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忽视的儒家精神

2024-04-24

一不可忽视的儒家精神(共2篇)

一不可忽视的儒家精神 篇1

不可忽视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

摘要:在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之一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儒家德治思想,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儒家德治思想里的圣人崇拜被专制统治者利用,转变为王权崇拜的.辩护工具;儒家德治思想还加快了道德作伪的产生和奴性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的德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基础之上的,法治是前提和保障,而不能将希望寄托于道德控制上. 作者: 夏从亚徐营 Author: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期 刊: 理论学刊 PKU Journal: THEORY JOURNAL 年,卷(期): ,(7) 分类号: B222 关键词: 儒家 德治 人治 法治建设 机标分类号: I2 D69 机标关键词: 儒家德治思想负面影响治国方略以德治国王权崇拜圣人崇拜社会主义奴性人格道德控制制度化统治者法律化作伪专制认识民主基础工具法治辩证 基金项目:

教育不可忽视“国民精神”的培养 篇2

重视国民精神培养并由此而受益的国家很典型的有德国。180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希特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他认为,国家的崩溃实际上是国民精神的崩溃,国家的兴盛实际上是国民精神的兴盛,拯救国家、民族的方法,就是塑造全新的德意志人。虽然德国法西斯主义对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伤害,但德国以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善于反思和勇于悔过也是德国国民素质的一部分。

应该说,我们长期以来是不够重视国民教育和国民精神培养的。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等课程,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但更多是介绍祖国的历史人文、地理风俗等内容,“精神”的东西少之又少。在社会层面,缺乏“国民”“公民”意识,这从“老百姓”“群众”等称呼上就可见一斑,连身份证上都只是“居民身份证”,回避“公民”“国民”的称谓;学校也不见原来的“国民小学”“国民中学”的称谓。

因为缺乏国民意识,所以,一些人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甚至在当前“强敌环伺”、挑衅到南海和东海咱家门口的时候,不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尽一个公民的责任去建设国家、保卫国家。做人做事没有底线,什么都敢干,“老子有权,我怕谁?”“老子有钱,我怕谁?”“我是流氓,我怕谁?”所以,有企业弄虚作假,有学者指鹿为马,有裁判大吹黑哨,有官员贪赃枉法,有警察刑讯逼供,有法官草菅人命。实际上,官员贪腐的深层次原因也在这里。如周国平先生所言,“如果说中国国民的普遍人文素质是好的,对于人生的精神价值是尊重的,是追求的,作为国民一部分的官员也不至于腐败到这种程度,重视精神意义的民族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腐败。”公民赴国外旅游,置国家形象而不顾,大声喧哗,随手乱丢垃圾,甚至在飞机上大打出手,“出丑出到国外去了”,以至于外国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温馨提示”。表面上看,这只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其实没这么简单。

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也要靠精神的“救赎”。100年前,中国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当时的思想精英们,探究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开始的时候是从经济上、军事上去寻找,因而有洋务运动兴办实业,打造北洋舰队。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派苦心经营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继之而起的是维新运动,维新派侧重从政治制度上找原因,并发起了“百日维新”改良运动,结果亦告失败。辛亥革命以后认为更深的原因乃在于国民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严复,于是他提出了“三民”——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今天的中国社会又一次站在了社会转型的关口,经济要转型,政治要改革,但在这一转型和改革的过程中,千万别疏忽了“国民精神”,因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乃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基石。如果精神疲软,一个民族是很难真正立起来的,即便是一时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土豪、大款多了,也很难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上一篇:中级职称学习体会下一篇:身边榜样的力量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