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培训听课感受

2024-05-03

语文教材培训听课感受(通用12篇)

语文教材培训听课感受 篇1

听课感受

二0一0年十月十三日,区师训中心的领导和老师组织我们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人选(小学语文班)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市中山街小学一同观摩了两节二年级的写话课,课后师训中心的田老师和我们交流了《读万卷书—习作自阅读始》,以及彭老师对二年级语文教材进行剖析——主题为《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交流。

在培训会上,为我们献课的两位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女教师:一位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一堂看图写话课——《观猴子》,另一位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一堂不一样的写话课——《学写日记》。

在《观猴子》这节课上,老师做足了功夫。首先,老师展现给孩子们的就是一幅《猴子戏耍》图,图上还有老师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孩子。接着,献课老师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例: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这些猴子都在干些什么呢?(生抓住个别猴子的动作进行口述,师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上有误的地方)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所看到的猴子在假山上面所做的一些有趣的事情,那你们想一想,那些假山后面的猴子又在干嘛呢?(师在这儿就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最后,经过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交流,得出排比句式(小猴子的样子真有趣,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这时,老师再要求学生流利的把刚才的说的内容以固定的句式说一说,这样一来又训练了孩子们的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两位献课老师贯穿始终的都是不吝啬表扬和鼓励,并且给孩子在同学们面前展现自己成就的机会(老师要求同学们来评一评、议一议拿上展示台的作品),这又教给了孩子们鉴赏作文的能力。但在这个环节中,《看图写话》的老师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读学生拿到展示台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本人读,而不采用全班齐读的方式。教学写日记的那位老师利用展示台时就做得比较恰当。

田老师和我们交流的《读万卷书—习作自阅读始》,使我深受感动。田老师的做法,我想不只是适合老师,同样也适合每一位家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紧密家校联系,一同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李端镇中心校沉香小学 郑伪兵

语文教材培训听课感受 篇2

一、让感受从预习出发

学生在阅读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背景对作品做出不同的解读,其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理解作家的意识,而且可以根据文本和自己的意识投射建构新的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的读者与同一作品对话,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与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就是其作为读者去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摒弃“本文至上”的观念与教师过多的干涉,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而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是在课堂之前的预习活动中,这一阶段又是学生产生真实的、自我的、非他的感受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我们班级的预习作业里,我更在意孩子真实感受的呈现。一般情况下,我都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留下一项叫做“我的发现”,并且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去发现文本中的感动之处、新奇之处。自从这项作业开展以来,大多数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初读感受准确地写下来,这也为我在课堂上处理文本指明了方向。

二、让感受在课内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指明了阅读教学中感受文本的重要性。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呢?

1. 精设导语,让学生感受愉悦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愉悦之美。

导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活动。

2. 指导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三分文章七分读”,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崔峦先生曾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读既是促进学生感受内化的途径,又是学生感受外化表达的载体,是学生亲近文本、接触语言的最好方式。通过读,变文本的“此情此景”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或喜、或忧、或伤、或愤……从而获得智慧启迪,产生促进自己发展的力量。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 放飞想象,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要领会意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自己的想象,才能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其实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三、让感受于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整体优化语文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同样,课外的延伸阅读和文本感受更能使学生获得认同感,从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文本,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者应当让学生在点滴感受中静享语文韵味。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人文性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学生的内心感受谈起,揭示人文性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具体阐述学生在预习、课内、课外关注自己内心感受的途径以及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情感感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银华.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学科研论坛.2006年第二期

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语文魅力 篇3

【关键词】吃透教材;魅力;拓展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新教材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更注意个性化阅读及审美体验、性情陶冶和心灵涵养。教师不能把教材视为时政或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应立足教材、善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王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教师应重视教材,吃透教材

