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2024-05-03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共10篇)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1

一、要在口语教学中遵循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1.学生生活的实际需求,是口语教学的真正动力

人类语言的产生源自社会生活的交往需求,实践证明口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就会失去学生渴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我担任本科班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曾经按照英语语法的深浅选择口语教学的内容,以规范发音和词汇使用作为口语教学重点内容。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常用语、口头语等没有作为口语教学的重点,学生们普遍存在管用学不到,学到不管用的感觉,致使他们对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于是调整了口语教学的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英语口语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学到更多源自生活实际,使用频率更高的口语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学用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材中有一课讲环境保护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加入了大家比较关注的PM2.5的概念,列举了一些最具新闻性的`口语要素。譬如发生在身边水污染现象(无锡太湖水污染,黄浦江死猪事件)、空气污染现象(城市基础建设扬起的灰尘,焚烧秸秆)、食物污染现象(肯德基的养鸡场持续使用抗生素、用不可食用的化学原料加工熟食)等等话题和生活中常会用到的词汇和句型,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感到所学的口语知识和技能更加实用、更加新鲜,从而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对话讨论,练习效果明显提高。

2.服务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口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人类的语言也是在为社会生活服务中得到发展的,如果不能解决外国人能听得懂中国学生所讲的英语,我们的学生又能够听得懂外国人所讲的英语,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丧失自信心。很显然,英语口语课程所要解决的并不是中国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而是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言语交流难题。所以要让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的英语交流、沟通中没有障碍,才是我们英语口语教学始终要追求的真正目标。为此,一方面利用外事接待与外国人直接进行英语对话的机会,掌握外国人口语会话的特点,作为及时纠正中国学生英语会话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还注意收集外国电台、电视台的音视频资料,作为锻炼学生英语口语听力和口语模仿力的重点内容。同时,也经常通过布置与外国人模拟对话的相关作业或练习,提高学生们说准英语和听懂英语的实际本领。为了让学生熟悉外国人日常的语音特点,我还有选择地推荐美国或英国电视连续剧中的某些人物对话,让学生们识别和判断外国人日常会话的词义和发音。譬如,外国人见面会说“What’sup?”,这并非在问“发生什么了?”而是引起注意,打个招呼而已。通过身临其境地观看外国影片,培养学生的外语语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真正掌握服务对外语言交往的真本领,增强他们与外国人交流和沟通的自信心。

二、结语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2

(1)研究对象。冠今中学在校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等方面的文献。2问卷调查法。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调查冠今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施陶行知教育思想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和精神病等9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和SPSS相关知识,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实践后结果分析。本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体育中加以实践,并进行了前后的对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因子比较实施前有显著性差异,人际关系和妄想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就表明在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效果。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1)陶行知教育思想改变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1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捕捉生活中的体育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知。联系生活学体育,把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例如,接力搬重物、接力爬楼梯等生活化的趣味运动。2社会化的教育内容。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我们体育课就应该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昆明火车站暴恐案”,教授学生快速跑以及一些防身技能。对学生进行篮球裁判培训,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提高观察判断能力。学习一些医护急救知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惨剧发生等。3创新化的教育内容。将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运用到体育课中,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橡皮筋用来替代栏架、跳高的横杆;栏架用来投射门、钻障碍;实心球用来代替保龄球等。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器材———用空饮料瓶装沙作哑铃、保龄球瓶或标志物等;用凳子制作“山羊”;用废旧蓝足排球制作“实心球”,辅助教学等。改造场地,提高场地利用价值———把篮球架改造成手球球门,利用篮球场地进行手球比赛;缩小排球场地,利用羽毛球的场地打排球等。另外利用体育节会徽征集活动、体育辩论赛等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陶行知教育思想改变了体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选择。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是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因此,体育课上我们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动作技能,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传统的体育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片面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学法指导,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被教师所操纵,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惟命是从,没有一点学习自主权,因而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教师教方法、讲要领,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变。

(3)陶行知教育思想改变了体育课中的师生关系。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教师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学生,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难免有学生不遵守纪律,但我们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善意地提醒他们而非传统的体罚或责备。当有学生对自身缺乏信心或心情低落时,我们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他们,给他们鼓励与信心,促进他们成长与成才,学生也会铭记在心。当他们调皮捣蛋或脆弱无助的时候,老师也能宽容谅解和给予帮助,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有成就感。

