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意思

2024-04-29

惊蛰的意思(精选14篇)

惊蛰的意思 篇1

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预示着春耕时节的来临,勤劳的农民伯伯又要出来耕种了。但是对于现代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惊蛰的意思,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惊蛰的含义有哪些吧。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以前有人说“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这是不对的,农历与公历日期是较大的出入。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节气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升温春捂坚持“一不三要”

春捂要怎么捂

要坚持“一不三要”原则

“一不”就是所有的“捂”都以不会出汗为宜,

“三要”则是:首先,要注意“上薄下厚”的原则,减衣先减上衣,再减下装。

其次,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要继续捂,以免着凉。再次,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用捂了。

惊蛰期间“春捂”尤为重要

惊蛰饮食少酸增甜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此时节还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鸭血性平,营养丰富,养肝血、治贫血,是保肝的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作用。鸭血菠菜汤可养护肝脏、疏理肝气。新鲜水果蔬菜中,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可以清热泻火;山药、莲子、银耳等,可以扶正祛邪、滋阴补肾、健脾和胃。

农忙季节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重要意义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惊蛰的眼睛 篇2

溪水化开,溪石上的涡虫们呆呆地望着天空。涡虫是一种扁形动物,样子真的像扁片儿,喜欢在清水中生活。当它们趴在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头顶有两只“眼睛”,细看如同“斗鸡眼”,就凭这双眼睛,把涡虫叫做萌物毫不夸张。不过对于涡虫来说,“眼睛”的称谓还真不够格:这双眼睛只有简单的感光功能,虽然结构看上去有点像反射望远镜,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根本看不清东西。这种结构叫做眼点还差不多。

大地渐暖,土壤中的另一种萌物开始舒展身体——鼠妇,也就是那种遇到危险团成球,被叫做“西瓜虫”的小东西。鼠妇属于节肢动物,喜欢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生活,它们的眼睛比起涡虫来说要高级不少。如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在它小小的脑袋两侧各有一个黑点,每个黑点由几个更小的黑点组成——这就是复眼结构。复眼通常来说不仅能够感光,还可以成像,但鼠妇生活的环境阴暗,用不了多少感光能力,一双最为简单的复眼,足够了。

不少人会问,这些蜂或蝇看到的世界会是什么模样?首先它们看到的影像非常快,另外它们看到的世界颜色并不与人类相同——昆虫能够感知到更多的紫外线,花朵中有很多紫外的花纹,只有它们才能看到。为何有此等优待呢?这也没办法,花朵们还巴望着蜂、蝇们为它们传宗接代,于是用紫外波段的花纹标记了劳动的奖赏——蜜源所在,蜂、蝇们看到后欣然赴宴,当然也顺便完成了花朵们交给的任务。如此心有灵犀,可是历经了千万年才达成的默契。

与生活在黑暗中的鼠妇不同,频频访花间草的昆虫们需要非常发达的复眼,比如膜翅类的蜂类,通常长有两个巨大的黑色复眼,如果用显微镜拍摄,形如头戴黑墨镜的特工。与之类似,也喜欢访花的双翅类比如蝇类,也拥有巨大的复眼,但复眼的颜色多样,有果蝇那般鲜红的,也有食蚜蝇那般暗红的,还有虻类那般绿色带花纹、黄色带黑斑的。这些复眼各有特长,但有个统一的特点:可以高速处理图像。

惊蛰是什么意思及含义 篇3

【一】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二】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惊蛰的含义 惊蛰节气的农事概要 篇4

惊蛰节气预示着春耕的到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农事习俗

东北地区

全面开展耙压整地工作,秋翻地碎土耙压耢地,顶浆塌垄,春趟沟,秋挑茬地春合垄。山坡地和不宜保墒地顶凌播种谷子、春小麦、大麦和油菜。起粪、送粪和拍坷垃。山林防火。

华南地区

“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解冻后抓紧耙地,多蓄水分。冬小麦普遍返青,追肥、浇水。早春作物播种,山药育苗。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西北地区

“过了惊蛰节,耕地不停歇”。春麦播种,春玉米耙耱保墒。冬麦田防禽畜为害。

西南地区

春收作物追施穗肥,加强薅锄,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南部和北部河谷播第一批双季早稻,其余地区播早玉米。甘薯育苗。抓紧翻犁板田板土、整理秧田、积肥造肥、处理种子等工作。

