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镇特色工作

2024-04-20

星城镇特色工作(通用9篇)

星城镇特色工作 篇1

一、突出抓好了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经济的发展

1、立足教育,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星城镇特色工作。以号召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等学习教育来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动员参加科学文化、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培训教育促能力素质的提高。今年利用“庆七一”表彰大会,邀请了省委党校知名教授对全镇党员干部进行了为起一天知识讲座,有效地提高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水平。

2、整章建制,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星城镇机关干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星城镇村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以平时考核和考核相结合,建立竞争机制、量化工作目标,转变干部作风,调动各方积极性,谋求发展,争干实事的氛围日渐浓厚。

3、配强调优,注重核心领导能力建设。大胆起用那些抓经济有本事、对群众有感情,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好、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人,重点突出抓好了“村书记领头雁”的建设,不断增强支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核心领导能力。2004年,在强力推进并村工作的同时,通过严格程序、意见征求、民主测评,选准选好了11位工委书记,积极稳妥的推进了村级区划调整工作。

4、长远谋划,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应对今年的村级班子的换届,切实解决村级工作“不脱节”的问题,通过公开竞争、组织推选、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了全镇52名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工作汇报《星城镇特色工作》。在5月11日-14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并安排到村级进行了三个月“试岗”培训,积累实战经验,接受群众检验。在今年村级区划调整中,有2名后备对象选拔进了临时工委班子,将作为班子换届的预备人选。

二、突出抓好了经济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水产走廊,举办“星城首届涧湖西瓜节”,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无公害优质粮、花卉苗木、畜牧水产、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净增收入520元。

2、全力盘活存量资源。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盘活资源,做好服务,推进征拆,招商引资获得新收获,原谷山乡政府、大湖粮店等闲置资产得到有效利用,月亮岛和拾比佰项目基本找好了项目替代,南山集团和何记黄浦房产等大型房地产项目进入实质性运作,晟通科技已开始征地拆迁,大项目的落户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越来越明显。]

3、加快项目征拆步伐。今年引进重点招商项目共27个,年内已开工建设项目14个,共引进资金5.1亿元。严格依照征拆政策,采用耐心细致工作,遵循“先安置,后征拆”的原则,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省新闻出版局二期工程、鹏达物流、天宝公司、长沙高压开关厂上半年正式交地;佛山鸿基公司千亩回报地10月28日完成拆迁交地;县公路局储备用地在短短的20天内完成交地。

4、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在保持规模企业常规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企业技改的力度,计划投资技改资金10000万元,年底实际完成投资13950万元,创星城历史最高。全镇13家技改后的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更新了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星城镇特色工作 篇2

在已经公布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 至少有26个都提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而纵观各地提出的城镇化目标, 因地制宜是最大特色。许多省市都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以居住证替代暂住证

户籍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城镇化战略实施中的关键一环, 在今年地方两会的报告中, 户籍改革被多次提及, 俨然已经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 北京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纳入今年的工作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是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难题,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关系首都形象, 关系发展全局, 必须严肃面对、标本兼治”。为了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北京市提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举措, 实施居住证制度。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基准, 加强人口服务管理, 严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 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政策、拆除违法建筑、整治群租等综合措施,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陕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开放户籍限制”, 实现“年内9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根据报告, 陕西将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户籍限制, 完善全省统一的“居住证”制度。

优化城镇布局, 各地探索建设城市群

当前, 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大城市过大, 小城市过小, 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等问题, 作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六大任务之一, “城市群”存在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中, 能够塑造功能各异的城市, 带动经济的发展, 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此, 各地都结合自身情况, 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群的建设。

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 抓紧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 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城镇化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构筑以京津为核心, 石家庄、唐山为区域中心, 其他设区市为支点的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

