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鉴赏方法

2024-04-29

诗歌的鉴赏方法(共8篇)

诗歌的鉴赏方法 篇1

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教学成果以及高考成绩来看,反映出一个突出的现象和问题,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第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之特点。第二,是理解难,包括古文的词难、语句难、结构难,特别是语法的运用。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赏读的难度。第三,是掌握难,主要是阅读能力差,不能很好的理解诗词及古文的中心意思,牵强会意,词不达章,并且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障碍也大。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熟读唐诗三百首”,把握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得益匪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情趣,获得诗歌教学的最大效益呢?针对这一话题,我就谈谈我的想法。

一、激发诗趣,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可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请到的,况且,几日或读几首诗的“兴趣”不能称为兴趣。兴趣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是愉快积累的过程。兴趣其实是一种习惯,要靠培养,应该让学生在拾取一点一滴的小乐趣中萌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信感情可以培养,兴趣也可培养。从我从教的实践来看,这种略带探讨和实验的思路、引导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学生们对学习古文和古代诗词的积极性、考试考核的成果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激发诗趣,第一要让兴趣走进课堂,第二要让兴趣延伸课外。

1.让兴趣走进课堂

根据古代诗歌和高中学生的特点,我总结了七个方法:

日读成趣: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开始,可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能背下来的大力表扬。在学生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后,建议他们看一些《古诗词鉴赏词典》《唐诗三百首》。读着、背着,适时补充给学生一点知识,如句末的押韵,句中字的斟酌,作者的生平等。

巧译成趣:读古诗时,理解诗意是最大障碍。如果不解意思死记硬背,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我们不妨变通一下,丰富古诗的翻译方法,从而为阅读兴趣提供更多的“愉快积累”。1.读译法。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求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即可。2.图译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并在涂画中见景生情。3.改译法。从来诗无定论,容许学生“改译”、“误译”,把离现代生活较远的内容改译成今天的状况。这种“改译”“误译”的错位,全当“创新思维”。目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读诗。因此,趣译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在于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阅读兴趣提供诱因。

演读成趣:古诗词大多语言隽永,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我们可改变观念尝试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大胆把古诗词改编成课堂剧在课堂上演出。一者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二者激发了学生研读诗词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解读教本的能力,再者调动了其积极性和学习情趣,还能活跃气氛,远离枯燥乏味的课堂。

教唱成趣:选择音乐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如果古诗词学习能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会更高,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在教学中,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或学生自配乐演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但要注意背景音乐的选择同范读语调的选择一样,也应选择恰当。我自己在诗词教学中就适时地把音乐引进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收到了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古诗词的学习重在背默、鉴赏。对于背诵,学生认为劳而无功,花了很多时间背上来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而学会一首歌却久久难以忘却。所以,如果能把诗词当作歌曲教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很多诗词已经被谱成了曲子,如《孔雀东南飞》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一剪梅》……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完全可以改变原先的教学方法,把分析诗词改为教唱诗词。我们在学唱歌曲时解决了枯燥的背诵问题,同时优美的旋律也帮助我们把握诗词的情感,增加诗词鉴赏底蕴。

赏读成趣: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诗词内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赏析。如以理想,怀古伤今等为主题。老师是活动主导,稍加提示引导,应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主动去思考并形成鉴赏文,可以是几句话或一段感悟,教师只需适当点评就可,目的是促进学生阅读鉴赏力。

换位成趣: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地位无可撼动。其实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角色分析讲解诗词。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换位前无疑会去精心准备。譬如熟悉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挑选重要知识点备课等。这些做法比我们生搬硬套抛给他们的做法也许效果还更好。

影像成趣: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词教学中来。课堂教学要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思考怎样借助多媒体把诗歌的意境展示出来,可以提示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借鉴别人在网上共享的诗词 flash 。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信息容量大且有声有形,可以使沉闷的课堂变活跃,使气氛也更活跃。

2.让兴趣延伸课外

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古典诗词阅读、理解和审视能力,在注重培养解析思索水平的基础上,我更加倾向于培养兴趣的外延。根据教学经验和初步尝试,我总结了六种方法:

编读成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积累诗歌是一个过程,可以以组为单位。查阅、收集古典诗歌经典之作,设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励志篇、爱国篇、怀古篇、思乡怀人篇等。通过抄录汇编在一起,早读时读。或组与组之间课下相互交流。可以利用写周记安排这个内容,这不仅能丰富周记材料。还能让学生感受编读带来的乐趣。

点缀成趣:诗词学习学生必不可少的是要有个积累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读书读报摘抄一些诗词鉴赏的知识,或者剪贴一些相关知识条点缀其中,这个积累本不求内容格式容量,因人而异,只要能展现自己的情趣爱好就可。另外还可从空间装饰入手培养诗趣。如墙上贴古代诗词人画像或书法家撰写的古代诗词歌赋,营造一种诗词学习氛围,于“无声”中”润物”。

查寻成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学生家里已经配备了连接宽带网络的计算机;网络随手可及。老师应给予学生积极引导,有目的的上网查询(没条件的可到图书馆查阅),教会学生搜集有关的诗词知识和作品评论资料,通过查寻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作品,进而激发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赛读成趣: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点,可围绕这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赛,全民动员,学生可自选诗自配乐,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代表参加全班比赛,由学生当评委评出优秀朗读者。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达到文化熏陶,而且还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其口语能力。

用时成趣:熟读、理解、背诵了的诗句,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的乐趣。交谈中,玩耍中不时冒出一两句诗来加以概括,这种自然的引导能让诗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如一次我班两女生因为闹别扭其中一个长的挺乖巧的女生委屈的哭了,我为她拭泪时说道“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女孩就破涕为笑了。还有学生贪玩时我就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者对爱笑的女生我会开玩笑说她们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乐趣无穷,便可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作业成趣:传统的古诗词作业无非是抄写背诵翻译。然而,对于高中生学习时间紧的情况,这样的作业实在是花时间多且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也势必会丢失古诗本身所独具的“美”。如果教师改变古诗作业的类型,寓教于乐,将作业的要求与读诗抄佳句、自创写诗填词、改诗赏诗演诗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必然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也能够挖掘出他们对古诗独特的体验。

二、更新理念,突破常规,紧扣考点,注重实效。

古诗词博大精深,意蕴丰富。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习惯于这种模式的教师在备课时也觉的轻松。但丰富的古诗也就变成了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而古诗词的文字魅力和情感滋养就谈不上了。所以要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益,除了培养学生兴趣外,就得更新观念,突破常规,紧扣考点,敢于创新。因此,为了进一步弘扬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深度提升同学们的文化写作水平,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沿古为今,我认为,应该对以往古典诗词的教学方式给予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和适度创新。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想在这里,与各位朋友做个简单交流。

1、掌握考纲要求,追求目的效益。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应具备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自20xx年起,诗歌鉴赏放入了“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测试方式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笔答题的测试形式;近几年来高考所选的古诗材料范围有所扩展,唐宋诗、唐宋词及其他时代诗词作品,甚至包括散曲,但主要还是以唐宋诗词为主;命题指向主要以语言分析为切入口鉴赏诗歌的意境;分值主要是6——8分。

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从高考题入手,明确考点,在把握诗歌语言和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分类鉴赏。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程式,欣赏经典的诗歌鉴赏例题。当然,还有必要配一定量的练习。我想这种有目的的教学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益。

2.突破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1)转变观念效益。诗词教学不应只注重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如:只看重“识记”、“扫除文字障碍““翻译”等。诗词教学不容忽视的应该还重在挖掘学生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思维能力和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转变教学观念,迁移到其他诗词学习中,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教学方法效益。教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综合性和灵活性,品诗赏词不拘一格。教学过程忌程式化,教学形式忌单一化。虽然“解题——释词——译句——总结”四步走对许多老师来说比较轻松,但在学生看来听久了就会觉得机械、单调,对诗词的学习就少了趣味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从具体作品具体特点出发,因诗而宜,努力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让诗词首首过手,提高教学效益。

(3)教师诗情效益。人们常说,新一轮教改成败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观念转变,理念更新,激情燃烧,机智灵活,文化底蕴)。如果语文老师是个诗人,那教起诗歌来肯定底气十足,肯定游刃有余。我想一个会写诗,一个才气逼人的教师以诗人的气质出现在课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他彰显的人格魅力我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因此教师要尝试写下水作文,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用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说服学生,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产生向老师模仿的意向。这种威信使教师在采取有效措施,排除课堂干扰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这无疑对有效驾驭课堂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从而进一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4)创设情境效益。教师备课一定要充分,巧妙设计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导入语一定要吸引住学生,诵读要营造氛围,范读要激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要善于、巧于提问,寓重点于提问中。要启发阅读,引导深思,还要注意讲练结合的安排 只有一堂准备充分目标明确的诗歌鉴赏课才会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效益。