三、策略与建议

(1)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实现“生活教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永远超于文化的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升自我价值与成就感。

(2)鼓励与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学习的价值所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与进步。无论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现实价值与否,我们教师都应鼓励与表扬他们,同时提出希望,让他们保持进取精神,保持创新作风。

(3)实现从学生“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就如演员与导演的关系,导演主要做的是幕后工作,而非自导自演,唱独角戏,事倍功半。“学会”是客体被动地学,“会学”是主体主动地学,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学”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4)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需要成长;关心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需要呵护;成就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需要收获。不仅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当我们真诚地尊重、关心、成就每一位学生时,相信他们也会感受到,以此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愉悦。

摘要:研究分析冠今中学生心理现状与陶行知教育思想运用后的变化,能为实现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的教学目标,提供借鉴和帮助。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3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因此,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爱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孩子纯净的心灵,与孩子们静心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及时帮助、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开展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让孩子们通过回忆妈妈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会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照料;通过夸妈妈,让孩子能够想办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如: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给妈妈捶捶背,给妈妈唱一首歌,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情等让孩子学會关心妈妈;通过做蛋糕,让孩子亲手为妈妈做一个生日蛋糕,喂妈妈吃蛋糕,再次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我的好妈妈”的歌声中,孩子和妈妈共同感受爱的温暖、分享爱的快乐,浓浓的爱意溢满孩子的心间,爱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教育教学情境生活化,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阶段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较感兴趣,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置身于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之中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易于他们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小班儿歌《逗蚂蚁》,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蚂蚁宝宝,在蚂蚁妈妈的带领下尝试表演儿歌中展现的生活游戏情境,让幼儿感受儿歌句式的韵律美,学习朗诵儿歌内容,并通过观看各种美味菜肴的视频,引导幼儿尝试依据原创儿歌的句式结构创编出新的儿歌。幼儿在愉快的情境表演中,轻松学会了儿歌内容,初步积累了逗蚂蚁的经验,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践行“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连。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中班活动《我们居住的社区》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师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组织孩子走进社区,了解幼儿园所在社区的位置、名称,实地参观了社区里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各项公共设施,如:菜场、医疗诊所、理发店、水果店、超市、健身活动场地、宣传栏、阅览室、邮政所等等。通过实地参观让幼儿初步懂得了“社区”的含义: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一个社区的居民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一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从而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应该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的环境整洁,遵守社区的居民公约,做一名社区优秀小公民。合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社会的大课堂里积累社会经验,这为孩子逐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做”字上下功夫,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幼儿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幼儿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动手“做”,为孩子积累了宝贵的感性经验,它是孩子进行抽象思维的“根”和“源”。由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生理、认知特点,更加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其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4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一、拓宽课外阅读教材的意义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构成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凡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供课程教学之需的材料都可以称为教材。“编制课程的人,必须明了社会的种种需要,将他们分析起来,设为目标。再根据儿童个人心理之时期,能力之高下,分别编成最能活用之课程,使社会需要不致偏废,儿童能力不致虚耗。”陶行知这段话,提出了课程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合乎社会和个人能力发展之需要,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课程目标的高度概括和正确定位。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言大师吕叔湘和张志公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而这充满着灵动的课外读物将是孩子爱上阅读的第一本书,是70%的领路之书。由此,适当地拓宽课外阅读教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有好处的。

