游引领旅游发展的格局。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启动后,目前完成了 A 级景区及 3星以上酒店实现无线宽带网(WLAN)覆盖、A 级景区及 3星以上酒店装配旅游信息触摸屏、实现智能手机景区自助导游、完善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旅游随时随地便利化。

“智慧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很多地方和企

业都积极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智慧旅游建设。根据有关机构对全国 3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6 个地市级旅游管理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 截至 2012 年 7 月,我国绝大部分一线城市和80% 的二线城市均已提出智慧旅游发展目标和建设总体规划。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在内的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已有近40 多家单位完成了智慧旅游总体规划或是智慧旅游总体建设框架。

我国智慧旅游现状 篇2

一、智慧旅游的涵义

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等设备,提升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以及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和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

二、大连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1 1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提出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旅游城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推进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和各旅游接待单位信息化建设。同年1月26日,大连市旅游局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国家旅游局中报,成为我国首批18个“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截止目前大连智慧旅游工程已经完成如下工作:

(一)智慧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运行开通

大连研发成功了基于“行程单”的“电子化”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实现了旅游行业全程电子化监控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效率,还可以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水平,通过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从而减轻导游员传统手写填报行程单繁琐工作。

(二)智慧旅游诚信平台完成测试,进入试运行

大连还完成了大连智慧旅游诚信平台发作。该平台综合了游客、企业、政府官方多方面诚信评份因素,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企业真实的信息展现给公众,从而实现了为游客以及城市居民建立诚信旅游和消费环境的工作目标。

(三)启用电信旅游手机卡

大连市旅游局与中国电信大连分公司战略合作完成了电信旅游卡。旅游手机卡集成了通信、支付、定位、识别身份等功能基于一身,已经率先应用于大连市3000多名导游员。在未来,大连市民和游客可以持有大连旅游手机卡,实现基于大连智慧旅游诚信平台的“智慧旅游信用卡”的全部功能,使“一卡在手,智慧旅游”成为可能。

(四)旅游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布设完成

智慧旅游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是大连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大连各星级酒店、景区、旅游咨询中心、机场、火车站等服务窗口单位布设了100多台,向游客和本地市民提供咨询服务,巩固了大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该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的设计,兼顾了政府、企业和投资方三方的利益,在全国尚属首创,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五)智慧旅游运营支撑机构揭牌

作为大连智慧旅游运营支撑机构,大连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12月28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该机构一方面负责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完成和参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对接,在大连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三、大连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应用研发的盲目性

目前而言,智慧旅游技术己不是难点,已经能够帮助现代旅游产业完善产业结构转变,智慧旅游已经能够延伸到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建设等多种解决方案。一些高科技企业也有先进的意识,创新开发了针对这种产品的多种应用,但由于开发之初缺少对市场需求的有效研究,使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加之,企业如果要应用这个先进的产品,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改造体制,如果不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这些旅游企业是不会轻易尝试的,由此,导致研发出来的智慧旅游产品找不到市场甚至中途夭折。

(二)旅游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繁杂性

由于社会行业类别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使得各个旅游相关行业部门已经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体系。这些不同信息平台承载的服务环节信息各异导致信息相对独立,产生了信息孤岛。如何降低信息化建设投入成本,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实现建设投入的利用最大化,成为了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的难点。

(三)旅游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目前在旅游行业中能够积极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推广营销、提高工作管理效率的企业仍然很少,以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居多。但大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由于业务相对单一,主要关注现行的经济利益,再加上企业资金财力不足等原因,让他们发展智惹旅游建设相对比较困难。

(四)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整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存在行政管理多头现象,比如,大连的各个旅游景区就面临多个行政管理主体,形成了多头共管的局面,造成管理混乱,这些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缺乏协调统一。由于多头管理而导致旅游信息分布不均衡,信息渠道不通畅,从而难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全局的管理信息体系。

(五)智慧旅游资金缺口大

到目前,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己投资近千万元,但与整个项目实施预计投资亿元还有巨大的缺口需要填补。政府应考虑适当扩大投融资渠道,降低智慧旅游建设的介入门滥,合理引入民间资本,打通资金链,减缓工程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六)相关人才缺乏

我国智慧旅游的探索与实践 篇3

过去传统旅行社主要通过线下门店获客。然而布局线下门店的成本较高,服务半径比较有限。传统旅行社的互联网化便首先体现在通过线上渠道获客,这与通过线下门店获客形成了互补效应。目前国内一些传统旅行社已经在“互联网+”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本报告以中青旅为代表案例加以分析。

中青旅: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已将遨游网作为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排头兵。2014年9月,中青旅向遨游网投入3亿元人民币,追求平台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产品丰富度高、线上线下服务人性化与智能化、打造良好的PC和移动端的用户体验”,旨在将遨游网打造成全方位服务的功能型O2O旅游平台。就2014年中青旅整体营收情况来看,本部遨游网全闭环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50%以上,其中遨游旅行APP销售占比将近40%,全网营收每年都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有85%的消费者会通过遨游网进行行前信息查询。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立军表示,之前OTA行业和传统旅游行业是油和水的关系,而现在这在遨游网已变成水和面的关系,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旅游业创新模式的结合,和到一起通过发酵会形成一个个面包。为了推进“互联网+旅游”向纵深发展,中青旅还在组织架构上做了大手笔调整。2015年9月28日,中青旅成立中青旅遨游网总部。中青旅观光旅游分公司、度假旅游分公司、遨游网事业部、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中心和市场推广部,以及中青旅观光、度假旅游分公司异地所属各分子公司并入中青旅遨游网总部。中青旅将努力搭建线上与线下、自营与同业的合理营收占比结构,实现传统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与提效。

OTA加强布局线下资源

如果说传统旅行社的“互联网+”转型主要是从线下到线上,那么OTA的转型则是从线上到线下。当前相关政策也在积极鼓励在线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私家车、闲置房产等社会资源,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在线旅游购物和餐饮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购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和手机餐厅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要素和技术,推动‘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本报告选择携程、途牛和同程这三家在线旅游行业领军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主要聚焦三家企业2015年以来在发展策略和举措上的新特点。另外在线度假房屋租赁是正在蓬勃发展的在线旅游新业态,体现了分享经济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后的创新发展,所以本报告也对途家网进行了个案研究。

携程:2015年第三季度,携程住宿预订、机票预订业务量均同比增长50%。另外受本季度旺盛需求的推动,携程各核心业务在出境游方面都取得了三位数增长。同时携程国内酒店覆盖量增长迅速,达到35万家,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海外酒店增长则超过了100%,覆盖了85万家酒店。当前周边游市场蓬勃发展,为进一步拓展周边游市场,2015年11月携程对景酒、周末游及周边酒店的相关产品、技术进行了整合,成立全新的周边游事业部,新部门将与其他相关事业部配合,引入所有周边游场景的资源产品,并进行多部门协调、联动,完成携程周边游场景的建立。携程的目标是打造一站式周边游预订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出游计划方案。携程也将充分发挥酒店资源这一优秀资源,为周边游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酒店产品,比如精选客栈、农家乐、周边特色住宿等。2015年10月份,携程通过与百度股权置换交易,成为去哪儿网的最大股东。高盛分析师大卫·金(David Jin)认为这笔交易是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让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整合。

