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24-04-19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共11篇)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1

万龙乡中心小学

王丽莹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题名称: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进展情况:

本课题经过研究组成员近二年的努力,实验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马上进入研讨阶段。摘 要: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加快学生与语文知识的相融相通。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在感知教材方面,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在辅助学生理解语言方面,在辅助学生获取信息方面,在辅助作文教学方面,在辅助习题训练方面,体现了其传导、输出、设计等高效作用,是它物无法比拟的。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走出了语文教学单一的课堂形式,创造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形式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唤起学生写好字的欲望

一、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说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诗时,事先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整理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以及爬雪山、过草地等故事,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充满千奇百险的长征,理解了长征途中毛泽东超人的谋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理解了《长征》诗本身的磅礴气势和蕴涵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产生好奇,而且它能利用外部多方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第一场雪》,孩子们没看到过雪,对此非常陌生。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胶东半岛看一场大雪”。然后通过电脑屏幕把下雪的美景一下子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优美的抒情音乐中,雪花铺天盖地,漫天飞舞,给山峰、树林披上了白袍,给田野铺上了银毯,给房屋穿上了棉袄。学生眼盯屏幕,情绪激动,学习兴趣盎然,心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图画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直观、易于感知的特点,能使人的认识走出直接认识的范围,认识那些未曾感知和不易感知的事物。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设计清晰可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几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大榕树的画面,同时播放鸟儿婉转清脆的叫声。这时,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视屏精彩亮丽、声情并茂的画面而流光溢彩,生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继而提问:“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榕树的?为什么说它是‘鸟的天堂’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运用信息技术感知教材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贮存、想象”四个智才区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如教学《怒吼吧,黄河》这一课前,我先利用网络技术下载了《黄河大合唱》《南京大屠杀》《松花江上》《七七卢沟桥事变》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去观看。让他们体会到几十年前日寇对我国所犯下的惨绝人寰暴行,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了解到当时中华儿女激昂、愤慨、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这样,学生学习起该课时,不但易于理解课文,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启发思维

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见解。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只画眉鸟在枝头叫唤的动画,让学生边欣赏边想鸟在说些什么。要求学生揣度鸟的“思想和行为”。这时学生思绪飞扬,答案是各式各样的。这节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说话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1、激发写作兴趣

电教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兴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种媒体信息来表现作文教材内容,因而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没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学生就不能把话说清楚、把作文写具体,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在作文教学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尽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但由于受时间、地点、观察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观察不能进行得十分细致、深入,以致学生对事物仍然会缺少足够的了解,写起文章或条理不清,或内容空洞。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完全可以解决这些不足。

3、拓展写作思路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不乏鲜活感人的习作材料,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只是没及时记下而轻易地“放”走了。待到要用时,印象淡忘了,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但是少年儿童记忆的火花是最易被点燃的,这时,如有类似的事情在眼前展现,那么就会激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从而发掘出写作的题材。作文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音像资料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起学生对相似活动、相关内容的回忆,从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运用信息技术唤起学生写好字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并使之得到维持,强化和巩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如教写“朵、果、梨”三字时,教师先映示这三个字,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后,再逐字给它们加田字框,要求学生“读帖”,先分析这三个上下结构的字上下部分所占比例再仔细观察每一部分,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重点讲解字中关键笔画的占位情况,讲到要紧处就用红光闪动几下,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学得有趣,而且个个都能按照田字格里范字要求把字写好。教学中若能根据动态再配上一点声响,那寓教于乐的效果就更加显著了。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语文阅读内容繁多,体系庞杂。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使师生疲于应对,每一篇文章都按一个模式进行肢解:分析文章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这种教学,不仅让学生渐渐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而且让教师对教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少有余暇感受文本之美。信息技术则打破了传统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对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学《内蒙访古》一文,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草原景观到今日呼和浩特、包头这两座城市的新貌,从一截古长城遗址到数处青冢遗迹,从“胡服骑射”到“昭君出塞”,从汉代的阴山城堡到现代的集市贸易,从历史地理民族知识到唐代边塞诗歌……将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或上传到校园局域网供学生查阅,势必会突破教材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的效率。还可再进一步让学生自主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存储、交流。这样就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和重组信息等信息素养。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二、训练和提高学生文字感受力与想象力