(5)归还课堂效益。人常说,语文老师的嘴最厉害,能滔滔不绝,能出口成章,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讲的是不是生动,还要检验一下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如何。语文成绩收效不大的根源就是讲的太多,练习太少,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温故知新,缺少认真巩固。学习诗歌也是如此,除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趣味,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目的就是面对高考。因此学生光有兴趣还不行,必须对诗歌有一个理性的认知。所以,讲练结合对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主张大胆采用“学后讲,讲后学,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40分钟是学生的,我们教师不应“霸占”,40分钟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练习的时间。或者40分钟里必须留一定的课堂时间,通过课堂训练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去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信息教学效益。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是表演的工具,它的特点是直观,形象,容量大。诗词本身内涵丰富,学习时需化简为繁。而联想拓展迁移的大量知识如果只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在有限时间里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用好多媒体,不仅起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还能传授给学生大量有效信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教学反思效益。“教”要适应学生的“学”的需要。一名成功的语文老师既要懂得使教学成功的方法,又要知道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才可以做他人之师;既要知道为学之道的难易深浅,又要知道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诗歌教学各学生的积累与素养是不一样的,那就要求我们做好各阶段的反思:备课时的反思、教学时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备课时写教学笔记,做案例分析;教学时注意手段和效果,关注学生反应,能捕捉教学瞬间的灵感,利用自身才智及时调整方法;教学后能做到课后反思,发现问题要找原因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让教学经验理论化。

诗歌的鉴赏方法 篇2

下面我就按照诗歌的组成部分来探寻读懂诗歌的途径。一首诗歌通常包括: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正文和注释四部分, 偶尔有些诗歌还附有小序。所以要想读懂诗歌, 关键是要学会四读: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解, 读正文。

一读标题:辨别诗歌题材, 大致确定诗歌思想内容

就我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有一个阅读诗歌的不良习惯:跳过诗歌标题, 直接读诗歌正文。诗歌标题就好比一个女人的香水, “闻香识女人”;读诗歌标题, 同样也能初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的地方。

从题材上看诗歌可大体分为: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在鉴赏诗歌时从标题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捷径。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江苏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为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歌题目中的“凤凰台”这一古地名可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由“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迹可知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王昌龄的《送魏二》中“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忆”字可看出是一首怀人诗, 初步判断出是杜甫春日里对李白的回忆与思念。这样从诗歌标题就能大大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缩短学生阅读诗歌的时间, 也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

《孟子》中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 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诗人主创风格的。如陶渊明的农耕与恬淡, 柳永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忧国忧民。因此读诗人不仅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如何, 更要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 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 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 国破家亡, 他少年从军, 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 艰苦斗争, 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再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这两首词, 就可以推断他写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应该是抒发直捣中原, 收复失地的爱国理想, 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阻挠, 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感。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像李白、岳飞、王昌龄、杜甫这样的名家等。所以, 读这样的名家作品就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回忆提取。

三读诗歌正文: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关键词

从某种意识上讲,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 作者移情入景, 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 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选取意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使人一读便可感知, 并迅速产生联想。在古典诗歌中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 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 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 历代诗人递相沿袭, 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如柳、雁、鹧鸪 (布谷) 、长亭、南浦常表现离愁;雨、芭蕉、梧桐、落花、衰草、烟波、寒鸦等表现哀愁;明月、杜鹃、大雁、归鸟、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等表现相思。这里以“月”为例。在古典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怀远的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 诗人想念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对这些常见的典型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进行掌握。

刘勰说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之句, 其意境的创造, 就是通过意象的叠加实现的。从这意境中, 我们可以读出“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的生活感悟。

所谓关键词, 即诗词的“诗眼”, 就是最能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

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如苏轼的《卜算子》中除了要抓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 寒枝, 沙洲冷等意象, 还要抓情感词, 如恨、寂寞、幽、孤、寒、冷等, 方能体会词人寂凉、凄苦, 却依旧孤高自赏, 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 并不屈服于现实, 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读诗, 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具备诗歌素养, 培养出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和兴趣。

