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2024-04-17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精选7篇)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篇1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其他 >> 工作报告 >>正文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来源:《3COME文档频道》-时间:2010-02-19收藏本页:内容摘要: 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工作报告《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篇2

1 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1 主要农业机械增幅加快, 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1) 农机总动力。规划目标540万k W, 200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529.82万k W, 较“十五”末475.9万k W增加53.92万k W, 年均增加17.97万k W;增长11.33%, 年均增长3.78%, 完成规划目标98.1%。

(2) 大中型拖拉机。规划目标9 0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到8 156台, 较“十五”末6 372增加1 784台, 年均增加595台;增长28%, 年均增长9.33%, 完成规划目标90.6%。

(3) 联合收割机。规划目标7 0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7 249台, 较“十五”末5 780增加1 469台, 年均增加490台, 增长25.4%, 年均增长8.47%, 完成规划目标103.6%;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规划目标600台, 保有量达404台, 较“十五”末102台增加302台, 年均增加100台, 增长296%, 年均增长99%, 完成规划目标67%。

(4) 配套农具。秸秆还田机规划目标6 500台, 2008年保有量达7 377台, 较“十五”末5 420新增1 957台, 年均增加652台, 增长36%, 年均增长12%, 超规划目标877台;旋耕机2008年保有量达7 804台, 较“十五”末5 270新增2 534台, 年均增加845台, 增长48%, 年均增长16%;精少量播种机保有量达32 816台, 较“十五”末28 450增加4 366台, 增长15.35%;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1 335台, 较“十五”末612台增加723台, 年均增加241台, 增长118%, 年均增长39.4%。

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规划目标1∶3, 2008年达到1∶2.97, 较“十五”末1∶2.66增长11.65%, 完成规划目标99%。

(5) 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008年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7.82亿元, 较“十五”末23.3亿元增加4.52亿元, 年均增加1.5亿元, 增长19.4%, 年均增长6.46%。

(6) 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小拖保有量达到13.3万台, 配套农具22.85万台, 比“十五”末略有增长。

1.2 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支撑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 农机化综合水平。规划目标60%, 2008年已达70.55%, 较“十五”末46%提高24.55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8.13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10.55个百分点。

(2) 机耕水平。规划目标85%, 2008年机耕面积33.8万hm2, 机耕水平达85.45%, 较“十五”末28.0万hm2、70.6%分别增长5.8万hm2和14.85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94万hm2和4.95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0.45个百分点。

(3) 机播水平。规划目标70%, 2008年机播面积33.9万hm2, 机播水平达到67.8%, 较“十五”末28.0万hm2、56.1%分别增长5.9万hm2和11.7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2.0万hm2和3.9个百分点, 完成规划目标96.8%。其中小麦机播稳定在99%以上, 玉米机播面积4.0万hm2, 机播水平20.21%, 基本完成规划目标。

(4) 机收水平。小麦机收规划目标95%, 2008年机收面积29.4万hm2, 机收水平98.03%, 较“十五”末27.4万hm2、91.2%分别增长2.0万hm2和6.83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7万hm2和2.28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3.03个百分点。玉米机收规划目标1.3万hm2, 2008年机收面积1.2万hm2, 机收率5.78%, 较“十五”末0.4万hm2、1.8%分别增长0.8万hm2和3.98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2万hm2和1.33个百分点, 完成规划目标86.75%。

(5)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规划目标80%, 2008年完成还田面积16.4万hm2, 还田率82.8%, 较“十五”末11.0万hm2、55%分别增长5.4万hm2和27.1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1.8万hm2和9个百分点, 超规划目标2.1个百分点。

此外, 农业生产其他环节机械化水平也有不同幅度增长, 2008年完成化肥机械深施21.7万hm2次, 同比增长9%;机械植保53.9万hm2次, 同比增长18%;机电灌溉36.4万hm2次, 同比增长4.7%。

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及农机化作业市场化的发展, 使安阳市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特别是玉米机播和机收2个环节水平提升, 使全市农机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主要粮食生产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1.3 新技术推广引领农机化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进入“十一五”以来, 安阳市重点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玉米联合机收”、“设施农业机械化”等农机化技术, 在滑县、安阳县、龙安区、内黄县、汤阴县和林州市分别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收”、“花生机收”、“设施农业”等农机化示范区, 引领农机化作业领域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1.4 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加快, 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安阳市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快, 农机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已有县级农机服务组织6个, 乡级农机服务组织11个, 村级农机服务组织422个, 农机大户732个, 其中, 拥有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2个, 资产20万~50万元的农机户170个, 资产10万~20万元的农机户561个, 培育了一批农机经纪人和中介组织, 在农机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 全市创建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4个, 2008年经营总收入3 866万元, 农田作业收入3 604万元, 年经营纯收入1 392.5万元, 其中年经营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2个。

1.5 抓好常规工作, 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一是以农机生产安全为目标, 切实抓好农机监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全市共创建平安农机乡镇5个, 平安农机村14个。累计新增入户挂牌农业机械4 412多台, 核换发驾驶证2 119个, 检审机车17 974多台, 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二是科教培训工作有新进展。规范强化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 促进拖拉机驾驶培训依法培训, 规范办学。三是积极开展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市级职业技能鉴定站, 培训配齐了考评员, 对400多名农机从业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 培训农机维修人员410人。四是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配合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开展农机产品专项治理活动。全市开展宣传活动10余次, 发放宣传材料9.4万份, 接受农民咨询1 080人次, 检查农机维修点72个, 经营场所112处, 对30家销售、维修点进行了整顿, 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43台 (件) , 维护了市场经营秩序, 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玉米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

安阳市小麦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但玉米生产特别是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 2008年虽有一定发展, 但机收水平仍然较低, 仅为6.58%, 是河南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较“十一五”10%规划目标差3个多百分点,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的全面发展。主要原因:一是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玉米种植标准化程度低, 农机与农艺配套性差, 造成作业效率低, 比较效益差。三是作业市场尚未完善。农民购买机具成本高, 回收投资时间长。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效果不佳

