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4-16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0篇)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一、课程安排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原则

创新教育的主旨是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当中就应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同时也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实习课,它并非简单地要求学生以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如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科学研究总是将目光投向新问题与新领域,或是在追求新发展、新理论和新创造中不断进步。因而,实验教学的目的还在于需促使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以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并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继之加以培养为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

二、实验教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1.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并扩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以往的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依据实验指导按“方”抓“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辅助验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很强,按部就班、不求甚解的依实验流程去做,并且学生往往会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只进行机械性的操作,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潜力的发挥相当不利。因此,我们应当尝试从传统的生物学试验转向分子生物技术实验,从验证性的单个试验转向以生物大分子为中心、由多种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多层次实验内容所组成的设计性综合实验,以此为手段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4]。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某类疾病相关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将DNA重组技术中最重要的几个实验串联起来,融合成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该实验几乎涵盖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包括PCR扩增目的基因、质粒DNA的转化与制备、DN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分析等。整个实验内容比较完整,前后衔接恰当,从而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条块分割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了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又能够对该实验的总体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整体的认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综合性实验是环环相扣的,各部分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相互关联。由于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往往是后一部分实验的基础,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满意的结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这就需要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每一步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实验教学从简单的演示验证型试验转化为设计创造型实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以研究性实验题目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并学习课题设计;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做好实验纪录;分析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逐步地理解所从事项目的理论意义与实验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意见与设想和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拘泥于既定的方式,而是能够学会主动思考,提出新的观点,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立体化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奥秘,阐述人体疾病在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因而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和晦涩难懂。如果单纯采用文字和语言来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在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变得可视化与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而具体,从而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对于难点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教学过程中无法安排的经典操作或前沿技术,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视频演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的操作流程、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样,通过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验资源共享与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形成教学互动。在这样多方位、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量,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意境,帮助学生得到示范性的知识。

3.启发式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常需要时间上的等待,因此在此间隙之中,教师可对学生前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开展引导性的讨论与分析。例如:在做PCR实验后,学生所得到的目的基因条带可能具有非特异性,其原因何在?他们可能一时还不能全面回答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理论角度思考,再从实验整体操作过程考虑,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引物设计、退火温度选择、样品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这一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同时在此时期,学生还能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原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反应条件,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的方式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有些是异想天开、并不可行的。但这种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既有实验手段的深入探讨,敢于挑战权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们新颖的思维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也有很强的冲击与启发作用,帮助我们摆脱既定思维的束缚,从更多、更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三、实验报告以拓展创新能力为方向

有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的书写对于拓展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验报告中我们不强调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试剂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书写,也不强调学生实验结果的唯一标准性。而是要注重实验报告中的讨论与分析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讨论并分析实验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是否有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学会并掌握主动、独立、创造性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设计以注重创新能力为导向

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不仅要看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只允许我们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真正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则很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易造成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尝试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以主观题为主,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察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并且考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位的,只有通过综合分析,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才能解答考题;实验考核占总评分的30%,通过平时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总结分析来考察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时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延伸知识,将学生从繁重的背记知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时间,以便去思考实验设计、整理思路并拓宽思维;需要综合思考的考题也能够合理、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医学类基础化学是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担负着为基础医学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等打好基础的任务。而基础化学实验课是其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综合起来的课程体系,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实验课程,对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是,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受现行教育体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学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欠缺,由于部分学生高中时没有选修过化学,因此对化学实验也基本是一片空白,许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玻璃器皿的名称及其使用方法都不了解。

(2)轻视实验课,对实验课不感兴趣,对实验课内容无任何成就感和满足感。部分学生不预习,做实验时,只求完成实验,很少考虑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更不会明白通过本实验学到了哪些技能,解决了什么问题。长此以往,化学实验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3)理论和实际相脱节,部分学生不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表现得很茫然,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实验教学内容简单陈旧、方案单一,而拓展性、综合性、创新性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实验教学内容有些是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方法的操作,或基础理论原理的验证,操作步骤机械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无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授课老师越俎代庖,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实验材料,如化学试剂等都是由实验室老师配好,学生直接使用,很多实验教学内容精简再精简,实验形式也多以演示和验证为主,操作程序已经制定,学生只是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机械的重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丧失自主性。

