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

2024-04-23

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精选11篇)

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 篇1

潜山县希望小学数学课题组

周源生

今天我校数学课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研究小组,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改变教师角色,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 篇2

一、教学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就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课程是一个乐谱,那么,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在于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对给定的内容可以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就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并不只是教科书,而是怎样用教科书去教,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二、将语言知识引入英语新课标的教学中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本上,注重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后果则是学生机械地背诵词汇和语法,即使考试得心应手,一旦需要用英语交际,也会出现大量语用错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诸如从单词的讲解、课文的编排、习题的设计都应遵循这个原则,作为新课标的发扬者———教师,应把语言知识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益,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既是考试的驱动,更是兴趣所在。

1. 语音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Searl指出:同样一句话,由于语音和语调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同一个句子:“Mary has eaten the big apple.”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调表示出陈述、感叹等含义,使学生意识到句子并非只是单词有序的罗列,更是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使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变化。

2. 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提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读、听、说等手段学习语法,使得语法的学习不再枯燥单一。

在讲解英语时态时,教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不同时态表示不同时间关系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学生在使用这些语法形式时应注意交际问题。如:“to be+inf.”是用来表示将来行为的结构,但是这个结构通常与第二人称主语连用,这时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一般是上下级的关系,可以用于发出指令,如:“You are to be here by eight.”

在讲句式时,教师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说话的语言规律和习惯。比如:英语的祈使句就不一定只用于表示命令。

Be quite.

Have some coffee.

Give us our daily bread.

在这三个句子中实际上只有第一句表示命令,其它两句分别表示邀请和请求。

句子结构不相同不等同于功能也完全不同,比如:

I hope you’ll close the window.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It’s cold here.

在特定的语境中上述三个句子可以对听话者产生相同的效果。

3.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头戏,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能否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地运用词汇。而词汇往往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因为枯燥机械的背诵既费时间收效也不大,很多学生即使记住单词的意思,也不会实际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去。根据新课标的宗旨,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实行定义法教学,一定要着眼于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如何用该词在一定的情况下组成完整的句子,即通过一定的上下文对词汇进行讲解。文化知识的渗透也是必要且有效的。如:well一词相当于汉语的“好”,“well 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但当well作为句首语气词时,定义法就行不通了,这时需要通过对话使学生领悟到well用于说话者自己意识到所说的话不能满足听话者的需求的时候。如:

———Did the weatherman say it was going to be free tomorrow?

———Well, he didn’t say it was going to rain.

再如,教师在讲到apologize这个词时,除了例句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中英文关于道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一些地道的用于表达道歉和回应道歉的英语句子,这样会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情真正掌握apologize这个词的用法。

将语言知识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是新课标的宗旨所在,也是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因为这种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标,新教材,新体会 篇3

一、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长春市初中数学学科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趣趣味性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新的教材更贴近生活,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更便于理解,也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件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无限魅力;第二,新的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三,新教材更贴近新课标理念,更加注重数学的科学性与教学的合理性,逻辑性更强,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如代数式这一节,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入手,字母代替数,是从小学算数到初一代数的过渡,比小学更抽象更不容易理解。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正是新生学习困难所在,教材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更要了解学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如购买一支铅笔需0.6元,那么购买两只、三只、四只呢?学生很容易答出,此时提出问题若购买X只铅笔哪?自然而然地引入代数式的概念。

二、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探究性。

新教材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读一读等栏目,更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让新的教学观念促使其发生教学行为的变化。以“轴对称”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轴对称这个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课前收集很多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面对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内人人都有任务,看图思索、合作、交流、理解、总结规律。在这种生态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长久,自主探索、交流总结、人人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当然,知识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当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有所理解后,将这一概念引入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什么是“轴对称”,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学生间交流与分享,每个孩子都有“学一得多“的知识生成,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一举两得。

三、新教材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智慧,采用不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师要根据每节数学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预习并清楚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勾股定理的内容”、“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勾股定理的应用”等知识点,可以上网收集勾股定理的有关资料,课上小组内派代表面向全体同学讲解,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指导与评价。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更明确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课上学生的展示自信而从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采用动手操作绘制图形、小组合作探究、课上展示讲解等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开阔数学思维、找寻解题方法、发挥动手操作能力,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新课标中“做数学”的理念。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时刻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怎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书籍,让自己在读书中找寻灵感,在实践中找寻答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境界最优化。