华中地区

麦田肥水管理,看苗追拔节肥、看墒、看苗、看天浇灌拔节水。中耕除草壅根,防治病虫害。甘薯温床育苗。准备早稻育秧,春马铃薯切块催芽。油菜叶面追肥,防治病虫蔓延。棉田整地进粪。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成年茶园轻修剪,防治虫害。继续植树造林。加强畜禽防疫。

华南地区

继续播早稻,培育壮秧,整理本田。中玉米播种,间苗、定苗。早玉米中耕、培土、迫肥。小麦收割。早黄豆播种,种春植蔗,春植蔗收获,处理宿根,秋植蔗中耕追肥。

华北地区

惊蛰时节话“春捂” 篇5

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季节。从气象角度来说,这是由冬寒向春暖过渡的时节,也是阴退阳长和寒去热来的转折之期。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 “春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人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

“春捂”意义何在

首先,“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6℃~37℃之间,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舒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其次,“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冷风来袭,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再者,“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交替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应注意什么

衣服要递减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个阶段不能一下子脱掉过多衣物,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情况逐渐减少。

“捂”而有度“捂”就是说衣服仍应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说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

惊蛰节气的谚语 篇6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谚语吧,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谚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惊蛰节气的`谚语,欢迎大家分享。

惊蛰节气的谚语1

1、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2、庄稼歉收一年苦,不修水利代代穷。

3、天暖花开温升高,畜禽打针防疫病。

4、投饵夹套挖堵灌,鼠想逃命万不能。

5、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6、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7、二月打雷麦成堆。

8、惊蛰断凌丝。

9、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10、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11、大麦豌豆不出九。

12、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13、麦子锄三遍,麦缝像条线。

14、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15、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惊蛰节气的谚语2

一、地化通,赶快耕。

二、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三、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四、地化通,见大葱。

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六、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七、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

八、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九、家禽孵化黄金季,牲畜普遍来配种。

十、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

惊蛰节气的谚语3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麦子锄三遍,麦缝像条线。

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麦子锄三遍,皮薄多出面。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赶快耕。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冬耕无早,春耕勿晚。