宁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用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的理念来统筹空间规划, 优化城镇布局, 把沿黄城市带及黄河金岸、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作为宁夏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 打造银川、吴忠、宁东组成的大银川都市区, 发展石嘴山、固原、中卫等副中心城市, 带动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在地方大力推进城市群建设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相协调等问题。如京津冀城市群中, 北京的发展较快, 周边城市相对落后。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如何推进?对此, 有专家建议应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进行引导, 成体系、全覆盖的发展起来。基本公共服务应该率先在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实现均等化。

完善公共服务, 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据测算, 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间, 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 就会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 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可以说,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有些地方领导将城镇化平面理解为土地的城镇化, 只顾大兴土木、盖楼造城, 导致征地拆迁矛盾加剧, 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首次正式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报告要求, 抓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解决好特困家庭生活问题。加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贵州等农民工输出大省要求重视在县城和小城镇通过产业发展集聚人口, 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就地创业、安居乐业创造条件, 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八大特色城镇 篇3

印度西南部有个名叫“科丁西”的神秘小村庄,那里双胞胎的出生率极高,因此被人们称为“双胞胎村”。村里2000多户人家共生有220多对双胞胎,比例是世界平均值的6倍。在整个印度平均1000名新生儿中有4对是双胞胎,而在科丁西村每1000名新生儿中却有45对双胞胎。

英雄母亲镇

乌克兰罗夫诺州有一个叫“格林”的小镇被人们称为“英雄母亲镇”。那里1000户人家里就有450多位英雄母亲。在前苏联时期,生养了10个孩子的母亲被称为“英雄母亲”,而前苏联解体之后,在乌克兰生养5个以上孩子的母亲就可以被称为“英雄母亲”。

画家之城

位于荷兰西部的莱顿市被称为“画家之城”,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如:位于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列的伦勃朗(1606),写生画家大卫·巴伊(1584),版画家卢卡斯·凡·来登(1494),肖像画家加布里埃尔·梅特苏(1629),弗朗茨·凡·米里斯(1635)和他的儿子威廉(1662),油画大师杨·斯蒂恩 (1626),“荷兰小画派”中的格拉尔德·多维(1613),风景画家杨·凡·果因(1596)。

作家和思想家的摇篮

德国的施瓦本地区被认为是作家和哲学家的摇篮,它包括巴登·符腾堡州南部和巴伐利亚州西南部。作家赫尔曼·黑塞、威廉·高夫和爱德华·梅里科;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约翰·荷尔德林;哲学家格奥尔格·黑格尔、弗里德里希·谢林、马丁·海德格尔等都是在这里出生的。施瓦本曾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德国最为保守、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但这里却是一片被精神照耀着的土地。

精英城

俄罗斯当代政坛精英大都诞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如: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理季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和伊戈尔·谢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部长亚历山大·科诺瓦洛夫和安德烈·富尔先科、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纳雷什金、普斯科夫州州长安德烈·图尔恰克、伊尔库茨克州州长季米特里·梅津采夫、卡累利阿共和国首脑安德烈·涅利多夫等。

征服者之城

在西班牙的特鲁西里奥诞生了许多征服者,小城也因此而闻名。在这众多的征服者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印加帝国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参加此次探险的还有他的三个兄弟:贡萨洛、埃尔南多和胡安。除了皮萨罗兄弟,从特鲁西里奥还走出了数十位征服者,其中包括亚马逊河的探险者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此外,特鲁西里奥所在的埃斯特雷马杜拉省还是阿兹特克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的家乡。

元帅村

阿塞拜疆恰尔达赫雷村是两位前苏联元帅——阿马扎斯普·巴巴贾尼扬和伊万·巴格拉米杨的故乡。前苏联时期有7位英雄和12位将军来自这里。恰尔达赫雷村1250位居民中有近250位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还在前苏联军队中担任高官。

长跑王国

星城镇特色工作 篇4

工 作 总 结

一、马场镇基本情况

马场镇位于大方县城西部,距大方县城37㏎,东邻小屯镇,西抵鼎新乡,南与纳雍县接壤,北与高店镇相连,全镇总面积为132.16平方公里。全镇共辖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共182个村民组。全镇总户数12571户,总人口47286人,其中少数民族有:苗族、菜族、穿青族、白族、彝族、蒙古族等共16417人,占总人口的36.3%。马场镇交通便利,方纳公路、马九公路和牛场公路横穿我镇,11个村已基本修通通村公路。

