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学老师的作文

2024-04-15

回忆小学老师的作文(共14篇)

回忆小学老师的作文 篇1

转眼间,我进入中学的大门也将近一年了。我越来越想念我的老师与同学。他们如天上的繁星,渐渐地由明亮转为朦胧,但是其中有一颗明星,永远在我的心中,光泽永不消退,她便是我敬爱的梁老师。梁老师和蔼可亲,想母亲一样关怀着我们。记得二年级的时候的一次集会解散时,由于人太多,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摔倒在地上,后面的几个人便踩在她的身上,她疼得哭了。梁老师发现后,急忙拉起她,背在身上,匆匆地向医院跑去。后来,梁老师得知她并没有什么大碍,会心地笑了,那笑里除了喜悦似乎还有什么……

梁老师时刻关心我们的成绩。她并不只把期中期末考试看得重要,而且也重视每次单元测验。如果谁的成绩下降了,梁老师就会找他谈心,帮他找出原因,激励他进步。

梁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成绩,还关心我们的课余生活。2003年的“六一”节前夕,班干部冥思苦想不出节目来,梁老师热情地给我们出谋划策。不久节目编好了,但是没有音乐磁带,梁老师又顶着五月的烈日,不知跑了多少家商店才买到一盘满意的磁带。接着,她又关心着排练,她和我们一起疲倦,一起流汗。“六一”节到了,我班同学那着火红的扇子,在富有激情的音乐下,表演了舞蹈《开门红》。火红的扇子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充满了热情。后来,《开门红》得了全年级第一名。梁老师又笑了,那笑了除了欣喜似乎还有什么……梁老师深深地爱着我们,我们也深深地爱着她。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师生图啊!这幅师生图化作繁星,每一颗都挂在我的心中,我永远

回忆小学老师的作文 篇2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四个半”语文老师。所谓“半个”,绝非不称职,恰恰相反,很优秀,只是他的编制不在“语文组”。

我的小学时代,处在上世纪中叶,可谓“初级阶段”的“初级”,家里贫困,频繁迁徙,不断辍学,换的老师多。粗略计算,语文老师不少于12位。然而,只有一人,因为一句话,永久矗立在我心间。我记得他姓王,身材高,年轻,戴一顶有护耳的蓝色棉军帽,面容清癯。一次布置作文,他声情并茂地朗读报纸新闻:某山乡,一位姓吴的老师跳进河里,双手托起一个落水少年,学生得救而自己却被激流卷走。老师望着泪眼盈盈的我们,要求写一篇感想。发作文本的时候,他说:“你写得好,如果投到少年报,都可以发表了。”我没有流露出狂喜,但我的内心被震撼。那年我10岁,读四年级上学期,因为掉课太多,刚转到外祖母家附近的区镇小学临时借读。我不懂如何投稿,但我知道,老师是说我的作文可以印上报纸让人阅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我的小心灵中是神圣的。从那一刻起,我内心里无比自豪,不仅对语文课和作文产生了浓烈兴趣,做其他事情也劲头十足。之前,我在偏远乡村没学过数学,这里有老师要给我补课,我一点信心都没有。现在我想,既然语文老师肯定了我,那么我的数学也不应差到哪里去。我变得勤奋起来,进步果然不慢。后来多少年,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立刻想起这位语文老师的话。他是第一个鼓舞我的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起点。就是那句话,多年滋润着我的精神,充实着我的人生,成为恒久的动力。它昭示一条真理:教育者最出色的本领,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持久的自信。

初中阶段,我同样经历了多位语文老师。虽然,他们大都在岁月的雨雾中逐渐身影朦胧,但有一人的形象却异常鲜明。那是一位转业军人,中年,个子不高,身体结实,爱穿军裤,一口湖南方言。先教了一学期数学,接着担任班主任,改教语文,讲课生动。仅这一点就令我特别佩服。至今我还记得,有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一个少年划着小舢板替父亲夜巡航道,发现航标灯的红色玻璃被风浪打碎。他急中生智,取下红领巾罩在灯上,冒着生命危险守护航标,使航船避免了巨大危险。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渲染黑夜暴风雨袭击大江的氛围,用高度尖厉的乡音,呼唤跟激流搏斗的小主人公:“艾戈尔卡———”,“艾戈尔卡———”,那声音,那姿态,至今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当时,我和同学们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对爱祖国、爱人民的少年英雄钦佩得五体投地。我发现语文老师人很和蔼,倍感可亲,听他的课就像夏天在清凉的溪水中畅游,惬意极了。然而不久发生了变化,不知他受到啥刺激,脾气变得暴躁。一天早饭后,我走到教室门前,看见一位姓孙的同学向他请教什么问题,他突然大吼道:你像什么话?一身新衣服,居然还申请助学金?我被吓了一跳,迅速瞥了孙同学一眼。他确实穿了新的罩衣,但是,是极劣质的土布做的,早晨的阳光照在染成灰色的粗布纹上,非常难看。我知道,那种布价格极低,粗糙刺眼,一般孩子嫌丑是不愿穿的。这不正说明他应该获得贫困补助吗?我脑子里正替孙同学委屈,没想到接下来发生一幕,让我惊心动魄,如坠万丈深渊。

孙同学大声哭了。一边急得跺脚,一边呼喊,黑红的布满雀斑的脸上,显出极度绝望的神情,声音凄厉:哎哟,天啊……像是遭到雷击而发疯的孩子。仅仅几秒钟,迅速撕开前襟,三把两下将灰布罩衣脱掉,扔在地上,一个令人震惊的形象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他里面的棉袄和裤子,布满大小窟窿,到处翻露着白色棉絮。毫不夸张地说,完完全全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他原本用一身粗布掩饰着自己的困窘,在受到心中敬佩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的冤枉斥责后,一时急得不知如何辩解,不得不当场剥下那点可怜的人身尊严。围观的学生很多,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我心里感到一阵刺疼。我不敢设想,如果他不用廉价的土布粗衣遮掩自己,干脆以乞丐的状态坐在课堂,会是什么情景?我突然对语文老师产生了反感。我想,接下来,如果他以班主任和老师的身份压制对方,哪怕再批评孙同学一句,我就要打抱不平,跟他理论理论。但是,接下来,出现了更奇怪的场面。