二、关注课外阅读教材的优化

课本必须教好学好,但也不能死守课堂只读课本,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诚如歌德所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的”为此,我们特别关注课外阅读教材的经典型和可读性。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要让他们喜欢课外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当我接触了绘本,了解了绘本后,我知道自己找到了让孩子快乐阅读的钥匙。在低年级一般会优选《古诗70首》、《新歌100首》、《语文新天地》以及绘本。而绘本优选《木偶奇遇记》、《精灵鼠小弟》、《笨狼的故事》、《小猪唏哩呼噜》等。绘本借助图画和文字的互动与融合,它能够表现众多文字书所无法表现的形象,而由于其形象、简单的特点,它又特别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其实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图画的吸引力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绘本可以称得上是天生的最佳读本。会选既要让孩子感到快乐有趣,又要让大人觉得有意味的绘本。如杨红樱的亲子绘本故事系列,书中的主人公是孩子熟知的动物,构思非常巧妙,情节的推进又非常自然。但是,在这简单的形式之下传达出的是深刻而结实的“内核”。《一片树叶,两只蚂蚁》表达的是“沟通”的主题,《小红船,摇呀摇》表达的是“爱”与“同情”的主题,《巧克力饼屋》表达的是“信任”的主题,《小迷糊兔》表达的是“自信”的主题,《寻找快活林》表达的是“幸福”与“善良”的主题。我们并不需要将主题提炼出来讲给孩子,而是希望让孩子在阅读(听读)的过程中,慢慢浸染,慢慢感悟。故事讲的仍然是道德层面和价值观问题,但表达得却一点不生硬。阅读这些故事,1

对孩子而言,既是一次阅读,又是一次心灵的“盛宴”。

在中高段,我们则提倡整本书的阅读。中年级主要优选《长袜子皮皮》、《吹小号的天鹅》、《爱的教育》、《鼹鼠的月亮河》、《嘭嘭嘭》、《我要做好孩子》、《乌丢丢的奇遇》、《我的妈妈是精灵》等;高年级则以《夏洛的网》《帅狗杜明尼克》、《小王子》、《屋顶上的小孩》《城南旧事》、《青铜葵花》、《草房子》等为优选对象。

三、活用课外阅读教材的策略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说明。“做中学,做中教”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先生课程方法观的生动写照。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以优选的课外阅读教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精典美文,领略名著课程,吟咏古今诗文,指导日积月累,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养成阅读习惯。

(一)整本书的阅读

1、教师大声读给孩子听。

老师通过大声读文本,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于一体,直接传达给孩子,当老师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营造的那份美好情感中,那种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说教所能代替的。如《爱心树》中的一幅画画有一棵大树和一只小男孩的脚丫,旁边的文字是“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看着这个小脚丫,孩子们就能想象这个小男孩是怎么向大树过来呢?有的想“这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一蹦一跳地向大树跑来。”也有的想“一个活泼调皮地小男孩,像小兔子一样从远远的地方窜过来。”这样的阅读,不正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吗?同时习惯了阅读图画故事书的孩子,不但想像力能够得到培养,审美情趣也能慢慢地提升。

在为孩子们读完了黄蓓佳著的《我要做好孩子》一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班级里就掀起好孩子热,师生共同撰写了读后感。我也喜欢孙奶奶。她以前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是她使金铃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我在班里的数学成绩还算好,没金铃那么糟。可我想更上一层楼。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告诉了我一个真理: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了,所有的光圈不全是由一百分组成的。这句话是这本书的作者黄蓓佳阿姨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好孩子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只要你身上有优点,你就是好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也都是好孩子。

大声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并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生活描写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浮想联翩、跃跃欲试进行续编(改编、创编)有趣的故事,记录曾经的生活。

例如:走进大声读课堂:《黄昏海的故事—来自大海的电话》

《来自大海的电话》讲述一个音乐学校的学生松原拿着才买来的吉他来到海

边,稍稍睡了一个午觉,醒来之后吉他已经坏了,六根弦全断了,四周没有人,这是谁干的呢?几天后一个用白纸包着的小包寄到了松原家里,小包反面写着怪里怪气的字:“螃蟹寄”。松原吃了一惊,打开一看,从里头滚出来一个手掌大小的白色海螺。原来海螺就是电话机。吉他是一群螃蟹们弄断了弦又修好了弦,感动之下松原把吉他寄存在螃蟹那里了。从此松原把这只海螺当成宝贝。

教师就是从读课题猜故事开始,以松原收到白色海螺为引子预测故事前后内容,在大声读的同时不忘学习积累优美的句子,让学生自读、自悟那份意境并且仿说句子。这样在倾听的过程中语言获得了直接的磨合。当然,大声读完后,要求当个小作家,进行续写,注意要求,语言风格可以模仿原著,也可以复述故事

