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选修5word

2024-04-15

人教版化学选修5word(共8篇)

人教版化学选修5word 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书的基本学习内容——研究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速率、方向、限度);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的精髓是化学反应规律,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可更好的获取物质为人类服务 重点:概念模型法的理解

难点: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模型建立

导入:学习化学的目的——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问题的核心——本书的作用

一、本书研究的内容

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的速率、方向、限度 章节简介

二、学习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物质相互作用导入 概念模型

1、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有效碰撞: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之间的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能量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化模型: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

活化能

合理取向

碰撞——新物质、能量变化

3、催化剂

在反应中的作用与意义: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加快反应的速率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化学热力学)

焓变、反应热1课时;热化学方程式1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燃烧热 能源

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1课时;反应热的计算1课时;习题2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章末检测2课时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了解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解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定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讲授、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对人类的重要性 重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与形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的概念理解,焓变的正负意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必须2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回忆——定量研究

一、焓变 反应热

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焓变(∆H):H生成物-H反应物

单位:KJ/mol 反应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分析:化学能是物质内能的一种,化学能的变化也是物质内能的变化。物质内能的变化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U=W+Q。化学反应一般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压力与大气压相等,W=0,∆U变化只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恒压下的物质内能变化叫焓变,焓变即可表示反应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原因(转化为热能):旧键断裂吸热,新键形成放热,两者具有能量差

反应热与环境的关系

资料:体系与环境

体系向环境放热

∆H为-或∆H小于0,为放热反应 体系从环境吸热

∆H为+或∆H大于0,为吸热反应

第二课时

二、热化学方程式

导入:以前学过的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不足之处——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例一方程说明:(1)T、P(影响物质内能)

(2)状态(物质不同状态,内能不同——气>液 >固)

(3)计量数(不是个数,是粒子的集合体,可以是小数、分数)(4)∆H单位中的每mol(每mol化学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步骤:

1、写:书写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2、标:标明物质状态

3、算:计算反应热

第三课时

实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知识与技能:定量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一般通过实验测定 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 量筒(50ml)2个 泡沫塑料或纸条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50ml 0.50mol/L盐酸

50ml 0.55mol/L 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的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目的。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录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50ml 0.05mol/L 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记录下表。

4、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的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示数先升后降,注意观察),记为终止温度,记录下表。重复实验步骤2-4三 次。

实验数据处理

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2、计算反应热

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的认为实验所用酸、碱的密度和比热容与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则:(1)50ml 0.50mol/L盐酸 质量m1=50g …………

起始温度/℃

计算例题:

HCl

NaOH

终止温度/℃ 1

20.9

21.1

24.4 2

20.9

20.9

24.3 3

21.0

21.2

24.5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1mol液态水时释放的热量,单位:kJ/mol

燃烧热 能源

知识与技能:热的定义及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 自学 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燃烧热应用的重要性,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导入:反应热的类型——燃烧热

一、燃烧热

定义:101KP,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例:25℃ 101kp 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31KJ的热量

此条件下,1mol CH4 的燃烧热为-890.31KJ/mol

∆H =-890.31KJ/mol 定义几点说明:(1)反应条件:101KP(2)燃烧物的量:1mol(3)反应的程度: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化学稳定性)(4)温度改变,燃烧热改变

书写甲烷此条件下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表1-1 介绍(反应热计算数据库)

二、能源 自学与提问

问题:(1)能源的种类、现在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带来的问题

(2)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我国能源状况(总量、人均量、利用率)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利用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计算反应热 过程与方程:讲授加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计算对化工生产很重要 导入:反应热计算的意义(燃料的充分燃烧、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工设备的设计)

知识基础: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m、n、V)

一、盖斯定律

问题情境:C的不完全燃烧反应热数据需要

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归纳总结:A——B——C——D A——D ∆H∆H

2∆H

3∆H ∆H=∆H1

+ ∆H2 + ∆H3

几点说明: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能量变化以物质变化为基础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及能量变化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1)研究方法、表示及测量方法 1课时、习

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与压强 1课时;温度与催化剂 1课时习题2课时

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 1课时;平衡状态的判断1课时、习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及压强 1课时;温度及勒夏特列原理 1课时;习题2课时(3)化学平衡常数及习题 2课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图像专题 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复习题 4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表示化学反应快慢对生产、生活、科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测量方法的选取 导入:本章内容地位——必修2知识回忆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V=∆C/∆T 单位:mol/(L·min)或 mol/(L·s)mA(g)+ nB(g)= pC(g)+ qD(g)V(A)V(B)V(C)V(D)表达式及关系

V(A):V(B): V(C): V(D)=∆C(A):∆C(B):∆C(C):∆C(D)=m:n:p:q

2、测定方法

实验测定——反应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变化相关的性质(气体体积、浓度、质量的减少、颜色的变化等)

3、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一个公式、一个关系、一个模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事实记忆与理论解释)过程与方法:讲授与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工业生产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论解释与外因的扩展

第一课时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课本第一自然段——本节目的(新的任务——理论解释)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2 教学视频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因素

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气体反应,T、M一定的气体(1)只改变容器体积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2)充入气态物质

恒容: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增大;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不变

恒压: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视情况而定;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减小 控制反应速率最贵的因素

例:反应C(S)+H2O(g)=C0(g)+H2(g),在温度一定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保持压强不变,充入1mol水蒸汽 B、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

C、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D、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体积增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导入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较高能量分子间碰撞频率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方便因素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理论解释:催化剂(正)——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科学探究——催化剂的设计与选择 控制反应速率最理想的因素

其他因素:光照、磁场等

总之:所有能向反应体系输入能量,都有可能提高反应速率 思考:

1、生活中有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事实

2、从化学键角度思考反应物分子中的键能的高低对反应的活化能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化学平衡常数;勒夏特列原理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限度对实际生产非常重要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动态平衡)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判断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本质内容简介

一、可逆反应

T一定,固体的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可逆过程用“⇋”表示(由左向右为正,由右向左为逆)化学反应可逆性

可逆反应:同一条件,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过程的可逆性决定过程有限度;可逆性的大小决定过程的限度大小

二、化学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状态: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液中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

特点:正、逆过程同时存在且速率相等;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浓度)不变;动态平衡(速率不为零)

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的状态

特征:V正=V逆;各组分含量不变;动态平衡

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

出发点——(1)速率角度:V正=V逆,一正一逆且相等(任何一种可以表示反应速率的方式)——平衡(2)物质的含量角度 单个成分含量不变—平衡

总组分含量不变——不一定平衡(视反应特点而定)mA(g)+ nB(g)= pC(g)+ qD(g)m+n=p+q m+n≠p+q(3)能量角度:温度不变——平衡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压强变化(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归纳与总结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浓度 实验2-5 2-6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分析:浓度变化——速率变化——平衡移动 建立速率随浓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实验2-

5、6 实际指导意义:增大廉价反应物的浓度,使价格高的原料利用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