可见,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但也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以致很多医学院校的学生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也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符合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创新能力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2.1 创新能力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地位

创新能力是基础化学实验高级教学阶段的核心培养目标,也是化学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热点。可以说,创新能力的提高,就等于学生获得了化学实验的“手感”和“灵感”,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阶段中,可以较快地学会一些新的操作方法和新的仪器,有利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

2.2 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基础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需要学生在实验中发挥重实验、重实效的求实精神,以及擅长沟通、友爱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涉及理想、信念、意志、情感道德的创造性人格都是学生在创新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能对个人的成才和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2.3 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基础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思维方法及教学模式,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样,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会促进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因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学生要有严格、正确、规范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要有谨慎、细致的科研态度,以及要求学生善于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4 有利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少弊端,其改革势在必行。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必然对改革的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其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和研究,就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提出自己对教学的改革意见,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

3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树立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必须相应转变教学观念[3]。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验证某种实验原理,也不仅仅是学会某种仪器的使用,而是为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将学生转变为独立的操作者和学习者。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发挥主观动能性、创造性的自由环境,建立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并按照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依次递进,组织实验教学内容,积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并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加深理论、深化理论,使理论付诸于实践,以理论来指导解决实验过程进而扩展到解决医学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3.2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打破封闭式的课堂,进行多边教育,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因材施教。另外,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入反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一些科技成果,在课堂上可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理论、新结构、新方法和新技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奇妙的未知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3 重视开放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医学人才具有时代意义[4]。在实验教学中,许多基础化学实验的准备内容,例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含量测定、一般试剂的使用与配制、常规仪器的使用等,都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对实验的兴趣。再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能够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在实验中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3.4 注重多媒体的应用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博和创新,是现代实验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的应用[5]。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数据、图形、影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合而为一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将多种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手段集成于一体,取众之长,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使抽象的东西具象化,以达到灵活、生动的互动作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的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同学们讲授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与本学科相关的发展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医学院校实验课的学时少,上课时间短,而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3.5 注重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行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一直沿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总结”这一固定模式,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化学实验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这一特点,改变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实验。例如教师可以先把实验目的、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经老师检查合格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便 有利于学生实验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如在做强酸强碱的中和反应的实验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酸或碱,如 HCl、H2SO4、HAc、NaOH、NaHCO3、NaAc等,让学生自己设计酸碱反应的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及反应式,经教师同意后自行实验,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总结实验规律,最后和老师一起探讨实验原理。

其次,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如在缓冲溶液的性质和作用的实验中,可先让学生按要求自己配制缓冲溶液并测定其pH值,然后提出问题,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碱或者进行稀释时,pH值会发生什么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随即追问,如果改变缓冲溶液的酸碱比例,又会是什么结果?两个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受缓冲比的影响。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实验和阶梯式问题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探索发展其创新思维。

4 结 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鉴于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模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摘要:根据医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通过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重视开放性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趁义,杨金田,苏燕慧,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总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师理科学刊,2008,28(5):109-111.

[2]罗启枚,刘登友,王辉宪,等.基础化学试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学问,2009,3:135-136.

[3]李高翔.更新化学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7,08Z:94.

