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2024-04-19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1

1、立足于以展示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相似形有关知识求旗杆的高。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灵活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时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包括小镜子);阴天时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也可以使用小镜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当然,晴天时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的办法。我们既要注意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比如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比如晴天与阴天)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应该细心地观察生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多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控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合作的完成情况,从活动经验中得到“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它们的影长成比例”这一数学活动事实,并把它应用到求旗杆高度问题中。在新课程实施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游刃有余的背后,隐藏着解决实际问题时数学操作经验缺乏的严重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针对各种不同条件下测旗杆高度都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为前提。

2、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基本上由教师包办代替了,而“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基本上做不到,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所设计的问题串大致是

(1)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什么关系?

(2)旗杆的高度与人所站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

(3)还有其他测旗杆高的方法吗?为什么?

(4)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高吗?为什么?

(5)如何才能想到多种办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2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概念知道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大小。

我对本节课作如下反思

1、本课内容简单比较好理解,属于概念教学, 我设置的自探提示是让学生直接看书,并总结出什么是弧,什么是圆心角以及什么是扇形。但是在课堂上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中看出我这么设置自探提示其实并不适合,应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独自探索并总结出什么是弧、圆心角、扇形。这样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印象会更加深刻。

2、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应该采用画一画、剪一剪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在一些课堂中,尤其是数学课堂,必要的数学活动是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在讲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大小的关系时,我只是让学生在黑板的圆形里画一个不同的.扇形,只对这两个扇形进行比较,不能将这一部分知识演绎的特别充分。我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教具,或者拿一把折扇,边演示边讲解在同一圆内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越小。我想效果会更好。

4、在讲解弧的定义时,我应该强调在圆上两点间的曲线叫做弧,而不是圆上两点间的距离,如果是距离就成了两点之间的线段了,就不是弧了。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5

一、抓好师生互动,唤起学生回忆。

充分的复习是唤起孩子沉睡记忆的良方。因此,在复习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均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而且不是一味要求学生死记更背出来。我采用的是算式的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都有了一定的复习。让学生在做中唤起记忆,在练中得到巩固,在思考中得到提高。这种“唤起式”复习题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地应用,为学生学习新课扫清障碍,教学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采用“认知冲突”的方式导入,利用学生生活的场景:比比谁的看书时间多。学生在认知上遇到了冲突:既有小数又分数,怎么比较大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个个跃跃欲试。

二、利用迁移规律,引导自主探索。

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中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探索方法,在巩固深化后,能够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我引导学生完成例1的解答后,指出这是用计算的方法把小数化成了分数,那给你一个小数能不能快速地把它化成分数呢?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工作纸”,使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体验到分数与小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大胆尝试转化结果,并总结规律。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构建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工作纸”中我设计了“请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使学生充分参与,观察思考。运用数形结合,使学生由表象到抽象,形象具体地体会到分数和小数的对应和互化关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使学生在阶梯式的探索中逐步构建出小数化分数的模型。强化了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教学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转化成小数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转化结果,然后总结规律;这个分数让学生自己先尝试,部分学生先把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然后再把分数转化为小数。“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于是引导学生另辟蹊径,说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到小数。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明确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课堂在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索的活跃气氛中进行,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体会到了“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乐趣,在受到团结合作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恰当运用对比,寻找最优方案。

在教学分数和小数比大小时,有学生想到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再比大小,也有学生想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比大小,这时恰当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

不足之处:

1、工作纸的设计不够理想,如果能把千分之几的分数也用图形呈现出来就更好了。

2、在互动学习中放的不够,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没有充分交流,因此效果不佳。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6