新课标实施体会 篇4

新课标实施的体会

政治科组 李敏煌

今年是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年,作为新课标实践者的我,刚走出校门,踏上讲坛,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是靠每一位第一线教师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机遇即是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旧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我就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因材施教。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很多学生不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学习方式、教师的要求等。特别是从家长的反映中获知,初一学生在小学都依靠作业进行学习,而现在初中则不同,作业只占学习的一部分内容,更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初一学生根本未能改变过来。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因材施教还表现在,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并且各学生的纪律性差异较大,对于新课标的课堂形式活动化要求则较难开展,针对此情况的特殊性,我就转化成另一种高效、情感、认知程度高的课堂形式,并使得学生乐寓于教之中,则将平时阅读过程中发现有趣,有启发性的故事和案例摘抄下来,把课本中理论化的内容转变成相关的故事和案例,然后进行精彩的复述,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开式的教育会令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达到升华,效果甚佳,好比将理论性,空洞的内容反复多遍地讲述和强调。

第二、 导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民主。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师生间的平等性。对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一次到肇庆听公开课比赛,在课堂的巩固练习中,上课教师在分析完练习题的答案后,再补上一句:“你们能接受老师这样的评析吗?”全场听课者在听完这句话后都有了点头,认为是民主教学的体现。在更多的时候,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还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觉意的方面,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会体验到学习是种乐趣。

第三、 引入综合性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全面的评价。

期末将至,学生与家长最关心都是考试的分数。“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在这样的知道下,我决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引入综合性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比以往单一以作业、期中、期末三大块为总评依据的做法相对合理些,并且在其中考试中,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该综合性评价体系是在原有的考核项目中加多了人际关系、社会新环境适应能力、课堂主动参与能力、环保意识等新因素。新课标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才能符合新形势下人才观的要求,达到与时俱进。因此,将以上因素纳入学生评价的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善于把握“后进生”的思想感情变化规律。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课堂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配合,可是往往在一些班中会出现个别的后进生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要是我们教师事前没有对个别的后进生进行跟踪摸底,熟悉他的思想规律,一旦发生此现象,就会手足无措,那么作为新教师平时除了要多阅读相关的刊物,学会如何处理各种课堂突发事件,积累经验外,并多了解后进声的思想情感发展变化规律,以便有效地应对各样的课堂突发事件,避免影响课堂纪律,也会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一次课堂上,一位后进生走出座位到隔壁组拿了一本漫画书,当我看到他竟然敢如此放肆时,顿时想发怒想狠骂他一番,可是考虑到该生平常面对各样的严厉批评早已习以为常,那只能改变方式了。根据他平常少受到表扬的特殊性,就想到通过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从而让他自己反思。我当堂向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很勇敢,上课时间敢到另一组同学处借漫画书来看,同时我也相信他有勇气将漫画书交上来,这才是男人大丈夫敢做赶当的行为。”当我讲完这话后,该生并没有立刻将书交上来,只是在座位上发呆的样子,在即将下课时,该生果然不出我所料,将漫画书交了上来,并且说;“我是大丈夫行为吗?”我当即向全班说:“某某同学勇气可嘉,知错能改,是位可树之才,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勇气鼓励,给予他掌声。”随即,掌声如雷,但在掌声中,该生面对大家给予他这么高的认同感,觉得很吃惊,也许这是他平生中第一次得到这么多同龄人的认可,从这次事后,该生的课堂纪律有了很大的改善,课外也懂得为班级体着想了。

第五、相信学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让学会是呢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而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担心我们的学生素质较低,难以进行相关的活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其实,经过多次观看公开课比赛,认识到学生的表演、创合作能力等发面都发挥得很好,远远超出了我们先前想象的。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能给予一个自由的空间,加以适当的引导,他们极强的表演欲就难以在心中抑制住了。实施活动式、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要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5

二、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教育 部 颁发 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 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在新教材的第一章中就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并具体设置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是学习行为赖以运作 的主渠道,也是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例如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

会、去总结物质的性质。特别是许多实验都可以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来加以完成,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向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讨论与交流,以及书写探究报告、制作模型、辩论和展览等形式,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 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更要努力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与原有的旧教材相比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新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教材上还安排了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新课程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学生学习档案和自我评价资料,可

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6

巨亭镇中心小学张明强

2012年9月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对于我来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我现阶段最为迫切的一件重要工作。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对现代教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我具体收获如下

