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2024-04-20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精选11篇)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篇1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我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即3月12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暖风习习,春日和煦,我们又应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植树绿化的号召,使学生充分了解树木的有关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远大意义,进一步了解树木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单一间接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强调学生亲身体检,亲生实践,自主活动,只有建立在合作、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才有助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期间,我们总看到两三人一堆,四五人一群在商讨着什么,每当这时,老师们感到了活动的意义所在,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就是他们的后盾,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每次活动孩子们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篇2

一、调查情况与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 其前提在于学校管理者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程度以及课时是否落实到位等。调查结果显示:87.59%的学校管理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必要单独开设, 73.19%的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很有帮助, 57.25%的对该课程实施及发展状况十分关注;相反, 认为该课程没有必要单独开设的只有12.41%, 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完全没有帮助的只有1.45%, 只有0.72%的学校管理者不关注该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该课程每周安排三课时, 有40.82%的学校每周安排了三节或三节以上的, 24.49%的学校每周安排了两节, 只有34.69%的学校每周只安排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 66.67%的学校每周所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会完全按课表来上, 32.58%的学校偶尔会上, 只有0.76%的学校基本不上。从以上数据看, 大多数的学校管理者对该课程开设价值认识程度、课时落实的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⒈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组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活动内容, 是学校管理者层面和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层面制定出一份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总体方案并落实到位。具体来说, 要制定课程设置、资源开发以及实施的整体规划, 以及课程保障措施、规章制度;要成立课程组织管理机构 (如教研组等) , 并制定课程评价机制等。然而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39.23%的学校已制定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应方案并全部在实施当中, 52.31%的虽也已制定但只是部分实施, 8.46%的没有制定 (如图1) ;只有28.57%的学校成立了该课程的管理、资源开发机构, 71.43%的还没有成立;而成立了该课程教研组的学校也只有35.04%, 64.96%的还没有成立 (如图2) 。由以上数据看, 大多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⒉师资薄弱, 师资培训有待加强

师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学校管理者应切实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师资力量。调查结果显示, 在问及贵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科任老师是专职还是兼职时, 有75.89%的学校管理者选择了兼职;而20.57%的选择兼职专职都有;只有3.55%的选择专职 (如图3) 。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 只有26.62%的学校管理者选择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校外学习研讨或观摩;56.12%的选择偶尔组织;17.27%的选择从不组织 (如图4) 。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比较薄弱, 师资培训也亟待加强。

⒊课程宣传有待加强

新世纪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受到了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都希望自己孩子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但同时家长们又不愿孩子的学业成绩受到影响。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 使得家长对该课程的态度非常矛盾。为保证该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管理者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宣传与说服工作, 及时沟通、反馈, 使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切实地感受和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从调查结果看, 只有10.95%的学校管理者经常领导组织邀请家长来校参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而45.99%的偶尔领导组织;43.07%的从不领导组织 (如图5) 。也就是说超过2/3的学校对该课程的宣传还不到位, 力度有待增强。

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建议

⒈完善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

学校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管理是该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而确保该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在于学校管理者建立并完善该课程的保障制度。具体来说, 要切实执行与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关规定及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如资源的配备及协调制度等) ;给予该课程一定的政策支持, 如经费保障及其它一些激励教师教学的相关制度与措施等;设立负责开发、研究、协调、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设计的专门机构, 如教务处、教科室、教研室等。

⒉加强课程师资与学校管理者的培训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课程实施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能否达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如此。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加强师资与学校管理者的培训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作为全新课程, 学校管理者亲自担任课程实施负责人, 有利于推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以及管理者积累新课程实施经验;同时也为教师们树立了榜样, 带动学习研究氛围, 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⒊加大课程宣传力度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篇3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一)问卷设计

1.你认为开设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必要吗?( )

A.很有必要 B.只在高年级开设

C.只开设校本课程 D.不必开设

2.你所在的学校正常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吗?( )

A.各班按课表正常上好 B.大部分班级正常

C.大部分班级不正常 D.所有班级均不能落实

3.你所在学校进行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专题校本培训吗?( )

A.每月不少于1次 B.每学期1~2次

C.每学年1~2次 D.没有进行

4.你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涵有怎样的认识?( )

A.很清晰 B.比较清晰

C.不够清晰 D.完全不清晰

5.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的知晓水平如何?( )

A.很清楚 B.比较清楚

C.不够清楚 D.完全不清楚

6.你认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需要划分具体课型吗?( )

A.需要 B.可以划分,也可以不划分

C.只在高年级划分 D.不需要

7.你知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一些具体课型吗?( )

A.知道 B.只知道一种

C.全不知道 D.不必知道

8.你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吗?( )

A.精心准备 B.正常组织

C.比较随意 D.没有准备

9.你认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最难处理的环节是什么?( )

A.课前准备 B.活动组织

C.策略运用 D.课堂评价

10.你能经常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吗?( )

A.经常运用 B.适当运用

C.偶尔运用 D.从不考虑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40张,收回40张,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二、相关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了部分教师已经对“综合与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活动课课型及教学策略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与《课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未能到位