途牛:2015年途牛加强了“直采”和旅游金融两方面的布局。“直采”是指途牛直接向目的地的地接社、资源方采购产品和服务。2015年途牛通过合作、并购、开设目的地服务中心等方式,不断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把控能力,优化供应链。途牛对于既有的供应商存量市场不会调整,自营直采更多的是去做增量市场、做个性化产品和特殊产品。当前途牛直采业务已经超过其总交易额的30%。为了加强对供应商的把控能力以及获得更多利润,途牛在积极推进旅游金融业务。途牛2015年第三季度供应链金融融资笔数环比增长178%,融资金额环比增长181%。此外,途牛还将筹备上线融资租赁业务、上线供应链保险平台。途牛自从2015年建立50亿资金储备以来,至今向合作伙伴提供的资金支持已累计超过17亿元。途牛在线下服务的大力度布局,契合了在线旅游行业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趋势。目前途牛已在全国开设140多间分公司和150个服务中心,覆盖预订城市180个,仍以核心的二三线城市为主。针对海外市场,途牛已经在马尔代夫、普吉岛等东南亚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开设服务中心,并计划明年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分公司。这些机构不仅负责当地游客服务和营销推广,还负责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对接与采购。

同程:同程旅游在中国景点门票预订、周边游等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后,将下一个战略目标放在了非标准产品的海外游、高端度假游方面。同程海外游业务的布局之路也体现出了整合线下资源的特征。2015年11月,同程与挪威海达路德游轮公司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海达路德游轮公司“午夜阳光号”2016年和2017年南极航次在华独家合作伙伴,把邮轮游业务拓展到了南极。此外,同程旅游还与日本第二大旅行社HIS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日本旅游市场。2015年7月,同程旅游获得万达、腾讯、中信资本超过6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其中万达投资35.8亿元。万达大手笔投资同程,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将自身的线下资源与同程的线上资源相结合,形成线上平台、线下渠道和大型旅游目的地三位一体的格局。万达旅游产业可以借助同程打通线上渠道、获取客源。同程旅游则可以同万达旅业各旅行社、万达各文化旅游城、万达线下商业资源展开优先性合作,获得旅游目的地资源,扩大交易量。

途家:途家网正致力于打造“互联网+在线度假租赁”的产业新模式,是将分享经济理念和模式运用于旅游行业的代表。途家一方面为旅行者提供高品质的住宿产品,另一方面为业主提供让闲置房产创造收益的途径。途家网定位于全球中高品质公寓民宿预订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公寓、度假公寓、别墅、客栈、民宿等各类非标准住宿产品的在线搜索、查询和交易服务,可满足旅行、聚会、出差、求学等个性化的住宿需求。2015年8月,途家网完成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并进军C2C房源分享领域,以进一步扩大房源规模。途家网CEO罗军表示,融资款将主要用于途家线上线下平台及生态链的发展布局、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目前途家的房源已经覆盖国内281个城市和港台、海外353个目的地,在线房源超过40万套。

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

2012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和武夷山。常州不仅被列入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而且在2015年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个“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

常州的智慧旅游建设开启于2012年,目前已初步搭建起一套智慧旅游体系,包括政务网、资讯网、手机APP、微商城、天猫常州旅游旗舰店、线上线下旅游咨询中心、客源分析系统、假日旅游信息指挥系统等,涵盖服务、管理与营销三大功能。游客通过“乐游常州”网、微信订阅号“常州旅游推广中心”、服务号“游常州”和“乐游常州”APP,和“常州旅游”天猫旗舰店等网络平台,不仅能实时查询各种旅游信息,还能在线享受各种便利服务,比如购买常州本地景区、乡村旅游点的门票,预订酒店客房、团购特色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让各种线上渠道实现了从“连接人与信息”到“连接人与服务”的升级。

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4

2005-02-2

4一、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弱化该矛盾。

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在出行方式、目的地、路线的选择及出行链的构成等方面和其它目的的出行有着较大的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历史文化等原因,同样的观光出行方式会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遍布全国。随着国民经济与旅游业的繁荣,我国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改善了交通基础条件,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环境。常规旅游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4种。近20年来,一种既适于在山地、水域或山水相间的复杂地形区内应用,又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交通方式——客运索道交通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迅速发展。客运索道交通已成为旅游地内主要交通方式和地区旅游交通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众多国际航空公司提供多条飞往中国的航线,为海外旅游者来华及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交通保证。

1、公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短途运输方式,该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6%—69%。其特点是灵活、方便,能深入到旅游点内部,短途旅行速度快,公路建设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但运载量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安全性能较差,排出的尾气对大气有污染。截至200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国道里程12.79万公里、省道22.34万公里、县道47.29万公里、乡道89.83万公里、专用公路8.73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7.1%、12.3%、26.1%、49.7%和4.8%。我国交通规划中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确保在2007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覆盖10多亿人口,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全国所有省会城市、83%的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74%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中等城市,以及机场、铁路枢纽,都将被高速公路网连接起来。

2、铁路旅游交通

自建国以来,我国铁路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的势头,是国内旅游者选用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旅游交通具有客运量大、票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正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也具有造价高、修筑工期长、受地区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缺点。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经过5次提速,目前已提速到160公里/小时,个别

区段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火车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行时间还有缩短的可能。

3、水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游交通是固定的水域或固定的航线上,使用船舶运载游客,或在船上沿途观光,或在一个到数个观光地停泊上岸观光游览的交通方式,具有经济、舒适、安全等优点,但速度慢、准时性差。

2003年,我国完成水路客运量1.7亿人,旅客周转量63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8%和0.46%:水路客运平均运距36.8公里。到2010年,全国水运主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发展“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两纵”是沿海南北主通道、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三横”是长江及其另要支流主通道、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黑龙江松花江主通道。除沿海南北主通道外,内河主通道由通航千吨级船队的4级航道组成,共20条河流,总长约1.5万公里。这些主通道连接了17个省会和中心城市、24个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沿海南北、沿江工业带经济发展服务的航运体系。同时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渠化航道,提高标准,改善航运条件。

4、航空旅游交通

航空旅游交通方式在远距离国际国内旅游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优势在于快捷、舒适、安全、灵活,航线的开辟不受沿地面的各种天然或人为障碍的限制,但是票价高,空港占地面积大,用地条件高,飞机起落噪音污染严重,机场要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航空运输存在着最小飞行距离的限制(空中直接距离200公里定为开办航线的最小经济半径),易受天气条件制约。

1990—2002年,国内航空客运量的逐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中国航空运输业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176条,航线里程163.8万公里,国内航线1015条,通航132个城市,国际航线161条,通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城市,旅客运输量达到8594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率为16.3%,其中运输总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中国航空运输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按旅客周转量计,由第37位上升为第4位。

5、索道旅游交通

客运架空索道(简称客运索道)是利用架空绳索支承和牵引客车运送乘客的机械运输设施。游人进出景区交通通道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3种形式。客运索道倍受青睐,原因是其独有的特点: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能缩短运输距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基建费用省、能耗低;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我国的客运索道是伴随着旅游业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各种客运索道的形式也趋于完备。