[4]张娟.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34-135,138.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特别是在实验室开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2]。广西医科大学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氛围,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向学生最大限度的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医学实验室开放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室开放旨在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校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要求各级教学部门要充分重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贯彻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把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部分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在指导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引入实验教学。

二、医学实验室开放的主要形式

实验室开放工作贯彻“面向全体、形式多样、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或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对学生开放。

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2.科研型开放实验

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实验室定期发布科研项目中的开放研究题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

3.学生科技活动型开放实验

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或学生自行拟定或指导教师指定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方向和条件,由教师指导开展实验、发明、制作、论文等的实验活动。

三、医学实验室开放的管理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在分管校领导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组织和实施。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与实验室工作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实验室的开放工作,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实验室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活动,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实验室管理的作用。各实验室本着实验教学改革的精神,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工作。

1.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报每学期进行一次,一般在每年5月底和11月底进行。每个实验室都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命题实验,并填写《广西医科大学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申报表》,由各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开放项目进行审核。评审通过的开放性实验项目,汇总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核准,于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公布。

2.被录取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填写《广西医科大学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预约表》,预先向实验室报名登记,确定实验时间、地点,按时参加实验。因特殊原因不能在预定时间内参加实验,要提前办理请假手续,另约时间补做;对无故缺席实验的,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参加开放实验资格,情节特别严重的,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3.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要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论文或实物等实验结果。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态度等进行评定,确定成绩,在学期结束前报二级学院汇总再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4.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定期对实验室开放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对各实验室的考核和审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实验室开放取得的成效

实施医学实验室开放的这几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2011年第一批实验室开放项目公布,全校有120多项申请,最后53项获得立项(学校资助2500元/项),按照每项5位学生计算,总计有600多人加入申请,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热情非常高。(2)创新教学成果明显,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际锻炼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2004级本硕班吴留成,2005级本科生刘莉丹、廖明、黄小丽,2006级本科生苏婷、潘晓芬、尹芳、黄萍、宾琼、李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3)教师的指导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开放实验室,选题来源广范围大,而不再是教科书上不变的内容,新鲜的选题和实验开放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教师的指导能力,只有不断充电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4)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过去,除了实验教学,实验室都处于关闭的状态,大型仪器使用率也较低。现在开放了实验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都被激发了,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练手的学生也多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结语

通过医学实验室的开放,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好习惯[3],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措施[4,5]。但是,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如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实验药品的浪费现象和仪器的破损率提高了,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要如何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和技术服务队伍工作量大幅增加,工作难度也上升,但工作量要如何考核;开放实验的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总之,实验室开放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金长顺,许化溪.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江苏高教,2001,2(2):76-76

[2]刘红敏,齐丽.医学院校开放实验室的作用及其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5):1871-1871

[3]冉新泽,徐辉,粟永萍,郑怀恩,高京生,程天民.防原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6-58

[4]刘萍,马剑峰,徐红岩,杨贵忠,刘杰,高建新,王菊英,王姿颖.开放式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2-64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基础医学(BasicMedicalSciences,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为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2]。基础医学研究生是现代医学体系搭建的承载体,其发展的结果左右着医学体系的未来。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既往的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无论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模式均存在一定滞后[4],如科研实践参与不够、创新意识缺乏等。我校基础医学院早已关注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近年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进行初步探索并总结如下。

1科学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是创新培养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校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学习由原来的1年改为半年,培养方案的更新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学校总体规划下,基础医学院在对各相关学科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指导,结合我院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特点,制定、修改并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创新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规范新入学研究生实验操作出发,到常规实验的系统化培训;同时利用新建成的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平台开设“生命科学技术前沿”课程,进一步对研究生实践技能进行培训,为创新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方案的创新中,突出“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或做学术报告每年10次。

2创新团队建设是创新培养的人才保障

强大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学术团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人才保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进入我校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重点加强现有人才梯队的建设。近3年来,该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出国学习共有10人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4人,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0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9人。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当前,我院中青年学术骨干正逐渐成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

3构筑高端科研平台是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物质保障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面积2.2万m2(其中公共平台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4600万元。中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可以开展核酸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组织学水平等各项生命科学研究。同时拥有P2实验室,为人类病原学研究提供平台。该中心自对外开放以来,为基础医学各专业学生开展高新实验仪器设备培训25次,参与培训356人次数。迄今,使用各类仪器设备人数达230余人次;此外,两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防治特色重点实验室与现代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也参与构成了基础医学科研中心。高端科研平台的搭建,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搭建学科合作、校企合作平台为创新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

