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理的论文

2024-05-02

与地理的论文(共10篇)

与地理的论文 篇1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加强各区域间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

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内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学习时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叫思维发散图(自己要善于总结各区域的各要素特征,可以通过各种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总结)。

三、加强区域间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日本)(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与地理的论文 篇2

一、研究课程标准, 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 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等等, 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 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 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 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 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 一些概念混淆不清, 这些重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 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 (中国与世界政区) 。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 对于初中区域地理, 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 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 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 (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 , 在初中不做要求, 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 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 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 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 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 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联系生活实际, 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 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 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 如能联系生活实际, 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 解释其中原因, 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 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 地理图表等”, 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 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 而进入高中后, 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 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 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 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 而且利用图示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 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 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与地理的论文 篇3

关键词 传授方法 自主学习 整合知识

初中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一门“副科”,给人的感觉是可有可无,既引不起老师的重视,也得不到领导的理解,更无法受到学生的垂青。但是,地理这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又是一门必考的科目。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我有着这样的思考与探索。

一、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主习惯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初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老师更多的是要学生了解未来的走向。因为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会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对待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高中教师会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的“骄傲”情绪等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我们在初中教学阶段能对及时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进入高一后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二)培养学习地里的兴趣和激情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紧密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地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中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在讲到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开拓文本内容,整合前后知识

(一)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

初中地理教师不但要对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还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在高中还会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初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我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尽量多地为学生后来的学习做一些知识的铺垫。例如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

与地理的论文 篇4

自主创新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发展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关注的焦点。

调查表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然是目前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着重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改善中学地理所面临的现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地理科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地理  自主学习 创新学习 自主创新学习

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全国各地区逐步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审视目前中学的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围绕老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兴趣低;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增加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呢?

首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引导,创新就像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适宜的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和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设这样的环境,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地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学会去理解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应该是讥笑;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更正错误,而不应该撒手不管,更不要取笑别人。并且在要求学生的同时,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地理课上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

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地理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创新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不唯一、有效性的原则,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态可以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开展辩论、自学讨论、动手画图制作、实验操作、多媒体、角色扮演、新闻发布、小老师上课,乃至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搜集资料、展示、汇报等等。例如笔者在讲到地图知识一节时,让学生画教室平面图或学校平面图;讲到人口部分时,除了让学生针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充分发言,开阔学生的思维,还提供了一些有关人口问题的漫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独自去设计创作人口漫画,结果交来的作品还不少,并且有好几幅出乎意料之外,很有创意。

第三,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讨论、讲解、提问、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开展竞赛,这种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情感,锻炼其创新能力十分有效。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提问、答问比创新,思维比敏捷等等。

如笔者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然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泒代表列举自己所代表的这个区的发展优势,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接着就让学生分别来指出对方区域的发展的局限并要求对方进行回答解决的措施。顿时,教室里是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完全放开了。

第四,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展创新的空间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教学是“活动课模式”,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借鉴于此,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加大了学生动手和课外的比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地形模型,气象观测和星空观察,地理测定,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如社会调查、考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第五,改变单纯的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习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重要方面。新课标要求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的要求注意把握好评价目标的多元性、评价功能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过程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针对性。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的评价由课堂表现、作业、活动和检测四部分组成。课堂表现从学生上课时提问题、回答问题及其学习积极性来评价;在作业方面,我们采取自主性作业,创新地布置和完成作业,让学生不再有“作业难,难作业”的伤感。作业一般划分为必做、选做、自主设计三类;活动方面是看学生的参与度和在活动中的创新成果;期中、期末检测在学生的成绩中占一半的比例。在形式上我们也不仅仅只采取笔试一种,有口试(如谈谈一些地理现象:观点和原因分析)、小论文、绘图、小制作等等。

第六,更新教学观念,以创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地理教育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型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目前很多人认为地理教育是无创新性的,这是以一些教师狭隘的“创新性”观念为基础的。一部分教师就认为,一般的学生、老师和地理教育显然是与创新无缘,地理教育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过程,至于学校里的“创新教育”是在特殊的课堂中进行的。

笔者在攻读教育硕士时,一年的脱产学习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学习和思考,通过自学和听讲座,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涉猎了关于自主创新学习的有关理论,借鉴了许多同行对这方面的实践研究;在实验中,再一次思考和实践,感到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观念的重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梅桃源主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1月

(2)王雄、孙进、张忆育著:《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201月

(3)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2月

(4)卞鸿翔、李晴著:《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年8月

(5)裴新生等著主编:《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月

与地理有关的节日 篇5

赛龙舟、吃粽子:对应南方水乡多河流、多水稻种植。是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民间体育运动和饮食习俗,与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2.那达慕

蒙古族节日,主要内容骑马、摔跤、射箭。常考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应游牧生活。所在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自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从草原过度到荒漠草原,直至荒漠。

区域内存在过度放牧和草场退化现象。三河马、三河牛是优良畜种。

3.泼水节

傣族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区,有热带季雨林分布,一年分旱雨两季。人们用相互泼水来庆祝节日。这里的传统民居是竹楼。云南省有民族百花园之称。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四月中旬的云南已经热的用水来降温啦!

