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

2024-04-20

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精选8篇)

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 篇1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1]这是在教学实践中所要求的高中化学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概述与总括,相对于初中课程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下面笔者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评价的要求作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1.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评价类型

从评价的类型来看,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通过一次性的评价(考试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优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由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多种类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学习问题、评价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优化教学管理等。运用多种评价类型,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的突出特点。

2.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多元化的评价目标

传统的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评价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方向,以分数为成绩衡量学生优劣。尽管近年来作了一些改进尝试,但不管怎样,这些尝试仍没有脱离考试为尊的怪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评价的核心是依据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评价与目标具有很强的对应性,二者必须相适应。高中化学新的课程目标对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把“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由此决定了新的评价将不再仅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而且,即使是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化学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评价,不再过多要求对概念术语和具体细节性的事实的记忆背诵。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测评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化学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测评的内容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杜绝偏题、怪题、难题。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3.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考试和“百分制”的评价方式,将笔试作为评价的惟一手段,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极个别学生学习优秀,因而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大大地损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高中化学学习评价应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例如,对于必修课程,应综合使用纸笔测验、学习档案和活动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的纸笔测验试题应提倡开放性、应用性,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实验化学”课程模块的学习评价应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予以考查。

参考文献:

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评价方式,过程,策略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评价, 即只关注选拔、只关注结果、只关注少数、只关注智育的倾向。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因此, 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 努力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 从而逐步树立了发展性的全新的评价理念。

一、树立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理念

1. 认识评价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按照新课程评价改革的要求, 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 注重发挥教育、改进与激励功能, 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 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 最终使我们的化学教育适合学生, 让他们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和发展。

2. 明确评价内容———重视学生的素质提高。

化学教师要通过学习, 逐步明确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一致, 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其他方面, 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3. 改进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化学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如采用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项目调查、活动观察、实践操作、情景测验等方式, 同时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

4. 改变评价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在以往的评价中, 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化学课程评价要求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在实践中化学教师改变了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 将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 建立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使学生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加强化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 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 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确定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

由于化学学习的评价与学生化学学习过程是共存共生的, 而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是动态的, 因此其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受到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育人目标 (教育方针、政策) 、学科的学业目标 (课程标准) 以及学生个体年龄心理特征这三个因素的制约, 也要受到教学进度、学情和情境的制约。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 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依据国家对中学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对初中化学教育的期待, 把学生个体的和谐进步放在首位, 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第二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独立地去探索新的化学知识, 能识别和收集、筛选相关的化学信息。

第三个层次:这一层次是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的、具体的、动态的。这一层次的每一个目标的确立, 都取决于具体的学情, 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而非完全的形而上的预设。这一层次的评价目标也是具体的、动态的, 同时也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三、运用积极的化学学习评价策略

1. 注重过程评价。

由于化学学习评价与化学学习共同生存,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 推进学生发展, 因此要注意加强过程评价。通过过程中的改进和不断改进的行为过程来收获良好的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素质, 最终发展个性。

2. 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新课程的观念, 老师与学生都只是意义建构者之一, 老师是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的建构之中, 共同走进化学课程。只要你有创新就给予“创新奖”, 并记录在成长档案中。实践证明, 尊重学生的体验, 有利于鼓励学生的独创, 是培养批判精神、创造精神, 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3. 运用多种方式。

(1) 注意评价形式的灵活性。由于评价内容的具有多元、动态、综合的特点, 其关键在于着眼于学生发展, 因此对化学学习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加强化学学习评价的激励性。由于评价的对象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学生, 师生赞许与期望, 可以强化其优良行为, 进而养成习惯, 从而提升品质, 因此我们从发展性目标出发, 在各种学习评价中十分注意加强其评价的激励性。同时, 注意根据学生的, 个性、学情, 是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激励性评价。

(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化学学习评价中,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价的对象, 是定量评价的特点。定量测试主要在期末考试中采用等。而定性描述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性质、特点、状态的描述, 具有模糊性。多种评价手段的组合, 就会形成—个整合信息的网络, 这是高质量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托。

4. 建构学生评价机制。

(1) 自我反思。 (2) 同学评价。 (3) 家长评价。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教学的要求 篇3

关键词:化学课改;教学方式;有效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也随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用于课堂教学,职业学校化学教育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作为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因此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师生学习过程,课堂上勇于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和其他同学一道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要做到上述这些要求,我认为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化学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化学教师都知道,新版化学教材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教材不再只是知识载体,而是具有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不可能一一明显地出现在教材的插图与文字中,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去挖掘、去探究,更需要学生去感知、去猜想。

