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

2024-05-02

201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精选6篇)

201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 篇1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48分)

1.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明确了2009年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这体现国家的

A.统治职能

B.阶级属性

C.主权属性

D.社会属性

2.改革开放31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我国社会31年来的这一变化,你会选择

A.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日益巩固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完善 C.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途径日益广泛

D.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落到实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具体应用法律时作出的解释,也就是我们说的司法解释,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这说明

A.我国公民亨有监督国家机关工作的权利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C.这在实际上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权力

D.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纳入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

4.“如果一切都任我欲为,我会有迷失在这自由深渊之感”。下列对政治自由的理解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正义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二者都会失去

B.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C.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

D.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5.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说:“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这体现了

A.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B.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C.民主与法制的统一

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009年6月1日,法航AF447航班失踪后,中国外交部和驻法大使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与法国总统府、法国外交部和法航总部保持密切联系,跟踪了解失踪客机上中国乘客的情况和有关搜救工作的进展,使馆还开通24小时值班热线,及时与国内有关部门和失踪人员亲友保持联系和沟通。回答6—7题

6.材料中我国外交部和驻韩使馆履行的是

A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B 对外交往的职能

C政治统治职能

D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职能

7.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机关履行职能是为了

A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B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C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实现专政与民主的统一

8.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营口沿海经济带迎来历史上重大发展机遇。这说明

A为确保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国家履行经济职能

B市场价格应该有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C政府必须依法进行生产和经营

D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盲目性

9.2009年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

文化部与中央电视台,并携手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南八省市文化厅局和电视台,共同举办 “中国记忆——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节目,从南到北,对京杭大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展示。文化部履行了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公共服务职能

10.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湖南全国人大代表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反映民意。以期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医疗改革。这一材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与要求是人民代表的职责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D.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11.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了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438名代表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和办公室电话,其中包括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和各专工委主任的办公室电话。这表明

A.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不断加强

B.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C.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是人大代表的法定义务

D.人大代表的法定权利在不断扩大

12.2009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对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 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 ② 建设法制政府的关键是摆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③ 行政机关必须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④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有利于 ①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施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公民权利的界定和保障 ④依法治国原则的贯彻落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

①民主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民主权利越广泛、越真实 ③民主的发展程度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④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民主权利的具体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5.发票是计算国家税收的依据。有的餐厅用物品抵换发票,这属于逃税行为,如果被认定为偷税的,要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公民消费时应主动索要发票。这说明

A.公民应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B.公民必须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C.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D.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看漫画 “法律白条”。回答16—17题

16.这种“法律白条”的产生

①客观上保护了违法者,妨碍了司法公正

②可能会导致当事人和司法机关之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③严重影响司法效率,从而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④导致司法腐败,使法律信用彻底丧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法律白条”出现的原因,首先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盛行。个别地方党政领导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越权干预司法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上述行为

A.是对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干涉

B.表明人民法院行使职权受到行政机关制约

C.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虽然损害了国家利益,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18.2009年7月,北京大学拒绝录取民族成分造假的重庆文科状元何川洋,引发了各界朋友的强烈关注。何川洋并不是第一个高考舞弊者,之前媒体也报道了很多舞弊案件,这些都面临着无法可依或者“法不合法”(下位法没有上位法的授权)的问题。为此,有的学者强烈呼吁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早日通过《考试法》,用法律规定限制或者剥夺公民受教育权的特殊事由,结束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国家立法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人民利益为依据。

B.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9.某市人大常委会对极个别缺乏应有的代表意识,不能履行代表职责,不能按规定参加各类活动和会议的人大代表依法终止其代表资格。人大常委会这一做法表明

A.人大常委会对人大代表具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依法履行义务 20.代表法规定:“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但有些被视察单位将“不直接处理问题”理解为“不处理问题”,对代表的视察出现敷衍现象。在这里,代表视察“不直接处理问题”不等于“不处理问题”,这是因为

A.人大代表是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B.代表视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工作

C.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D.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权力

2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其优势和功能,这是因为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 督的关系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2009年某市在城乡合作医疗筹资工作,政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资助镇五保户、优抚对象、农村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参合资金5510万元。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问题,主要是在履行_____的职能

A.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B.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调整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和利益

D.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23.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在行使 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决定权③最高监督权④最高任免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上海青年王帅在网上发帖举报家乡河南违法征地,遭跨省追捕被关8天,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灵宝市公安局局长宋中奎等赴上海向他道歉,称这是一起错案,王帅在网上发帖的行为不够成诽谤罪,公安机关在执法上有过错,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目前已经撤案。由此可见

