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2024-04-1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用8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篇1

三围绕:一是围绕产业开展培育。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质蔬菜、特色林果、设施养殖三大优势产业作为培育范围,确定培育专业,实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围绕标准开展认定。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的原则,依据认定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认定条件、标准,通过“发布公告、个人申请、村组推荐、乡镇审核、市级认定”的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培育对象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颁发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建立了认定学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围绕政策开展帮扶。依据激励扶持政策,按照“一免、五优先、一补助”(全程免费培训、优先提供技术服务、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优先享受政府农业补贴、优先信贷支持、三品一标认定补助)要求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政策扶持,增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活力。

五精选:一是选准培育对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围绕特色产业需求,严格按照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要求,从业两年以上,生产经营效益比较突出的农业从业者,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认定目标候选人。分产业、分类型遴选培训对象,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种养规模、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农民作为培育对象,建立了培育学员后备库,全市筛选出具有职业农民特征的从业者3000多人,经过自愿报名、乡村推荐、市上择优选拔,遴选确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农民作为培育对象人选,建立了培育学员库,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足够的生员。二是精选培训教师。坚持培训突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原则,根据培训规范和岗位需求,聘请了19名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训教师,建立了培育师资库,制作了多媒体培训课件,根据培训的不同产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承担相应培训任务;还邀请省内外技术专家来敦授课,提升培育实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培训质量。三是精选培训教材。培训改变过去重数量、轻质量的普惠式培训,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培育对象,精选征订了中央农广校适合培育专业的《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统编教材10余种;统一编写了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敦煌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教材,编辑制作了《敦煌市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实践教学片》光盘,免费发放给参训农民,提高了培训效果。四是精选培训时间。采取“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培训模式,根据农时季节安排课程,模块式教学,分段式学习,有效地避开生产与教学、农忙与教学的矛盾,做到了理论讲座在农闲季节开展,实习实践同生产紧密结合。五是精选实训基地。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平台,立足特色产业优势,精选建立了七里镇休闲观光产业园、莫高镇高效节水产业园、郭家堡乡设施养殖产业园等6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结合:根据农业部“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模式要求,结合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农民实际需求,将“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田间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利用“固定课堂”进行集中理论授课,系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计算机操作知识、农业标准化技术,采用幻灯片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及时记录职业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二是依托农业企业、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建立“田间课堂”,围绕关键技术因人施教,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员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培育对象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组织专家以“空中课堂”形式开展在线教学,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实现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四是通过“流动课堂”对职业农民进行帮扶指导和后续跟踪服务。建立多部门的参与协作机制,充分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信通” “智农通”服务平台、“微信群”,采取“实地走访、电话回访、微信群交流、发送短信”等形式,组织技术人员分区域、分产业、分层次开展“一帮一或一帮多”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专业见识、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三注重:一是注重培育宣传。采取“科技直通车、走访农户、建立宣传标牌、印发资料”等形式开展宣传,并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短信等媒体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内容,编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手册,在敦煌农业信息网增设了新型农民培育专栏,利用手机短信、为农服务栏目开展专题宣传,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相册和宣传纸杯,提高了宣传的效果和针对性,从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培训氛围。二是注重教学管理。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的办班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操作性强的培育计划,分类型,按产业、工种和岗位进行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在制度管理上,健全完善了《教师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班级管理,建立指导员制度,做到一班一案;组织学员全流程、全课时参加培训,做到学员、时间、地点、内容、课时、师资“六落实”。三是注重档案整理。根据项目建设的要求,固定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管理,设立专门档案室和档案柜,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建档,收集整理培训方案、教学计划、考试试卷、考试成绩、管理制度等内容,还注意收集了教学讲义、学员学习资料、照片、典型材料等资料,建立了真实完整、建档规范、装订结实、直觉美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档案资料。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篇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部分农产品供不应求,保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任重而道远。201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技能、身心等综合素质较低。这一现状发人深思:将来谁来种田?谁来发展现代农业?粮食安全又何以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正是中央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之一。

2 农业现代化视角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现状

这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既是推动者又是获益者,因此,农业劳动力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1 我国农业劳动力规模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动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人数变化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1978年以前: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农村人口激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迅速增长,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极少且数量相当。