新版化学教材充分利用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有着紧密、广泛联系的特点,选取了很多学生有着感性认识的化学现象作为学习化学的背景,这不但会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而

且很快会因为兴趣投入化学的学习中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学习的能力,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①。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想要的知识,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寻求证据和论证结论的正确性,这

无疑会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

二、化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家都知道《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道理,它的意思是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学问做得好,而且能真诚待人,这样的教师自然也就具有人格魅力,因此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如果教师在人格上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学生这一群体永远会崇拜富有知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且要兢兢业业,用实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

学生。

2.教师要全身心地呵护学生,就像父母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该教师也就极具亲和力了。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从过去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化学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惑,并能在课堂教学中机智地处理突发性问题。

4.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需要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科特点出发。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杂乱,要记的东西多且易忘。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上下工夫,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总之,廣大化学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行为都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要自觉深入研究化学课的教学规律,把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化学实验室通风要求-验收标准 篇4

化学实验室控制目标一般包括:确保安全(通风柜等局部排风、房间压力、风机排放、监视报警等)、降低能耗、舒适(满足房间温湿度要求)、易维护管理、系统灵活(便于改扩建等)等几方面。各国对于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均有明确的规范要求。通常化学实验室标准及设计规范通常包括: 欧洲:

EN/BS14175(欧盟/英国国家标准协会)

BS7258(英国国家标准协会)

DIN12924(德国国家标准协会)

北美:

ASHRAE110(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

ANSI/AIHA Z9.5-92(美国国家标准/工业卫生协会)

SEFA1.2(美国科学设备及实验室专用家具协会)

中国:

JG/T222-2007(中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

JB/T6412-1999(中国机械行业标准)

由于中国国家标准较为不详细,两份标准均只针对通风柜控制要求及验收标准,而对于其他如房间送风、压力要求、操作要求等均不详细,因此,国内项目参照EN14175及ASHRAE110进行设计的较多。针对实验室要求,标准一般包括:

1)通风柜面风速:控制目标0.5m/s,验收标准0.5±20%,不建议在0.3m/s以下操作通风柜,任何时候,操作状态的通风柜面风速均不应接近或超过0.75m/s。通风柜前无扰流及无人操作时,面风速可适当降低为0.3m/s。

2)通风柜气体泄漏浓度:验收标准中,ASHRAE110及EN14175均规定验收时通风柜泄漏浓度不应高于0.05ppm。中国国家标准为0.5ppm。德国DIN标准为0.6ppm。

3)ASHRAE110及EN14175标准均规定通风柜前气流干扰应低于面风速的30%,优选上限为20%。如面风速为0.5m/s,则通风柜前扰流应低于0.15m/s。否则则会影响控制效果。控制系统应能应对通风柜前扰流。

4)通风柜就地监视报警。通风柜作为化学实验室危险操作设施,各国规范均要求必须对通风柜面风速进行就地监视及报警。当通风柜面风速低于0.3m/s时,一定要产生就地报警,提示使用者谨慎使用或停止使用。

5)通风柜最小排风量。在任何时候通风柜排风量均不应低于460立方米/小时/平方米柜内操作面积或280立方米/小时/米通风柜操作宽度。

6)房间最小换气次数为6-12次。具体选择按照实验室类型及实验危害程度确认。

7)化学实验室要求采用全新风系统设计。任何室内气体不得回用。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篇5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

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

(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突出一个“人”字 2.敢说一个“不”字 五.具有创新能力

1.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4.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6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教材,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材料。英语教材除了包括学生课堂用书以外,还应该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和配套读物等。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选择经教育部门审定或审查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该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材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学校可以适当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课程资源,例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

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和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英语课程提供这些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应该为英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建立视听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或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除了开发本校资源以外,学校之间还可以合作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大学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具备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要杜绝课程资源闲置的现象;要不断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要坚决制止编写、销售和使用粗制滥造的教辅材料;严格禁止学校和教师购买或向学生推荐非法出版印刷的模拟试题、同步练习等材料。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等。高中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英语教材要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内容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一)教材编写原则

1.时代性原则

教材所选语言素材要具有时代性,即既要反映语言的发展,又要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既要反映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又要使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材体现的教学指导思想也要具有时代性,要反映当代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教材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2.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首先要体现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原则,即保证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此外,教材要充分体现选择性原则。教材的组成部分(如学生课本、练习册、音像带和电子材料)要具有选择性;教学内容要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选择的余地。

3.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英语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有利于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4.科学性原则

