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调研报告

2024-04-16

文明创建调研报告(精选8篇)

文明创建调研报告 篇1

文明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并赋予了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今天所讲的文明城市主要是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 坚持科学发展观,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市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而文明城市称号则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早在1898年,梁启超就在《文明之精神》一文中写道“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所以说文明创建不是一项单一的创建工程,而是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如何让文明创建统揽各项经济社会工作

(一)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1.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法制保障机制, 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而法制建设是实现这一工程的根本保障。(1)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 增强市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 引导市民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好环境资源。(2)出台必要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制定有关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等,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 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 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的责任。(3)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对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4)加强管理与监督。将生态建设纳入人大、政协执法检查和监督视察工作日程, 坚持走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相结合的道路, 加大环保的监管力度。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1)城区绿化景观建设。扩大城市出入口的绿化规模, 优化植物配置, 营造有特色、有规模的绿色景观,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魅力的窗口;广泛开展城区绿化广场、公园、绿色居民小区、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依托城区现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形成市区开放、循环的环境和景观系统。(2)工业区、老城区和边缘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大幅度提高植物密度,利用规划手段调整绿化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投入,对公共绿地、道路和居住区的绿化建设给予支持。(3)城郊大环境建设。按照生态需要整合城郊防护林、经济林、生产林地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范围,划定绿线、确定指标和实施计划;同时要根据季风变化和污染源、污染程度、污染类别情况,优化植物配置,最有效地发挥生态功能。

(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1、更加注重“结合”机制的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和社会管理工作,促进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基层文明创建与社会管理工作“同策划、同部署、同监督、同考核”的结合机制。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创建考评达标项目,在工作中推进、在考核中体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共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党政“一把手”应亲自抓、负总责,推动基层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文明办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协调各方形成基层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一个“社会管理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你我共创”的良好局面。

2、更加注重活动载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社区服务中心、卫生院、道德讲堂等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和平台建设,使其共同服务于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更加反映文明创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特性。进一步拓展创建活动内涵,丰富创建活动形式与内容,使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目标责任制,抓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等工作,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窗口、文明单位、文明市民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力提升社会管理的水平。

3、着力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作为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安、综治信访维稳、社会化养老等工程,实现了信息化服务管理。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它可以使公民随时随地了解政策信息,实现政府、公民在网上的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它还会极大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各级政府和部门尽快加强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应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凡是可以在网上公开办理的政务、公务,都应尽可能放到网上办理,以增加操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的监督和信息反馈,从而实现政务服务网络化、便捷化、智能化,使广大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表达诉求、参与管理、享受服务。

(三)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创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思想观念是人文环境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社科部门和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类新闻媒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和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1)树立身边先进典范。在学校开展美德少年、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在村居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在群众身边树立优秀市民榜样,营造文明社会新风尚,引导广大群众人人争做文明市民。(2)广泛宣扬社会正气。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市民文明守则等文明规范, 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3)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引导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4)培育和发展城市精神, 不断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教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 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1)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2)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充分发挥电大、普通高校等教育阵地的作用,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3)改革用人机制。进一步营造利于人才引进、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同时, 完善人才绩效考评机制, 造就一个能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4)加快文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多种改革途径和办法, 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管理

二、如何让文明创建成为全民创建

1.建立和强化政务公开制度。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是实现参政的基本前提,同时这也是公众参与文明创建的最基本的条件。政务公开的意义在于,它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手段,也是实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条件。目前,强化政务公开制度,首先是要强化重大决策公示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是指,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涉及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重大决策,应该向社会公开说明,并可以让民众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表达个人意愿。凡是涉及到经济社会重大决策事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例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道路建设、兴建学校医院文化娱乐场所等。决策者在决策前要将所决策的项目,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向社会公布,说明其意义、目的、利弊等,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决策。其次要完善公民意见征集制度。政府政务公开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信息公开的过程,从公开的目的上看,更是一个政府主动向社会征求意见,输入民意的过程。除了传统的政府调研制度以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建立民意调查制度,在制定重大公共政策之时,通过民意调查这种比较科学的方式充分了解民意,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与社会公众的沟通。特别是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由于影响政策制定的能力相对较小、组织化参与程度较低,他们在现实当中,往往相对参与不足。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将各种独立调查机构——尤其是民间调查机构所做的民意测验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新途径、新手段,并明确将其作为政府决策,特别是涉及广大公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的前提条件,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这也是弥补我国公民参与不足、实现平等参与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2.着力培育基层社会组织。通过放宽登记条件,支持和鼓励在街道、社区成立公益类、慈善类、文体类、科普类、自治类等各类社会组织。通过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服务资助等机制,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并逐渐促使其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生力军和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探索建设“ 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 孵化” 和规范的运作,扶助解决社会组织的工作场地、基本办公设施、人员能力提升培训以及参与社会建设等问题。如通过志愿者活动与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挥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的作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促进公众参与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如何让文明创建相关工作市场化运作?

(一)健全环卫工作市场化机制。

环境卫生工作是文明创建中的一项重点工作,环卫清扫作业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了环境卫生质量。但是在环卫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健康价格体系的缺位。环卫公司将清扫作业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来向社会提供,具有其相应的价值和价格,健康的价格体系要求其价格同价值大致相当,即:政府投入的资金要达到与其要求的作业质量所需成本大致相当的水平。我区在市场化运作初期,由于缺乏科学测算的指导,各街道都不能准确估算其辖区清扫作业的成本,同时顾虑众多环卫公司私下串通虚抬价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而采用了相对保守的“无标底低价竞标”,即“谁要的报酬少,工作就交给谁做”。这样虽然能够有效降低政府投入,节省成本,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损害一线环卫工人的利益。作为市场主体的环卫企业,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在以低价中标后,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必然尽量压缩成本,采取压低一线工人工资的办法。二是环卫作业质量得不到保障。环卫企业为了压低成本,可能不按照合同的约定配足清扫人员,导致一些背街小巷始终存在卫生死角,循环作业的频率和清扫覆盖的面积都达不到合同约定的标准。三是监管角色缺位。从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对环卫工作存在管理松懈的问题。有的辖区甚至几乎没有日常管理,将工作交给公司后就放手不理了。没有针对对环卫公司日常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导致环卫公司在作业时的随意性大、盲目性大,标准不清、重点不明,工作方式也相应成为了迎检时忙于突击、群众反映时动作缓慢、日常工作时手足无措。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力求改变过去相对保守、不适应需求的工作方式,推进我区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

1、科学测算、逐级细化,建立合理有效的价格体系

健康的价格体系,应该由“成本+税收+合理利润”构成,这一理念应该作为我们建立健康价格体系时贯穿始终的原则。我们要摆脱以往采取“无标底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模式,将低价低作业质量的竞争通过经济调控的手段使其改变为健康价高作业质量的竞争。建议会同劳动、民政部门及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并聘请相关专家共同做好测算,使我区环卫工作的质量标准更加细化,各项成本、投入能够有“一本清楚帐”,同时也限定环卫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保障一线工人应得的利益,保证政府投入资金能够得到有效使用,使全区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得以健康实施。还可以将“PPP”模式引入到环卫工作来,推进环卫工作市场化效果。