例:合成氨中提高氮气的浓度;生产硫酸提高氧气浓度

2、压强

浓度影响推及压强对平衡影响

结论:对于气体反应,一定温度和质量的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压强——容器体积缩小——气体浓度增大(体积大的增大幅度大)——正速率大于逆速率——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压强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在一定温度和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1monN2、3molH2 容积由V-2V、V-1/2V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交流讨论 重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难点:实际生产综合因素的分析

3、温度 实验2-7 结论: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吸热反应方向速率增大幅度大)——吸热反应速率大于放热反应速率——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4、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浓度、温度、压强——气体),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 有利反应:加快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

有害(副)反应:减缓反应速率,降低转化率 例:合成氨的条件选择

第四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平衡常数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训练 导入:溶解平衡常数——溶解度

三、化学平衡常数

1、表达式 mA +nB =pC + qD 在一定温度下,K=C(C)▪ C(D)/ C(A)▪ C(B)理解常数存在的必然性:(1)化学平衡状态各组分保持浓度不变

2、意义

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限度

3、影响因素

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变化和变化途径无关)

4、应用

(1)判断反应的限度(K值越大,反应转化率越高)(2)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3)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及反应进行的方向 方法:QC(浓度商)与K大下比较

(4)用于温度升降、反应热(∆H)正负、K值大小变化的p

q

m

n

互判

注:K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系

第五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解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化学平衡建立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反映在坐标系中,就形成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一、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条件改变种类,反应的特点(焓变、气体体积反应前后变化)

二、图像类型及特点

变化条件个数分:单一函数图或复合函数图 横坐标含义分类:时间类、压强或温度类

三、分析方法

看图像(点、线、面意义及变化趋势)、想规律、做判断 思考原则:(1)定一议二原则(横坐标、纵坐标、曲线)

(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温度大、压强大)

第六课时

知识与技能:等效平衡 过程与方法:讨论

等效平衡

1、内容: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以不同投料方式(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从中间状态开始)进行反应,建立起的平衡状态都是相同的。

2、说明:(1)在“等效平衡”状态,相同组分在各混合物中的百分数相等

(2)等效平衡分为完全等效(含量也相等)和不完全等效(3)等效平衡表明,化学平衡的建立,仅仅与反应条件有关,而与化学平衡建立的途径无关

3、分类

等效类型 I II III 条件 恒温恒容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起始投料 量相同 量符合同一比例 量符合同一比例(转化为同一边物质)

对应要求 任何可逆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任何可逆

反应

质量分数 相同 相同 相同 浓度 相同 成比例 相同 物质的量 相同 成比例 成比例 等效情况 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例1:恒温恒容——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O2(g)⇋ 2SO3(g)物质的量

起始1 2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a 1/2a 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物质的量均相等

2、恒温恒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H2(g)+ I2(g)⇋ 2HI(g)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0 0 1.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相等,浓度、物质的量成比例

3、恒温恒压——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O2(g)⇋ 2SO3(g)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a 2a 起始3 0.5a 1.75a 2.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相等,物质的量成比例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依据(焓判据、熵判据)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讨论 重难点:复合判据的应用 导入:本章的内容

自然观察——自发过程的通性(体系能量趋向越低、分子趋向越混乱)

化学反应进行的判断依据

1、能量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H<0

2、熵判据:自发过程趋向于由有序变为无序 ∆S>0

同种物质熵的大小:气>液>固

3、复合判据:自由能 ∆G=∆H-T∆S <0 注:

1、非自发过程通过外界干扰可以发生

2、过程的自发性只能判断过程进行方向的趋势,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发生和发生的速率

教学计划: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1课时;电力平衡、电离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课时;溶液PH的计算1课时;PH的应用、酸碱中和滴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盐类的水解(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呈现的原因1课时;水解平衡、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1课时;盐类水解的应用、水解常数1课时;习题2课时)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2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银离子与氯离子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溶解平衡的建立1课时;沉淀反应的应用、溶度积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1课时;综合练习6课时

弱电解质的电离

知识与技能:离子反应的重要性认识;知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知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自然的形成与离子反应密不可分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一课时

导入:本章地位、内容简介、学习方法介绍(概念模型)

一、强弱电解质

学与问、生活经验、实验3-1 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部分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弱酸、弱碱、少数盐)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例: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结合思考与交流、图3-3 及化学平衡理论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CH3COOH⇋CH3COO+H

电离平衡: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各种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总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具有平衡的基本特征。

三、电离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

例: 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

讨论:关于上述电离平衡,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1)加入少量冰醋酸(2)加水稀释CH3COOH+H2O⇋CH3COO+H3O(越稀越电离)

(3)加少量NaOH(4)加金属锌(5)加醋酸铵 * 电离常数

1、表达式:

注:各离子浓度为电离平衡时的浓度

2、影响电离常数大小的因素

物质本身性质——同一温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 温度—同一电解质,K值只收温度影响

3、电离常数大小与弱电解质相对强弱之间的关系 同一温度,不同的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注:电离常数大,只说明电离程度大,离子浓度不一定大,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强

四、多元弱酸和弱碱的分步电离

课外拓展:电解质的是非强弱(概念、物质类别分析)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及PH;酸碱中和滴定

-+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认识离子的代表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第一课时

导入:水溶液中的一类重要反应(离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的确定——水的分析

一、水的电离

水的性质——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

2、水的离子积常数:C(H)▪C(OH)=K电离▪C(H2O)

二、溶液的酸碱性及PH

1、稀溶液水的离子积液适用

2、溶液酸碱性取决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对大小

3、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PH或POH

4、PH的测定:PH试纸(分类及使用方法)、PH计

第二课时

溶液PH的计算

1、强酸、强碱的稀释(弱酸与弱碱的稀释)计算过程及规律 教参63

2、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3、稀电解质水溶液的PH相关计算—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计算过程:将所有物质确定出来再写出电离形式,综合分析

+

判断 例„.4、三个规律在PH计算中的应用

(1)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与PH的关系

(2)两种强酸或强碱等体积混合后PH或POH经验公式(3)酸、碱溶液PH与酸中H、碱中OH浓度相对大小的规律 酸pH=a 碱PH=b

第三课时

三、PH的应用

1、工农业生产、科研、日常健康与医疗PH的调控

2、溶液酸碱度变化定量分析——酸碱中和滴定

第四、五课时

实验: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选择、滴定操作步骤、误差分析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碱甲基橙、强碱滴酸用酚酞 实验操作步骤:一查、二润、三调零;一滴二看三读数 查漏方法:将活塞关闭,在滴定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记录读数,静置约2min,并观察液面是否下降,活塞周围及尖嘴处是否漏液,然后将活塞转动180度,再检查一次

+

--

误差分析结合实验数据步骤及仪器分析 实验拓展:氧化还原滴定 草酸滴定高锰酸钾

学生实验:实验器材准备,学生预习提醒,实验内容板书,实验报告的书写

盐类的水解

知识与技能: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重点: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难点: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本节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简介

知识基础:前两小节 内容结构:找规律、查原因、谈变化、述应用

学习方法:学做结合,勤于动脑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找规律 生活中常见盐介绍

实验——科学探究——获得规律性认识

结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有关,具有一般规律 强酸强碱盐水溶液中性;强酸弱碱盐水溶液酸性;强碱弱酸盐水溶液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查原因