四读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读懂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下面的注释绝不可以轻视。一般来说, 命题者提供的注解, 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命题者绝不可能随便放一个注解在那里。这种注解要么是提供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 要么是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要么是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信息。而这些对理解诗歌会有极大的帮助。

如 (2013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北宋文学家唐庚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通过对诗人唐庚的注解可知诗人是遭贬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 那么掩的“世味”即为官场的争斗, 所以此两句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所以诗歌中出现的注解, 我们不可忽视, 因为抓住了这些注解, 对后面问题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诗歌的鉴赏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 而只要抓住读诗歌标题, 读作者, 读诗歌正文, 读注解这四步读, 学生就能揭开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 鉴赏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渔、郑义主编.孟子·万章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浅析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篇3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我国伟大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甚至还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个人不欢喜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对一首诗进行探究性阅读,即诗歌鉴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平时的阅读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捕捉初感

看小说,还需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作者所处的小环境等,读诗亦然。一首诗的鉴赏往往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这便是知人论世原则。通过对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写作背景了解,可以捕捉艺术初感。艺术初感很重要,这是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这也就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了情感基调。如庾信的《拟咏怀》诗中的一首: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庾信北移”在历史上是件大事,他不但给沉闷的北方文坛刮了一股春风,为后来隋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最先的基础,而且他的诗风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由前期的“宫体诗”的绮艳,变为后期的咏怀诗的刚健深沉、苍凉悲壮,主要描写自己的萧瑟身世与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慨,体现出沉痛悲凉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庾信后期的诗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投影,是他半生萧瑟的一幅画图,也是他百结愁肠的一曲悲歌,他的作品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了解了庾信的生平经历及艺术风格的转化,对本诗的沉痛悲凉的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

二、推敲字句,理出意象

“推敲”一词出自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说贾岛是在一次去京城的路上,于驴上吟得这两句诗。沉吟之时撞上韩愈出巡的马队,韩愈问其缘故,立马良久,向贾岛说“敲”字比“推”字好。后用“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我们认为作诗需要“推敲”的精神,读诗也需要这种精神!鉴赏诗歌不仅要捕捉艺术初感,还需多次咀嚼,细细品尝,反复玩味。在第一步通过知人论世原则把握艺术初感,掌握情感基调之后,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通过第二阶段推敲,力争达到把握诗歌意象的目的,发现诗人深层心理,为下一步的鉴赏做好铺垫及思维上的准备。如以上庾信的《拟咏怀》在第一步捕捉艺术初感,掌握“沉痛悲凉”的感情基调之后,反复推敲,可找出以下的意象: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秋风、寒水、晨起、帐中歌等等。

三、分析意境,探知情感

意象是解读一篇作品的突破口。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依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了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简言之,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也就是说,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是景中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缘于此。如庾信的《拟咏怀》中的前四句,描写的是塞外凄凉景色: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等,但又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单是从这些“景语”的前后连缀的成分中,就可以看出“景语”已为情所化。“亭障”之前冠以“萧条”,“风尘”之前冠以“凄惨”,客观景物已明显地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就连那“远”字、“多”字、“临”字、“入”字之中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意象是鉴赏诗歌的突破口,而诗歌鉴赏的最终目的却是追求整体的意境美。我们在解读诗歌时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则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我们玩味意象,追求意境之美,才可能发现诗人的深层心理,更贴近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但是真正的鉴赏既要在作品中发现作家的深层心理,又要敢于敞开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到作品的艺术境界里,达到对作品内容超出表面意义的理解。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想象和联想。我们说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趋明晰,由飘忽而定型,同时借助辞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辞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辞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所以我们在读诗时一个起码的要求便是“入境”地去读,要透过表面的辞藻,还原出深里的意象,通过意象抓住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追求整体意境美的目的。如庾信《拟咏怀》前四句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与家国隔绝、羁留异域的情况下,心情是不平静的,他由那边境哨所的冷落、防御工事的废弛,只有风沙弥漫的景象,自然联想到家国、亲人,填满他胸臆的不正是丧家亡国之痛、羁留异国之悲吗?关门之外“临”着异族的疆域,自己成了“关外”之人,只有那孤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与自己作伴,一种身世飘零的孤独之感,便会油然而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时触景伤怀,数不尽的忧虑、悲伤咬啮着他的心灵,孤独的阴影笼罩着他那充满创伤的心情。这样就更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和把握本诗“沉痛悲凉”的主题和意境。