春耕抢墒,秋耕抢时。

先耕高亢,后耕淤洼。

先耕白塘土,后耕淤泥头。

光耕不耙耢,满地坷垃墒跑掉。

胶皮轮,拖拉机,跑运输,耕耙地,抽水、打轧高效益。

挖地如挖粮,整地如修仓。

要想收水稻,田埂先修好。

种稻靠埂,种麦靠沟。

挖塘修坝,旱涝不怕。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

打井修渠能防旱,丰收靠人不靠天。

种不好庄稼一年穷,修不好塘堰一世穷。

有地有井人当家,有地无井天当家。

只靠双手不靠天,修好水利万年甜。

靠天吃饭饿断肠,脑勤手勤粮满仓。

旱年收不收,全在井和沟。

种地不修沟,好比遭贼偷。

春天不开沟,夏水无处流。

田间开条流水沟,旱了涝了都能收。

求天不如挖地。

常向天上望,不如地下挖个塘。

有田无塘,好像婴儿没有娘。

旱田变水田,一年顶两年。

小麦连年收,就怕偷懒不挖沟。

旱田靠沟,水田靠埂。

地堰开了口,跑了粮一斗。

东逛西串,不如挑沟垒堰。

明排暗浇有三利,防旱防涝还增地。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单纯依靠禾苗焦。

打好机井配好套,不怕黄河水不到。

以河补源,以井保丰,两套准备,不致落空。

来水不过三五天,错过机会河道干。

来水昼夜连轴转,莫待水光干瞪眼。

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种树木。

种树十年,强似种田。

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

一代栽树,辈辈幸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要文化,山要绿化。

栽桑栽桐,子孙不穷。

核桃树,万年桩,世世代代敲不光。

柿子核桃寿命长,子子孙孙吃不光。

百株核桃十五年,赛过百亩好良田。

核桃树,摇钱树,哪里栽,哪里富。

人均百棵树,等于建金库。

家有一片树,不愁吃和住。

家有五棵白果树,男婚女嫁愁不住。

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

一年栽桑,多年养蚕。

栽桑如栽摇钱树,养蚕似得聚宝盆。

宅旁栽上几棵杨,十年就能盖楼房。

四年椽,十年檩,十五当梁够标准。

栽上葡萄喝美酒,种好桑柞穿丝绸。

栽杨树、盖高楼;种核桃,吃上油。

平原绿葱葱,旱涝无影踪。

树木成林,风调雨顺。

城镇变绿海,除尘少公害。

洪涝灾害轻与重,树多树少大不同。

惊蛰相关的诗句 篇7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游景仁东园

(宋)苏辙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一雷惊蛰始 篇8

惊蛰来了

作为一个节气,惊蛰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当时称“启蛰”。到了西汉景帝时,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名惊蛰。唐初曾改回启蛰,后来在僧人一行创制的大衍历中又采用了惊蛰。此后,惊蛰一名一直沿用了下来。

在古人的描述中,惊蛰是蛰虫始出、蛰虫咸动的日子。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惊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古人看来,蛰虫之所以出走,是因为天空开始打雷。因此,“雷乃发声”与“蛰虫始出”构成了惊蛰节气最主要的外在表征。这在古人的诗文中也有体现,如宋代诗人张元干《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按古人“候应”之说,惊蛰有三候: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初候,桃花开放;5天后,仓庚开始发声,仓庚也作“仓鶊”,即黄莺的别名;又过5天,鹰化为鸠,古人认为,仲春时节林木繁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鹰不得食,因饥饿而变成了布谷鸟。

惊蛰是田家开始忙碌的日子。中唐诗人韦应物有《观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等等。

田家忙过了春耕,接着便是春种。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二月:阴冻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水处。可种植禾、大豆、苴麻、胡麻”。我国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农事内容并不一样:在北方,“惊蛰春分天气新,大麦豌豆种纷纷”;在南方,“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惊蛰也是田家占验天气和年景的日子。在浙江杭州,农谚讲“未蛰先蛰,人吃狗食”(言惊蛰前闻雷,主岁凶),“惊蛰闻雷米似泥”(言米贱),“惊蛰寒,秧成团;惊蛰暖,秧成秆”(言寒则秧枯萎,暖则勃兴),“雷响惊蛰前,四十九天日不见天”(言久雨)。在陕西澄城,也有“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的谚语。

驱虫活动

惊蛰是“蛰虫始出”的日子,也是民众防虫、驱虫的日子。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就记录有古人驱虫的方法:“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延至后世,惊蛰驱虫成为全国各地流传最广的习俗活动。

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沿用撒石灰避虫蚁的方法。在湖南兴宁县,惊蛰前一天,人们用石灰布硙柱、墙垣、屋脚,以辟虫蚁。惊蛰当天,不扫屋,不宜雷。在湖南嘉禾县,人们称惊蛰日为“蛇生日”,头一天晚上,人们用石灰遍撒墙角屋隅,边撒边念“惊蛰惊蛰,蛇蝎生日。一棍打倒,四脚笔直”。在湖南辰溪县,惊蛰前夕要用石灰画出弓矢的造型,还要撒灰于阶除,以辟蛇虫。

除了撒石灰,也有用灯照避虫的方法。在浙江瓜洲,惊蛰日的晚上,人们点燃春节敬天地留存的红烛,在屋内、庭院四处燃照,口念“惊蛰照蚊虫,一照影无踪”,据称,此举可以保证一个夏天少见蚊虫。

又有吃炒豆驱虫的习俗。在浙江,人们把腊月二十三送灶时留存的糯米饭加糖炒成粒,家人分食之,俗名“炒虫儿”;在山东,人们用蜜拌豆炒食之,也称“炒虫儿”;在陕西,人们把盐水浸泡过的黄豆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里受煎熬。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惊蛰吃炒豆驱虫的习俗。在广西金秀县,当地的瑶族同胞惊蛰日要吃“炒虫”,所炒之“虫”其实就是玉米。“虫”炒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抢着吃,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谁嚼得最响、吃得最快,大家会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在山西的雁北地区,惊蛰日家家户户都要吃梨。“梨”“离”谐音,俗信此举可使人们与虫害别离,可保年景丰收。