1978~1991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平稳增长,第二产业人口在这个时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1992~2002年间:1995年前后,第二产业就业情况开始落后第三产业。虽然后来第一产业有所回升,但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减少的。

2002年至今:从2002年开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直线下滑,而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迅速增长。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已增加到13181万人;[2]《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末外出劳动力达到16821万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不断增多,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4年的54.8%,几乎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2.2 农业劳动力结构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的“老龄化”及“素质的低级化”现象。

(一)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

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在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中,51岁以上占5.1%,20岁以下的占16.1%。而农业从业人员中,51岁以上则占36%,20岁以下占6%。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劳动老龄化趋势明显,预计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造成阻碍。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意义深远。

(二)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2006年末我国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占9.5%、小学水平占41.1%,而大专以上只占0.2%。明显的,现今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跟不上农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总的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他们是有一定文化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懂得利用新科技,且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且收入水平颇丰的农民。

3.1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找准培育对象,既要与农业有关系,又要符合“新”的特点。本文则从农业大户、打工返乡者、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主体角度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问题,从学习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角度分析这些主体接受培训的可行性。

3.2 对潜在培育对象学习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分析

(一)农业大户

农业大户一般是常住在农村、已经实现农业规模生产的农户。

从学习能力上看,他们务农经验丰富、农业知识扎实,作为培育对象,他们基础好因而学习能力比较强。

从人力投资风险来看,他们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不用担心接受培训后,没有用武之“地”与资金,他们接受职业农民培训的风险最小。

(二)打工返乡者

打工返乡者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融入城市生活,最终回归农村的人。

从学习能力来看,一般打工返乡者之前从事过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农民他们有更高的学习能力。

从人力投资风险来看,打工返乡者一般在农村有自己的土地,回到农村,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重新从事农业,目标明确,所以风险较小。

4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经验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速度较快、科技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也走在前列。[9]以下分析几个典型国家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

4.1 韩国——制度完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城市化发展相当迅速,农业年轻劳动力急剧短缺。为了确保农村年轻劳动力,除了资金扶持外,政府还对农民的精神、技术加以培训,使得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韩国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此外,韩国还兴建“村民会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更乐意接受培训。

4.2 日本——深入教育

与韩国类似,日本也是由政府的扶持、颁布法令法规来施行新型农民培育计划。同时,日本把农业与教育相结合,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农业知识的普及,而这种更深入、渗透的农业模式大大推动日本农业的发展。

通过将农业与教育相结合,日本培养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农业人才,解决了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在地方,日本设立了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建立农民终身教育基地,为日本农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精英。

4.3 德国——“双元制”

德国的“双元制”最为著名。所谓“双元”,指得是学生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培训。学校每周进行1到2天的理论教育,内容由州文化部制定;企业每周进行3到4天的技能培训,内容由联邦科教部制定。

德国这种模式是一种较为踏实的模式。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了农业从业人员只知理论而不懂实务的窘境,并用签订合同的方式确保了实践的进行,培训体系相对严谨务实。

5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选择

现有研究大多着眼于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而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研究则较少,呈现出“繁而杂”的特点。[4]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5.1 政府项目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府提出的项目,结合自身特点,衍生出适合自己地方的培育模式。“绿色证书工程”制定了农民技术资格岗位规范;“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了大量农村致富带头人;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则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5.2 院校培育模式

院校培育是提高农民素质最基本的途径。我国院校培育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一类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方式主要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学历教育是指通过考试等考核之后能够取得学业证书的教育;而非学历教育是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进行一些短期的项目培训。

职业技术学校主要设在农村,分为两种形式:产教结合和“送教下乡”。产教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快速运用到生产中。“送教下乡”则是将课堂实践放在乡间小路上,用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授知识。

6 政策建议

与国外培育模式相比,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仍有待完善。因此,政府需着手建立系统高效的培育方式。

6.1 建立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因此,我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制定相关法律,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法可依,保障自己获得培育的权利,使我国新型农民培育体系更加规范合理,推动我国农业改革进程。