将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创新发展。何以见得?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人类左右半脑的特点。左脑为抽象思维中枢,其思维材料侧重语言、逻辑推理、数字、符号等;右脑为形象思维中枢,其思维材料侧重事物形象、音乐形象、空间位置等。刺激左右半脑可以使大脑的总能力和效率成倍地提高。当前普通中学的教学,显然以“左半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假如让学生既阅读文本语言(刺激左脑),又观看有关形象、聆听有关音乐(刺激右脑),将左脑的抽象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多渠道地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就能训练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CAI课件就能担此重任。如阅读《故都的秋》,教师制作“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秋晨破屋”、“秋槐落蕊”、“秋蝉残嘶”三幅画面,让学生来补充制作“秋风送凉”、“清秋果树”两幅画面;再分五个小组,每组各为一幅秋景图配上100字左右的解说词。上课时边演示边解说边评议,这样学生解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多个角度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能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利用多媒体文、图、音并茂的特点,可以为阅读教学创造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如运用多媒体情境导入模式———场景式、人像式、图画式、设问式、音乐式、组合式等,就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动机。又如阅读剧本需要创设一种戏剧氛围———配上个性化的独白、对白使人如闻其声,展示场景、播放背景声响使人如临其境。对此,集语言、图像、音乐于一体的CAI课件就可大显身手。学生在这样的戏剧氛围中阅读,兴趣必然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随之增强。阅读其他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孙犁的《黄鹂》,运用多媒体有声有色地展示黄鹂,从啼叫、外观、生长环境到“黄鹂鸣翠柳”的图片,同时展示虎、鱼、驼、雁的“极致”造型,并在屏幕上显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而且能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究课文的哲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兴趣    创设情境       想象力   多媒体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平时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图像,富有感染力的的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关键是注意。”青少年活泼好动,并且擁有强烈的好奇心,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其生动有趣的画面,能够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笔者在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在电闪雷鸣的天空,一只海燕在乌云中翻滚。”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课堂气氛活跃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再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把教学目标用幻灯片分条列出,再让学生归纳。他们总结出,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见于勒;结局:躲于勒。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以及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我让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后,在幻灯片上展示并归纳原因,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读故事高潮部分,再让他们讨论归纳出人物性格及所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小说中“我”的作用,将“我”给叔叔钱及心里的想法用图片配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助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培养他们阅读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学习《西游记》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西游记》中都有哪些人物?②你能讲述《西游记》其中的一个故事吗?③评说你最喜欢的那个人物。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查找关于西游记的知识,上课时,由于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充分的资料,所以在回答问题时他们兴致非常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之后我再让他们回到课堂学习中,并找出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和重点句子加以理解,通过这次拓展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让他们了解了许多有关《西游记》的知识,而且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展现了他们的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借用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

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感情,首先要让学生动情、入情,让学生“乐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制作课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多媒体课件中优美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意境、情感与课文相通,能起到教育目的,达到寓教于乐效果。例如,在学习《生命最宝贵》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截取画面创设导入情境:一群斑羚被狩猎队追杀,逃到悬崖边,当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显得那么惊慌、无助,它们“胡乱窜跳”,一只老斑羚竟想奋力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在这个场景中斑羚对生的渴望表现的分外感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人意料,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斑羚求生的动画烙进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想象力比学到知识更重要,写好作文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一篇好的作品如果缺乏想象力,就没有生气。“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想象力也是如此,无论想象力如何荒诞离奇,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否则,想象力就像没有源头的水。比如课文中的唐吉坷德、阿Q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都是作者通过观察、体验总结出的。中学生受年龄、心理、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缺乏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写作教学中仅凭教师的几句引导便让学生写出一篇富有想象力的作文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让无声变有声,无形变有形,使抽象的物体变得具体生动,然后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帮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写作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比如,我给学生布置了以《20年后的学校》为题的写作任务,要求他们叙述20年后的变化,我口头给学生们说了几句,但这几句根本激不起学生们的想象力,后来我在网上找到几段视频,并配上解说让学生观看,他们在看的时候非常认真,虽然视频中播放的是现实生活中东西,但都是学生从未见到,所以他们感到很吃惊。结果这次作文课比较成功,有的学生写“教室里每个桌子上都有一个按钮,如果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就可以按那个按钮,视频上就有专家给我们解决,”还有的学生这样写“教室里没有黑板,在教室的前方有一块巨大的会滚动的屏幕,老师不用在上面写字,只要一讲课,屏幕就会自己转动,把老师所讲的展现出来。”所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训练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4