二、我国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现象严重

旅游活动是实现旅游者在空间的位移及暂时的逗留。它既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交通及设施保证,又需要同步的劳务服务。我国不少重要旅游区(点)的专用联系路线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游客进出受到限制。尤其在春节、五

一、国庆3个“黄金周”的旅游高峰期间,旅游交通运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容易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等系列交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交通路线及客运设施滞后现象,不仅会引起“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的萎缩,而且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

2、交通服务质量令人忧虑

国内旅游者对各服务环节的满意程度较低。其中对交通满意者仅占54.1%,不满意者占19%。满意程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85%以上的期望值指标,不满意程度却远超过10%的期

望值指标。

3、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4、信息化工作进展较缓慢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复合型管理和建设人才,尤其是旅游交通专业人才匮乏。

5、旅游交通发展障碍重重

旅游交通发展障碍有:一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愿对旅游交通建设作长期投资I二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模糊障碍,专线道路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一些旅游专线成为断头路或路况差,旅游区(点)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三是旅游区管理体制障碍,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上、山麓、山下、区内,各有各的“婆婆”,各行其政,相互制约,四是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障碍,在旅游交通开发建设中,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构成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分一一自然生态环境可能被永久破坏;五是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的障碍,旅游商们尽可能地聚集资源,不惧风险地搞高级宾馆酒店建设、搞人造旅游景观开发,对旅游交通的前景缺乏忧患意识,对旅游交通的建设采取冷漠的态度。

三、我国旅游交通发展对策

中国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百姓生活年”,这意味着旅游在中国将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真正成为日常消费。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多人前往的旅游热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及旅游交通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所以对旅游交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要对旅游区道路规划与设计问题,城市旅游与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定量分析问题,旅游交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尽快开展研究。

1、改变观念,树立以路兴旅思路

旅游交通业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分散,旅游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旅游交通投入,改变传统观念,要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路,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给旅游交通来个大的投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改善经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安全、可靠、便捷、有特色,通过引进中高档的旅游车辆更新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

3、理顺关系,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发展旅游交通业不是旅游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从旅游交通规划、建设到运输管理,涉及到许多部门和机构,如规划局、交通局、公交公司、航空公司、水运公司、铁路、公路和交警大队等。因此,应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只有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得到这些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旅游交通业健康、永续的发展。

4、运用科技,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以公路运载为例,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客流预测、车辆调度监控、运载工作的统计分析等,不少国家已采用计算机进行。移动式无线电通讯技术的采用,为旅游交通的调

度管理、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好的手段。计算机技术运用在航空运载管理更为普遍,引入以效益控制为目标,建立客运、航班计划、机场信息、综合业务等的管理决策系统。我国的旅游交通管理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要迎头赶上。

5、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铁路运载为例,可从编组人手,适当提高列车编组数,在增强机车牵引能力、提高司机驾驶技术的基础卜,争取多挂几节车厢,挖掘已有设备、车辆和人员的潜力,增开一些车次。在航空运载方面,很多航班中采取开放前舱、增加客机座位,从而在不增加班次、不增加飞机的前提下,使营运效益大幅度增长。努力挖掘潜力,向组织管理要运载能力、运载效益。

6、遵循原则,进行旅游交通规划

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以及“旅速游缓,旅短游长,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旅游交通还要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

我国智慧旅游现状 篇5

一、农村旅游发展背景与意义

1、城市与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主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于现代都市化社会的出现,都市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和设备不足,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旅游空间。随着经济收入增加,人们在衣、食、住方面的消费逐年降低,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逐年增加。由于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结果,人们休闲旅游的时间增加,加上道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汽车数量增加,都为发展农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2、农村资源环境

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多样,且绝大多数地方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加上各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农村旅游在活动对象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特点。农村环境质量优异,污染少,空气新鲜;空间开阔,使人感觉自由和放松。秀丽、清新、和谐、健康的农村环境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绿色旅游的好去处。农村无公害、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尤其是各种野菜、野味,更是城市居民的喜爱,到农村品尝美食和购买各种绿色产品,土生的农副产品,也成为农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农村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农耕文化,古代的村落建筑,在农村地域上形成“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具有城市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优势,为游客重返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条件。

农村环境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具有降尘、灭菌,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等多种保健功能。医学界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有利于强身,1000个/ cm3以上可以治病。农村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据研究测定,在城市里污染较重的地方,空气负离子浓度为40-100个/ cm3,城市一般场所为100-200个/ cm3。与之相比,农村原野区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为1000-3000个/ cm3,多者可达10000-100000个/ cm3。农村原野上,空气清新,灰尘少,噪音小,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少,细菌含量少。城市一般公共场所的细菌含量为2000-5000个/ cm3,而菜市场、火车站等人口高度密集区细菌含量高达10000-20000个/ cm3。相反,农村原野的大部分地方细菌含量少于1000个/ cm3,甚至有些地方细菌极少,成为高度洁净区。

3、农村旅游的意义

1)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农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天地,借农业经济之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之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发展农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农业大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发挥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扩大农业生产范围,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3)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广阔场所

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各个旅游景点已人满为患,必须经过一定的手段向外扩散,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内景区要向外扩散,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旅游是分散城市旅游热点的最佳策略。农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以疏散城市旅游热点的游客压力。农村旅游能充分满足城市游客走近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发展农村旅游,可以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存在明显差别,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密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使城市人更多的了解农村、关心农村,有的还投资于农村。农村人可以更多的了解城市信息,学习城市人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转变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二、农村旅游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1、农村旅游的涵义

农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在中国一般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区域,既包括农村居民点,也包括农村的农田、森林、草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有的称农村地域系统。

农村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农村旅游既包括农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农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农村休闲度假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农村农业观光旅游,是以农业经营活动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采摘、休闲、劳作、体验农业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属于产业部门旅游业,是农村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民俗文化旅游,是利用农村民俗文化、民族风俗、民俗生活、民间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活动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欣赏、休闲、体验、增长知识的旅游经营活动。

农村休闲度假旅游,是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丰富的绿色食品、舒适的居住条件、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娱乐、食宿、度假的旅游经营活动。

2、农村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农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农村既有南北农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农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村之分。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农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4)旅客行为的参与性。农村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农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农村劳作形式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农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农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农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农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7)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农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

3、农村旅游的功能

1)经济功能。发展绿色农业,直接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2)游憩功能。提供绿色休闲活动空间,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享受乡野风光及大自然的乐趣。

3)社会功能。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4)教育功能。提供机会让城市居民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5)环保功能。为吸引城市游客,农村旅游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6)医疗功能。农村旅游有利解除情绪紧张,降低生活和工作压力,达到舒畅健身作用。7)文化功能。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可以使农村文化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并可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三、国际农村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农村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农村度假旅游。到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旅游。到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要求到城郊农村休闲旅游。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积极发展农村旅游,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从而开创了世界农村旅游的先河。此后,农村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成为这些国家旅游者的最喜欢的旅游方式之一,他们称农村旅游为“绿色度假”,住在农民家里,吃着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到附近池塘里钓鱼,与农民一道参与各种农业活动,学习农民制作面包、果酱工艺等,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此时,世界各国农村旅游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看,代之以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园,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农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农村旅游也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并且找到了旅游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到80年代,随着人们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于是就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到90年代,一些国家又推出了农村文化旅游,包括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农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层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纵观国际农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农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农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农村旅游已形成以下八种类型:1)观光旅游型;2)休闲度假型;3)参与体验型;4)文化娱乐型;5)学习教育型;6)品尝购物型;7)疗养健身型;8)回归自然型。