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材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教材在内容、目标和要求等方面应具有系统性。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和目标要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语言学习对语言材料的再现率有

较高的要求,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保证重要语言现象的再现率。教材应尽可能选择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素材。

5.思想性原则

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二)教材使用建议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哪些内容。

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文章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则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如果教师认为某部分的语言不够规范或缺乏真实性,则可以选用其它语言材料取而代之。

3.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可以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或进行写作训练等。

4.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5.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6.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

(2)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

(4)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

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 篇7

那么,具体来说,《标准》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出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对于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学校数学教育中,如何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关于数学素养,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MA”课题组(1997)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心理方面的稳定属性。王子兴(2002)认为,数学素养是数学科学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严格的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的、融于身心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品质。朱德全(2002)认为数学素养的生成是个体在已建立数学经验基础之上对数学感悟、反思和体验的结果。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数学素养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由此,我们发现,上述的认识(包括标准),都把“数学素养”作为一种“人们内隐的、逐步形成的”能力、素质或者修养,它是一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抽象的综合表现。《标准》认为高中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数学双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意识、数学信念和数学文化。这六个方面是紧密相连,互不分割,共同发展;通过具体的数学内容,在问题情境中展现出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表示他们彼此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数学双基

数学双基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数学上发展和进步的土壤,依托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信念,了解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体验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2. 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标准》认为在高中阶段,数学能力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还有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进行相关的数学活动时,数学能力就外显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把知识和技能看作学生发展的基石,那么数学能力将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推剂。

3.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关于数学自身的论证、运算以及应用的思想、方法和手段,除此之外,还包括关于数学(其中包括概念、理论、方法与形态等)的对象、性质、特征、作用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同一个数学思想,当用它去解决别的问题时,就称之为方法,当评价它在数学体系中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时,就称之为思想。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载体,而技能是处理知识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蕴含在知识和技能之中的就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4. 数学意识

我们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称之为数学意识;也可以说,这是对数学的一种感觉。在生活实践应用数学过程中,有的人可以熟练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工具,有的却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从数量关系或者空间位置中发现问题的本质,两者不同的表现就是数学应用意识的不同。再者就是创新意识,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其中的数学模式,尝试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思想和观念上开拓创新,这就是创新意识。

5. 数学信念

数学信念也可以称之为数学观,就是对数学的基本看法,数学是什么?有用的,没用的?有趣的,还是枯燥的?学生有没有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等等。这都是关于数学信念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数学文化

数学是一种文化,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下,数学团体和个人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显示的民族特征、传统习惯、规则约定、以及思想方法等的总和。”郑毓信先生指出:“数学作为文化的特殊性在于数学对象的形式建构性与数学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秩序性”。《标准》对数学文化有这样的阐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体现在数学地解决问题、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正确的数学信念,还体现在能够欣赏数学的价值,展示一定的数学文化气息。

二、标准对数学素养的要求

数学素养是一种个人蕴含的内在品质或者能力,《标准》没有对数学素养提出直接的要求,正如图1,我们希望这棵树苗能够茁壮成长,但不能对这个树苗提出什么要求。《标准》认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必要的数学素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要求,这种综合性的要求可以在学生面对现实情境,运用数学处理问题时,得到检验。例如。

一家汽车公司与某出口商定了一个合同: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天至少把60辆汽车运到指定的港口,准备出口。公司使用A和B两种类型的运输车,A型运输车能装运10辆汽车,B型运输车能装运8辆汽车。现在公司有4辆A型运输车和6辆B型运输车,但只有8个司机能工作。如果运输车每天只能运一次,那么每天最多能运多少辆汽车?每天最少需要多少个司机?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不仅能从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语言,还要寻找蕴含的数学模式,应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学的基础知识,也不能脱离基本的数学技能。在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数学信念,体验数学文化。

1. 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在进行数学双基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处理各种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意识和文化修养。因此,《标准》指出,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例如,《标准》有这样的例子。

观察自己的教室,说出观察到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那么,必要的数学知识就是关于空间立体几何的基本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

……

在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必要的基本技能也有助于学生在数学上进一步发展。技能包括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计算,逻辑地进行数学的基本论证。《标准》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课程要重新审视“双基”。

数学双基赋予学生知识和技能,但是进行数学地理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理解数学就要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了解数学公理、定理的本质和背景,通过进行数学探究、发现学习、再创造等过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深化数学的理解。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掌握蕴含在数学知识和技能中的精髓。富兰克林在18世纪中叶提出过:“可惜知识是无穷的,而学生的时间却是有限的。”事实上,在学生离开课堂,走入社会,如果不是从事和数学紧密相关的行业,真正记住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却让他们难以忘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等逻辑推理都得到了运用。《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2. 提高基本数学能力,逐步培养数学意识