关于真菌的金属生命六年级生活中的真菌教学的思考是九年级吉吉版本的彩色生活世界单位的一课。本课程由食用菌的活动,食品模具的两个活动和扩大食品保鲜活动三部分组成。活动-食用菌是本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在四个步骤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学部分和活动上半场,完成下空练习,清除真菌是生物和食用真菌种类。然后,为学生制作图片,了解食用菌的形态特征。然后,学生将上课前收集的食用菌数据进行分组,数据分析,记录,填写28页记录卡,教师命名组报告研究结果,使学生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作用。最后,小组讨论讨论为什么食用菌是有价值的生物资源。这个活动着重于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和学生一起工作的能力的能力.nnActivity两个食物模具是一项研究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具的特点,探究食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模具的问题。二,引导学生小组作假设,设计考试 验证假设。最后,小组讨论了防止发霉衣服或衣服的方法。本活动我专注于学生主动探索,运用他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为主体,老师是主导,使用小组讨论,直观的教学,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反映了缺乏这一课,在一个学生的活动中,如课前自学填补空白,课上直接报告,就会节省时间。在交换自己的信息,分析,填写记录卡时,当学生使用了很多时间,导致后面的活动第二次紧张,而一些小组的学生探索活动没有进行得很好,最后的课堂测试必须完成课堂。在未来的设计教学中应注意时间把握,教材直走重点。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全册教学反思 篇7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认识升和毫升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学习数学,能较好地锻炼观察能力。

2.本案例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教学中,先对容量的概念进行渗透,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哪个杯子装水多,哪个杯子的容量就大”。然后再学习升与毫升的概念,通过比较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升、毫升等容量单位。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升和毫升的进率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换算。本节课的知识点不多,但升与毫升的进率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比较贫乏,因此,本案例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讨等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具体感知的场景。新课让学生用一个100毫升的量筒装100毫升的水,然后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中,看几次能倒满。学生实验的过程也是对升与毫升的关系建立联系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新知的建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单一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对升与毫升有了生动的感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单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

反思本案例我认为有以下两点成功之处: 1.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索解决250÷5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想法,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就是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不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最简便?老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出抉择,正所谓“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老师对学生富有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处积极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学习贵在思考,教学贵在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有不断进步和提高。针对本案例我认为主要在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本节课就创设了红星小学师生到航天博物馆去参观这一学生乐见的场景,引领学生去学习和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此外通过计算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其估算能力。

除以两位数

(一)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做适当引导。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推断的独立思考中。本节课从内容的提出、试商的过程、计算方法的探索等一些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交流,去展示,去质疑,最终达成共识,总结出计算方法。教师在这些环节中讲的很少,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

除以两位数

(二)教学民主是本课一个亮点。这不但体现在教者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在课堂开始,就通过“轻松闯关”活动,让学生在愉悦而充满激情的竞争氛围中复习所学知识,激起原有知识经验,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好准备,避免了以往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融洽和谐的探究氛围。在学习新知这一环节,通过三个讨论方案,让学持探讨解决包书问题,在这三个过程的探讨中,学生经历了新知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做数学”这一理念,而不是被动地学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整节课中,都处于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

除以两位数

(四)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所以我们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新知识,记得牢,形成技能也比较快,运用起来更自如。在探究736÷32的第一次商写在哪个数位上时,学生大都知道应该写在十位上,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学生则认识很模糊,不能真正理解其道理。为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充分探讨,在反复质疑、讨论及教师适时引导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了产在十位上的道理。

除以两位数

(五)本节内容是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反思本节课,感觉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本节知识的最大难点在于商末尾的“0”学生总是忘写,为什么忘记呢?主要是不理解,学习时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一知识。本案例的教学跳出了这一圈子,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去验证,去发现,自己去经历探求新知的历程,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运用也更自如。

商不变规律

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连除

本节主要内容是连除运算。教材创设了奶牛产奶的教学情境。新课开始即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看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数学问题,正所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一头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必须先求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知道要先求了4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再求1头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学生对运算顺序理解得很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第二种方法,也可以先求出1头牛每个星期产奶多少千克。学生地所列式子理解其每一步的意义,对哪一步为什么要先算也理解得比较发了。本案例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连除的计算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得容易,学得轻松。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一)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二)本节课教材选取了某公司人员买公文包的事情,给出了“某公司买3箱公文包,每箱12个,一共720元”的信息和“每个公文包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教材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其中,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再算每个公文包多少钱,在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一个算式的过程时,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求。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加减混合运算时小括号的知识,用类推的方法将含有乘除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步计算与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算的关系和运算顺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不是讲带小括号的乘除运算顺序,不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试题。