语文老师完全傻了,仿佛停止了呼吸,变成一座雕塑。孙同学不再啼哭,好像痴呆了,泪眼婆娑地望着老师。两人距离不到三米,互相凝视着啥也不说。所有人把目光投向语文老师,眼前事件的突然逆转,使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他的学识,他的威望,刚刚遭遇的尴尬,他会说什么?如何发作?全场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然而,语文老师没有开口。大约对峙了两分钟,他抬头望望初冬的阳光,看看身边小路的石阶,一步一步后退,直退到一个土台下面,转身朝校务室默默走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产生了复杂的感情。不管什么原因,他一时冲动伤害了学生。当事实真相突然摆在面前,权威的谴责被证实为明显的冤屈,他等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许太过惊异,一时反应不过来;也许突遇尴尬,被弄得不知所措。从道义上说,他的形象大大受损,面子上实在下不来。但他没有恼羞成怒,没利用权力和身份强词夺理、文过饰非;没有婉转解释、开脱责任;也没有见风使舵、转移话题。场境极其难堪,他控制住常人难免的自我护短情绪,选择了服从内心的良知和理智,无声地承担过失,中止错误,默默撤离现场。过后,孙同学没有再受到任何一点批评,更没有被取消贫困补助。直感告诉我,这位老师性格倔强,但是个老实人、正派人,态度很真实。多年后,特别经历了历史上一些“运动”,看到有人给蒙冤者平反时,还要盛气地说:现在落实政策是对的,当初处理你也是对的……我立刻就会怀念起那位语文老师来。在事实和真理面前绝不花言巧语自我护短,发现错误立即止步。那,需要多么纯正的人品和伟大的心理素养啊!

高中时代,我的故乡走上教育发展新台阶。由“第一初级中学”升格的县内唯一高中,调来各地初中的“尖子老师”。让我意外惊喜的是,新来的语文老师中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先生,早就和我熟识。说来有趣,一年前,全县中、小学举行诗歌朗诵竞赛,选出5名获奖者赴地区参赛,其中仅有的男老师是他,唯一的男学生是我。领奖台上,我认识了来自二中的语文老师郑楚文先生。他中等身材,高平头,一对剑眉,目光灼灼。那神态,让我立刻想起鲁迅先生的画像。初赛之时,人多闹嚷,互不注意。到了地区赛场,我才认真听了郑先生的朗诵。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酷似中央广播电台男主持人的低音播出,深沉的思想和激情澎湃而来,引得听众无限倾慕和内心共鸣,爆发出海潮般的掌声。郑老师再次获奖,被推举为赴省参赛选手,并受命准备在省城作“当地人如何学普通话”的典型发言。连续五天,除了比赛和小组讨论,其余时间他和我待在简陋的招待所。老师平易和蔼,学识渊博,谈吐不凡。那年我15岁,见到这样的长者,心底格外敬佩。散会前夕,夜半寒潮骤至,一时无法联系上服务员。老师先把他的毛衣加盖在我身上,后来干脆将两床夹被叠在一起,和我共睡一床。一切来得那么自然,他把慈父般的关爱给了一个刚刚认识的异校学生,怎不令人身心同暖!临别时,我感慨地说:您要是我的语文老师多好啊!谁能料到,仅隔一年,愿望真的实现,简直太神奇了!

我和郑先生的重逢,也有点传奇色彩。一个星期天下午,学校附近有人围住干涸的野湖议论,湖底有鱼,但天冷泥黑,不敢下脚。我和几个同学从校外归来,站在旁边看热闹。忽然,有个中等身材的男人走来,一声不吭地脱下长裤,用水草系住两条裤腿,毫不犹豫地跳下淤泥,抓了鱼就装进裤腿。于是,很多人模仿,下水抓鱼。谁这么勇敢?新来的老师……,上岸后,我们互相认出了对方,他特别高兴,把我领到他的平房宿舍。老师博学多才,器宇轩昂,什么高层次场合都能侃侃而谈,不卑不亢。却也非常谦逊,绝无“骄”、“娇”二气,质朴得像个道地农民。这也是我喜欢亲近他的缘故。

新老师的到来,适逢一轮教学改革,他的授课带给学生全新的境界。不仅对字词注释清晰,板书工整漂亮,而且授予查阅工具书的方法。经常突破课文范围,引导我们从思维的混淆开始讨论,然后追踪时代、历史、社会、生活事件,不断澄清思考的混乱,一路走得蜿蜒曲折,但有收获感。对重要观点条分缕析,更使我常常超越以往的认识而得到新的领悟。有一学期讲鲁迅杂文,他用许多故事引起学生对鲁迅小说、散文,直至故事新编的兴奋,整整半年,大家课外阅读的心思全都沉醉在鲁迅的艺术世界。美好唤醒兴趣,这使不少同学超出了一般中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积累。最初,我只知道他擅长讲演、朗诵,后来才了解到老师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说,学语文不要死记华丽辞藻、典故出处,而要训练思考能力,灵活表达感情,学会作文。他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事件在鲁迅作品中有哪些反映,举办演讲比赛,要求获奖者把讲稿改成文章,出壁报贴在墙上。然后组织语文老师对各班壁报和文章评比,请学校颁发奖状、奖品(笔记本、搪瓷茶缸等)。有一次,他给我的作文《黑色的金子》打了一百分,令我惊讶不已。我深知评分有些过头,一时陷入不安与沉思。那年我16岁,已不像10岁时那么简单。我反复琢磨,老师为什么要如此破格地表扬,把鼓励推到极致?以往,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认为作文不可能有满分。我非常清楚,顶多只能说比较好。他这样做,是对我提出了更高要求。接着,他把我的作文推荐给校刊《红花》,并署名写了超过原文三倍篇幅的评论,同时发表。他的文字显示了奔放的天性和独特魄力,本身就是极好的范文。这时有老师告诉我:郑先生常用笔名投稿,发表过不少短评和杂文。又说:只有本身会写的人才能这样打分,如果没有实力,别人会笑话他乱评分的。至此,我领会到这个分数的多重涵义。它不仅决定了我报考文科,而且,有了不辜负一位恩师百分之百的大爱和信任的奋斗动力。也许有人会质疑:说不定,那只是这位当地权威教师一时任性的疯狂举动?不,40年之后,在地区一次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他介绍说:“我的方法就是敢打分,打足打够,用大纸抄了贴在墙上……”接着说出我的姓名,回忆他评分的初衷和心路历程。凑巧的是,现场有一位中学领导说,您讲的这个学生,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原来您是祖师爷呀!一时,全场欢呼“祖师爷”,纷纷拱手致敬,老爷子陶醉地笑了———这件事,有人打电话告诉了我。那时他已经退休,在家乡市政协编辑诗刊,发表了大量诗歌,还专门为当年的作文教学作了三首《七绝》。其实,一位本身会写的语文老师,哪怕他不讲课,只要生活在附近,就可能成为学子的榜样。何况,他一直在授课和批改我的作文呢!至今,半个多世纪之后,我还记得他那评论文章的内容,还能背诵出它第一段精美的文字。