6.2 创新培育模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前多采用培训班的传统方式,虽声势浩大但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因此,各地应立足区域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实行长短期结合、脱产和半脱产结合、现场指导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育方式,以此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6.3 构建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农民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需将新型农民培育纳入发展规划,投入充足经费用于教育培训;各省自治区因地制宜,按照各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实施分类教育培训;就各乡镇而言,应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教育培训,找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教育培训的着力点。最终构建上到国家下到乡镇的一体化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李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张永丽,李修瑾.2015:农业劳动力变动趋势的规模与结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5,(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 篇3

一、模式特征

(一)“校社结合”,筑牢培育阵地

“校社结合”,即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单位,有多年的办学资质、成熟的办学经验,有充足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师资队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合作社成员渴望在家门口学到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同时具备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愿望和能力,所从事的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

(二)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即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大企业相结合。围绕产业需求,探索以县农广校为培训机构,大型企业参入的培训模式。农广校负责室内培训、外出观摩等整个培训环节;企业提供试验示范基地,并在试验示范基地上开设田间课堂,实现了校企的有机结合。

(三)“三个课堂融合”,提升培训层次

“三个课堂”,即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融合”即三个课堂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升。“三个课堂融合”,就是学员在室内培训学到的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到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让学员开阔眼界,学习成功经验,莒县农广校组织学员到周边地区学习相关产业的高产高效典型。

二、模式背景

莒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110万人,耕地面积108万亩,农业人口8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38万多人。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难题。

近几年来,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开展,莒县农民培训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向职业化农民培育转变,同时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截至目前,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944家,家庭农场194家,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54家。综合农业发展现状,当地农业部门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条件,同时,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种、养业,为此,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合作主体。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莒县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科技、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方案、进度安排、监督考核等。

(二)整合教育资源

强化了农广校教学设备、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田间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阵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训基地、大专院校参入、具有创新意识的土专家、土能人为补充的“一主多元”教育体系。

(三)“校社结合”

农广校负责室内培训、外出观摩环节等整个培训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熟悉、掌握本产业现状及需求,负责学员组织、遴选,提供学员实训所用的田间课堂、实训基地,并提供部分实训教师。莒县农广校以常青苗木专业合作社为协作单位,组织种植20亩以上的植烟大户100人开设烟草园艺工培训;以莒县兴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协作单位,组织社员参加以示范推广“玫瑰香葡萄温室优质高效栽培”为主的果树园艺工培训;依托建生种植专业合作社、振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协作单位,组织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开设以“大棚套餐综合技术”“温室瓜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主的蔬菜园艺工培训,通过农广校室内教学、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参训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学员学有榜样、干有样板。

(四)“校企联合”

莒县安庄镇种植葡萄3000多亩,葡萄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和葡萄种植户都有发展葡萄产业的愿望和需求,因此选择在该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果树园艺工培训班。“玫瑰香葡萄大拱棚生产综合技术”是中化集团科研人员历时四年攻关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集成配方施肥、水肥一体、绿色防控、三膜合一的成套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效益高”的综合优势。县农广校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中化集团等大型企业利用拥有的农业先进技术、优质的产品和试验示范基地等自身优势,提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葡萄种植专家进行室内授课,并在莒县安庄镇企业的试验示范基地上开设了田间课堂。为更好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化集团对参训的葡萄种植大户免费化验土壤,并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和葡萄的需肥规律推荐需肥配方,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五)“三个课堂融合”

1. 室内课堂:选准温室葡萄、桃等主导产业后,先根据产业需求和农时季节制定全产业链培训计划,组建了34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一是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聘请知名专家、学者5名;二是从本区域选拔精通本产业、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和乡土能人15名;三是聘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11名;四是聘请对本产业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专家3名。以上专家通过多媒体授课,让学员更多的了解国外、国内本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及发展趋势,学到高科技含量的专业知识,有效提升了理论水平。