解决问题

(三)本节课教材选取了电视机厂生产电视机的事情,给出了“电视机厂3天生产电视机108台”这个信息,分别提出了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照这样计算,半个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第(2)个问题“照上面的生产情况,完成900台电视机的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第(1)个问题是一个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学生一般算法是“先算出每天生产多少台,再算15天生产多少台”。这种算法在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时,不用加小括号。加一种算法是“先算15天里有几个3天,也就是先算15÷3=5(个),再算108×5=540(台)”,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时需要加小括号,即108×(15÷3).在这里要强调加小括号的必要性。第(2)个问题是一个连除问题,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必须添加小括号。要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体会加小括号的作用,学会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解决问题

(四)1.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胡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2.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其初步的推理能力。

第四单元 线和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1.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指导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形成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能动态演示的特点,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三线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三线的表象,理解了三线之间的关系。现代化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手段恰当结合、优化组合,展示的信息形象、生动、直观,讲清了概念,又发展了思路,优化了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学环节设计精心。注重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有重点地获取知识。知识传授由浅入深,使学生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直至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并通过观察、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的活动来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意义识记中掌握概念。

认识距离

本案例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对距离的认识和学习产生兴趣。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做游戏时,草坪对面的小朋友也走过来参加,但是他没有从旁边的小路绕过来,而是从草坪上走近穿过来,草坪上留下了一串脚印。由此展开探讨:这个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旁边有两条小路他不走,他偏要从草坪上穿过去呢?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道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时进行公德教育,让学生知道乱花草树木是不对的。

不足之处:有些探讨活动流于形式,给学生留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太小;再就是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角的度量

本节课我认为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首先从学生常见的折扇、圆规等物品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知识,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得出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不足之处:对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难度估计不足,在探究度量角的方法是用力不足,学生测量角时出现的问题较多,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测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角的分类

本案例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课初始,创设了一个“折纸”活动,让学生活动折角,进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为本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做了较好的铺垫。引导学生认识平角前,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平角与所学的直线之间的不同,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平角为什么叫做平角。然后再引导学生猜一猜平角的度数,并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去验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第五单元 倍数和因数

自然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数星星开始,通过点数认识自然数,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在点数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数的无限性,然后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自然数,使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自然数的含义,强化学生的感知,也展示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时,也许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让学生感到陌生,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怯生生的,不踊跃,课堂气氛沉闷。这也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知识切入点。

倍数

频繁交流,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积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这种交流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流,又有生生的交流。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习,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2、5的倍数的特征

1.课题的导入富有趣味性。教学后感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用教师迅速判断哪些数是2、5的倍数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2.以活动贯穿始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案例用“四个活动”贯穿整节课,设计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探索活动及“你说我答”“摸卡片”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3的倍数的特征

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就可以判断是否是2、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们?”,“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

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教学落实不到位。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引出了质因数的定义,学生对质因数的理解还是可以的,但对分解质因数的处理不够好,质因数就是一个质数,而分解质因数是一个合数的表现形式,是用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一个合数。

清楚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六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计算器 计算器这节课是一节非常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课例。因此,本案例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所蕴含的这一内容,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功能后,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这正是学生们所想要做的,因而他们愿意参与,乐此不疲。在计算器活动中,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计算器计算的优势,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奇妙的运算

本节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运用计算器计算每一步得数,使学生熟悉了计算器的操作规程,并能熟练计算。鼓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研究需要耐心和恒心,如学生在计算得不到最终结果想要放弃时,我及时鼓励学生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干劲被调动起来,通过坚持,最终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品质,教给了学生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激发了学生深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成功之处: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前面承接着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后面开启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法,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让学生在实际拨珠活动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从而自主探究出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特别是在学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时,鼓励学生先试读、试写,重点探讨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读法和写法,加强理解。在结束本课的教学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总结,为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作铺垫。

不足之处:对细节处理不到位,对学生会出现的错误估计不足,比如学生在读数时会夹杂着阿拉伯数字,读到每一级时忘了加上计数单位等。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

本课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小速记比赛的方式激起学生探究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欲望,进而自主地进行探究,并独立总结改写方法,教师只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一百万有多大,我在教学时设置了三个问题:首先在创设“一百万张纸有多少”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问题,自然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借以引入课题;其次,由古训“粒粒皆辛苦”,一顿饭你大约吃下了多少料米?引出和学生生活熟悉但又感觉陌生的话题,再让学生大胆猜测一碗饭的粒数,并思考估测的该当,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最后,提出了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来体验100万有多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可放开的程度逐步加大,课堂上都是采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课前,要教会学生使用天平,提前布置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要对小组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小组合作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教学把非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这节课后,我感觉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运用不够熟练;二是学生对为什么要看千位上满不满5理解不透彻。