2、找准角色,强化管理,落实权责明确的监督体系

一是找准角色,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化运作中我们的角色不是当“老板”,而是当“工头”,“管”的角色不能缺位。二是建立现场管理考勤制度,对管理人员到街面巡查的次数,到点情况进行考勤,防止懒、散、虚、浮情况的出现。三是帮助、支持环卫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利用环卫行业协会这样的非政府专业组织,来对环卫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行业协调。

(二)牛皮癣清除市场化

满街小广告其实是城市通病,这种情况也已一直困扰着我们。今年我区开始采用市场化方式清除牛皮癣,通过聘用人员,手持喷壶、小铲清除,但因小广告贴得牢固,手工清理难度大,且清理速度赶不上张贴速度。下一步,我们应该强化牛皮癣清除市场化工作力度,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专业治理城市“牛皮癣”保洁公司统一治理,利用专业力量和设备如多功能高压清洗车等,快速清理小广告,力争夜间清理,早上7时以后无“小广告”,白天新增“小广告”快速处理;清理时不损坏公共设施。张贴“牛皮癣”也需人力成本,如果被专业设备快速清除,如此反复拉锯,小广告发布方自知无力搞“持久战”,“牛皮癣”自然会逐渐减少。

(三)专业宣传活动市场化

文明创建调研报告 篇2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生态文明: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我国是一个农药使用大国,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在保障粮食增产丰收的同时也会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低下、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规范农户正确使用农药是实现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本身作全面的调查分析, 得出当前农户不合理使用农药的具体表现, 并探讨影响其不合理行为的认知因素, 提出相关合理的指导性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方式

本次调查在安徽省的5个地级市 (安庆市、六安市、淮南市、亳州市、宿州市) 内随机挑选5个县 (区) (太湖县、寿县、大通区、利辛县、砀山县) , 每个县 (区) 随机抽样一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一个村作为调查抽样地区。本次调查比较均衡地在5个县 (区) 共发放150份问卷, 经检验合格的有效问卷126份, 有效回收率为84%, 调研时间为2013年2月份。

三、农户的基本特征

总体而言, 受访农户中农药的喷洒使用者主要以男性为主 (65%) ;55.2%农户年龄集中在40-60岁, 以中老年农户居多, 所以大部分的农户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52.8%) ;78%的受访农户的平均教育水平程度较低, 为初中及以下;农户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非农业收入, 农业收入仅仅只占到了10.3%。

四、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及其认知

(一)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农户施用行为的连续性, 将所涉及的农户施药行为分为施药前、施药中、施药后三个阶段[2]:施药前阶段选择是否按说明书推荐剂量配置农药的行为;施药中阶段考虑是否采用防护措施行为;施药后阶段包括剩余农药、空药瓶的处理方式的行为。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 在施药剂量方面, 受访农户中近60%的农户没有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施用农药, 而是依据自身经验增加或减少。由此可以看出, 支配着广大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的仍然是经验而非理性。

调查表明, 农户施药中仅有11%受访农户在施药中多数会采取防护措施, 高达60%的农户在施药中未能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户在施药时安全防护意识差, 很容易发生人畜农药中毒的意外。

在施药后对空瓶的处置方面, 高达69.8%的被调查农户会在施药后将空瓶扔在田边或小溪边, 只有7.2%的农户会将其仍在专门的垃圾堆或回收点, 另外有20%农户会选择和其他垃圾堆放一起或者用其他方式处理。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农户环保意识淡薄, 将施剩的农药空瓶乱扔乱放,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 农户对施药行为的认知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认知来间接影响行为表现, 所以对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的认知进行研究, 对改善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对施药行为的认知分析见表2。

从表2可知, 仅有不到1/3的农户认为推荐使用的农药剂量非常适合, 表明大部分农户由于没有正确认知而不能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农药, 他们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概念也缺乏正确认识。在认知施用农药对环境影响方面, 调查发现有高达38.9%的农户认为只有一点小的影响, 他们声称大量使用农药并未发现对周围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害, 自己也未感受到周边环境有因为使用农药而变坏恶化, 表明农户对于该问题的正确认知普遍不高。在对施用农药相关法律方面的认知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只有区区6.3%的农户对农业部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以及对防治农药污染相关规定的《环境保护法》比较了解。超过一半的受访农户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具体的法律内容及法律责任, 更有高达28.7%的农户完全不了解。

(三) 农户使用农药培训情况及相关法律的需求

农户使用农药培训情况及相关法律的需求见表3。

表3表明高达92.9%的农户未参加过任何组织形式的农药知识培训, 同时也迫切希望得到科学有效的农药使用知识和技术。可以看出, 农户对农药、法律知识的迫切需求和现实中相关技能知识培训的确存在很大的落差。其背后除了与农户自身文化知识低、安全意识淡薄等内部原因相关之外, 还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农药知识宣传力度低下、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度不够、未组织有效的培训等外部原因密切相连。

五、建议

基于调查分析结果, 为改善农户农药使用情况, 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 加大农户用药行为培训力度, 帮助农民正确掌握基本的农药使用方法及农业生产知识;加大对农药使用法律法规及农药残留后果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农户从思想上提升他们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自觉性。

(二) 山东潍坊“毒生姜”不出口专内销等诸多农产品不安全事件警示我们政府监管部门要时时刻刻不放松对农产品的检查, 提高农药残留检查的标准, 完善整套的农产品的监察制度。

(三) 农药的毒性、扩散性、残留性等特性决定了农药废弃物是不能同一般垃圾废弃物随意丢弃的, 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回收制度:除了在农村各乡镇各村建立专门的农药废弃物回收站之外, 可以学习西安华清池景区推出的“以垃圾换矿泉水”方式, 鼓励广大的农户拿使用完的农药废弃物来换取一定数量的农药或者生活日用品, 提高农户的回收积极性。

(四)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与法律对农户滥用农药行为的处罚较轻, 难以产生预期有效的威慑力息息相关。例如《刑法》第147条仅仅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农药罪, 对于“使用”的情形只字未提, 这将使得对于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无法追究刑事责任[3]。加强各类主体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显示出法律应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摘要:利用对安徽省126位分散农户的调查数据, 详细分析了农户农药使用的相关行为。结果表明农户不规范、不合理的农药使用行为仍然普遍存在。据此提出加大农户施药行为培训、加大对农药使用法律的宣传力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决策,法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11.

[2]侯博.茶农的农药施用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6 (4) :16-21.