水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分析、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综合应用 思考与交流——

哲学观点:系统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 结论: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会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话,盐溶液就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

概念化规律——盐类的水解: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从水解过程分析

盐的水解反应为离子反应,且是可逆反应,有限度,存平衡——水解平衡

学与问:

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气体、水、沉淀、弱电解质 与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点的延伸(离子共存等)

第二、三课时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谈变化、述

+

_

应用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盐类水解反应为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外因(反应条件)

1、内因

盐本身的性质:不弱不水解、有弱就水解,越弱越水解,谁抢显谁性

2、外因 反应条件

科学探究——知识迁移(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实验设计

结论:(1)盐的浓度影响:越稀越水解;(2)酸度的影响:酸度变化,可促进或抑制水解;(3)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促进水解 例题与练习

在一定温度下,NH4Cl溶液中,存在NH4+H2O⇋NH3▪H2O+H水解平衡,改变下列条件,平衡会发生移动的有_______________ 促进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抑制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___(1)加入少量氯化铵晶体(2)加水稀释(3)滴加少量氢氧化钠(4)滴加少量盐酸(5)滴加少量盐酸(6)加入少量的锌粒(7)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8)加热

+

+

盐类水解的应用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判断离子的共存、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制备、配制、保存易水解的盐;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化肥的合理使用、水的净化、碱的去污,灭火器的制备原理、胶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等)与资料配套讲解

第四课时

盐类的水解常数及应用

1、盐类的水解常数 水解常数推导: 方法一:教材P58 方法二:NH4Cl溶液中,水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Kh=Kw/Ka 或 Kh=Kw/Kb

Ka、Kb 越小,水解常数越大(越弱越水解)

2、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1)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既有水解又有电离

例:碳酸氢钠、硫酸氢钠溶液酸碱性分析(数据说明)(2)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 例:碳酸钠溶液 类比碳酸的分步电离

水解的分步及强弱(数据说明)

3、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例:25摄氏度,HF K=7.2*10 H2CO3 K1=4.3*10 NH3▪H2O K=1.77*10 CH3COOH K=1.75*10 水解程度:HCO3>NH4=CH3COO> F

NH4F溶液呈酸性;NH4HCO3呈碱性;CH3COO NH4呈中性

第五课时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的比较

知识基础:本章所有知识点及溶液中的守恒思想 题目分析步骤:

1、根据题意分析溶液中物质种类

2、将物质在水中发生的过程表示出来(电离过程、水解过程等),获得离子的种类及变化

3、综合应用知识解题

稀电解质溶液的三大守恒: 例1:0.1mol/L的Na2S溶液

1、质量守恒(原子守恒): 钠原子个数所有的存在等于硫原子所有存在形式的两倍

2、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与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相等

3、质子守恒: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

---

5-5

4-7

**例2:一定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氢铵、硫酸铵五种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反应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过程与方法: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

第一、二课时

导入:本节内容简介(四大平衡)

银离子与氯离子的沉淀反应进行的程度„

_

一、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补充实验:可溶物的溶解平衡建立——氯化钠溶解过程

思考与交流:资料阅读与查找(溶解度表);化学反应简化模型的应用(溶液中粒子的有效碰撞)

结论:

1、物质溶解是绝对性,溶解度是相对的,有大有小

2、氯化银溶液中存在两种粒子之间的作用

力:水分子与其他粒子之间、阴阳离子之间

3、沉淀生成的反应可以转化为沉淀溶解的过程看待

4、银离子与氯离子不能完全进行Ag Cl(S)⇋ Cl-(aq)+ Ag+(aq)

5、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辨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比较

区别:

1、物质角度:前者为弱电解质,后者可强可弱

2、变化过程角度:前者溶液中已溶分子与离子变分子的可逆过程,后者未溶溶质与已溶溶质的可逆过程

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溶质的饱和溶液

特征:等、动、定、变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移动——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或沉淀转化为离子

1、沉淀的生成

应用领域: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

例:氯化铵溶液中铁离子的去除(加氨水调

2+2+PH值);重金属离子CU、Hg的去除(加硫化钠或通硫化氢)

平衡建立过程符号表征„„

思考与交流:

结论:利用生成沉淀分离或去除某种离子,一要所加试剂与该离子会发生沉淀反应,二要沉淀的溶解度小。

离子沉淀“完全”的标准:残留在溶液中的-5离子溶度小于1*10mol/L

2、沉淀的溶解

应用领域: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等 例:碳酸钙溶于盐酸的过程;强酸溶解FeS、Al(OH)

3、CU(0H)2等平衡移动过程符号表征 难溶金属化合物溶解方法:加强酸(最常用)、碱、盐

实验3-3 思考与交流

结论:沉淀溶解的过程是溶解平衡向溶解方

向移动的过程,加入的试剂与离子生成弱电解质,弱电解质越弱,越有利沉淀溶解

3、沉淀的转化

应用:难溶物的去除(很难溶解的沉淀转化成可以溶解的沉淀)

实验3-

4、3-

5、思考与交流

资料:溶解度: 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氢氧化镁>氢氧化铁平衡移动符号表征

结论:利用溶解平衡移动,将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溶度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 课本练习:

相关数据(25℃下):

饱和Na2S溶液物质的量浓度2.56mol/L 饱和Na2S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0.20mol/L

1、解:第一问:建立氯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溶度积计算溶液残余银离子溶度;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 ,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二问:(1)建立硫酸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三问: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其溶度积计算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建立氯化银的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再与溶度积比较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教学计划

原电池化学原理及构造1课时,习题1课时 化学电源、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2课时,习题1课时

电解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1课时,电镀电冶金1课时)习题2课时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1课时,电化学保护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检测3课时

第一节 原电池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正负极的判

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电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重点: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电化学简介——本节课模块(旧知识回忆、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原电池有无盐桥装置的对比)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构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系统

工作原理:活泼的金属做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做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导电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导电

有盐桥的原电池:电流稳定,持续时间长,电池效率高

第二课时 化学电源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两大理论三大守恒 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书写步骤:先写氧化还原反应,再写离子反应,然后合并

题型:根据总反应写分反应;根据分反应写总反应

电解池

知识与技能:电解原理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国防中的运用 重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难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第一课时

重点:电解原理

电解原理: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放电,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外电路(电子导电)——电子由负极流向阴极,再由阳极流回正极;内电路(离子导电)——阴离子流向阳极,阳离子流向阴极

补充材料:

1、阴阳离子放电顺序:

(1)在阳极,几种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可依据常例:卤素离子优先于氢氧根,氢氧根优先于含氧酸根;若是金属单质做电极,则除了Pt At Ni等少数金属之外,其他金属单质优先于阴离子在阳极放电

(2)在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一般按金属活动顺序,越不活泼金属,阳离子越容易放电(注:铝以前的金属在水溶液中不可以放电)

例题图介绍

2、电离与电解的比较

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

材料:带Na+交换膜的电解示意图(1)通电前,饱和食盐水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么样?

