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调研报告

2024-05-01

敬老院调研报告(共7篇)

敬老院调研报告 篇1

调查人:李铮,邱月

调查方式:访谈,实地考察

调查对象:老年公寓主管,老人及其家人 调查地点:三和老年公寓及其周边环境 调查时间:2013年4月6日

一.前言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而由于住房、工作、时间、伴侣等原因,到养老院养老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如何,敬老院的接待能力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三和老年公寓。

二.三和老年公寓简介

三和老年公寓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小街民安小区内,于2006年由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办事处投资兴办,委托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是北京市首家政府投资、企业经营、公办民营的新模式老年福利院,接收生活自理的老人入院养老。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三层楼房,现有床位76张。机构名称中的“三和”蕴涵着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企业的意思。机构毗邻东二环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公寓内各项设施设备健全,适宜养老居住。

收费标准

自理 双人间 1575

半护 双人间 2000

全护 双人间 2650 配套设施/娱乐设施: 健身房、书画室、棋牌室、图书报刊阅览室、综合娱乐活动室 交通路线:

(1)地铁二号线东直门下车即到。

(2)特2、75路、44内、44外、123路、800路到东直门北下车即到。

三.实地考察

2013年4月6日,我们乘坐地铁来到了三和老年公寓。

公寓在小区中,是三层楼房,类似别墅,那天阳光明媚,在经历了几乎一冬的雾霾天气之后,这种天气让人觉得尤其可贵。我们走进院子,看见一个老人在长椅上晒太阳,身边有一个护工。随后与她们交谈起来。然后进入室内,考查环境,与负责人员了解情况,到周边考察环境。通过交谈,我觉得老奶奶在这里生活很好,改变了我先前的认为老人们在养老院一定孤独寂寞的想法。老人在这里生活很满意。

(一)存在优点。老人能有这样的感受,与敬老院工作人员,家人,社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敬老院收费合理。经了解,现在这里的收费标准是1825元,地处二环,生活便利,与北京高昂的出租费相比,绝对是福利事业。这与敬老院的经营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公办民营,使得敬老院既履行社会责任,又能加入市场竞争中,实现良性发展。

2.人性化的服务。三餐营养搭配,娱乐设施完备,丰富生活,双人间老人们之间可以互相说话。活动时间规律,有弹性,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地板都做过防滑处理,过道也很方便老人们出入。

3.周边环境配套设施齐全。紧邻敬老院的是派出所办事处和社区医院,这对敬老院老人们的安全有了保障。由于是在小区中,休闲设施较全,天气好时老人们可以出去遛弯,对此老人们普遍比较满意。

4.家人时常来看望。来访登记表上每天有大约10人,节假日时更多一些。能看到自己的家人让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更加顺心。

(二)发现问题。虽然老人们在比较满意,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养老院已经没有接受能力。现在所有76个床位已经住满,还有想入住很多想入住的老人,但养老院已没有接收能力。

2. 养老院工作人员水平不高。这里的工作人员称自己是服务员,负责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基本不能提供医疗服务。

3. 院外环境较嘈杂。养老院外是小商贩卖水果蔬菜,附近居民也过来买菜,像个小市场。

四.思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可以说是“未富先老”,养老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家中养老,子女因工作等问题不能常伴身边,就有了“空巢老人”。到敬老院养老,敬老院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城镇和农村养老院发展还不成熟,现在养老院大多接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那么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晚年该如何度过,诸如此类,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老人们在敬老院不能安享晚年。此外,中国目前有大量“失独家庭”,没有子女的晚年,他们的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通过此次调查与思考,得到一下几点解决措施和建议: 1.完善基本的养老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养老的有关法律制度,提高调节社会分配的水平。再者,要加快养老保险立法步伐,使养老保险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以提高制度的稳定性。

2.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的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要逐步形成一套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相关的调整体制,也就是说,工资增长了,物价提高了,也要相应的提高社保的待遇,这样才能有养老的经济能力。而且要准备建立相关的最低养老保险金,并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3.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我国的社会养老制度体系有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生活的补充性资金来源,也可以提高其晚年的生活质量。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可以使那些贫困的老人生活有所保障,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等有效的模式利于在有相应条件的地区发展。

4.提高个人参保意识,积极发展商业保险。采取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通过提高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不断提高参保率,并推行激励机制,对多缴费者给予相应较多的养老金。

5.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孝老敬亲成为风尚。

五.结尾

通过此次敬老院调研,了解到了敬老院的一些具体情况,引发了对养老问题的思考,如何让老一代的中国人在幸福中死去,如何让夕阳最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付出努力去解决。