①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②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政

③必须反对执法犯法、滥用权力的行为 ④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2009年6月1日,广东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下发《关于举办2009年市人大代表培训班有关事项的通知》。人大代表参加培训

A.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

C.有利于更好地履行人们政府赋予的各项职权

D.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于1月5日至6日在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明确提出了2009年人民银行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政策措施。会议提出要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扩大债券发行规模,鼓励股本性投资,创造条件有效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要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发挥民间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民间多样化需求中的独特优势,积极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方式,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16分)(1)运用国家性质的知识分析,中央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2)结合国家职能的知识回答,怎样才能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27.材料一:在以往重人治轻法治,权大于法的年代,官用不着高民,是因为所有的“官”都有权,权比法大,官可以直接以权治民。如果公民违法违令,只需动用强制机器就可以了,何苦“官告民”?

材料二:当今,“民告官”一直作为弱势群体维权的象征而被广泛关注,而“官告民”却往往被当作天方夜谭,因为政府似乎不需要通过诉讼途径,仅运用行政强制就可以达到目的。据《中国土地》2009年第三期报道,在河南省禹州市花石乡,的确发生了“官告民”。案件虽然是一个农民因违规领取补偿款成了政府的被告,但背后折射的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悄悄的发生了变化。(16分)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什么变化?

(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常识的那些道理?

28.材料一: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二: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16分)(1)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发挥人大的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医药卫生”工作是社会属性

2、B 31年来的这一变化过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完善过程。

3、D

4、D 材料揭示的是自由与法律关系。

5、B

6、B

7、A

8、A 经济带发展规划属于经济职能。

9、C

10、B

11、C

12、B ③ “行政机关公正司法”说法错误,排除。

13、D

14、D

15、B

16、A ④“导致司法腐败,使法律信用彻底丧失”不符合实际。

17、A

18、B

19、D 20、B

21、C ②④说法错误

22、C

23、B

24、B ①④表述有误

25、B 人大代表参加培训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

二、非选择题.26.(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巩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2)①国家机构要履行政治职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证券法规,依法打击犯罪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这一点。②国家机构要履行经济职能。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为发展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体现了这一点③国家机构要履行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开展投资者教育,普及证券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揭示市场风险,维护合法权益体现了这一点。27.答.(1)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变化。从“官用不着告民”到“官告民”是法治进步的一个标志。

(2)市长以市政府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起诉,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了依法行政,反映了深圳市政府依法治市的意识;市长的“官告民”为实现司法公正,打造信用政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政府的法治意识,公仆意识增强。28.(1)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①立法作用:人大作为我国的立法机关,它可以通过立法改善经济环境,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

201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 篇2

一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 试题的分值特别大, 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我在四本必修书的复习中, 每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复习完,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之前全部背会, 第二节课我用15~20分钟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填空测试, 每一课都有50个填空, 测完后我当天就改出来, 对成绩优异的前几名学生予以奖励,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予以鼓励, 以此来激励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事实证明, 通过这种方法, 循序渐进, 再结合平时我细心、耐心的讲解、答疑解惑, 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自信心, 由此可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

实验班的学生很聪明也很自觉, 老师讲过的题如果再测, 基本上都能回答正确。如学生测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时, 通过训练, 基本上有一半的学生已完全掌握, 可以得满分;如测“政府”的相关知识时, 通过我讲解怎样用这部分知识来答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实际操作运用, 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再遇到类似的考题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做出来。政治课的学习既要多记, 也要多练, 记是练的基础, 练是记的实际运用。还要教师严爱有度,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而这一切都要通过老师的耐心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做到。

二要认真批改试卷

通过批改试卷, 了解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 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 把学生做得好的和做错的题都记录下来并加以统计, 尤其是客观题, 对每个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失分率要心里有数, 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 如实验班的学生, 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 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基本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普通班的学生, 那就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 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如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在时间的安排上, 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一个小时左右, 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两个小时, 用40分钟时间记忆、40分钟理解、40分钟做题, 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 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 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 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 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从教师方面来说, 要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 把握好复习备考的方向。落实基础要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扩展和推移, 在深钻细研考试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做全面、详细的梳理, 牢固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对各类题型进行归类训练, 弄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要开拓思路, 尽可能地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列举出来, 然后加以适当选择;还要弄清题型的变化特点, 拓宽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