好的教育是愉快的、容易获得反应的活动。高中阶段,我被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也有非语文老师以辉煌的形象进入心间——那就是数学老师、班主任郑立民先生。顺便说一句,在国家困难时期,两位郑先生都是县内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高级知识分子,其权威级别是齐名的。后者在当年教学改革中,讲授《代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课程很有名气,也曾深深吸引我认真听课,把习题做得十分细致,但他主要不是以专业光环照亮我的道路。那时,实行勤工俭学,建土高炉炼钢,砍柴,种地,劳动很多,他起早摸黑地带学生下乡,总是处于疲惫奔波之中。一个隆冬的周末,我患了重感冒,独自睡在校后山坡宿舍。班上同学大都回家或外出了,我高烧两天,在恍惚中抵御孤独。深夜,班主任走进寂静的学生宿舍,手抚我的额头,轻声问了几句,立刻把我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走下山坡。路灯稀疏,光线昏黄,石阶很高,老师背着我走得很艰难。我伏在他背上,感到随时可能会滚下山坡,但我已经没有力气讲话。老师是一位残疾人,早年患病落下后遗症,头颅偏向一侧约15度不能复原,无论上课还是睡觉,只能扭着脖颈痛苦地望着一边。此刻他就侧头斜视路旁,用脚摸索着一级一级的石阶下山,背上压着我百来斤重的身体,每走一步都颤巍巍的。他的喘息深深地刻录在我的心中,至今声犹在耳。那时,我们的校医室在山脚校门旁边,只有一位体育老师兼做医生。郑老师喊开校医的门,要求给我注射退烧针剂,服药,然后又背起我上山。在返回宿舍的路上,我透过他的后颈凝望前面,只见灰蒙蒙的夜空中,晃动着大山的轮廓。我心底跃出一句话:师恩如山!听说我一天没吃饭,他把我放在床上,转身又下山,去离校5里多路的餐馆端来一碗猪肝汤。上山下山,来回四趟,那一夜他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啊!其实,老师平时就对学生特别好,比如过中秋节,他用自己的钱买来一篮子月饼,给班上学生每人一个。我们在劳动工地吃得哈哈大笑,却没有人道过一声谢。这回当我头痛欲裂、伏在他脊背上,我的心随他的喘息声起伏时,才深刻体会到无比亲切的伟大情怀。我病好以后,担任了学习委员,负责收发作业本,跟班主任的接触愈加频繁。令我惊奇的是,他是数学老师,却热爱文学。下乡劳动期间,他安排我编油印简报。他亲自刻写领袖诗词、古诗词,字字准确,竟然不需要对照原文。我这才第一次知道,他能背诵大量诗词,心里特别钦敬。回想起来,我对诗歌的喜爱,最早源于这位数学老师的影响。他没要求我主攻他所教的专业,而是鼓励我学习文学,他的根据是:语文老师肯定了我。毕业那年,我开始试着投稿,每见报刊社来信,他就把我叫到宿舍,客气地说:“你看完以后,可以让我看一下吗?”不管是修改建议还是退稿信,我都乐意给他看,他帮我分析成败原因,研究如何耕耘“希望的田野”。他教给我数学,又额外辅导作文,就传授知识而言,他是我的1.5个老师。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6年内,除了家在县城的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学校住读。我家远在40里外的偏僻乡村,不通车船,只能步行,家长从未见过老师,连口头道谢也没有过。多少年后,我一想起来就感到内疚。只是有一年,我听到一个小故事,心里才稍得安慰:那是一个深冬的傍晚,朔风阵阵,眼看就要下雪了。郑老师跋涉在公路旁,十分疲惫。天快黑了,照他那个速度步行,半夜也难到家。这时来了一辆拖拉机,紧紧跟着,贴近他身边行驶。他本能地躲闪、靠边、让路,拖拉机不开快车反而停住。他感到奇怪,驾驶员问他是不是一中的数学老师,表示要把他送回县城。他非常惊奇:你认识我吗?坐进驾驶室后才知道,那个拖拉机手是我的弟弟,因为平时听我讲过很多郑老师关怀学生的故事,偶然望见,里一动,根据头部残疾特征而认出了他。于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替我报谢了一次师恩。

对许多人来说,进入大学就不再有语文课,而我却幸运地听了一年类似的课程。一篇篇散文讲解,每3至4周作文一次,有不下5位老师接力批改和讲评作文,给我难忘的智慧与鼓舞。不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主讲老师的奇葩人生。课讲得生动,有点大腹便便的样子,脚常在讲坛后一踮一踮,颇具幽默感。他对我的作文多次高度评价,大段大段朗读,我对他由衷地尊敬和感谢。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在课堂上“关注”一位年轻助教,背后感叹其“基本功太差”;那助教则在辅导自习时“回敬”,并悄悄搜集对方的“言论”。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他们用双关语“互掐”,让学生咀嚼庸俗的嘲讽。一场政治运动不期而至,主讲老师成了××分子,被开除公职,送农场劳动。“十年风暴”中,他跑回原址,举着标语牌呐喊要平反。他的对手镇守山寨,人马不少,正严阵以待。他被迎头痛击,逃回农场。长夜漫漫,风雨如磐。好不容易熬到“文革”落幕,他随拨乱反正的黎明大潮重返单位。岂料对家仍处于“优势地形”,有更多“小兄弟”簇拥。而他,已过知天命之年,孑然一身,一无所有。也许他感到生命有限,来日无多,唯一的出路是“投诚”,于是甘拜对手为主人。多种场合唱赞歌,执鞭随蹬,开始了以生存需要为目的的“归顺”和实用依附。凡“主公”厌恶者,尤其“退下来”或“栽了的”,他敢在大庭上抨击,在广众中嘲弄。逐渐地,他成为说话有底气的“元老”,被安排在主人身边做学术丛刊第二主编。他笑吟吟地撤出教学科研战壕,优哉游哉,很乐意“归顺”后的待遇。只是退休前申报正高职称时,把编印同事的论文填写为“有4部专著”,被评委嗤之以鼻,闪电否决。朋友告诉我,他去世那天,一位老同事哭得很伤心……。也许,人生有不少误会、误判,性格悲剧或命运喜剧的发生不足为奇。但一个“文人相轻”的故事,情节竟会这样发展,如此结尾,实值得研究。有人说“他晚年似乎过得滋润”,有人说“他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作为昔日的学生,我不信他连专著的定义也不懂,听了心里有点痛。说实在的,这位老师对我学习作文有过鼓舞和好的引导作用,我是难忘的。只是,每次忆起他的时候,总会想象他成了长眠者却并不能平静地长眠,悲凉的心绪不禁弥漫开来,挥之不去。