2006年以来, 安阳市相继在滑县、汤阴县、龙安区、安阳县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年均实施面积3.5万hm2左右, 占“十一五”规划目标6万hm2的57.8%, 差距较大。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安阳市耕地主要采用大水灌溉, 免耕播种浇地困难;增产效果不明显, 群众接受程度低;机具价格高, 影响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二是作业效率低, 特别是免耕播种机由于添加肥料、小麦 (玉米) 种、调整种量、肥量, 地块大小与播种机的幅宽不适宜, 以及作业速度慢和机具自身因素等造成作业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 挫伤了农机手使用机具的积极性。三是机具的性能和适应性差, 易出现部件开焊、断轴、断链条现象;整机刚性差, 机件易变形等, 自行维修困难。

2.3 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少, 整体水平不高

虽然安阳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有较快发展, 作业领域也不断拓宽, 具备了规范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 但组织化程度不高, 内部运行机制、管理制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规模较小, 技术落后。有的农机合作组织拥有的机具动力较低, 又缺乏合理的更新补充机具的机制, 尚不足以进行规模化作业服务, 服务面和效率受到制约。组织化程度不高, 资源配置能力弱。由于前几年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积极的扶持政策, 农机合作组织发育不健全, 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服务。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基础建设薄弱。

另外, 农机化装备结构仍不尽合理, “三多三少”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十一五”计划中期执行情况分析

3.1 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有利因素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 依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明确了扶持发展的有关政策。二是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环境保护,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要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 为农机生产服务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域。三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对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和依赖程度加大。四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产条件的改善, 对农业机械化重视程度增加, 投入加大, 势必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五是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农机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六是一些主要机械和主要作业指标已经完成或提前规划目标, 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基础。

3.2 制约“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不利因素

安阳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装备结构仍不尽合理, 特别是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不平衡;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各个环节薄弱;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还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与农业机械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产生矛盾, 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 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在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 而且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耕作较粗放。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机化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4 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1) 大力组织实施“兴机富民”计划, 着力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打好以跨区作业为重点的“三夏、三秋”2大战役, 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着力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使农机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着力普及推广农机新科技,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节约型农业的发展;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机经营者素质。

(2) 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 发挥项目引导示范作用,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按照突出重点和兼顾特色的原则, 向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倾斜, 推进玉米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机械化, 推进全市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进程。结合其他农机化项目的实施, 抓好重点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提升农机科技应用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安阳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3) 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发展特色农业机械, 示范推广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类机械装备, 依法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及落后的农业机械。

(4) 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和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大力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 使农机合作社成为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 土地流转的新生力量,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生力量, 成为建立农村发展新的体制机制新载体。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化生产, 大力发展合作经营、跨区作业、农村运输等社会化服务, 通过代耕、代管、代种、代收等机械化服务, 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困难,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5) 抓好示范园区建设, 打造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农机化示范园是农机部门向农民展示农业机械化作用和优越性的平台, 以先进性、创造性和示范性为特征, 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基地。以服务和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效率、土地产出率为目标,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选择一批农机化基础好的村, 建立规范的村级服务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农机安全等“多位一体”的农机化发展示范基地。

(6) 实施4项规划, 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实施玉米机收专项规划、保护性耕作专项规划、节约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规划、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项目, 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为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7) 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抓好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依法管理、依法监督的水平;抓好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落实推广任务, 提高推广质量;充分利用农机化学校等资源, 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切实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操作、维修和保养农业机械的技能。

(8)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监管责任。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 抓好拖拉机的登记、检验、核发牌证和拖拉机驾驶员的考核、发证、审验。健全监管网络, 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9) 加强宣传, 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借助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以及各级党政信息刊物, 宣传《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农机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在新时期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利用现场演示会、培训班各种会议等宣传农机化工作的政策,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知识, 取得各级领导对农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为“十一五”农机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篇3

近日,通化市二道江区人大常委会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区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审查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的调整报告。

会议认为,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拉动,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围钢经济,使全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工业经济支撑点单一的问题,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7年末,十一五规划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接近和超过十一五规划末期目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十一五规划更具科学性、发展性,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编制中长期规划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进行审议是适时和科学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会议对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出建议。一是要在经济总量上不断扩大;二是要在项目建设上发展高新产业,多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均衡发展;四是培育财源,加强征管,节约开支,增强财政实力。(刘敏)

创新审议方式 提高监督实效

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是《监督法》确定的重要监督方式之一。长春市二道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审议方式创新,提高了监督实效。

实施棚户区改造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确定的造福百姓、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长春市二道区作为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棚户区改造开发任务非常繁重。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步伐,区人大常委会把审议监督区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工作,列入了常委会的重点审议内容。审议前,他们改变过去少数人参与调研、多数人进行审议的方式,组织参加审议的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邀请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共同视察,让大家直观地看到通过棚户区改造开发給城市建设带来的新面貌;然后,再听取区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最后,召开常委会进行审议。实施先视察、后审议的方式,形象直观、目的明确,使大家耳目一新,既改变了大家头脑中存在的老二道陈旧混乱形象,也对区政府在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更对变化着的新二道的快速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次审议工作方式的创新,提高了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的质量,推动了政府的重点工作,确保了监督工作的实效。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篇4

惠东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庄育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就惠东县“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惠东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蓝图,也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对于确保顺利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我县迈向宽裕型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八月中旬,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组织县直有关单位开展了惠东县“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并形成了评估报告。经八届32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同意,现将《惠东县“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从2006至2008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处于本轮经济周期临近峰值的快速上升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执行情况良好。