六.附录

资料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中国人口现状

敬老院调研报告 篇2

1 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概述

本文主要以四川省南充市M镇敬老院的65位五保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对其中的6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老人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分析。其中,6位访谈对象均为男性,年龄最小的57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63岁。六位老人基本接受过小学以上教育水平,仅有一位为文盲。六位五保老人的入院时间最长为7年,最短的不足1年。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1 M镇敬老院简介

M镇敬老院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该镇南海村境内,距离政府驻地2km,建筑面积约535.76㎡。自建院的58年间该敬老院累计供养五保老人已达125人,院内现有院民65人,年龄自49~93岁不等,年龄跨度很大。院内共配有管理人员4名,设院长一人,由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肖某担任,肖某在敬老院任职已有六年,风评良好。其余3名管理人员,是由政府从优秀村民干部中选拔出来,其中一位许姓管理人员工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主要负责敬老院的日常管理工作。院内管理人员实行轮班制,值班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安排院民的日常生活,例如伙食、就医、卫生保洁及其他休闲活动,维持敬老院的正常生活秩序,保证院民的生命安全。

1.2 五保老人基本生活情况概述

目前,M镇敬老院供养的56名老人中有3名托养老人,其余全为五保老人。院内的五保老人多为两人同居,住房人均可达到15㎡。由于人手不足,院内的五保老人只能自理生活,个别身体素质较好的院民还承担着院内开展的农业活动及其他副业,诸如养鱼、喂猪、养鸡、种菜等简单的农事活动。

据统计,马鞍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可达到每人每年1375元(其中:粮食350㎏,零花钱240元,医疗费用200元,服装费200元,食用油12㎏,肉类25㎏)。在院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除了有集体食堂以外,还安装有小型的天然气灶,便于老人自己做饭、熬药。国家每个月给每位老人拨付350元五保供养金,由院内统一开支,负责院民的日常衣、食、住、行、医等各项开支。受敬老院人手与财力的限制,敬老院的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部分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均由院内安排其他老人承担护理责任,形成院民帮扶互助的形式,帮助体弱者减轻生活负担,更好的保障老人的养老需求。

2 五保老人的基本需求及其满足现状

马斯洛(A·H·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存在,而且按先后顺序发展。

五保老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的需要。受生活环境以及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五保老人普遍处于孤苦伶仃的弱势条件下,自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吴晓林(2006)指出:“由于五保老人缺乏年龄优势、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子嗣供养、适应能力下降、没有经济收入,再加上社会缺乏必要而充足的社会救济,导致该群体与普通农村老人相比更加脆弱。”五保老人的脆弱性,导致在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承担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的义务。

2.1 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动力。生理需要主要包括空气、食物、穿衣、水、性欲等自然欲求,必须首先得到满足。由于五保老人普遍处于社会的底端,因而在养老问题上,我们习惯性地将五保内容等同于五保老人的实际需求。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食宿等需求均由敬老院统一提供,支出皆由集体和国家财政保障。

目前,M镇敬老院中仍有部分老人难以满足其自身的基本需求。因为缺少积蓄,部分老人只能选择通过捡废品、打零工等方式赚取一部分生活费用。比如61岁的袁爹爹,身体硬朗,经常会出去帮别人打零工,帮村民干一些简单的农活。一天20元的工资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虽然院内每个月补助老人30元的零用钱,对于比较年轻的老人却是杯水车薪。由于不满足领取新农保的年龄,如果不出去自己挣钱,很难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对于五保老人来说,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生存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这三个重要方面。满足老人“衣、食、住”这三个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我国五保供养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2.2 安全需求有待完善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类普遍具有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安全的需求层次明显高于基本生理需求。五保老人处于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不同于一般人的安全需求,五保老人最迫切的安全需求,是其自身的健康与医疗保障。敬老院中的五保老人多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在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中表现为医疗需求。

年仅60多岁的张爷爷属于敬老院中比较年轻的老人。但是,他整个人看上去有点萎靡。病痛的折磨,让老人变得很暴躁,跟他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悲观。院内像他这样病痛缠身的老人占到60%以上。

“我就是病痛多的很呐,我晚上睡觉腿疼的不行,每天还会头疼,好几年了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还有就是上厕所的次数特别多,这些病都很折磨人啊。晚上也睡不好,身上难受的很呐。”张爷爷外出买药,也没有在敬老院所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内买药,而是自己出钱到宏济医院看诊问药,医药费再由敬老院帮其报销。