我镇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九洞天必经之路,境内风光优美的吱嘎阿鲁湖环绕而过,生物资源及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发展生态畜牧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二、我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马场镇在2011年被列为全区特色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之一以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旅游富镇、科教兴镇的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抢抓机遇,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协调、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查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多次召开小城镇建设会议,使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至各相关部门,落实责任人,严格考核,并把相关任务列入镇、村干部百分考核中,从而使各项任务都落到了实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小城镇建设管理网络以及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主要做好:“三个推进”:

1、会议推进。镇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每10天召开一次汇报会,加大对城镇化建设工作调度及经验总结。

2、督查推进。由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成员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

3、考核推进。把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城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纳入目标管理,每月对城镇化建设工作严格考评,制定考核奖惩细致,对工作开展得好领导干部给予奖励,对完成得差严格追究责任。

(三)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委托毕节地区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以积淀深厚、丰富的彝族民族文化为主题,挖掘和彰显其他民族文化,对马场镇小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使其具有多彩的民族性、富含生态的旅游性、产业发展的长远性等特点。在规划过程中,反复多次对马场镇特色小城镇定位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多次召开人代会和全体乡村干部会,广泛听取代表及群众意见,形成整体科学规划,群策群智抓建设,争取基层民意基础,增加规划的可行性。

(四)整合力量多方协作,干群一心狠抓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量大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筹集足够的建设资金是建设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全体镇、村干部积极帮助建设户筹集资金,对资金短缺的建设户提供贷款方便,最大限度的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筹措建设资金;采取宣传促动、行政协调、政策带动、农民自建、商

户联建和投资者开发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并正确把握危改政策,注重危改资金与五园新村、黔西北民居、特色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整合,集中力量完成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

(五)立足长远、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完善功能。在注重特色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积极完善功能,逐步推进城镇现代化,让广大人民享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依托规划,注重产业发展,继续巩固烤烟种植产业、稳妥推进煤炭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及生态旅游业,进一步拓宽第三产业规模,使小城镇住户住得起、住得好、会享受、会发展。

三、我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区、全县城镇化推进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我镇特色的城镇化路子,以“工业强乡,城镇推动,加快发展,加快转型”为工作目标,认真部署我镇城镇化建设工作,目前,随着我镇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矿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积蓄发展后劲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任务,全力以赴改善城镇环境。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我镇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一棵树村、白泥村、马场村等公路沿线的街道房屋亮化改造得以整体推进,街道形象得以改善,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明显增加,各种市场经济贸易更为繁荣,发展条件更加优越。目前,黔西北民居农户改造及街道建设

步伐加快,黔西北民居实施800户,目前已完工360户,一律按照彝族风格和苗族风格来打造建设,街道两侧进行正立面改造,突出了民族特征,彰显了民族文化。

(二)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小城镇的综合开发建设,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镇稳步发展煤炭开采、烤烟种植两大优势产业,着力发展养殖业、特色经果林种植产业,培育中药材产业,发展生态农业。

我镇是通往纳雍县、水城县、牛场乡、鼎新乡、猫场乡等县乡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境内有合法煤井2口,其中1口就在小城镇建设所在地的一棵树村,全镇有合法砂厂6个、大型养殖场4个、特色种植示范基地5个、经果林基地3500亩、中小型超市4家、各种商铺620余户,经济贸易活动较为繁荣,外来经商、务工等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可以说,发展的硬件需求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三)小城镇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镇综合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对镇区道路的建设,以及乡村通组道路硬化“一事一议”工程的实施,全镇街道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了98%,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群众出行;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处理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新建和完善了水、电、路、讯、医院、文化广场、车站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了城镇化农户的生活水平,既推进了全镇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又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年来,我镇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的落实,安装了115盏路灯;新建水冲式公共厕所1座(基建中)、街道“白改黑”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小广场建设正在紧密施工中;完成了综合文化站、医院、老年公寓等的建设;改扩建了