“综合与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识明显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部分年级(比如高年级)开设这门课程,甚至有少数教师(占5%)认为不需要开设。究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中这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以苏教版为例,每册安排了两课时,给人产生了其地位远不如新授课那么重要的感觉;“综合与实践”贴近生活,开放性强,教师、学生在课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操作过程相对烦琐,策略运用也不够丰富;“综合与实践”在各地区组织的调研监测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其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适应;等等。

(二)课程落实参差不齐

课程的落实水平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少部分学校的教师(仅占25%)认为,所在学校的各个班级能够按课表正常上好综合实践课,而近一半的学校有大部分班级实施了这门课程,依然有少数学校大部分班级未能落实这一课程。各学校呈现出水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出管理者、教师在理念上存在差距。

(三)校本培训存在缺陷

从调研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一个薄弱环节,每月不少于一次专题校本培训的学校仅占10%,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1~2次的学校占大多数。培训中鲜活的案例明显偏少,有的农村小学也只是“一阵风”,并没有坚持下去。

(四)概念内涵模糊不清

什么是数学“综合与实践”?一部分教师对其不够了解,有30%的教师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对于综合与实践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的特点理解得不够透彻;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开设“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和发展综合素质的体会不够深刻,对这一课程的丰富性、多元化了解不够深入。

(五)课标学习浮于表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门阐述,但不少教师未能认真学习新课标,尚有7.5%的教师表现为很不清楚,这反映了广大教师对课标的学习还停留于表面,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义、编排体系及特点、教学建议等没有作深入思考。

(六)课型特点把握不准

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形态各异。但是,一些教师未能把握课型的异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共性熟视无睹,对不同课型的特点、教学方法及实施要求把握不准。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不必再对课型进行细化分类,对一些模式的特点产生了模糊认识。一些教师知道了其中的几种课型,比如场景观察型、课题研究型、游戏探索型等,部分教师不能掌握不同课型的特点。

(七)课程实施存在差距

与传统课堂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少课堂活动是在教室以外的场地进行,比如“测定方向”“球的反弹高度”,对于习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很难适应新的时空。由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同,组织水平参差不齐,效果也不尽相同。

(八)评价体系比较简单

相对于新授课而言,一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标准显得简单,对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如何操作没有明晰的要求,教师自评无“法”可依,造成教学的低效现象,不少教师难以准确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九)策略运用不够主动

学校的研讨活动主题单一,往往只涉及考试检测的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未能受到重视。近几年来,在校级以上各种教研活动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不足20%,集体备课开展专题研究的案例则少之又少。

二、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教学对策。

(一)增强课程意识,力求全面落实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其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大有裨益,教师有必要落实好这门课程。各学校、各年级均要落实好这门课程,各学校之间、各教师之间必须不断缩小在实施方面的差距。

(二)加强专题培训,提升实施水平

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路径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很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施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涵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核心内涵、基本课型及实施策略等。培训方式主要包括专家讲座、课堂观察、活动观摩、沙龙研讨等。就区域层面而言,有必要加强校际合作、骨干引领,并建立研究共同体。

(三)研究结构特点,探索不同课型

课型指上课的具体形式或类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

以什么样的维度或视角来划分课型,这是一个错综复杂、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个研究者所采用的视角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课型分类,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体系。划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活动地点的不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课内活动型、课外活动型和课内外相结合型;也可以依据“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形态,把经常出现并有着明显结构特征的课进行归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主要有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探索型、社会实践型、课题研究型、校本特色型、阅读拓展型、学科融合型等几种课型。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研究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同课型,对场景观察型、游戏探索型、课题研究型、社会实践型等八种不同的课型进行深层次研究。这些课型有相同点,有利于探究整体建构,有不同点,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模式,从而使综合与实践课程内涵更加丰富、课堂更加丰润。

(四)研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策略

怎样上好“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材中安排的课程以及自主开发的课程如何落实,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应当研究典型的教学案例,对不同课型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课堂评价等不同层面进行策略运用的研究与思考。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设疑—精设问题,明确探索方向;善导—精心组织, 指导合作探究;促思—精于启思,提升能力素质;展现—精彩展示,激励个性张扬;深省—精妙点评,促发自主完善。在实践活动中,又要进一步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不同问题的相关策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高效化。

(五)构建评价体系,促进质量提高

在当前的教学中,影响“综合与实践”课程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评价标准》,有的学校没有形成定期督评机制。评价应该体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侧重点应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六)开展系列活动,形成文化自觉

从区域层面看,要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引领教师理解课程意义、把握课型特点、掌握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活动课程;从学校层面看,要通过教研组、课题组等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定期举办课堂观摩、沙龙研讨,从而促进教师形成一种执行课程的自觉性。

总之,这次调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需要教师从观念上更新、从认识上提高、从策略和方法上革新,只有全员重视、深度研究,并不断丰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注:文章是江苏省第十期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型及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洪荟春、洪建林)