就医需求无疑是年老体弱的五保老人最关心的部分。根据了解,敬老院每个月公布的老人的医药费开销,10~500元不等,每个月的药费总和能够达到5000元以上。大部分老人并不是生病才会买药,而是为了买药而去买药。除此之外,五保老人的住院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解决了老人最紧迫的问题。

就医需求的保障解决了五保老人最大的负担,同时也消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为老人们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

2.3 情感与归属的需求被忽略

情感与归属的需要,是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与生理、安全这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不同,五保老人的社交需求往往容易被忽略。很多情况下,社会各界普遍将“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这五个内容构成了五保老人的实际需求,从而忽略了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在弱势群体的研究过程中,社会排斥理论属于比较常用的理论之一。社会排斥理论主要强调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特殊型”排斥理论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是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个人参与社活动受到限制。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逐渐减少,更加处于弱势地位的五保老人更容易被边缘化,正是“特殊性”排斥理论的表现。集中供养于M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在社交需求方面的满足情况,要明显优于其他选择分散供养的老人。相比于前面提到的几位,陈爹爹在生理以及安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情况下,更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现将我与他的谈话记录如下:

问:在敬老院的生活跟在家比起来,有什么好的地方吗?

答:在这里还是要好很多了。在这里,像我这种做不得的,在这里啥也不得管,只是吃饭的时候就舀饭吃,有啥子要不得啊。在这里,比家里还是好多了。

问:那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求是在家里满足不了的?

答:满足不了的,那就是这里有人关心。起码逢年过节,或者你人有啥子不好了,还有人能问你一句。你在屋里哪个得关心你嘛,那个会管你啊。我以前在家就是自己住,生病了也没有人问一句。

陈爹爹还表示自己很喜欢热闹,在这里过集体生活,可以“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相比自己独居在家时要愉快很多。

敬老院属于典型的群居生活,用老人的话说就是“这里面你要干什么都是大家一起的,不像我们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分散供养的老人多数独居在家,面临无人照料的困境,甚至有些老人平日里连说话的人也没有。在实地观察过程中,大部分老人每日的消遣方式以看电视、听收音机为主,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凸显了五保老人社交需求层面的空白。

3 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现状分析

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递进,满足过程也是逐级上升的,层次越高越难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以物质需求为基础,又明显高于物质需求。由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因为享有集中住房和饮食,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就会渴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五保内容的局限性,人们习惯性的忽略了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对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行重点关注。

3.1 寻求尊重的需求难以实现

尊重既有自我尊重,也有社会尊重。自我尊重,就是人的自尊,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评价。自我尊重对人的认知、动机、情感及行动都会产生有力影响。

彭爷爷是院里负责清洁卫生的老人,工作一年多,尽职尽责,多次得到院内工作人员的赞赏,也让他工作起来更加起劲。M镇敬老院里统一发放的衣服上面印有“M镇敬老院”的字样。他擅长针线,就自己把它遮盖了起来。问起原因,彭爷爷不好意思的说:“人都是有羞耻心的嘛。”彭爷爷觉得自己住进敬老院里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不希望别人知道他是住在敬老院的五保老人。

社会尊重则是一个人因为自身的地位、威信而受到社会的尊重、信赖与高度认可。居住在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就组成了一个集体。集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必然成为促进老人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动力。彭爷爷隐瞒自己“五保老人”的身份,除了个人自尊的心理,也是追求社会尊重的一种表现。

3.2 自我实现的意识普遍较低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也是个人能力的发挥。但是,自我需求及其实现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根据《五保供养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内容中包括为农村五保老人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但是,农村敬老院受财力、人力的限制,难以满足五保老人的医疗需求。M镇敬老院进行院民帮扶互助的形式进行开展护理工作,解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

院内的护理工作多是院长等工作人员安排的。每一位参与护理工作的老人对此都表示:“是院里喊我们做的呀,喊我们护理他们我们才做的。”而林爷爷在院里承担着一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的工作——护理瘫痪的肖婆婆。

问他是不是自愿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林爷爷很憨厚的说:“这个是院里给我安排的嘛。你说要是哪个完全自愿的话肯定没有哪个会自愿。别个不愿意护理,是院长安排到我,我就答应了。我护理她也有三个月了。像他们年纪要大点,我们稍微年轻一点,有啥子不能护理的。经常去看看,帮她收拾收拾,就当耍了,也不费力,只不过是要操点心,有啥子不可以嘛。像她这个瘫痪的,大小便都容易搞到床上,你平时多看看,她就不容易臭掉。你不招呼她就不行,管到起她就好点嘛。”