410米长、13米宽的街道道路(另,农贸市场、小公园、垃圾处理站等项目已经纳入规划设计);实施生态文明家园 “黔西北民居”建设800户,目前完工360户,统一按地区规划设计院设计图集改造施工,准确定位,突出民族元素,注重创新及特色,永葆特色小城镇建设生机。

四、我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贸易物流的开发。根据我镇处于连接纳雍、水城等县乡的交通要道之上的优势,我镇将加大对贸易物流行业的投资力度。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镇已成为周边县、乡农副产品的商贸集散地,在此基础上,我镇将继续发展,成为辐射更广区域的贸易物流中心。二是组织部分干部及群众到小城镇建设搞得好地方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充分认识狠抓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是进一步整合多方项目资源,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的亮点工程,达到树点带面的示范带动效应,用实际效果感化群众,消除群众不支持不理解的抵触情绪。

星城镇特色工作 篇5

发表时间:2016-03-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基金小镇、智慧小镇、制造小镇、海洋金融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青瓷小镇、美妆小镇、巧克力甜蜜小镇„„翻开这些小镇的名字,许多人会眼前一亮。他们或钟情于美食,或倾心于互联网,或注重于地域特色,无论喜欢什么,总有一款小镇适合你。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如今,到小镇品茶,作画,或烧一件青瓷,甚至是创业,已经成为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人们提供的选项。

不止在浙江,在整个中国,特色小镇都在以迅猛发展的姿态,加入到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事实上,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在新近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中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无论是发展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还是专注于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这些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不要“千镇一面”要“小而美”

过去,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被批评为“千城一面”,不重视差异化的建设与发展,导致许多城市大同小异。如今,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不要“千镇一面”的思路。从特色出发,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思路。

来自贵州和浙江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差异化思路。

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这个以茅台酒誉满天下的地方,镇长罗小军告诉本报记者,这里的建设思路是做成“美、特、富”的精美小镇,让人感受到“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除此之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其中第三渡的渡口就在茅台镇,著名的赤水河从镇中穿过。两大特色,得天独厚。

今年4月28日,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遵义市举行,主会场就设在茅台镇。一个小镇成为一省推介旅游的主会场,贵州对特色小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浙江杭州西湖云栖小镇,背靠着科技创新实力强劲的杭州市,这里发展成了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云栖小镇党委书记、杭州转塘科技经济园区管委会主任吕钢锋介绍说,小镇虽然建设仅仅一年,但发展很迅速,2015年实现涉云产值近3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1亿元,累计引进企业328家,其中涉云企业达到255家,产业已经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各有绝活、一镇一品,成为这些特色小镇最鲜明的特点。

浙江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用几个词总结这些特色小镇的特点。在产业上“特而强”,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在功能上“有机合”,将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叠加;在形态上“小而美”,求精不求大;在体制机制上“新而活”,鼓励和支持各特色小镇做改革试验区。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杨跃光则直言,对于贵州这样一个山地特色明显的省来说,契合这种特色,只能“蒸小笼”,不能“摊大饼”,形成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布局,城镇、山水、田园、村庄有机融合。

在全国许多省份,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尽管对“特色小镇”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以一个产业为主导的思路都非常明确。

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小镇,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喀斯特地貌等景观优势,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被誉为“油画名镇、蓝莓之乡”的张家楼镇,还是定位为“菇香小镇、景秀大村”的大村镇,特色成为当地的名片;在湖南长沙开福区沙坪镇,以独特的湘绣为基础,加上汉回风情、长沙园林生态园等,这里正在试图融合成片打造综合旅游景区。新常态下的有益探索