五要安排好复习时间

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在我校, 第一轮复习时间总体为5个多月:8月中旬至9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一《经济生活》, 10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二《政治生活》, 11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三《文化生活》, 剩下时间至乌市一模之前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以及四本必修书的总复习。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突破相对薄弱的部分, 根据自己记忆力较好的时间段记一些较难记的东西, 找出自己理解力较强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认为较难的试题。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反思 篇3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国庆特别节目“走基层百姓心声:爱国让你想起什么”。节目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某校高三(1)班团支部召开了以“爱国大家谈”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环节一:畅谈爱国

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其中学生李某说:“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出口受阻,内需不足,因此,我们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学生李某“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观点的看法。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环节三:自觉行动

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班级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这道题以时事热点“爱国”为主题,设置了三个环节,贴近生活是一道质量很高的探究题。从试题本身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等方面做了几点思考。

一、环节二的思考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其他原理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这个环节的背景材料与给出的参考答案出现了不对称,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修改。

1.背景材料中用分号把整段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在审题时都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但是材料中第二层表述“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在参考答案中并没有给出参考答案,我认为可以给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参考答案会更合理些。

2.对材料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改动,改为“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样就更接近参考答案了。

二、環节三的思考

环节三的设问是“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该设问存在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只写两个具体的主题,而参考答案却是

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评分要求: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这明显是两个主题活动,这就出现了设问的指向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情况。我认为把设问改为“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更合理。

三、学生答题的思考

现在高考的探究题学生存在记不住、辨不清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在背诵中记忆知识

背诵是学好政治的基础。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消费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2.在比较中辨别知识

在阅第二问时发现了很多同学写其他的知识,特别是“实践”在答案中出现的最多。这就说明学生不能准确地辨别知识,分不清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能够多比较,多辨别知识。

3.在整合中归纳知识

近几年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习题越来越多,学生的归纳能力却比较差,导致回答时漏答比较严重。本次考试在回答第一问时就出现了学生只会回答消费的反作用,而遗漏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注意整合知识,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4.在问题解决中应用知识

有些学生会背诵知识却不会应用,不知道写什么作为答案,

这主要是练习不够到位造成的。有的学生第三问的答案为:举办爱国影片放映周活动,理论依据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这个答案就有点牵强,把理论依据改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或者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就更合

理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201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 篇4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能力目标:辩证分析现状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讲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构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我国小康社会的表现及特点

(1)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 大大增强。

(2)特点: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努力实现经济 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 体系基本建立,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

文明,基本形成 和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必须把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 能力,建设 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是提高 的关键。

(2)加快转变,推动 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3)统筹 发展,推进 建设。

(4)加强 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 协调发展,缩小 差距。

(二)考点精析:

【例1】(2008·广东)福建省南平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用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并发电,用鸡毛、鸡肠等制成高蛋白的鱼饲料。鸡粪、鸡毛、鸡肠等“垃圾”不但没有污染水源,每年还能带来数千万元的产值。这启示我们()A.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B.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

C.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D.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解析: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 【例2】(2008·江苏)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A.采用先进工艺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性

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D.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解析: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使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故选D项。A项说法只提出了经济效益,故不选。B、C项说法都没有准确概括材料的意思。

答案:D 【例3】(2009·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排除①,因此选A项。答案:A

(三)考点精练:

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大会上指出,西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1~2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③生态环境良好

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的速度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能否带动广大人民持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2009年我国GDP增长指标调为8%左右。这表明

()

①GDP不再是衡量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②GDP无法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状况的影响 ③政府应通过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宏观调控 ④我国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三万亿元的同时,单位能耗、排污等环保指标则继续下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指标一增一减,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广东现象”告诉我们,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必须()

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降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从下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中可以看出()A.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C.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D.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城市和乡村共同努力,漫画《共同创业》启示我们()①应统筹城乡发展

②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④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7.漫画启示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有利于()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实现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材料一

中国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形成了一大批优质农业基地和品牌产品。

材料二

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1)材料一是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科学

201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 篇5

第1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考点1)

(1)国家及其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考点2)(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考点3)

(1)广泛性: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具有广泛性;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2)真实性。

①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考点4)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考点6)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2.我国公民必须承担的政治义务(考点7)(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我国的国家性质

• 题眼突破

1.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的重要意义

国家性质是我国政治生活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和政府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1)决定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2)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3)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进方向。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有序扩大民主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国的国家性质。

(4)是正确理解我国各项制度、方针政策的关键: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正确认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1)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的统一。

(2)其“新型”即在于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和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

(3)其“统一”体现在二者相辅相成,既要坚持和扩大人民民主(这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又要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以保障人民民主。