选择护理瘫痪老人,不仅仅是因为林爷爷“人好”,更是林爷爷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林爷爷照顾瘫痪老人之前,一直负责照顾院内的住院老人。其他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不愿意往外面跑”,都是林爷爷在做。而做这份工作,也并没有比其他人得到更高的生活补助。目前,大部分“五保”老人处于年龄较大、劳动能力下降、没有子嗣供养、缺乏经济收入的状况,导致该群体处于更不利的生活境地,其生存状况具有明显的高脆弱性。根据敬老院的实际情况,需要护理服务的五保老人占据一半以上,服务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老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由于五保老人缺乏家庭观念,常年独居生活是大部分的五保老人缺乏友爱互助的意识,愿意帮助别人的老人屈指可数。这也是老人缺乏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

4 五保老人精神需求满足的缺陷

4.1 角色转换对五保老人带来的冲击

多数人的潜意识中,步入老年期之后人们最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农村社会,传统思想中老年人具有天然的封建家长地位,他只需要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不需要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老年人口社会角色的转换。

对五保老人来说最显著的角色改变就是由劳动角色到供养角色的转换,这种变化容易使老人产生经济危机感。五保老人在年老之后失去劳动能力,缺乏子女赡养的情形让他们的生活状况变得岌岌可危。处于自养状态的五保老人相对于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将面临更艰难的境地。社会角色的转变让五保老人变成集体、社会的依附者,使得他们主观的忽视自己的实际需求。根据实地调研,超过70%的五保老人认为只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愿意忽略其他方面的需求,以免给集体带来“麻烦”。

4.2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在笼统的将五保供养的内容等同于老人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必然遭到忽视。又或者,理论关注的角度与老人的实际精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专家多是从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在敬老院应该建立图书室、活动室或者康复健身器材。但是,这些对于五保老人来说却形同虚设。

就M镇敬老院的实际情况来看,院内设立的图书室、活动室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验收工作而设立的,并无实际意义,并且还会使老人的住房减少,影响其他老人的入住需求。康复健身器材更是闲置多年,老人不懂得也不愿意使用这些器材,这些器材对老人们来说仅仅是休息的工具。理论需求跟实际需求的不一致,导致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层次被忽视,也是养老工作中屡见不鲜的问题。

4.3 社会各界对老人精神需求的忽视

相比其他社会养老机构,敬老院作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机构,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境地。五保老人所具备的“脆弱性”,导致人们过多关注五保老人的基本需求,而忽视了他们较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的形成是由于主体的主观心态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一种渴求状态。目前,社会各界对五保老人的关注更多的停留在形式主义,仅仅通过简单的献爱心活动,提供简单的日产用品之后就不再过问。而在五保老人看来,停下来多说几句话,简单的一个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关心(陈爹爹)。

关爱五保老人并不只是形式上的“送温暖、献爱心”的慰问活动,不能只是“匆匆过客”式的形式主义,而应该真正关心老人的实际情况,从老人的现实需要入手老关爱五保老人。

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随之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然少不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物质供养和精神满足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必将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满足的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五保老人供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物质保障逐步发展为精神保障,将会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主流发展趋势。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保老人作为影响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五保老人生活状况及现实需求的改变,将会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稳定农村社会的工作重心之一。基于对南充市M镇敬老院进行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进行实地观察,以他们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五保老人,敬老院,集中供养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吴晓林,牛磊.脆弱性:农村五保老人的特质--来自湖南省农村五保养老问题的实证研究[J].甘肃农业,2006(11).

[3]苗艳梅.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精神需求状况分析[J].社会福利,2012(3).

[4]左高山,吴晓林.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权及其道德辩护[J].道德与文明,2009(1).

[5]苗艳梅.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精神需求状况分析[J].社会福利,2012(3).

关于敬老院义工服务的调研报告 篇3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团队去了颐寿院老年公寓看望并照顾那里的孤寡老人,帮助老人做些事情。

在那之前我与院长联系,在和院长说明去意之后,院长说:“可以啊!非常欢迎你们大学生来看望老人们!只是你们不需要做什么义工,因为我们这有专门的服务员,清洁员,敬老院的卫生都是交给他们的,所以不用你们做什么事。不过你们可以过来和老人们聊聊天,和她们唠唠家常,让老人们高兴高兴,因为老人们的孩子都不在身边,挺孤独的。”听了院长的这几句话,我突然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是的,现在国家的经济发达了,老人们可以生活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吃很多富有营养的东西,让他们在身体上感到舒服,然而内心呢?内心的孤单,对经常说自己的很忙的孩子的思念之情,这些是金钱能过给予的吗?