2. 田间课堂:采取 “辅导员+实训专家+参训农民”的教学模式。县农广校教师担任培训班的辅导员,起到联系实训专家、参训农民的纽带作用,是田间授课、指导与实训的组织者。部分实训专家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实训基地提供,具体讲解实训内容、指导实训操作。本着方便学员、就地就近的原则,选择离学员驻地近、离田间课堂近的地点办班,即方便了学员又节省了租车费用。学员在室内培训学到的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到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外出观摩课堂:为开阔参训学员视野,学习成功经验,县农广校组织学员到潍坊市黄旗堡参观了3.5亩简易大棚葡萄年收入20余万元的高产高效典型。同时对照外地经验,查找自身从事本产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培养学员学先进、找差距、定改进措施的能力,真正把学员培育成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又有开阔的创新思路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取得的成效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迅速增加

在参训学员的带动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44家,家庭农场19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4家,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总收入达到20多亿元,辐射带动12万户获得收入10余亿元。

(二)产业规模扩大

葡萄产业实现了由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面积由培训前的2000亩发展到目前的5000亩。由于更新了葡萄品种,应用了新技术,温室葡萄亩产值增加1.5万元,有力提升了产业层次。同时,培育出种植温室葡萄100亩的昊昇家庭农场,荣获深圳茶博会金奖的大型横山家庭农场,产品供不应求的“映霜红”种植基地——鑫丰家庭农场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点。

(三)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实用人才

由于采用室内培训与田间课堂相结合、本地经验与周边致富典型形结合的方式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山东省莒县农业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篇4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将来谁种田、种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更好地加快培育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根据省农广校的要求,我们对敦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敦化市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敦化市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

二、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农民培育上,2015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遴选标准,严格遴选学员。我校主动与当地镇政府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联系,详细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内容及文件精神,报告我校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及培训意义,争取镇领导的深刻领会和大力支持,与所培训辖区的村长取得联系,对各村各户的发展规模和产业需求进行准确的调查,明确受训学员的培训想法和专业定位,对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择优遴选,共遴选出350名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及农场主和致富带头人。

(二)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中我校充分发挥了农广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加强软、硬件建设投入的力度,得到市政府及农业局的认可和重视,积极争取农民培训项目,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精心设计培训计划及专业设臵,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三)我校2015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开设了种植、农机、病虫草害三个专业的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其中以种植专业为主的生产经营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农机为主的专业服务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病虫草害专业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培训班招收学员50名;每个专业的设臵都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具有代表性。每期班分额为50人,确保了工程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四)创新培训理念,制定科学的培育方案和培育模式。在制定培育方案过程中,我校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指导思想,将集中理论学习+考察实践+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流程,使受训学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所有培训任务均已顺利完成,后续服务指导还将继续。

(五)聘请高素质的培育教师,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按照培训计划我们组织和聘请了当地有名地相关专业的专家和讲师担纲授课,他们的讲授面向的是我市农村发展的实际,讲授的都是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用地方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得到了受训学员的极大认可和一致好评。

三、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市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劳动密集型作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2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敦化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报告 篇5

一、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现状

(一)职业农民数量逐步增加,但整体素质不高。2014年以来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60人。其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249人,占15%;高中学历的415人,占25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998人,占60%。50—60岁的249人,占15 %,35—50岁1179人,占71%,35岁以下的232人,占14 %。男性1292人,占77.8 %,女性368 人,占22.2 %。整体文化偏低,年龄偏老,占比偏小。

(二)新型主体队伍逐步壮大,但行业分布不均。2014年以来,全县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31个、专业大户77个、农业公司1个。从事种植的12个、养殖的 110个、农机操作服务的210个、农资经营服务的120个、种养结合的21个,专门从事加工、营销的几乎为零。行业分布明显失衡。

(三)非农产业转型逐步涌现,但经管能力不强。2014年以来,大量在外从事非农产业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建筑业纷纷转型跃身农业产业行列,但除极少数具有较强的市场把控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外,相当部分人对农业生产技术不懂、风险分析不够、市场研判不足,盲目投资惨淡经营,最后关门大吉。

二、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研判,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培育对象遴选难。一是符合条件的越来越少,新型职业农民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项目每人每三年只能享受一次,经过几年的培训,符合条件的人越来越少。二是主动参与的越来越少,部分符合条件的,觉得既要耽搁时间不能打工挣现钱还得自己倒贴车费,而不愿参加培训。三是能够坚持的越来越少,部分愿意参加培训的,又因家中产业无人管理而无法离家参加培训,导致了培育对象遴选难的现实问题。