文明创建调研报告 篇3

“禽流感”下的蛋

早在2005年,“禽流感”就是很热门的话题了。在年初《凤凰生活》创刊时,吴小莉写来祝词:“2006年最希望禽流感不要爆发。”尽管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愿景,“禽流感”病毒还是从H5N1迅速变种为H5N2、H5N3、H7N7……变异速度直赶当季时装的最新流行趋势。人会不会感染“禽流感”成为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2006年2月、3月间,人感染的“禽流感”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以“犹抱琵琶”的姿态羞答答地走近——广州发现感染“禽流感”患者死亡,香港发现喜鹊感染,3名港人被隔离。尽管规模很小,也远远谈不上“爆发”,但经历过SARS之痛的国人瞬间行动起来,消毒水、口罩再次被派上用场。

在年初的“禽流感流行”阶段,关于“禽流感”的传言显然比真正的确认病例要多很多。今天媒体说,禽流感会通过唾液传播,明天又说会通过粪便传播,最夸张的是言之凿凿地说“禽流感”会通过“眼睛”传播。不管这些传言真假,为了彻底“切断”禽流感的传播渠道,“惜命”的国人开始像2003年SARS流行阶段一样“讲卫生,讲文明”起来。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的少了,在城市的角落里随地大小便的少了,不少人对宠物粪便的收集也要比从前积极得多。

由“禽流感”延伸出来的若干个文明习惯只是起点,一次次的传染病流行让大中华区的华人们都不得不重新审视卫生和文明的命题。2006年,不管在台湾、香港,还是中国大陆,若干个宣传公共卫生和文明习惯的公益广告大受欢迎。中国人喜欢“乱吃东西、生吃东西”的毛病也在一点点地改正……

如果说“禽流感”是一场灾难,那在这场灾难下的若干个蛋中,“文明习惯的改变”这,蛋绝对是意外收获,更是一个金蛋。只是,难道一定要经历一次次的“灾难”和“阵痛”,我们才能走向文明吗?

“不文明”的中国人

眼下,“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特别是一幅拍摄于香港迪斯尼的“某人横躺在座椅”的照片几乎成了说明中国人不文明的标志性和符号化证据。

几十年前,柏杨就写过《丑陋的中国人》,痛批中国人的“臭毛病”。几十年后,李敖的女儿李文在北京也写了很多书,不但痛批国人的不文明,还加上了谆谆的劝解。但在2006年10月“黄金周”前后,国家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中国人海外行为规范的消息还是一举把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全年最热辣的话题之一。

“在国内的时候感觉都人模人样的呀,怎么到了国外都成了‘不文明’了?”面对争论,不少人、不少媒体发出质问。但讨论来讨论去,有人说是国人自卑,自己折腾自己:有人说中国人是不文明,但有人说西方人也不文明,以此来论证中国人不文明的合理……10多天过去,媒体和社会争论的结果大多落在一点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国内对于“文明”的认定标准本来就不“国际化”,所以很多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于是一种民俗文化),比如光膀子、大声说话、露天睡觉都成了“不文明”。于是,关于中国人“文明不文明”的问题很快被引向“中西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异”的争论中。不久,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成为这次“中西对抗”的高潮,一个北京司机和一个推自行车的洋太太在北京街头的争吵更似乎成了这场争论的“图解”,而今,话题依旧在继续。

文明县城创建调研报告 篇4

共和镇关于文明城镇创建的调研报告

共和镇作为县城所在地,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的领导的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意见》,坚持科学发观,持之以恒地抓城镇“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城镇的文明程度,进一步发挥文明县城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我镇始终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县城的一个基础工程来抓,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布局和“自己投资、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发展”的原则引导居民建街、建小区,不断增强城镇规模和发展后劲。一是建成长300米的发科屯商业步行街和114格商住房;二是继续抓好各商住小区在建工程的建设,先后建成锦秀小区商住房193套、建成南苑小区商住房64套、建成东

一、东二小区商住房165套。三是做好茅阳中学与牟定一中校址置换征地工作,有效支持了城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创建文明城镇,需要-1-

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 ”是创建文明县城的前提和关键。我镇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共和”创建工作作为创建文明城镇的重要内容,列入领导任期目标,一是年初与98家综治责任单位,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共和”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二是利用传统节日“三月会”和国际禁毒日广泛进行禁毒宣传,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严打”斗争和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地控制了刑事案件发案率;四是加强了对游戏室、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并及时做好流动人口的清理和建档工作,强化对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管理;五是不断健全和巩固城区治安联防群防群治网络,今年由镇政府抽调干部职工组建了治安联防队在城区进行治安巡逻;六是广泛开展“安全文明小区”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三)以治理城镇脏乱差为重点,美化城容市貌。县城是全县的窗口,关乎全县的形象,我镇按照县委治理县城脏乱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对县城脏乱差进行治理,美化亮化了城容市貌。一是以治理城郊结合部脏乱差为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和广大居民在春节、三月会和“五一”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洁净家园全民爱国卫生活动,年初以来,我镇共组织清理城郊结合部及村间道路卫生死角5次,共清理生活垃圾30多吨,有效解决“脏”的问题;二是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的路子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共和大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和管理力度,解决好牲畜交易市场交易混乱,占道经营,严重影响城容市貌的问题;三是今年由镇政府出资5330元购置了13个垃圾桶解决城交结合部垃圾乱倒的问题。

(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我镇在“文明县城”创建及巩固提升工作中,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一是以创建“文明社区”为载体,以人为本抓教育,以加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大力宣传和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宣传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公民道德规范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二是结合在职党员“双管双带”活动,营造“同住一个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组织在职党员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切实治理脏乱差现象,美化亮化城容市貌;三在中小学开办公民道德建设讲堂,组织社区干部群众参观“禁

毒防艾”展览,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家教座谈会”等道德实践活动。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我镇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城镇创建为重点,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突出文明城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村镇五大创建,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窗口、非公经济流动示范岗、“诚信店”等评比活动,开展改变陈规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打击违法经营等文明行动。窗口服务行业,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广泛开展文明班(组、柜)、文明岗、文明员工争先创优等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村、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等“群星文明工程”创建为载体,进一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城区五个社区共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州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11个、文明村5个、文明小区2个;社区“八星级”以上文明户2014户,占参评户数的85%。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年来,我镇在巩固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提高县城文明程度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协调管理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权属不清,管理滞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

存在;二是部份居民文明素质低,随意损坏花草树木、乱丢纸屑果皮、损坏路灯、街牌、电话亭等公共设施,还没有养成现代文明的良好习惯;三是资金投入不够,制约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许多工作的开展,由于缺乏工作经费,一些创建活动、特别是公益型活动很难组织开展。

三、下步巩固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的打算

(一)继续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州、县关于创建文明县城的指导方针,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和布局,一是积极配合县级相关部门,做好县城划行归市及城容市貌的整顿,多方筹措资金,继续抓好商住小区的建设,完善小区的配套功能;争取在县城北面出口建一个停车场,解决目前乱停乱放,拥挤混乱的局面,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二是加强校园周边的社会治安秩序和文化市场的整治和管理,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三是以“左脚舞”民族文化节为契机搞好月琴、过山号、挑花、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及工艺品的开发和展销工作;四是加大“文明社区”的创建力度,开展“非公经济示范街”、“文明经营示范街”、“非公经济示范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点带面,创造良好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二)抓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一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抓好中园西路和发科屯商业步行街的绿化、亮化、美化工作;二