在许多人眼里,养老院是孤寡老人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们也主动去那里。他们选择养老院,有的是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而感觉生活寂寞;有的是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处,拥有共同的兴趣,相近的人生观念和相似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生活乐趣。据老人进入养老院时办理的手续来看,有50%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才来到养老院,在这里有专门的人手负责照顾他们,他们的饮食都是根据老人们的需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老人们一看到冒着酷暑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十分关心我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的希望和关怀,还有一些老人们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与我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我也很关切地询问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与他们聊起了家常,去的时候给老人们带来了些水果,边陪老人们聊边给他们分水果,很快就融入其中,更多的老人表示同学的到来为他

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我并没有因为酷热的天气而埋怨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情,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中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和人文关怀,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而平时娇生惯养的我,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过去的故事是如此的着迷。走了部分老人的房间并且慰问了老人们,大多数老人在这里过的很开心,他们有时在房间过楼下的房间看电视或者锻炼身体,因此,老人们在这里可以算是晚年安康了!

在这实践过程中,通过与老人们的聊天,使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对儿女的期盼,更明白了他们对我们后辈的希望。

那些曾几何时拥有我们同样梦想的老人们,他们也年轻过,我去养老院和走的时候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同样,在养老院里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

在回家路上大家都笑容满面的说:“来到这里不只是为了完成暑期的任务,看望老人们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更是我们的义务,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

敬老院实践报告 篇4

今年暑假我去的地方是敬老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用心的去帮助他们。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敬老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从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有120余名老年人在敬老院安享晚年,其中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知识分子,而年纪最大的已经一百岁了。

我们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去了水果,还帮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大扫除,随后我们挨个看望了老人们,给老人们送去了温暖,在即将干完活时遇见一位体弱的老奶奶,她在前一晚因憋气难受一夜没睡,难以忍受的奶奶拿着一张不知保藏了多久的写有“儿子”电话号码的旧纸去打电话,我们见奶奶心急便用手机帮忙,竟想不到那个号是敬老院一个公共电话的号码,然后由院里的一位阿姨接电话,掩饰过去,让奶奶一直以为可以与自己的儿子联系上,明白后的我们心里好不是滋味,奶奶紧紧拉着我的手,说着昨晚难受无法入睡的事时眼中泪水也不禁溢出,望着奶奶,心好痛,好痛……奶奶的不断感激让我们不知该如何是好,已无词以表我们当时的感受。奶奶,我们愿您的病能好起来。

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系鞋带,教我们说话,从不厌烦,从不要求什么回报,他们只是一心的希望我们好。怎么当他们老了,我们却厌烦他们的抱怨,厌烦他们的迟钝了呢?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正如古代先贤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尊老爱幼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从小都是被爷爷奶奶宠着长大的,很少会想到去关心老人们。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的加剧,老人越来越多,而子女陪老人们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于是有更多的老人来到养老院。但是老人们最需要的还是亲人的关爱。我们的活动虽然不能从根本上给老人们心理上的安慰,但从活动的反响上也起到了给老人关爱,陪老人解闷,给老人带来欢乐的作用。同时在与老人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耐心和爱心也都得到了提高。

这次社区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了同学们的爱心,并且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深刻的理解了雷锋精神的伟大意义,大家都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把雷锋精神继续传扬下去。

敬老院活动报告 篇5

2012年1月3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召开,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决定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欢庆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上周,我在薛集镇潘洼村福利院参加了志愿者服务活动。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深劳记,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一美德。现在的老人,经历过中国快速发展阶段,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甚至参与了祖国的解放斗争事业。如今他们虽然已经双鬓斑白,行动不便,有的甚至需要人照顾,但是他们在过去所做出的功业和为子女做出的奉献是永远不可抹灭。十八大报告中就进一步关注了民生特别是退休老人的各项问题。这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可以给老人送温暖、献爱心,也能培养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走进敬老院一位阿姨接待了我们,她是这里的院长。她说这里原本是一所小学。后来政府改变政策,合并小学,把这里改成了福利院。院内有休息室,有放映室,有餐厅,有菜园„„我去的时候,大部分老人正在放映室看电视。我就进去给老人们打了声招乎。中午,到了老人们吃饭的时间,我就帮忙管理员端菜端饭。下午,我就前往不同的房间看望老人,并且帮老人扫扫地,晒晒被子。

平时娇生惯养地在学校或者家里呆着,现在有机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耐心听老人叙说他们风风火火的过往或是自 己的苦恼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聊天,我大致了解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老人们有些是被子女送来的,有的是子女工作太忙,自己在家呆不住„„