反思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不够严谨、细致,这样才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教授新知时,应该着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在把非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时,为什么要先找到万位?又为什么要看千位上数字是不是满5,而不是看万位上是不是满5?让学生明白求近似数要注意“精确到哪一位”的道理。接着出示题目:把326295,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让学生思考问题“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明白这就是要精确到“万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都去掉。这时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再抽选几个典型的答案上台展示,让学生分析。这样一步一步的分析、交流,使学生明白“把326295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把0后面的尾数都去掉,并写0占位,写成330000”但是题目要的是以“万”为单位,所以还要把330000改写成33万。这样就使学生对求近似数的每一步用意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亿以上的数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亿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这就为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所以在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一些新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对大数的初步感受。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感觉我讲得太多,学生活动太少,学生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优化提问,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有了对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学习基础,所以本课的学习直接出示了一些大数,让学生自主探究将这些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地学会了改写,接着让学生总结改写方法。当然,我也从中挑选改写错误的,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改写方法,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继而进行自主纠错,这样的学习既有效又深刻。

在教学“感受一亿”时,我设计了猜测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处理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杀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好奇,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我所期望的学习状态。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需要突破:在自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是否要将求近似数和小数点移动结合起来。如果结合起来,恐怕会让这节课的内容加深不少,不过如果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就会触类旁通,让知识系统化。

第七单元 垂线和平行线

画垂线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画垂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垂线的特征,还引导学生会判断、检验两条直线是否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引入新课时出示一个由几组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线段组成的图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感受由垂线组成图形,从而产生新近数学的情感。

课堂上,先让学生随意画一条直线,经过直线上任意点画一条或多条垂线,他们画出了不同方位直线的不同侧的垂线,初步体会用作图工具三角尺画出的垂线比较规范;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上和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通过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垂线画法的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平行线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事物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挂风景画”这一生活化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身边的平行线、生活中的平行线,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有用的数学,在学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交流探索中学数学

怎样才能任意画一组平行线,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不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画法,而是在探索与交流中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在交流与探索中体会平行线的意义、掌握画平行线时应注意的问题等,从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九单元 探索乐园

植树问题

1.在操作体验中经历建模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模型。体验和建构是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失去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本节课在提示课题理解完间隔的含义以后,通过三次种树的数学活动,并辅助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了“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两头种树棵树为什么要+1,两头都不种棵数为什么-1,以及一头种为什么棵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达到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数形结合——促进方法渗透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这就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

探索规律

本节课一开始就通过有趣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通过让学生观看动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有趣的活动,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堂课学生的表现都非常活跃。

1.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习,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亲历探索过程,是否真正理解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本节课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就记得快,记得牢。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儿子的采访中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从《我眼中的爸爸》中了解爸爸这个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采访的方式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畅谈理想,埋下伏笔

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或梦想,谁来说说你的愿望或梦想是什么?希望大家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畅所欲言(我梦想当一名音乐家、医生、舞蹈家等)

二.阅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三个愿望。

1.大家的梦想都很美妙,并且也都是那么远大、那么令人神往。但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中,一个爸爸的梦想却让他读二年级的儿子感觉是在开玩笑,难以理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让我们一来走进第24课《儿子的采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在把文中出现的词语意思理解清楚了的基础上,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然后自由结组试着演一演这个故事。

师:谁先来告诉大家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嗯,儿子采访爸爸,那么哪个小组愿意把儿子采访爸爸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

(第一组学生表演文章第一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

生:我觉得儿子演得很天真。

2.师: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了解了爸爸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吗?生:爸爸的第一个愿望是“吃得下饭”,儿子的表现怎样?(愣了)心情怎么样?(无可奈何)板书

师:那爸爸的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继续表演?

(第二组学生表演第二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第二组的表演?