2、小组读书会——同伴互读互听

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体现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这正是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其独特性,教师的大声读已轻松打开学生读的愿望和表达的思路,因此同伴互读互听已水到渠成。每次读书会前,给各小组分配阅读任务,轮流读里面的内容,及时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及对此书独到的理解,捕捉书中闪现的写作素材。阅读过程中几个小组在教室的不同方向,声音都是轻轻的,互相一点干扰也没有。因为小组读书会相对自由,教师必须对读书情况加以调控和指导。同时教师应轮流参加各小组的读书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引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样的读书会更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小组读书会的阅读作业一般比较简单,以免给原本快乐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

(二)单篇文章的阅读

教师职业不是简单的劳作,不是录音机,老唱片,而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面临的教育情景千变万化,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他没有一套固定的教育模式可以照搬,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套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创生出新成果,受过这种好教育的儿童能够将老师抛在后面”。

一般到了六年级,我们除了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外,还会增添《语文新天地》、《千字散文》等作为教材,教师会优选其中的几篇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例如作家刘桂莉的《空谷佳人》,写的是兰花的“幽”和“香”,以季节为序,介绍兰花的品种,以历史为序讲述兰花的美好品性,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熟知兰花品味兰花高雅的品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要让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乐,教师备课时就要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写完之后,老师进行检查、修改、完

善。这样的创造性教学也是自得其乐的。例如刘瑜同学在《千字散文》中选了一篇《你就是一道风景》作为教材,在班级里为同学们上课,有意思的是在教案中写上执教者和协教者的姓名,当然协教者是老师了。她在课始开篇说道:“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必别人少。只要你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那么,你就是一道风景!”更值得琢磨的是在朗读教学中,当一个同学朗读完了,接着她这样讲到:你的朗读像一杯白开水,谁能让它变成一杯浓郁的咖啡。在理解文中又重点积累了“炎炎烈日”、“皎皎月辉”、“巍巍山峦“、“苍苍林莽”。又如贝妮同学在执教《芳草青青》一课的结尾时说道:“同学们,我们一般写踏青之类的文章,都会写些什么?而作者采用的又是什么手法呢?接着,作者由红玫瑰触发联想,却不咏玫瑰而是咏烈士一样的“青青芳草”呢?要是你看到红玫瑰,又会想到什么呢?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如此教与学,做老师的在一旁听着能不暗自叫好吗?后来我还征集编写了一本同学们的教案集。后来陆续在每周留出一节语文课为学生所用,执教过的文章主要有《西湖梦》、《昙花的启示》、《论美》、《家园落日》、《芳草青青》„„从这些“教材”的题目中可以窥见一斑,不要小看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一边在模仿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边在创造新的学习方法,锻炼自己的能力。我们寄望学生能创造教育领域里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张颖:《<夏洛的网>作为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东北师范大学

[2]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行知教育思想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5

一、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创新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提倡解放、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近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

陶先生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迷信: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权威。我努力使学生明白:老师的知识、能力有限,所说、所做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研究得到的才是正确的;书上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就好,也许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如按照书上用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来检验物体是不是导体的方法,来检验一些导电能力不强的导体(如食盐水)时效果不好,还容易得到相反的结论。于是,我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想出了“增加电池”、“用生日卡片上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电珠”等方法。用自己改进了的实验方法做实验,学生们甭提多开心了,学习更投入了。由此看来,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质疑,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以往的教学中,在“做”这方面,老师往往包办代替,学生的分组实验总是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孰不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实验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干,而且多干。为了弥补学校仪器的不足,我总是收集“垃圾”,并废物利用制作自制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行进的》一课时,我把平时学生废弃的牛奶吸管拿出来让学生做检验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又如,在教学《反冲》一课时,我把从垃圾筒中捡来的矿泉水瓶加工一下后让学生做反冲实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干”的机会,我还采用“人人动手做一个步骤,共同完成实验”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