我去看望一位老婆婆,当我们聊到她为什么会来福利院时她脸上显出了忧伤的神情,还差点哭出来。她告诉我说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前生活贫困,她费了很大的劲把他们拉扯大,可是他们现在成家了,把抚养老人的责任推来推去,于是就把她送到了这里。看着老婆婆那么伤心我急忙安慰她。很久之后看到老婆婆的心情趋于平静,我这才慢慢离开。

然后我去看望了一位白发稀疏的老爷爷。他很关注时事,尤其是近期的十八。在聊到过去与现在国家、社会的变化时,老爷爷感慨万分,他说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极度贫困,大到经济、军事,小到饮食、交通,都十分落后。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来覆去的变化。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党的政师策好。我告诉老爷爷,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注重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还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听到这些消息,老爷爷高兴地点点头。

下午天快黑时,跟老人、院长道别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福利院。虽然离开了老婆婆、老爷爷,但是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位忧伤的老婆婆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期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这段话虽然没有辞藻华丽的修饰和深沉感人的描述,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当子女还小时,爸妈把一切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教孩子系鞋带、给孩子拧鼻涕、讲故事,既使生活贫困,但也总是会把最好的留给子女。其实他们早已把这当作一种享受。当子女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不再需要父母为他们顾前顾后 3 时,他们就慢慢离开了父母,可能因为工作或是其他事很久才回家看父母或者打电话问候一句。有的甚至为了一己之力对父母置之不理,以至于很多老年人不得不离开家去陌生的敬老院。其实老人们的要求不高,他们只是希望子女能多点耐心。人的年纪大了,不免会多唠叨几句,子女的阅历丰富了,不免会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不想让父母再想以前那样在自己身边唠叨,替自己做决定,于是子女就渐渐疏远了父母。或者是有些子女为了利益而使父母痛哭流涕。这些都太不值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就像白玉没有一点瑕疵,可是某些子女为什么就不能像以前父母牵着我们的手那样牵一会他们的手。只要子女多一点耐心,愿意做下来倍父母聊聊天,再多一点无私与大度,不为一己之私吵吵闹闹,相信敬老院里就会少一些忧伤的老人。除了老婆婆,我对那位乐呵呵的老爷爷印象也十分深刻。这位老爷爷对时事十分关注,特别是十八大。

1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党代会上通读报告全文,而是集中讲要点。纵观十八大报告要点,语言朴实、论述精辟、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观点深刻。这表现出国家领导对狠抓落实的重视,体现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也为全党转变会风、文风和作风做出了积极的表率。正是受此启发,我决定以实际行动践行十八大精神——去潘洼福利院参加志愿者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也能培养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十八大报告提出,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但愿我们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不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度担心,对于每个人来说,安享晚年无疑是最幸福的。我所去的敬老院中的很多老人对十八不是很了解,我去敬老院尽自己所知给老人宣传十八大,可以让老人们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奋斗了大半辈子,理应受到国家的良好待遇,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让老人们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教。

寄养在敬老院里的脑瘫儿童 篇6

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将来怎么受教育……当一个个问题摆在敬老院院长和其他老人们面前时, 无奈之下敬老院将孩子的亲人告上了法庭……

半夜送来的孩子

3月15日, 当记者来到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敬老院说明来意后, 传达室的赵启荣老人指着旁边的一位大妈说:“这就是敬老院专职照看孩子的贾奶奶, 几年来都是她一直照看那孩子。”

在敬老院东南角的一间房子里, 7岁的刘刘一个人趴在电视跟前, 电视里播放的是他和贾凤芹老人都喜欢的河北梆子。

记者的到来似乎没有惊动这个小家伙, 他还是紧紧盯着电视并不时地拍动自己的小巴掌, 嘴里哼哼唧唧地叫着。

一尺之外, 是刘刘的床, 一块海绵垫子上铺了一层塑料布, “昨晚他又把被褥尿湿了, 没办法, 他不知道大小便, 裤子、被单隔上两天就要洗一堆。”贾大妈说。

刘刘的衣服都是好心人捐赠的, 贾大妈会给他改一下尺寸。贾大妈说:“其实这孩子什么都懂, 每次我们问他想不想妈妈, 他都会摇头。依我看他就两个毛病, 一是不会说话, 二是管不住拉屎撒尿, 即使这样, 我们这里也没人嫌弃他。”

今天是周日, 按惯例敬老院吃的是饺子, 刘刘喜欢吃饺子, 贾大妈像往常一样用一条布带把刘刘拴住, 早早去食堂排队了。

看到贾大妈去打饭, 赵启荣老人走了进来。“这个孩子我们都喜欢, 别看脑瘫, 不能说话, 我们说什么他大都能理解。”