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多学科合作,是当前医学发展的趋势。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加强多学科合作更有利于学科的纵横贯通,拓宽研究思路。我校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在这条路上已经迈出第一步。如人体解剖学和临床影像科室及骨科学专业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学科的纵横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增加思路。又如病原生物学与临床血液科、循证医学合作,探讨病原感染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机制的相互关系;与临床检验科室合作筛查临床耐药菌,探讨临床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原则;与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合作,探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等;这些合作一方面增加了学院申报大项目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在多个实验室及不同学科导师及同学中扩大科研接触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因此,改变传统模式,加强多学科的合作,是今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同时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大力拓展和挖掘各种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5]。因此,经过学院的多方努力和深入磋商,基础医学各学科与贵州省疾控中心、贵医附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肺科医院、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发散学生的研究思路,促进产学研转化。

5加强学术交流为创新培养提供沃土

以基础医学“宗恩”博士论坛为载体,在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二级学科内部根据自我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旨在为研究生培养营造学术氛围,增强学术交流,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展示研究生风采。如“病原生物学论坛”,一方面通过邀请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专家、教授做客“病原生物学论坛”,为病原生物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做学术讲座,在学科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每学期做读书汇报或课题进展汇报等,通过将他们的工作在学科内部展示,从而营造一定的内部竞争气氛,促进研究生的共同进步;迄今各种各类报告已开展60余讲。同时,基础医学院每年年底举行学术年会,要求3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报告,2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工作进展汇报,请相应专家打分,评选出学科内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并给以一定的物资鼓励。除此以外,各学科内部常规还有围绕导师团队的课题组会,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逐步增强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在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了学生与教师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6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当前我校研究生管理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开展二级管理模式。尽管还没有很大的教育与管理自主权,但是二级管理的优势已经显现。作为二级院系,通过二级管理,可以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督促导师加强管理。当前,基础医学院设有专人进行研究生管理。基础医学院设有1人专门负责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监管和督促。自开展二级管理以来,已初步拟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教学中期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课题进展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与预答辩、答辩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行进一步规范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各项工作。同时基础医学院还成立了研究生培养督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中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的基础,文中提出做好实验室资源配置,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保障;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实验课程体系是中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优化实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中医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举。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建系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探索和实践规范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因此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建了很多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和开展相关实验,取的很多满意的成果,其中很多课题的来源是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延伸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未来中医学专业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在推进中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做到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共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科学的发展现统领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做到师生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力,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 者:郑岩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50)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专业 基础英语课程 创新能力 培养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7

一、医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创新能力指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目前医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相对不足:

(一 )创新精神。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与高中阶段有巨大差异,而且课目很多,强调理解基础上的分析和记忆,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强记和题海战术。某些医学生转换意识较慢,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缺乏分析,更不敢提出疑问,因而创新潜能得不到开发,无意进行创新探索。

(二 )创新思维。缺乏深层次思考 ,自我总结、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很多时候喜欢用惯性思维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逆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对现存知识体系没有突破愿望。

(三 )创新毅力。不少医学生能意识到持之以恒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能以时间不足、精力不够为借口,主动退出创新系列活动。究其原因还是对创新活动缺乏真正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一时的喜好。