榆阳区余兴庄中学 程红卫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好这部分从浩瀚的古诗中精选出来的艺术瑰宝,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增强文化素养。但由于农村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单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领会诗歌本身的含义和韵味。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一、媒体设境,激趣引情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比较牵强。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古诗的意境,对诗的感悟自然不会十分到位。由此可见,学习古诗,关键在于再现、复原或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蒹葭》一课时,我先播放《在水一方》,学生都凝神静听,既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状态,也为学生理解这首先民诗歌歌打下基础。通过图画和视频来再现诗歌的意境。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词动人之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温庭筠的名句,他融自然景色、个人情感、生活哲理于一体,意境幽深,为历代所传唱。但学生不易理解,我就通过晚春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诗情画意之中,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课堂对这句词的赏析很到位。

二、采撷信息,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提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通过多媒体查询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并输入电脑里,需要有关信息资料的学生,只要鼠标点点按按,就可以按需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学生的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把他们定位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容易使学得好的学生吃不饱,学得差的学生不消化。利用多媒体网络贮备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能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随意调用资料,调节学习的速度,直到学会为止。如在教学古诗单个字的解释时,教师可将这个字设置为热区,除了呈现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外,还会打开相关的资料库,出现这个词的多种解释由学生选择。学生选对后,计算机屏幕会出现竖起的大拇指以示鼓励学生,学生做错了,屏幕上出现一只摆动的手,示意学生做错了,要加油再思考。读书方法不同的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先了解作者简介,再理解诗意;或先理解诗意,再查阅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进而更深刻地领会诗的意境;或先熟读全诗,再逐句理解诗的意思,碰到难题再查阅有关的资料等。这样,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其他古诗,或阅读有关古诗的其他资料。这样因材施教,有利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整合图像,扩写诗意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每一首传颂至今的古诗都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深蕴的思想,优美的韵味。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想象,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此时,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这是对诗文理解的升华,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前两行描绘出西湖夏季两种不同的景色:艳阳高照的西湖和山雾迷蒙的雨天西湖,后两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罢,这不同的景色犹如美女西施一样,浓妆淡抹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抒发了诗人深爱西湖美景的情感,表达诗人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教学一开始,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音乐,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词,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词。让学生在欣赏画面、音乐的同时感受到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了全文的意境之后,我再逐步将欣赏引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鉴赏诗词。接着,我便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找出重点词句。之后,我又鼓励学生边读边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发挥想象,在头脑中重建所体现的画面。因为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把文学符号转换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当然,在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之后,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有关画面,多媒体一出示画面,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触类旁通,他们不住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艳阳高照下,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确十分美丽,而山雾笼罩下的水雾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别有一翻风味,这样学生能进一步的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人那种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在结束全诗之前,我再一次地播放音乐配上画面,让全班齐读,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四、配置音乐,加深诵读