2、主要国家农村旅游发展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座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观赏田园,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城乡人民之间交往,增强城乡人民友谊。法国巴黎大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然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巴黎的城郊农业除了生产以外,十分强调生态和景观功能、休闲和教育功能。农业逐渐成为一种城市内在的不可或缺的生态、景观和教育的需要。巴黎郊区农村农业休闲旅游的形式有:①家庭农场,主要进行生产活动,同时也起到生态绿化功能。②教育农场,政府租用土地,为农业部门所属培训的教育农场,或者辟为“自然之家”教育中心。③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景观遗产,还要保护村落和农业,首先是保护功能,然后才是开辟游客观光游览的场所。④家庭农园,主要是利用土地让市民休闲地体验劳动,同时作为城市的景观。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农村休闲度假,农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蓬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休闲旅游者骑马、钓鱼、参与农活,借此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紧张的城市,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食用新鲜的粮食、蔬菜、水果,购置新鲜的农副产品。意大利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称为“绿色假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到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目前,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已与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生态环境及其他社会文化现象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它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了农村农业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以上。3)德国。德国的农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也规定农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地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者可以在农地上种花、草、树木、蔬菜、果树或庭院式经营,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市民农园”强调环境保护及休闲功能,提供绿野阳光的空间为城里市民所享受,以符均衡身心发展之需要。

在19世纪后期,德国来比锡城市的许瑞伯(Schreiber)医生有鉴于城市居民生活的紧张压力,倡导舒解压力,放松心情之重要性,故大力推动市民农园,以期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体验农耕活动,享受田园生活情趣,来恢复身心疲劳,调节生活之单调,以及消除紧张压力,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后来德国政府为了促进市民农园的发展,并引导正确发展方向。在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最早的市民农园法。到1983年,政府又修定了市民农园法。由此,德国市民农园也由生产导向的经营方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并规定了市民农园五大功能:

1、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

2、提供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

3、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

4、提供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

5、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时间地方。德国的市民农园由于适应了德国城市市民的要求,故至今还有较强的生命力。

德国市民农园的存在,表明农业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性功能和为人们观光、休闲、体验、娱乐提供空间的生活性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城市和农业是可以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而非绝然分割的。

4)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办观光农园的国家之一。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是一个有百余年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的改造,兴建多种游览设施,先后开辟了40多公顷的观光农园。农园内设有动物广场、牧场馆、农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跑马场、射击场等,每年冬季农园都举办大型冰雕展,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展示农家风情为主,同样吸引了许多游客。在农场旁边是由废水车改装成的列车旅游馆,深受怀古思旧的游客和青年人的欢迎。小岩井农场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平均每年约接待79万人次,为农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日本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文化异质性的增加,农村对城市居民的吸引越来越强烈,游客已经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观赏,更多的希望实践,亲身体会一下农趣。神户市新神西镇兴建了农业公园,园内有各种旅游设施,游客在此可以观看葡萄园,品尝葡萄酒,亲自体验充满乡情的农家生活。在盛产水稻的新泻县和大和町,旅游者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劳动,挥镰割稻,挖红薯,收获蔬菜。水果之乡青森县川世牧场里有一个国际少年旅行社,专门组织游人去草场放牧、牛棚挤奶、果园采果。在沿海区的岩手县,设有捕捞红鳟鱼、加工海带的基地,每户渔民每周可接待2-7位旅客,按季节安排劳力参与劳动。北海道是日本观光休闲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接待几百万游客,大多数是青年人,其中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其余则来自公司、银行、工厂的白领阶层,旅游者在农园中玩赏一日大约需花费6-7千日元至2-3万日元不等,居住三、五日则需2至10万日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日本出现了农场租赁农园,农场主把一个大农园划分若干小园,分块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队。这些农园平时由农场主派人负责照料,并按照租赁者的意愿更换、增添农园内种植、养殖的品种,假日里由租赁者尽情享用。在这种租赁经营中,农场主不仅可赚取高额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而且有时还可获得农园的农产品。日本静冈县岩田家庭出租农园,每小区50平方米,各种设备齐全,年租赁费60000日元。京都府城阳市专为老年人之间进行交流推出了“宫之谷银色农园”共350个小区,每个小区15平方米,60岁以上老人可签订三年合同,租赁费每年30000日元。

5)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当时有许多美国城市居民驾车到乡间,以每小时0.6-1.5美元的价钱向农民租马来消磨时间。在1962年以后,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农业旅游迅速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美国农业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①农产品购物型,城市居民开车到农村购买农产品和农民自制的加工品,同时可享受一顿农村风味的菜肴。②观光农作型,城市居民到农村参观农业生产过程,并享受一片绿意的开放空间及点心、产物;利用周末和假日回到其农场耕作、经营牛群、种植蔬菜,以度过休闲时间。③农业展示型,开办农业博物馆,其内容包括:农业机械、耕作方式、作物种类、农庄动物、农舍甚至农人衣着,供城市居民参观。④农业景观型,注重农村农业景观保护,发挥绿化、生态、景观功能。

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农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在美国辛辛那提州有个农场,专门用瓜果、蔬菜塑造人物形象,如大鼻子尼克松、甜瓜里根、南瓜散切尔等,这些艺术品售价低廉,供不应求。在勘萨斯州有一个38岁的壁画家斯坦、赫德以农田为画布,以播种机为画笔,以各种庄稼作色彩,在田野里种出一幅大约二、三十亩的“庄稼艺术画”,供城市居民观赏,深受欢迎。在费城西南白兰地山谷中的“长木花园”,占地50英亩,园内花木荟萃,四季百花争艳,如芒果树、芙蓉树、仙人掌等,多种多样,花的世界。

四、中国农村旅游的发展

1、农村旅游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均收入增加,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到2001年达到6860元,增长了20倍。恩格尔系数也由当时的67.7%降到47.7%,下降了20个百分点。由于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有了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要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林草、开阔的田野,于是许多人开始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增进健康。另一方面,1995年我国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日和每年三个长假期制度,使中国公民的公共假期和双休日增加到114天,也就是说,每年上班的人用于休息的时间接近于全年总天数的1/3。同时,由于经济收入增加,私人家庭小汽车增多,外出旅游休闲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这些都为城市人到郊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农村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主要城市和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旅游主要在大城市周围地区,这里区位条件好,市场广阔,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具有优势条件。现将主要城市和地区发展农村旅游的现状分述如下: 1)深圳市。中国农村旅游首先是从观光农业开始的。在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园,并举办荔枝节,主要是吸引城市人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商贸洽谈,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效果。随后,深圳市又办起了“青青观光农场”、“现代绿色庄园”、“海上农业公园”等,对全国城市发展郊区农村旅游起到了带头作用。

2)北京市。北京市农村旅游开始于90年代初期,1994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提出:都市农业是该区“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把具有旅游、观赏、无公害等特点的都市农业列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首。1996年北京市把观光农业列为全市六大农业产业之一。1998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到2001年北京市观光农业项目累计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观光农业总收入17亿元。主要观光农业园有:昌平区“小汤山农业科技观光园”、海淀区“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大兴区“庞各庄西瓜园”、门头沟区“妙峰山樱桃园”等,还发展了密云遥桥峪村、怀柔神堂峪村、昌平菩萨鹿村、房山西庄子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

