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2024-04-22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通用7篇)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1

Qingdao Harbor V&T College

院勤工助学部09-10下学期计划

忆过去,所有的工作历程依然如此清晰,展望眼,新学期的工作我们仍然热情不减。上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其中盈满了温馨笑语,也充满了汗水惆怅,而疲惫更加升华了我们的工作激情。在过去一个学期中,我部成员通力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的一年,我们会根据上学期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把部内工作做的更好。

勤工助学部经过上个学期的历练,已经开始慢慢的步入了轨道,我们部内所有成员的个人能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勤工助学部的美丽日记,每个人都在细心呵护着我们这个大家庭。开学伊始,各部工作也将逐步开展起来,为了更好的开展这学期本部的工作,先作计划如下:

一、日常工作

(一)、例会

在学期之初,各项工作即将相继开展时,我们一致认为例会是一个很好的使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时候,我们大家敞开心扉,对本周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对下周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与此同时,我们还将保持和系部勤工助学部的紧密联系。事实证明了例会对我们的工作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将作为我们做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保留。

(二)、平安保险

上学期我们的平安保险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鉴于本学期学生会换届的问题,我们对部员也进行了业务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熟悉部内工作明细。本学期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做好这份工作,同时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部员,夯实他们的业务基础。

(三)、助学贷款

本学期我们会协助团委继续做好寒、暑假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同时做好对往年助学贷款的资料整理工作。

(四)、爱心超市

如果本学期启动爱心超市计划,我们会一直贯彻团委的精神,并作计划如下:

1.熟悉各项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人员分配

2.布置超市,进行物资统计工作

3.整理、归档资料

4.总结

相信通过这些,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一些独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

式,同时也能提高自身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活动

(一)、创业展示台

本部的活动主要负责大学生创业展示台的主要工作,上个学期我们对创业展示台的具体工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当然也有一些不周到之处,本学期我们会再接再厉,挖掘部员的潜力做好工作。比如我们计划开座谈会等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勤工助学的同学有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校外岗位的开拓

1.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招聘工作,并保留好相关信息,以便以后的经验交流和工资统计、发放。

2、发展自己的涉外人员,在保证同学们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去各大商

场和超市尽量为同学们争取到勤工助学的机会。

三、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

与其他部门相比,勤工助学部的工作相对轻松一些,因此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协助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以使院学生会的工作做的越来越好。

四、总结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真心的希望勤工助学部的工作能够更进一步,稳步前进。本学期我们将认真总结不足,积极汲取工作经验,同时加强对部员进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使他们能够顺利的接手下一学期的工作。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工作会做的更好。扬帆远航,展翅高飞,一起努力、共同进步,相信勤工助学部的明天会更美好。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2

一、内外互动:明晰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两个问题

(一)学生组织内环境的机制问题。

1. 学生组织干部选拔方面

高校学生组织内部干部选拔和任用具有一定的承续性,这种承续性所带来的“近亲”效应或者“远疏”效应,“大一干事、大二部长、大三主席”的传统模式在带来团队传承的同时,也使团队内部成员缺乏竞争意识;僵化的选拔机制下所带来的任期制,致使高校学生组织激励动力不足,造成许多学生组织骨干把当上学生干部作为目标,不追求整体效率和内在价值,缺乏团队整体意识;随着学生组织的职能机构设置渐趋多元,职能的庞杂和繁复致使学生干部在选拔上出现定位不清、人浮于事的情况,规模膨胀但缺乏明确的职权意识的现象。

2. 学生组织工作职能方面

目前,高校学生组织总体上对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缺少明确的认知。在活动内涵方面,大部分学和对学生组织的功能认知停留在“办活动,出观众”等纯粹事务性的活动之中,而忽略了“服务广大同学,代言广大同学,引领广大同学”诸项立身之旨。在活动的创新性方面,学生活动多为传承往届经验和按照主管老师布置,缺乏独立思考、独立总结和独立发挥的意识;在活动规范方面,缺乏岗前的系统的组织培训和指导,岗中的完善的活动制度和规范,岗后的有效的活动宣传和意义拓展。