古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感情饱满。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诗歌是“感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而感受古诗情感美的前提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文。古诗有它不同于其它课文的诵读方法,自有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对古诗的多种赏读记忆方法。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计算辅助教学的一些软件,可以提供选择一些中国古典乐曲,如古筝中一些曲调舒缓委婉的音乐或扬琴中一些急骤慷慨的曲调,配上录入不同朗读风格的老师的朗读,并在屏幕画面上以醒目的颜色、线条和符号等变化,映衬出诗句的诵读节奏。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导读方法,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学生便能较好地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诵读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并把握吟诵的节奏,模仿那种字正腔圆的韵味,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并通过想象由这种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如此强烈的艺术氛围中,师生们或吟诵,或歌咏,能不有所感悟?能不有所记忆?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摘记: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重要资源,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沉淀而成。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阅读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强大功能,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求我们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视野的拓展,仅仅依靠学生手中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它迫切要求我们将眼光从几本教科书中解放出来,投向广泛的生活、投向网络、投向图书室。

一、利用图书馆来为课本、教学服务

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改革的新舞台。我的学生基础差,对他们不能运用普通中学的教法,要对他们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授课过程中曾充分利用起图书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解古文时,我没有一字一句作解释,也不过分强调词的用法,而是指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古文的韵味,领会作者的情感。我经常带学生去图书馆找有关诵读古文的音像资料,让他们沉浸在孙道临、乔榛等诵读大家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地朗读中,同学们有时也跟着朗读。慢慢地,同学们由不会读变成会读,而且读得较有节奏,有感情,从而也就喜欢上朗读了。这还要归功于学校,近年来一直坚持地经典诗词背诵。

再比如,教学鲁迅的作品《孔乙己》。当师生在课堂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以后,又走进了学校图书馆。从阅读鲁迅其他悲剧作品《祝福》等,到观看《孔乙己》影视片段,进而通过电子文本,阅读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悲剧,学生对鲁迅作品以及其悲剧文学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再回到课堂看这篇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经常到图书馆借一些切合教学实际的电影、电视片断播放,借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这样逐渐使学生对图书馆产生兴趣,培养了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图书馆为古文阅读适当的补充材料

文言文阅读无论是对提高民族自信心还是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了配合日常的阅读教学工作,我们学校图书馆提供了与课文相关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孟子》等一些励志的书籍,这些书籍是初中课本中大量文言作品的出处,阅读原本,可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同时,学校规定每天的第一节课、语文课、课间操,以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必须进行经典古诗文朗诵,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

我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经常组织开展“读书报告会”、“阅读辅导”、“演讲比赛”“征文” 等 活 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做出积极的贡献。尤其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通过举办各种阅读后动,目的是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三、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去寻找与课本有关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例如《黄河颂》一文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为依托,学生自发的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课的时候,小组间互相展示本小组搜集则资料,并且互相补充。这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良好读书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学语文阅读的引导,培养中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四、利用图书馆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进入七年级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刚刚有小学进入初中,他们的任务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善于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启发学生对学习心得进行归纳,这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进入八年级时,他们的阅读方法是浏览,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书中精髓。这时一般的要为他们选择一些中情节、重想象的作品,为了快点读完,自然而然的选择先易后难。因此,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信息的能力。

总之,阅读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有力手段;是丰富文化知识、扩大生活视野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最好办法;更是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图书馆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资料部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作者简介:我叫陈雅新,1999年6月专科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1999年8月至今工作于唐山市迁西县金长峪初级中学,2003年6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教学成绩优秀。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金长峪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 4

论 文

金 长 陈 雅

初 级 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大田湾小学杨红霞

[内容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环境,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效益、减轻负担、营造氛围、开发潜能、发展自我、开放思维、提高能力

小标题

一、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营造良好氛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研究应用策略,把准辅助时机,激发学生情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实践证明,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益。笔者在实践中感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主要可发挥以下作用:

1、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成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能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们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所具有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内驱动力,从而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根据学生常对新、奇、美的动画画面感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首先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三件圆形物体:圆桌面、钟表、车轮,让学生观察形状,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物体外形显示出来,抽出实物,得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接着为了学生明确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借助计算机技术在屏幕上出现:在一望无垠的草地上,一只小羊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树上,小羊围绕树木跑一周,小羊跑的轨迹,电脑用红色光圈闪烁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封闭的曲线——圆,通过以上两个过程的演示,使抽象、难懂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并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感兴趣。电教信息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而且有助于学生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如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依次出现四个动物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猜一猜排在第一排第一个动物图是什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2、仔细观察第二排和第一排四个动物排列变化规律你能说出第三排谁排第一?第四排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幅画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地重复出现,在数学王国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找规律。