(2)在电解装置中,可否用铜作阴阳电极的电极材料,为什么?

(3)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4)溶液中的钠离子是否可能放电?(5)电解后,在阴极区和阳极区分别得到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阳极、阴极、总反应式

2、电镀

材料:电镀铜和精炼铜的示意图 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比较 能量转变、阴阳极材料、阴阳极电极反应式、电解质溶液及其变化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电冶金

知识拓展:电解法测相对原子质量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知识与技能: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防腐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流程:金属腐蚀的危害——金属腐蚀的类型——金属的防护

金属腐蚀的危害——图文并茂 金属腐蚀的类型: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对比——条件、现象、本质、相互关系)钢铁腐蚀的类型: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对比——条件、电极反应式)

人教版化学选修5word 篇2

关键词:原电池,认识发展,教学设计,教学建议,化学

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的教学时, 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其对双液原电池的深刻认识。但是, 在课后调查时, 仍有约80%的学生存在疑问, 比如, 为什么双液原电池的电流要远小于单液原电池?为什么双液原电池中的电解液是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而不是其他的电解液?为什么采用两个烧杯和盐桥就可以避免电流衰减的问题?盐桥是否可以长期使用?应该说,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深刻, 但是为什么在课堂上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呢?究其原因,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推敲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 特别是对涉及的学科本质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剖析, 使得课堂教学过于表面化。所以, 教师要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探路者, 在课前认真揣摩每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 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一、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发展分析

1.对反应本质的认识发展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对这个本质的认识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分开, 比如Zn与稀H2SO4的直接反应, 电子直接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完全分开, 比如Zn|稀H2SO4|Cu原电池, 负极产生的电子一部分通过外电路转移到正极区氧化剂上的同时, 另一部分电子则从负极直接转移到溶液中的氧化剂上, 化学能一部分转化为电能, 一部分转化为热能; (3)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完全分开, 即氧化剂和还原剂完全分开, 比如Zn|ZnSO4溶液‖CuSO4溶液|Cu原电池, 负极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完全转移到正极区氧化剂上,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电池反应本质的认识发展是学生认识原电池的关键, 但是教师往往忽略这个问题, 简单地以“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代之, 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障碍。

2.对电池结构的认识发展

原电池的核心结构为正负电极、电解质溶液、盐桥 (隔膜) 和外电路, 学生对电池结构的认识按照先后顺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 即有能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材料、能够形成闭合回路; (2) 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半电池又由金属电极和其金属盐溶液组成, 但二者之间并不会自动发生氧化反应或者还原反应, 只有当两个不同的半电池形成闭合回路时, 在电势差的作用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3) 原电池中引入盐桥 (隔膜) , 盐桥 (隔膜) 既可以导电也可以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隔开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由于电池结构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们倾向于重点强调这方面的问题, 但是, 学生对电池结构的认识却是基于对电池反应本质认识, 如果学生对电池反应本质理解不透彻的话, 理解电池结构是有一定难度的。

3.对工作原理的认识发展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指原电池放电时, 组成回路的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中各种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1) 外电路中电子或电流的流向, 这个阶段的认识主要是在必修2中完成; (2)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粒子交换、溶液中正负离子的流向和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 这个阶段的认识主要是在选修4中完成。从微观角度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学生认识原电池的重点和难点, 当然, 也是学生认识电池反应本质的关键。

4.对电池性能的认识发展

原电池的电池性能主要是指放电电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学生对电池性能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原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电流, 驱动用电器工作; (2) 单液原电池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没有完全分开, 产生的电流在较短时间内就会衰减; (3) 双液原电池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完全分开, 可以产生相对稳定的电流。高中阶段对于电池性能的认识要求不是很高, 却是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电池差异的强有力证据, 也是联系生活和学科理论的纽带, 所以, 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四个方面的认识发展不是孤立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是这些认识的形成却不一定是同步的, 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一般为电池结构、电池反应、电池性能和工作原理。由于涉及微观粒子的运动, 学生对工作原理的理解相对较难, 但也是认识原电池的核心。

二、基于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思路设计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Vogotsgy) 认为[1], 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经到达的水平,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学生在学习选修4“原电池”时, 知道了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了单液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双液原电池的起点。但是, 学生从单液原电池到双液原电池的认识发展是有一定距离的, 在这段距离中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理解双液原电池的基本结构。根据上述分析, 基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设计了“原电池”教学思路 (见图1) , 每个教学活动都着重于从反应本质、电池结构、工作原理和电池性能等四个方面发展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 使之能够自主地设计原电池, 分析和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电源。

三、人教版选修4“原电池”的教学建议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探路者, 在教学之前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洞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然后寻找有效的对策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与原电池相关的概念、原电池结构和电池工作原理都可能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上述教学思路的设计从整体上明确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路线, 针对具体的教学难点还需要设置具体的教学策略。结合上面的教学设计思路,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建议来完成人教版选修4“原电池”的教学。

1.给予学生分析原电池的基本视角

笔者建议, 教师可以选择上述四种原电池作为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的选择不在量的多少, 而在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个素材的教学价值。所以, 教师要给予学生分析原电池的基本视角, 从原电池的反应本质、电池结构、工作原理和电池性能等四个方面来剖析每个素材, 不能顾此失彼, 因为这四个方面互为基础。当然, 这四个方面应有所侧重, 诸如反应本质、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应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2.澄清关键概念消除理解障碍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 要注意给学生澄清四个关键概念:电子导体、离子导体、电流和电势差。电子导体是指依靠电子的定向移动实现导电的物质, 比如金属、石墨等;离子导体是指依靠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定向移动实现导电的物质, 比如各种电解质溶液;电流是指电荷 (比如电子、正离子、负离子等) 的定向移动;电势差简单来说就是指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电压, 它是推动电子或者离子定向移动的原因, 也是学生理解回路中各种粒子移动方向的关键概念。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基础发展新认识

设计改进Zn|CuSO4溶液|Cu原电池的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在此之前接触的原电池都是单液原电池, 并且电解质溶液可以直接和金属反应, 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双液原电池和盐桥结构是不现实的。其实, 在必修2中讲原电池时, 学生通过练习题已经接触过双液原电池, 只不过当时仅仅是让学生判断这种电池结构是否符合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至于是否真正能够放电学生并没有实证,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练习题, 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完全分开的角度,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的结构差异, 认识双液原电池结构在保证电池性能稳定性中的作用, 进而形成电池改进方案。

4.充分利用师生互动捕捉学生的疑难问题

当然, 有些时候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中无法准确预测到的, 还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 充分利用课堂提问、实验探究、研讨交流等师生互动方式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难问题, 特别是要多给学生自由提问和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另外, 教师不要急于推进教学任务而忽略了疑难问题的解答和基本知识的落实, 以免学生无法消化造成“夹生饭”。

5.系统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课堂小结非常重要, 有助于完善学生对原电池的整体认识。做课堂教学小结时, 需要结合Zn| ZnSO4溶液‖CuSO4溶液|Cu原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从电池反应、电池结构、工作原理和电池性能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一个具体的原电池抽象、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 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电源、电解池和电化学腐蚀等知识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人教版化学选修5word 篇3