生:儿子演得不够精彩,应该对爸爸比较尊重,因为他已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懂事了。

3.师:第二组表演得也很投入。通过他们的表演,你知道爸爸的第二个愿望是什么了吗?()这个时候儿子有什么表现,(哭诉)心情又是怎样的?(失望)板书那么爸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呢?哪个组来表演?

(第三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评价)从刚才的表演中,你了解到爸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了吗?()儿子现在心情好了吗?(失去控制)(愤恨)板书

师:他们演得都很精彩。现在我们了解到爸爸的三个愿望是——

生: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3.师:爸爸的这三个愿望是如此的不平凡,每个小孩子都能做到,因为儿子非常不解,觉得爸爸说出这样的话是在害他。在爸爸的建议下,儿子写了一篇有关爸爸的作文,第二天,孩子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会怎样评价孩子的作文呢?儿子又是怎样向爸爸汇报的?请同学们接着表演下面的内容。(第四组同学上台表演,师生评价)师:到底儿子写了一篇怎样的作文而获得了九十八分的高分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儿子眼中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随随便便)

师:爸爸的随随便便表现在哪里?

(对我很重要的问题开玩笑,在家里不拘小节,看电视也尽看些娱乐节目)师:当时儿子觉得爸爸很奇怪,对他这个儿子,一会骂,一会又特别好。儿子甚至觉得爸爸脑筋有问题。既然爸爸很疼爱儿子,为什么又敷衍他的问题?又为什么有时会骂他?你能理解爸爸的做法吗?生:(爸爸面对我的提问经常开玩笑,是不想让我过于执着而失去童年的快乐;在家不拘小节,看无聊的电视是在家这个避风港彻底放松自己;对我骂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的焦躁,对儿子的错误失去耐心;对我的好是发自内心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你们也真正理解了爸爸。

三.围绕爸爸的心愿,从不同角度畅谈感受。

1.师:我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爸爸的愿望的确与众不同,那么你们生活中有吃不下、睡不着、笑不出来的时候吗?想想都是什么时候?

(学生积极发言)

2.师:你认为爸爸的愿望好实现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不容易,因为爸爸工作忙。

生:不容易,因为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压力很大。不过我觉得他很乐观。

3、师:你们喜欢这位爸爸吗?

生:我非常喜欢文中的爸爸,他的愿望很真实,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作业的高分就很虚伪。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真心和儿子交谈,增进了父子之间的亲情。

生:我也喜欢,因为爸爸很乐观。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很风趣,他的话还很有哲理:只有自己不烦恼,才是最好的愿望,也是最难的愿望。

师:学了本课后,你想你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你们体谅你们的父母,帮助你们的父母,少让他们操心,不要让他们因为你们而无法实现着三个愿望。)

4、教师小结: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烦恼会越来越多,渐渐地,渐渐地,也许某一天,我们也会感觉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但不管我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还是平坦,我都祝福你们“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作业 师:同学们,也请你们回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问问他们对这三个愿望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把采访记录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24、《儿子的采访》 爸爸

儿子

吃得下饭

愣了——无可奈何 睡得着觉

哭诉——失望 笑得出来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9

设计

www.5y

kj.co

m六年级数学《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个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三名队员各自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通过“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的大小。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把表中的几个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个层次,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法。再通过“试一试、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百分数的进一步学习积累经验。【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并学会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流、表达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到百分数的独特作用,从而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深刻领会百分数的意义,特别是认识到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和“百分率”,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收集贴近实际的、生动的百分数材料,力求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过程,力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增强学生收集、统计、分析、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享受数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为此我设计了“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自主交流,建构模型-----合作探究,完善认识----拓展应用,加深理解”这样的思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表格1:姓名 投中次数 李星明 18 张小华 21 吴力军 37

师:同学们,元旦节快要到了,学校要在举行投篮比赛,现在这儿有3名篮球爱好者的投篮情况统计表。老师要从中选一名选手参加投篮比赛,你会建议老师选谁去参加比赛呢? 交流得出:在不知道投篮次数的情况下,仅根据投中次数无法判断谁投得更准。

2、出示:表格2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0 18 张小华 25 21 吴力军 40 37

(1)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选谁去比赛最好?为什么?