提起3年前刘刘被送到敬老院的那个晚上, 已经76岁的赵启荣老人记忆犹新, “那天晚上都快12点了, 大家都睡下了。突然我听到外面有人砸门。借着门外车灯的光亮, 赵启荣透过门缝看到外面停着一辆警车, 而砸门的正是镇里负责民政事务的办事员石喜峰 (音) 。赵启荣打开大门, 只见民警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孩子。

民警说, 孩子是被遗弃的, 现在无人照看, 窦店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想让他在敬老院寄养10天。当时在场的贾大妈赶紧把孩子抱进屋里。

说到孩子被送来的时间, 贾大妈刚好端着饺子走了进来, 说:“2006年3月6日晚上, 到现在已经3年了。”

为脑瘫儿放弃天伦之乐的老人

从进敬老院的第一天晚上, 刘刘就一直待在贾大妈身边。“他父母没离婚前, 一个姓刘的保姆照顾他, 所以我们后来就叫他刘刘。”贾大妈说。

“孩子长得很漂亮。”贾大妈回忆说, 刘刘刚来不久, 很多人都想领养他, 但是当认出刘刘就是附近河口村班玉兰家的孩子, 而且还有毛病后, 就再也没有人说收养了。

“这3年来, 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刘刘。”已经62岁的贾大妈有些担心地说, “刘刘刚被送来时, 走路都成问题, 经常摔跟头。我现在身体还行, 过几年不好了, 刘刘该怎么办?”

因为没有人领走刘刘, 敬老院承担下了照顾孩子的重任, 而原来看护其他老人的贾大妈成了刘刘的专职保姆, 敬老院每个月给她发300元的工资。

刘刘是“脑瘫儿”很快得到了印证。比起同龄的孩子, 他发育慢, 生活无法自理, 而且一直都不会讲话。但是,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都不嫌弃他, 经常自掏腰包给刘刘买这买那, 贾大妈的那点微薄工资也多是给他买了吃的。这个被遗弃的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母爱, 却得到了老人们的疼爱。

因为要照顾刘刘, 贾大妈3年来一直没有回过家, 虽然她的家就在离敬老院不远的丁各庄, 贾大妈说:“我儿子、女儿都成家了, 平时都是他们来看我。如果我回家了, 这个孩子就没人看了。”

“刘刘喜欢看电视, 我忙的时候, 就用一根布带把他拴在床上, 他也很听话, 一个人乖乖地看电视。别看他不会说话, 但他不高兴的时候会跺脚, 高兴的时候会拍手, 看到不喜欢的电视节目会拉着我的手要求换台, 冷了、饿了也都主动找我。”贾大妈说。

有时候, 贾大妈也会领着刘刘到院子里玩, 到附近的村里玩, “他很喜欢和同龄人在一块, 可是其他孩子看到他一般都会躲得远远的, 更可气的是许多大人都叫他大傻子, 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多大啊!”贾大妈伤心地说, “所以我们一般会到离敬老院比较远的地方去。”

3年来, 贾大妈日夜陪在这个脑瘫孩子身边, 她说:“以后我就在这里养老了。”当记者问是不是因为舍不得刘刘时, 贾大妈的眼里闪过一丝泪光。

命途多舛的脑瘫儿

刘刘被送到敬老院时, 院长是附近交道一街的老支书周占, 半年后来了一位新院长李成。

看见跟10多名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今年60岁的李成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孩子大了, 怎么受教育等问题都是敬老院解决不了的, 他开始为刘刘的事情东奔西走。

李成首先找到送来孩子的良乡派出所。“派出所的领导说送孩子的事情是经镇领导同意的, 以前捡的孩子也都是送到敬老院。结果双方闹得不欢而散。”李成说。

在李成的坚持下, 良乡派出所最终答应帮忙再找找孩子的母亲班玉兰。李成最后得到的是一份盖有良乡派出所公章的“情况说明”。在这份说明里, 刘刘的身世被揭示了出来。

家住河口村的老人刘德光 (音) 告诉记者, 孩子的父亲叫李金发, 母亲叫班玉兰, 原来都是窦店砖瓦厂的工人。1996年5月两人结婚。婚后因为生活琐事, 两人经常发生争吵。2002年10月3日, 刘刘出生, 但随即被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吸力性肺炎”。

刘刘的出生并没有让夫妻俩的感情好转。2005年年初, 在刘刘两岁多的时候, 李金发以感情出现裂痕为由, 起诉离婚。同年6月,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判决孩子由班玉兰抚养, 李金发每月付400元生活费, 直至刘刘成人。