3、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并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对知识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低年级学生对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教师能发挥幻灯、投影、录音、电脑等的作用,设计一些新颖题型,把练习的内容富于其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可达到减轻学生负担,丰富练习形式、内容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从而使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学生在课内完成了足够的练习,在课外就可轻松自由地玩耍,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认识了平面图形后,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现有的平面几何图形进行拼图游戏,看谁拼的图案又多又漂亮。首先,教师在计算机上示范,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一个图案(房子,如图),并把这个图案进行填空练习:它是由()个△,()个○,()个□拼成的。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在计算机上拼出各种图案并填空。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同学们拼出了一幅幅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并准确填写出它们是由几个什么图形拼出的。例:(车)(鱼)(松树)器人)等。孩子们边操作,边思考,觉得数字并不枯燥,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学生就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减轻了学生课后进行大量练习的负担。

4、营造良好氛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人是有理智的,也是有感情的。学习既有理智支配,也受情感、情绪的影响。人的心理作用既有意识的,还有无意识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保加利亚G·洛扎诺夫倡导的“暗示教学”认为:“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学习潜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做到数形结合,声情并茂,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既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学得轻松愉快。

如: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师可用软件设计出一个游戏情境:“六一”节学校举行游园活动,参加投圈比赛的同学很多,老师规定每人只许投9个,猜猜看,小刚投中了几个?没投中在地上的有几个,在空中转的圈子是否会投中,还有几个没有投出,这些能投中吗?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争论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教师将汇报情况逐一用电脑展示出来。由于插图形象、结论又是开放性,学生学得有兴趣,很快理解了9的组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维的、立体的、开放的思维能力和大胆猜测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为“生本”课堂的构建搭建了平台

就传统语文课堂而言,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加一个班级的学生,构成了数量固定的,师生关系也绝对的一个学习集体。他们的互动体现在固定场所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他们的互动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有限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深度融合的语文课堂里,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资源丰富包罗万象的真实世界中去查询、积累、质疑。以《背影》教学为例,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整合自己需要的关于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对文章形成整体感知。在文章的重点段落“浦口送别”部分,利用网络资源再现父子离别的场景、画面、话语,让特定环境下的亲情在那一瞬间定格。通过电子白板的展示功能对学生进行批注、质疑能力的培养。这样文章的主题、难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生本、师生、生生之间以“生”为中心的课堂也就凸显出来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网络打破了互动的时空局限, 时间上可以即时也可稍后,空间上近在眼前远在天涯也可以互动,对象上既可以是面向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面向社会。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是大容量、多元化的。

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无限可能

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教学手段,它首先是一个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它隐藏着无穷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校有意识地针对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和校园网集中一批网络资源通过给学生,留给学生丰富的搜寻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自由地在网络上寻找自己的学习资源。充分扩展的课堂,犹如蓝天,学生可以自由飞翔,可以超越自己,超越课本。网络的无限性和开放性保证了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自主学习体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不断革新。在《背影》教学前,我们的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自己收集、整理、筛选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自我解决字词。看电视散文《背影》,重点品味“月台买橘” 片段。达成学生自主学习文章的初步目的。这些丰富的资源只有在信息化时代才成为可能。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从而达到学习方式的革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