 学习小贴士

“我国国家性质”知识的常见误区

(1)割裂人民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认为民主比专政更重要或只要民主不要专政。

(2)混淆人民民主的两大特点,对广泛性与真实性的表现、内涵不能准确掌握。

(3)不能理解民主的阶级性,如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全民民主、超阶级的民主等。3.关于人权问题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和重要的人权,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2)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核心考点2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 题眼突破

1.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的重要性

(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全部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2)①依法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维护公民尊严、幸福的重要体现,是文明、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②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则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③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正是通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来体现和保证的。2.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正确认识

(1)权利主体:空前广泛,但并非所有人都享有这一权利。如未满18周岁的公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等。

(2)选举对象:人大代表。因此,村委会选举、行政官员的选举、党内的选举都不能说是在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重要意义: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第2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1.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2.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3.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考纲呈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4)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备考提示1.结合近期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进行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事例,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内容、方式和途径2.结合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运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知识说明国家这些做法的政治依据及意义3.结合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的案例,明确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探究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考点1)

1.选举方式 包括: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2.影响因素

(1)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来决定;(2)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3.选举制度

(1)实行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2)决定因素。

①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基本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4.珍惜权利

(1)原因:选民参与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2)要求。

①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②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③理性思考、判断,审慎投票。

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2)(1)间接参与:选举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2)直接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考点3)

(1)对决策机关: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对公民自身: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考点5、6)

1.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3.重要意义

(1)对国家: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2)对公民:激发公民的主人翁精神。4.负责地行使

(1)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2)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

• 题眼突破

1.区分四种选举方式

 学习小贴士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

(1)直接选举适用于县级以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及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选举。

(2)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各级人大代表、乡镇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2.区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本、民情接待室、民情热线、民情沟通员、民情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反映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存在的“急、难、愁”问题。

(2)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采用事先公示、事中公示、事后公示等方式在新闻媒体、相关会议、文件通报、单位政务公开栏和有关行政村公告栏上进行,对公示后的群众反映、建议和举报,必须依法受理并予以答复。

(3)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可以通过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其优势是集中学者的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机关通过听证会,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对拟定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做到决策利民。

核心考点2 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 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村(居)委会的性质

(1)村(居)委会不是国家机关中的任何一种,也不是其派出机关,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居)民同人民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不履行国家职能。

(2)区别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组成部分,不同于村(居)委会。

(3)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2.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

(1)必要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共建和谐文明社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3.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突出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突出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考生要注意区分以下几个易混点。

(1)把信访举报制度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混同。从手段上看,这两者都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但信访举报制度突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突出公民就自身日常生活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2)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当作民主决策的途径。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主要是审议表决国家机关的报告,对各种国家机关报告进行监督。即使是在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中,公民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也是通过监督,督促有关国家机关加以解决。因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属于民主监督的途径。

(3)把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混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说的是要注重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本、民情接待室、民情热线、民情沟通员,民情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建立起来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涉及的是关乎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它是通过决策机关依法主动将决策信息进行公示并征集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是宪法赋予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体现。

 学习小贴士

一句话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决策制定之前属于参与民主决策,决策正在执行或执行结束的属于进行民主监督。4.全面理解公民的监督权(1)“谁监督”:行使监督权的主体是公民。(2)“监督谁”:监督对象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监督内容”: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4)“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及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等。(5)“为什么能监督”:我国的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享有监督权。(6)“为什么要监督”:公民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有重要意义。(7)“如何行使”:一要勇于使用监督权,二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解题模板

以公民为主体的主观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本专题的试题考查中,一般是设计以公民为主体的选择题和问答题,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公民为主体,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公民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2)公民如何参与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因往往从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对自身、党和政府、社会等方面谈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往往从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方式、对公民自身的素质要求等方面回答。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知识主线

第3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分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考纲呈现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2)我国政府的作用(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备考提示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考题大多围绕政府转变职能,关注民生、管理创新等,考查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等主干知识2.对于政府职能这一知识点,要学会通过材料,分析政府的行为,准确判断出政府履行哪些职能,知道政府履行职能对人民的重要影响,理解国家性质与政府职能的关系3.要结合热点材料,学会分析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2.我国政府的职能(考点1)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3.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我国政府的作用(考点2)1.重要作用:管理与服务

2.公民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1)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2)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三、我国政府的宗旨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考点3)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原则:对人民负责。具体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提供求助途径

(1)一般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

(2)法律途径: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建立行政诉讼制度。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区分经济职能的四个方面