四、逻辑思维,评价判断

如果前面的一切鉴赏活动都是停留在直觉审美的层面上,那么下一步的活动便是要动用逻辑思维能力,对内容作出判断、推理和分析评价。毛泽东同志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我们无论鉴赏什么性质的文章,都要首先沉浸到作品中去,然后,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必须跳出作品来,站在另一个高度上审视作品,即审美,并且给出自己的评价,这才是正确的审美态度。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少年男子读了《红楼梦》便认为自己是贾宝玉、少女读了便认为自己是林黛玉的俗套,我们提倡的是那种“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客观评价。读诗亦然。读一首诗,首先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然后必须跳出诗人的情感圈子,站在现代的高度上去欣赏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如评价庾信《拟咏怀》:庾诗是一组羁留北周,思念故国的抒情诗。诗人摄取了一些具有边塞异域特色的景物,组成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画卷,从中寄寓了诗人的沉痛悲凉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和思想感情。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化用典故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

五、参读文论,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还应有最后一步,那便是一个总的态度,“甘作小学生”。可参读一些优秀的文学评论来帮助理解原作,亦可和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作比较,找差距,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万事在一个“趣”。培养欣赏诗歌的趣味,提高赏析诗歌的水平。诗歌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学会欣赏诗歌,对诗歌有了浓厚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完善一个人的素质修养。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篇4

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梅、莲等

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给予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秋思之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3.诗歌意象鉴赏的答题步骤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解题的方法 篇5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许多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2、审作者(解背景):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

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

4、通词句: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

5、品意象:形声色质味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6、入意(主旨)境(意象):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

7、定主旨:综合思想因素与感情涵义,比较主次轻重。

诗歌阅读鉴赏方法 篇6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互文、反复、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乡下,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诗歌鉴赏方法例谈 篇7

一.品味诗歌精炼语言, 理解诗歌表达内容。

(一) 捕捉诗眼, 咀嚼炼字。

诗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相当精炼含蓄, 诗人创作时就十分注重炼字, “诗之有眼, 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 诗词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诗词之眼, 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语, 应是全篇的聚光焦点。如对杜甫的《望岳》诗中“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一句作赏析, 就可以从析词入手解答:“钟”有聚集之意, 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于此山, 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得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 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巍峨高大的形象。

(二) 展示画面, 体味意境。

诗歌中, 诗人很少直抒胸臆, 往往通过描写来展示意境。描写颇有风格, 或壮阔或清新或缤纷或凝重或流动等种种画面。因此我们可以从此入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 对此句作赏析就可以这样解答:大漠无垠, 一缕孤烟直上云天;黄河如带, 映衬着西沉的太阳, 景中见情, 流露出诗人对北方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又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句“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此句描写了禅房花木扶疏, 幽深清静的环境, 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 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 走到禅院的情景, 艺术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幽静美的鉴赏力。

(三) 寻找形象, 把握感情。

诗歌必须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诗人从不把内心深处的情感直截了当地诉诸读者, 而是借助于精心选择的能够传递思想感情的外在的客观事物, 将内心郁积的高兴或痛苦, 愤懑或忧愁, 加以具体的描绘。鉴赏者只有伴着诗的形象并被其吸引和感染, 才能体会其味。叙事诗在事情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寄寓作者的爱憎;抒情诗往往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与西湖有关的水面、云脚、早莺、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西湖早春的美丽景色, 抒写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炽烈的情感。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烘托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抒写了异乡游子的忧郁悲凉之情。

(四) 玩味联想, 点明哲理。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前后句的比照揣摩中明知这两句已不再是纯写景的诗句, 而是以落花自喻, 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融入了诗人甘于培养下一代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富含深刻的哲理。杜甫的《望岳》诗中写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表面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会显得矮小”, 我们在玩味中不难发现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感悟到诗人的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豪迈气概。