回忆我的老师 篇3

刘小芳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低年级时,她教了我三年的语文课。她那时三十多岁的样子,短发,很是亲切和蔼。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天傍晚,她和教我们数学的蒋老师到我们家家访,当时我出去玩了,不在家。当我跑回来,猛然看到刘老师和蒋老师坐在沙发上和爸爸妈妈谈话,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刘老师一边把我揽在怀里,一边对我的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好孩子,很听话。我当时就有种很自豪的感觉。还有一次,学校里开运动会,全校学生都要按班级排队入场。刘老师把我们班排成四路纵队,我个子矮,就排在最前边。那时没有统一的校服,我们都穿着白色的确良上衣和蓝色的布裤子,这在当时可算是我们最好的礼服了。刘老师看着服装有些单调,就从家里采了四朵碗口那么大的大丽花,把花别在我们第一排的四个同学的胸前。那鲜红的四朵花便成为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道风景。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

吴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外县人,白净的脸,身材高瘦。他说话细声软语,总也发不起火来。这样,调皮的男生便有些肆无忌惮,常常搞些恶作剧。吴老师总是很耐心地跟他们谈话,但效果并不好。我们几个班干部有时恨不得让老师揍他们一顿,但吴老师从来没有。即使有时他生气到脸涨得通红,也不见他动那几个捣蛋鬼一个指头。“长大了就好了。”他总是这样替他们解围。毕业多年,我忙这忙那的,几乎没有和吴老师联系过。直到前年深秋的一天,偶尔遇到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她说吴老师病了,生了很重的病,住在市里医院的特护病房。刹那间,我感到很内疚,于是想办法联系了所有能联系到的初中同学,约好一起去探望吴老师。

那是一个下雨的午后,我们20多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起来到老师的病房。担心老师太激动,我们提前给他的儿子打过了电话,好让老师有个心理准备。尽管如此,当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还是激动得讲不出话来。他在纸板上写道:谢谢同学们!我拉着他的手说:“同学们都很想念您。”同样的感受也写在曾经让他耗费了更多心血的学生们已显沧桑的脸上。吴老师望着我们,眼里闪着泪光。

几个月后,吴老师病逝了。人到中年,虽然我已经看淡了生生死死,但脑海里留下的却永远是老师们年轻的形象,记忆中的老师们仿佛应该永远年轻。人到中年,当我们真正能明白什么是宽容和理解的时候,也就逐渐读懂了老师的恩情。

另一位常让我想念的是在县党校求学时的数学老师孙香。县党校是县里最先兼办初中补习班的学校,那里强手如林,我的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有些自卑。孙老师讲课很有条理,每当讲完一道题,他就看看坐在前排的我,问一句:“听懂了吗?”我点点头,心里很感激他。他教代数的那个学期,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得很快。他同时教几个班,有很多学生。他并不一定知道每个学生的名字,但他尊重每个学生。这在那些背负着强大的升学压力的学生心里,是一种多么温暖的感觉啊。

岁月匆匆,我自己也做了整整19年的老师了。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所带来的责任感、充实感和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求学时代的那些敬爱的老师,常拿自己和他们对照。放在人海里,他们是平凡的人,但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最伟大的人!他们是我的榜样!

回忆小学老师的作文 篇4

原先,我并不喜欢他,可到了后来,我却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别急,你慢慢听我讲完就知道了。

“叮铃铃……”美术课的上课铃响了。王老师背着手踱进了教室。他还是老样子——穿着一件粗布格子衣,一条褪了色的西裤。哎,你看,他人还没在讲台上站定,那张“宝刀未老”的嘴,就像开了闸的河水一样说个没完没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国画……我先教大家如何调色:把颜料挤在调色盘里,用笔尖蘸一点朱砂,再蘸一点柠檬黄,调成橙色……注意,画笔在手上不要抖动,颜色要均匀……”你可别以为他讲得如此细致,我们会听得饶有兴致,恰恰相反,我们虽在上课,可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些同学甚至都打起盹儿来了。

“真是的!调个颜色用得着大做文章吗?絮絮叨叨的,真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我暗暗思忖着。说句悄悄的老实话,美术课可真无聊,都缘于王老师的唠叨!

开始作画了,我一点儿兴致都没有,只感觉满脑子昏昏沉沉的,课一点儿也没听进去。拿起画笔,我的手也不听使唤了,本想画一条笔直的线,却被我来了个“弯弯曲曲”。真糟糕!第一笔就是一个大失败,下面这幅画该怎么完成?我又怎么向王老师交待?这可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向王老师请教,又不好意思开口。

谢天谢地,王老师似乎摸透了我的心思,走了过来,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不画了?”“我……我画不好。”我吞吞吐吐地答道。糟了,这不是露馅儿了吗?王老师一定知道我上课不专心听讲,才画不好的,我准要挨“斥儿”了,真是自作自受!可我是中队委,被批评了多丢人呀!