(二)教育培训矛盾多。一是教学时间上的矛盾,每年8月份才下达资金文件12月上旬就要交账,真正用于培训的时间不足2个月,且培训启动时已处在隆冬季节,难以找到种养业田间实景课堂,培训抽象效果不佳,但为了不被考核扣分追责,只能赶进度无法顾及效果。二是资金使用上的矛盾,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地点在农村对象是农民,不给误工补贴无人参训,培训学员用餐证照齐全的地方太远不现实,就近安排农户家中无证无照无法刷卡。三是制度设置上的矛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是先培训后补助,培训机构要先垫付大量的资金,经验收合格后才能申请项目补助,垫资就要产生大量的资金利息等费用,又不能在项目中支付,同时还要接受若干次检查,公益机构和民办机构都不愿承担。

(三)后续扶持力度小。受地方财力限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靠国家项目支持,项目规定补助资金的90%必须用于培训,只有10%的资金用于认定管理和跟踪服务,培训合格通过认定之后基本没有什么后续支持手段,体现不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含金量和优势。2017年国家下达的补助资金项目被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从此中断。

三、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要解决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必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队伍提高素质。

(一)要放宽培育对象的遴选条件。受职业农民遴选条件的限制,以前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年龄大多都在45岁以上,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也即将老去。为防止职业农民青黄不接、断档缺位、无人种地的悲剧,应及时放宽培育对象的遴选条件,打破户籍、身份、区域、产业规模的禁锢,把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城乡青年特别是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二)要降低职业农民的扶持门槛。目前虽然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门槛太高,除了个别特别优秀的职业农民外,绝大多数职业农民得不到国家的扶持。为充分调动广大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应及时降低政策扶持特别是对产业规模要求的门槛,只要是立志服务于农业的不管规模大小,都应给予支持,让小规模的职业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逐步成长,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

(三)要加大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目前对职业农民的扶持主要是管吃管住的短期集中教育培训、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一次性补助,这远远不够。要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让新型职业农民有机会承接实施农业公益服务项目,把职业农民产业基地作为高产创建主战场,在信贷、品种、技术、信息、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除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外,本级财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解决职业农民集中培训的车费和误工补贴,把职业农民证书作为金融信贷抵押物体现含金量,让创业者得实惠,让观望着有触动。

(四)要改变职业农民的培育思路。近年来很多非农产业的人士跻身农业行业,但是由于不懂法律规定、不明行业风险,特别是2017年的环保风暴,很多养殖场被迫关闭甚至强拆,给各地养殖企业带来了血的教训。因此,今后更应加大创业前的教育培训,系统学习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准确把握创业方向和产业定位,为创业者打开探照灯系上保鲜绳,降低创业风险,提升创业成功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篇6

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财政是庶政之母,邦国之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相应的财政保障。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经费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用于支持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体现了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的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切实承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责任,设立好、管理好、使用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

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按照现行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农民培训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农民培训补助经费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列入“农林水事务”类,“农业”款,“科技转化与推广服务”项,中央财政以农业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补助省级政府。其设立和调整,申报、审核和分配,以及?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执行。地方各级政府对于专项资金管理都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农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政府申请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设立的条件

专项资金的设立应当符合相应的条件。一是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政府有关规定作为依据;二是符合公共财政投入方向,重点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三是有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四是有明确的实施期限,且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拟长期实施的委托类和共担类专项除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政府有关规定作为依据。农民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的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已经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各级政府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较高水平小康目标的重要任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符合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农民培训是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规定的农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依法履行的公益性职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民教育培训职能的具体落实,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已经纳入了镇人民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国家层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有关文件已经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绩效目标、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建立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设立的一般程序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当地政府专项资金设立程序申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一般应当经过以下环节。

1.农业主管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研究专项资金设立的原因及背景;专项资金设立的必要性;专项资金设立的依据;专项资金的具体事项,包括年限、总额、安排计划、使用范围和方向、分配方法、绩效目标等。

2.财政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设立进行论证。财政部门会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资金规模和绩效目标组织论证。必要时,可以通过组织听证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