1、动静结合。

鉴赏者要用慧眼发现诗中的静谧和灵动。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随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开阔明朗的意境中星光照耀, 大江之水滚滚向前涌动着, 波光粼粼。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中的“山”、“原”都是静物, 却写它们“舞”、“驰”, 意为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 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 这样化静态为动态, 可见词人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能力。

2、虚实结合。

借助形象表达情感, 但诗歌是一种主观臆象很强的艺术形式, 就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手法, 虚实结合才能达到主客观的艺术结合。鉴赏者就可以把握诗歌的这一脉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 借遥想的欢乐反衬今夜有家不能归, 雨夜独思亲的苦楚。这样以今宵思他日, 以他日话今宵, 构思独特巧妙, 表意含蓄耐人寻味。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虚实结合,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诗人从眼前特定的实景中游离出来, 用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吞吐宇宙的大海的壮阔美, 大海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3、点面结合。

从视觉欣赏的角度, 诗人常采用点面结合法。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上句生动写出了春潮涨涌, 江水浩淼的一片开阔之景;下句写出了在一片广阔的意境中一叶孤舟, 活画出了客舟游子的孤寂心理。诗人妙用点面结合手法, 以“一帆悬”之小景传“两岸阔”的大景的神韵。

4、正侧结合。

烘云托月是诗歌的创作手法。杨万里的《小池》一诗中的第一二句直接写小池的泉眼细流, 三四句通过写小荷、蜻蜓之小景来衬托小池的特点, 正面侧面的有机结合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清新怡人的美丽画面。鉴赏者要把握诗人的描写角度找准正面之物, 然后发掘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5、远近结合。

诗歌中常常融入图画艺术, 具有层次美和图画美, 远近结合是实现这一美学原则的一种方法。杜甫的《望岳》诗中泰山的雄伟神奇是诗人在整体构思上的远近结合实现的。远望泰山, 一片青翠山色, 从齐到鲁, 连绵不断;近望泰山,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把山南山北划分出幽明昏晓不同的区域;细望泰山, 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 山鸟在山崖中回旋, 寻找归宿。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一句写出了绿树环抱、自成天地的近景和村边郭外、遥对青山的远景, 近景远景的有机结合, 使画面富有丰富感和层次感。

6、视听结合。

诗歌中也往往融入音乐艺术, 具有音乐美的特质, 而诗歌中的音乐美常和色彩美结合, 即采用视听结合手法。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此句视听觉有机结合, 上句从听觉方面铺写了角声满天的紧张的战地气氛, 下句从视觉方面勾画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及严峻的战争现实。全诗充溢着浓烈的悲壮美。

二.着眼诗歌艺术形式, 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一) 整体感知, 把握脉络。

诗歌的艺术形式欣赏应从整体着眼。首先应重视整体结构艺术等形式的分析。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用三组对比来结构全文, 第一节是全诗的总论, 是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对比, 第二组是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对比, 第三组是两种人不同的结果的对比。

(二) 寻找修辞, 分析妙处。

诗歌的艺术往往是修辞的艺术。因此从修辞入手是诗歌赏析的最常用方法。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刻画了相思之苦对人的煎熬。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梨花喻雪花, 比喻新颖奇特, 使人在银装素裹的世界, 如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 在雪后奇寒中享受浓浓的暖意和万分的欣喜。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用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么自然, 仿佛是信手拈来毫无雕琢之痕, 借落花、归燕细腻生动地抒写了伤春怀人的感情。

(三) 把握角度, 体会效果。

诗歌要借助形象表达情感, 而对于形象的东西, 一般在诗歌中通过描写来展现。描写的角度有机地结合为诗歌创造了浓郁的艺术美。在鉴赏时, 我们要带着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美。

三.揣摩诗歌语言风格, 感悟诗人独特心境。

诗歌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 是诗人的个人气质和世界观及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柳永的婉约, 苏轼的豪放;王维诗的诗中有画, 陶渊明诗的桃园闲适———从总体上来看诗歌风格有阳刚和阴柔两种。阳刚有热情豪放的、雄奇悲壮的、沉郁雄健的、直率刚直的等, 阴柔有婉约柔情的、含蓄委婉的、清新明朗的、幽默风趣的等。例如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读来令人感到神清气爽、陶然怡悦, 颇有阴柔之美。曹操的《龟虽寿》、辛弃疾的《破阵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慷慨悲壮、激越雄健, 颇有阳刚之美。凭着鉴赏者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和对诗人语言的品味, 从语言角度鉴赏也是一种方法。