我做好了心理准备,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突然袭击”。可事情却出乎我的意料,王老师既没有批评我,也没责怪我,反而和颜悦色地对我说:“来,我给你做个示范吧!”“好呀!”我第一次这么爽快地答应了。只见他利索地拿起画笔,饱蘸颜料,在宣纸上熟练地勾起线来。他一边画,一边为我做耐心的讲解:“用色要明亮、均匀,用笔大胆……”霎时,我惊呆了——画笔在他的手中竟变得那么灵巧,宛如一只轻盈的小鸟,在纸上灵动地飞着;他的运笔是那么流畅,从柔中透出几分刚;线条是那么挺拔、那么飘逸;笔调是那么洗练,仅三笔两笔就把小松鼠的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打心底里佩服他。王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画画要认真,学本领要用心,这样才能掌握更多技巧,才能‘妙笔生花’。”我似乎从他那耐人寻味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当我再次拿起画笔时,手竟也变得灵巧起来,我对照范图,细心地临摹起来,这张画一会儿就“大功告成”了。我望了望眼前的王老师,感到他不再是我原来所认为的“唠叨老师”了,而是那么的可亲、可敬!

打这以后,我特别爱上美术课了,王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变越高大。渐渐地,他的唠叨变得亲切起来,我发现,他的唠叨常常含蕴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渐渐地,我的绘画水平提高了,内心涨涌起的对绘画的信心,如同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渐渐地,我向他请教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他总是意味深长地说:“画不好没关系,多画多练就会进步,每位画家也都是从多次的失败走向成功的。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你要想捕捉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就必须长有‘第三只眼’,更加留意周围的事物……”这些话对于我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也是王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

回忆老师的作文 篇5

我的英语老师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如果课堂氛围沉默了,英语老师偶尔也会讲几个笑话,说几个段子来调节氛围。每每上她的课,我的心情就如同一只被囚禁的小鸟重获自由,轻松而又惬意。正是因为这样,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现在也毫不逊色。

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别看他是男的,但特别的温柔,以至于我们能在数学课上能“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同学们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热情而又奔放。这也是我们班数学成绩提不上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的语文老师,和上面那两位老师的上课方式大相径庭。她常严肃板着一张脸,每次上课总感觉她和我们苦大仇深似的。记得那时候,我们还经常给她取外号,“扑克脸”、“冰山冷脸王……”我们上语文课总是沉默寡言,就这样,我们一直免不了被“扑克脸”罚抄课文的厄运。我们一直都觉得这样的老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但奇怪的是每次考试我们班的语文分数都是年级第一,这一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尽管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扑克脸”也一直很器重我。但我对“扑克脸”一直都是敬而远之。有一次,语文测试成绩一出来,我一看,才八十六分,我的心犹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般绝望。这是我在小学阶段语文所有考试中的最低分一次,光作文我就被扣了六分。那一天,我很伤心,老师讲评的时候,我恍惚着,不知所云下课后,语文老师把我叫去了办公室,问我为什么会考得那么差,当时我一言不发,因为我知道,考试时我一直在和同桌聊天,没认真写试卷,作文没写完就被收了上去。我的头低低的,等待着“扑克脸”的圣旨——罚抄课文了呢。但“扑克脸”却说:“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我希望这次的教训能让你有所感悟,不要在考试时粗心大意,不要考试时开小差,如果是是小升初,这是中考,这是高考,那你又该怎么办呢?很多时候人生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挽回不了了……”

那天语文老师跟我说了很多很多,从她办公室出来后,我抬头仰望着天空,竟然浮现“扑克脸”温和的面孔,那一刻,我感觉天,不再是那样灰暗,湛蓝的天空,和我的心情一样,干净、透彻。

回忆老师的作文 篇6

我的老师有着中等的个子,一头略带银丝的.长发,她总是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我们,眼睛里饱含着期待。每在开小差时,看到这双眼睛,我就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

在课堂上,老师与我们一起领略文言文的奥妙之处;一起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的氛围与独特习俗;一起与作者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先生对革命的高度重视;一起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同志;一起体会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的心;一起跟着汤姆索亚去探险……我们时而愤愤不平,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捧腹大笑。

在课后,老师也会和我们开开小玩笑。时而愉快交谈,时而严厉教诲。

老师常常推荐好看的课外书给我们,让我们多积累好词好字。当然,老师也有严肃的时候,每当同学拖欠作业不交时,老师便会板着脸,批评我们,向我们灌输着大道理,最后又无奈地大手一挥,让我们补作业去了。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个严而有度,宽以待人,风趣幽默的好老师。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而我感恩我的老师,因为她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的青春与汗水。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篇7

五年级时我们班是全校闻名的调皮班,有多次把年轻班主任气哭的“辉煌历史”。记得一次语文课,我还沉浸在课前看的沈石溪的动物故事中,直到老师拿着课本敲我的脑袋,我才回过神来,慌忙翻开书。“课都不知道讲到哪里,你怎么听的?嗯!学习好就了不起吗!”一向优秀的我从没挨过批评,委屈极了,强忍着泪水,都不知道那节课是怎么结束的,从此就厌倦了上语文课。

刘老师,直到您接过了这个班,我才重新喜欢上了语文课。每次想起您,总是您和善的微笑的模样,讲故事时自己先笑到不能自已的样子……您总是想方设法地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补充多首课外古诗,让我们背文言小短文……您还记得和我们争论罗贯中和施耐庵到底谁是师父的情景吗?我们打赌,如果我们赢了,就免我们一周的作業,结果我们竟然赢了。看着公布答案时欢呼雀跃的我们,您脸上露出了宠溺自己孩子般的微笑。

您每周总会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点评作文——这是我最期待的,因为在评点的作文中,经常有我的“大作”。临近毕业时,我们写了一篇题为“午后的悠闲时光”的作文,您边读我的作文边评析,还时不时地赞叹着。尽管作文本现在已找不到了,内容也大都忘却了,但您写的评语——这篇作文是老师见过的最棒的!——给了我极大的鼓舞,给了我写作文、学语文充足的动力:一定要学好语文,哪怕只为了不辜负刘老师的期望。

毕业后,我回母校看您,发现您已不再教六年级了。您说,是您主动要求教低年级的,孩子越大越不好教,太闹腾了。可我的记忆中满是您教给我们的好句子——“爸爸迈着‘麻花步’走来”“指针像一个悠闲的老人慢悠悠地踱步到了九”……不知道当初教我们时,是不是让您太费心了?