试着从地理角度分析云南地区4月气候炎热的原因?

地理眼答案:

1、纬度——云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纬度低,4月太阳知识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

2、气候: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四月雨季未到,晴天多,气温回升快。

3、昼长——随着直射点北移,云南地区昼长变长,日照时间长。

2、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从民俗活动可以看出,这里是中国的牧区啊!

头戴小白帽,也能反映出新疆地区的太阳辐射强,白色帽子能够防止阳光照射。

与地理的论文 篇6

一、地理课件制作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课讲软件平台参差不齐目前制作地理课件所使用的软件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1.Office中的PowerPoint。这是一个简便易学的幻灯片制作工具,具有丰富的模板和强大的帮助功能,适于制作静态图片和文字的“讲义性”课件。但是就地理学科常用的绘画和动画功能而言,PowerPoint存在较大的缺陷,基本上无法实现动态的过程演示。2.Flash动画。Flash是近年来使用最广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绘画和动画功能十分强大,且提供给制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从网上一些优秀的Flash作品可见一斑。用Flash制作课件片断是较好的选择,但是Flash作品的质量与作者的制作水平和审美角度密切相关,因此,课件的质量参差不齐。3.3Dmax。用3Dmax制作三维立体动画课件是许多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地理教师的选择,因为3D动画形象生动、逼真,最适于制作运动和质感强的课件,例如,地球运动、月相变化等。但是3Dmax的功能复杂,对计算机硬件和制作者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地理课件制作中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4.Authorware。这是一个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特点是功能强大,配以丰富的函数实现灵活多变的媒体编排和系统导航,制作容易,能较好地体现课件的完整性,是最好的多媒体系统集成工具。缺点是对多媒体本身的制作功能欠缺。另外,近年来从事一线教学的地理教师更重视课件片段的制作和使用,Authorware制作的完整、华丽的课件反而不受重视。除此之外,用于辅助作图和修图的工具还有Photoshop、画图板等。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地理教师所使用的课件软件平台种类多且各有利弊。如果各类软件能综合使用,取长补短,应该是最佳选择。但是地理教师不是专业的图形、图像设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制图、动画软件都了如指掌。当然如果软件工程师能够开发出功能更加强大,适用于教学课件制作和集成的软件平台,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利用现有软件制作质量较高的课件,一是熟练掌握1~2种软件工具如 Powerpoint、Photoshop或 Flash,配合使用;二是注意平时积累素材,相互交流,互通有无。软件归根到底只是课件制作的手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课件的素材不够丰富,再好的软件也只是摆设。

(二)资料库的建立和管理不完善目前,地理教师越来越重视开发CAI资源,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他们所开发的课件,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课堂是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平台。照搬完整课件,就是固化了教学的内容和策略,甚至固化了表达、呈现方式和顺序,“代替”了教师的教,“模式化”了学生的学,丧失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因此,积累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库,制作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课件才是地理教师所追求的。资料库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好的资料库是制作课件的基础,如果资料库内容翔实,检索方便,那么课件的制作就是简单“组装”的过程了。目前无论是地理网站还是学校地理教研组或是个人都有资料库,资料库无论规模大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1.资料欠丰富,更新慢学科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资源库应该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及时对内容进行删减和扩充。资源库应该具有实效性和前瞻性,例如,目前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正在展开,资源库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注意搜集相关信息和素材,及时补充。如果等到新课标已经广泛推广才手忙脚乱地收集资料,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2.分类不合理目前资料库的分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现有教材的课程体系按章节编排,即每一章节的图、文、声、像资料集合在一起。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是查找方便,缺点是灵活性差,如果教材的内容或编排顺序发生变化,体系也要随之变化。第二种是按媒体类型分类,即把文字、图片、声音图视频资料作为一级目录,这种分类的优点是不必特别考虑教材内容的变更,缺点是查找费时。相比较而言,科学的分类方法应该是按照专题分类,如按地球运动、大气环境、农业、工业、区域地理等专题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既不脱离教材的章节编排又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也较好,不必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频繁修改,而且搜索的速度也比较快。广义而言,互联网是地理学科最大的资料库,只不过这个资料库内容庞杂、包罗万象,我们只要熟练掌握搜索方法和筛选技能,就能找到有用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库。总的来说,课件的制作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好的课件关键在于应用。