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20__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教育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但是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却并不乐观,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我就本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评价体系等情况的调查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教育职能部门和教育实施机构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在调研过程中,为了深入了解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看法,我约访了本区8所小学的4位校长、9名教师和60名学生,获得了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重要信息。

(二)问卷调查法

此次调研中所用的所有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根据调查对象不同,分为学生卷、教师卷和家长卷,调查范围涉及本区范围内的4所小学,样本选择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对课程的了解、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本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

(三)观察法

为了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此次调研采用了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调查期间,共组织6次综合实践活动,共计听课42节。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调研的4所小学中,1所小学的班级课程表中有“综合课”,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余3所小学没有单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以“健劳心”等课程代之。至今,4所小学中有1所小学实施过5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余小学未组织过综合实践活动。

(二)对课程的认识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多数小学校长认为其价值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导致这门课程的实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在接受访问和调查的39名小学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持肯定态度,少数教师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还不具备条件。组织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认为,如果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培训,其他学科的教师很难驾驭这门课程,加之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多教师分身乏术。

(三)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课时难以保证

在本区区范围内的4所小学中,只有1所小学“偶尔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其余7所小学虽然在课程表中标注有类似的课程,但因没有专业教师,而且这门课程并未列入小升初的考核范围,在承德市范围内也未确立明确的评价标准,所以至今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这门国家必修课程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2.缺乏专业教师

调查显示,4所小学都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教师,所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课程,其前身为“非正式课程”的课外活动,国内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亦未开设相应专业,所以即使是必修课,学校也没有能够承担此课程的专业教师,只能由学科教师兼任,此为其一。其二,招生情况比较好的小学班容量大,学科教师工作量处于超负荷状态,无暇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城市周边小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但学科教师缺口过大,依然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3.课程资源开发范围小,利用率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从各学科教师到广大家长,从校内的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图书馆、青少年宫,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诸多资源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中,最常用的是网络资源,即研究性学习中的资料查阅环节,其次是家长资源和校外的临时合作机构,如:药店、制药厂等。校外活动涉及学生安全问题,以及各部门的协作、家长的意见,资源利用过程中还会遇到资源有限、教师工作量难以统计等问题,致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举步维艰。

四、反思与建议

(一)保证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不同于校本课程,因此,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是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不可推卸的职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管都应成为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行政上的重视和支持,是各级学校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二)填补教师缺口,加强培训力度——建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只有坚持教师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虽然国内暂时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人才,但是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均已开设相关课程,这就为小学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提供了前提条件,即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完善课程的管理与实施机制。

(三)扩大宣传——获得社会的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中新增的一门课程,与其前身“课外活动”相比,除了地位的变化,更加凸显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上述性质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不同。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不论是教师、学生抑或家长,都会“心存疑惑”,但更多的是希望与期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这些都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需要了解的内容;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建设、大众媒体的支持、学校中各种形式的家长活动都是最好的课程宣传途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社会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举步维艰,拥有社会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步步为营!

剪纸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篇5

初二二班张子涵

一、古老的剪纸艺术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它是剪刀和刻纸在纸上刻出来的画。剪纸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农村逢年过节,人们总是自己动手,剪刻出一些自己喜欢的花样贴在窗户上,为家庭增添几分年意。剪纸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儿童制作。如果在学生中间开展剪纸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陶冶他们的美好的情操,而且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对这一华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将“探寻剪纸历史,传承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确定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活动中,通过各种资料查阅,了解到我国的剪纸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从商代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但是到了现代面临科技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淡忘了。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我们感觉有义务也有责任来继承和发扬剪纸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于是我们决定分别从剪纸的历史发展、剪纸的分类、剪纸的制作工艺及剪纸的装饰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

1、通过上网查询以及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到我国的剪纸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但是剪纸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依旧长盛不衰。

2、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发现,剪纸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它已经不在停留在简单家庭门窗的装饰上,甚至已经发展到了服装设计,甚至与装饰装修等行业。美丽的剪纸正逐渐的由中华大地走向世界,为世界人们的美好生活做出着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剪纸的内容和技法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进步,相信未来的剪纸艺术必将走的更远。

3、通过三种途径完成剪纸制作方法的活动任务:(1)向家里或社区里的会剪纸的老人学习剪纸技术。(2)通过相关的剪纸书籍、网络剪纸技能的介绍,自学剪纸技术。(3)收集一些剪纸底稿,然后衬在红纸上面用工具进行操作,摸索剪纸技能。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整理,不但对剪纸的制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还掌握了很多与剪纸有关的技巧知识。

4、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不但掌握了剪纸作品的整理和保存技能,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利用剪纸来美化生活。在小组其他同学的协助下,以主题展示的形式对教室及学校楼道进行了剪纸文化布置。

活动的结论:剪纸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常常出现在一些喜庆的场合,比如嫁娶、春节等,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它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农村逢年过节,人们总是自己动手,剪刻出一些自己喜欢的花样贴在窗户上,剪纸被人们买去,带进千家万户,家庭又增添几分年意。但是,活动小组的同学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现在的同学们对剪纸的知识了解的越来越少了,甚至有的同学不知道剪纸起源于中国,更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剪纸。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剪纸将很有可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将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缺憾。为此我们认为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学生时代开始就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力争将起源于我国的这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光大。我们还发现通过剪纸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悠远的剪纸文化,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而且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