(1)经济调节:主要强调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创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2)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改革公用事业体制,克服行业自然垄断。

(3)社会管理:保障公民宪法权利,保证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维持社会安定和经济秩序。

(4)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转变政府职能

(1)转变政府职能是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会有所弱化,而覆盖全社会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仅不能弱化,还必须强化。二是必须精兵简政。三是必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不该管、不必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

 学习小贴士

从行为主体判断是否是政府职能

判断某项活动是不是政府职能,一定要分清执行这一职能的主体是否是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如果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人民政协,则不属于政府职能。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表述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核心考点2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 题眼突破

1.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关系

(1)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的关系。

(2)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3)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必须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 学习小贴士

综合运用政府知识分析问题

就本课来说,“政府(国家)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和“政府(国家)怎样做好某件事”是两个最为典型的设问方式。在回答这两类题目的时候,经常会综合用到国家性质、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等知识。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要求具体内容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深入工作态度:为人民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服务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受追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工作作风:求真务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实众和历史的检验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来信工作方法:从群众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政治依据

(1)从国家性质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从政府的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坚持对人民负责为工作原则。政府职能的履行是由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政府性质的体现。

(3)从政府的地位看,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它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关于政府职能的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第一步:区分行为主体。

(1)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其组成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如国务院或其下属部委、教育局、派出所等。

(2)人大、司法机关等履行的是其他国家职能,不是政府职能。

(3)党委、群众团体、政协、村委会等不是国家机关,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第二步:分清政府的行为内容:找关键词。比如: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①保卫国家;②保护公民;③保护财产;④保障民主;⑤协调矛盾;⑥打击犯罪;⑦维护治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②组织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事业。

(4)组织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设施、就业、医疗、社保、人口;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等。

第4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1.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2.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考纲呈现1.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2.政府的威信(5)政府的威信(6)我国政府威信的树立备考提示1.结合生活中的廉政建设、行政不当、决策科学或失误等多种事例,理解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措施2.结合行政问责制、强制拆迁、安全问题、微博问政等热点材料,运用民主决策、加强行政权力监督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要加强对政府威信的表现及树立的理解和运用。就如何树立政府威信问题,要注意把政府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用权受监督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与要求(考点1)

(1)意义。

①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③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

④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⑤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2)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考点2)

(1)原因: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2)怎样做到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

①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④政府要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考点3)

(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2)重要性: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建立有威信的政府。(3)政务公开的意义。

①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1)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考点4)

①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

②外部监督: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机关的监督。

二、政府的威信

1.政府的威信(考点5)

(1)含义: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2)决定因素: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2.我国政府威信的树立(考点6)

(1)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要有良好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3)要重品行、做表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依法行政

• 题眼突破

1.依法行政的原因

(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决定了政府要依法行政。

(2)必要性: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意义: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坚持依法行政

(1)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讲,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2)落实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3)要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4)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方略、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关系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

(2)依法行政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3)实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依法行政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 学习小贴士 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1)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政治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4.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关系

(1)从内容上看,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表现在三点,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2)从目的上看,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即在有效规制地方政府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效能,以此实现民众的利益诉求,履行政府的责任。强调权责统一是要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但这一规范并不简单地以构建有限政府为最终目标,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开发政府的效能,并保证政府效能发挥最终的合理性。

核心考点2 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 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1)必要性:

①根本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性质。政府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保证政府权力的运行受到监督,政府权力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

②重要原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2)意义。

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决策利民)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提高效率)

③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清正廉洁)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树立权威)(3)措施。

①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②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民主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舆论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通过民主集中制,提高中国共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监督政府工作。

法制监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人民代表大会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2.各种行政监督的法律效力是不尽相同的

(1)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2)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民主监督的职能,社会与公众有民主监督的权利,但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3)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通过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制约,并可向权力机关提出相应建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3.我国政府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1)政府与人民: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原则,政府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

(2)政府与人大: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政府与党:我国政府是人民和党的意旨的执行者,接受党的领导。

(4)政府与政协:我国政府接受政协的监督,听取政协的意见,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6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考点1)

1.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考点2)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考点3)

1.执政能力: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2.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2)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考点4)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性质: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主题:团结和民主;

③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3.基本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4.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1)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3)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全面总结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1)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地位(执政党)。(4)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5)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依据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是由党的作用决定的。

(4)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的。3.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要求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意,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1)区别: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最高国家权力,依法组织建立并监督其他中央国家机关。

(2)联系:全国人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集中人民意志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经法定程序即全国人大的批准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常见的几个易混易错点:

(1)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机关。(3)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不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4)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解题模板

以党为主体的主观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关于政党的相关知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一般考查中国共产党某种行为的原因、意义和措施。一般来说,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之类的问题,要从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做某一件事情,可以参考以下术语: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8)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各民主党派保持密切联系,虚心听取意见、建议。核心考点2 我国的政党制度

1.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1)政治上:执政与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领导是指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2)组织上:相互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

(3)法律上:地位平等,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5)监督上:互相监督的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异同关系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国家职能)人民政协多党合作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是国家职能)各界通过民主协商推荐政协委员组成不同由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产生点职能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具有属于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监督法律约束力,通过听取报告、约束力,基本方式是建议和效力质询、检查工作等方式进行批评相同点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都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

3.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

(1)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2)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3)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5)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

(6)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我国国家方针政策出台过程

(1)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使其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2)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国务院根据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 学习小贴士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地位各不相同

(1)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3)政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4)政协: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第7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点1)

(1)重要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考点2)(1)内涵。

①民族平等:各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②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2)具体要求。

①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②付诸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考点3)

(1)现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2)意义: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点4、5)

(1)含义: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范围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内容是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基本内容。

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②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立法、经济、文化管理及其他自治权、变通执行权。(3)原因。

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国情。(必要性)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②现实情况。社会基础:“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政治基础:各民族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4)显著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考点6)1.我国宗教概况

(1)我国是多宗教国家。

(2)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但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2.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目的是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弘扬科学精神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考点7)1.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1)坚持三个“结合”: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符合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切实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1)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要求:不应该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也不应该有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破坏民族团结的事,在行动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团结和帮助少数民族。

2.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扶持帮助不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发达地区存在事实上的差距。因此,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和照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帮助,不仅没有违反民族平等原则,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举措(1)从党和国家角度看。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关键。②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③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④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2)从公民角度看: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常见的两个易混易错点:

(1)混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关系,将民族团结看做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当成前提条件等。

(2)错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如:将其当成根本政治制度、将民族乡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将一定的自治权混同于高度自治或完全自治、将少数民族居住地当成“聚居地”等。

核心考点2 我国的宗教政策•题眼突破1.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注意点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②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其实就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⑤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

依法管理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事务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坚持独立①我国的宗教采取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我国的宗教自主自办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我国的宗教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两个要求”“两个支持”。②也不是说宗教的本质发生改变,宗教仍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我国为什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发展宗教。

(2)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关于宗教问题的常见误区:

(1)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不等于宗教本质发生了变化,也不等于宗教没有了消极作用。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3)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与打击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活动不矛盾。3.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

(1)民族、宗教与国家密切联系,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各民族又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因此民族、宗教无小事,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多种宗教流传、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教,因此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必须正确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主线

第5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考纲呈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3)人大代表的产生(4)人大代表的职责(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备考提示1.结合每年三月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议题,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2.根据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案例,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权利、义务3.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原则等方面,分析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议会制的依据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与职权(考点1、2)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2.完整体系

(1)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权。

(2)地方人大: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主要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不直接去办,而是由行政、司法机关贯彻执行。

二、人大代表的产生与人大代表的职责(考点3、4)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产生: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1)直接选举:县、乡(镇)两级的人大代表。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不包括县级),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3.基本义务

(1)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4.主要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考点5、6)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3.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三对关系上(1)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2)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3)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4.决定因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5.基本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6.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大代表

• 题眼突破

1.从关键词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四项职权

(1)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废、改的决定,则是立法权。

(2)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

(3)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

(4)如果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 学习小贴士

“决定”不都是决定权

不能简单地看文字表述中有无“决定”两个字而判断是否在行使决定权。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应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

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2)“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国家元首、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它们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负责,由前者产生,前者对后者进行监督,注意只能是同级别的监督,如某市政府、法院对市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

3.人大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权利的关系关系主体人大权力人大代表的权利区别内容联系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构是一个个体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监督权质询权在人代会会议期间,当人大代表个人的权利“集中”起来,就可能变成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成为权力性存在

4.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1)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出席会议权、审议权、动议权、建议权、选举权、表决权,以及依法行使代表职务的保障权。人大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出席会议、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各项工作,积极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与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及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勤勉尽责等。

(2)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因为担任代表职务而产生的,所以不能像私权一样可以让步或者放弃,在某些方面往往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二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比如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既是代表的一项权利,同时又是代表的义务。

(3)义务与权利相比更是对代表的约束性要求。比如,代表有权利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有义务按时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学习小贴士