老师,想起和您在一起的时光,那感觉就像茴香,愈捣愈碎,愈磨愈细,而味道却像梦一样悠长。

对比点评

作者叙写由厌倦学语文到重拾信心学好语文的经历,先写前任语文老师的讥讽,打击了自己;再写刘老师的鼓励和期望让自己备受鼓舞,在衬托中突出了老师的形象。和典范作品一样,文章正面叙写刘老师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我们打赌、讲评作文,叙事具体,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另外,采用第二人称,文章更具感染力。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篇8

在你迷茫的时候,是谁打开你的心扉,在你生气的时候,是谁疏导你的情绪?也许会有同学会说是爸爸,是妈妈,是爷爷,是奶奶,可是,我们总是会忽略了一些默默无闻的、辛勤的人,他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样,在爱着你,可是,你感觉到了吗?这些人是谁呢?老师。现在的我们,就像是羽翼渐丰的小鸟,已经有了逃脱的欲望,可是却没有回来的心。

记得那一次,大概是三年级吧,是我们刚刚接触关于颜色的英语,懵懂的我们对颜色一直不理解,我们幽默、年轻的英语老师微笑着对我们说:“大海是什么颜色啊?”我们用稚气的语言,异口同声地说;“蓝色。”老师又给了我们一个恬静的微笑,她歪了歪头,又问:“那你们知道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吗?”这可把我们给难住了,我呢,也不错过任何一个卖弄我聪明的机会,我便把《少儿百科全书》里的一段话背了下来,我以为老师会表扬我们,可换来的却NO。我不解的问老师:“那是为什么呢?”老师像在说悄悄话似的告诉我们:“是因为鱼啊!”“鱼?”我们一个个都竖起了大问号,老师又说:“鱼是怎么吐泡泡的?”我们一想,随后都笑了,因为鱼吐泡泡和单词“blue”一样读音,老是因为我们记不住单词,才这样“别有用心”,我们都很感动。

老师就是这样,对我们如父母亲一样,而这小小的感动就可受益一生,老师,感谢您!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篇9

我的生物老师姓郭,两鬓有些许白发,寸头的发型显得十分精神。他还有一双有力的大手,打起人来可是一点都不含糊,一双好似鹰眼的双眸炯炯有神,连细微的动作都被他看在眼里。

在刚开学的时候,他是这样介绍的“我姓郭,是你们的生物老师,可见怎么称呼我都行,你叫爷爷也没人管哈!”这么幽默的开场白引得全班同学大笑,等我们笑够了,他又严肃的说“但是课上必须喊我老师。”这么分明的两种不同的语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注定的这学年的生物课是不平凡的。

郭老师讲课极为神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从不照本宣科,也不是只讲课本,而是像聊天似的就把知识给讲了出来,我们还记得非常牢固。以至于有些同学说,就像是听相声一样。他有时也开开玩笑,讲讲时事新闻,知识就藏在其中。

但是他不允许上课喝水,我们不喝,他也不喝,据他所讲,原来他在三楼讲课,谁上课喝水的话,直接把水杯顺着窗户扔下一楼。他还不怀好意的说:“你们这是一楼,不太好实施,所以你们还是小心点好。”半是玩笑半是警戒,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他的课上玩笑与严肃界限分明。那次和平时一样,课上充满了同学的笑声,他突然话锋一转,要提问上节课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要开始认真了,便都端正做好,等着提问,唯有我还没反应过来。正好提问到我,我哪里还记得上节课的内容,还沉浸在玩笑之中,脸上带着笑容问:“能提问这节课对不?”他的脸马上黑了下来(我现在想想都后怕),但没有吵我,只是让我坐下,可能是念在我成绩好的份上吧。

下一节课他吵了隔壁班的同学,原因和一样“上课就是上课,别嬉皮笑脸的回答问题!”声音震耳欲聋,我们班都能听到,表面上是给全班同学说,实际上是单独说给我听的。

我当时真的是既害怕又感激啊。按照他以前的作风“书本子直接就扔过去了”这是他的原话,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没在我身上发生,我真的是感激郭老师。

回忆琉璃厂的老师傅赵存义 篇10

我最了解也是亲身感受过的是曾经由北京市文物局的前身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设立的“北京市古籍文物清理小组”。时间久远,很多小组成员的名字已记不清楚,但有几位老先生的名字始终让我记忆犹新,他们是李梦东、傅大卣、程长新、马保山、孙会员、魏隐儒、赵存义、黄镜涵、孟宪武等。这些先生都曾是我的恩师。我和赵存义先生在一起作为师徒工作了多年。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我的恩师赵存义先生。

1979年,我到北京市文物局工作,认识了赵先生。当时赵老师在“落实组”工作,那里主要负责文化大革命抄家文物的清退整理工作。赵先生个头不高,体态轻盈,经常穿一件灰色的中式上衣,戴一副老花镜,像是在电影中见过的解放前开店铺的掌柜。先生和我父亲是老朋友,见到我非常亲切,也时常给我讲些典故。我们一起共事了多年。他的渊博的文物知识和高超的鉴赏水平在北京的文物行业中是公认的。

天道酬勤

赵存义先生生于1917年11月29日,河北冀县城北后赵村人,从小在家务农,读了6年私塾。1931年,14岁的他到北京学徒,在琉璃厂“笔彩斋”古玩老店(清道光年间开业)拜三代传人武琴轩先生为师,学习各类文物的鉴定。由于他勤奋好学,学徒期满继续留店工作。受武先生的影响,赵先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从学徒开始就把有用的知识点全部记下来。那个年头书刊文献非常少,赵先生只要见到只言片语的有价值的信息也都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这一习惯为他积累了方方面面的文物资料,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

赵先生对各类文物都有很高的鉴别眼力,但最拿手的要算是瓷器、书画和古墨鉴定。1956年公私合营后,赵先生在北京市文物商店专门从事文物征集工作。在长期的业务往来结中,赵先生结识了很多学者、收藏家、鉴定家,在他们的指教下,对鉴定文物有了独道的见解。当时文物商店的任务是征集社会上流散的高档文物,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各地博物馆、学术研究单位提供展品和资料。1961年,赵先生在老友关祖章先生家征集了两件郎世宁作品。一幅为《双犬图》,高六尺,宽三尺,落款为楷书“臣郎世宁供给”,上钤乾隆御宝印五方。另一幅为《双鹤图》,落款为“臣郎世宁唐岱供绘”,尺幅、质地与上件相同。这两件作品于1961年提供给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1964年赵先生去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征集文物一年,1965年去四川成都、重庆等地半年多,从社会上征集到2000多锭明清古墨,其中有明代制墨大家罗小华、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等精品。