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1、虽然剪纸技艺非常简单,但是能够熟练掌握的人却不是很多。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中基本没有剪过剪纸。建议社区应多举行一些这方面的展览或比赛活动,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剪纸活动中。

2、在调查中同学们发现大家都知道剪纸,而且也了解剪纸的喜庆意义,但是并不了解剪纸的文化渊源。电视台、广播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介绍,让所有的中国人、让世界了解剪纸文化。

3、剪纸艺术主要在农村较为流行,而且农村的老人会剪纸的比较多。而城市几乎就没有多少人会剪纸,尤其是城市的青少年儿童,几乎就被大家遗忘了。建议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把剪纸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列入

到常规教育中去。

二、走进国大公司

在招远国大工业园A区与B区之间有一个形状像阿拉伯数字“8”的湖,国大员工形象地称其为8字湖。以前,湖里不要说养鱼,连棵草也没有,用寸草不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自2005年,国大公司对该湖进行中水循环池改造后,现在,8字湖由生产用水的“供应站”变成了“中转站”,每天有源源不断的生产中水打进打出,湖里不仅芦苇荡漾,鱼儿成群,而且每年夏秋时节还能看到成群的野鸭在水里嬉戏。

是什么让“8”字湖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实施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成效显现。

近几年来,国大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之路,凭借国内外领先的技术优势,实施了“综合利用低品位共伴生金矿”、“提金尾渣综合利用”、“复杂含金矿物无废料提取多种元素”等循环经济项目,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中,通过对废渣、废热、废气等环节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探索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债贴息项目两个、国家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重点示范工程一项、国家火炬计划一项,同时,还被授予了国家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重大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黄金行业明星企业、山东省现场管理优秀企业、山东省十大创新企业以及国家、省、市三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

综合利用低品位金矿,从废渣中“淘金”

过去,人们常常将一些资源被利用之后的一些产物称之为“废物”。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它应该是另一种资源。黄金冶炼回收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废热蒸汽,同时还将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水,如果不对其中的能源和有价元素进行回收利用,不但浪费资源,而且还会污染环境。

以前,黄金冶炼企业的氰化废渣中品位高的部分被低价销售到硫酸厂家,低品位的被堆存在冶炼企业各自的厂区,毫无用处,占用土地,企业必须投入成本保证这些废渣不污染土地、水源、不扬尘,不仅环保压力大,而且浪费资源。

2001年,国大公司确立了“综合利用低品位共伴生金矿”项目,利用自主研发的两段焙烧和余热发电技术,对招远周边地区的氰化废渣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在利用氰化尾渣中的硫进行制酸的同时,对硫酸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进行回收,通过余热锅炉生产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发电后的高温蒸汽和循环水被用来取代燃煤锅炉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统一供暖,为电解铜生产车间的铜液加热升温,制酸后的尾渣被用来提炼铁精砂,废渣作为建材厂的原材料,用来生产水泥等建材。

该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成功解决了黄金冶炼企业氰化尾渣堆存污染问题,而且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真正达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成为国大公司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循环经济亮点。

提金尾渣综合利用,追求效益最大化

目前,由于我国矿产资源还处于粗放开发阶段,许多黄金冶炼企业普遍只回收精矿中的金和少量银,资源综合利用率比较低。提金后的尾渣中还含有大量的有价元素,如硫、铁及少量的金、银、铜等。如何使这些资

源再生?国大公司实施了“提金尾渣综合利用”项目。

提金尾渣综合利用项目是国大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一个重点项目,主要工艺包括原料浮选预处理、高品位硫精矿焙烧制酸、余热发电、铁精矿加工、废渣建材加工等综合回收利用体系。整个项目总投资15800万元,设计规模为年新增建处理量28万吨。该项目中的原料预先处理工艺现已投入运行,并达产达标,高硫精矿焙烧制酸工艺正在紧张施工,其它工艺系统的设计工作也正在进行中,整个工程计划于2009年上半年竣工试车,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780万元,利润总额7500多万元。

由于该项目生产成本低,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既可以回收各种有价元素,又可以回收能源,还可以用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综合经济效益显著,对国内黄金冶炼企业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于2007年被评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五批国债项目。

复杂矿物提取多元素,实现无“废料”生产

近年来,随着黄金冶炼原料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原料的复杂性也日趋明显。实践证明,黄金冶炼企业通过不断地技术开发、功能演变和废物资源化治理,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至纯至真的黄金和白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价值创新过程,成为清洁能源的再制和转化中心,使吃干榨净后的终极尾渣成为钢铁厂的原料供应基地。