陶先生认为,传统教育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成为“小书呆子”。因此,他提出不要让学生“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创造能力。观察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正如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为此,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机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精密的观察仪器,使学生能观察,会观察,并通过观察获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时,我让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观察方法观察花的构造,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花的构造,观察到了胚珠。兴奋之余,学生研究的 兴趣更浓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释,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敢于提问,是勇于探索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敢问,就是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提出异议。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是对“已知”的超越,是创造的开始。正如陶先生诗中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此,课的开始我总是让学生充分提问,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研究中我也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解决;课的结尾,我又让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问题。慢慢的,学生养成了敢问、爱问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因此,他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教学《恐龙时代》一课时,我利用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常州恐龙园边游玩边学习;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和学生一起到田里捉蝌蚪,研究蝌蚪;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学生们到马路上、工厂里调查污染源,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保护空气的创新方案……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并对此进行创新刚按设计或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圆周长直径测量仪”、“拖把鞋”便发明了。由此看来,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生就会有所创造。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自主学习所渴望得到的东西。

陶先生认为,解放学生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遵照陶先生的思想,我在科学教学中从不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太满,总是腾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他们渴望的东西。有时让他们做做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实验,有时让他们看看相关的课外书,有时让他们交流一下跟课文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教学了《电磁铁》后,我让学生设法制造一个磁力足够大的电磁铁,学生们各个兴趣盎然,连下课都忘了;又如学习《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高低》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制橡筋琴等,结果一个个声音动听的小玩具产生了。创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要你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做到三个结合,教学做合一。

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笔者觉得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十分的重要。

(一)眼与心结合。陶行之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克隆、英特网、核电等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成就,就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因此从小经历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同样将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和美好生活打下扎实在基础。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树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有了这些“心”的准备,再带领他们去实地经历一次 “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最后再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棵“我的大树”。学生持续经历这样的眼与心有机的结合后,不仅将逐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有效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二)手与脑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做到手脑并用,手脑双挥。教学正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科学教学模式已从以往的“问题——实验——结论” 发展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交流”。新增加的“猜测、设计、交流”等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实践表明:(1)实验猜测,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物体的毛细现象”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猜一猜“你觉得水会自己上升吗?”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知识经验,学生会予以否定。但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干毛巾轻轻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经过思考,学生思想上开始认为有可能了,老师再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2)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把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探索增大物体的摩擦力的各种方法。并允许学生边操作边思寻办法……这时,有的组就想到了用蜡不均匀地涂在本是光滑的玻璃板上,制成了一个粗糙的平面,这就是一种大胆创举,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意外收获。(3)实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 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三)行与知结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他认为: “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1)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6

十连中心学校 陶征礼

【文章概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要求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不断弘扬陶行知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因材施教”的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帮扶转化学困生和德困生。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基本要求的具体实施。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帮扶转化学困生、后进生?如今本人将在平时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点浅薄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意在于今后更加深入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改善学困生的转化能力,为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陶行知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帮扶转化学困生、因材施教,关爱,尊重。

【正文】 我国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半个世纪之前主动放弃了在美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回到满目疮痍、贫困落后的旧中国,用他自己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劳苦大众的教育之中,其自己并坚信“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英与智之;觉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提出了教育是兴国之本的主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宝贵的思想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誓言激励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虽然时代不同,但他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富有出色的创建和创新理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永远值得我们探研和弘扬。陶行知的一生是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光辉一生,他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永远引领和激励着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的工作者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他的教育思想、改革创新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必将指导和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广大从教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陶行知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予以施肥、浇水。这叫因材施教。”他又提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足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等等理论和观点,对我们当代所进行的因材施教、转化学困生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更需要我们学校教育转变观念,敢于改革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合格人才。使他们在“立足点上求平等,出头之处谋自由”。深刻领悟和践行陶行知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认真组织开展好教育教学,把每个学困生转变好,不让他们成为“次品或劣品”而走向社会,这是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实应做的工作。其实也是难做的事情。每年的中、高考之后,从老师到每个学生家长,从社会各界到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领导,他们只关注一个学校的升学率,特别是考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人数,很少有人愿意去关注那些线下的、落榜的学生。要知道他们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成员。从教书育人、工作实践中,本人得到了一些启示,也积累了一点经验,现概述如下:

一、用爱感化,用情引领,精心培育,尊重学生,让每一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与温暖。“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还告诉我们:首先、作为教育者,需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例如我们班级有31个学生,这31个学生基本上来自于31个家庭,这31个家庭的经济文化状况、家庭成员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爱好等各不相同,这些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变成学困生的。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授课老师都要认真仔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家庭情况,建立有效的联系,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有较好效果。一生一方法,避免工作简单粗暴,做到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其次、作为教育者,要用真爱温暖每一个孩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孩子,他们缺乏的就是真情关爱。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刚入五年级时,在外打工的父母亲突然离婚了,父亲感情旁移,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外出打工,一隔几年不与家里联系,把孩子丢给了70多岁的奶奶本来活泼好动的孩子一下失去了平时欢声笑语,从此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而且变得沉默寡言,有事还爱发脾气,谁说他就和谁吵架,作为负责该班工作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感到心痛。连续多次家访,了解他家庭的困难,多方打听孩子爸爸妈妈之去向,与其爷爷奶奶一起商量共同照顾孩子的办法,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孩子也很懂事,逐渐明白了老师的心意和苦心,一次家访时,他奶奶在谈话中告诉我。他的生日快要到了,我说:孩子,在你爸爸妈妈回来之前,你的生日就由老师和你一起你过吧。在他生日那天,利用班会时间,我买来了蛋糕,在全班同学祝福的歌声和鼓舞的掌声中,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同学们的温暖。从此,他学习比以前认真多了,表现较从前也好多了,现在已在我们县城的第一中学就读高二了。再者,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帮孩子树立信心。孩子的自尊、心灵就像花朵一样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呵护孩子的自尊只有像园丁保护花朵一样细心,才能让每一朵花绽放地更加绚丽。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的自尊经常在不经意间被伤害得无地自容。所以,真爱、真情和尊重就是真教育,是架起师生之间心连心的桥梁,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法宝。

二、帮扶学困生转化,因材施教,用进步伴随每个孩子快乐成长。早在很多年之前,陶行知就提出了“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他说:“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必须和陶行知所说的一样,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分类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种各样不同、分门别类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真正践行陶行知的思想,只有通过分;分类教学,帮扶学困生转化,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 孩子的进步,才能让他们在快乐、健康成长。那么,什么是分类教学?所谓分类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分类教学实际上就是陶行知“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具体实施和展现。分类教学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只有实行分类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少数学困生进行帮扶和转化,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也就有了共同的着力点。分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进步,特别是要帮助转化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益,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优秀学生。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7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而传统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教师主观的传授,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反应,从而形成学生缺乏多层面、有深度的思考,“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没有统一在“做”上。鉴于此,笔者努力感悟,认真实践,在化学教学中以“教学做合一”为基准做了一些尝试,谨以化学教学中《氨》一节为例,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氨》这节课中,喷泉实验是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可分课前准备、实验和总结三阶段,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该实验。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程序操作并不断启发、剖析讲解,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实验前的准备阶段,教师重点启发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烧瓶内部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好学风,并为下阶段提出问题奠定基础。实验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边操作实验、边观察并记录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同时提请学生思考:实验的现象是有喷泉形成,但喷入烧瓶的溶液为什么变成红色。在实验后的总结阶段,教师先让学生讲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述现象的能力。而后,提问学生:烧杯中的溶液是无色酚酞,喷入烧瓶变成红色说明了什么。在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深提问:为什么氨的溶液呈碱性?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经学生充分思考和议论后,教师从物质的原子结构讲解:氨分子中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其中3个单电子与3个氢原子结合成键,还有一对孤对电子可结合分子中氢离子使水中有相对多余的氢氧根离子,从而使溶液显碱性。在学生明白了喷泉实验中氨溶液呈碱性的原理后,教师再结合实验课进一步引深讲解: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在喷泉实验中有喷泉形成,喷入烧瓶的溶液变成红色,这是观察到的现象,而氨溶液呈碱性的根源在于物质结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这样讲解容易使学生掌握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对现象与本质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氨的实验室制法中,教师可分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促进本部分知识良好结构的形成。

第一,实验前教师先向学生明确制取气体的主要内容,即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学习。第二,给出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框架,讲解实验装置及实验要求。第三,结合实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在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下,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本次实验制取氨气的装置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因此制取氨气可用制取氧气的装置。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不难总结出这样规律性的知识:凡是需用固体加热分解或固体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的均可用制取氧气的装置。第四,完成实验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氨气的收集和检验是本此实验的最后环节,教师可先讲授一般气体收集的种类、方法和条件,然后再重点讲解氨气的制取、收集和检验的方法。在检验环节中,教师首先讲明应根据被检验气体水溶液的酸碱性决定选择何种试纸;因为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这样,学生掌握了检验环节的要点,又学到了检验的方法,完成了本环节知识结构的构建。