3)上海市。上海市农村旅游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双体日到郊区看一看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无公害蔬菜、水果,感受一下清新的田园风光已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新时尚。目前上海农村旅游的景区正在逐步形成:(1)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观看现代农业设施,到果园、菜园观光、采摘。(2)崇明岛绿色农业休闲游和“农家乐”游,可以观光、采摘、垂钓、体验农家生活。(3)南汇海滨东海农场、康登园艺场和中华花卉培训基地,观花、购花、休闲旅游。(4)松江九亭花卉园艺中心、新桥花卉市场和泗圣菜园、蔬菜市场,观赏田园风光,购买无公害蔬菜。4)广州市。广州市周围地区农村旅游也在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召开了“全国首届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发展”研讨会和“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扶持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到目前为止,珠江三角地区有各类观光农业景点50多个,平均每745平方公里拥有一个观光农业园,规模较大的观光农园接待游客多达30多万人次,小的也有上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有10万人次参加农业观光游。农业观光游正在成为珠江三角洲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农业旅游景区:(1)以珠海农科奇观为代表的“三高农业”展示型;(2)以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型;(3)以番禺新垦百万葵园为代表的农业主题公园型;(4)以化龙农业大观园为代表的综合型观光农园;(5)以番禺横木历度假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6)以中山岭南水乡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型。5)台湾。台湾观光休闲农业游开始于70年代末,当时由于台湾农业生产萎缩、外国农产品倾销、以及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原因,开始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农业旅游。1990年台湾政府制定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计划。1994年—1996年制定了观光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观光休闲农业设置标准、观光休闲农业标章等,有力地推动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经营类型主要有:(1)休闲农场,活动内容有农园体验、童玩活动、自然教室、农庄民宿、乡土民俗活动等。(2)休闲林场,在森林环境里,观看森林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倾听鸟唱、虫鸣、流水自然音响。(3)休闲鱼场,可以发展亲水活动、垂钓、捕鱼及游泳,划船、水上度假、体验鱼民生活。(4)休闲牧场,可以放牧、喂养、挤奶、骑马等。(5)观光果园,可以观光、品尝、采摘。(6)观光茶园,可以品茶、买茶、制茶、饮茶。(7)观光花卉,可以参观、购买花卉园。(8)教育农园,可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自然生态知识。(9)市民农园,可以租赁农地种植花草、蔬菜。(10)度假农庄,可以食宿、休闲、度假。(11)农村文化活动,可以了解农村民俗文化,体验农家生活。

3、农村旅游的分布与发展特点 1)农村旅游分布

①都市郊区: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农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城市,基本定位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游憩的“后花园”。是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北京、上海、广州市郊区农村旅游就属此类。

②景区边缘区:主要依托各地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农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风景旅游区和西双版纳旅游区周围的农村旅游就属此类。

③特色村寨。特色村寨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景,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这种类型的农村旅游和民俗旅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农村文化和村落建筑特色。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川底下村的明清建筑群、福建的客家土楼、贵州的苗乡“寨子”、安徽黄山下的牌坊群等均属此类。④特色农业基地,是指利用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如新疆吐鲁番葡萄基地、山东半岛的苹果基地,北京妙峰山玫瑰花基地等均属此类。

2)农村旅游发展特点

①目前中国农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②农村旅游以观光功能为主,休闲功能为副,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农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③农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郊区、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农村旅游靠近大城市、靠近市场的特点。

④农村旅游分工管理,一般观光农业旅游由农业部门管理,旅游部门配合。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由旅游部门管理,农业部门配合。

五、农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

中国农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可分为五大方面:

1、农业观光游

观光果园:利用成熟果园,开展观赏、品尝、采果、购果等旅游活动。

观光花园:利用大型花卉基地,开展观光、赏花、购花、园艺劳作、学习插花技术。

观光瓜园:利用大型甜、西瓜基地,开展观赏、品尝、购瓜,参观西、甜瓜文化博物馆。

观光菜园:利用现代大棚温室、蔬菜园,开展观赏、采菜、购菜、学习种菜技术。

观光茶园:利用成片的茶园,开展观赏、采茶、泡茶、品茶、参观体验茶文化。

观光竹园:利用成片竹林,开展观光、赏竹、学习竹编、购置竹艺制品、体验竹文化。

观光中草药园:利用中草药基地,开展观赏、采药、购药、学习中草药知识。观光生态农业园:通过种植无污染、无公害农作物,开展观光、购买、学习技术。

2、休闲度假游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规划建设标准,将一定面积的农田规划为景观区、生产区、消费区、休闲娱乐区,开展公园式的农业休闲活动。

鱼场垂钓园:利用大型湖水和鱼池,开展划船、捕鱼、垂钓、烧烤、特种鱼餐等活动。养殖牧场:利用大型畜、禽、鸟养殖场,开展放牧、喂养、骑马、狩猎等活动。休闲农场:利用规划建设农场,开展休闲、度假、娱乐、农作、垂钓、食宿等活动。

休闲农家乐:利用农村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农村文化,开展休闲、娱乐、体验、旅游活动。

休闲度假村:利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区,兴建休闲、娱乐、疗养、度假村(区)。

3、民俗文化游

民俗村游:利用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观光、游憩、休闲旅游活动。

古村落游:利用村落房屋、园林、牌坊、祠堂、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堡、古道、古庙等,开展观光、考古等旅游活动。

民族村游:利用少数民族风情、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生产活动,节庆礼仪、婚庆歌舞、工艺技术等,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水乡游:利用河流水网密布的特点,营造荷塘、蕉林、蔗林、鱼跃禽鸣的水乡农村,开展观光、休闲、尝景旅游。

4、体验教育游

体验农园:利用农业园区,开办参与农耕活动、学习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活动,使游客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教育农园:利用农业园区,开办农业“博物馆”,展示当地农业生产历史和现状,介绍农业生产工艺,并可在农业园区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过程与发展。

租赁农园:指农民将农地划分小块出租给城市市民种植瓜果、蔬菜、花草、粮食的园地,多数出租者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园人代管。目的是使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

5、自然生态游

森林公园:利用农村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开发为农村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署、科考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野营地: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利用帐蓬、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开展郊野旅游或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

自然风景区:利用农村优美自然环境,开展自然生态游,使游客实现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愿望。

六、农村旅游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说:观光农业好听、好看、不赚钱,有的说:观光农业“未老先衰”,有的说:该给观光农业泼冷水了,等等。当前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其原因何在?应该认真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

过去总认为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农村有啥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农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农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另一方面,对农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而单纯地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只好停业。

2、缺乏整体规划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农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则逐渐衰落而停业。如沿海大城市郊区虽然靠近大城市,市场客源潜力大,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各区县都争着上农村农业旅游项目,有的区县都有十几个项目,到处都是采摘、垂钓等,结果造成各区县间盲目竞争,使许多项目门庭冷落,很少有游客光顾,效益很差。

3、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农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农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农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农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少。

4、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农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农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般说,农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