银镜反应是醛类物质的重要反应之一,是检验醛基的特性实验,也是高中化学试验中经典实验之一,对于了解醛的性质,突破醛类性质学习的重难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氨溶液的配制,特别是银镜反应的书写表达是学习醛类性质的重点、难点,该试验有利于扩展学生对氧化反应的理解,拓宽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糖类知识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教材中的表述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但在实际操作中实验成功率较低,生成的银镜大多数并不光亮。

2.现行教材中的银镜反应实验有如下不足

(1)需要水浴加热,实验成功率较低;(2)耗时太久,不适合做课堂演示实验;(3)实验室长期放置的乙醛部分氧化为乙酸而且还有部分乙醛聚合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无需水浴加热,反应装置更加简易。

2.在银氨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在强碱溶液环境中银镜反应速率加快,演示实验可瞬间完成(1分钟左右),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3.稀硫酸可使乙醛溶液中的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提高乙醛溶液的浓度,然后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检验),有利于银镜的生成,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4.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四、实验器材

1.药品

2%硝酸银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2%氨水、先后经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处理的乙醛溶液、乙醇。

2.仪器

pH试纸、玻璃棒、洁净的小试管一支。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银氨溶液的制备原理

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会形成氢氧化银沉淀,继续滴加,氢氧化银沉淀溶解形成银氨络合离子。①AgNO3+NH3·H2O= AgOH↓+NH4++NO3- ②AgOH+2NH3·H2O=[Ag(NH3)2]OH+2H2O

2.银镜反应原理

乙醛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氢氧化二氨合银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即-CHO被氧化成-COOH),乙酸又与生成的氨气反应生成乙酸铵,而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2Ag↓+3NH3↑

3.乙醛溶液先后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的原理

(1)实验室存放的乙醛在常温下会聚合生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实验前应将乙醛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使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使乙醛溶液的浓度增大。

(2)乙醛在常温下除生成三聚乙醛外还会被空气氧化生成部分乙酸,从而使乙醛溶液呈一定的酸性,而酸性环境不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所以,加入硫酸解聚后的乙醛溶液还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乙醛溶液中的乙酸和硫酸,使乙醛溶液成碱性,有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

4.银镜反应中加入少量乙醇的作用

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六、实验过程

由于氧化、聚合以及溶液的酸碱性都会对银镜反应产生影响,因此,实验方案及步骤改革如下:

1.取少量乙醛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再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节呈碱性(用pH试纸检测)待用。

2.向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再加入2滴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加入3滴步骤(1)中的乙醛溶液,并加入3滴乙醇,最后充分振荡后静置。

七、实验效果

一分钟内出现均匀光亮的银镜。

八、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无需水浴加热,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有利于课堂演示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了积极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

习惯。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 篇4

[板书]三、淀粉与纤维素

结构:[C6H7O2(OH)3]n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溶液是否变蓝

碘水

[参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银镜

银氨溶液

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热

[小组实验]选择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篇5

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

(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通常用K、L、M、N……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2)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依次升高,即:E(s)

(3)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特别提示】

(1)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

(2)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二倍。(3)构造原理中存在着能级交错现象。由于能级交错,3d轨道的能量比4s轨道的能量高,排电子时先排4s轨道再排3d轨道,而失电子时,却先失4s轨道上的电子。

(4)前四周期的能级排布(1s、2s、2p、3s、3p、4s、3d、4p)。第一能层(K),只有s能级;第二能层(L),有s、p两种能级,p能级上有三个原子轨道px、py、pz,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第三能层(M),有s、p、d三种能级。

(5)当出现d轨道时,虽然电子按ns,(n-1)d,np顺序填充,但在书写电子排布式时,仍把(n-1)d放在ns前。

(6)在书写简化的电子排布式时,并不是所有的都是[X]+价电子排布式(注:X代表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符号)。

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

注意:所有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2)泡利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特例: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满(p6、d10、f14)、半满(p3、d5、f7)和全空(p0、d0、f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最低。

3.基态、激发态及光谱示意图

(1)电子的跃迁

①基态→激发态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②激发态→基态

激发态原子的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

(2)原子光谱

人教版化学选修5word 篇6

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的开篇,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从教材的体系看,它在中学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本节内容即是初中所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的深化,同时又是本书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应用。延伸和拓展。启下是指弱电解质的电离是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后面学习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本章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并举,而本节内容又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是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学好本章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认识化学,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构自然界物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电离平衡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能充分体现化学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对于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有着广泛的意义。

二、教材知识结构

《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材知识结构分为两小节来讲第一节将强弱电解质,第二节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并增加了电离平衡常数及多元弱酸电离方程式书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课标要求: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课标解读:

1.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2.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3.了解酸,碱电离特点。

教材中知识内容与课标的吻合度不是很好。书上的内容过于粗略,我认为可以(1)增加一些强弱电解质的例子让学生记忆。(2)在科学视野中家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使学习过的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的以应用。

三.结合不同版本教材,分析教材活动栏目、图片的教学功能。把握课程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 化学教学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促进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能说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选择性学习电离平衡常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实验操作,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总结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综合、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在解决水溶液问题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与电离平衡相关的应用知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拓宽视野,深入理解自然界物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三、服务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确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并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为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内容的学习合作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已学习了电解质和化学平衡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储备,但是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此确定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本节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四、理论联系实际,确定教法学法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阅读法、归纳法、对比 迁移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和交替使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巩固运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五、创新理念引领,优化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整体思路是: 以实验探究—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巩固运用为主线,以分析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对知识深入理解的潜能,体现化学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实际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具体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自然奇观、科技资料的图片,使学生知道在人体的生命过程、环境改善、科技发展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离子反应,而地球上广阔的水域是离子反应存在的先决条件。向学生交代本章研究的范围就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变化及反应。

2.通过播放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小孩长时间啼哭会抽搐甚至窒息的小录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3.由于本节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所以要复习电解质的概念,加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

4.通过设置问题:盐酸和醋酸都是电解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酸,而我们在清洁或去除水垢时为何常选择盐酸呢? 引入盐酸和醋酸作为本节课进行探究的载体。

5.为完成强弱电解质的教学,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用浓度均为1mol/L的HCl和醋酸分别与相同的镁条反应。通过这个实验重点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观察两溶液中现象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根据 已经学过的速率平衡知识分析现象不同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掌握,又实现了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得出两溶液产生氢气速率不同的原因是氢离子浓度不同的结论后,进一步让学生测定两溶液的pH,验证结论,体现化学学科以实验为依据的特点。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动画模拟HCl与CH3COOH的电离,深化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进一步突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一重点。6.为突破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这一难点,设置问题:两溶液中电离产生的离子能否重新结合成分子呢? 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实验: 向盐酸和醋酸中分别加入氯化钠和醋酸氨,测定溶液pH的变化情况,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醋酸根离子 和氢离子可以重新结合成醋酸分子而氯离子与氢离子不能重新结合,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这一结论,顺理成章突破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一难点,让学生绘制醋酸电离的速率时间图像,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知识的 能力。