国大公司研究开发的“复杂含金矿物无废料提取多种元素新工艺体系”,解决了目前黄金冶炼行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难以同步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国际国内黄金工业生产中属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工业化应用,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200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利用此项技术,国大公司投入技改资金1.3亿元,逐步完成较大技术改造项目23项,形成了日处理复杂含金矿物600吨,并可对复杂含金矿物进行无废料提取的智能化综合利用工艺体系。整个工艺体系将有色冶金、化工、黄金冶炼等行业新技术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低成本、高回收率地回收金、银,而且可以综合回收金精矿中的铜、硫、铁等多种有价元素。另外,整个工艺体系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全部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达到了废水零排放,废渣则作为制造水泥的添加剂得到利用,真正实现了无废料生产。

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国大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连续六年实现大幅攀升。2007年,国大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为公司新一轮快速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机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多辟渠道、形成机制;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局面。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

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铸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中华大地就一定会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接下来寻找了调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通过调查发现,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因此,保护环境,任重道远。诸多的环境问题,都会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灾难,环境保护日趋紧迫。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要加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为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要继续做好宣传,加大全民参与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普遍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促使人们在进行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生活生产活动、或科技活动与发明创造时,都能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或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

渗透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课外可以开办相关活动,例如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问卷调查总结 篇6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也为了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对我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就本次问卷调查中第7小题的回答情况来看,99%的同学认为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大的好处。第6小题“你参加过哪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00%的同学都参加过语文实践活动,其中参加比较多的实践活动为办手抄报、背书比赛、诗歌朗诵。说明学生们对语文实践活动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借助学校举办的活动来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比较单一。这也让我们觉得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意义重大。

问卷调查中的第8小题对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实践活动展开调查,95%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参加,这也为我们今后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在学生愿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学生的兴趣展开调查,如:第9小题“你对以下哪些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感兴趣?”根据回答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搜集趣味对联”、“成语竞赛”、“搜集趣味广告”比较感兴趣。这位我们开展活动指明了方向。

3、在考虑学生兴趣之外,我们还应该弄清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部分,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你认为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希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你哪一方面的能力?”等一些列问题,旨在弄清学生掌握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经过调查,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易写错别字、写作、阅读能力较差、口语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4、综合调查我们初步决定开展一下综合实践活动: 搜集趣味对联(趣味对对子)广告词里的语文(搜集趣味广告语)汉字听写(汉字“风云争霸”)分类古诗词背诵 名字里的学问

趣味种植(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神医大会诊(修改病句)

我们都是追“星”族(名人故事讲解)

课题交朋友(把语文课文题目创意地连在一起)我读书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篇7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妙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小学语文S版教材内囊括了许多迎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新内容, 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充分体现。毋庸置疑, 教材中许多具有典型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篇目都可成为实践活动内容的生成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巧妙拓展, 俨然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火热开展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充分挖掘既可以立足于一个作者、一部作品进行横向挖掘, 也可以就该作者或作品进行纵向深入挖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S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夜雪》, 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夜雪”表达真情, 抒发内心孤寂的感受, 但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淡雅、韵味别致的感觉。在拓展语文实践活动路径时, 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中可拓展的因素, 组织一次“走进白居易, 感悟灵魂大师”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小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网络搜索、调查讨论等方式对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不同作品对后人的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知识拓展提供发展平台。同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白居易诗歌朗诵比赛”,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爱的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朗诵, 从而有效感悟诗歌中渗透的思想和灵魂,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和水平。

二、立足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巧延伸

传统的综合实践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消极被动地获取。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学生的兴趣,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从而打造趣味横生、生机活跃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立足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是激励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倾情参与起来”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有新理念, 彰显趣味。

《白雪公主》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中一篇自读课文,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理解之后, 发现很多学生对类似《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十分感兴趣, 特别是一些女孩子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插图版本更是爱得如痴如醉。因此,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开展童话故事阅读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趣味活动。例如, 在班级上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童话故事复述, 课后可以组织大型的话剧表演活动和故事演讲比赛。这样可以有效将课内和课外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 使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讨论童话故事, 激发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的情感态度, 从而促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重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开发与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视野, 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增长学生在不同场合、地点, 轻松学习语文, 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从而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语文S版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多彩的民族文化》中, 教师可以此为依据,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将教学触角伸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存在的有趣事物, 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民族文化知多少”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连线学生家长, 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让家长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利用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功能记录街道上民族文化的影子。其次, 教师可以在学校举办“民族文化图片和资料展”, 让学生将拍摄的图片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料展示出来。最后, 可以组织实践讨论, 让学生就“民族文化知多少”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可以说, 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认识的三大误区分析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8-03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十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有些教师在谈及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下课后,学生做自己的事”、“领孩子们到操场上跑跑跳跳,做个游戏”、“把各学科综合到一起来上”、“学校的校本课程嘛”;教师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言论:“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各科教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体化的尝试”,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不少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种种误区,主要有三种表现: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原来的活动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的实验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混为一谈。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为此,本文从课程本身的特征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以正确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误区一: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原来的活动课程

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外活动,它是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去做喜欢做的事,例如阅读啊、到操场打球啊、练习唱歌啊等等。