其他习俗

在山西,惊蛰吃梨的说法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晋商渠家的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洪武初年在上党和祁县两地以贩梨为业。后来有了积蓄,在祁县县城置办房产定居了下来。清雍正年间,渠家第14世祖渠百川,逢惊蛰之日欲“走西口”创业。临行之时,其父取出一只梨让他吃,告诉他先祖以贩梨起家,吃梨可以缅怀先祖创业之不易,激励他要光宗耀祖。此后,惊蛰吃梨在当地成了风俗。

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入味为酸,对应人的“五脏”为肝。春天北方气候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的说法,“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功效。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春季吃梨有利于健康。

南方的客家人惊蛰日要祭雷公。客家人认为,“天上雷公,地下舅公”,雷神是惊蛰的节气神,司掌年岁丰稔,惊蛰闻雷则年岁丰稔,惊蛰无雷则年景歉收。因此,每逢惊蛰日,客家人便摆上供品,焚香烧纸祭祀雷公,以祈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广东、香港等地的民众惊蛰日要祭白虎。俗信白虎是老虎五百岁的化身,是口舌、是非之神,每逢惊蛰日就会开口伤人。因此,为免遭是非,惊蛰这天民间要祭白虎。祭拜所用的白虎用白纸制作而成,身涂黑斑纹,嘴角有一对獠牙。拜祭时,要将生猪肉抹在纸虎的嘴上,象征白虎吃饱了,就不再出口伤人。祭过白虎,还要打小人。打小人一般在桥下等相对阴暗的地方举行,人们以纸偶等为象征物,用木屐不断拍打纸偶。拍打时,口中还要不停地念叨“打过小人行好运”“打过小人升官发财”,认为通过此举能赶走身边的小人,免遭是非。

除此之外,传统粤剧也有一出《祭白虎》的剧目。《祭白虎》是粤剧每到一个新地点演出时的开台戏。整出戏只有两个演员:一个演武财神玄坛,开黑面,着玄衣朱裳;一个饰白虎,着虎衣,戴面罩,赤着脚。表演时,两个演员只有动作没有台词。舞台上施放鞭炮,表示开场。先是财神跳大架,踩遍舞台四角,以示驱除煞气。接着老虎上场,象征性地取食猪肉,食后把猪肉扔到桌下。然后二者搏斗,财神制服白虎,骑虎下台。锣鼓声止,全剧结束。在粤剧《祭白虎》一共五六分钟的演出时间内,舞台上下始终笼罩着神秘的氛围,并有着诸多的禁忌:锣鼓声不止,人们不能随意说话;白虎叼过的猪肉不能扔下台,认为砸到人不吉利;演出时,后台的人不能呼唤人名,认为被白虎听见会倒霉,等等。这多少带有古老傩仪的味道。

【责任编辑】王 凯

惊蛰节气的由来 篇9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

惊蛰节气的习俗: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除虫

我国地域辽阔,蛰伏的动物并不一定在惊蛰时节结束它们的冬眠,但是许多地方的人们都习惯在这天举行一些活动。以避免虫蚁的伤害。

陕西、甘肃、江苏、山东等省份,人们把黄豆、芝麻之类的农作物放在锅里翻炒,发出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嚼啪蹦跳之声。

黄豆、芝麻之类炒熟了。一家男女老少争相抢食炒熟的黄豆、芝麻,称为“吃虫’、意喻人畜无病无灾,庄稼不生害虫。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害虫。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在江苏邢江,这天晚上要点燃元正时敬天地留存的红烛。并各处燃照,边照边念“惊蛰蚁虫,一照影无踪”,据说这样一来,夏天蚊虫会少。同时还要用送灶的糯米饭加搪炒成粒状,俗名“炒虫儿”,家人分食。在江西分宜、广西灵川等地,家家户户用石灰撒在屋隅及墙下以杀虫。在湖南fa陵、江西萍乡,民众习惯在屋里燃放爆竹,祝曰“惊蛰惊蛰,爆得虫脚笔直”,叫做“爆惊蛰”“惊蛰虫”。

惊蛰炒虫食虫习俗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惊雷惊醒害虫,在浙江宁波,惊蛰为“扫虫节”,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是一种巫术仪式,意味将一切害虫的“扫除”。

在民俗中,扫帚什么都能扫,如扫除妖魔鬼怪、扫魂、扫除疾病、扫除晦气、扫除虫害。民间旧时送葬,棺材后头挂把扫帚,用来扫魂,以免死者把魂留To如遇上虫害,江浙一带就家家户户纷纷将扫把插到田头地间,以请扫帚神来帮助消除虫灾。