7.对于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通过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8.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兼顾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电离平衡常数,采取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9.最后回归问题,让学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小孩长时间啼哭会窒息的原因,既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本节课的小节采取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11.最后利用图片向学生说明电离平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整个世界是一个平衡的体系。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危害,使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界物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自我、社会与自 然的和谐。

六、自信愉快学习,巩固教学效果

我根据本节内容、重难点、针对学生思维发展、考虑不同层次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有针对性和梯度性的习题。

练习1是针对强弱电解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同时,能对具体物质作出判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通过学生间举例、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练习2是针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设计的,通过练习既可以检验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完成了教材中思考与交流部分的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为主线的原则。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引领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力争优化教学效果。在短时间内还可以预测,但经过长时间演化后,它的状态就根本无法确定了[2],即起点一个微小的动作可能导致后来巨大的变化。也许一次偶然的化学实验,就可能对学生的化学操 作技能的掌握产生巨大的影响, 甚至改变了对化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化学的机会,即使在无兴趣的时候,也应试着让学生从应用的角度体验一下参与化学的快乐,说不定就会终身受益。因此,化学教学设计应重视元认知,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容易控制学生的学习,可以采用线性的教学设计模式。但对于实验知识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以素质培养为主。教学设计应由一维转向立体化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线性或非线性教学设计模型,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获得教与学的最优化,实现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时候,注意细节的观察和体会。在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化学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元认知的教学。通过基本概念来学习化学,揭示化学的本质,解释化学反应的机理,使学生全面了解化学的应用,逐步培养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2.化学教学设计注意个体的特殊性,大力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混沌理论的内在随机性特征,可以认为化学教学系统分别存在着内在随机性和外在随机性。新时期应把学生作为化学学习的主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惟有如此,化学教学的效果才会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才能提高。若是化学教师过多强调化学教学设计的外在随机性,必然会排挤内在随机性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位置,不利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贯彻,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学生科学的认知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学习的行为都很难实现。

2.3科学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分为前置评价、过程评价和后置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评测的过程,具有反馈、诊断、激励、调控和纠正等功能。在教学设计的复杂系统中,特别是针对非线性的教学过程,评价不能简单地考查对某些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更应考虑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和

1.学习能力,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允许学生学习结果不同情况的出现,在把握和遵循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2.4将心理因素纳入化学教学设计,推动教学中师生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教师很少将人的价值和情感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新课标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3]。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人的内心世界,极其复杂,难以揣度,因而无法通过直接传授获得,必须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因善小而忽略,不因恶习而纵容,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条件,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互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结语

人教版化学选修5word 篇7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 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态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内容, 而现在完成进行时又是近五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模块8第5单元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中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部分主要是围绕现在完成进行时展开的。基于以上三个方面, 这堂语法课遵循二语习得的理论和中国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 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发现——体验——探究——合作”式教学法, 即以4P语法教学 (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组织课堂, 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即充分的语言信息输入的基础上, 归纳有关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在设计思路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为学生精心设置各种情景,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活动, 达到有效的语言输出, 即语法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在高中阶段中, “现在完成进行时”是重点时态知识。备课前, 笔者研读了近五年的高考试题 (2008-2012) 发现现在完成进行时是近5年来高考时态考查新热点。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1-7的课本并未涉及现在完成进行时的专门教学内容, 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模块8第5单元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中的一个课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较多, 既包含新词汇的学习、巩固和运用, 又包含语法的 讲解, 一节课很 难落实教 学目标, 所以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组, 把learningabout language部分中的discovering usefustructures单独作为一个课时来学习现在完成进行时, 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著名语言学家Littlewood曾经说过:“语言能力是具备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因为一连串不合语法的句子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好的交际能力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作基础”。因此本课语法教学将对掌握好这一单元语言知识及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都起着支持的作用。故本节语法课的定位是:通过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明晰“现在完成进行时”所表达的意义和句型结构特点以及现在完成进行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

学生情况分析: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 学习能力强。大部分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较高。对于“现在完成进行时”, 学生在平时做题时有所接触, 仅仅是处于一般的了解阶段, 因为学生更熟悉现在完成时, 所以经常混淆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而人教版教材在模块8之前几乎没有专门涉及到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教学内容, 所以学生对平时练习时所见到的“现在完成进行时”理解不深刻, 还不能准确清楚的说明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区别。个别学生有时态的概念, 但运用时仍然无法准确使用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高二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两年的高中英语学习, 使学生储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英语知识, 能较好地展开话题讨论, 各抒己见。笔者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多种语境, 激发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的思考、探究和创造的状态中, 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通过观察例句, 全班学生能够说出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形式;

2. 通过完成本节课所设置的语言任务, 全班学生能够准确地应用现在完成进行时造句和翻译;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全体学生能够说出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区别;

4. 观察图片和观看新闻视频片段, 全班学生能够运用现在完成进行时来描述见闻;

5. 帮助学生对学习语法产生浓厚兴趣, 关注国内时事, 主动积极地帮助身处困境的人, 有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

2.现在完成进行时在各种语境中的使用。

3.现在完成进行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

教学难点:

1. 观察和对比在具体语境中准确使用现在完成进行时。

2. 观察, 归纳并总结出现在完成进行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Preparation教师呈现四个含有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句子。 (1 min)

T: I have been teaching English ina high school since I graduated from thecollege.

I have been teaching English in a highschool for seven years.

Hengshui High School has been attracting many students to study here.

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udying inHengshui High School?

S: I have been studying in HengshuiHigh School for 2 years.

设计意图:以教师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入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呈现的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四个例句生动具体, 易于学生理解。师生通过两个结合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情境充分了解彼此,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创造条件, 也为下一步的任务奠定基础。

步骤2:教师呈现人物描述, 学生猜测班级的同学进行猜谜游戏。 (3 mins)

T: (1) ______ has been showing interestin Kobe.

(2) ______ has been paying attentionto the current affairs at home and abroad.

(3) ______ has been losing weight.

(4) ______ has been cycling to schoolevery day.

(5) ______ has been suffering fromEnglish.

(6) _____ has not been taking notes inEnglish class.

Ss: XX has been showing interest inKobe; XX has been paying…

设计意图:以班级的学生特点、兴趣、爱好创设语境, 所呈现的六个例句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易于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语言学习是枯燥的, 学生在长时间的语言学习中, 往往感到厌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表现欲强的特点, 也为了给部分不愿参与语言学习的学生以足够的动力, 在课堂中适时的运用游戏能刺激学生思维。在游戏中体验语法让学生明白语言学习实际上是快乐的。

步骤3:Presentation学生归纳出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方式。 (1 min)

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sentences, what kind of tense is used in the sentences?

S: The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tense.

T: Would you please tell everyone theform of the tense?