“文革”风云

1966下半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暴风雨席卷全国,古刹、神佛、遗老遗少、古书字画、花鸟鱼虫、古旧家具、长袍马褂均被列为“四旧”,被红卫兵一扫而光。各地博物馆及文化单位均停办闹革命,所有家庭出身不好的均被列为“地、富、反、坏、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所有知识分子均被列为反动权威。一时间全国上下不知有多少文化遗产毁于一旦。一般家庭中凡是旧东西都不敢留,都毁掉或扔到垃圾站。

当时周恩来总理对这种情况十分痛心,并亲自指示要抢救被查抄的古书、文物。196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北京市古书文物清理小组”,人员由北京市文物商店、中国书店、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借调80人。根据“市革委发044号文件”指示,各区县的废品回收站、造纸厂、冶炼厂所收到的作为再生原料的抄家物资,必须由该小组拣选清理后,方可做伪原料处理。赵先生被分配到通县造纸厂任组长。据赵先生回忆,当时通县造纸厂内露天存放着四垛“造纸原料”,每垛有三层楼高,大约2000多捆,每捆重200斤。当时正值北京天气最热的8月份,在厂领导和工人们的配合下,赵先生带领工作人员逐垛逐捆打开,从中查找即将做为纸浆的古旧书画、古籍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物。就这样每天顶着烈日苦干了30天,共清出了12,5万余件文物,重约8吨多。

1968年初,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又下发了6804号文件,要求各区县组建“查抄物资清理办公室”,由财政局、公安局副局级干部牵头,协同古书文物、外贸、银行、信托、回收各单位联合办公。任务是将查抄物资分类清点、造册,有条件的仓库就地封存,无条件的临时库由各口运走。当时东城区和西城区是两个重点区。古书文物组选派了12个人到西城区工作,赵存义任组长,李新乾为副组长。当时,整个西城区查抄户为1.2万多户,所抄文物集中在8个大库:恭王府戏楼、西直门教堂、汽车驾校、白塔寺、护国寺、缸瓦市教堂、清真寺、官园,还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派出所、居民委员会等220个临时小库房。上级的要求是1968年底就要清理完毕。赵先生深知责任重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会同各公司人员团结协作,认真检查,不放过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当年年底基本完成任务。从赵先生当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在各库的废杂物资中,拣选出古籍25万多部册、文物字画17万多件,近代史资料120多捆。这些在7个大库中清理后就地封存。唯有官园大库是露天存放并且没有任何遮盖。大广场上堆摞着3000多件硬木家具,都是文革初西城区各街道抄家后拉过来的,经过两年多的风吹、日晒、雨淋,大部分家具已经开胶散架,令人痛心。清理这些家具时,正赶上7月的阴雨天,赵先生经常带领同事冒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保存更多家具,只能拣选具有文物价值的明代或清初做工精细的紫檀、黄花梨、鸡翅木家具,其他由委托店处理。经过30多天的劳动,他们选出了36件上乘家具,其中有带明代年款的金漆大柜、黄花梨大床等。这些文物为1971年开始的落实政策工作奠定了基础。

1968年底清理阶级队伍开始,赵先生被划为富农出身,免去了组长职务。接受再教育控制使用,调朝阳区当组员,不久又调库房做清理保管工作等。

笃志好学

在近60年的文物工作中,赵先生凭着对文物工作的热爱,凡与文物有关的书刊只要能借到必将其中有用的部分抄录下来,报纸上有关的记录也一定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赵先生年青时曾与齐白石有来往,曾撰写过一本《论齐白石书画鉴定》,厚厚一大本全部用小楷毛笔撰写。全书从齐白石的幼年谈起,到齐白石的绘画技法、每一类画风、鉴定要领。特别是齐白石用印,全部是原印钤盖的真迹,将齐白石常用的所有印样全部收录,对鉴定齐白石书画有极大的帮助。赵先生因此被古玩界公认为鉴定齐白石的专家。另外,赵先生还把从琉璃厂实践中看到的和书报资料相结合完成了《徐悲鸿》一书。

但他投入心血最多的是《古墨缘》,共收集明清古墨413锭,其中明代永乐、宣德御墨2锭,其他大家制墨37锭,清代制墨370锭,共两函十二本,全部是由先生亲自传拓的拓片。古墨传拓在文玩界是难度较高的技术,古墨年代久远,能够传拓出神采十分不易。观先生传拓的古墨,每一张都是一件艺术品,墨色均匀,深浅错落,远山近水立体传神。 《古墨缘》由启功先生题书签,藏墨大家尹润生题序。当时在国内出版书籍很难,书稿最后被日本鉴藏家雪村先生购得。先生在闲暇之余还撰写传拓了历代钱币,编辑成了《中国历代古钱币》初稿。但也是因为出版困难,无法付梓,直到晚年先生仍对此感到十分惋惜。

老有所为

1980年落实政策,赵先生已到退休之年。退休后,先生又为当时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复制厂成立的全国第一家经营文物复制品商店“古风堂”担任顾问,后又担任“鉴古斋”经理。其间先生带徒教学,每天都为年青人上一课,从古玩界的规矩到接待客人的方法,书画、古陶瓷、古墨的鉴定等等,使一批青年人受益。

90年代后,先生又被北京市文物商店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对国内文物收藏者服务的“悦雅堂”文物商店聘为顾问,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在家休息。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篇11

有次课堂作文课,我写的作文比我们班最会写作文的小秦的分数还高。她的妈妈是个语文老师,所以她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当范文读,然后老师要求我们向她学习,虽然当时年纪小,但已经懂得嫉妒了。这次总算我比她高了,我就故意找她讨论这个作文,往她伤口上洒盐。老师知道了我的行为,找我到她办公室,跟我谈了很久,我走出来的.时侯,把头低得很低,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自己意识到错了。老师没有评价我的行为,而是跟我说很多道理。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

周末放假,老师布置多篇作文,我们不喜欢当高产作家,我们喜欢过家家,好多同学从作文书上抄作文,我不愿这样,所以交不出作业。老师又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不交作业,我说我想不出来要怎么写,本来以为老师会把我大骂一顿,结果老师摸了摸我的头,表扬了我。因为老师知道学生抄作文的情况,所以我没抄让她感到很欣慰,后来她教我要多看书,多观察生活,有所积累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

老师带来的回忆作文700字 篇12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是让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向导。