3 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在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中,教材中给出了一种方法,但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完成这个实验。因此,教师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验中,有的学生设计用两个玻璃棒各蘸浓氨水和浓盐酸,然后再将两个玻璃棒蘸有试剂的一端相互靠近但不接触,立刻会看到有明显的白烟生成;还有的同学用2支粉笔代替玻璃棒同样也能观察到上面的实验现象。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亲自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教材中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再用干燥的烧瓶收集,而后按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但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和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5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工业品,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氨可用来制铵盐、硝酸和纯碱,制铵盐的实验比较简单,可让学生实践;而用氨制纯碱反应复杂,不需学生全面掌握,但教师可讲其主要过程,并以此为载体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激发学生对民族工业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199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1985.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8

关键词:教育思想;创造教育;六大解放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新理念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理论对当时社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昌。”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

今天,创造教育的思想仍对教育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对教师有着非常重大的启示,教师需要从那种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转变过来,积极适应自己的角色,做创造型教师,培养创造型人才。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号召,其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就要求我们给学生以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这种教育思想在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

一、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堂氛围,不能膜拜教师,迷信教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擦亮眼睛,实事求是地看。

在进行《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时,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破坏,我要求他们去找找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现象。于是,之前常常被学生忽视的学校门前的河沟、家门前的垃圾堆、小吃摊前的油污,甚至连班级中没有及时清理的纸篓都没有逃脱这些学生的“法眼”。这也使他们更加清楚地知道,原来自己的一舉一动都可能在无意中造成对自己身边环境的破坏。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的双手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手来,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屏》这一课是一篇小品式的说明文,文中介绍了许多屏风的种类和材质,为了能在学习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就安排他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制作一个屏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止境的,他们制作的屏风不仅形式新颖、材质独特,而且上面的图画非常精美。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创新能力。

三、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多媒体制作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展现出来,再组织学生学习斑羚们一对接一对飞渡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的机会多了,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但课堂上学生问的机会并不多。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要把问的权力给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十个有价值的问题更重要。”老师的激励和表扬会提高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因此,课前预习的质疑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读课题时提出问题,课题是提纲挈领的,抓住课题的中心词提出问题;读懂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提出问题;当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内容碰撞阻塞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生成中对产生的疑难提出问题等等。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要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囿于课堂,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来丰富语文知识。比如,上语文实践活动课时,就应该让他们在大自然、在社会中开阔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有条件时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到街上、商店前的广告标语中找错别字;带领学生去春游、秋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等等。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

学习语文要讲究劳逸结合。老师上课要讲究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明生动,教材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整个一堂语文课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在对学生进行“六个解放”的同时,老师一定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1)要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老师要积极引导,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把属于自己的时空很好地利用起来。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就是要少一点依赖性,多一点独立性,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地自动地学习活知识,学会及时地学习新知识。自由地学习就是灵活地、愉快地学习,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2)要激励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陶先生自幼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问倒老师,是一份激励学生敢问的活教材。勤问是一个人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要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是经过一番思考后的问。问到底,这是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陶行知思想的精华,对语文教学的启迪是深远的。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务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把陶行知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让陶行知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熠熠闪烁。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9

[摘要]: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感受到陶行知这位伟大教育家站在教育之巅来指导教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够发现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迸射出的智慧之花。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思想 地理教学

陶行知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创立了“生活教育”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粹,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将“教学做合一”理论用到实处,真正发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师范院校要根据本学校的教学特色秉行“陶氏”原理,将其理论内涵指导实践,改革旧教学模式,创立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陶行知清楚地认识到,要增进学生的学问和智慧,仅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他在所创办的学校中都特别注重各种教育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在晓庄师范,他把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以此激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用书。在育才学校他把创造学问之气候确定为育才学校四大创造活动之一。他说:“气候是生物生长之必要条件。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平时所谓气候是空气与热之变化所致,学问之气候也可说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

陶行知还在育才学校的师生中开展了创造月、创造年活动,设立了创造奖金,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大促进了师生研究学问,开展创造活动的热情,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以生活为中心,将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