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4)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

2.图解民主集中制

 学习小贴士

注意区分几个“制度”

(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方式

(1)直接行使: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间接行使: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司法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4.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民三者的关系(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

(2)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3)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5.人民代表大会与党的关系

(1)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领导。

(3)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党的主张要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知识主线

第8课 走近国际社会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考纲呈现备考提示1.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1.国际社会的成员成的;确认主权国家(1)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2)国际组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3)联合国负责任的国家2.评述国家之间合作、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4)国际关系及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其决定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5)维护我国的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国家利益家利益1.说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说明我国不断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3.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具体事例,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1.主权国家(考点1)

(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2)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2.国际组织(考点2)

(1)成立特点: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2)分类。

①按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②按范围:世界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3)积极作用。

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3.联合国(考点3)

(1)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考点4)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具有多样性,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4)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2.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考点5)

(1)必要性:就是在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内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要求: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 题眼突破

1.正确认识主权和人权的关系(1)区别:

①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国际交往中,侧重于强调国家的主权属性;

②人权是一个国家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项民主权利,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2)联系:

①主权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公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人权享有的范围和程度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及社会制度分不开,它要有物质的、法律的和制度上的保障;

②人权具有国际性的一面,但本质上属于一国内政问题。2.正确区分主权国家各项权利

(1)独立权是指主权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其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外力控制和干涉的权利。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2)平等权,即一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发展程度如何,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

(3)自卫权是指一国在已经遭受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有进行单独自卫和集体自卫的权利。《联合国宪章》明确肯定自卫权是国家的“自然权利”,即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利,同时对自卫权的行使予以限制,国家自卫权的行使要以受到“武力攻击”为条件,而且在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之前,还应“立即向安理会报告”。

(4)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包括对驻外使馆和侨民的管辖。

 学习小贴士

“关键词法”区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1)独立权:“自己意志”“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 “自主决定”等。(2)平等权:“不分大小国享有投票权”“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法律地位平等”等。(3)自卫权:“国防建设”“建筑要塞”“还击入侵” “捍卫主权”等。(4)管辖权:“管理本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维护侨民权益”“管理驻外使馆”等。3.正确理解联合国的作用

(1)历史地看待:既要看到联合国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也要立足现实,肯定其在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着眼于未来正确认识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

(2)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联合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又要看到其也有挫折和不足,对许多世界焦点问题的解决显得软弱无力,有待于更多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核心考点2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 题眼突破

1.一国的对外活动与其国家利益的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是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

(2)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不能只顾本国利益,还必须履行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尊重别国的正当利益,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更不能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33

侵犯别国的正当利益。必须反对为维护本国利益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做法。

2.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要求

(1)是什么: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怎么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要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抵制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

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③从公民角度看,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 学习小贴士

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几个易混易错点

(1)不能认为国际关系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不能认为只有一种形式。

(3)不能认为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唯一因素。同时,也不能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牺牲本国的国家利益。

第9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考纲呈现备考提示1.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3.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1.联系当前国际社会变化发展的势具体实际,加强对国际竞争的实质、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运用,注(1)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影响(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2.要高度关注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秩序的主张要结合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作用、我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策和主张来分析和运用(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3.注意分析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基本目标、宗旨人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我国(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领土争端、贸易摩擦中阐述的(6)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立场、观点,关注时政语言的理解和运用(7)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时代的主题(考点1)1.和平问题

(1)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4)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2.发展问题

(1)含义: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效途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般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4)中国主张。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考点2)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3)意义。

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对策:世界多数国家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3)我国:面临机遇和挑战,必须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三、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宗旨和基本准则(考点4、5)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即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考点6)

(1)成就: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考点7)

(1)决定因素: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2)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3)意义: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举措。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②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④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 题眼突破

1.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2)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2.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

(1)从意义看,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但从现状看,世界多极化是一个发展着的趋势,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随着多极化发展,各国之间合作在加强,竞争也在加剧。必须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

(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基本特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多极化有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中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政治多极化。

 学习小贴士

关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易混易错点

(1)不能将和平与发展问题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混为一谈。不能认为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改变。

(2)不能认为多极化格局已经建立。

(3)不能认为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3.当前我国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国际形势(1)有利形势。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有利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③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⑤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2)不利形势。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②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③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仍然危害着人们的安定生活。④我国在经济、科技上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⑤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危害我国

国家利益。⑥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南北发展不平衡,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未改变。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主权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2)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核心考点2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题眼突破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1)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既消除了我国屈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决定了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2.正确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1)区分宗旨和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区分基本目标与首要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包含在基本目标之中。