二、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体会

医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如果采取适当方法,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在担任兼职班主任、理论课授课和实验课指导老师的两年时间里做了一些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理论课授课、实验课指导 、班主任辅导等不同环境里, 都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思维不受压抑,尽情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在实验课指导期间,向学生介绍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病、肝硬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的治疗作用,但市售的干细胞分离纯化试剂盒价格过于昂贵(1万元以上/每套)。大家讨论后认为研发经济适用的干细胞分离纯化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我指导学生查阅中外文献,对细胞离心条件、密度梯度介质和实 验方案进 行优化 ,低成本 (800元左右/每次 )的分离纯化了干细胞, 虽然提取量和提取纯度与申报专利有一定差距,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有一点新意,就应该给予肯定,加以引导。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的教学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顺势引导:医学生如何提高周围人群对这种可治、可防疾病的认识呢? 学生踊跃地提出针对性问题,如为什么要重视十二指肠溃疡? 哪些人容易患十二指肠溃疡?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十二指肠溃疡? 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 十二指肠溃疡会癌变么? 我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做出相应解答,整理成健康指导材料,免费发放给患者和家属。胃食管反流病、脂肪肝等常见病的健康指导材料也如法炮制,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学生的提问有些情况下能激发老师的创新热情,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老师必须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参加科研的方式很多,可以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我以自己的课题为例,向学生讲述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如何设计课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加实验,从造模、取材到相关指标的检测,都让他们参与。有些学生已能熟练掌握灌胃、取血等实验操作,对组织病理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都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撰写了三项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其中两项获得校级资助,一项获得省级资助。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8

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逐渐形成网络化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新的发展趋势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过程中,为高效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刻不容缓。要在此基础上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多元共享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搭建多中心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中医院校基础医学的专业特点,在现有课程整合和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的前提下,打破原有学科内部实验室的界限,我院实验中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成立了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组、机能实验教学组、形态实验教学组和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组。其目的在于有效克服原有设备管理体制分散、重复、低效和封闭的弊端,合理配置实验人员、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用房等资源,利用学科群的优质师资力量搭配整合后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为核心的中医基础实验平台,以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科学及病理学为核心的形态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核心的机能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与免疫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平台,以平台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并按照实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的需要,在每一大平台内都设有基础实验区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区,各平台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密切配合又相互竞争的。中心通过这种资源重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也为努力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最好建设方式和教学改革的方法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二形成以平台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功能区

利用和完善实验中心内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室的教学用局域网络,整合构建中医学、形态学与机能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实验区,逐步规范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分区内的相关学科教师形成课程组,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整合和交叉融合,重新组织和编排实验教学课件,使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年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论证新的实验项目,逐步提高现有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逐步完善中医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功能区内的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综合和创新实验能力,建立新分类体系和多站式考核体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完善学生客观实践技能综合考核机制;利用实验区局域网络,打破实验室固态格局,实现室间无障碍交流讨论、典型案例远程交流、疑难问题自助解决等,使学生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依赖,进而转向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及其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和创新型实验。在实验中心门户网站中开辟学生实验设计研讨空间,促进不同年级、学科、专业学生及教师协作,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协助。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和研究项目申报论证审批的专用通道,组织课程指导小组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的课题和申请的业余科研基金项目进行评议和辅导,通过后即可申请实验资源开展研究工作。此外,教师可将自己提出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科研小课题放入门户网站交流区,吸引或邀请学生参与研究。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完成文献资料查询、开题报告、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实验研究以及论文写作全过程,每个步骤均在实验交流区域报备,做到有始有终。课程指导小组对此全程进行多站式考核,用以衡量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实施实验资源超市化管理,提高师生科研和创新效率

通过整合建立三大实验教学区后,在各分区中将相同类型的仪器和设备放在一起建立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如动物饲养中心、细胞培养中心、生物信号采集中心、组织切片制备中心等。通过调整,确保实验室的功能性、相关性和综合性。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自身新分类等级选择可获准操作的实验资源,在门户网站上提交申请。由实验中心核准后,在既定时间段内持准入证明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研实验。如师生亟待使用的设备实验中心并不具备,则可协助申请者联系其他学院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能够改变现行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相对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精选实验项目,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带来了实验教学质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开放实验室、多实验室间的合作,要求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实现了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研究项目的特色明显,研究成果的档次提升,对学科优势的形成具有奠基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连续举行的省级举办的各种生物及医药类竞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建立实验课程组及辅导教师制度,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及产学研水平。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化的实现,自动化运行的有效性要求高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应配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们应该是懂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者。实验技术人员是搞好实验室管理的保证。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及实验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采取定期培训考核等有效措施来稳定这支队伍。