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活在不断融合,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充满蓬勃的生机。他认为,“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育,“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学内容应该是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生活化,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趋向,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由学校、由社会、家庭延伸,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促进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沟通,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三、教学做合一、将地理学习方法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鲜明地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他认为,“做”是一种实践,一种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一个过程。他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的基础上又加上“行动”的环节,成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这六步思维法,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我们今天新课改呼唤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探究式学习,以“做”为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即如何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学会学习与创造发明还有一定距离,但随着世界知识迅速总量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转移到了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五、追求课堂诗意,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教学项目,可以让学生“做中学”,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这正符合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课堂有掌声、笑声和歌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常常以严师自居,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生的关系难以融洽,情感难以沟通。因此教学或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陶行知先生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对“民主的教师”作了如下定义: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小孩子学习,„„他还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信地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勤动手;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

参考文献

口语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性论文 篇1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创办了晓庄学校、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大力推进平民教育运动,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创立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篇章。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前的新课程实施仍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目前的新课改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并将此作为晓庄学校的校训。他认为,学生学习,要动脑动手,手做了工,脑筋就变化了。一经变化之后,手与脑筋互相长进,才可以产生力量。他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来教育广大师生:“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段顺口溜充分反映了他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课堂教学,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深切体会到了“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深远意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举例来说明在新课改实施中“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小数第十册)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正方体的一些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多次实践,打破教材内容编排框架,将长、正方体的认识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同时认识长、正方体。这一内容的教学能很好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充分运用这一思想来指导教学,效果很好。一是教学前,组织学生预习,贯彻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动”起来,“爱”起来,“想”起来。

组织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剪一剪,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迫切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找一些长、正方体的物品,如牙膏盒、香烟盒、食用油、酒的纸质包装盒等,不要太大的,能轻松拿走的,大的长、正方体物品的名称记在本子上备用。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轻巧的长、正方体的物品集中起来,形象风趣地比喻为让它们聚一聚,开个会,要求学生你替它们说说话,发个言。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长、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将一个长方体的物品包装盒,用剪刀沿着它的棱剪下来,看看可以剪成几块,想一想,每一块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相同的块?并要求学生将找到的长、正方体的小物品带到学校作上课用的学具。

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手脑并用,玩起来,动起来,想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为新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课前的“教学做合一”。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是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合”起来。

首先,为方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积极参与讨论、发现、总结,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上课学习,将带来的长、正方体物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深深感知到:在生活里,长、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是很多的,长、正方体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所学的长正方体知识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出一个长方体,右手拿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举起来。教师问,同学们为什么没有拿错?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教引下,让学生一起自己找到长、正方体的相同点,不同点。这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精彩之处。

再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沿长、正方体的棱进行剪割,一个学生用剪刀剪长方体包装盒,一个学生剪正方体包装盒,长、正方体剪下来的“块”分别放,进行拼一拼,玩一玩,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后集体回答,长、正方体各剪了几剪刀,为什么?长、正方体各剪成了几块,为什么?长方体的每块可以分成几组,为什么?正方体的每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学生动脑动手中,对长、正方体的知识有了认识,并得到深刻的印象,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最后,结合教材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动脑动手制作长、正方体,进一步加深对长、正方体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制作长、正方体,学生一定会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对学生的制作作品进行评比、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奖励,一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正方体,想一想,我们教室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如何确定教室的大小?为学习长、正方体的容积打下基础

课堂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设置教学悬念,通过学生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小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比较、发现、归纳、总结,通过教师的热情鼓励表扬,在老师的教引下,让学生手脑并用,动起来,学起来,做起来,用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三是教学后,贯彻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 “灵”起来,“巧”起来,“能”起来。

组织学生动脑动手,利用长、正方体物品包装盒进行劳技制作比赛,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劳技作品。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制作中,取得新的进步。教师组织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作品的评比活动,将学生亲手制作的优秀的有创意的作品,在教室集中进行展览,评出奖第,用“光荣榜”在教室进行公布,用“家校通”告之家长,进行全班隆重表扬奖励,掀起班级学习的高潮,给学生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上一篇:解析几何专题训练下一篇:六大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