这部分教师分不清综合实践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将两者混为一谈。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的,以学生的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992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首次采用“活动课程”的名称。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从课程特征来说,两者具有很大的区别,如表1所示。

从课程形态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是课程层面概念,教师在实施中要涉及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等问题。而活动课程是学校设置的一门选修课,是教学层面概念,实施中较多注意的是活动课的内容,缺少课程意识。

从课程目标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而活动课程只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两者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比活动课程的目标更广,体系更完整,更丰富。

从课程内容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指定领域以及非指定领域,内容广阔;而活动课程仅仅包括科技、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四大类,而科技活动则是活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内容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在继承活动课程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丰富。

从课程实施方面来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而活动课程则是由学校负责组织管理。在实施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在完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和实施“主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目标要求,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活动课程由于自身内容缺乏课程领域的观念,活动的范围基本限定在学校范围之内,其目标形式化,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并无实质的区别,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从课程评价方面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而活动课程的评价则缺少评价规范,缺少指导。

误区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科课程的实验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学科类的实验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将几门学科组合在一起。

这部分老师笼统的将学科类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当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类的实验活动主要是一种验证性实验,验证学科的原理和发现,而不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既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又可以作为一种课程。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的一种机会。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表2所示。

从课程取向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是一种认知取向的课程。

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上表现为“态度——能力——知识”的逻辑层次,倾向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例如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态度,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与合作等综合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而学科课程在目标上表现为“知识——能力——态度”的逻辑层次,倾向于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侧重于解题能力和认知能力,不重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忽略学生的个性情感。

从课程内容来讲,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经验,例如个人成长、家庭或社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系统性、结构性差。问题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解决为主,有同学、家长、社会人士等其他群体参与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的周期长、效率低,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而学科课程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认知,以系统、经典的学科知识为主。问题综合性差,相对封闭,专业性强。主要由教师和学生自己解决,耗时短、效率高,而且答案固定。

从课程实施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无教材,无严格的教学进度,以社会、自然、学校为课堂,具有开放的教学时空。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共同研究者,学生自主程度高,学习方式多样。而学科课程在实施时,有固定的教材和学习标准,教师严格控制进度,以课堂为主,教学时空狭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主导性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主程度低,学习方式相对单一。

从课程评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无统一标准,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定;评价方式多样,关注过程和结果,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但是评价可操作性差。而学科课程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主要采用测试的方式。这种评价是一种横向评价,外在评估,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单一,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甄别功能,可操作性强。

误区三: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校的校本课程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有学校开设的国学经典课程、写字课、书法课、厨艺课、养殖课、国际象棋课等课程。这种观点误在只是简单地看到了两者的相同之处,而忽视了两者的区别。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001年实行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同时出现,一线教师很难将两者区分清楚,这主要是两者的来源、开发主体、课程资源、教学时空等均有相似之处而造成的。从本质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有很多的不同点,如表3所示。

从课程范畴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国家课程中与学科课程并列,属于课程形态的范畴,是一门必修课程。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级,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并列构成课程管理主体结构的三个层次,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

从课程目标来说,综合实践课程面向全国的教育对象,它是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目标而设立的,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而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本校学生的需求,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面向本校学生,服务对象狭窄。

在课程内容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而校本课程则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社区资源等确定,其课程内容范围广阔,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课程比较侧重学校历史传统,如学校形成的学生兴趣活动、选修课等。

从课程实施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的,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各个主题活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互相合作,这包括个人和小组合作、班级合作、跨班级跨年级合作、跨校跨区域合作探究;在实施时,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权,例如对课题、实施场所、评价方式等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而校本课程强调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预设,主要在校内采取固定课时的方式进行,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其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数情况下按学生选择的课程组建成校本课程教学班,以课程教学班为建制实行“走班上课”,班级相对固定,教学进度统一。

从课程评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的声音;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其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还包括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人群。而校本课程评价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预测学生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其评价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篇9

砂子塘泰禹小学 王子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量足质优的早餐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迎接新一天的学习,工作。相反,胡吃,乱吃,不吃早餐则会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儿童少年时期不仅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饮食行为对孩子身体,智力和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早餐行为尤为突出.良好的早餐行为,不仅利于当前的健康,而且对成年后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身体发育较快的中小学生营养失衡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缺钙,缺铁,缺锌,营养不良的人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肥胖儿童的比例迅速增加。针对早餐对我们小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早餐观念,大力提倡科学合理的营养早餐,普及营养知识,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早餐饮食习惯,建立终生的良好早餐行为,每天都准备丰富的早餐,使我们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有目的地,具体地了解小学生早餐与健康的重要性。

2、学习开展综合实践调查的方法,学会选取主题,规范表述主题。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请教,合作,收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学会相互合作,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得到培养.2、学生的提取关键信息,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都能得到相应训练。活动内容:

1、调查三四年级小学生早餐用餐情况.2、收集有关小学生早餐的资料.3、当一次小厨师,学会烹饪营养的早餐.4、学习写此次活动的收获.三、时间安排:1课时

四、实施进程:

(一)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一、直接导入,了解概况。

师:早餐对人一天的工作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早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健康。最近我们班的同学们就对小学生吃早餐的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小学生早餐情况的调查研究”这个话题吧!孩子们,你们今天吃早餐了吗? 生:吃了。

二、PPT展示食品图片,学生选择食品并说出理由:

师:很好,大家都有吃早餐。那么,如果有这些食品(A煎饺 B汉堡 C包子 D馒头 E面包 F方便面 G牛奶 H果汁 I奶茶 J茶饮品 K鸡蛋 L可乐 M香肠 N油条 O豆浆 P饼干 Q糖果 R稀饭 S米粉)让你选择,你会挑选哪些食品作为你的早餐,你挑选它的理由又是什么? 生回答

三、PPT展示学生在校门口和旁边一些小摊吃早餐情形的图片,在家吃的早餐情况,以及一般家庭制作的早餐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小学生早餐的现状和在注意事项。

1、过渡语: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好,表达了自己对早餐的选择,并说出了自己选择的理由。除了要注意营养、口味等这些因素之外还有要注意的其他因素吗?接下来,我们班就有三位同学将要分享他们利用自己休息或者上学的路上的空余时间拍的一些照片,看看他们对于小学生早餐的关注点还有哪些? 学生A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学校附近以及家里小区的楼下拍的,我注意到很多同学都喜欢买一些油炸的食品或者零食来做早餐,还有的同学总是在外面边走边吃早餐,我妈妈告诉过我这样其实很不利于消化,或者站在校门口吃早餐,但是马路上车来车往,灰尘比较多,一不小心说不定还吃了不少灰尘到肚子里去了,其实不太卫生。)学生B介绍:(我注意到的是很多早餐摊点的卫生让人很担忧,看那些炸食品的油好像用了很久似的,有些摊贩用收了钱的手就揉面团,也没有戴手套之类的。)

师过渡语: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分享,还有一位同学和他的小伙伴们则是收集了一些特别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分享吧。学生C介绍:(我邀请了我的几个伙伴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通过自己做早餐或者父母帮忙做好早餐后,拍了照片出来和大家分享。我发现在家吃早餐不光好吃还很健康,有的同学自己做的早餐,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同学的爸爸妈妈做的早餐还很漂亮,品种也很多。)

2、大家看过,又听到同学的分享后,关于早餐,有什么想说的呢?现在请大家小组内先讨论,每个人把自己最想了解关于早餐的一个问题或者想说的话题关键词写在卡纸上(强调只写一个问题或者话题!举例说明:老师就想要了解小学生们吃早餐的基本情况,但是长沙太大,学生太多,调查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缩小范围,想要调查一下我们学校的小学生们吃早餐的基本情况,于是我就写下这样的问题:),然后组内交流一下彼此的想法,看看是否有同学是否和你想的一样。

同学们分享问题或者话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展示。

3、看来啊,大家都是爱思考,善发现的孩子呢,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大家看看黑板上的问题,看起来可真是丰富而又有些杂乱,我们如果真要就这样去调查早餐情况,还真是有些棘手呢!该怎么做比较好呢?引导学生明白:需要将问题总结,归类。我们哪些问题可以归做一类呢?这同类的问题,你们能给个主题出来吗?即关键词。例如刚才老师示范的:我校小学生就餐情况。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请学生上台来分类,并说明原因,给出关键主题。

4、大家可真是能辨析,善总结的好孩子!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些看起来繁杂不堪的琐碎问题整合成了这三大版块的主题。但是我们光找出来了还不够啊,为了能更加规范我们的调查,使得我们的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更加规范,我们需要加入一些制胜的小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学会使用规范的主题表述形式。PPT出示。我们常用的规范化主题表述形式有以下这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示范:我想要研究的主题是关于我校小学生早餐就餐情况的调查分析,或者也可以说是有关我校小学生早餐就餐情况的现状分析等等,你们看,运用这种规范化的主题表述,我们的主题看起来是不是更加科学,等到调查的成果展示出来,会更具有说服力,这样说不定能引起大家对早餐的足够重视,那么对大家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呢!

小组再次讨论:你们组的同学共同最关注的主题是什么?能否运用这样的规范化主题表述自己小组的调查主题呢?稍后小组派代表来展示。

四、明确调查形式。

师:既然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定下了各自感兴趣的主题,接下来我们就要围绕着我们感兴趣的主题来开展实践研究咯!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调查呢?

指名学生说,老师只需要适时总结:问卷调查方式、柱状统计图,采访专业人士寻求解答,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篇10

授课教师:玉屏民族中学 付朝高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掌握方法,能制定出高质量的调查问卷。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讨论制定了各组的活动方案,有的小组在方案中提到了要进行问卷调查活动。可是你们知道吗?一份问卷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调查活动的成败,因此我们一定要设计一份高质量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该怎么设计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使学生首先就明白问卷质量高低的重要性,明确目标,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提出问题,指导归纳。

1、谁曾调查过别人或者参加过问卷调查活动呢?