二、课件应用中的问题

(一)重“量”不重“质”随着计算机在学校的普及,课件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有的老师几乎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课件,粉笔成了多余的摆设。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课件的设计应该遵循必要性原则,如果盲目地把所有的内容都制作成课件,那就成了“电灌”方法,和以前的“满堂灌”没什么本质区别。

与地理的论文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合作学习

现代高中地理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改革阶段,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要求培养具有地理信息意识的人才, 要用创新的教学理念, 整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传统教学的改革。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高中地理合作式学习过程中, 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地理学习体验, 从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知识素养。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和特性

高中地理教学虽然采用了多媒体制作软件为载体, 展示出图文并茂的灵活特性, 然而,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输信息时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无法准确地导入矢量地图并进行无级缩放, 也无法实现坐标的建构和空间立体的分析。因而, 需要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 体现出全新的优势和应用特性。

1.内容的融合性

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直观的表达, 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建构地理教学数据库, 制作大量与教学目标相符的专题图件, 以直观的“图层”形式展现, 并进行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的录入和存储, 它还可以输出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图, 直观生动地表达高中地理的交互特征。

2.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揭示抽象的地理规律

地理信息系统拥有基本的制图综合功能, 可以进行坐标的设定和缩放、对地图要素进行删减等, 这种直观演示的专题地图可以与社会属性信息进行相连, 通过不同的功能模块, 揭示地理的特征和规律, 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消化。

3.地理信息系统呈现出动态的演示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高中地理内容进行动态的变化演示, 将地理复杂的自然现象、空间运动及其分布等概念性知识, 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展示, 通过几何和逻辑层面的仿真模拟展示, 表达出抽象的地理现象和活动内容。例如, 运用遥感影像数据, 对城市某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直观的对比, 从而揭示城市变化的地理规律。还可以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识别不同的地理结构, 诸如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

二、通过合作式学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运用, 以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知识点为例, 传统的纸质地形挂图无法应对复杂的立体结构, 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仿真模型, 可以将每条等高线进行高程值的设定, 并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可视化的处理, 即可以将二维等高线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山体, 并利用旋转动态技术突出显示某一地理地形。

1.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搭建等高线、地形图的结构体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 引导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进行思考和归类, 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要指导学生辨认不同形状的地形, 思索山体形状与等高线的关系以及等高线与山体坡度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判读地形图, 并对不同地形图进行比较和分析。

2.引导学生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合作式学习

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 设置一定的任务。各小组在对地理数据资料进行采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 学会有效地辨识地理信息, 并对地理信息的关系与结构有大致的了解, 再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自主的学习, 通过对地形图的“图层”进行随意的缩放和拖动, 可以将二维的地形图转变为三维的可视化效果, 进行地形与等高线之间关系的观察, 再以道路为检索要素重点, 进行道路空间专题制作。另外, 教师还要在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 进行疑难问题的解惑,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 进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具体分析。

3.进行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专题地图制作的合作式学习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等高线内容的概念回忆和总结, 要熟悉地形图中的各种地理要素, 准确进行辨别和处理, 从而进行知识分析和归纳性的知识巩固, 最后进行学习评价。

与地理的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当地地理 学习效率 教学质量

新课标改革后,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的难度也随之增高。提倡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与同学合作,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与旧的高中地理课程相比,新课标内的教学内容明显更加深入和抽象。教师们通常将当地地理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质量,更因为当地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对地理课程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研究的方向在于,探究当地地理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结合,并总结出其发展优势,找出一条更良好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模式。

一、基础理论与现状分析

1.当地地理的基本涵括内容

当地地理的概念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其中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物种、地形特征以及文化、信仰、建筑、经济水平等等。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所生存的生活环境会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对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见到的一些事物也就非常的熟悉和亲切。将当地地理知识融入课堂理论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理论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所举的实例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能够切身体会到的,学生们对于家乡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当地地理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运用现状