3. 学生组织文化创建方面

文化建设往往是高校学生组织缺乏的短板因素,而团队文化的创建特别是学组文化的创建,对于组织内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承扬力而言,起着灵魂核心的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方面乏善可陈。首先,学生组织内部文化自主性。鲜有学生组织确定自己的职权内涵,即便如“学习的楷模、工作的典范、人格的榜样”诸类口号,也并未落至根处,扎至实处;其次,学生组织活动文化发散性。当下的学生组织活动更多地停留在“秀”的层面,而鲜少发挥利用活动载体,扬承大学精神与文化的效用。

(二)学生组织外环境的保障问题。

1. 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效能保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两大关键问题,就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切实探索“怎样培养人”的内涵,立足育人为本,发挥其效能保障作用是确保学生组织实现“自我式管理”的重要外部环境。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修养、过硬的管理能力、丰富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亲善的人格魅力,明确自身“引路人”、“指导者”、“助力者”的身份,澄清三个观念混淆:非行政指令者、非全知领导者、非事务协调者。

2. 学校全员育人队伍的意识保障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效能发挥,离不开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助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师的意识协同作用,全体教职工的身正为范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人翁效应、自我式管理作用的意识保障。当前高校全员育人的情况并不乐观,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却未能实现有效衔接,互通有无,殊途同归的良好效果。

二、主体能动:构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者的双边素质

(一)发挥德识魅力的激励作用。

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科学化、精致化、专业化”新要求的提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其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需要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者以科学化的视角,发挥德识魅力的激励作用。首先,客观地发挥三个“贴近指导”:贴近意识,前期培训的系统引导;贴近实践,中期监督的修正引导;贴近提升,后期总结的经验引导。其次,适当地实现三个“沟通督导”:阶段性沟通,注重自我教育意识形成;方向性沟通,注重自我管理模式完善;渐进性,注重自我引导作用发挥。最后,有效地开展三个“梯次指导”,学生组织菁英的大学文化的理念指导;学生组织骨干育人主体地位的观念指导、学生组织全员自我权责意识的启蒙指导。发挥德识魅力的激励作用,在“引导”、“督导”、“指导”的工作实践中,高校学生组织指导者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建设,注意在教育管理层面的知识汲取,强化在心理知识层面的理论储备,深化在思政素养层面的与时俱进,将“深入指导”与“深入领导”区分开来,将“事务性深入”与“思想性深入”区分开来,更将“学识性示范”与“指令性落实”区分开来,有效地发挥德识的显性激励作用。

(二)实现人格魅力的默化作用。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隐性发挥高校学生组织“三自”能力的要核,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当然主体,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人格魅力和内在品格对学生组织能动效应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其集中体现在求“实”和务“虚”两个方面。求“实”方面,学生工作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组织能力和引导水平,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在丰富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组织成员明确组织职能,改变“人治”模式,“积极促进学生组织向集体化、规范化阶段发展,建立科层结构健全,组织管理制度成型的管理机制”[2];务“虚”方面,学生工作干部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先进的管理意识,营造学生组织的文化内涵与和谐氛围,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组织文化,主动参与学生内部交流和团队拓展活动,为其提供心理支持、智慧支持和动力支持,增强组织成员间的凝聚力和互助性,强化组织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此来更好地发挥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生工作干部人格魅力是挖掘学生组织育人潜力,影响学生干部能力,葆有学生组织活力的前提,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三、创新联动:实现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者的二维效能

(一)构筑理论基础,模式上力求创新。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工作精致化”趋向,为这支育人队伍提供了理论层次上的保障。在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立足当下发展形势,引入先进理论成果,借鉴现代管理理念,以理论筑管理基础,力求创新性地研究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新模式。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方面的重要理念或可移至当下学组管理工作,在这一模式理念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工作干部能够真正发挥其调度和指导、审核和把握的效能。一方面,其是对日常思想教育中的基本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就高校学生组织而言,具体的事务性活动与文体性活动是其主载体。每一个活动都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就如同项目的生命周期一样。[3]在项目决策阶段,对于给定的主题任务和灵活的育人活动来说,其分别可以采用项目招标和项目提案的方式进行,既可以确保主题教育活动的科学化落实,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组织热情和参与激情。由学生自主提出,自主参与的活动,其规避了定性指令和定量要求的弊端,能够有效地激发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寓教于乐”的效果。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可应用至学生组织的内部管理上,部门间的项目竞争与项目合作,带来的是在项目目标实现过程中对成本意识,即项目的完成度、风险意识项目实效性、质量意识项目的满意度,这些意识要求来自学生,相应地就更贴近学生,为使项目获得理想的结果,学生组织内部在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在工作推进中增强团作整合意识、凝聚意识和向心意识。