(一)综合经济实力有新突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亿元大关。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39亿元增至2008年的201亿元,年均增长13.1%,低于规划目标1.8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6亿元的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7亿元增至2008年的6.1亿元,年均增长31.2%,高于规划目标13.5个百分点。三大需求有效快速增长。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5年的26亿元增至2008年的54.9亿元,年均增长28.3%,高于规划目标6.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51亿元增至2008年的82.8亿元,年均增长17.5%,高于规划目标5.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值由2005年的5.8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11.2亿美元,年均增长24.5%,高于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实现“退一进二、三”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8.6∶52.7∶28.7调整为2008年的12.4∶56∶31.6。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并且向园区集中。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69.7亿元增至2008年的107亿元,年均增长15.4%。“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县形成较具规模的园区有太阳工业城、民营工业园、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中航谟岭工业园、多祝节能环保工业区、佳兆业工业园、鞋材生产基地等,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引进了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航空标准件产业、服装(制鞋)业、农产品深化加工等工业项目,产业聚集水平有了新提高。

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9.9亿元增至2008年的63.6亿元,年均增长16.8%。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平海海滨温泉度假区、永记生态园等一批大型旅游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动我县滨海旅游业发展,2008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192.3万人次,和2005年的116万人次相比,年均增长18.4%。住宿餐饮业呈“井喷”态势,万事达华侨酒店、喜来登酒店、国惠酒店等相继建成使用,嘉华、康帝、海辰等酒店正加快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快速,丽景华庭、怡景湾、中航城等楼盘相继建成,碧桂园、合正等大型房地产企业相继进驻我县。

现代农业发展良好。通过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行农业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2006、2007、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分别为41.9、43.9、47.25亿元,年均增长6.2%。全县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家、市级13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发展到60个。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交通。“八纵十横”的交通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十一五”时期,前三年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49亿元。厦深铁路、惠深沿海高速公路、莞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东延线、新吉盐公路、环城北路及环城南路等高等级交通路网正在建设;惠州大道惠东段、环岛公路等路网正在筹建。碧甲口岸、大澳塘口岸分别通过了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的正式验收和预验收,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县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分别为78.6万吨、100.9万吨、113万吨,年均增长20%。

能源。能源建设规模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前三年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37亿元。电网进一步完善,铁涌镇220KV输变电工程、吉隆镇110KV塘头输变电工程、大岭镇110KV财山输变电工程、巽寮镇110KV输变电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平海电厂、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惠州地下水封洞库、东山海风力发电、惠州核电等一批大型能源项目落户或意向落户我县,开创我县能源建设新局面,构建了火电、风电、核电等多样化的能源体系。预计平海电厂、东山海风力电场、惠州核电项目投产后,我县电源总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

水利。我县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十一五”时期,前三年我县水利基础设施累计投入4.39亿元。其中,吉隆河整治工程完成投资约1000万元,盐州环岛堤防建设工程完成投资800万元,县城平山大堤防洪工程正在按计划施工中,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投资10021万元,县三防指挥系统完成部分建设任务,人大议案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完工,人大议案机电排灌工程完成2004-2006计划,2007-2008计划初步设计工作已完成。

(四)内外源型经济稳步发展

“十一五”时期,前三年全县累计引进外引内联项目332宗。

内源型经济发展迅速。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惠东县重点扶持100家制鞋企业工作方案》、《关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帮助扶持我县企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措施和方案,从创业扶持、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推进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科技进步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至2008年,全县累计个体工商户3.4万户,私营企业2260家。

外源型经济稳步推进。全县实际利用外资由2005年的1.66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2亿美元,年均增长6.4%;其中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由2005年的9624万美元增至2008年的9785万美元,年均增长0.5%。

(五)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县城进一步发挥商贸物流中心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农产品批发、建材批发、装饰材料、鞋材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银基商贸城、美多、家家乐、万盛等大型批发和零售商场相继建成。一批垃圾中转站、公厕等投入使用,公共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平山生活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收集系统等建成投入使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由2005年的13982元增至2008年的19858元,年均增长1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取消农业税。“十一五”时期,前三年累计完成镇通行政村及村道硬底化改造751公里;累计完成2445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和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农村C、D级校舍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启用了“镇级信息化服务站”和“村级信息化服务点”,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目标,率先实现县、镇、村、村小组四级有线电视网络一体化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完成111个省、市、县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和挂点村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建成村企合作共建项目8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621元增至2008年的6332元,年均增长

(六)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制任务顺利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基本建立。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取消、调整和列为一般业务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168项,减幅达11.1%。23.5%。成立了县投资服务中心,在全市各县(区)中率先实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同步运行以及“一口价”收费;建立了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构建“惠民在线”网络问政平台,广开纳言渠道、推进政务公开。完成行政区域调整工作;完成县安监局和县企业国资办的独立设置工作;组建了县文广新局,成立了政府应急管理机构。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自2006年秋季起,先后在全县农村和城镇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平山、稔山、巽寮成为我县首批省教育强镇;惠东高级中学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中;县实验幼儿园被评为省一级幼儿园。北部山区20所学校改危改薄工程顺利完成,完成实验小学扩建、职业中学改造、平山中学初中部以及惠东中学高中部易址新建工程。胜利学校建成招生,技工学校动工建设。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至2008年底已达到12所。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08年全县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数1497张,与2005的1165张相比,增加了332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11人,与2005的1521人相比,增加了390人。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县疾控中心大楼、县保健院医技大楼以及吉隆、黄埠、增光、白花、宝口、松坑等卫生院综合大楼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乡镇薄弱卫生院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全县245个行政村按标准设置农村卫生站并配置村医。文化和体育事业有新发展。“惠东渔歌”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祝皇思扬村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田坑村古建筑被列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举办了《唱响中国,我爱惠东》大型文艺晚会和“十大感动惠东人物”评选活动,弘扬了惠东人民勤奋、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惠东县文化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县运动会;行政村体育健身园逐年增加;全民健身广场建成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08年全县参加各类保险人数为381366人,自2006年三年以来参保人数增加了190245人;2008年县城和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至212元和138元,三年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3555.6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2008年底,有12万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在籍常住农业人口100%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降低。成立了“惠东县慈善总会”,成功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七项重大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2007年和2008年分别提出建设“十项民心工程”和“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双十”及其他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354.3亿元,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8.8亿元,完成投资率为11%。总体来讲,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规划纲要提出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共20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至2008年底,产业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进度或符合规划目标要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前半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规划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结构单一。我县产业结构虽然不断向良性发展,但结构仍不平衡,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相对较发达的吉隆、黄埠、白花等镇,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主要以制鞋业、对外加工业为主,其他工业项目竞争力不强,对外依存度过高。由于主导产业产出基本是最终消费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功能弱,后续产业链条难以延伸。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财政转移支付压力大。从税收情况来看,2008年全县税收总额9.39亿元,其中沿江片区6.12亿元,占税收总额的65%;沿海片区3亿元,占税收总额的32% ;山区片区0.27亿元,仅为税收总额的3%,呈明显三级阶梯状。由于山区各镇涉及水源保护、构建生态屏障等定位,属于限制类发展地区,该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江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县财政转移支付压力大,探索建立流域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三)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偏慢。至2008年,我县城镇化水平为50.8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县城和镇村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工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档次不高、设施不完善等降低招商引资的对外吸引度。