S: have/has+been+doing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例句来总结归纳出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形式。本节课主题生成并为下一个任务的进行提供基础。

步骤4:Practice学生根据所给图片及词汇运用现在完成进行时造句。 (3 mins)

T: Since we have known the present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now pleasemake up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givenpictures and words, using the present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1) Let the workers sleep for a whilebecause… (rescue the injured, for 24 hoursnonstop)

S: …they have been rescuing theinjured for 24 hours nonstop.

(2) President Xi has delivered the“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newal and… (the Chinese people, try one’s best, realize)

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trying their best to realize their dream.

(3) (Doctors, fi nd a cure, H7N9)

S: Doctors have been trying to find acure to defeat H7N9.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形式后进行及时练习, 同时结合2013年国内重大时事 , 如“H7N9”的蔓延与传播, “中国梦”的提出和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来设置现在完成进行时的语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功能和意义, 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让他们关注时事, 明白学习语言是为了在生活中使用。

步骤5:学生根据所给情境来选择最佳答案。 (2 mins)

T: In the past, you have learnt about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now it’s your turnto make a choice for the following contexts.

Which sentence, A or B fits eachsituation bes?

(1) You want to fi nd out why someoneis late.

A. 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B. What have you done?

(2) You want to talk about your successin your golf training program.

A. I’ve been playing today.

B. I’ve played for six hours today.

(3) You want to complain about yourgarage.

A. They’ve been repairing my car forover a week.

B. They’ve repaired my car.

答案: A; B; A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三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选项来初步感受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差异。引导学生观察三个语境, 让学生找出“why”, “success”, “complain”等关键词并初步总结出现在完成进行时的表意功能。

步骤6:学生根据对话主要内容来补全对话。 (4 mins)

T: Now, you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the dialogue with the given statements.

Dad: Come on, Julie. Have a break. Havea cup of tea. 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Julie: (taking the tea) Thanks, Dad. 1______. The old one moves when I sit on it.

Dad: Your bike looks good. What’shappened to the front wheel?

Julie: 2______. I haven’t quite fi nishedyet. Dad, you look very tired. 3 ______?

Dad: Yes. 4 ______. They want it atthe offi ce on Monday.

Julie: Dad! It’s Saturday afternoon!

(Half an hour later, Julie comes intoher Dad’s room.)

Dad: Oh, hello! 5 ______.

6 ______. Here it is. How’s the bike?

Julie : Fine ! 7 _ _ _ _ _ _ . It ’s quit ecomfortable. 8______ too.

A.I’ve been putting a new tyre on.

B . Have you been working all afternoon?

C. I’ve been writing a report.

D. I’ve been putting a new saddle (车座) on.

E. And I’ve put the new tyre on.

F. I’ve just fi nished this report.

G. I’ve put the new saddle on.

H. I’ve printed it out.

答案:D, A, B, C, F, H, G, E

设计意图:通过将对话补充完整的形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情境里进一步体验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区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来进一步感受两种时态的运用差异。

步骤7:Summary A学生根据三个练习的内容总结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行时的各自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的方式理解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差异。 (6mins)

T: From the dialogue, I know thatyou begin to sense the differences ofthe present perfect and present perfectcontinuous tense, now let’s compare thetwo tenses. First, let’s say something aboutthe present perfect since we are familiarwith it.

S: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is mainlyused to express result or fi nished actions.One example is “I’ve just finished thisreport.”

T: Well, Let’s compare “I’ve beenputting a new tyre on.” / “And I’ve put thenew tyre on.”

“I’ve been writing a report.” / “I’ve justfi nished this report.”

“I’ve been putting a new saddle on". /"I’ve put the new saddle on.”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abov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p r e s e n t p e r f e c t a n d p r e s e n t p e r f e c tcontinuous tense?

S: The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tense is mainly used to talk about ana c t i v i t y a n d i t s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 O n eexample is “Dad, you look very tired. Haveyou been working all afternoon?”

S: The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tense is also used to talk about a repeatedor continuous activity that is still going on.One example is " I’ve been putting a new tyreon. I haven’t quite fi nished yet.”

T: Based o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differences of the two tenses, please try tofi ll in the chart below.

T: If I compare the present perfecttense to an aged man with achievementsand regrets, then the present perfectcontinuous tense can be compared to…

S: In my opinion, the present perfectcontinuous tense can be compared to anaggressive youth with passion and efforts.

设计意图:基于前面的练习,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分析和对比, 用简洁的话语概括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特点;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两种时态的差异。

步骤8:Production学生根据题目选出最佳选项。 (3 mins)

T: Just now we made a summary about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presentperfect continuous tense.It is time to check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tenses.

(1) 【2012全国II, 18】The manager______ the workers how to improve theprogram since 9 am.

A. has toldB. is telling

C. has been tellingD. will havetold

(2) 【2011北京卷 , 23】Tom ______ inthe library every night over the last threemonths.

A. works

B. worked

C. has been working

D. had been working

(3) 【2011上海春招 , 29】I’m sureyou will do better in the test because you______ so hard this year.

A. studiedB . have been studying

C. will studyD. had studied

(4) 【2010安徽】—We’ve spent toomuch money recently.

—Well, it isn’t surprising. Our friendand relatives ______ around all the time.

A. have been comingB. had come

C. were comingD. are coming

(5) 【2010湖南】I’m tired out. I ____ allafternoon and I don’t seem to have fi nishedanything.

A. shopped

B. have shopped

C. had shopped

D. have been shopping

(6) 【2010江西】Mother wanted to bea good provider, a role she _____ since hermarriage to father.

A. shoulders

B. shouldered

C. has been shouldering

D. is shouldering

答案 : C, C, B, A, D, C

设计意图:高考单项选择题中现在完成进行时是近5年时态考查的热点, 因此提供6个小题让学生在理解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基础之上进行运用。

步骤9:Summmary B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练习总结归纳典型的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时间状语。 (2 mins)

T: In the above six sentences, can youfi nd the time adverbials?

S: since 9 am.; every night over thelast three months; this year; all the time; allafternoon; since her marriage to father.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主动观察, 在教师的点拨下, 较好地归纳出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典型时间状语, 避免了以往教师上语法课喋喋不休的讲解,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被动局面。现在完成进行时的一些标志性的时间状语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同时也为为下一步任务做铺垫。

步骤10:学生根据题目选出最佳选项 (2mins)

T: Now, you are required to fi nish threeadditional choices.

(7) She was surprised to fi nd the fridgeempty; the child _____everything!

A. had been eating

B. had eaten

C. have eaten

D. have been eating

(8) She has set a new record, thatis, the sales of her latest book ______ 50million.

A. have reached

B. will reach

C. have been reaching

D. had reached

(9) More patients ______ in hospitalthis year than last year.

A. have been treating

B. have treated

C. have been treated

D. had been treated

答案:B, A, C

设计意图:此处所提供的三个小题将现在完成进行时, 现在完成时及其被动语态, 过去完成时及其被动语态和一般过去时及其被动语态综合到一起, 让学生在多变的语境中准确灵活的判断时态的使用。

步骤11:学生根据视频片段和信件内容翻译语句。 (12 mins)

T: As we all know, an earthquakehappened in Ya’an on April 20th 2013, allthe Chinese have been trying their bestto help the people there. Now, you havea chance to write a consolation letter topeople in Ya’an and please finish thetranslation part.