一、识字方面激发兴趣自主识字。对于小学中年段课标对识字、写字做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我认为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读《新课标》我知道了四年级语文课上识字方面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经常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这个学年段老师不再是手把手地详细地指导记字、写字而重在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重在检查鼓励。但关键的字的教师一定要适时点拨指导并纠正。改变了方法但目标不能变仍要扎实地识字写字。关于书写不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指导而要重在格式的指导等。

二、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加深理解复述体会。

《新课标》对小学中段阅读的要求中提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见中年级语文课堂上不再是一味的强调背诵积累而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能力表情达意能力感受领悟能力复述表达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备每一节课时都一定要找准切入点着重对孩子的能力加以提升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背诵古诗文好词好句美文经典等。经常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课进行引导让语文课上的语文能力有所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准。

三、口语交际方面善说普通话做到用语言打动人。《新课标》中可于交际这方面也是做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学习我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做到用语言打动人那么他的可于交际就一定不会差。与人交流关键是自己的表述对方要能听得懂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就成了四年级这个学段必须学好的一个方面。要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听与说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时刻营造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和氛围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多口语交际知识。

四、习作方面乐于表达勤于收集片段为重具体中年段《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中提到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后我知道了学生刚刚作文起步一定要培养写作的兴趣树立信心。教师要多想点子加以引导关注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让他们也树立习作的信心。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有了生活文章才言之有物。

另外我觉得要想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只要他会写写得好他兴趣就浓了。怎样才能会写四年级作文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我觉得要注重学生片段描写的指导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所以每篇作文都不要急于求成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如果将构段写好了那么再对他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加以引导以后的作文进步会拾级而上的。

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 篇7

一、温故自学群学, 打响课堂“第一战役”

当上课铃声响起, 课堂就已经打响了“第一战役” (即“15”阶段) , 这个十五分钟就是指温故、自学和群学, 主要包括前提测评、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等方面。作为一线数学教师, 必须把握一下“三关”:

第一关, 温故。教师在引导学生温习、巩固已学内容的时候, 一定要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 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心理环境,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通过动脑动手, 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譬如, 我在讲授“求代数式的值”内容时, 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步骤, 而是如此导入新课:东方威尼斯影剧院每排有30个座位, n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0n) ?如果在两侧楼梯口各放5各座位, 共有多少个座位 (30n+10) ?如果前10排都坐满了人, 有多少人在看电影 (30n=30×10=300) ?如果前15排和两侧楼梯口都坐满了人, 有多少人在看电影 (30n+10=30×15+10=460)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代数式的值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关, 自学。学生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预习作业上的内容和要求, 再次围绕教材去阅读、实验、探索和实践, 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预习作业上所提出的问题, 对在自学中所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做上标记。

第三关, 群学。教师在这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 可实行“兵教兵”、“兵练兵”等生生互助方式。其中, 小组内的交流合作讨论的重点是学生自学时遇有困难和障碍的内容, 也是本节课所生成的重点与难点。我在实践中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2人、4人和6人学习小组三种形式, 并善于在学生讨论时巡视、观察, 重点针对中差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他们自学讨论中的困难,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自学讨论时所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抓到手, 并整理归纳, 以确定教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 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 迅速获取反馈信息, 并作必要的讲授, 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当然, 个别问题及时解决, 典型性问题一般在第二个环节“20”中进一步展示和点拨。

二、交流质疑点拨, 把握课堂主战场

所谓“20”, 是指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的过程, 主要包括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和开放拓展。此环节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所在, 作为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时, 先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中所研讨的问题, 然后以小组交流形式让学生自主去研究, 学生互相补充, 最后总结概括出结论。这样, 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 又有了完成任务的机会, 自然会精诚团结, 互相帮助, 共度难关。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 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 使问题更完美, 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归纳、类比和推理等数学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讲授“梯形的面积”时, 先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 动手拼一拼, 并让学生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最好小组讨论验证, 从中得到启示: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这样,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和质疑得出结论, 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三、检测反馈矫正,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堂的第三主板块“10”是指十分钟内完成课堂检测与反馈、评价矫正小结及作业布置等方面, 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 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数学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规范性检测的基础上, 才能使反馈来的信息真实, 才能为矫正的方法提供依据。人无完人, 教无完教。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只有准确矫正不足之处, 才能切实保证课堂高效率。我在平时做到三个“坚持”:

其一, 坚持少数人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 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 集中在课堂上矫正, 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其二, 坚持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 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诸如,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中, 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 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是个关键性问题。假如这一问题解决得好, 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 当学生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 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 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其三, 坚持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 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譬如, 学生在使用“邻补角”、“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 这时就应对照概念, 引导学生反复比较, 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 然后对照练习;而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 则属技能性问题, 应该逐步矫正解决。

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 篇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下面就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既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实践和创新。如在讲“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我的课题引入情境:同学们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孙悟空……),但这个无所不能大圣今天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听我慢慢道来:话说孙悟空弃了养的官,从天宫回到花果山之后,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天天练兵,准备与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决一死战。……但是训练了几天,这些猴兵连立正、稍息、报数样样都不成。连究竟有多少猴兵大圣也弄不清,这可怎么办?它束手无策。就在大圣一筹莫展的时候,它参谋给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参谋在大圣耳边耳语了一翻后大圣露出了笑脸,原来是大圣参谋有它的妙计。第二天大圣和参谋在小猴兵中随意挑选了100只猴子,将这些猴子头上的毛剃去一片后叫它们归队,然后宣布放假三天。话音未落,小猴兵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你知道孙大圣的参谋想出了怎样的妙计吗?

这时全班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思考、交流、讨论、探索。这样的情境,学生精神愉悦,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接着向同学们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和孙大圣同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池塘里有多少条鱼。学生热情高涨,个个参与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最后轻松掌握了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

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和困难是认知的动机和根源,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学科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冲突,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必然会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去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手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

五、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验型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9

在本次的新课标培训中,使我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从老师透彻的解读、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因此,本次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有如下感受:

一、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快乐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和学习身边的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乐中求学。

二、在生活实践中了解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教学目标及要求,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及操作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意性。数学来源生活。故此我在教学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对数学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探索学习数学、理解、了解数学,从而学习和领悟数学知识。

三、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数学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现合作交流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探索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数学兴趣。

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陈祥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再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 篇11

【关键词】儿童与自我;教学氛围;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从课标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都可以看出: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其三,德育课程特别要注重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道德教育怎样回归儿童的生活呢?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是关键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了。

二、全面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因材施教现生活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材料上,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活动板块“暑假生活展”,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很开放,要根据孩子们的暑假生活选取材料,设计展示方式,比如:我们学校有一部分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就鼓励他们把自己暑假的生活以照片图片和讲述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所有的孩子一同分享乡下孩子的自由、淳朴的快乐的生活,为新学期学习生活鼓足信心和勇气。又如《心中有规则》一颗的教学,我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来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缺点,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的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例如: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5课《秋天在哪里》主要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也让孩子们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寻找秋天的迹象这一活动在设计上,以教材中的儿歌开始,边播放秋景图边吟诵儿歌,然后带着孩子们走出室外,到校园的操场上寻找秋天(树、落叶、花、草……)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植物和小动物的变化。例如:杨树叶子的飘落,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不见了……在此基础上,用这样的观察方式给孩子们留课下的作业,让父母带着自己到市场、商场观察和寻找秋天,家在乡下的孩子到田野寻找春天,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以图画、照片和记录的方式记下来,到学校后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在这样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观察搜集信息的方法,更有孩子们在一起分享的快乐,也在这样的分享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整个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活动的方式很多,关键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例如: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让孩子们进行仿真性演习活动,他们的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活动中的体验,比如:班级里的故事;“做个快乐鸟”中的帮助同学消除烦恼;重阳节、母亲节怎样孝敬父母和老人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用真实的行动影响同学们,也成长自己。还有到了中高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当然还有:讲故事,小实验,小制作,小游戏,小搜集等等。只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才会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教育。

四、彰显课程的开放性,做到生活即是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非常丰富多彩,但我们要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生活的环境差异,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与此同时,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应该说我们的生活有多广,学生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例如: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的第九课《我棒你也棒》,即有课前的调查、访寻,爸爸妈妈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通过大家的评价了解自己优点,也有课上的展示和交流,还有课下的行为的延伸。爸爸妈妈、朋友邻居的真诚肯定和赞美会成为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动力,让儿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和发展。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宗旨。

上一篇:党校学习结业自我鉴定下一篇:礼文化教案4——孝敬父母 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