惊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活动之时,因此客家先民主张早期灭虫。惊蛰日,汀州客家还有做芋子叛或芋子饺吃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赣南上犹、崇义甲带以及吉安遂川客家,惊蛰日上午,农家将谷种、豆种、南瓜、向日葵籽及各种蔬菜种子取一小撮放入锅中干炒,谓之“炒虫”。

炒熟后分给自家或令肠居小孩食之。据说如此一来可保五谷丰收,不受虫害。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部分内容摘自金羊网—羊城晚报)综上所述,各地多有“炒虫”习俗,但千里不同俗,很多地方是把芝麻、黄豆等放在锅中爆炒,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

流行于广西忆佬族、云南丽江傣族以及其他汉族地区的“炒虫”习俗,则是直接将昆虫放在锅里炒熟,作为美食。

湖北土家族民间有“射虫日”,于惊蛰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以模拟射虫的仪式。

遂川县城居民,早年也有惊蛰日杀虫习惯,在房前屋后的墙基、畜栏、厕所等处撒上生石灰,在桃木果树下喷洒石灰水,菜园中也撒一些石灰粉末,以杀虫、防虫。

鲁东南一带,二月二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以彩纸、秸草或细秸秆成串悬于堂屋梁上,谓之串龙尾。还有主妇敲面瓢,边敲边唱咒语:

“二月二,敲瓢叉,十窝老鼠九窝瞎,还有一窝不瞎的,送给南岭老八家。”“老八’指专吃老鼠的蛇。

其实,虫子惊醒并不是因为听到了雷声,而是因为大地回暖,冬眠的动物们苏醒过来,也该出来了。这段时间全国各地气温比上一个节气回升3`C以上,是一年中温度回升最快的时节。此时乍暖还寒,冷空气频频,气温波动大,人们最忌惮的“倒春寒”也快要来了。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农事安排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下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切忌盲目早播。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模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惊蛰气温虽然上升很快,但是降水不多。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往往开始露头。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春旱常常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制约因素,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植树造林也要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水,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求,反而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做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及时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此时,田野间野草开始生长、绿肥红花草子和黄花草子长势旺盛,给草食家畜开始提供青绿饲料。这一时期,畜禽重点是抓好耕牛补料催膘,在春耕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就要开始给牛增加营养。

惊蛰农事活动

惊蛰的古诗 篇10

白居易(唐)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2、《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舒岳祥(宋)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3、《骤雨》

陆文圭(宋)

绛帐虚堂设,檐牙雨骤倾。

已过惊蛰日,未听候虫声。

向晚飞蚊出,偏工傍耳鸣。

山灵戏穷士,邀喝夜相迎。

4、《春晴泛舟》

陆游(宋)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5、游景仁东园(节选)

苏辙(宋)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居家保健话节气——惊蛰 篇11

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3月4~7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当天气逐渐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开始孵化。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土地的温度,更是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在敲响。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短短几句就把惊蛰的物候描写得栩栩如生。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习俗由来】

惊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气,习俗很多,大都与“惊醒的虫子”有关。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山西等地的吃梨和香港、东南亚地区的“打小人”了。

山西等地惊蛰日吃梨,意为在害虫复苏之日,即与害虫别离,以保一年里人不生病,健健康康,庄稼不生虫害,五谷丰登。吃梨还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的作用,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功效,惊蛰吃梨,能明显解除咽喉干、痒痛、喑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生梨性寒味甘,可润肺止咳、滋阴清热。阳虚胃寒的人宜制成羹汤或小吃,如蒸梨、梨汤等。

每年惊蛰这天,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打小人”的仪式。惊蛰唤醒了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它们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俗,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精神起居养生】

回顾一下惊蛰的习俗,无一不是天人相应,人与自然谐和的场景。中国古人早就顺应自然找到了精神调摄的途径,通过鞭打假想的对头发泄心中的不满。当今工作、生活压力大,不少人都有抑郁心境的情况。抑郁的临床表现除了心情低落、缺乏动力、缺乏快感外,更多的表现是疲劳、头晕、口干、坐立不安、呼吸急促、头痛、睡眠障碍、胸痛胸闷、有哽噎感、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等各系统不适的症状。但临床影像、生化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正规的办法是去找个心理医生,把“心理垃圾”倒给他,或者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出去做做运动。总之,让自己的肝气顺应节气得到调达和生发,千万不要独自闷闷不乐,积怨成疾。