A letter to the people in Ya’anDear friends,

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 on April 20th2013, an unexpected earthquake suddenlyhappened in Ya’an, Sichuan province. Itwas a huge disaster to Chinese people.

Until now, (1) ______ ( 在这次地震中已经死伤了很多人 ) , in which many people havelost their relatives and homes. Please don’tlose heart. All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begun to take action and do everything theycan since they heard the news. (2) ______ ( 很多士兵为了抢救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人一直在挖掘 ) . (3) ______ ( 许多医务工作者一直在抢救伤员 ) . (4) ______ (人们还为灾区的人民捐款捐物 ) . More importantly, (5) ______ (李总理一直投身于救援工作 ) . Besides, (6) ______ (全国人民也一直在为雅安祈福 ) .

Let’s join hands together to overcomeall the difficulties! Let’s make efforts torebuild our homes and live happily. Iam sure we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Yours sincerely,

XX

Ss: (1)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killedand injured in this earthquake.

(2) A large number of soldiers havebeen digging to save the people buried inthe ruins.

(3) Many medical workers have beenrescuing the injured.

(4) Everyone has also contributed a lotof money and goods to the people in need.

(5) Premier Li has been devotinghimself to the rescue work.

( 6 ) The whole nation have been praying for Ya’an.

设计意图:结合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这一重要事件设置语境, 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写给雅安人的一封信”来完成汉译英练习。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具体应用, 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 每个人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雅安人民重建家园。

步骤12:布置本节课两项课后作业 (1min)

Homework:

(1) Oral Practice: “How busy are you!”.

(2) Finish Exercise 2 on page 41.

设计意图: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一要求学生通过pair work的形式完成一段关于“How busy are you?”的问答对话活动并要求他们在下节课进行表演, 这使得小组活动不流于形式, 真正使每位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作业二要求学生完成教材41页的练习二, 要求学生笔头落实 , 可以检测每位学生课堂掌握语法的情况, 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设置了如下几项评价内容, 包括学生在本课上知识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收获以及学生在本节课上与他人合作和使用英语交流等情感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列各项前打钩。

( ) I can clearly tell the main functionsof the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 ) I have further developed the senseof using the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tense exactly in various contexts.

( ) I can tell exactly the differencesb e t w e e n t h e p r e s e n t p e r f e c t a n d t h epresent continuous tenses.

( ) I can work out the problems relatedto the two tenses, especially in multiplechoices.

( ) I can make up sentences andprovide the exact translation using the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 ) I speak English a lot in this class.

( ) I cooperate with others well in thisclass.

() I find it interesting to learn grammar in this way.

评价方法:

(一) 教师评价

1. 适时表扬, 鼓励学生。

2. 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4. 阶段测试。

(二) 学生自我评价

初探人教版选修3的教学内容分析 篇8

【关键词】人教版选修3 教学内容 分析

一、朝鲜战争一课

新教材的内容虽然简洁,但仔细分析,它的内容阐述不够详实。笔者在此作一补充分析。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正义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这是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 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 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位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 000余人。

几方面数字汇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计数字是:联合国军队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位中,估计由中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的人员损失也大致相当。这在联合国军火力强度高於中国军队十多倍,技术条件又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的情况下,仅就伤亡对比来看,中国军队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战斗效能,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美军将领们是承认的。这场战争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些牺牲的烈士,其中也包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他们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三千里江山的和平和祖国的安宁。祖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二、越南战争一课

首先,有误的史实仍然继续使用,特别明显的就是课文所说的1968年北越的“新春攻势”歼灭美军和南越军队15万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北越损失惨重,美军伤亡1000余人,但是这次攻势对美国人的心里震撼是巨大的,它加剧了美利坚的分裂,更多的美国人反对越战。北越输了军事,赢了政治。

其次,在叙述越南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回避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没有直接在北越境内发动地面进攻,而把战场局限在南方?实际情况是中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后,中美一直秘密保持联络,中国警告美国不要越过北纬十七度,否则中国将直接出兵,因为朝鲜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国一直没有越过北纬十七度对北越发动地面进攻。

第三,关于美越达成协议的叙述过于模糊,略去了中国和苏联的作用,实际上是中国和苏联向北越施加压力,加之北越1972年夏季攻势被美国空军和南越击溃,损失惨重,才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总之,越南战争是冷战的产物,北越最终取得胜利,是在中国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取得的,是社会主义阵营联合起来取得的胜利。

三、关于中东问题,教材的叙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关于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叙述过于简单。一战结束以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出于巩固在中东的统治地位的需要,极力拉拢阿拉伯国家,对犹太人实行诸多限制。美国历来对犹太人十分支持和同情,犹太人在美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有重要影响。美国首先迫使英国同意准许10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紧接着又默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制造恐怖活动,迫使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递交联合国,苏联也希望把英法势力排挤出中东,因此在美苏的操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根据该方案,犹太人占据了57﹪的领土,而人口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只占43﹪的领土。此方案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成立。第二天,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宣战,巴勒斯坦战争爆发。

其次,对“六五战争”和“十月战争”的叙述不够完整。在“六五战争”爆发前,美国逐渐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苏联趁机向中东渗透,向阿拉伯国家出售武器。与此同时,阿以冲突也不断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下,约翰逊不希望阿以爆发新的战争,在给以色列总理的信中,约翰逊警告以色列,美国不会支持以色列轻率的或单方面的行动。在致纳塞尔的信中,约翰逊希望他铭记对埃及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责任,避免与以色列对抗。但是阿以双方的一系列行动最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除向以色列提供先进武器和情报外,还直接从空军现役部队抽调了1000名“支援人员”充实到以色列空军中。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打败了由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国家。在“十月战争”初期,以色列猝不及防,损失惨重,美国对以色列鼎力相助,才使其转危为安。第四次中东战争对阿以双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使阿拉伯阵营发生分化。埃及总统萨达特开始放弃前任领导的大阿拉伯主义,更多关注本国的利益,因为他认为:阿拉伯人不可能通过战争消灭以色列和收复被占领土。道理很简单,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坚定地支持以色列,而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却不愿意全心全意支持阿拉伯人。因此,萨达特不顾阿拉伯世界的反对,依然与以色列签署合约,埃以结束了敌对。其次,它使以色列认识到自身不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开始考虑和平手段来巩固自身安全。同时,埃以结束对抗后,以色列的处境大为改观,其它阿拉伯国家已无力消灭以色列收复被占领土,开始放弃了把犹太人赶入大海的目标,转而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

此类细节性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是,瑕不掩瑜,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在总体上仍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教材,相信随着再版时的修订,它一定会克服不足和弊病,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中共党史研究,2000,(2):72.

[2]范子平.假如抗美援朝战争在1951年初结束.昨日回放,2008.

[3]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5.

[4]William B.Quandt:Peace Process:American Diplomacy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since1967,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28.

上一篇:货车司机雇佣合同下一篇:前言(建筑资料编写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