文本(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重视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达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方能起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因此,教师务必加强自身建设,练好内功,进而吃透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的信息、填补教材的空白,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为打造魅力语文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教材精选的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字字珠玑。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情感不是技术性的操练或干巴巴的语法分析就能形成的,必须重感悟,重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艺术内涵,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当作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说数》(必修3)一文时,我们应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字,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趣味盎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更是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过程可进一步让学生模仿文本写“说零”、“说美”等一类的小诗或文章,引导学生明确这就是文字的底蕴。教师应引领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河流之中,去体会仓颉造字时象形会意的玄妙。从“推敲”的典故,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在同方块字的“耳鬓厮磨”中,咀嚼出汉语言独特的韵味。

三、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生活

书本是生活的记录,语文更是连接着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而语文也处处是生活。读书应是对特定生活的体验、积累过程,因为人世沧桑、生活变迁,通过读书,能看到社会发展的足迹、感悟人情百态。新教材已将其触觉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粤教版从必修1至必修5的第一单元依次为“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认识自我”中编者针对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编排了《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等三篇砺志的文章,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和应对各种挑战。“体验情感”通过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珍惜情感。“感悟自然”则在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关注社会”通过贴近、关注社会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走近经济”更是紧贴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是生活的必需,学会理财,诚实守信,培养经济道德……

如果能让学生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真正认识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衣食住行一样须臾不可或缺,那么学生自然会用心去学习语文、感悟语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教材去解读生活。

四、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纷繁复杂的人生

语文教学应挖掘教材选文中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使学生直面纷繁复杂的人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1.复杂的人性。过去我们评价教材的内容,古代、外国的总少不了“揭露”、“局限性”,当代的只有“歌颂”。实际上,“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对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不屑一顾,对出乎意料的见解轻率否定,就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抹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课文中的人物评价应允许见仁见智,使学生明确人性复杂的一面。“复杂”包括两点:一是多样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追求理想之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博爱之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愁思之美……二是矛盾性。周朴园固然自私、刻毒,但他对鲁侍萍难道就没有忏悔的一面吗?同样,阿Q有愚昧、自私、麻木、狡诈的劣根性,但也有善良、天真、勤劳等闪光点……

2.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雅致。我们提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但现实中的竞争同样会带来人生的困惑。假如学生能从教材的文本中获得认识,那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文本中描写的关于人的一系列问题,把对教材的处理变成品格激励的最佳契机。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熏陶。同是怀才不遇,屈原坚守节操,“固将愁苦而终穷”;陆游则寄情于梅,“一任群芳妒”、“只有香如故”;而辛弃疾却壮心未已,感慨“廉颇老矣”。总之,“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猛志固常在”的激愤,“穷年忧黎元”的沉郁……对不同的人生态度的认同,肯定会加深学生的感悟,形成健康的心理。

3.思维方式。古今中外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向。如果忽视了思维的过程,只看到观点、结论,肯定不利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譬如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钱》(必修5)一文,可以从钱对社会的影响入手,引向较为敏感的话题——对金钱的态度,“君子固穷”、“钱乃身外之物”是传统的说法,“金钱万能”被斥之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因为钱而造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象。因此教学中要正确引导,既要看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老葛朗台哲学的产生过程,也要看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存在的合理性,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避免‘钱灾’洪水来袭”。语文教学要重视教材中对不同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

五、立足教材,拓展外延

语文大师叶圣陶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理想的教学是把教材作为学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要求教师既要立足教材,以“本”为本,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打开封闭的语文教学之门,拓展教材的外延,给学生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1.教师应由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如在学习钱钟书的《窗》、莫利的《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一枝一叶一世界”,然后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无论是国家大事,个人生活,还是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斐然成篇。

2.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发掘资源,自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把对课本中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广告词、牌匾、楹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将之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