四.把握诗歌格律特点, 欣赏诗歌优美韵律。

诗歌特别是古诗词更讲究格律, 鉴赏诗歌可以从诗词的体裁、平仄、对仗、押韵、语节、语速、语调、语气等角度来品评诗作。

古代诗歌鉴赏的四维能力训练方法 篇8

【关键词】古诗鉴赏 教学方法 训练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具有难度大,能力强,区分度高的特点。近年报刊有许多针对性强的文章,但是往往过于烦琐,不便于掌握,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文重在推荐一种快速掌握的方法——四维能力训练方法。

所谓四维是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句、意象、情感、手法等四个维度。观照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命题的基本思路和试题的主要特点,我们归结出诗歌鉴赏的四维能力训练方法。一个维度一句话,每道题四句话得四分,诗歌鉴赏满分尽在掌握之中。具体方法如下:

一、语句,指弄懂诗歌的字词句,包括注释、典故

诗歌往往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注释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有些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所以,仔细研读注释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这又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表述诗歌内容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字(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揭示出来。【题干示例】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二、意象,指带有主观情思的物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杜鹃鸟”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鸿雁”是传书的信使,“寒蝉”蕴含悲凉的意味等等。常见的这些意象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任,意象内涵应有意识地记忆,结合诗歌内容用一句话指出意象的作用或效果。【题干示例】(两首词均)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有不同,请作简要的比较(2008年高考湖北卷)。

三、情感,是指蕴含在诗歌中作者的喜怒哀乐

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2.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心情;3.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4.咏史规劝统治者,对社会黑暗的愤懑;5.表达亲情、友情、思乡之情;6.抒发个人喜悦、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总之,诗歌的情感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触发的情感倾向。考生应学会以上表现诗歌情感的术语,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出发,加以提炼分析,知人论世批文入情。【题干示例】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008年高考安徽卷)?

四、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技巧,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例如《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反复、反问、用典等),三种抒情方式(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直抒胸臆)以及七种表现技巧(联想、想象、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先抑后扬)。由于表现手法的范围很广,必须熟悉表现手法的常用概念和常见类型,才能作出独立判断并准确举证。对这类试题,要学会作系统分析并用一句话解答。【题干示例】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分析。“凭兰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08年高考四川卷)?

综合以上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四维能力。在不同的作品中找到相同的答题要素,旨在培养学生异中求同,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高考试题举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

春 日 即 事

李迷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联想到用丝织成的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联想到暮春的雨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地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解题思路:用一句话准确说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再用一句话说说这个字运用了什么手法。第四句话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答题模式就是“4+4”的四方面四句话的古诗鉴赏四维能力训练方法。学生如果坚持这样去训练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高考试题举例】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008年高考安徽卷)

小 孤 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联想把小孤山想象成天地之间抵御狂澜的砥柱,敌场上杀敌报国的猛士;运用比喻手法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仔细揣摩诗中描绘小孤山形象的语句,用一句话精炼概括形象的主要特征。思考诗人运用什么手法表情达意的,用一句话具体分析准确举证。咏物类诗歌要注意“托物言志”这一特点。有的题须指出形象描绘的作用或效果。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出发,知人论世体会形象,用一句话根据具体材料扣住情感主要特征回答。切忌妄加猜测。

【高考试题举例】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赏析。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穳入种桑园。

茅占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穳:赶快。占:用草覆盖。

参考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触景生情,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如云淡薄的慨叹。这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主要写出向往归隐的理由。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留下买花钱赶快种桑园,三间茅屋,几顷绿油油的秧田,写出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居家喜欢读读陶渊明和杜甫的诗篇,写出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解题思路:层次分析题的解题思路较为单一,对诗歌内部层次关系作出正确判断,梳理语句顺序用第一句话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第二句话指出作者所体现内容运用的意象。第三句话说出所运用的手法。第四句话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语句、意象、情感、手法四维成为高考命题者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左右着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命题的走向,在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意象”“形象”“画面”“字义”“感情”“修辞”“手法”“层次”“句意”等。如果复习时运用四维能力训练方法并分条陈述,能化繁为简,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穿越到桃花源作文下一篇:环保知识竞赛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