如果把数学知识和技能看作植物的根部,也就是数学素养的发展基础,那么,数学能力应该是植物的主干,在数学能力的支配下,学生才可以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同时结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可以合理地利用数学解决问题。我国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有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之说,后来又加上了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标准》与时俱进,在原来的基本数学能力上,新增了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一般能力上,除了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还增添了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中包括: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能力。

《标准》认为,学生数学能力的获得在提高自主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数学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体现出来。学生数学能力是在数学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获得的。例如可以从课堂数学学习、数学探究和建模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再者通过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有效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这些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他人合作交流,清晰的数学思想表达能力。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进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标准》要求,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例如在学习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等内容中,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概率模型的作用及运用概率思考问题的特点,初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分析问题的意识。”再如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将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树立良好数学信念,体会数学文化价值

良好的数学信念在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数学素养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学信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学习成果,包括他们对数学之认识、理解和表现。《标准》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数学信念就是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问题。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认为:“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一个问题想不出来时,固然有些苦恼,若一旦豁然想通,那滋味难道不是甜蜜蜜的,这和音乐,舞蹈艺术的享受有何不同?”《标准》制定者指出: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学生和未来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的学习更需要一点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决心,因而数学课程也就成为我们培育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和态度的很好的载体。《标准》建议可以从教材的编写,案例的引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信念。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课程中, 尤其重视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 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标准》希望学生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初步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导数及其应用的内容时,希望学生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丰富内涵,感受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微积分的文化价值。再如,在二项式定理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在统计案例中介绍所学统计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

三、总结

在《标准》看来,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综合素质。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在TIMSS 2003测试中,从对基本事实和过程的了解、概念的使用、解决常规问题和说理四个不同的认知水平层次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测评。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一种个人能力,学生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是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对照三者,其实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数学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应用数学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数学信念,也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对数学的欣赏,体会其价值等。数学素养的这些元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反之,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能力等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浅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评价的要求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原则

一、引言

200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自出版发行使用至今已有十余年,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其前身《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教育部对高中英语教育的高度重视。“新课标”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高中英语教学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因此,仔细解读“新标准”的具体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新”,是与英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恰当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标”提到的英语课程性质包括:英语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英语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不仅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英语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从贴近我们学习生活的角度看,英语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在获得一种语言知识达到学业要求的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培养我们的文化意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新课标”强调的基本理念包括重视基础性和发展性,注重语言知识基础以及实际运用发展能力;课程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规划的空间,而这种能力也会迁移到今后生活的各个方面;注重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以往的教师灌输式被动学习有很大不同,使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重视素质教育,尤其关注学生情感和人文素养;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尤为新颖,重要表现在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了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理念。必修课程注重基础性,以语言知识为主,为学生面对的高考等测试作充足准备。选修课程注重发展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素养,使英语课程不枯燥乏味,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既重视基础教育又发展素质教育,与时俱进,是该课标的特色之一。

三、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普遍受推崇的三种学习方式,这在“新课标”中有所涉猎,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有效的学习策略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和风格,这种学习策略也会迁移到其它科目的学习中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会在内容标准中提到。目标决定着方法和手段,明确的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动力和努力方向。在目标的指引下,英语课程教学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它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其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新课标”对这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本文以文化意识七级目标为例。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目标(七级)要求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体现了高中英语的学习不仅要学会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达到学科毕业要求,在高考等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还要学会如何很好地使用英语,不能只学不用,要让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四、实施建议

“新课标”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四个方面阐释了详细的实施建议并配以具体相关教学案例。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会产生强大的效益,这部分内容对师范学生和在岗教师意义重大,会使大家受益匪浅,以评价为例,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且评价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意义。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及其对学生和学校的促进作用;评价体系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相结合;注重实效,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流于形式的评价费财费力费时且没有实效性。

五、结语

“新课标”的制定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符合当时的英语教学需要,为高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功不可没。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一切以学生为本,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从备课、教法等方方面面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所以不细心研读其中的思想,不与时俱进,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标的指导思想及各项指标的要求也应日益改进,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8).

[3]李正栓. 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7).

[4]杨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5]邹为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 教材 教法,2013,(6) .

[6]尹世寅.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构建特点和实施原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9).

[8]高凤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外语教学策略[J].国外外语教学,2005,(11).

上一篇:好习惯养成的感悟下一篇:节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