事实上,对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来说,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浙江在特色小镇上起步最早。浙江省省长李强专门撰文称,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他展望说,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而在此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专程前往浙江调研后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他说,对特色小镇印象最深的是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事实上,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根据《意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规划,3年内每个特色小镇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关于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文件和会议,这几年正在密集出台。

在四川,成都市去年发布了《2015年成都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要点》,明确表示打造50个特色镇,将小城镇建设连线成片,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一镇一主业”的思路和“四态融合”理念。

在安徽,黄山市在今年3月刚刚召开的特色小镇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今年上半年将先行安排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着力推进1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特色小镇。

在贵州,该省省委公布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10条意见》和29项配套措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制定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在云南,早在2011年就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包括现代农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边境口岸型、生态园林型在内的150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在许多地方,建设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破题的良策。以贵州为例,截至2015年底,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000亿元,建成“8+X”项目4000多个,实现了107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或是国省干线联络线进行连接,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

“如果说转型升级是倒逼和牵引两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特色小镇就是一种正面牵引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新机制。”翁建荣认为。

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

特色小镇发展时间虽短,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发展潜力。而对于不少地方来说,特色小镇既是当下的抓手,也代表着未来。

李强透露,至去年11月,浙江省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已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人才,并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按照浙江此前发布的指导意见,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的是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干快上,实际思路是重质量、轻数量,达到质量要求的小镇多多益善;重谋划、轻审报,实行宽进严定;重实效、轻牌子,建一个、成一个。

而在贵州,据该省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美钧透露,仅2015年,100个示范小城镇就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3万人。而在2013—2014年间,该省示范小城镇工业总产值、旅游总收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18.5%、21.4%、12.4%和39%。“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或依托原有产业,或“脑洞大开”,这些小镇的存在本身,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让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令人羡慕,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特色小镇的追求。无论是山东平度市明村镇引进美国固铂轮胎橡胶公司后成为“橡胶轮胎特色产业镇”,还是浙江余姚规划中的机器人特色小镇,还是浙江杭州由以发展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企业为重点的互联网村和以培育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天使村组成的“梦想小镇”,都将成为当地名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特色”实际上集聚了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

分析人士认为,特色小镇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范例。以浙江为例,特色小镇一般布局在城郊接合部,既有众创空间、研发中心,又有人才公寓、社区功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这样注重功能叠加、要素融合,“产城人文”一体的新型空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问题得以破解。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李强这样认为。

中国特色城镇化 篇6

中国特色城镇化

一、何谓中国特色城镇化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程和选择方式来看,依据城市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关系,可以得出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其特殊性。

(一)城镇化而非城市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都是英文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Urban(城市)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都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城镇与城市并行发展,城市化与城镇化意义相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城镇化与城市化具有不同的涵义。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统计的特殊性。在我国人口的统计中,统计城市人口不包括城镇,而统计城镇人口包括城市。如果中国走城市化道路的话,那么城市化率会更低。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要达到70%,届时中国人口14亿,即将有近10亿人口在城镇。我国近2万个小城镇和655个城市加在一起的城镇化率是45.6%(尚未城市化率的统计数字),近5亿城镇人口。未来40年,如果新增人口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5亿人全部涌入城市,无论如何我国的城市都无法容纳。第二,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中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1.7亿—2.0亿人口。我国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41座。如果这些农村富余人口到本世纪中叶从农村转移到特大城市中,则每个特大城市将增加400多万人口;如果流向中等及其以上级城市,则每个城市将增加上百万人口,无论是土地的承载能力还是国家财力都是不允许的。所以,中国必须走城镇化而非城市化道路。

(二)城镇化滞后

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中国则是先工业化、后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化、限制发展城镇化。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人均在1000美元时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从纵横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发展的滞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建立初期,工业化率平均在60%到70%之间,而1952年到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4.4%发展到17.9%,26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目前城镇化率45.6%,而工业化率已经达到52%,仍然存在6.4个百分点的差额。世界上后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提高的速度是很快的。从1960年到197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以年均2.51%的速度增长;韩国城市化率在1960年—1987年的经济起飞时期,年均提高1.43个百分点。我国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中,年均只有0.93个百分点[1]。