目前,农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②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农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8、缺少政策和法规

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农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七、农村旅游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今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农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农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通过发展农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由于中国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历史文化差异显著,发展农村旅游也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1)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2)科学地确定农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3)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4)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5)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通过规划,进行区域比较,形成明显主题,保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防止出现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农村旅游业是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农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农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要富于农民,发展农村经济。2)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农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3)重视生态保护。农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保护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4)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5)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农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农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旅游健康发展。

4、加强规范化管理

发展农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农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农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农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2)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农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3)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农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4)农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正规手续,防止随意、盲目发展。5)经营者申请开办农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6)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十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准者,停止营业。7)加强从事农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学习旅游知识、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8)制定相关法规,使农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农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农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5、完善础设施条件

要加强农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农村旅游要与农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农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

八、农村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1、农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多样的旅游景观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类型复杂,形成了多样的农村农业景观。从全国范围看,可以划分为北方旱作农业景观,南方水田农业景观,西北草原牧业和灌溉绿州景观,西南山地高原农业景观,青藏高原高寒牧农业景观,沿海地区现代农业景观,等等。这些各具特点的农村农业景观资源,为发展中国农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丰富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古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的农耕文化,是发展农村农业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民族生活、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活动等丰富多彩,是发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3)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工作和生活环境日趋恶化,导致城市居民到郊外农村旅游的愿望更为强烈。加之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休假时间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都为发展农村旅游提供了广阔市场。

2、国家的重视,农民的要求,农业和旅游部门的支持

中国是个农业和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农民收益为中心,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正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结合,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的新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新亮点。广大农村农民也开始认识到利用本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旅游,以推销农产品,收取旅游费,增加收益。同时,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和信息交流,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村开放。不少农村农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增加了经济收入,扩大了劳动就业,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尝到了发展农村旅游的甜头,具有发展农村旅游的积极性。各级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也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努力为解决“三农”问题作贡献,加快旅游业向农村拓宽,开辟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新天地。

3、总结经验,正视问题,加快农村旅游迅速而健康的发展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6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的多样化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同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这些构成了中国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了对生态旅游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我国的生态旅游归纳为6种基本类型,并对每种生态旅游类型所特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作了简要分析。

1、1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森林中富含的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能力;②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和气味能够杀菌和治疗人体某些疾病;③森林美景能够给予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④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⑤森林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热爱大自然,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体憩生态旅游地有: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草原风情生态游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为温带草原,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上高原北部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各类草地总面积约4亿公顷。草地植被主要有4大类型,共56种生态系统。由此可看出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都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新疆阿尔金山高山草甸、天山高山草甸等。

(3)湿地观鸟生态游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

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丰富多样,自然而然,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最热门的专项旅游活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湿地核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严禁进入,观鸟等旅游活动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

我国有代表性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地有: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西都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等。

(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 00毫米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沙漠也是地表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一种。

一般人认为“生态”便意味着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作为不毛之地的沙漠不可能成为生态旅游之地。但是,沙漠生态系统凭借其苍凉荒芜的原始自然景色、神奇的沙漠海市蜃楼、壮观的风蚀地貌及沙漠探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游者。

沙漠中可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沙漠探险、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在我国的北纬30-50东经75—125的北方内陆盆地和高原,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西端,东迄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 500km宽约600k m的断续沙漠弧形带,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占、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在许多资源和市场条件都具备的地方已开发有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等地已开发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沙漠生态旅游项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再难恢复。因此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利用促保护的方针,防止沙漠化的扩大。

(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前者是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相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后者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以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

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观光农业景区有: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旅游区、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

(6)海洋度假生态游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充足的日照阳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要条件。在国外3S(Sun 阳光、Sand沙滩、Sea海水)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海洋度假生态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和阳光,海滨或海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理想的体闲、度假、疗养的胜地;二是海洋资源,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更是诱人;三是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气势壮观,构成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

中国已开发的海洋度假生态旅游地主要有:海南三亚的珊瑚礁,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北戴河旅游度假区,青岛海滨旅游区等,福建福鼎、广西北海和海南文昌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等。

1、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因此,引发了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

综观全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问题还很多。其中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比如张家界作为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其内的武陵源景区由于缺乏正确规划与科学论证,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游道、宾馆、索道等小仅破坏植被,而且把区域生态环境改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兴建黄石寨索道破坏了百余亩森林,并且噪音的增加打破了原来的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宁静与清新,许多野生动物逃而远之。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感觉来“规划”,或者请专家规划后,目的并不是要按照规划文本来做,而是成为摆设,成为向上面要钱、显政绩的资本,实际中根本不予落实。另外,不少开发商、管理者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这也与各地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有关。如国家有禁止在各风景名胜区内兴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工程、设施的规定,但某些领导受各种人情关系的影响,批条子、打招呼,结果造成了很多违章建筑。仍以武陵源为例,其内充斥的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千米,其中违章建筑3.7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锣鼓塔成了一座“宾馆城”。以至于1998年世界遗产组织官员对景区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景区城镇化给予了“黄牌警告”。

(2)许多旅游地管理粗放,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

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希望通过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心情强烈,但在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却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短期效益明显,但景区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片面追求外延扩大的发展模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景观衰退,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地为短期经济利益所驱动,在接待游客时来者不拒,使得旅游旺季的游客人数远远超出旅游容量,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0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己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发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质污染,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本来规划就不合理,又超饱和接待游客,游客素质又普遍不高,环境破坏已不可避免,结果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

(3)一些旅行社、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标签,滥贴乱用

由于“生态旅游”这一名称迎合了游客向往自然的心理,市场吸引力大,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一些旅行社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究竟有哪些要求的情况下,匆忙地推出许多“生态旅游线路”。这些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其主要特征就是以自然区域为旅游目的地,如森林、乡村田野、海滨沙滩等。在整个旅游行程中,许多导游并不知道生态旅游导游与传统导游的区别,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没有发挥、也无法发挥导游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和管理作用。这就使

得目前进行的“生态旅”实际上与传统的大众化旅游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一些自然景区,哪怕没有任何科学规划和经营管理规范,没有任何生态环境教育意识,都称自己是“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一词不断被滥贴乱用,成为一个时髦的“绿色标签”,成了招徕游客的幌子,无形之中误导了消费者。生态旅游活动被庸俗化了,负面影响很大。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不愿再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而使用“绿色旅游”的概念。

(4)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有待发挥

造福当地社区,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就业和发展,本是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一方面,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往往经济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这直接影响其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不少生态旅游地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种宏观环境,要想通过有限的生态旅游活动来带动当地居民创收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杯水车薪”之感。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开发起来的景区,当地政府往往让利较多,社区利益难于保障,如多数经营管理者是开发商从外地招引而来。不仅如此,当地居民几乎无法参与景区的规划和经营管理工作(少数是象征性的),多数只是在基层从事一般性接待服务,属于季节性临时员工。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普遍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当地社区利益的现象。

实际上,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许多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等等,其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传统景区面临的问题。

2、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为使我国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另外,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的有序地的层次开发的原则,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行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3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增加补充规定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4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命名一批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约束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反馈机制,用来检测生态旅游的功效。