金水区小学语文观摩课听课感受 篇4

5月18日我在纬三路小学听了六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数于洁老师讲的《小露珠》。课堂上于老师带着孩子进入了审美的天地!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感知美、感受美、为美感动,并进入了审美佳境。本文对小露珠的美极尽描述,“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光彩熠熠”“美丽的珠宝”写出了小露珠的美,“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爬着,滚着,笑着”“笑盈盈”等词表现了小露珠的可爱,在感知这些语句的时候,于老师采用了各种方式,逐层递进的指导学生朗读。在训练学生用“越来越”说话时,于老师巧妙地用越来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不仅起到了指导朗读的作用,还给学生做了示范。孩子们在紧接着的造句训练中就能迅速掌握了“越来越”的使用方法。

于老师通过课件展示闪亮的、透明的、圆润的小露珠,感受了小露珠的美,于老师自己化身为美丽的小露珠,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动物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对小露珠的喜爱,带上自己的感受来赞美老师这颗小露珠。孩子们在于老师营造的氛围中,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表演边读,学生的心怎能不充满对小露珠、对大自然的喜爱呢?

我对邵玉磊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一课的课文并不熟悉,也从来没有教过四年级的课文。但我惊叹于孩子们精彩的朗读,深刻的体会,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听课期间,我几度被学生的富有气势的朗读震惊,被他们精彩的回答所吸引,都忘了写听课记录。

这样出色的朗读和思考,是经过怎样的引导和训练才培养起来的呢?我也不由得佩服邵老师,有机会希望她能给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语文影子培训心得感受 篇5

经过培训学习,我更坚定了“教书育人”的思想,逐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去完善自己。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这是我的教育观和思想观。我不会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逍遥懈怠思想,有的就是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二)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爱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他们给予各方面的关注,从心灵上、思想上、身体上、学习上去关心、热爱、帮助,把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

通过跟班实践,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所有学生。

语文新编教材培训心得 篇6

作为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部编语文新教材网络培训,通过这次新教材的学习培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收获不小,特别是网上学习培训这个平台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学习讨论的空间,此次培训我受益匪浅,简谈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以与思考特别是网上交流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策略的指导,从不同层次不同,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拓了视野。

专家讲座时,让我把握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有了提升。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训练点把握不准,致使有的课堂还教学环节不全,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感情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解密联系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能够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

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心得 篇7

话说邓老师的这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落叶为切入点,通过师生的交流,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寄予“景”,这与陈老师的《走进儿童诗》悄然吻合,邓老师的那节古诗词教学更加应证了:国学中古诗词自古就擅长寓情于景,直抒胸意,因而唐诗宋词才得以渊远流长。

堂堂课精彩纷呈。《奇思妙想》课堂设计以分组填词游戏创设情境,孩子们在各种个体思维下出现的互不相干的词语,经任意组合,形成了妙趣横生的有趣句子,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因而一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从孩子们稚嫩的语言表达中飘逸而出,课堂彰显出灵性与精湛。陈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教《走进儿童诗》,语言之凝炼,用词之精辟,尽显了她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功底,她从牵手到放手,再到创作,孩子们在她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逐步推进,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充满诗一般的灵性,诗歌这一文学形式会让孩子们感动其中,兴奋其中。教学中师生的语言美,意境美,就连板书设计都是那么漂亮,课堂处处彰显“精美”二字。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篇8

——老湖镇中心小学 侯庆荣

10月21——22日我参加了三年级语文教材培训,通过听课、评课、聆听专家报告,深刻地体会到本次培训培训模式的新颖,交流互动频繁,反馈及时,体验深刻,成效显著。通过学习,听专家们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

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从四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教学要做到回归本位,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要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观——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和谐。

有的学者指出,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成为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

(2)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要做到:树立并体现“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使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应是全程参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向的调整、教学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形式主义的肤浅的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力求做到: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 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3)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

实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将学生的语文实践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2.阅读观——从“还原”到“建构”。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读者,对于他们,阅读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阅读,解释本文话语的结构方式,从词到句到篇章,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于恰当的解释。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要透过语言的结构方式探求本文的话语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过程观——从“传话”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其主要形式是“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主要形式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彼此接纳与分享,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4.方式观——从“肢解分析”到“整体感悟”、从“理性分析”到“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将完整的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若干字、词、句、段的意思以应付考试而外,对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和感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和感悟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美妙的语言文字。有的课文可以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等等。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9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一: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我于3月6日参加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培训中,指导老师认真耐心地讲解、分析教材,谈了看法、说了感受,交流了教法等等,他们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以丰富的知识内涵对语文教材进行精辟的阐述。