是配合相关部门对城郊结合部脏乱差问题进行治理;三是深入开展“县城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组织清理城河污泥,保障城河流水畅通,美化城容市貌。

巾帼文明岗创建调研报告 篇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省、市党代会精神,加大妇联组织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妇女工作创新发展,市妇联党组确定11月5日至16日为期两周的调研周。为此,市妇联提前筹划,精心安排,向各县(市区)妇联和市直妇工委下发了《

关于对全市巾帼文明岗、妇女儿童家园(妇女之家)等几项工作调研通知》,由主席、副主席带队分三组到9县市区30多个乡镇的近100个村的6个妇女儿童家园、42个妇女之家、60个妇女创业就业庭院经济发展示范点,市直及县(市区)35个巾帼文明岗进行了实地调研。所到之处,得到了市直单位、各县市区及乡镇领导的高度重视,看到了广大妇女立足本职积极投身聊城经济社会建设的美丽身影,听到了基层妇女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的声音,进一步找准了工作的立足点、着力点,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以妇女儿童家园(妇女之家)建设为契机,阵地建设层次得到新提升

本次调研的9个县(市区)的6个妇女儿童家园,42个妇女之家中,家园的建设规格都比较高,由省妇联支持建设的妇女之家设施均已到位,各项制度比较健全。

1、领导重视,各方支持。各县(市区)领导及所在乡镇的领导对妇女儿童家园和妇女之家建设都比较重视,尤其是对省妇联拨款建设的项目,各地党委政府和县(市区)妇联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硬件设备配备和软件制度建设中都进行了统一的政府采购和给予了大力的指导。其中由临清市妇联统一配备的妇女之家制度较为健全、规格较高,各项设施标示较为明确。

2、贴近生活,妇女欢迎。在调研的42个妇女之家中,通过与村妇女主任和妇女群众交谈中,大家对妇女之家的建设都有表现了高度的赞誉。以**县**镇**村、**县**镇赵海村为例,自“妇女之家”创建以来,村妇代会组织巾帼文艺宣传队和巾帼健身队,聘请专业老师辅导,刻苦学习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的表演技能技巧,自编自演了许多农村题材的文艺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普及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歌颂生产生活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农村妇女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了积极向上、建设家乡的良好风气,使妇女群众把参加妇女之家活动当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3、阵地专有,资源共享。在查看的妇女儿童家园和妇女之家中,基本都能做到阵地专有,尤其是省妇联筹建的家园,建设的规模都比较大,设施较全。但是受农村有限的办公条件和经费条件的限制,在阵地专有,着力突出妇女自身特色的情况下,都能做到资源共享。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家园和“家”的活动中来,这对于维护妇女权益、丰富妇女文化生活及和谐家庭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不平衡性。城市社区的妇女之家和乡村的妇女之家存在差距的,这与经济基础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硬件建设虽然是基础,完全可以用活跃的软件文化活动的等来弥补,比如临清潘庄镇刘梭村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省妇联支持的妇女之家和原有自建的妇女之家差距也很大,各级妇联应当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支持力度,统一提高标准、提升层次。二是缺乏特色。虽然省妇联支持的妇女之家建设有着严格的标准,但是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有自身的特色,应当在妇女之家建设和使用中更多的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适合当地妇女的要求。三是使用率问题。建家的目的在于用家,只有使用率提高,真正发挥作用了才能达到了建家的真正目的。各级妇联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思路、理念和方式方法,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妇女姐妹走进“妇女之家”,使“妇女之家”成为妇联组织的手臂延伸。

二、以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总抓手,妇女创业就业、增收倍增工作得到新拓展

以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总抓手,推动妇女创业就业,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市各级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调研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小到三五人组成的庭院小微企业,大到带动几千名、上万名妇女就业的“妇字号”龙头企业,充分体现了广大妇女在聊城新一轮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1、能够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产业优势。各地能根据原有的经济优势,发挥地方特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如茌平菜屯镇的木板业、高唐县汇鑫街道机械加工业、三十里铺镇棉花种植收购加工业、姜店镇的畜牧养殖业等以乡镇为区域特色的庭院经济模式。冠县烟庄镇后十里铺羊养殖基地、东昌府区道口铺顾庄蘑菇养殖等以村为区域特色的庭院经济模式。

2、能引技术上规模,走生态化的路子。各乡镇都能够在原有的优势产业上不断的引进新的技术,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比如高唐县姜店镇的畜牧养殖业,与六合荣达合作,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和统一的服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开发区许营镇宋郎村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社的大棚育苗模式,解决了大量农村闲散妇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东阿鱼山镇花卉基地等生态旅游产业、冠县店子镇灵芝盆景加工基地、冠县兰沃乡的梨园、市开发区许营镇“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温室建设都是走的生态化致富的路子,达到了生态文明与妇女增收的双重效

果。

3、能发挥典型作用,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各地庭院经济发展中都涌现出了很多好的典型,如**县张平汽车坐垫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平,带动周围5万名女性实现就业增收,茌平菜屯“巾帼木业加工协会”会长黄淑华、**县大棚种植基地带头人尹先玲都是巾帼致富带头人。在典型的带动下,更多的妇女找到了就业机会,甚至是找到了创业的好途径。这些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在实现增收倍增的同时,还能照顾好家庭,能够不耽误农忙等重要的时节。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妇女典型培树宣传还不够。从调研中发现,农村妇女的带头人不少,但是好多需要我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进行培树和宣传,真正的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妇女的“当家人”少。无论是轴承加工、畜牧养殖、育苗种植,妇女应当是从业的主力军,但是真正的当家人少,绝大部分是为别人打工,干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收入也相对较少,各级妇联要注重培养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妇女创业典型。三是农村对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和引导迫切。所到之处,很多妇女群众都多我们提出了技术专家指导的需求和走出去看看的迫切愿望,使我们了解了妇女群众想致富的迫切需求,并感到责任重大。四是对“庭院经济”的理解有偏差。从与所到之处领导、妇女群众等的交谈看,部分领导及群众对妇联大力倡导新时期新型庭院经济的发展缺乏总体的认识。所以说,妇联的宣传应当进一步加大,只有领导重视了,各方面工作提升才能比较快。

三、城镇妇女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在强市名城建设中展现新风采

本次共调研了市直的9个和县(市区)26巾帼文明岗,其中国家级的13个,省级的15个,市级的7个。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创岗10多年的巾帼文明岗,还是新创设的岗位,都运转良好,树立了良好地行业形象。但岗与岗之见也存一定的差距。

1、各岗的妇女队伍都是生力军。各巾帼文明岗无论是新岗还是命名接近十年的岗,女性在岗人员的数量都能占到绝大多数。尤其是卫生、金融、税务等服务行业的女职工,她们是岗位的主要力量,而且自尊自爱素质高、爱岗敬业业绩强,塑造了聊城现代女性的良好形象。