(四)社会信息化水平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我县信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现有通信管网、数据网等基础硬件设施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需求,信息化综合指数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与“十一五”规划前景差距较大,缺乏管理、策划、物流、营销、化工、医疗、信息技术、工程设计等领域高端人才。

(五)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低。我县企业大部分为“三来一补”的外源型企业以及小规模加工型企业,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主要依靠贴牌生产,自主研发品牌生产的极少。企业管理模式以粗放型为主,以低成本、低价格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产品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

(六)项目建设制约因素较多,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项目融资渠道缩窄,资金到位困难,造成部分引进来的企业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征地难、拆迁难问题也阻碍了某些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个别项目由于前期工作不够扎实、审批时间长、动工条件不够具备等原因尚未开工建设。

(七)各项机制尚不完善,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不相配合;投资融资体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行政执法体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进一步实施规划的对策措施

由于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尚未完全平息,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势较为缓慢,外部需求仍持续疲弱,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我县经济发展仍具有一定的隐忧。但在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宏调下,以及实行扩大内需 “一揽子”计划,“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一系列措施下,“十一五”中后期,我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有很强的信心和支撑。下来我们将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契机,以纳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力争“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一)以打造五大基地为支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建设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高要求、高标准全力建设好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工业园区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为契机,大力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优越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经济成本,吸引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工业企业落户我县,重点引进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集聚基地。二是发展珠三角滨海旅游休闲基地。以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商务会谈等高端旅游产业,打造具有惠东特色的黄金海岸线,整合“红色”、“绿色”、“古色”等各色资源,打响我县旅游胜地名号。三是做强珠三角清洁能源基地。充分开发利用稔平半岛地区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发展火电、风电、核电、石油储备、造船、港口运输等清洁能源、临港工业以及海洋产业项目,努力把稔平半岛打造成为珠江口东岸地区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主导的临港工业基地。四是做大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发挥我县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惠东女鞋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品牌效应,促进鞋业经济从贴牌加工到委托设计生产、自主品牌营销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努力把惠东女鞋打造成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经济产业集群。五是谋划珠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结合我县区域特色,实行马铃薯、蔬菜、家禽、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继续推广“农户+公司+基地”的合作模式,形成绿色农产品产业体系,谋划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二)依照四大功能区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沿江各镇建成产业转移功能区。重点是承接新兴工业和生产性企业项目,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强县域和镇域经济实力。二是大亚湾东岸建成旅游观光功能区。以地产、娱乐、酒店、餐饮等第三产业为重点,拉动旅游观光消费。三是红海湾西岸建成临港工业功能区。发展清洁能源、造船等重工业项目,提升我县战略地位。四是山区四镇建成农业生态功能区。以发展生态农业、家禽畜牧业为主,构建我县生态保护屏障。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完善交通、电力、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十项民心工程”和“十大重点项目”的续建及开工建设,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统筹信息网络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推进,加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的统一规划,抓好中心镇及重点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总体规划编制,提高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落实“十个方面惠民措施”,加强交通秩序和市容卫生环境整治工作,争创宜居宜业的文明县城,提高城镇品位。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争取省、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倾斜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品研发,争创自主品牌。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 “广东省专业镇惠东鞋业技术创新网”等网站服务,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市场动态、流行趋势等各类资讯,打造良好的商务信息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资源要素的交换,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化各项机制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维护法律权威。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受追求的法制观念,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职能向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转变。完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以及创新企业融资模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各项应急和预警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

(六)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民生事业发展。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按照“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等环保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和防范盗抢机动车辆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治安、消防、交通等重大事故发生。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

四、关于调整部分指标的建议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执行情况,以及中后期的发展趋势预测,初步匡算,到“十一五”期末,个别指标将难以如期完成规划目标;而部分指标或已提前完成,或由于上级部门以及我县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新的要求,规划目标有了新提高。为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按照“跳起来够得着”的编制原则,需对这些宏观或中观指标作出必要调整,个别涉及的微观指标则应在专项规划中作相应调整,对此,建议对下列指标进行调整:

(一)地区生产总值。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年平均增长14.9%。但受平海电厂等重大建设项目工期延后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预计难于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建议将GDP绝对值由280亿元下调为25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由14.9%下调为13%。

(二)城镇化水平。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5%。考虑到市重新核定的目标基数和我县减排任务的衔接,以及我县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0年)》提出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的目标,建议将城镇化水平由65%下调为51.13%。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2%。2008年全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新增大项目接二连三落户我县,必将拉动投资需求大幅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乐观,预计2009年底可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投资目标,建议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由70亿元上调为8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由22%上调为26.8%。

(四)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亿元,年平均增长17.7%。该目标已于2008年超额完成,由于我县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建议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绝对值由6亿元上调为8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由17.7%上调为24%。

(五)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实现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0528元,年平均增长8%。根据目前我县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我县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建议将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绝对值由20528元上调为23154元,年平均增长速度由8%上调为10.6%。