(三)以小城镇为起点

任何城镇的发展都有其产业依托。小城镇的产业依托是农村工业;中小城市的产业依托是现代工业;大城市的产业依托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第三产业。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是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和城市再城市化的梯级递进过程。农村城镇化就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城镇的加工工业,发展农村工业;城镇城市化就是在城镇加工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工业,并使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市的再城市化就是使那些超大规模城市逐步实现产业的战略转移,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下移,使其发展成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化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逻辑起点,即以产业发展为龙头,实现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递进发展。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农村人口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城市人口的42%,如果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可以转移50万农村人口,并形成12亿多元的购买力,创造50亿多元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小城镇是拉力极大、时效较长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小城镇,启动内需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把握“中国特色”的关键是,城镇化走什么样的“道路”。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走上了城镇化而非城市化道路,这是一条滞后的城镇化道路,以小城镇发展为逻辑起点。小城镇与大城市相比的先天局限,加之与后工业社会的阶段吻合,使中国城镇化道路必须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化”并行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化”统筹,即“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攻坚阶段,即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工业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新型

工业化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四化并行的状况。从城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在初期阶段,农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在中期阶段,工业是农村城镇化的中坚动力;在后期阶段,服务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性产业动力,现代工业是城镇化的主导性产业动力,现代服务业是城镇化的后发性产业动力[3]。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同时并行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

(二)“四城”并举

十六大报告把“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定义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中国有巨大的农村人口,单纯依靠哪种类型的城市或城镇都无法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而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必须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以适度城市化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群体。重点通过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通过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有机结合,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城乡统筹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市偏向改革,造成了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弱势地区,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相伴随的。不可能先完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再实现城镇化,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尽管城乡是一个相互依存、融合竞争的统一体,但是农村不能仅仅依赖城市的带动。在理顺的城乡关系下,农村最终还要通过自身的深化改革,激发内部蕴藏的巨大潜能,加快发展,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资源良性互动、城乡信息良性互动、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城乡市场良性互动、城乡文化良性互动。

(四)集约发展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人口城镇化,即乡村人口转变成城镇人口,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城镇化会促进集约用地。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使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还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整体素质提高的转变。

(一)城镇发展改变了居民消费结构,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方向

(二)农民转移改变了城乡结构,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物质基础

(三)城镇发展促成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

小城镇景观特色的营造 篇7

关键词:小城镇,景观特色,营造措施

1 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的自然载体

自然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小城镇特色建设的基础, 也是小城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尊重原有的地理环境条件, 加上巧夺天工的设计理念, 可以创造出特点鲜明的小城镇景观。且小城镇中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其特有的, 是小城镇中最本质的, 也是其他城镇中不可比拟的。凭各种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民风民俗都可以成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的有力支撑。

2 营造小城镇景观独特的几点措施

2.1 依靠原有的地理环境进行布局

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基本以地区特色而建立, 依托自然环境逐渐发展形成。如湘西的凤凰, 它的街道依靠沱江建设, 利用山体环绕在两边, 给人丰富的层次感。江南的周庄, 街道与河道之间相互重组, 布局上变化多端, 妙趣横生。所以, 小城镇的建设要依靠所特有的山水骨架, 来充分展示自身的特色。现如今小城镇不断扩张, 但是在建设上依然要坚持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合理布局, 在尊重原有特点基础上, 加强特色建设。