3.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按照政府议事规则,由农业部门或财政部门提报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批准。

(三)编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三年预算规划

我国从2015年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由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通过逐年更新滚动管理,强化财政规划对预算的约束性,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区域规划的实施,研究未来三年涉及财政收支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项,编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将其纳入农业主管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第一年规划约束对应预算,后两年规划指引对应预算。预算执行结束后,对后两年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再添加一个规划,形成新一轮中期财政规划。

(四)整合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一是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使用方式,改革投入机制,提升资金效能。二是将上级转移支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三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对不同部门、不同渠道涉农资金中的农民培训经费进行整合,统筹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经批准设立后,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配合财政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专项资金运行机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应当包括专项资金的用途、绩效目标、使用范围、管理职责、执行期限、分配方法、支出管理、审批程序和责任追究等主要内容。做到政策目标明晰、分配主体统一、分配方法一致、审批程序唯

一、资金投向明确。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应当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当地财政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根据当地农业农村经济中长期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预算规划和工作任务目标编制预算。按照项目支出责任、项目实施主体、资金支付方式等,划分为本级直接承担的支出与补助下级的支出。

(一)本级直接承担的支出

本级直接承担的支出是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职权,支出责任应由本级农业主管部门承担、项目由本级农业部门直接组织实施、资金由本级直接拨付的支出,以及支出责任虽然不完全属于本级,但需由本级集中落实兑现政策的支出。由本级农业主管部门直接实施的项目,应当列入本级支出预算。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支付,涉及政府采购的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二)补助下级的支出

补助下级的支出是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职权,支出责任应由下级承担或由本与下级共同承担,为了推动上级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本级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安排给下级的补助支出。补助下级的支出应当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选取客观因素,合理确定权重,按照科学规范的分配公式切块下达,由下级按规定用途和方向使用。

(三)规范专项资金使用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作为预算执行主体,应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加快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培育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及预算调整审批程序,确保资金规范、合理使用。

(四)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对于公益一?事业单位,按照其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确定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安排财政拨款。对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将财政拨款改为政府购买服务,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委托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并实行合同化管理。其中,采取直接委托购买服务项目,属于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实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在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时,应当与社会力量平等竞争。

对市场竞争充分,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事项,通过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对市场竞争暂不充分的部分服务事项,经财政部门审批,依法采用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购买;对不符合竞争性条件的事项,经财政部门审核,可采取委托、战略合作等合同方式进行采购。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

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的法定责任。农业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农业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规范》和《农业部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中央对省、省对县、县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分层进行绩效考核。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对上级转移支付和本级财政设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确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组织开展绩效自评。积极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资金管理和以后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的各类培训机构,应当自觉履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责任,认真开展绩效自评工作。对照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项检查核实。重点检查评价培育任务完成、学员满意度、学员库和师资库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正。按照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提供的参考提纲格式,认真撰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评价。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协同财政等部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手段虚报、冒领和骗取专项资金。农业主管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专项资金实行信用负面清单制度,对单位或个人弄虚作假、冒领骗取专项资金等失信、失范行为进行记录和惩戒。对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规定处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篇7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生产资源, 主要从事农业经营管理、技术服务, 起到积极的生产示范作用, 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从而推进我市农业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严格遴选培育对象

从事农机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服务型。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主要从全市的农机合作社法人或理事中遴选, 目的是让具有带头致富和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优先掌握新技术, 学习最新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主要在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机服务人员中遴选。目的是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机手优先接受培育。从事农机服务的农机操作人员比较多, 我们选出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的学员进行培训。

2 丰富培训教学内容

当前, 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智能化、精准化、定制化为主要标志的农业3. 0 时代已经到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是要培育一批具有综合农业生产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所以, 我们要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培训教学内容。除了主要的农业机械课程, 我们还要增加一些现代农业所涉及的领域, 比如农业电子商务、新型农业管理模式及土地流转、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等离子体种子磁化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农业等等。

( 1) 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使用维修与保养、常见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基础知识, 是农机合作社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掌握的, 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知识, 才能保证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正确使用, 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