(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84元,年均增长6%。由于该目标已于2008年超额完成,根据我县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建议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由6184元上调为7299元,年平均增长速度由6%上调为9.6%。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中期评估审议意见,县政府将在原“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重大政策制订,加快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同时,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谋划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蓝图。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帮助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篇5

老龄工作情况汇报

(2010年11月28日)

尊敬的张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在百忙中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鄂尔多斯市基本概况和老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蒙古语,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西、南以长城为界,与宁夏自治区、陕西、山西省毗邻。全市辖7旗1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于此。民族文化厚重深远,蒙古民族三大史诗中的《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两部诞生于此,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尔多斯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617亿吨,占内蒙古自治区的1/

2、全国的1/6;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多,国内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坐落在境内。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阿尔巴斯白山羊绒被称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

近年来,我市抢抓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2009年,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61亿元,同比增长23%,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21位;财政收入365.8亿元,同比增长37%,居全国地级市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83元和7803元。2008年,鄂尔多斯市被列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2009年,被中财办确定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城市加以总结宣传。

我市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努力提高“五有”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市各族群众。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率先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今年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并对蒙古族学生考取专科、普通本科和国家重点本科院校的,每人每年分别补助3000元、5000元和7000元。率先全面实施(2005年)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30元以上,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100%,今年将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90元、报销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合作医疗中蒙古族农牧民个人承担部分由政府代缴。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从1月1日起,城镇低保保障标准由每月310元提高到400元,补助水平由每月295月提高到325元;率先实施(2007年)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今年将全市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

22万元和10万元。率先实施(2008年)了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金标准每月达到450元,农牧民每月达到260元。率先实施(2007年)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转移进城农牧民、鄂尔多斯籍高考落榜生、鄂尔多斯籍复转军人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实现应培尽培。

二、老龄工作

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8万多,占总人口的12.25%,按照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得到10%的国际标准衡量,我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市市委、政府历来重视老龄工作,在上级老龄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围绕“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教” “老有所为”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等内容,全面推进我市的老龄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市老龄工作成绩显著。

一是建立统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市从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目前已经有483701人参加了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9.9%,享受待遇人数有16.3161万(男60岁,女55岁),享受待遇标准为城镇居民每月450元,农牧民260元。

二是积极落实老年人各项政策待遇。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增加对城镇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低保家庭的生活救助,切实缓解其生活困难。按照市委、政府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城镇低保保障标准由原来的每月310元提高到400元,补助水平由每月295月提高到325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月146元提高到每月280元,补助标准由每月121元提高到160元。目前全市享受城镇低保的老年人2572人,享受农村低保的老年人15240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解决了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医疗需求。

为解决老年人实际问题,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对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优待服务政策,如免费乘坐公交,百岁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贴,老年人门诊优先看病等。一些条件好的旗区不同程度的给予老年人和长寿老年人经济补贴。如伊旗对60周岁及以上少数民族和70周岁以上汉族老年人每人每月补贴50元;东胜区对70周岁以上且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每年每人补贴600元;准旗从2008年起对70—79周岁年龄段老年人每年每人补助生活费500元,80—99周岁年龄段老年人补助800元,10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助3000元。为60周岁以上的农民党员、城镇无业居民党员每年每人补贴200元;鄂旗对70周岁以上城镇、农牧区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实行每年每人600元的生活补贴。

三是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探索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为老年人兴建兴办各种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现在全市各旗区都有老年人综合福利服务中心、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

中华慈善总会、鄂尔多斯市九州置业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慈善总会共同开发投资,华夏九九城于2010年10月13日开工奠基。该城整合国内外各方资源建设及老年公寓、医院、护理中心,康复中心等设施于一体的结合养老设施,项目名称为“中华慈善华夏九九城”该项目既能为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又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孤寡老人的养

老问题,满足各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产业,中华慈善总会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积极投身和谐社会的建设,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全新运作模式,在我市开拓养老产业创建中高端养老产业,使服务更加个性化,其社会意义深远,这必将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向全国一流水平迈进。目前,全市有老年活动中心116处,综合福利服务中心17处,服务中心具备住养、入户服务、日间照料、文体活动等多种功能。正在新建活动中心3处,综合福利服务中心4处,每处建筑面积不低于600㎡,总建筑面积2400㎡,总投资2000多万元。全市现在有公办、民办老年公寓17处,床位数3308张,并且正在新建老年公寓7处,投资3亿多,建成后床位数将达到3200张,为全市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

全市现有五保供养对象5635人,其中集中供养1788人,分散供养3847人,集中供养率为31.7%;集中供养水平每人每年60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750元。全市共有42所敬老院,床位3122张。配备管理服务人员158人。敬老院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对象的吃、穿、住、医、葬有了明显的改善,较好地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位趋向于福利性、公益性和微利性。满足了各个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关爱老年人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级老龄部门的业务指导及各旗区老龄部门的协助下,市老龄办承办了全区第十一届“松鹤杯”书画联赛,出版了《天骄翰墨》书画集。2009年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红叶风采”文艺晚会,2010年代表自治区参加了中国第二届老年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获得特等奖。全市现有老年大学3所,基层离退休党员组织13处,老年活动中心116处。

──积极办好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开办以来,利用学校和社会活动场所,开办了老年学习班5期,几年来本着使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健康长寿,再服务于社会”的办学宗旨,各学校开设了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琴、棋书画、养生保健、唱歌、跳舞等课程,推动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组织各类活动,为老年人健身娱乐搭建平台。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我们提倡老年人的活动以健身、康乐为主、淡化竞赛意识,重在积极参与,利用社区活动中心这块平台适时组织大型文艺书画、体育运动,充分展示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各旗区每年都举办地区性单项体育竞赛和文艺活动,如门球、乒乓球、网球、健身舞,书画展、棋艺、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坚持走访慰问。几年来老龄委组织协调各级领导,坚持每年在春节和“重阳节”走访慰问特困、高龄老人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各地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敬老孝星”评选活动。在上级老龄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市开展了“敬老孝星”的评选表彰活动,不仅要给予精神物质奖励,还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良好风尚,推动我市老龄事业的发展,让广大老年人安享晚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政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抓紧理顺和健全老龄工作体制,建立和完善各级老龄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明确任务和职责,核定编制,配好人员,保证经费,确保各级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老龄工作干部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保证老龄工作各项经费投入,“十二五”规划中,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人口规模,逐步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所需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老龄事业的经费来源。三是“十二五”规划中,福利彩票发行所用地方资金,50%应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鼓励企事业、个人投资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老龄事业投资机制。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篇6