(二)实践搭平台,过程中力显效能。

在创新模式、渗透理念的同时,学生工作干部要充分以实践活动为检验平台,力求做效能到家。在政治方向上进行指引,发挥牵引效能。在敢于“放手”的同时,要注重把握学生思想的偏差,围绕“育人自育,服务大局”进行学生组织建设;在工作导向上进行示范,回避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官僚习气、形式主义、活动泛滥、选举不公[4]等不正之风的出现,要引导发挥真正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队伍培养上下足工夫,形成“公开选聘—优化组合—顾全大局—人本管理”的培养方式,培养一支“党政放心,青年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5]实现工作成效与学生进步相互统一的目标;在组织文化上潜心塑造,构筑“学习文化、风貌文化、运作文化、价值文化、制度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多元性的学生组织文化体系。在学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着眼于诸上四点,更要落实于实践中的具体联系与帮助中,研究青年学生的特点,贴近青年学生的要求,在管理运作上,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对大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和效果呈现中彰显学生工作干部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金恒, 张藏云.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的务“实”与务“虚”[J].科教文汇, 2009 (9) :57.

[3]卢少平.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的运用[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6) :55.

[4]陈伟荣.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J].高教论坛, 2011 (11) :94.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党建 载体 创新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9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他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高效的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能促进大学生高政治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国家提供合格的建设者,为党输送可靠的接班人。目前,新媒体在高校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關注和喜爱,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一、搭建党建互动平台

依托微信群、QQ群、SNS网站、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建立党建互动平台,教育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网络互动,拓宽学生党员政治思想交流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和接受反馈信息, 实现党务公开,交流畅通,从而起到及时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的作用。创新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学生党员学习形式,开设手机微信党报,保证及时发布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实现互动,解答学生党员所提出的问题,使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时时处处都很到位,实现党员时刻自觉历练思想,提升政治觉悟;建立权威发布平台,让学校的声音出现在学生网络活动中,其核心是要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敌我、你我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解禁,使党建时刻能够服务和影响学生党员。

二、建立党建微博、微信群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交互平台新名词接连不断地映入人们的眼帘,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当今 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时代有所不同,微博、微信已与90后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网络活动的微观领域,充分运用这些微媒体。一方面,在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要建立学校和二级学院官方微博,开通党建工作微博群,有效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建微博群,选派专人管理,全面实现党员教育、党员发展、政策宣传和特色活动等工作的信息发布;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微博、微博群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时进行监控,对校内外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做到及时认真研判和处理,做到第一时间防控事态发展。另一方面,在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微信在信息交流中的优势。微信通过手机传播,它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因而更易为学生接受,为党建教育进入手机提供了多样性。当前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高,几乎达到人手一部,可建立“掌上党员论坛”“手机党支部”等平台,实现党建工作者与学生随时随地的即时交流。

三、适时组建网络党支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党员人数和基层党支部的数量也逐年增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任务加剧;修读年限和创新创业政策出台,以及毕业实践环节增多,致使高校学生党员的流动性很大;随着国际办学形式的增多,部分学生党员选择了出国深造。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网上党支部的建立,有效地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和无地域性作用,方便快捷、随时随地把党支部的成员迅速联系起来,如开设“外出实习学生网上党支部”“创新创业学生党支部”“留学学生网上党支部”等,发挥网络功效开展日常党建工作。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只要身边有网络,就可以迅速和党组织取得联系。通过定时上网过组织生活,定期提交思想汇报,定期交纳党费等,网络打破了空间上的距离感,使学生党员始终都能围绕在党组织的周围,接受教育,获取党的信息,参加各种支部活动,让学生党员有了“归巢”的感觉,同时也实现了高校流动党员的科学化管理。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问题与挑战,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从载体创新方面构建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以适应新情况,与时俱进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毕武春,柳博,付东然,等.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解决方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06):54-55.