――题记

转眼间,我们即将面临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中考。回顾三年以来的生活的点点滴滴,许多老师让我难以忘怀。刻画在我内心深处的是带来我们三年的英语老师――吴老师。

初一上第一节英语课时,全班同学安静的等待老师的到来,目光都集中在一处,没错,就是教室门口。正式铃响了,门外走来了一位体貌端正的女老师:标志的体型,黄色内卷的头发,明亮的眼睛下方戴着一副红色边框的眼镜,手里捧着本英语书。她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使用清脆甜美的声调向同学介绍自己。她接着讲诉了一些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紧接着便教一些基础性知识。她告诉我们,小学基础不好不要紧,重要的是现在开始努力和她一起学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比较严格,不过她也有温柔的一面。

还记得星期五的那一天,我和同学在老师宿舍楼面前嬉戏打闹。因为我走得太快,不小心被一块石头擦伤了脚。旁边的同学连忙把我给扶起来,看我还能不能走。这是,英语老师从楼上走下来,我原以为她对我们视而不见,却没想到她看到我摔伤后,赶忙走过来问我有什么事。然后,她就和那位同学一起把我扶到老师的`宿舍里。走进老师的宿舍里,桌面的东西摆放整齐,地板扫的干干净净......老师叫我坐在沙发上,她拿着一些纱布和一瓶药水,向我走过来。她小心翼翼地为我包扎着伤口,不一会就已经包扎好了。她用那温和的语气,对我说:“以后玩耍的时候,不要太激烈了,以免摔伤啊!”我说:“我知道了,谢谢老师!”她和同学一起扶我到我们学生宿舍里休息,到来宿舍里她也就回去了。没想到老师竟然那么好的!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作文 篇13

记得初一刚入学军训后,学校安排有新老师与同学们的见面会。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语文张老师。

那一天,她迈着轻快有力的步子,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讲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的眼中溢满笑意:“同学们好!这兵马未到,就粮草先行啊!”

这个小细节触动了我的心灵。她的举止大大方方,没有一丝造作。我想一定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良师!

老师的身上自有一股正气,十分豪放。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位神情严肃、左手提包、右手抱书、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在楼道中奔走的老师,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我的老师在判作业时更有一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她一手执笔,一手执卷。一个笔画错了,一个标点不恰当,都能被那双“毒辣”的.眼睛勾出来。“啪!”全对,一个无比飘逸的大对勾跃然纸上;“啪!”有错,这份作业已被压在一边,准备上课讲评。真是一位女中豪杰!

老师更是一位负责任的良师。她每天布置一个小日记,同学们却在唉声叹气。可是大家想过吗?每个人只是写自己的一份,可张老师要批的是两个班96份啊!

她常说:“一定要热爱语文、热爱生活!你越怕写就越不会写,越不会写就越怕写。所以必须写,必须练。什么时候你不再怕语文,你的成绩就提高了。”张老师的话时常在我耳畔回想。

尽管是假期,张老师也从没有松懈过。她利用微信,天天监督“语文作业钉子户”,修改他们的作业,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即使出去旅游,感受别样的生活,也要与我们说一声,以免让学生们等得焦急。这样的老师,我们有理由不珍惜吗?

回忆老师作文 篇14

初一开学时,我静如石雕般地坐在座位上,心中怀揣着几分忐忑,而其他同学的心情姑且也是这样,此时的教室一片寂静,连一根针落地的声音也听得见,这时,一个身穿红格子夹克,身挎黑色小包的瘦削的中年男士精神抖擞的走上了讲台,接着,操着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说道“我就是吕利平!欢迎大家加入我的团队!”话音刚落,他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底下掌声雷动。我从未见过气场如此强大的老师,真不愧是李达中学。我的内心也感到了一丝紧张。

接下来的几天,我便见识了吕老师的能耐。这几天,每到数学课,吕老师都会随机抽几个同学谈谈理想,他说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前行的动力。可令人吃惊的是,竟然有一位同学说的“我要考清华!”“什么清华!这怎么可能!”场下的我们都惊呆了,这在开什么玩笑!“啪”“啪”突然,吕老师嘴角边洋溢着笑容,双手在拍手叫好,接着亲切和蔼的走到那位同学身边,将手搭在了他的身上,以响亮的声音向大家说道:“好!有志向!新青年就应该有这种精神。不过,还要有恒心,这样怎么可能不成功呢?其实我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你们全部带进四中!”那时,我们都惊掉了下巴,因为我们知道这将是李达中学的一项记录。但当我看见,吕老师脸上的自信与严肃时,我相信了。相信无论多苦,他都会尽力完成这个目标。他可以带我们成功!

除此之外,吕老师的上课风格与小学老师大相径庭。在小学老师就只专讲题的技巧,却不见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吕老师既讲方法又讲思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人看到一座大厦会怎么想?这着实令人难以琢磨。此时,吕老师脸上便露出了洋洋得意的表情。之后,手足舞蹈的说到:“一个数学家看到,他肯定想这是一个长方体,一个物理学家看到,肯定在思考其重力。假如我是一个老板,那么我肯定在想怎么卖钱!”霎时,场下哄堂大笑,吕老师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讲明白了分类讨论这一思想。这使我第一次明白数学是与生活分不开的,渐渐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快乐甚至于初中生活的快乐,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了。而吕老师也因此获得了“老板”的外号。

有一天,我们班上的各个小组也荣幸与吕老师谈话。谈话并不是为了批评或是什么,只是进行交流一下最近的状态,予以提出一些建议。而且每个小组结束之后都意犹未尽。我也是如此,忘不了他那和蔼的笑容,鼓励的话语,片刻的沉思。这些都是极令我感动的。他是真诚的在为大家排忧解难。我从他那对炯炯有神的小眼睛里看到那份对学生的关心。这双眼既能在你闪耀时犀利地射向最暗处,又可以在困难时为你寻求到光明。他是可以带领大家遨游学海的。

不过吕老师还是有些小毛病。就拿他那口塑料普通话来说:“昕”就成了“西”,“猜”就变成了“拆”所以有时听他的课,也不免要仔细品味了。他的吹牛也是一流,上课时都要来一句:“我有一个学生”每次当他说到他的学生怎么厉害时,我们不免震惊,但事后也都知道那也是老板夸大了的。虽然吕老师并不是完美的,但正是有了这些缺点,才让我们觉得他的有趣。

上一篇:六年级上学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复习资料下一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