中国老科协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9号文件,强化了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的地位和作用

中办发9号文件发布后,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布了贯彻落实中办发9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有关部门、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很多市、县党委和政府,部分中央有关部门,也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办发9号文件的实施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级各类老科协组织的领导和支持。许多地方和单位的党委、政府和部门,建立了定期听老科协工作汇报的制度,对老科协的工作进行研究、策划、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支持老科协的工作,老科协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突出的是:

1、学习、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精神,推进各项工作

中办发9号文件发出后,中国老科协立即于3月初和4月初分别召开会长办公会议和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学习中办发9号文件,结合实际制定措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学习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经验交流会和中国老科协第七届表彰奖励大会;2007年分别在辽宁沈阳、福建福州和甘肃兰州召开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学习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的调研座谈会。通过调研、座谈、交流、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积极认真贯彻文件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在全国形成了老科技工作者再作贡献的新局面。

2006年12月26日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齐让同志在《中国老科协关于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的情况和2007年主要工作》的报告上批示,“老科协认真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在服务和推动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中,特别是老科协报告团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向你们表示敬意。”2008年2月18日,齐让同志又在《中国老科协关于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精神的调研报告》上做批示,“中国老科协就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精神的落实情况进行认真调研。两年来老科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敬佩。调研报告主题突出,紧紧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有情况、有成绩、有问题、有建议,做法好,值得提倡。在建议中涉及中国科协的事项,请调宣、科普、学会、计财部阅研。”

2、通过联席会议,加强了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

中国老科协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参与沟通情况,研究政策,提出建议,加强了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作,提高了工作成效,扩大了老科协的社会影响。

2008年中国老科协受人事部委托,组织10个省、直辖市老科协开展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对企业离退休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做专题调研,在各级人事部门的支持下顺利完成调研工作。调研报告得到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调整政府特殊津贴标准的通知》。广大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科技人员倍感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二、发展组织、健全体系、壮大力量,团结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奉献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国老科协的组织体系日益发展和不断健全,特别是基层老科协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的统计,与2004年比较,市县老科协由814个增加到1278个,增加57%;乡镇老科协由1198个增加到5555个,增加364%;社区老科协由772个增加到2444个,增加217%。个人会员总数由五年前的近6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98万多人即近100万人,增加66%。其中,黑龙江、湖南、山东、吉林、辽宁、江西、河南、陕西等省老科协的个人会员增加数都超过万人;中国老科协兵工分会、煤炭工业分会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老科协的个人会员增加数都超过千人。

2、加强企事业单位老科协的组织建设

企事业单位离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在全国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中占绝大多数,加强企事业单位老科协的组织建设,对发挥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贯彻落实中办发9号文件意义重大。

2005年-2008年间,中国老科协由常务副会长和副会长牵头,分别带领调研组对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湖北、江苏、江西、山西、湖南等省的企业老科协进行调研。2005年10月,在平顶山煤业集团老科协的支持下,召开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精神暨促进企事业单位老科协建设研讨会”;2008年8月,在陕西西安东方集团公司支持下,召开了“企业老科协组织建设及企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情况调研座谈会”。交流、总结、探讨企业老科协和广大企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的情况和问题。

同时,湖南、江西、山西、山东、黑龙江、江苏、内蒙等省、区老科协就如何加强企事业单位老科协建设和发挥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作用问题,进行典型调研、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加强了企事业单位老科协的组织建设。据江西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的统计,2009年企事业单位老科协由2004年的174个增加到330个,增加了89%。

三、围绕全局,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开拓新局面

1、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工作

十一五期间,中国老科协各委员会由会长、副会长牵头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有十多项重大调研课题报告。其中,钱正英会长率中国老科协调研组,2005年赴贵州对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专题调研与建议;2008年对广西桂中旱片问题调研的建议;咨询委员会2005年开展的三江平原商品粮(稻)基地调研,形成的《关于三江平原水稻基地建设规划的意见》;2009年提出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资源环境委员会以煤炭分会为主连续四年围绕煤矿的有害气体(瓦斯)、固体废弃物(煤矸石)、液体废弃物(矿井水)和矿井粉尘造成的灾害防治、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的资源利用调研,2006年提出的《关于加强领导与统筹协调,加速开发利用煤层气的建议》;2008年提出的《关于加强领导、大力促进充分利用煤矸石资源的建议》;资源环境委员会以林业分会为主连续开展的有关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林权制度改革和我国木材安全的调研,《关于加强森林培育、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的调研和建议》;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关于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的调研和建议》;关于《保障木材安全问题的建议》、关于《抓紧防治煤矿最大危害—粉尘的建议》、关于《大力加快矿区国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建议》、关于《十二五钢铁工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关于《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关于《海水利用的几点意见》、关于《北京地沟油问题的几点意见》等超过十五项的调研,都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2008年服务“三农”和扶贫委员会《关于加快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能源主管单位和各级老科协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推动了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能源主管部门,研究落实了领导的批示精神和意见,加大了用于农村沼气建设的投资。2009年国家新增农村沼气建设投资50亿元,比2007年增加一倍,其中用于服务体系建设资金7.15亿元,比2007年增加近9倍;修订了《全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标准》,并把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纳入国家计划,等等。