(教师可适当提示:是谁组织的?是有关哪方面的?)。

还能记得那份调查问卷的样子吗?比方说内容呀、格式呀?指名交流。

2、如果想让别人愉快地接受你的调查,你认为这份问卷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呢?(礼貌、问题数量等)教师随机归纳总结出一份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前言、主体和结束语三部分。

师小结:一份问卷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束语三部分(板书)。前言置于问卷的开头,用来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有关填答问卷的要求等内容。结束语置于问卷的最后,一般是简短地对被调查者的合作表示真诚的感谢,也可以征询一下对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本身有何看法和感受。问卷主体部分包括调查的问题和回答的格式,以及如何回答问题的指导和说明等内容,它是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

3、重点指导问卷题目的设计

在问卷题目的设计中应注意什么呢?指名交流。师生共同小结: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问题的选用。首先要将与调查有关的问题尽可能地列出来,然后再逐个推敲筛选,决定问卷选用的问题。所选的题目一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二是必须围绕调查目的的最必要的题目,设计的问题过于简略或过于繁琐都不行。

(2)问题的排列。问题的排列组合方式,一是要按问题的性质或类别来排列;二是要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排列,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3)问题的表述。问题的表述,第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通俗性;第二要持“中立”立场,不能带任何倾向性或暗示;第三要做到一个问号前只问一个问题,不要在一个问号前设多个问题。

4、确定问卷的形式(1)出示几份调查问卷。

(2)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自己要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教师只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通过回忆、交流、总结、成品展示等,使学生对调查问卷 的基本结构、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形成了最直观的认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制定调查问卷的基本要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三)小组合作设计调查问卷

教师巡视,进行适当的指导,并积极发现典型。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集思广益,在合作过程中掌握方法。]

(四)展示评价调查问卷

1、先由制定者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2、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对问卷格式及提出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集体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3、修改完善:师生共同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确定呈现形式,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实际问卷案例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优点或纰漏,准确地分辨出调查问卷质量的优劣,并能够在修改完善中取长补短,提高本组调查问卷的质量水平。]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好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等。

2、没有完成修改任务的小组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饮水与健康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束语三部分 主体部分问题设计注意:(1)问题的选用(2)问题的排列(3)问题的表述

《饮水与健康》调查样卷

年 月 日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做得正确。你喝的水到底安不安全?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陈代谢的必要媒介。人体每天消耗的水分中,约有一半需要直接喝饮用水来补充,其他部分从食物中直接获得,少部分由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成人每天大约需要补充水分1200毫升左右。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问卷调查表,谢谢您的参与!

1.你最喜欢喝什么?()

A.碳酸饮料 B.茶类饮料 C.果汁饮料 D.运动饮料 E.普通水(如矿泉水 纯净水).平时除了喝饮料外,一般喝什么水?()A.矿泉水 B.纯净水 C.蒸馏水 D.白开水

是否有早晨起床喝水的习惯?()A.有 B.没有 C.有时有,有时没有

4.是否有饭前喝水的习惯?()A.有 B.没有 C.有时有,有时没有.是否有睡觉前喝水的习惯?()A.有 B.没有 C.有时有,有时没有.每次喝水一般都喝多少?()A.几口 B.一杯(约300毫升)C.一瓶(约500毫升)D.一瓶以上 7.一般什么时候喝水?()

A.非常口渴时喝 B.较口渴时喝 C.有点口渴时喝 D.不口渴就喝(定期习惯性地喝)

8.每天花多少钱在买饮料上?()

A.3元以下 B.3元以上 8元以下 C.8元以上 15元以下 D.15元以下 9.你觉得水中的矿质元素越多越好吗?()A.是 B不是

10.你觉得水越纯越多吗?()A.是 B.不是

11.你家的常饮用水主要是哪种?()A.自己煲开水 B.桶装水 C.净水设备过滤后的水 D.直饮水 12.你会关注水中的主要元素吗?()A.会 B.不会

综合实践活动植树调查分析 篇11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的意义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超出了学科界限,重点强调以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小学生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转变了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强调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各类学科的高度综合,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基本问题,其体现了社会、个人以及自然的内在整合,也体现了艺术、道德与科学的内在整合。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比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与社会道德相关的现象同相关的德育理论联系起来,通过合理地探讨与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艺术与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通过学生在社区中以集体或者个人的形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将知识与劳动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素养。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直觉去体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2.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首先,选择良好的德育课题,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好的德育课题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具备思想性与启发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二是具备贴合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否则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粮食的研究”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与当地的农民交流,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让学生了解非洲贫困地区的艰难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内心里认识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其次,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具备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比如,学校可以开展“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清理校园、修缮花坛,在公告栏中张贴珍惜粮食、爱护花草的宣传标语,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功能。

2.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常常需要学生调查、访问、总结等,对于实践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很难胜任这些工作,因此,一般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体现在课堂和课外,课堂与生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挖掘课本中所包含的德育知识,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社会中责任感。

上一篇:请好好珍惜陪在自己身边的父母散文下一篇:12电子(本科)计仿实验教案(教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