( 2) 农业电子商务, 就是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电子商务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农业电子商务是农民购买优质廉价农资的捷径, 是农产品销售和价格的保障。

( 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农业管理模式,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发展与壮大, 取决于土地的流转情况,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土地托管模式, 可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 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 4) 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此项技术可以减少秸秆焚烧, 环保安全; 抗旱保墒,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有效提升地力, 有效保护黑土耕层。

( 5)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可以激发种子的潜能、增强种子的健壮度、提高种子活力, 使种子及作物后续生长的内在潜力得到提升。经过等离子体磁化的种子的作物, 根系明显发达, 出苗迅速整齐, 生长旺盛, 叶面积增大, 生理代谢加快, 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增强, 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 生育期提前, 促进早熟、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 6)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新型职业农民必修的一门课, 因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产品的销售来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收入。农产品行业协会是农业中介组织, 它是联系农民、农业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经纪人是专门从事农产品交易而收取佣金的组织或中间商人, 是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 促使供求双方达成交易的中介服务, 经纪人以代购代销、委托购销、产品运销、分购联销等方式进行。

( 7) 我国已经出台很多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无公害农产品定位于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 绿色农产品的特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 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 8)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资源环境承载力紧绷, 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导致农业效益降低。所以, 未来农业发展将由过去的资源浪费型向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农业将是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经济支撑。生态农业包括生态种植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农业生态旅游业等, 其中农业生态旅游业中的观光型农业、品尝型农业目前已经在发展中。

3 强化实践教学手段

一门学问或是系统知识最终要被转化成见识和技能保留下来, 并且要传递下去, 也就是说所学要有所用。作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机操作人员, 不仅要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 必须加强学员实际操作新型农业机械的能力培训, 让学员亲自动手, 使其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常识。为了使学员能够正确诊断机械故障, 并能够及时准确排除, 我们采取实地教学的方法, 到农机作业现场, 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实践教学, 既达到了实习实践教学的目的, 也达到了最终服务于农民的目的。

4 参观考察事半功倍

组织受训农民到外市县有成功经验的专业合作社参观学习, 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通过感观认识, 运用拿来主义使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受训农民到农机生产企业考察企业文化, 参观生产流程, 从每一个零部件的安装到总成的组合, 直观地学习新型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 使农民开眼界、长见识。

5 后续指导必不可少

培训工作结束后, 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进行不少于两年的后续指导。指定专业教师或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 根据培育对象定期指导服务, 并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帮助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 推动经济发展。

6 建立长期交流平台

学习的能力就是一种竞争力, 因为学习就意味着进取和创新。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也就没有竞争力。集中学习纵然是一次难得的系统学习、相互交流提高的机会, 但是, 毕竟时间有限。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就是生产力, 信息就是财富, 技术知识也是信息的一种。当今, 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存在并传播,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速度快, 容易被接受, 所以传播面更广。为了使学员能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知识, 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 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手段建立交流平台, 是最快捷的, 而且是长期有效的方法, 例如建立QQ群和微信群。教学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随时更新农机新技术, 参学学员可以在这个平台发表各种信息, 可以是供求信息, 也可以是技术交流。

总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新技术、新载体和人才培训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必然达到功在当前, 利在长远的效果。通过开展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 加上跟踪指导, 让参学人员感觉是在家门口上大学, 使其生产经营和管理素质有所提高,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有所提升, 敬业为农之动力有所加快, 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心有所增强。也就是说, 通过我们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 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

“两会”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篇8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容被补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今年要重点做好包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内的八个方面工作,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月1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记者会上回答《农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讲到,下一步还是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让农民更多的进城,有条件的能够在城里留下来,这样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能够把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样就使我们的农产品更有竞争力。当然,农业始终是一个弱势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的力度也不会减。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经过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回答关于“农民进城谁来种地”的提问时说,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的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要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科技、机械、现代因素融入进去,发展现代农业来解决。他指出我国农村地区总体劳动力是充足的,并表示欢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包括大学生到农村来投资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韩长赋强调,新型职业农民能把农村地耕种好,中国农业很有希望,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会有保障。

上一篇:愚人节搞笑整人方法下一篇:议论文关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