[2]华星.浅谈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理论观察,2014(07):17-18.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4

现阶段,我国各领域人才仍然存在着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越来越为各界所关注。在这个高新科技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知识信息的竞争,而要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就必须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信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拥有大量能够创造出最先进知识信息的新型人才。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尚处于积极探索的初级阶段,肩负着国家人才培养使命的全国各高校,更是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全日制教师培养的方案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及解决的重要课题。

2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现状分析

2.1 学生组织机构的发展开始重视创新,但其影响力远远没有得到体现

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组织越来越重视创新,无论是组织机构的建设,还是人才的培养,都把创新作为考量的重点。大多学生组织都在向服务型及学习型团体转变,在做好日常校园活动的同时,加深学生组织与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的交流,并适时举办一些创新性的活动带动大家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组织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虽然学生组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改善学生的创造力,但其影响力不足的现状却使其无法很好的带动学生进行创新。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生组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比较小或几乎没有影响,只有8.2%的学生认为学生组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很大。而认为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较大的同学大多为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或加入学生组织的同学,普通同学并未觉得有太大影响,这项结果显示,现今高校的学生组织的影响力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学生组织的作用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2.2 校园活动形式日益丰富,但科技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组织开展的校园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活动多样,其中不乏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但往往参与面狭隘,结果也不能尽如人意。现阶段,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更多倾向于丰富大学的校园生活,相对来说有关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却很少,且大多大学生都未曾得到过创新方面的锻炼,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确实困难重重。虽然现在大多高校都设有不少科技创新型的社团,但却始终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调查显示,高校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进行自主创新,很少会重视创新或对创新感兴趣。在目前的各种创新活动中,只有少数同学能够参与其中、大胆创新,大部分同学都创新意识淡薄且创新能力薄弱,未能达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2.3 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有待完善,创新培养计划忽略根基培养

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备、能够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但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品牌活动普遍较少,第二课堂的质量水平和实施力度都不够高,促进和推动新型人才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高校虽然推出很多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面不够广,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和必要的动力,并且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更遑论创新。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3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组织未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3.1 学生组织内部成员自身创造力不足,带动学生开发创新思维受限

学生组织队伍中,不乏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干部,但却只是少数的个别人,未能有效的带动整个学生组织进行创新,引导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规划受到严重限制。学生组织定位于服务行列,要想切实为同学们做好服务工作,就要积极交流学习、共享工作经验,常探讨,常沟通,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水平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学生干部队伍,使学生组织快速向创新性组织转变。

3.2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致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学科研体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一些旧有模式的制约,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我国义务教育的体制下,传授型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培养创新人才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对创新的教育体制给予足够的保障和推动,而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恰恰是推动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个性特征受到了严重影响,求异、求变的意识受到压抑,思维感知不敏锐,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冒险,只一味的循规蹈矩、崇拜权威,不想也不敢怀疑,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

3.3 高校对学生组织的能力及影响力不够重视

新形势下,虽然学生组织在高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逐步成为联系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繁荣的校园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但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还局限于丰富课余生活、充实大学校园等娱乐生活方面,而对学生学习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却未能充分体现。一般看来,学生组织就是服务于广大同学,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的一个团体,而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却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脱颖而出于广大学生,悄然融入到广大学生的学生组织是最了解广大学生,也是最能引导广大学生思考,并带动广大学生进行创新的。

4 提高高校学生组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的途径探析

4.1 增强学生组织内部人员的创新能力,为广大同学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开动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意识、大胆进行创新,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要通过加强学生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从而带动广大同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培养机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辅导并进行长期的指导。这就需要组织专业的指导老师队伍,针对有关创新能力的知识,对学生组织成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并指导其付诸于实践,锻炼其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并使其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营造出浓重的科研创新氛围,感染广大同学进行求知,引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

4.2 从根基抓起,提高广大同学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1)加强创新思维的认识,启发创新意识。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严重制约,创新意识极其淡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先启发其创新意识。自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开始进行创新意识的引导,学生组织通过定期开展各种讨论或动手性活动开启广大同学的创新之门。创新能力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在日常的交流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影响作用,逐步地把“敢为天下先”的意识渗透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对其创新意识的引导,使其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释放个性。

(2)夯实理论知识,理论用于实践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缺少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因此,在课堂之外,学生组织必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科技实践性活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并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创新能力,使学生吸收新的信息,多见新的形式,提高运用能力,在不断探索训练中拓宽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大力进行科研创新,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经过深入的了解以及扎实的培养后,如何使之有效应用于实践,锻炼其综合应用能力,早已成为大家关注多时的问题。学生组织须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为高校科研事业做出贡献,并以学生组织完整的管理体系协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在学生组织的护航下,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各个实践环节的锻炼,不但使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而且提高了参与科技创新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深入地了解、扎实地培养、有效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