2、业绩比较突出。从查看的35个巾帼文明岗中,无论是金融行业、税务系统,其业绩在本行业内都是很突出的,而且在省内、国内也都是名列前茅的。像市汽车总站、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分行、中国联通聊城分公司10010网络服务等业绩突出,获得了许多全国的荣誉。冠县民政局婚姻登记管理处开创了全省第一家不计任何费用的先例等,在这也体现了巾帼文明岗立足自身岗位建功立业的根本宗旨。

3、人性化管理亮点多。各巾帼文明岗由于女性成员多或全是女性成员而工作环境相对单调而枯燥的环境,实行适合女性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比如,市交运集团汽车总站成立了春天班、彩虹班等女性班组,温馨的工作室、多彩的班组文化建设均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效果。

4、开展活动丰富多彩。各巾帼文明岗均发挥自身行业特色和女性成员较多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妇女儿童、帮扶困难群体等活动,在本单位和行业中也是文艺宣传等活动的主力军,在自身工作之余做到了全方位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长效机制不完善。有的巾帼文明岗创建比较早,各项机制的建设还停留在建岗时期的材料,机制缺乏长效性和持续性。

2、宣传不到位。各巾帼文明岗搞的活动丰富多彩,活动的荣誉也很多,但是缺乏宣传,特别是缺乏从女性视角的宣传。

3、标示不够显著。部分巾帼文明岗的标牌等放置的位置不显著,特别是在女性较多的岗位,在胸牌、桌牌等方面缺乏标示,这些都应当有所创新。

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调研报告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红海子村以“乡风文明”为切入点,结合本村实际,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创建“星级”安全文明户为载体,在扎实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安”活动的始因

红海子村地处,与主城南京隔江相望,与312国道浦珠路段紧密相连,交通十分便捷,属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全村面积2.xxxx公里,辖1xxxx村民小组,68xxxx村民,常住人口230xxxx,暂住人口48xxxx人。村内流动人口多、两劳释放人员多、“小混混”多,这“三多”带来的是社会治安的堪忧。

该村地理位臵优越,本应是投资兴业的热土,然而前几年,前来洽谈项目、投资办厂的人却很少,经分析原因有三:一是环境安全差,村里偷盗案件经常发生;二是邻里和睦差,村中一些人常为一点小事闹矛盾,甚至拳脚相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三是村民素质低,一些村民遇事不讲原则,缺乏正气、正义感。上述情况严重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极不相称。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新农 村建设,该村两委会深刻地意识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同时老百姓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因而该村决定以“星级”安全文明户创建活动为突破口,扎实开展创建,让文明新风入户,用先进思想育人,大力提高村民素质,依法治村,维护一方平安,让村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二、“创安”活动的组织架构、标准、平衡机制及运作方式

(一)组织架构

为了加强对创建“星级”安全文明户工作的领导,村党总支、村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三个组织:

1、成立创建“星级”安全文明户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治保主任、计生专干、管段民警组成,总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制定、实施年内工作计划,定期对村民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使他们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建立创建“星级”安全文明户评审委员会制度。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依照评审条件,对提出加入“星级”安全文明户的村民进行评审,严格把关。

3、组建创建“星级”安全文明户工作巡视小组。由治保主任、管段民警、辅警组成本村工作巡视小组,每周至少 一次进组入户,了解创建情况,指导创建工作,解决创建问题,同时向领导小组反馈创建信息,为评审委员会积累评审素材提供基础和依据。

(二)制定标准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把创建“星级”安全文明户的标准确定为:

一星级安全文明户的标准:年内无犯罪、无邻里纠纷、家庭成员防范意识强,能有效预防人、财、物被侵害,无计划外生育、无虐待老人、无黄赌毒、无暴力等现象,爱党爱国,勤劳致富,积极配合村委会开展各项工作。

二星级安全文明户的标准:在具备“一星级”安全文明户标准的同时,还要具备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具有健康文明、和睦相处意识。

三星级安全文明户的标准:在具备“二星级”安全文明户标准的同时,还要具备家庭和睦、教子有方,家庭卫生环境好条件,积极参与创建文明社区、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等活动。

(三)平衡机制及运作方式

1、制定奖励优惠政策

对评定的“星级”安全文明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即对评上一星级的安全文明户,在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时,村委会给予5xxxx的费用补贴;评上二星级的安全文明户,在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时,村委会给予5xxxx的费用补贴,同时 在其办理养老保险时(每人每年投保额限在24xxxx以内)给予1xxxx的费用补贴;评上三星级的安全文明户,在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时,村委会给予5xxxx的费用补贴,同时在其办理养老保险时(每人每年投保额限在24xxxx以内)给予2xxxx的费用补贴;连续三年评上三星级的安全文明户,在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时,村委会给予5xxxx的费用补贴,同时在其办理养老保险时(每人每年投保额限在24xxxx以内)给予3xxxx的费用补贴。

2、实施平衡激励机制

(1)每年评审时间定为年中初评,年终评定。(2)评审委员会每次评审,严格对照评比标准,逐户审核,初定名单、张榜公布,听取、征求群众意见,最后评定挂牌。(3)评审时,星级有升有降,升者添星,降者摘星,直至摘牌、除名,并及时调整待遇。对摘牌、除名的原安全文明户,由创安全文明户领导小组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其继续努力争取重新挂牌。

(4)对个别表现突出户,可以跳级升星,即从一星户直接跳到三星户;对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星级”安全文明户,发现后立即摘牌、除名,并取消两年的评选资格。

对没有评上“星级”安全文明户的村民,村干部分工包户,明确责任,同村民小组长一起对他们进行帮助,使其不断向“星级”安全文明户靠近,最终“入星”。每年“星级” 安全文明户的评审情况及结果都及时整理装订、立卷、建档、长期保存,作为村史的一部分和村民表现的重要依据。

三、“创安”活动的效应

开展创建“星级”安全文明户以来,全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治安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正气新风上扬,歪风陋习无市场,创建星级活动在全村范围内形成了争先恐后的良好氛围。

二是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很大发挥。由于该村实行的“创安”活动启动早、效果好,得到了区委、街道的充分肯定,多次在该村开现场会。根据该村的成功经验,街道将“创安”活动在全街道每个村进行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文明创建调研报告 篇7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卫生管理学术界的同志们, 有责任对关系13亿人民健康的卫生改革发展60年的历程, 进行一次科学总结, 以推动卫生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1 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9) 卫生事业的经验和不足

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原则上可分为二个阶段。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是建国初期的卫生事业建设, 当时的主要依据是解放区和苏联的卫生建设经验。这一时期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被国际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典范和初级卫生保健的故乡。主要的成功经验归纳如下。

1.1 卫生工作四大方针

第一, 面向工农兵。

明确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 身体健康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卫生事业的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这就改变了中国历史上医疗卫生长期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面,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根本转折。

