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

2024-04-16

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精选5篇)

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居、草”等12个生字,会写“飞、少”等6个生字。学习新偏旁“忄”。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识记本课生字,了解古诗大意。[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1.同学们,你们觉得春天是什么样的呢?(生自由回答)你们喜欢春天吗?(生齐答:喜欢)2.古代的人啊,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学习《村居》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村居》。2.齐读课题,认读“居”。理解“村居”。(村,是农村;居,是居住。)

3.看图,图中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景物。(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5.诗中是怎样写景物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6.小朋友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将这幅画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读通诗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2.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识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3.检查指导读古诗,指导读通顺、流畅。

(三)抓住重点,理解字词。

1.自主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是什么意思,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先做上记号。1.读一读,连一连。草yān 烟ɡuī 归cǎo 纸jū 居zhǐ

2.比一比,再组词。早()草()字()学()

3.《村居》一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2.小组讨论不懂的字词。拂(fú):轻轻地擦过。醉(zuì):课文指杨柳像喝醉了一样,在春风中摇摆。趁(chèn):借着。纸鸢(zhǐ yuān):风筝。

(四)概括大意。

二月,青青的小草茁壮成长,可爱的黄莺飞来飞去。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摇荡着。儿童放学回来,趁着时间还早,赶紧借着东风放飞风筝。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忙、学”。忙:笔顺是。

学:上部是“”不要写成“”。笔顺为。4.我会查字典。“忙”读音是(),第一笔是(),共()画。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齐背《村居》。2.指名背诵,概括大意。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准、读通。

师:有哪些同学之前已经会背这首诗了?(请会背的学生背一背)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很多学生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理解诗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认真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字音都读准。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3.认记生字。(指名读准生字——交流识记的方法——组词,猜字义)4.指名朗读。教师适当地给予朗读停顿指导。

(二)理解感悟。引入: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小朋友们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看看课文的插图,你能读懂哪一句或哪一个词? 学生自学反馈。(学生可能会说到的知识点,教师要有所预设。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随机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1.读读第一句。(也可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指导读好这一句。2.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儿、风雨、花儿)3.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4.诗中所描写的花儿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通过图画帮助理解。)

(三)总结大意。

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雨吹打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5.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序号)

(1)处处闻啼鸟()①嗅到。②听到。(2)春眠不觉晓()①天刚亮。②分晓。

6.《春晓》一诗中描写了春天的、、、等景物。

7.根据意思写诗句。

昨天夜里传来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儿不知道又落了多少。

三、指导写字

书写生字“多、少”。

多:上下结构,两个“夕”上下叠放。少:独体字。“丨”在竖中线上,右点略高。8.描一描,写一写。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听写字词,背诵两首古诗。

2.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背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回到学校读给同学们听。3.鼓励学生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板书]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 篇2

1.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北美13州召开了制宪会议, 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 以实现公共权力的平衡。这部宪法虽然也有局限, 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 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3. 学情及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 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挺感兴趣。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 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 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以突出重点, 达到以点代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 应充分结合现实, 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并引导他们将之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比较, 将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置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材料,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 认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角色扮演及绘画结构示意图, 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体现的原则, 以激发学生的个性, 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从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的政治智慧。

(3) 通过提供材料评价1787年宪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列表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民主制度发展的共性与多元性,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5) 通过提供华盛顿的相关材料, 使学生感悟其人格魅力, 及其为民主发展贡献毕生心血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

5. 教学重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6. 教学难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

(3) 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7. 教学方法:

讲解, 讨论, 探究, 互动。

二、课堂系统

1.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教师: (多媒体播放美国国歌且提供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图片。) 从图片中你能读出怎样的信息?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过渡:两党制、总统制、联邦制等相关民主制度, 这些制度是如何确立的?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隧道去寻找其历史源流!

(1)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新课教授:问题探究。

【探究1】在独立之初, 美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资料回放”及“教材引言”, 并思考华盛顿为什么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1787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 (1) 政治:松散联盟 (邦联) ; (2) 经济:国内:互设关卡;国际:没有统一关税。

2.1787年宪法颁布的可能性: (1) 已经独立; (2) 启蒙思想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学会发挥想象、深入历史思考问题。

教师: (过渡)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 后是有人早退, 最后又有3人拒绝签字, 罗德岛则始终不肯派代表参加。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 许多人最初的意见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 当时已经80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 专门请了个牧师, 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 企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会议开了近4个月, 最终才形成了1787年的宪法草案。那么, 他们究竟围绕哪些问题展开激励的争论, 并最终达成妥协呢?