2008年9月3日,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邓楠同志在中国老科协报送的“2008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意见的报告”上批示:“老科协08年上半年针对冰冻、地震等灾害及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万名专家讲科普等做了大量工作,各部门要切实支持老科协的工作。……”。为此,9月4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老科协工作支持力度座谈会。会议认为,近年来中国老科协的工作有特点、有成绩、有影响,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为帮助中国老科协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中国科协各部门应从各自职责出发,加强同中国老科协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各级各类老科协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成效明显。几年来,中国老科协所属各级各类老科协,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围绕农业、能源与资源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举办专题论坛等进行建言献策活动,许多建议得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的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采纳和实施。据湖南、江西、黑龙江、陕西、四川、江苏、辽宁、福建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和部分分会、直属团体的统计,五年来所提建议有3万6千多项,被各级领导批示的9400多项,被有关方面采纳的有6900多项。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大力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老科协一直把服务“三农”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各市、县老科协,都把送科技下乡作为服务“三农”的经常性工作。2007年11月中国老科协在江西省,召开了第二次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辽宁、山东、陕西、湖南、河南、江苏等许多省老科协都专门召开了有关服务“三农”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表彰会,服务“三农”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成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三农”的内容和形式,从传统的科技培训,建设示范基地,推广新技术,科技扶贫,开展医疗服务等,逐步扩展到针对农牧民、农村发展的需求,开展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一些农村制定发展规划,协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水灌溉工程示范点,建立新能源示范村等,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湖南、辽宁、河南、江苏、山东、江西、黑龙江、福建、湖北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和部分分会、直属团体的统计,五年来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开展科技培训7万7千多次,受益914万多人次;举办示范基地(点、园)7400多个,推广新技术8700多项;科技扶贫35万4千多户,脱贫22万6千多户;开展农村医疗服务1万4千多次,受益99万多人。

3、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加强老专家志愿者队伍建设,协调、整合、集成各团体单位的力量和优势,2006年2月,中国老科协决定在各团体单位老专家报告团(科普报告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10月,中国老科协和中国科技馆联合召开了报告团成立和贯彻《纲要》动员大会。发出倡议书;召开落实《纲要》研讨会、座谈会。这些活动得到中国科协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06年11月16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齐让同志在报导此项活动的《中国老科协通讯》上批示,“老科协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件事办的好。请科普部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向老同志表示敬意,表示感谢”。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已建立42个分团。据辽宁、广西、上海、湖南、陕西、江苏、黑龙江、河北、安徽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和部分分会、直属团体的统计,各级老科协成立的报告团有2023多个,老专家20580多人;几年来,举办科普报告活动6.8万多场,受益人数达965多万人次。在科普报告活动中,坚持质量第一,科学报告团的活动逐渐成为老科协的品牌工作之一。

2008年受中国科协委托,承办“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的重点活动之一——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办公室的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和各分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举办报告会3200多场,听众65万多人次。其中,黑龙江、陕西、辽宁、山东、云南、四川省老科协及吉林省吉林市、大庆市老科协的科学报告(科普报告)团,被评为优秀报告团。这项活动,已纳入中国老科协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09年地震分会、中科院分会,辽宁、上海、广西、河北、陕西、四川、云南老科协,以及安徽省滁州市、河南省郑州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吉林省农科院、江苏省南通市、山东省聊城市老科协被评为优秀报告团

从2005年开始,委托中科院分会组织的“院士科学报告会”,先后有欧阳自远、孙鸿烈、郝柏林、胡文瑞、张新时、腾吉文院士等多位老专家,应邀到河南、河北、黑龙江、宁夏、甘肃、辽宁、吉林、新疆等地,进行了数十场科学报告,各界听众近10万人次。河南省老科协将院士专家报告会引进省(市)委党校课程中。

科普工作是老科协开展最经常、最广泛、最受社会各方面欢迎的活动之一。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老科协,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神舟飞船、嫦娥工程、奥运会以及健康生活等多种内容,以多种形式做科学报告,编辑出版科普图书、科普画册。据江苏、浙江、辽宁、江西、陕西、河南、北京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和部分分会、直属团体的统计,五年来编辑出版科普图书、科普画册4700多种,1669万多册。

4、开展老专家医疗服务

2006中国老科协委托卫生分会组织医疗老专家到陕西延安地区,2008年到陕西省榆林市,为西部边远地区人民群众开展了医疗服务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普遍深入农村和贫困地区、城市社区或结合会员活动等进行医疗服务。据重庆、陕西、江苏、江西、河南、辽宁、山东、内蒙、福建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和部分分会、直属团体的统计,在十一五期间组织老专家在城乡进行义诊、咨询和疑难病症会诊等医疗服务活动7万1千多次,受益群众达103万多人次;举办医院(门诊部)500多所,诊治病人385万多人次。

5、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活动

技术咨询和服务是老科协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黑龙江、北京、辽宁、江苏、江西、陕西、河南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和部分分会、直属团体的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各级老科协为5400个企业进行了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服务项目达1万5千多个。几年来,许多省、市老科协加强了为民营经济和中小型企业的服务,通过技术合作和技术攻关等形式,帮助解决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支持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广西自治区老科协组建了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委员会,探索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方式、内容,成效更加明显。江苏省老科协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联合,组织了500多名妇、幼老专家成立了“江苏省科学育儿社会服务援助系统”,开展育儿专家网上在线咨询,为0-3岁育儿家庭提供各种便捷的科学育儿服务。

部分老科协结合各自的情况和条件,举办经济实体或学校,为社会服务。据陕西、重庆、广东、四川、辽宁、内蒙等18个省区市老科协和部分分会、直属团体的统计,自办经济实体990多个,合办经济实体430多个;举办各类学校280多所,培养学生36万多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级老科协组织立刻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抗震救灾。中国老科协印发《关于认真做好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的通知》,并向四川、甘肃、陕西三个省紧急拨付专项地震知识科普宣传经费10万元。中国老科协副会长、国家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通过科普讲座和接受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以及《今日科苑》杂志社等媒体的采访,讲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四川、甘肃、陕西灾区,组织医学专家为灾区群众免费进行科普和义诊,全国许多省、区、市老科协,积极开展救灾和捐献活动,黑龙江、云南等省老科技工作者捐款都超过百万元。