第二, 预防为主。

这是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 它是最经济、最人道、最主动、最有效的防治疾病的方针, 符合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预防为主应贯穿于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全过程, 要建立起立足于防, 防治结合的体系。解放以后很快地消灭控制了大多数急性传染病和地方病, 就体现了这一方针的极大威力。

第三, 团结中西医。

这是指团结中西医药卫生人员, 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作用, 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也是中国卫生的重要特色。

第四,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这是指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自己行动起来向疾病作斗争。达到可以消灭、减少疾病, 提高群众健康卫生水平的目的。后来在抗击细菌战时期, 发展成了爱国卫生运动,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2 卫生发展的三大支柱

第一, 建立三级卫生机构。

农村的县、乡、村, 城市的市 (区) 、街道、居委会都建立了卫生机构, 广泛覆盖基层人群。

第二, 建立三级卫生队伍。

由于建国初期卫生人员缺少, 故采用高级、中级、初级三种卫生人员, 分布在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工作。

第三, 建立三种医疗保障制度。

即国家负责公费医疗 (公务人员) , 工厂负责劳保医疗 (工人) 、农村集体负责合作医疗 (农民) 。三种医保制度都属福利性质, 并要兼顾家属补偿。

1.3 卫生事业的四大特色

第一, 明确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福利事业。著名口号是“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卫生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 社会和群众配合。

第二, 明确卫生事业的两种所有制。一种是国家所有制 (如医院、防疫站、保健所等) , 另一种是集体所有制 (如联合诊所) , 以适应福利事业的需要。

第三, 明确卫生事业的低投入和高效益。要求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廉价作用。著名口号是一根针、一把草。并强调勤俭办一切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四, 明确卫生事业的国际支援,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就重视对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 派出医疗队解决困难培训人员, 很受欢迎, 至今仍在继续。

1.4 健康状况四大指标

婴儿死亡率:200‰→25.55‰

孕产妇死亡率:1500/10万→ 51.3/10万

人口死亡率:17‰→6.42‰

人均期望寿命:35岁→71岁

说明新中国卫生事业, 在短时期内,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综合以上成功经验, 可概括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 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卫生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卫生经费由国家投入为主, 结合社会、群众三方筹集;卫生事业具有福利事业性质;健康保障制度也是福利性的医疗卫生服务;要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方针;团结中西医、群众参与卫生活动和重视国际支援的政策;建立农村:县、乡、村, 城市:市 (区) 、街道、居委会三级卫生组织与管理体制和相适应的医疗、预防、保健队伍;实行低投入、高效益, 勤俭办卫生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卫生事业也存在薄弱和不足如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宽, 保障深度有限, 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受集体经济变动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原有卫生队伍的基础较差, 尤其是城乡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有待逐步提高。

2 改革开放时期 (1980-2009) 卫生事业的重大收获

自改革开放时期以后, 医药卫生界逐步学习着引进市场化的改革思路, 特别是90年代中期,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 在市场万能论的驱使下, 于是在医药卫生界, 逐步经历了市场化、商业化、私有化的大量实践。从正面总结:由于市场化的深化, 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 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 表现在医疗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床位数量等都有明显增长, 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 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提高, 新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 从而提高了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积极开展了各项公共卫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活动, 使医疗卫生改革有了快速发展。以上的成绩和经验应当肯定。另从负面总结:由于政府投入不足, 药品费用上涨过快, 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集中,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技术薄弱, 再加合作医疗解体等原因, 才出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党政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一段医药卫生市场化、商业化和私有化的实践, 再经过系统认真的理论研究, 人们对以下一些问题取得了共识。

2.1 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市场化问题

市场的本质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资源流向。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必然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和消费能力差距。靠市场自发地配置资源, 就会形成卫生资源大量从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集中, 从农村向城市集中, 从基层机构向高端机构集中的倾向。这就是我国卫生事业推行市场化以后, 逐步形成了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北京的协和医院和301医院成为全国门诊部的畸形产物, 全国城乡社区基层, 门可罗雀的奇怪现象。

我国医疗市场化的另一特点:医院的经费是靠收费补偿, 创收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这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经济学再次证明, 鉴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卫生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 市场化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 早已被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证明, 由于中国没有经验, 重复一次失误, 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医疗服务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 它的价值、价格规律、供求规律、有序竞争规律都应受到医疗卫生公益性、公平性、廉价性、非营利性等特殊规律的制约。

2.2 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私有化问题

在医药卫生市场化的同时, 医疗机构私有化的观点也很流行。其中隐含的假设是:市场竞争和营利动机可以降低医疗服务价格, 改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提高医疗质量。但卫生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营利性医疗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 必然希望人们多得病, 得大病。而卫生事业的社会目标, 是促进健康, 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这两者之间矛盾是难以调和的。私有化必然影响到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有些部门和人员支持私有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地方财政的压力。实际上现在农村中的村卫生室大部分属于私有化, 在城市也办了很多私有化医院, 结果是大大的增加了病人的负担。从国际经验看,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主张开放办私人医院。这就是卫生事业不应当提倡私有化的理由。

由于社会上有一些富余人群, 有特需服务的要求, 因此, 国家允许可以通过特批举办少量的私有制医疗机构。

2.3 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商业化问题

在市场化过程中, 医疗机构也采用了企业改革的做法。层层放权, 在机构内部划小核算单位, 引入竞争机制和个人经济激励措施, 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医疗行为失控, 如对患者进行过度检查, 为药品加成收入和回扣而开大处方, 以及因病人没有钱而见死不救等等。进而引向追求高收入等负面影响。

另外是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前一时期由于全面走向了市场化, 忽视了医药自身的特点。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必须服从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而不是为国家GDP增长作贡献。因而曾出现过药品市场与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矛盾, 药厂与医院的矛盾, 药品、医生和病人的矛盾, 形成过以药养医, 药品商业贿赂, 腐败等问题,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为了使药品能体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药品生产应做到减低税收, 廉价服务才好。

3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学术框架

3.1 建立“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的卫生国策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指出: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震第一时间, 赶到现场指挥时, 发出命令:为了抢救每一个生命, 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尽百倍努力, 决不放弃。

胡锦涛总书记分别于2009年4月28日和5月11日两次针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 要求全力制止疫情在我国传播, 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总书记和总理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多次提出: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体现了党政领导对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坚强决心和高度责任心。为此, 我们建议:建立“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的卫生国策地位。内容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实行“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可采用国家、社会、公民三方筹资的办法,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逐步实现免费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等问题,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将能消除人民对医疗卫生的后顾之忧, 为我国长期扩大内需, 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建议:用卫生国策“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实行“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 来代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目标。因为我们在查阅《中国医改》中所提出的“基本医疗卫生”, 是指对绝大多数人群, 能用适宜技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这种“基本”是以经济为制约的前提, 而且“基本”与“非基本”的界限也很难划分。显然不符合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的愿望, 也不符合国际的大趋势。

我们还建议, 要用卫生国策的思路, 来规范“公益性卫生事业”的内涵, 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是非营利性。