【探究2】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教师: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条:第一款: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 全属合众国的国会……第十款:未经国会同意, ……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 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 除非实际遭受入侵, 或者遇到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形时, 不得从事战争。

第四条:第三款:国会有权处置合众国之属地及其它产业, 并制定有关这些属地及产业的一切必要的法规和章则。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 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 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美国《1787年宪法》

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 (归纳点评) 联邦拥有立法、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 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征税和外贸等。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美国通过确立联邦制,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 有一定的自治权, 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多媒体显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联邦制度)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体会集权与分权思想。

【探究3】: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角色任务。

学生:角色扮演 (总统、议长、法官) ,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结构示意图。

教师:演示三权分立图。

教师:巩固练习:面对金融危机, 奥巴马政府将如何通过救市方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及动手能力, 能自己表演及与他人合作, 感悟“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智慧。

【探究4】如何处理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1) 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参议员每州两名。 (2) 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协调各方、利益均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体会协调各方、利益均衡思想。

【探究5】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教师: (多媒体显示表格)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教师:归纳点评: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两国的这段历史, 我们应当认识到, 各国的国情固然不同, 具体的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及方案也有差异, 但它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更有相通与相同之处,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理应有普世的民主政治基本准则:如政府应当民有、民治、民享;如国家的权力应当分立并实现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之能在全球视野看待问题, 并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探究6】谈谈你对1787年宪法的看法。

教师:请学生阅读第42页“历史纵横”, 且问:如何理解英国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为什么恩格斯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 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进步性: (1) 它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2) 它 (确立了联邦制) 强调加强国家权力, 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 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防止独裁统治出现,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 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 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 有利于州域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4) 西欧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结合, 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 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局限性: (1) 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 反映人民权益的法案是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

教师:演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大选图片, 然后提问:以奴隶制的解决为例, 美国人民为什么没有在当时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 (1) 这既是由当时的具体形势决定的, 也是由新生的美国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决定的。要实现废奴, 仅凭“正义之剑”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 建国之父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将一个随时可能瓦解的邦联改造成为一个民主宪政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联邦。因此, 需要维持一个强大的政权, 而不是将各类矛盾激化。 (2)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 也是一个注定要付出代价的过程。政治文明 (制度文明) 的建设也是如此, 不可能一步到位,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及修订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3)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从无到有就是一个进步, 然后通过渐进式改良将它变得更好。审视“美国经验”, 其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 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发展、变得更好的过程。其中宪法至上的法政文明建设是关键之一。正因为如此, 有学者认为: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 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 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

设计意图:学生能多角度、辩证、发展地评价1787年宪法, 感悟民主制度的时代性及发展性, 树立现代化的世界意识。

3. 课堂总结:

理清线索。师生共同演示板书: (1) 探源1787年宪法; (2) 探微1787年宪法; (3) 反思1787年宪法。

4. 巩固知识:课堂练习。

高考母题精析: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华盛顿, 异人也。 (1) 起事勇于胜广, 割据雄于曹刘, 既已提三尺剑, 开疆万里, (2) 乃不僭位号, 不传子孙, 而创为推举之法, (3) 几于天下为公,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4) 其治国崇让善俗, 不尚武功, 亦迥于诸国异。……米利坚, 合众国以为国, 幅员万里, (5) 不设王侯之号, 不循世及之规, 公器付之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 一何奇也!”

本材料画线的5部分, 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学生:思考作答。

三、课后系统

教师: (布置任务) 请学生课后阅读华盛顿传记并谈谈感想。

【教学点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1. 新的教材观。

本课教材共有三目:“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材观和知识观下, 这三目内容是都要进行学习的,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材是学材”, 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 因此, 选择哪些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是本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时, 能够扣住本课的核心知识, 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核心内容组织教学, 删繁就简, 突出了重点, 很好地解决了新教材知识内容较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的矛盾。

2. 新的学生观。

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这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重要一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比较的有效教学策略。为此, 本课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一是以“宪法如何协调各方面关系”等三个问题为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二是以“角色扮演”为情境, 运用所学知识对议会、总统、法院的权力进行表演, 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加深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理解;三是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材料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为情境, 让学生谈谈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使他们在合作中加深理解, 受到教育。

3. 新的史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美国1787年宪法及民主制度的评价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本课用文明史观及现代史观审视了1787年宪法, 使学生感受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和人类的创造活力。本课用全球化史观看待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民主化是历史潮流, 也使他们明白了民主政治的多样性。