【饮食养生】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虽有雨水,气候仍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除了上文提到的吃梨,咳嗽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症状。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刺激的食物。这个季节田间地头有不少野菜,如荠菜、苦菜等,不妨适量食用。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误区】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燥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意思是说,人有高矮、胖瘦,肤色有黑有白,皮肤有苍老水嫩,有薄有厚。一般来说,胖人体内多有湿,瘦人体内多有火,白色主肺气虚,黑色主肾气不足,总之每个人因为体形肤色不同,脏腑功能迥异,症状和治疗都应该是不相同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体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那么,体质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可以的。体质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禀赋,另一方面就是后天的养成,只要我们本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采取积极的养生措施,是可以纠正体质上的偏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惊蛰节气中,向大家重点介绍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体质的特点。首先是气郁型体质,这类人群的常见症状是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失眠,常有乳房或两胁胀痛、胸闷,易心慌、心跳快,喉部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等。这类人群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气候的突变对他们的影响大,好发抑郁症、高血压、胃溃疡、肿瘤等疾病。其次是痰湿型体质,这类人群的常见症状是肥胖、腹部肥满、出汗多而黏腻、常感身体酸困重浊,面部常有油腻感,平时痰多。他们对潮湿、寒冷的环境不适应,易患糖尿病、中风、眩晕、咳喘等疾病。这两类人群在本季节是最多见的,由于季节因素症状都会加重。

【本节气养生提要】

既然我们提到了体质,那就来说说气郁型体质和痰湿型体质该节气的养生要点:

1.待人接物豁达开朗是气郁人群始终贯彻的养性要旨。

2.勤于运动,拒绝安逸是痰湿型人群的养生宝典。

3.气机的顺畅既可以化湿,又可以解郁。

【预防本节气疾病饮食攻略】

青皮玫瑰茶: 玫瑰花10枚,橘皮6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点评:橘皮性味辛、苦、温。中医认为,橘皮的功效为理气健胃、燥湿化痰。现代医学认为,橘皮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提高心脏冠状动脉供血;能扩张支气管,具有平喘作用;能促使消化液分泌与排除肠内积气。玫瑰花性甘、微苦,温,归肝、脾经,有很好的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长期服用,既能疏肝解郁,又能美容和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消除色素沉着,对于气郁体质和痰湿体质的人群预防高血压、冠心病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严苏纯,女,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亚健康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亚健康临床咨询及应对策略指导、肿瘤的姑息疗法、肿瘤放化疗血象的保护、中药对造血调控的研究。

惊蛰的经典谚语 篇12

春到人间,绿化当先。

植树造林,富国富民。

树木成林,风调雨顺。

要想长远富,多种果木树。

平原绿葱葱,旱涝无影踪。

城镇变绿海,除尘少公害。

栽上摇钱树,农业迈大步。

抓紧浇白茬,以利种棉花。

栽树好,栽树强,又挡风沙又遮凉。

栽上葡萄喝美酒,种好桑柞穿丝绸。

栽杨树、盖高楼;种核桃,吃上油。

洪涝灾害轻与重,树多树少大不同。

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

浇水高低看得准,整平土地少费劲。

及早盘好地瓜炕,春分瓜种把炕上。

打好棉花营养钵,天好及时把种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森林是命脉的源泉。

惊蛰的诗句 篇13

《秦楼月/忆秦娥》

年代:宋 作者: 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观 田 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晴泛舟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袅袅柳丝摇曲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游景仁东园

作者:苏辙 朝代:宋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水龙吟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

作者:吴存 朝代:元 体裁:词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菩萨蛮·春愁一段来无影》

年代:宋 作者: 萧汉杰

惊蛰春分节气,如何养生防病 篇14

——惊蛰篇——

今年3月6日为惊蛰,它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本义是指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从气候特点看,惊蛰后气温明显上升,是全年回升最快的节气。这时气候虽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降雨量也偏多,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较强,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较大。“乍暖还寒”是本节气的典型特征。

惊蛰前后,养生保健的主旨应从顺应气候变化、规避患病风险以及提高自身免疫力着手。在防病保健方面应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养性摄神,气血平和