(3)区分基本立场与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明确这一立场包含了不结盟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 学习小贴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3.正确理解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2)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性质决定对外政策的性质,国家

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内容。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行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对外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3)随国家利益的变化导致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改变,从而使国际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

4.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⑤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⑥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3)措施。

①从国际社会成员的角度看,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②从国际竞争的实质的角度看,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③从国际形势的角度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A.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B.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C.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201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 篇6

第四单元

第十课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①②

C.②④

【答案】B 【解析】②“决定”说法错误;④提供智力支持说法错误,应为精神动力。

2.教育家陶行知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这段话告诉我们()①要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改造客观世界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③要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 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C.②④

【答案】D 【解析】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强调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故③④正确,选D。

3.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①发挥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决定作用 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④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②

C.①③

【答案】B 【解析】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要求,②入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遏制浪费,③正确;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错在“决定”上;浪费属于落后文化,④不准确。

4.近年来,无论是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还是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一系列平凡人的非凡事迹,无不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令我们产生由衷的敬意。最美平凡人的行为

B.②③

D.①④ B.①③

D.③④ B.①③

D.③④()①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 ④表明思想道德修养重于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③

C.①②

【答案】A 【解析】作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平凡人的行为并没有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不选;④说法错误;①③正确,所以选A。

5.“如和煦的春风,吹散心中郁积的疑惑;似夏日的阳光,照亮阴霾笼罩的心灵;是成长的阶梯,铺就实现梦想的旅途;是智慧的加油站,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这就是书籍的魅力和力量!每读一本书,就是一次通透的心灵体悟、一次魅力无穷的美的享受、一次人生旅程的智力加油。”这表明()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知识。题干强调读书对于年轻人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的意义,A、B、D不符合题意。

6.读下图《品质篇》,它启示我们()

B.③④

D.②④

A.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C.要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D.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答案】C 【解析】漫画中的文字“„完美‟应该是一只永远也装不满的瓶子”,启示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7.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启示我们()A.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B.对幸福的理解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C.必须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

D.应从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可以推断出,身体和灵魂的结合是指从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符合题意。

8.古人云:“言不宿诺,行不苟从。”“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说明()①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 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否定 ④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A.②③

C.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我们今天不仅强调德治,更强调法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一种发展,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

9.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有两种东西,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和头顶未知的星空,越是拥有对它们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的崇敬之情,就越能充实我们的心灵。这句话告诉我们()A.思想道德修养的升华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 B.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C.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必定是有科学文化涵养的人 D.既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又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了人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和提高科学文化修养,D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B错误;C说法错误。

B.③④

D.①② 10.(2015·山西太原调研)“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律师和法官。”这句话旨在说明()A.要用自我教育的方式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 B.要用自省、自律的方式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C.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自我感悟

D.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内心反省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人们可以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B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C、D说法错误。

11.(2015·深圳宝安调研)“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此外,还有“中国式广场舞”“中国式旅游”“中国式跨栏”……对待这类“中国式”,我们应该()A.尊重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B.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 C.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 D.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答案】D 【解析】针对网友爆料的一系列“中国式”,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脚踏实地,重在实践,故D正确;A说法错误,此类现象是不文明的现象,应该改造;B说法错误,不是腐朽文化;C与题意无关。

12.(2015·湖南长沙联考)近年来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警卫战士等接连不断,层出不穷,在全社会刮起一阵学习“最美”、效仿“最美”之风,这种氛围有利于()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④加强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

A.①④

C.①③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因此②说法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③说法错误;全社会刮起一阵学习“最美”、效仿“最美”之风,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④符合题意;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面对跌倒的老人无人敢扶,轧伤了的孩子无人敢救;做了好事反成肇事者,见义勇为

B.②③

D.②④ 反而走上被告席……但也应当看到,这只是社会的个别行为和少数现象。近来,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农民工”,为孩子教育而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老师”、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他们的行为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温度明亮。

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青年学生应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答案】①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青年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学习道德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与时代气息,并发扬光大。③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青年学生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4.(2015·湛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广东各地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优秀家风对文化传承、子女成长、道德修养乃至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社会文明进步才有源源不断的推动者与建设者。反之,老人赡养无着、子女教育缺失、亲人情感淡漠不仅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直接关联,而且会对社会风尚、社会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的认识。

(2)材料

一、材料二共同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点?请进一步分析应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1)①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③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培育和传承优秀家风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上一篇:机械专业实习总结下一篇:小组长具体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