①预设A:看谁失球次数少,李星明只失了2个球,所以李星明投得最准。

师: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李星明失了2个球,张小华失了4个球,吴力军失了3个球,这样看来应该李星明去。同意吗?考虑好了吗?不改了。

师:(如果学生不改)按这样的说法,我如果投篮1个,可没有投中,失球数是1-0=1,最小,那么选我去呀?行不行?

师:这说明如果投篮总数不一样,只看投中次数或者失球数都是不全面、不公平的。那究竟看什么呢?

②预设B:三位同学投篮的总次数不一样,要先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

师:你考虑得比较全面,在投篮总数不一样的情况下,要比较谁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即投中的比率高,这样的比较既全面又公平。

3、出示:表格3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李星明 20 18

张小华 25 21

吴力军 40 37

(1)师:会算吗?谁来口答。随着学生的口答,表格依次显示:9/

10、21/

25、37/40。

(2)师:现在你知道该派谁去呢?自己去比比看。预设A:化为小数来比较。预设B:通分来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3)师:老师刚才收集到的只是3个学生的投篮情况,现在老师想挑选得更全面些,让体育委员把其他学生投篮情况也报上来。假如你是老师,你最希望报上来的数据是怎样的?为什么?

生:希望报上来的都是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这些分数的分母都相同,这样方便比较。

4、师:是呀,如果这样的话就便于我们比较了。看,体育委员又报了一位同学的数据。

出示表格4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李星明 20 18 9/10 张小华 25 21 21/25 吴力军 40 37 37/40 陈红华 37 31 31/37

(1)师:这时,如果想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的话,你想说什么?

(2)师:是呀,才4个同学呢,况且全班有几十人呢。如果真的让我们通分的话,可行吗?看来问题还是在公分母上。在数学上,为了便于统计与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3)出示表格5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化成分母是 100的分数 李星明 20 18 9/10

张小华 25 21 21/25

吴力军 40 37 37/40

陈红华 37 31 31/37

师:把这4个投中的比率(全部变成红色)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看看能不能做到,化的过程要详细,实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预设A:37/40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分子出现小数行吗? 预设B:31/37的分母与100不是倍数关系怎么化呢? 师:有没有会的?(如果没有,那看老师怎么化的。先把它化成小数,除下来是0.837837……,现在你有办法把它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了吗?

强调:这里要保留三位小数,否则就与张小华的投中的比率一样,都是88/100。

(电脑完善表格,依次出现:90/100、84/100、92.5/1000、83.8/100)

(4)师:现在能不能一眼就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看来,不管怎样的分数都能化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并且能便于统计与比较。如果公分母不用100,用1000行吗?用10呢?但你觉得在这里,公分母用哪个比较好?

5、揭示“百分数”

(1)师(指着最后一列):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几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有什么相同?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百分数,认识百分数。(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课题:认识百分数。)

(3)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例如:90/100写作90%,读作百分之九十。(板书:90/100写作90%,读作百分之九十)

(4)师:你会像这样表示其它的3个百分数吗?先写一写,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选派谁参加投篮选手”的问题情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是“增添一位选手的投篮情况”的环节,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分的局限性,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与作用,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

二、自主交流,建构模型

1、师:我们刚才借助百分数,很好地解决了派谁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看来百分数是个好助手。你课前收集到了哪些百分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推荐代表代实物展示台上交流。

3、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大家想看吗?电脑出示:

长城干红葡萄酒酒精度:11%

茅台酒酒精度:

38%

酒鬼酒酒精度:

52% 师:你认为在这三种酒哪种最厉害?说说理由。如果要你选择一种酒送给你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一种?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想一想,为什么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便于统计与分析)

4、学生完成99页的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把百分数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呢?(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相比关系)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弄清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百分数的认知框架,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又将数学和生活集中在同一平台,让学生体会到两者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符合新课标中“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理念。】

三、合作探究,完善认识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百分数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你能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来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都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小组交流一下。

2、预设A:分数与百分数都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倍比关系。

预设B:读法不同。

预设c:写法不同。

预设D: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与小数。

预设E:意义不同。

3、师:百分数虽然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意义就完全一样吗?请看这一题。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1)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2)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最后得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某个具体数量,不能带单位名称。

4、师:谁来总结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就在于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百分数和分数都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合作探究,从读法、写法、分子、意义等多个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百分数的特征,通过分析两条信息中的百分数和分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深化了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从本质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完善并提升对百分数的认识】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写百分数的游戏。

(1)、师:我们来玩个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写10个百分数,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工整。如果老师没有叫停,可以继续写。

(2)、老师突然喊停

①师:数一数,你写了几个百分数?