其次,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加强教学能力,增加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利用资源潜力,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中心建设和教学改革途径,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校产学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政策上,学校给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的政策,鼓励实验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实验中心针对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掌握方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思想,根据不同课程实验类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开展基础实验、扩展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设计,一题多解,百花齐放。

五加快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打破分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追求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实验教学内容突出重心低、知识新、面向宽的特点。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形成由多模块或多门课程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基础性实验必做、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选做,适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等改革。

六前景展望

通过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使我院的实验教学条件与实验教学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实验教学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任务。

通过创建实验教学平台,使其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功能主体,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和师资队伍,建立目标清晰、载体明确、考核科学的实验教学功能区,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搭台铺路,为实现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虎,蔡红星.医学院校中心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95-96.

[2]李莉,王赞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医学合格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57-58.

[3]刘智,王志宏,吴泽民,等.中医院校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67-268.

[4]石银珍,张逸,谢灿.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优化整合的探索与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15-316.

[5]乔敏,张云,杨泽礼,等.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4):26-29.

[6]刘智,苏颖,王志宏,吴泽民,汪勤,刘畅.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5):51-52.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9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实验中不同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策略

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下面以青岛版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磁铁》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学案例。

《有趣的磁铁》这一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是:知道磁铁的4个性质。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学案例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4个特性:磁铁能吸铁;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磁铁的同性极相斥,异性极相吸;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4个特性。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学案例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学案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以上三种不同的教学案例,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案例一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案例二中学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扶”得太多,“放”得太少,课堂上虽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教学案例三的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科学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因此,我国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应当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要把课堂当作实现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场所,要重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教材《水变咸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盐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白糖、面粉、粉笔末、小苏打小石子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又例如,我在教《有趣的磁铁》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和配合。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要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精神。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0

一、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结构分析

加涅认为,操作技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包括对操作中实物呈现不同刺激的辨别及动作步骤的理解与掌握。动作技能指对一系列动作操作的熟练掌握。由于操作技能复杂程度不同,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在不同实验中地位也不同,据此可以将操作技能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1.初级操作技能

初级操作技能指基本动作的习得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对智慧技能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学生对外在刺激进行简单的辨别并对程序进行简单的记忆即可。实验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

2.高级操作技能

高级操作技能是智慧技能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智慧技能是各局部动作的协调,并将它们组合成整体的技能。高级操作技能训练的前提是已掌握大部分动作技能,只需要少部分新的局部动作技能的训练,相应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智慧技能。

二、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1.深化学生对实验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1)课堂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实验技能操作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规范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一切科研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保障。在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将医用化学中的定量概念与实验操作联系起来。

(2)课外教育。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意识。学校教学部门应积极推动教学单位与负责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联合,建立相关的活动机制,出台引导性措施,加强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联系,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对实验课及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

(3)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化学实验大纲前面几个实验都是基本操作技能练习,从药品的称量练习、玻璃器皿的洗涤、各种气体的制备练习到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还涉及有机实验的相关实验,这些基本操作技术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要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必须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扎实掌握基本实验。基础实验主要为医用化学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一次实验课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过程。每次正式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分次,提前准备实验课所需的实验器材、试剂及使用仪器等。实验中,教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有条不紊。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实验结束后的工作主要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和干燥、试剂的摆放和贮存、仪器的调校保养、废液污染物的处理等,这使学生对实验有了更加清楚而全面的认识。

(2)自主设计综合实验。自主设计综合实验是以基本实验为基础,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均较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提交设计报告。

(3)完善操作考核制度。及时的实验操作考核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具体计划和方式。具体考核学生对一个实验完整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实验考查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发现学生平时的实验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堂实验与医院见习相结合

将医院见习变为化学实验课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操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医学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见习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基本职责,熟悉各种常用的仪器设备,极大地增强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看似简单,做起来必须耐心、循序渐进地加以练习。它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支部二○○五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意大利工程专业排名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