2.2 注重绿地的布局与使用

在建设小城镇时, 应尽量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与植被, 将街道建设成绿廊, 并建设出通畅无阻的换气道, 结合原有的绿地结构, 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研究当地的植被群落结构, 完美融合生态效应与视觉享受。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人工种植绿地与自然绿地, 达到共生共荣。同时还要尊重植物自身的特点,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特色, 这样设计效果会远远超出预期。另外, 在本土植物应用上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乡土树种能够体现这个地区的特色, 目前有许多城镇中都有自己特有的树种与花种, 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人作为城镇中最主要的活力源泉, 在建设特色小城镇时要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特色的生活景观。环境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着人与人交往的强度。如今工业化的城市充满了经济与利益, 庞大的城市空间给人以空洞感, 生活节奏过快给人一种疲劳感, 缺乏人与人之间关爱、彼此变得陌生、远离人性的关怀等。而小城镇在人文素养上, 却有着独特的精神面貌, 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小城镇中, 占地面积小, 人口少、加强了亲情、友情、与血缘之间的联系。而且小城镇中所居住的人们之间大多认识, 且文化背景与生活也基本相同, 很容易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活动中变得频繁。

2.4 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 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传统的小城镇建设中, 基本没有经过预先的规划与设计, 由人口之间的相互交集来产生, 具有模糊与领域性。且对于小城镇来说, 街道是人们最主要的活动空间, 街道呈现网络状遍布在整个城镇中, 满足了人们的行走、交往, 以及商铺的活动, 所以在建设小城镇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科学合理地建设与规划, 丰富街道景观, 做到景就是路, 路融于景。

2.5 依托自然景观, 保护风土人情

物质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文化背景包括宗教、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风土人情, 这些因素构成了小城镇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的社会空间与物质。且由于外来文化对于小城镇的影响较小, 传统的文化相对比较稳定, 所以多年来没有较大变化。此外, 风土人情也是构成小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仅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乡土文化, 还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更好地发扬民族特色与地方文化。

2.6 注重小城镇中景观的保护与及时的更新

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往往能够成为小城镇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它们不仅记录了当地的文化与历史, 还是小城镇中的一种象征。在改造的同时也要坚持保留原有的风格, 注重新建筑与原有建筑间的相互协调,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保持特色。在小城镇中, 一些景观标志也成为了其特色的组成因素, 且标志性景观特色更成为人们对于城镇最直接的感官, 所以在建设特色小城镇景观的基础上, 要充分保留原有的基础, 再进行加工, 在不影响景观标志的前提下, 实现对小城镇的最大化建设。

3 结语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地不断加快, 创建小城镇适宜的居住环境, 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需要, 更是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方针, 确保城镇景观科学合理的发展,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明确建设特色的小城镇形象, 结合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 完善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 篇8

“美丽乡村” 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的城镇化。云南特色城镇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二者优势,将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使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这是走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

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在发达地区的城镇要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自下而上发展特色经济。当前广大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的薄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村实现富足、体面、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呢?

一是科学规划好“美丽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特色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分步建设实施。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构成和产业重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美丽乡村”发展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是要围绕“一村一品”来做文章、下功夫。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二字上,充分依托各地特色資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功能各异的乡村,形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富的乡村格局,如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全面提升乡村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一些乡村在发展建设的时候一味追求与城市接轨,反而丧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作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就能够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村环境改善,使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乡村”就在眼前,“美丽云南”就在眼前,“美丽中国”就在眼前!

以此为序。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刘学 博士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篇9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其次,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线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但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贫民窟几十年不变,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二、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三、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相互推动,同时进行,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四、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节约资源和土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为城市的发展,为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政治角度看,有利于执政建设,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纳入物业管理,引入第三产业,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是高能耗的领域,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不能随意拆迁,搞重复建设,必须一劳永逸,建设“百年住宅”,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需要政府投资,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城市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

染力,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化体现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上。沂河、祊河、陷泥河就是临沂的特色和优势。其次,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江苏邳州市展现的是楚汉文化,临沂新农村应该充分展现汉晋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再其次,文化是地域性的。文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就是临沂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好城市的文化,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并且世代相传。

(五)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城市必须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近年来,临沂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拓宽城市融资渠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临沂的评估值是36亿元,2008年转变为一次性贷款6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仅是市民的,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无论国界,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上一篇:游老顶山森林公园的导游词下一篇:搞笑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