按五行学说,春与肝相应,惊蜇时春阳上升,易致人体肝阳偏盛,若不注意滋肝养血,可导致肝火过旺,由此易引起易怒、眩晕、目胀,以及发生血压波动和中风等疾病。此时应避免太过急躁,别为小事生气动怒,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工作之余,可闭目养神,或多做深呼吸,以利身心放松。也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郊外踏青,以涵养性情,舒肝理气,使气血平和,情绪不易波动。

早睡早起,常动肢体

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早睡早起,能迎合春天之朝气,令人精神焕发,这样既能缓解“春困”,还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消除成年人的暮气。惊蛰后宜常动肢体,可打打太极拳、散散步、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活动对增强体质、畅达心胸、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但要注意,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太过激烈。

饮食宜“清补平淡”

惊蛰前后,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宜多吃的食物包括: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初春肝气盛易伤脾,适量多吃大枣、山药等可以养脾,最好做些大枣粥、山药粥等食用。惊蛰后野菜多,如荠菜、苦菜、马兰头等,可适当多吃。野菜大多营养丰富,还富含维生素C及大量解毒消炎成分,能增强免疫力、抵御细菌和病毒侵害。但要注意,惊蛰时应少吃酸,因为酸涩伤肝。另外,要少吃油腻和过辛过辣食物,如辣椒、香菜、胡椒等。

祛火清脂,晨起1杯水

惊蛰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如遇上少雨干旱,体质更易偏燥。此时最好能“晨起1杯水”。饮水可帮助排除毒素,还能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构成抵御感染的屏障。喝水首选白开水,晨起空腹喝点蜂蜜水也不错,可以帮助排便,清除废物。另外,像绿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清肝饮品,可以去火、清脂,也可酌情多喝。

——春分篇——

3月21日为春分。春分前后,春阳之气上升快,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激素分泌增强,情绪波动大,加之气温经常骤变,容易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以及眩晕、失眠等病症。另外,春分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弱者易生病,旧病者也容易复发。加之各种细菌、病毒繁殖较快,各种传染病也多发。所以,春分时节一定要重视养生保健。

大致说来,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调摄情志,疏肝为要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调摄情志,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病来。因此,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这就要求做到自我调控情绪,学会戒急戒怒,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多些兴趣爱好。可经常抽片刻时间闭目养神,调息放松,也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等,涵养性情,消除春困,以利“春夏养阳”。

饮食调理,宜甘少酸

饮食调养总的原则是以清淡为主,宜甘少酸。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脾虚易致疲乏、四肢无力等。此时当多吃甘平补脾之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多吃时令蔬菜,如豆芽、莴苣、黄花菜等,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滋肝益肾之品,如枸杞、花生、大枣、桂圆,以及时令的樱桃、草莓等水果,均可多食用。“酸伤肝”,像羊肉、狗肉、海鱼、虾、螃蟹等酸性食物要尽量少吃。

调适寒温,以防感冒

春分后气候仍然多变,稍不注意容易感冒。所以,遇有大风大雨尽量不要外出,应根据气候变化和个人体质增减衣服。体弱多病者,穿衣可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和脚部保暖,能感觉到微微汗出为佳。老人可适当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

走出户外,疏泻肝气

春光明媚,草木葱郁,正是健身好机光。此时最好能常到户外活动,如踏青、登山,以及做操、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能使人体气血通畅,吐故纳新,强身健体。运动时,呼吸清新空气也有利肝气疏泻,起到护肝养肝的作用。

早睡早起,精力充沛

每年的3月21日被定为“世界睡眠日”,这并非巧合。因为睡眠充足能助人心情平和、提高免疫力。春季睡得好有助身心健康,也有利于血压稳定、心脏健康。春分后早睡早起,保证6~8小时睡眠为宜。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消除疲劳。

门窗多开,杀菌防病

室内要多开门窗,使阳光多照射,可保持空气新鲜且能杀菌。保持室内外卫生,把不起眼的角落和阴暗死角的污垢清扫干净,减少空气污染。到梅雨时节,可不时用艾叶燃熏,能够消毒除湿。此外,常开窗还能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人会感到更舒适、更愉快。

上一篇:初一那一天我长大了作文500字下一篇:贸易实务作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