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有这样的理念:“地理在各个级别的教育中都应该可以成为有作用,有活力,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学生终身认识和欣赏这个世界。”以此为发展纲领,全球的地理教育发展都进行了不断的改善与发展。在对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几个发达国家的地理课表进行研究发现,这几个国家都将当地理作为了地理教学中的内容体系。从实际出发进行地理课程的授课,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因此融入当地地理知识的时间也不长。当由于在教育改革中,我国结合实际国情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对当地地理的教育也渐渐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当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中,当地地理知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结合。在课堂上当地地理知识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及时间能力。同时,课后的实践作业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也促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当地地理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

1.随意性的案例选用

虽说将结合具体的案例会对理论课程的教授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资源生僻且有限,老师们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具有典型分析价值的案例。这无疑是加重了老师的备课压力。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老师们往往不能做出充分的准备。于是出现在课堂上临时提出一些或多或少与课堂知识相结合的例子。这些案例通常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有些部分甚至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或是老师本身出现记忆错误。这样不仅没有提升教学质量,更起到了反面的影响。

2.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

为了附和新课标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参与互动,一些地理课程设计了一些流于形式的课程模式。表面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且提供了充分的互动。但是并不具备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并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这之上,还可能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学生们不能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时间的冲突

经过新课改后,新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之以往更加的精炼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课时也相应的有所缩减,这让很多高中教师一时不能适应,仍然坚持教授老教材上的知识。但由于硬性要求,又不得不将当地地理知识加入课堂。这样并没有将当地地理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而是作为了附加的部分进行讲述。这样往往造成了基本课业无法充分完成的同时,当地地理知识的部分也无法很好的传授给学生。不仅加重了老师自身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谓是失此失彼,得不偿失。

4.不完善的评价体系

现今的评价体系中,对评价的课题通常有一定的误解。教学评价的客体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更要求老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评价结合当地地理知识的地理课堂,需要把对教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进行互补,才能得到比较科学有价值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 等. 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必修《地理I》使用情况评述[J]. 地理教育,2005年.

[2] 杨代虎.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

[3] 陈胜庆. 当地地理教育新论[M]. 测绘出版社,1992年6月.

[4] 曹传道.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当地地理教学研究[J].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1月.

[5] 李淑春.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选题乡土化[J]. 地理教学,2001年9月.

海湾的地理特征与描述 篇9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土壤和资源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经纬度位置(根据纬度写出热量带、高中地纬度)、海陆位置(地处某某大陆什么部、某某洋什么岸)、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

3、对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势( 高 低(方位))及起伏大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特征。典型地形的成因,沿海写出海岸线状况、岛屿、半岛多少。

例:描述我国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喀斯特地地貌发育。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气温特征:年平均气温高低、气温年、日较差大小。

降水特征: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雨季在什么季节。雨热是否同期。

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纬度、地势、洋流、海陆位置(受海洋的影响程度,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

降水量多少的影响因素:地形、洋流、海陆位置与洋流、气压高低、风的性质

5、气候类型的判断重点方法

先判断最冷月均温

(1)15度以上为热带,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最少月降水量也在100MM以上,年降水量一般在MM以上;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主要看降水,热带季风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至2000MM,最多月降水量一般有500左右,而热带草原年降水量一般在750至1000MM左右。

(2)0度以上15度以下共有三种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雨热不同期是地中海气候,冬雨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高温,最高月气温一般23度左右。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最高月气温一般也在23左右。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并且气温年较差小,最热月均温一般小于20度。

(3)0度以下主要是两种气候: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降水季风分配不均。

6、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1)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高低及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流速快慢。

(2)内流河水文特征: A、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汛期在夏季,影响因素主 要是气温B、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它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C、流程不长

(3)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

(4)分析河流的凌汛条件:温带河流有结冰期,河流自较低纬向较高纬度流动的河段。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入冬后较高纬度河段的河水开始封冻;春季较低纬度河段的河水先开始解冻。这样上游为水,下游为冰,水流不畅,极易冲溃堤坝,形成凌汛。

(5)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1.河流落差大;2.水量大。

例:三峡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处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6)河流航运条件评价:流量及季节变化;流速;冰期;含沙量,流域面积,有没有形成水运网络;有没有和其他交通方式相联系;经济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

(7)河流的补给形式: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往往形成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往往有夏汛)、地下水补给和湖泊水补给

(8)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7、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

① 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② 说明其走向及其稀密、大小特点。

如新疆的城市聚落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又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③ 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

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篇10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

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

①某日平均气温: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上一篇:《公共基础》第11章 附则(2010年5月考试学习笔记)下一篇:驾校优秀教练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