2、5加强生态旅游的科研力量,充实生态旅游的科技内涵

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经营模式,借以资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建立起以科技为先导的资源利用形式。一是通过研究生物间的拮抗、互促、富集、同化等作用,构建起完善的生物调节体系。如在游人较多的控制流域,通过设置芦苇、水浮莲等生物屏障,可有效同化与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二是通过非生物因子(包括自然及部分人为因素)的研究,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要素,制定出缜密的防止生态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应急预案;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尽量减少游客及旅游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推广使用双降解材料餐具来禁堵白色污染,利用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2、6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我国智慧旅游现状 篇7

19世纪末,工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铁公机”基础设施建设催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体系,包括大生产、大零售、大品牌和大物流。如今,信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计算、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其平台、服务业和商业生态等,正在催生和改造出属于信息时代的新经济体系。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进入了DT(Data Technology)时代。新的基础设施、要素与结构,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旅游服务的迅猛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推动分不开。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信息传播和信息技术具有根本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也是旅游业的基础性资源,更是支撑整个旅游产业正常运转的“血脉”。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这造成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对象不是商品,而是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旅行社企业为旅游者提供产品服务的过程,全都依赖于信息或信息渠道。充分依托或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和新服务方式,使现代旅游业区别于传统旅游服务的界限性标志,更是使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根本性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旅行社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业务拓展也将进入智慧化时代。对于现代旅游业来讲,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与应用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

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它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以更加准确、及时和智能的方式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智慧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服务泛在化、业务管理职能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四个方面。具体来讲,智慧旅游是基于高科技的基础设施,通过数据统计与智能分析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旅游管理的科学决策,为旅游者提供任何时间、地点和人的泛在化服务,提高旅游产业链效率,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1]。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者已经由过去的追求旅游目的地数量转向追求旅游体验的品质,在旅游资讯获取、旅游产品选择、旅游产品购买、旅游在途服务、旅游经历分享等领域产生了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智慧旅游建设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应用

服务是智慧旅游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旅游借助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以统一的旅游线系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各种应用系统向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智慧服务。更确切地讲,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智慧旅游应该是智能旅游服务平台。它借助云计算平台,实现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集约建设和按需服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更有助于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推动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催生出OTS(Online Travel Service),即在线资源型旅行社,就是具备互联网思维、融在线旅游与传统旅游及旅途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

三、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OTS模式的实施与运行需要良好的运营基础环境,也就是需要较好的旅行社信息化基础。旅行社信息化是旅行社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旅行社的运行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一)重新定位在价值链中角色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旅行社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采购相关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旅游者,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形成了以旅行社为核心、服务于旅游者的综合性系统[2]。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一度被边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旅游业分配其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部分旅游产品供应商撇开旅行社直接为消费群体提供服务。信息技术赋能改变了消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削弱了旅行社的信息垄断,而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面对市场变化,旅行社企业必须通过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服务来重新定位自己在旅游业价值链中的角色,以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旅游产业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原有的分工模式已经变成了以共享和消费者为主导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消费者的旅游观念日益成熟,传统旅行社企业的电话咨询、店面定购、团体旅游的运作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因此,旅行社企业必须实施转型升级,改变才能发展。研究表明,旅行社企业未来的业务应该着重于凭借自身的专业化优势,通过旅游信息搜集与加工,为旅游者提供高知识含量的信息咨询,并不断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三)争夺在线旅游市场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在线旅游行业快速成长,在线旅游市场已经正式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参与模式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3]。根据艾瑞网的监测数据,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为3077.9亿元,在线渗透率达9.2%。到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已达4237.2亿元,同比增长37.67%,在线渗透率突破10%。2015携程与去哪“联姻”更加强了在线旅游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和成熟度。激烈的市场争夺要求传统旅行社企业不断加快与时俱进的脚步。信息化无疑是旅行社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在线旅游市场的透明度高、购买便捷、价格低廉等特性始终冲击着整个旅游行业,传统旅行社企业由此受到一定挤压。市场需求变化要求旅行社企业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尽快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而传统旅行社向OTS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是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旅行社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发利用,从而拓展销售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信息化建设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企业领导者要将信息化管理等科学方法与成果应用于旅行社的业务管理中,结合企业文化与思维方式,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等方面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旅行社企业应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保持软硬件投资比例协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4]。

(二)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同步

提高旅行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旅行社的转型升级,必须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模式调整相结合。其中,旅行社业务流程改造是旅行社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陈旧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无法适应先进技术,并且会限制信息化发展进程。旅行社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最终提高旅行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组织灵活性,增强对市场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增加对在线业务的投入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与不断成熟,在线旅游网站的竞争已经开始往深层次、差异化方向发展。目前,携程(Ctrip)正在谋求从OTA转型升级为OTP(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深入到采购和服务等环节,做全产业链,营造封闭生态系统。面对日益激烈的在线领域竞争,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大投资来发展在线业务。不仅包括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有对于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的投入。在线业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调整与维护。

(四)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

在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旅行社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时刻关注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并持续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是旅行社企业产品与服务开发的方向。旅行社企业必须充分关注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所需所想,关注市场变化,找到顾客所关心的,而不是旅行社企业自身认为重要的信息。旅行社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采购优势,在网络上提供尽量准确而详尽的信息,包括与旅游行程相关的旅游吸引物、时间安排、住宿以及费用标准等各方面信息供旅游者选择。旅行社企业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产品原创性强的优势,利用企业网站与客户建立直接的交流机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在线咨询服务和出行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在线调查表以及旅游反馈意见表,及时获得旅游者的出行反馈信息,与旅游者保持售后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五)谋求多方合作与共赢

由于产业链的不断融合,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细分的层面上展开,旅游行业中各大企业均以各自利益为中心,将同行定位为直接竞争对手,采用“价格战”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无疑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在线旅游产业链中,旅游企业的经营优势既来源于其竞争实力,也来源于合作能力。通过企业间的横向关联或者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可使得产业链的各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1+1>2”的整体效应。为实现在线旅游业务的不断拓展,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强与旅游服务企业,甚至是与不同行业企业的多方合作。通过跨区域合作使中小型旅行社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力及相互支撑的能力,最终实现共赢。跨行业合作包括旅行社企业与大型旅游景区、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由于在线旅游业务的安全问题,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有利于确保支付环境安全,维护旅游产品交易的正常秩序。

五、结论

在市场博弈中,只有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旅游产业传统的价值边界逐渐模糊,行业水准变得逐渐弱化,市场份额不断被分割。因此,在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我国传统旅行社企业应该尽快调整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加快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尽快实现从TTA向OTS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涛,徐晓林,吴余龙.智慧旅游——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旅游企业发展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孙伶俐.旅行社在旅游供应链中的地位演化及其策略分析[J].物流技术,2013,32(6):203-205.