②师:直接说写了几个百分数,这太简单了,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③师:你完成了百分之几,还差百分之几没有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会写百分数,而是把写百分数与运用百分数结合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数填在()里。

45%、200%、90%、0.001%、75/100、100%、3.9%、50%(1)、“十拿九稳”用百分数表示是()。

“平分秋色”用百分数表示是()。

“全心全意”用百分数表示是()。

(4)、“大海捞针”用百分数表示是()。

(2)、一根铁丝长()米。

(3)、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全书的55%。

(4)、一辆汽车严重超载,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这个司机要被吊销驾驶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反思,学会应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其中的“成语猜百分数”,既关注了学科间的整合,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

4、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数?通过学习,你对百分数都有了哪些认识?百分数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让百分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继续发现百分数,利用好百分数,引导学生树立大课堂观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爱因斯坦的名言结束教学,给学生以价值的引领,体会到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总

评:本课设计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大量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尝试中创造、在尝试中成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www.5y

kj.co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10

第1课时平均分一组物品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用“1”描述的过程。2.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的实际意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3.积极参加动手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每人10支彩笔。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的实际意义,能用分数表示出一组物品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教学难点:把一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能指出其中的1份或几份表示的具体数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开启一个新的单元——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初步认识了分数。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那什么是平均分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幻灯片出示猴子分桃子的图片:

如果要把4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一个猴子分得一个,另一个猴子分得3个,这样是平均分吗?那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个猴子分得两个。这样每个猴子的桃子数就一样多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________ 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并把其中的1份涂色,则涂色的部是这张纸的__________ 引导学生回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请同学们观察,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表示什么意义呢?

我们已经掌握了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并正确表示的方法,今天我们加大难度,平均分一组物品。

(二)引导探究 自主建构 1.认识“一个整体”

图片展示一筐西红柿、一束鲜花、一捆小棒

教师指出:一筐西红柿、一束鲜花、一捆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1”不仅能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请学生举出可以用“1”来描述的实例,加深对“一个整体”的理解。2.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幻灯片展示一捆小棒,这里有一捆小棒,大家数一数这捆小棒有几根?——10根。那么想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10份,应该怎样分? 请大家拿出准备的10支彩笔,我们以彩笔代替小棒,自己试着分一分。

分好后,观察回答:

每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_, 是_____根; 3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_,是______根; 4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_,是______根; 5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_,是______根;

(2)还是这捆小棒,我想把它平均分成5份了,应该如何分?请同学们两人为一个小组,试着分一分,并思考: 每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是_____根; 2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是_____根; 3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是_____根; 4份是这捆小棒的_____,是_____根;(3)总结方法

当把整体平均分成5份时,取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五分之几表示。因为每份是2根,所以取几份就是几个2根。由此可见:

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或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4)平均分西红柿

如果一筐西红柿有12个,你能把它们平均分成若干份吗? 师:什么是若干份?就是不确定。可能分成2份,可能分成4份,也可能分成6份等等,有多少种可能呢?

请同学们以彩笔代替西红柿,4人为一小组,分一分,并把每种情况以下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平均分成______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______,是______个;2份是一筐西红柿的______,是______个。…… 全班展示交流

可以平均分成 2 份......可以平均分成 3 份......可以平均分成 4 份......可以平均分成 6 份......可以平均分成 12 份......把12西红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是6个;2份时这筐西红柿的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筐西红柿的,是4个,2

1312 份是,是8个……

把12西红柿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筐西红柿的,是3个,3份是

14,是9个…

16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筐西红柿的,是2个,2份是,是4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是2,是2个…… 121,是1个。2份1226教师指导得出:

每份所对应的物体个数=这个整体中物体的总数÷平均分的份数 思考:如果求得的商有余数行不行?——不行,有余数就不能叫平均分了。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练一练

PPT上的1-3题 2.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期末表彰大会免费下一篇:村级农民夜校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