2006年3月1日, 班玉兰因与前夫李金发发生矛盾服毒自杀, 被送到良乡医院抢救。在河口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事:离婚后, 李金发曾多次以复婚为名, 把属于班玉兰的财产骗了回去, 因此, 班玉兰曾多次想自杀。

贾大妈告诉记者, 班玉兰住院期间, 刘刘被几度“易手”。班玉兰喝药当天, 她的哥哥、姐姐就把孩子送到了孩子的爷爷奶奶跟前, 但李家认为孩子判给了班玉兰, 于是当天晚上, 他们就又把孩子送回了班玉兰所在的良乡医院。

2006年3月1日晚上11点左右, 良乡派出所接到良乡医院护士长纪某报案:“今晚10点左右, 有一病人家属将一个小男孩放在住院处三楼东侧楼道内离去, 现小孩在楼道内哭叫长达1小时左右, 目前无人看管, 要求处理。”

无奈之下, 良乡派出所将孩子交给班玉兰的姐姐照顾。然而3月6日中午, 班玉兰的姐姐将孩子放回了良乡派出所门口。经窦店镇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同意, 3月6日晚, 派出所连夜将刘刘送到敬老院寄养。

2006年3月10日, 趁医务人员不注意, 班玉兰离开良乡医院后, 至今下落不明。刘刘也成了没有亲人要的孩子。

敬老院将孩子亲人告上法庭

李成曾找到孩子的姑姑, 但对方称刘刘已经判给了母亲, 此外, 李金发外出打工, 所以她也管不了。

李成又找到民政局, 打算将刘刘转到儿童福利院, 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成长。但民政局的人说, 刘刘父母双全, 不是孤儿, 按照规定不能送福利院, 也不能享受孤儿补助。

李成说, 他最担心的是刘刘的未来。“以后怎么生活?生病了怎么办?往最坏的方面想, 孩子死了怎么办?我们不是监护人, 都没法火葬他。否则他的父母找过来, 敬老院承担不起责任。”

在律师的建议下, 敬老院决定走法律途径。

2月24日下午两点,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窦店人民法庭开庭审理了此案。

作为原告的敬老院将刘刘的祖父母、外祖母及其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作为被告诉至法庭, 要求五被告履行监护职责, 将监护对象刘刘从原告处接走, 依法安置, 并向原告支付34个月的护理费、住宿费、医疗费、生活费共计2.72万元。

庭审时, 刘刘的祖父母一方表示:根据当初的离婚判决书, 孩子应由其母亲抚养。且离婚后, 孩子的父亲每月都给400元生活费, 直到孩子母亲失踪, 不知道给谁才停掉。该代理人表示, 李金发现在四处打工, 没有固定的居所, 不适合也不应该监护刘刘。

而刘刘的外祖母李淑华在庭审最后表示同意承担抚养孩子成人, 但因为每月只能从3个儿子处拿到60元的生活费, 所以实在没能力抚养孩子。

慰问敬老院实践报告 篇7

实践内容:慰问社区敬老院老人,送温暖

实践地点:社区敬老院

实践时间:2011年10月5日

实践人员:社区大学生自发团体

前言:

为了使十一黄金假,变得更有意义,我参加了慰问敬老院的实践活动。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活动过程;

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活跃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让这些在孤独中生活着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平时娇生惯养的我们,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更让人感到高心的是,居然有的同学主动跑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给老人。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准备了点水果,点心,还有月饼。可远远不够,那些学生用自己平时的零花钱给老人们买吃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

我们一行人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房间。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大家就跟着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一边慰问一边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很不方便,一定需要一边喂才行。这时大家早已没有先前的拘谨同学们都争着给老人喂饭,虽然动作显的笨拙。可一见到老人的笑脸大家就笑的很开心。感觉像一家人似的其乐融融。

下午1点多,等我们吃完饭,一般这时老人们都出来散步和锻炼身体了.敬老院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多锻炼身体用的运动器械.有相当多的老人们在散步和锻炼身体,看见我们来了.就和我们一起玩些小游戏.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老人们日常的生活。老人们有些是在家呆不住,子女工作繁忙,有些是被子女送过来的。虽然有的刚刚不太习惯,不过时间长了逐渐习惯起来。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楼上先房字里看一下电视或玩一下麻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因此,老人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使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

活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

通过慰问活动,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大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大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Ji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回来的路上,我百感交集,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尽管子女都不在身边,但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坚强、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老有所为。那么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或许这些老人的处境还算好,社会上还有更多的老人沦落到街头,饱受人世的冷眼。我想,每一个热血青年都不忍让老一辈人在流离失所中,生活

上一篇:邓艾字士栽阅读训练题与答案下一篇:跪羊图歌词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