我国智慧旅游现状 篇8

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界和学术界对于智慧旅游尚未达成一致的定义。本研究认为,智慧旅游是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其概念体系包括旅游的智慧化、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从实施主体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智慧旅游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政府为主体提供的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另一类是以企业为主体提供的旅游产业智慧化提升。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层面,包括智慧旅游政策规划与标准建设、智慧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政务管理与服务、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智慧旅游产业智慧化建设与提升层面,包括旅游景区、博物馆、酒店、旅游购物等各类旅游企业的智慧化建设。当前,智慧旅游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在建设与运营中扮演主体角色,因此,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是目前智慧旅游建设的牵引、推手和主要内容。

智慧旅游建设是提升北京旅游经济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必然趋势。2011年,北京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也取得重要成绩。2012年5月,北京被评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尤以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方面,代表着北京智慧旅游建设的水平。

一、北京市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建设实践

近几年,北京市在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重要成绩。

(一)制定行动计划与规范

2012年5月10日,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发布《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计划利用4年时间,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政务管理体系3个“智慧旅游”体系;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便民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旅游应急指挥系统等9个“智慧旅游”系统;完成虚拟景区旅游平台、景区自助导游平台、城市自助导览平台等60个“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将制定和出台四个智慧旅游业态建设的评定办法和奖励、补贴、扶持等政策。

2012年5月10日,“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乡村”四个建设规范与《纲要》一同发布,每个规划均设计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各1000分,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各业态的智慧旅游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内容指导和量化规范。

(二)成立智慧旅游联盟,建立战略合作模式

智慧旅游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广,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发展智慧旅游单靠一个部门或者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确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应用的发展模式。

2012年5月10日,在《纲要》发布暨工作部署大会上,“智慧旅游”联盟正式成立,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联盟由星级饭店、5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市级民俗旅游村、旅游及信息化院校和科研机构、规划设计单位,科技企业及网络媒体等相关业态和单位共同发起成立。

2012年10月30日,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共同签署了“北京智慧旅游‘五个一’战略合作协议书”,将利用中关村展示中心,构建智慧旅游成果、项目、技术和产品的展示场馆,同时还将建立示范企业、智慧旅游网站等展示平台,为旅游企业和科技企业的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引导和示范。同时,依托中关村展示中心,共同规划建设“北京市智慧旅游体验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将集中展示或模拟未来3到5年内游客旅游的业务场景,以中关村高新技术实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全新体验。

(三)推出智慧旅游示范建设项目

2011年10月9日,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启动北京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及首批建设项目。拟用3年时间,配齐一张屏(触摸屏),建好二个网(无线宽带网和北京旅游信息网),开发三个系统(自助导游讲解系统、城市自助导览系统、网络虚拟旅游系统),推进四个数字(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推出一卡一亭(一卡通和北京礼物网上特色商亭),唱响一台戏(北京旅游游戏软件),为实现“智慧北京便利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旅游者感受到“便利、实用、智能”的旅游服务。

北京旅游门户网站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已投入使用并初见规模。目前北京市的旅游公共信息网有:北京旅游委官方网站——北京旅游网(www.visitbeijing.com.cn)。该网站主要有资讯、商城、互动三部分内容,可以提供最权威、最可信的旅游资讯。手机版网站能够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随时随地提供信息服务;可以实现预订类服务,满足个性化定制,包括酒店、门票、一日游三大类。

2013年9月,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i游北京”手机应用软件,整合各类近60万条旅游数据,为游客提供北京22家景区导游导览服务、40家重点景区实时流量查询、导游验证、旅行社验证、门票购买、旅游资讯、672家北京景区数据查询以及景区门票购买等全面而及时的服务。

2013年4月,北京市旅游旅游发展委员会搭建了集产业信息资源汇总、产业运行监控监测整合、应急调度快速反应为一体的综合系统——“首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该中心的成功建设可实现北京市旅游产业相关信息资源的接入与整合,为首都旅游产业相关单位的业务应用、决策分析提供支撑服务,为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有效保障。

(四)其他方面

2013年,北京市旅游委、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共同主办了首场北京智慧旅游需求与产业对接活动——智慧景区专场,成为落实“智慧北京”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是《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确定的八大行动计划之一,其目的是建立需求与解决方案对接机制,让需求方更广泛快速地了解优秀的解决方案和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引导企业了解和参与智慧北京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nlc202309012221

2014年1月,北京A级景区自助导游和虚拟旅游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

二、北京市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建设的分析评价

首先,在智慧旅游专项政策层面,北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北京市共辖16个区县,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智慧化程度与特点存在差异,《纲要》及“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乡村”四个建设规范的发布,为统筹规划北京市智慧旅游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其次,北京市规划建设了一批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涵盖了智慧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政府管理与服务及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目前部分项目建设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北京市的旅游公共信息网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旅游信息不全面,没有涵盖所有的景区景点,部分景点的信息较为简单,缺乏地理位置、联系方式、门票价格、交通、周边情况等详细介绍。

再次,北京市推出的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示范项目亮点突出,但是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北京市智慧旅游的示范建设项目拟用3年时间建成,目前部分项目已基本成形,尤其是一些示范带动项目,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北京旅游信息网、北京礼物、首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等,但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而且各个区县的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建设差异很大,辐射与联动机制不明显。

三、北京市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北京智慧旅游建设的政策环境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这是对2014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年”主题的充分肯定,为旅游业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良好的政策背景下,继续优化北京智慧旅游建设的政策环境,制定和细化相关政策措施,为北京顺利开展下一步智慧旅游建设奠定政治基础和制度环境。

(二)推进智慧旅游公共基础建设与智慧城市的有效对接

智慧旅游城市与智慧城市最大的关联点在于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毋庸置疑,不论是否谈及信息化,城市建设都要将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考虑在内。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旅游公共服务,因此,下一步北京市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建设的重点体现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提升城市旅游服务环境,信息展示终端的建设让旅游服务更为便利,数据资源体系让旅游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公共信息共享成为可能,旅游业务体系的信息化将会提升旅游服务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并进而提升北京市整体的旅游服务水平。

(三)满足不同应用对象的交互需求,实现泛在化

与传统旅游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象相比,智慧旅游的应用对象除了政府、企业与旅游者三大主体之外,将旅游目的地居民也纳入范畴之内,即智慧旅游在智慧城市外延下,不仅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还能使旅游管理与服务同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发展相融合,使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和谐相处。智慧旅游面向这四大应用主体构建应用系统,既需要满足应用主体自身的需求,也需要满足应用主体之间的交互需求。例如,对于旅游者,智慧旅游既面向旅游者自身及旅游者之间的需求,又面向旅游者与政府之间、旅游者与企业之间以及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交互需求,实现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对象的泛在化。

四、总结与展望

北京智慧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建设开启了推动北京市旅游信息化向更高阶段、高层次的转型升级的步伐。未来,北京利用智慧化技术将更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和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资源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智慧旅游建设必然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里,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全,从全到通等阶段。在当前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北京智慧旅游的建设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而站在政府角度,要保证合理、有序的推动智慧旅游的各项建设,才能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李云鹏,胡中州,黄超,段莉琼.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J].旅游学刊.2014(5):106-115.

[2]黄超,李雪敏,李云鹏.城区智慧旅游建设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4(1):42-49.

[3]海峰,吴长春,刘阳.运用智能化手段打造智能化西城[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4):66-6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报告(2012)[R]. 2013, 4.

[5]路琨.智慧城市规划与部署[C]. 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年会.北京.2013,1,11.

[6]邓贤峰,张晓海.南京市智慧旅游总体架构研究[J]旅游论坛,2012,9(5):72-76.

[7]李云鹏,晁夕,沈华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1:97-105.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售后安装承包商承包协议下一篇:公冶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