四、加强老科协的社团组织机构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1、坚持民主办会的制度。

几年来,中国老科协按照章程规定按时召开了三次理事会会议,十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部分是用通讯方式)。审议通过了有关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完成了相关的变更、增补事宜;吸收团体会员;修改通过了《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表彰奖励条例》及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表彰奖励办法,先进集体表彰奖励办法和先进老科协工作者表彰奖励办法;等等。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12个分会,20个直属企事业单位老科协,即90%的单位都按照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了换届代表大会,举行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逐步完善了有关民主办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作用,做到了民主决策。加强了工作班子建设,提高了老科协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了服务能力。

2、完成中国老科协第七第八两届表彰奖励的推荐、申报、评审和表彰工作。

根据奖励条例,2006年评选出第七届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0名,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98名,先进老科学技术工作者89名;2008年评选出第八届突出贡献奖获得者9名,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139名;第二届先进集体14个,第二届老科协先进工作者45名。在2006年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经验交流会和2009年庆祝中国老科协成立20周年活动中进行了表彰奖励。

3、加强老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

各老科协组织在建设老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活动中,注意了固定活动场地等基本活动条件的建设,使会员活动经常化,使老科技工作者之家逐步落到实处。江苏省老科协五年来老科技工作者之家从37家增加到105家,每一家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和基本的活动条件,为汇聚人力、凝聚人气、推进工作营造了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立会员活动日制度。

从2007年开始,中国老科协在全国各级老科协中倡导,每年于重阳节前后开展“会员活动日”活动,搭建为会员服务的平台。各老科协组织在活动日里通过组织新知识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茶话会,医疗咨询服务,组织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会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会员的视野,促进了会员之间的交流,为发扬尊老敬老传统,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2007年中国老科协在中国科协网站中,建立了中国老科协网站,开辟了科技要闻、工作动态、地方(分会、企事业老科协)动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老年人才论坛、建言献策、中国老科协通讯等栏目,与所属团体的网站连接,及时交流和沟通信息。

6、与人事部门合作,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许多省、市老科协与人事部门合作,举办人才交流会。据黑龙江省的统计,2008年有9590余名离退休科技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和其他途径,被企事业单位聘用。

7、为老科技工作者评审和认定技术职称。

大多数省、自治区老科协,定期为在离退休后,继续做出新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评审、认定技术职称,受到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进一步调动了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8、加强期刊和通讯工作。

中国老科协主办的《今日科苑》杂志,2007年完成半月刊的改版工作,规范了杂志社的有关工作;《老科协通讯》调整、充实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今日科苑》杂志和《老科协通讯》为及时报道中央的有关精神、各级老科协的工作动态和信息,提供了比较好的渠道。

几年来,在中办发[2005]9号文件的指引下,全国老科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新局面。总结我们的经验,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强调老科技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明确了总体要求和方针、政策,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关心、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广大老科技工作者有发挥作用的优势和力量,他们积极热情的参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立了新功。他们是老科协组织、工作和活动的根基;

三是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是老科协面向社会服务,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是加强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老科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但是,老科协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各地老科协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数量、进度不一,还有的地方领导重视不够,老科协的工作条件比较差;二是企事业单位老科协组织建设和工作相对来看比较复杂。企业改制,老科技工作者进入社会化管理等原因,在企业内部建立老科协组织的方式不再是唯一的模式,如何在国家对企业发展的政策指导下,研究探索企业老科协组织建设发展的模式,加快企业老科协组织的建设,团结、组织更多的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构建和谐稳定服务,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篇7

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特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专项,用于补助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累计投入近1.2亿元,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近5万余人次。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605所,在校生总数36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万人,随班就读学生22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859所和29万人。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中西部101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中西部8万人)。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地级市总数的22.7%,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全国现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县总数的39.56%。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680所左右。

3.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期间(2008年~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选择部分地(市、州、盟)、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重点建设19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矛盾。

二、实施步骤和建设内容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诸多特殊性,从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到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及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状况,项目实施应与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经费的落实等项工作相衔接,拟对总体规划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建设19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编制完成分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在项目学校遴选上,选择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在师资队伍、运行经费、开工建设等诸方面均具备条件且急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建设50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各省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选择具备建设条件的部分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阶段:建设46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实现规划总体目标。对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尚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章 资金安排及原则

“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中央专项投资约6亿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4.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约65所,投资2亿元,改扩建校项目约125所,投资2.5亿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練设施配置投资约1.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0.5亿元,改扩建校项目1亿元)。

中央专项投资对县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重点给予倾斜,每校按300万元进行补助,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对地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3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2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项目学校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每校补助80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

对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需统筹集中建设学校的个别西部省份可采取投资额度切块安排方式,以加大中央专项投资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预期建设成效

一、特殊教育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增大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及覆盖范围,有效引导和推进中西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将由2006年的1012所增加到近1500所,从而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辐射中西部地区所有地(市、州、盟)和30万人口以上县(市、旗),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65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125所左右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矛盾。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470所(增加46.4%)特殊教育学校,近70%原有特殊教育学校(680所左右)按实际需求进行改扩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相匹配的专业功能教室及设备配置基本齐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区域内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预计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增长35%,净增2.8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3.8万人。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将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25.6万人,增长220%,净增17.6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23万人,基本满足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

第六章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工作程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审核、确定分省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分年度审批下达建设计划和投资,指导各地项目实施;省级教育、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状况、经济水平、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編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总体规划,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本省项目建设规划的实施;地(市、州、盟)、县(市、旗)两级政府负责提供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各地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调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严格标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各地要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1994年发布)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进行项目学校建设所需投资的需求测算和设计,确保校舍的安全、适用、实用,反对追求学校建设高标准、华而不实。同时,项目学校建设也要与当地残疾人事业的系统工程相结合,特别是在康复设施的利用上,提倡资源共享、互通互用。

四、专项检查,落实项目监管机制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将年度建设项目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并落实工作责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审计部门将对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设备采购中出现违纪行为、资金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浪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一经查实,依法追究责任。

上一篇:2024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员工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