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 篇3

【教材分析】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绿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教学反思】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不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悟语言,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去创造图画。

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 篇4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检查反馈。

(1)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潋滟liànyàn亦yì宜yí)(2)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3)齐读。

3、古诗方法渗透。

(1)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2)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2)你从诗句中哪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①引入诗歌《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朋友。无穷:望不到边。别样:特别的。

A、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在六月,诗人杨万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样 的。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B、谁来说说读过古诗,你读懂了西湖在晴天丽日下又有怎样特别的景致?(荷叶在阳光下更加绿,荷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更红了。)

C、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2、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清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预设:朋友:苏兄啊!这晴天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真是美丽啊!苏轼:是啊,这雨天的西湖山水朦胧,也是别有一番奇妙之处啊!

朗读:让我们像老朋友聊天似的说说这变化万千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我们沉醉在这变幻的美景中,闭上眼赞美一下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①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②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 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5)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早发白帝城》,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内容。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吗?你能背诵吗? 请同学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二 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2.齐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释题。边播放《早发白帝城》的课件,老师边解释: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三峡的景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吧!三 指导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生字在古诗中的意思。2.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3.读古诗。注意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4.根据注释,再查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5.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与同学讨论。四 分小组合作学习

1.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学听。2.借助插图,探究诗意。3.组内解疑。五 汇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

古诗shī

白帝dì城

两岸àn

辞cí

啼tí

2.认读多音字。

注:“朝(zhāo)阳”指刚升起的太阳,与 “朝(cháo)阳”不同。“朝(cháo)阳”指向着太阳,一般指朝南。

3.请同学朗读诗句。4.理解诗句的意思。

(1)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什么?(早晨离开了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日就可以回来。)(2)李白在路途中有哪些见闻? ①指名说后两句诗。

②出示课件(与诗句相关的画面)。③请同学说说看了画面的感受。

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声。由于小船飞速前进,这一处的叫声还没停,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猴的叫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很快。在这两句诗里,诗人用“啼不住”说明船快。

④船真的像诗中描绘的那么快吗?(不是,是诗人感觉船走得快。)六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同学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一定感觉到李白是一个豪放、喜欢自由的诗人。可是,在公元759年春天,李白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夜郎一带山穷水恶,生存下去十分困难,悲愤的诗人内心备受煎熬。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不由得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七 领悟诗情,细细品读

1.诗人飞快地掉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2.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怪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 3.读读诗句,体会一下。

4.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1)你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说理由。(2)请学生谈体会。

学生甲: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赦免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云霞笼罩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学生乙:猿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的,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啼叫像是在为他欢呼。学生丙: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欢畅。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3)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进行评议。(4)配乐,全体背诵。八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无比欢乐之情。这首诗情景交融,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第二课时

一 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绝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

2.释题。(绝句:我国格律诗体裁之一,每首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二 借助字典,自学字词

1.认读生字、新词。绝jué句 鸣mínɡ 翠cuì柳 窗chuānɡ 含hán 西岭lǐnɡ 泊bó 东吴wú 万里船chuán

2.分析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绝 鸣 岭 泊 船

上下结构的字:翠 窗 含 吴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指导: “翠”,上下结构,注意把字的间架结构写匀称。“含”,上下结构,上面是“今”不要写成“令”。

4.认读多音字。

三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要读正确,读流利。2.逐句理解。

(1)两个黄鹂鸣翠柳

①“鸣翠柳”是什么意思?(鸣:鸣叫。翠柳:翠绿的柳树。)②投影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放鸟鸣的录音。

③看图说说诗句的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①齐读这句诗。

②理解词语。(上:飞上。青天:蓝天。)③说说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情景。

④边看图边说这句诗的意思。(一行白鹭飞上辽阔的蓝天。)

(3)窗含西岭千秋雪

① 读读这句诗。②理解词语。

含:窗户对着西边的山岭,就像把远山装在窗框里一样。千秋雪:指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从窗口望去,远处西边山岭上还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① 请同学朗读这句诗。② ②门外有什么?投影出示插图。观察图后请同学回答。

③“泊”是什么意思?“东吴”呢?(泊:停靠。东吴:指长江下游,今江苏一带。)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门外停泊着万里之外东吴来的航船。)四 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你喜欢哪一句?读一读,说说理由。2.指名读,进行评议。3.配乐,全体背诵。五 总结

上一篇:规划管理论文下一篇:种植基地安全保卫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