三年级属中年级段,其架构主要有四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整套教材的结构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

上午,我们认真倾听了马爱萍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教材的1-4单元的教学意见:其中她重点指出了阅读教学四个重点学习项目: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陈萍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教材的5-8单元的教学意见,她带领老师们一课课的进行了教材的分析,及每课的教学建议。

下午,张丽华老师围绕“练习”和“习作”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张老师从习作的内容、指导等方面做了指导,并举了生动的事例,让老师们明确了习作教学的方向。

一天的教材培训,时间虽短,但从三位老师的详实指导中,我对本册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标为准绳,以课本为依据,以课堂为阵地,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中,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二: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955字)

2010年7月15日我们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了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三: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826字)

2013年3月1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由区教研中心举办的一、二年级语文教材培训。虽然只有半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了曹龙老师、巩晓君老师对新教材的分析及具体指导,自己对新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曹龙老师、巩晓君老师从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巩晓君老师讲到: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曹龙老师指出: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生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会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把本期工作开展得更好。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四: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学习心得>>(851字)

2014年2月19日,我参加了兰山区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了王艳芝主任对教材的分析及具体的指导,自己才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王主任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结合实际,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提高。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五: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686字)

7月1922日我又参加了三、四年级教材培训,通过教材解读、观看视频,看每日简报,以及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探讨,老师们谈看法、说感受,交流心得和体会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本次培训发言者的卓越,培训模式的新颖,交流互动频繁,跟踪反馈及时,体验深刻,成效显著,通过学习,听专家们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

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篇10

今天,我参加了小学语文教材培训,通过听贾敏老师对这次培训的学习,给我们做了,深刻的讲解,成效显著。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

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从四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教学要做到回归本位,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要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观——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和谐。

有的学者指出,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成为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

(2)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要做到:树立并体现“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使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应是全程参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向的调整、教学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形式主义的肤浅的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力求做到: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 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

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3)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实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将学生的语文实践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2.阅读观——从“还原”到“建构”。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读者,对于他们,阅读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阅读,解释本文话语的结构方式,从词到句到篇章,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于恰当的解释。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要透过语言的结构方式探求本文的话语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过程观——从“传话”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其主要形式是“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对话过程,其主要形式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彼此接纳与分享,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4.方式观——从“肢解分析”到“整体感悟”、从“理性分析”到“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将完整的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若干字、词、句、段的意思以应付考试而外,对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和感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和感悟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美妙的语言文字。有的课文可以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等等。

听课感受 篇11

4月28日星期三,沈二小四楼的大礼堂里,普陀区2010“潮涌普陀”音乐教学高端研修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次活动分上午教学观摩和下午的理论讲座两大部分。

上午,三位出色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教学过程,也展示了她们在音乐课堂的个人魅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课,沈二小刘春燕老师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这是一位本色出位的教师,个性张扬的她穿着藏族服饰就来上课了,一看就知道她今天上课的主题就是藏族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内容本来只是四个乐句的一首儿歌,刘老师却把它变成了三段式二声部,增加的教学难度、丰满了教学内容,把这盘简单的“家常菜”做足了料,变成了“美味大餐”,从一开始的感受、学习藏族舞蹈,到扩展二声部教学,到“载歌载舞,最后拓展以赞美自己家乡编创歌词,始终围绕这首歌曲的主旋律,却一点不让人感到枯燥腻烦,看得出刘老师的备课是充分搜索资料,所以这是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二次课程”。

数学听课感受反馈 篇12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方春霞老师讲《吨》用课件出示大米一点一点的变多,然后让学生实际的去抬一抬,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上一篇:恐怖小故事简短的下一篇:机关党建2014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