三、为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创造了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也指出: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而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再现文本情境,使课文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进入自主学习的喜人状态。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快进入文中意境,我在没上新课之前就播放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二胡曲子配画。当学生兴趣正浓,沉醉其中时,我突然中断音乐,然后问学生:“刚刚那段音乐怎样?想不想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曲名是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把你的答案告诉老师。”学生带着深厚的好奇心去读课文,立刻明白刚刚听的曲子是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时,再启发学生:读完课文,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立刻说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阿炳是怎样创作出这首曲子的?曲子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正是兴趣的激发引出了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求知的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有独特性,信息量大是其中重要的特性,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几个学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虎门硝烟》一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我为学生下列内容:当时的清朝腐败统治资料、介绍了林则徐的生平简介和主要历史功绩、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和《南京条约》……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应该了解也是非常感受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促进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学习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自主性阅读创造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学习具有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信息的组织超文本化和媒体化,信息传递及时性与信息资源开放性等特点。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颐和园有更多了解,预习时我要求学生上网查寻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上课时纷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位学生收集了有关颐和园的历史资料,了解了颐和园建成时间以及修建原因:原来是乾隆皇帝1750年为他的的母后祝寿把清漪园改建成了颐和园。另一位学生从网上查到许多书本上未列出来的景点,并下载了图片资料以及颐和园具体的游览路线……这样互动交流,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还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最终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再现文本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再巧妙地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富有个性的答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我恰当地利用文本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首先按正常思维去猜想,可怜的小羊自然是狼的美餐了。为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我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小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就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奇妙的想法一个接一个,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闪,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善良的小羊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智慧,去打败凶恶的狼。”……学生之所以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完全是因为他们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想象与小羊生存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仁厚里小学 郭英蕊

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单一的教学逐渐向多元化教学转变。这对教师的教学角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为学生学习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不再只关注课本知识,不再单纯地学习读写,不再一味地死记硬背。任何概念的解读都可以到网上查询,所以概念的讲解和术语的了解逐渐退出课堂的主要位置。与此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需要对学生搜索能力进行培养,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创设教学情境,去影响和改变学生情感的内容和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

我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课文所描述的事发生在1949年,那段历史背景离学生所处的时代有一定差距,为了让学生理解甚至进入当时“特定”的环境,上课我用多媒体播放了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盛况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特别是当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在今天成立了”时,主席台下人民群众欢呼、跳跃的场面此起彼伏,很好的起到了辅助作用,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 主人。

如在教学《鲸》一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从未见到过鲸,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鲸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图文结合,更好的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知道了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原来是鲸,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而这一课教师巧用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知识难点

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课文,我们既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画再现课文当时的情景。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五年级的课文,学生在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时,我为学生出示了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知道哪是“月”哪是“星”。在教学“毁灭”一段时,课文中只用一段话进行了描写,学生很难感受到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只有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才能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体会到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野蛮行为,使之突破这一难点。

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时,先让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片段,再指点学生体会“暖”实指心理暖,表达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则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由于年代久远,时空限制等,使得学生学习课文时,很难把握住作品的意境。利用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例如《詹天佑》一文在教学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准备了详实的关于詹 天佑的身世及工作情况,当时旧中国的内忧外患等资料,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使学生从心底深刻地感悟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像《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要求学生体会20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高科技知识,我课前上网查阅、搜集了大量有关科技发展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了一个资料库,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拓展了知识面,了解到了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从情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科学的教育,同时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五、应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感悟知识。

教师在教学归类识字课《比一比》时,设计了“一匹马和一群马”、“一只蜜蜂和一群蜜蜂”、“一只羊和一群羊”、“一支铅笔和一堆铅笔”、“一个西瓜和一堆西瓜”、“一棵白菜和一堆白菜”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知“群”是数量多,聚在一起的意思,多指有生命会动的物体;“堆”是指数量多,紧紧地叠在一起,多指无生命不会动的物体。这样学生理解“一群”、“一堆”就比较容易了。

六、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操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提示道理,拓展知识。同时,教师还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避免操作时的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从而赢得教学时间,使课堂练习和内容更为广泛,新知识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课业负担提供了保障。