鉴于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 经济来源由政府、社会、公民三方筹资, 就应明确不以营利为筹资手段。因此, 非营利性是公益性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二, 是公平性。

这是指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 应体现在男女老幼之间, 城乡之间, 不同阶层之间, 都应该得到公平合理的优质服务。

第三, 是福利性。

这是指公益性卫生事业是党政领导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责任。是属于福利性的服务。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内容。

3.2 建立卫生总费用的科学筹资和使用制度

如何解决卫生经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是我们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 创造性的从根本上解决13亿人民的实际卫生费用, 必须有一个突破性的科学决策。这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排除所有干扰, 坚持原则, 机动灵活、集中力量, 打好歼灭战, 实现人民群众, 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三满意。重要的举措有以下几点。

3.2.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 逐步调节卫生总费用的筹集数量。

应由国家为主导 (不低于50%) , 社会配合 (不低于30%, 可由企业、事业、集体经济等单位的税前列支, 还可由慈善单位、社会个人以及烟、酒等的保健税款) , 公民参与 (不超过20%, 可包括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其他各种人员及家属) 的科学分配。

经费使用时要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廉价作用, 和低投入高效益的政策。同时要逐步清除由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和超支。

要认真做到随着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变化, 调节卫生总费用的筹集和使用, 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稳定正常发展。

3.2.2 举办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要将卫生总经费的1/2以上, 用在需方。举办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内容可分:第一, 免费解决公共卫生 (即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等) , 第二, 按不同地区, 逐步增大免费, 减少交费的办法, 同时解决门诊和住院经费, 用5-10年左右时间最后实现全部免费, 或为了防止浪费, 可少量交费。做到及时门诊, 小病不成大病, 上下及时转诊。第三, 举办医疗救助。解决贫困人群和疑难重病的实际困难, 经费仍在总经费中安排。第四, 举办商业医疗保险。解决富余和有要求群众的特需服务。

健康保障经费宜由卫生部门统一管理, 以便科学使用。可以将部分经费, 按人头承包到城乡社区基层, 可有利于加强预防、保健, 做好廉价医疗, 以节约费用, 发展事业。住院经费可试行按疾病支付。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可以解决医疗、预防、保健以及重难疾病, 困难人群和富余群众等全部卫生问题。还能大量节约不应有的浪费, 并成为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是大得人心的政策。因此, 这是当前城乡卫生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3.2.3 解决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正常运行。

卫生总经费的1/2以下, 用在供方。解决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正常运行。原则上是, 上、中、基三级机构, 都纳入国家统一管理 (含国家办和集体办两种) 。都执行收支两条线。并确保房屋、设备达标。对凡准入执业的医务人员, 按绩效考核, 都应有当地相当公务员待遇, 以实现安心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长期以来, 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已习惯与营利经济挂钩, 以高收入为荣耀, 损坏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形象。应该进行正面启发和引导, 主动回归到淡泊名利, 奉献社会的救死扶伤精神。

3.3 建立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制度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时期。这对我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 而卫生工作的重点, 必须转移到农村的卫生改革现状, 显得特别重要。建立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制度, 已是当务之急, 而且全国各地近几年来都已探索了, 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建设经验。尤以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广州市、重庆市等地为较好。主要应做的工作, 有以下几项。

3.3.1 城乡卫生资源的科学调整

从以上图示, 城乡卫生资源上、中、基三层的配置, 呈倒三角型“ᐁ”。而人群医疗保健的需要, 则呈金字塔型“△”。因此, 应将城乡两地三级机构的人财物资源, 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部分的城乡上、中层机构人员, 宜向中、基层调整, 特别是要充实城市、农村的基层社区机构。要明确向基层调整, 工资待遇可以不变, 并给以各项优惠政策, 才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3.2 城乡区域卫生规划的科学调整。

表现为:卫生全行业的属地化管理;城乡上、中、基三层机构的科学功能分工, 三、二级医院解决疑难危重疾病和需要住院的专科疾病。常见多发疾病和预防、保健工作转向社区基层。城乡上、中、基三层的精密仪器、设备可以统一使用。

3.3.3 城乡全科医学服务的统一推行。

主要表现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农村卫生院 (卫生室) , 统一推行全科医学服务, 重点放在家庭全科医学服务。在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应有负责分片家庭的任务。这样可以使全体人民直接享受到高质量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惠。

3.3.4 卫生产权制的改革。

可在国办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 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之间, 卫生院与卫生室之间, 同时还可以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 进入各级卫生机构, 统一进行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 普遍执行收支两条线。这可调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二个积极性, 达到快速发展卫生事业的良好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 不举办私有制卫生机构, 为了适应特殊需要, 经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可设置少量民营医院或诊所。

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程序:第一, 要优先推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第二, 要科学解决城乡区域卫生规划, 重点安排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开展全科医学活动。同时解决二、三级机构功能的分级、分工和逐级转诊。第三, 搞好试点, 同步推行卫生产权, 卫生资源和人员工资的三调整。第四, 当前三级医院的改革:可体现在逐步停止普通门诊, 接受转诊病人;按公务员水平调整人员工资;医院积余经费一律上缴, 不足部分合理补偿;多余人员, 逐步下调。

3.4 建立创新型卫生队伍制度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 关键是建立创新型的卫生队伍, 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3.4.1 贯彻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倡导的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其内涵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以体现我国优秀医学文化的贡献和发展。这是发展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正确道路。中国新医药学的形成, 将为全人类的健康保障, 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周恩来总理于1970年12月10日至1971年2月28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 先后五次接见代表, 最长一次达8个小时。最后确定了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文件, 明确了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道路。陈竺部长也曾表示支持创建优于中医, 优于西医的中国新医药学。

根据我国的长期实践, 应该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都必须掌握防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两套本领, 以便予结合本身专业, 为创建新医药学做出贡献。

又应明确, 凡二、三级卫生机构及以上的专科医务人员, 应向中医、西医、预防、临床四大类的方向发展, 特别要重视支持中医和民族医的创新发展。

同样要明确, 社区基层的家庭全科医生必须向防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发展, 以便创造条件, 使他们有可能较快的为创建新医药学做出新贡献。

最近公布的国发 (2009) 22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鼓励西医学习中医, 中医学习西医, 培养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求城乡社区基层都能提供中西医药的联合服务。以上文件是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重要补充。

3.4.2 城乡高、中、基三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 都应调整到以本科医生为起点。

因为这是国际培养医学人才的统一要求。而我国又已经具备了培养本科医生为主的医学教育条件。具体措施:对当前的在职人员, 可通过从中专→大专→本科的学历教育培训解决。对新人员的补充, 则可调整为, 医学高等学校招生从医学本科开始。这一措施, 三级卫生机构的医生用10到15年时间, 逐步统一调整为本科医生起点, 这将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卫生工作的质量。

3.4.3 重视高级专科人才的科技创新和作用发挥。

高级专科医生应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病种为建设重点, 当前要突出非传染性慢性病, 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等的防治。要尽快调整减除三级医院的一般性任务, 让高级人员能集中时间参与研究疑难尖端问题, 以便提高卫生科技水平, 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3.4.4 家庭全科医生是当前人才建设的重点。