自从多媒体进教室后,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在课堂中,教师应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提高。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低段语文教学中更放异彩,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回到家中只是完成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个体的针对性,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具有适应性,但是并不能满足全部的需求。而多媒体和互联网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接收知识的不足而有针对性地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来学习。这就是自主式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这种自主式学习很有可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不妨将自己的课件放于网上,提供给学生共享。学生在家就可以根据教师的课件内容找到自己课堂之上的薄弱点,进而借助互联网来查询弥补。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不仅培养了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如果教师有条件可以在网上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一定要肯定多于批评,要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式的学习之后,确实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如何使这些东西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之上利用多媒体解决重难点,尤其要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哪儿,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学习。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几个问题来让学生回答,效果更好。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可以及时迅速地拓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开始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不能忽视的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全方面素质。不过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任何教学工具都有它的使用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得到肯定,但是教师要从内心清楚其利其弊,扬长避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可以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直观演示看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能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一年级孩子好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游戏,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张家界之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张家界,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排版和粘贴,在电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其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 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继而提问“: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如何能尽快地找到答案? 当时就有学生建议: 能否组织我们上网收集资料? 此时,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网站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 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 文中所提到的闲书《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三侠五义》等书籍,学生不太了解,教学时, 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这些书籍的资料, 学生进入Internet,通过“ 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到这些书籍,从而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网上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轻松易懂, 学生的自学所得大大胜过于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 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鲸”的录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进行汇报。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 教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专题栏目, 把网上有关鲸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在于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所以使用的教师越来越多,语文教师也不例外。把多媒体、电子白板、一体机等现代的教学辅助设备搬进课堂,可以使抽象概念变得形象,枯燥知识变得生动,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方面产生审美愉悦,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的目的,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毋庸置疑,多媒体课件中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满堂课的图像、声音的刺激,学生也会产生疲倦和厌烦。这样过多的、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不仅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扭曲了教师教学风格,束缚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施展。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

(一)认真研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主动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和课件;而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带着知识和课件走向学生。因此,我们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前,首先要从思想到行动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那样会严重制约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我们要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重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实践感悟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二)再认识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它是教学形式,不是教学内容;它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语文教学本身。但是由于许多教师认识错位,备课时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设计出赏心悦目的课件上,甚至还把一些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东西设置上去,例如有好多教师在幻灯片的左上角或右下角设置一个会动的画面。表面看来,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热闹活泼,但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思维,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主题,偏离了语文课教学的本位。因此,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必须在“辅助教学”上下功夫。从目标着手,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适量地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影响的视频、音频材料辅助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升华学生思想情感等目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科学使用多媒体课件

(一)准确定位多媒体课件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件为辅助的思想,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出现学生对所学内容注意力难以集中,所提问题难以理解,所教难点难以突破时,才可以根据需要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并恰到好处地打出。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语言、板书、表情等。

(二)巧妙整合,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说到底,我们教授语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一切的多媒体课件使用都要服务于这一目的。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充分融合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悟导思的优势,利用它切实指导学生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的优势,而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融合了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音频的播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语感训练环境;视频的播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情感、展示语言的舞台;最后让学生欣赏完配乐朗读后进行精彩语段赏析,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描述功能的理解和运用,最终达到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充当题板,增大课堂容量

语文课特别是复习课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已学知识,训练解题能力。但是众多的试题在小黑板上很难全部抄下,而且不易随时变换修改;另外,学生对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工具不感兴趣。最佳的办法就是用幻灯片充当小黑板,把要练习的试题制作成幻灯片,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字号、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动画、音效、辅助插图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解答试题。如,教师可以把这一单元中每首诗词的文学常识、提示性默写、诗句内容理解和拓展延伸设计为四个部分,而后把题干和答案分别设计为两种以上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的动态或静态文字,再用动态标注的形式进行旁批解说,还可以在诗句内容理解中连接图片资料。这样,不但可以为教师上课节省出大量的抄题时间,而且还能够把静态的字体转化为动态,增加试题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复习旧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旧知的数量,以期达到使学生尽可以多地快速、深刻、牢固掌握旧知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不能片面夸大其优点,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其缺点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课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服务教学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更为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育,让我们的课堂更具语文味,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上一篇:孙园镇2011年法治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特种设备安全入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