城乡社区服务基层, 含服务中心 (卫生院) 和服务站 (卫生室) 的工作人员, 都应当具备家庭全科医生六功能、五结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六功能是指在社区工作应能完成中西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项任务。五结合是指家庭全科医生应具备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护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医疗服务与卫生管理结合等五方面的本领。

家庭全科医生可以是在职人员培训, 最好是带学历 (大专或本科) 的培训, 对象可含乡村医生, 卫生院医生 或上级分流医生。也可以是青年学生通过高考上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 直接进入城乡社区基层工作。

综合建立创新型卫生队伍, 可归纳为:创建中国新医药学;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都应是本科医生为起点;高级专科人才的重点任务, 应是科技创新、指导基层;当前人才建设的重点, 是尽快培养家庭全科医生。

3.5 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制度

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培养卫生管理学科的职业化队伍, 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核心, 要解决好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配套建设。

1982年前后, 卫生部在组织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的过程中, 在总结研究我国卫生工作的成绩经验的同时, 也在讨论我国卫生管理的学科建设问题。1983年5月《分册》定稿会在江苏扬州邗江瓜洲招待所召开, 钱信忠部长也到会, 这次会议对我国建设卫生管理学科取得以下共识。

第一, 必须要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以解决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它是总结古今中外卫生事业的成功经验, 关键是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为中央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 必须要建立卫生管理专业, 它是卫生管理学科的依托。专业的形成, 可以解决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教材;理论队伍——教师;培养学科专业的人才——学生。

第三, 必须要建立卫生管理的学会, 刊物和研究机构。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是推动卫生管理的学术研究活动, 以不断提高卫生管理学科的学术理论水平, 达到推动卫生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四, 必须要建立一所直属中央的“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也可以附设于某所大学, 实现双重领导, 这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应配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含国内外的兼职教师) , 能承担教育、科研、咨询和培训高级卫生管理人才。特别是能领导学科、学会和刊物的活动, 成为国务院、卫生部的重要智库。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可举办卫生管理院、系, 设置卫生管理专业, 作为培养卫生管理年青人才, 培训干部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4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首次揭秘 篇8

该中心承担了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与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项目,构建了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

专家构建了“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四个核心考察领域,22项具体指标的体系框架,以国家公开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05年至2007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有关负责人称,待国家有关权威数据发布后,将对2008年及以后各年的情况进行评价,每年向社会公布。

评价体系的三个突出特点

据称,与以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和地方性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不同,本项研究的突出特点有三个:

一是采用国家公开发布的权威性数据,强调客观性指标;

二是对生态和环境进行了区分,突出生态系统活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三是把协调程度作为量化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生态、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协调。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投入力度等因素影响,各个省份的ECCI得分有一定差别。北京、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浙江、四川等省份排名居全国前列,山西、甘肃、宁夏、贵州、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却排名相对靠后。

2007年,所有省份均在协调程度上有进步,且幅度较大,这预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趋势,也说明尽管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只要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决策,是能够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

排名靠前不是功成名就

专家指出,排名靠前只表明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在当年领先,不意味着没有缺点,更不意味着已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专家说,评价体系采取的是相对评价法。因此各地排名的上升,可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省份建设水平相对下降造成的。

某些省份的ECCI得分,与人们对当地环境质量的直接观感并不一致。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生态文明不限于环境质量,而是要实现文明与自然的统一,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健康、环境美好、资源节约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重点不在于排名,而在于客观衡量我国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找准问题,确定建设目标和重点领域,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

专家指出,进步率是表示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实际变动,比提升相对排名更为重要。

从2005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07年的进步率可以看出,除了个别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上有退步外,各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进步显著,最大总进步率超过了16%,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年间进步率较大且相对稳定的是西藏、上海、山东、吉林、安徽、福建。这些省份分属不同的得分等级。这说明,进步率尽管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但主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建设投入力度和科学决策。

全国划分为九个类型

鉴于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复杂性,课题组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九个类型,分别是社会发达型、均衡发展型、生态优势型、社会短板型、相对均衡型、环境短板型、低度均衡型、环境优势型、相对薄弱型。属于不同类型的省份都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自己的相对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扬长补短,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给定量评价造成很大困难。特别是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建设,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是对它们的评价难以量化,更缺乏权威数据的支撑。课题组通过分析评价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对客观的器物和行为部分,进而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进行评价。

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指标分解为四个核心考察领域: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然后选取设立表现各个考察领域不同侧面的建设水平、具有显示度和数据支撑的若干具体指标,构建一个包括“总指标一考察领域一具体指标”三层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是,设计了协调程度的二级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并且协调程度部分所包含的指标数量也最多,突出它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重要意义。将生态文明的协调程度分为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度,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度两个方面。最终选取设立了22项指标,并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其中17个为正指标,5个为逆指标。

课题组称,国际数据比较及相关性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后现代化国家有一定差距。

虽然在某些方面(比如人均预期寿命、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但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比例、城市垃圾无害化率、森林覆盖率、农药施用强度等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

课题组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与中国及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各具体方面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课题组选取了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美国、南非、尼日尔、日本、瑞士、伊朗、印度等10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

课题组对13个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乏亮点,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少数省份某些指标已有国际领先的方面,但大多数省份的建设水平仍亟待提高,并有部分省份某些指标的建设水平处于较落后水平。

森林覆盖率低保护区成绩显著

2005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21.2%,含港澳数据)在联合国有统计数据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34,距世界平均水平(30.4%)仍有较大差距。但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2.96%,达到世界第25位国家的水平,在相比较的10个国家中仅次于日本(68.2%)。而受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上海(3.17%)和新疆(2.94%)的森林覆盖率在相比较的10个国家中仅高于尼日尔(1%)。

在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5年至2007年,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在联合国统计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稳定在57位。其中,2007年西藏自治区已达到世界第9位水平。考虑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经济压力、粮食安全压力,以及气候地理条件,在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也应看到,2007年仍有安徽、福建、河北和浙江未达到比较的10国的最低水平(印度4.6%)。

进步率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率明显,且2007年所有省份均在协调程度上有进步,且幅度较大。这预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趋势,也说明尽管受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但只要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决策,就能够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各个二级指标的进步情况表明,生态活力、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幅度较小且相对稳定,而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的进步率变化相对较大。这带来的启示是,各个省份可重点从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这两个方面突破,提高其进步率,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水平。

尽管各个省份目前的ECCI得分排名有前有后,但经过类型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省份都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相对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并通过优势方面带动弱势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协调发展

专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有全局思维,从提高生态活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和谐程度等方面全面落实。既要反对GDP崇拜,也要警惕就事论事、目光短浅的“唯环境观”,关键在坚持协调发展。各省市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全局思维,从提高生态活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和谐程度等方面全面落实,而不能顾此失彼。

上一篇:让幼儿健康成长下一篇: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