5 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变大,而通过学生组织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也将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举措。在这个“经济、科技、教育、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通过学生组织对高校大学生步步紧跟,使大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创新、培养扎实的创新素质并锻炼过硬的科技创新综合应用能力,长期有效的对其进行创新意识的引导以及创新能力的锻炼,望能够早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好的为我国培养迎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协调机制

一、高校学生组织运行的现状

(一)各类组织定位不明确

1.表现在功能定位上的党、团、班三组织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党组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逐渐弱化,成员较多的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事务上的领导地位和权威性过度上升,而班级委员会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主导性则使党团组织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削弱。

2.表现在职能定位上的党、团、班三组织工作不协调的问题

突出问题是: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整体运作上,三组织分工不明、协调不畅,在学生管理事务上存在相互推诿或相互交叉的现象,增加了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量,影响了学生管理效率。

3.表现在运行机制上的党支部与班委会、团支部组织形式上的分立和潜在性的分歧

由于党员数量的限制,学生党支部往往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因此其在班级管理与日常运作上基本处于“悬浮”的状态,相对班、团组织而言属于形式上的分离状态,由此造成三者在学生管理上存在潜在的分歧。这种学生组织定位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深刻地反映了在党、团、班三组织关系不协调的情况下,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二)学生认识不足

1.学生干部在学生组织的价值认识上存在偏差

学生干部片面地将学生组织理解为学校管理机构的延伸。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由于学校政策指引下的常规工作占据学生事务的很大一部分,这导致学生组织的服务行为多数都在高校管理政策的指引下进行, 学生组织与学校的关系由“指导关系”异化为“领导关系”,学生干部进而将学生组织的价值定位异化为学校管理机构的延伸。这种对学生组织价值的片面认识造成学生组织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丧失,导致学生组织活动内涵的贫乏,也不利于学生利益的维护以及学生干部的发展。

2.学生政治认识的淡薄

一方面是对于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不高,多数党员对党的理论没有系统认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甚至少数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另一方面是学生组织的“去政治化”趋势,表现为学生独立的“参政议政能力”,学生的参与和奉献精神,个人相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及对政治的关注热情等政治意识淡薄。这些认识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组织干部力量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组织的整体建设水平。

(三)学生党组织功能弱化

1.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现行的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思路、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残留着计划经济条件下运作模式痕迹,一些做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党支部作用的发挥,也不适应学生党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导致学生党支部工作时常处在无权力、无阵地、无经费的状态。空间上的分散、保障条件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党支部组织上的相对松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2.管理力量的相对薄弱

只有少数高校设立专门指导学生工作的党支部书记,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指导老师多由专职辅导员老师来兼任。其党务经验缺乏、自身理论较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3.党组织在设置形式上与班级的脱节影响其指导作用的发挥

由于党组织多设立于年级而脱离班级这一最基本的学生管理单元,导致党组织对学生班级管理事务缺乏明确的实质性的指导和参与,致使党组织功能被弱化。因此,高校应从事关党未来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上深刻认识到发挥学生党支部统帅作用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时代功能和政治功能,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定位

(一)党组织

高校学生党组织是高校工作战斗力的基础和保证,担负着联系、组织、宣传、团结、教育师生员工的重要责任和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任务。高校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核心,要统领学生工作全局,把握发展方向和前进路线,但并不是说党支部在学生工作中可以包揽一切,党支部对班委会和团支部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具体事务,党支部不应直接干预。

(二)团组织

高校共青团作为直接面向青年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在共青团工作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总而言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要“立足作为政治组织,成长为业务组织,创建为服务型组织,发展为公益组织,打造成为文化组织,改进为学习型组织”。因此,共青团在组织定位上要突出其群众组织的特征,使组织自身更具代表性,使组织成员具有归属感,成为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着力点;在职能定位上,要体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和突出服务职能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在文化定位上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领健康、积极、高雅的校园文化。高校团组织作为班级中的群众组织,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广大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如发展团员、向党组织推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完成上级团组织交给的任务等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

(三)班组织

班级组织(班委会)是由学生选举的班级行政组织,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行政工作,包括班级日常管理、评优评先、集体活动、学习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运作上,班委会要接受党支部的统一领导,充分贯彻党支部的决策。同时,班委会与团组织的关系是接受指导和相互合作的关系,班委会在日常工作中接受团支部的指导意见,与团支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三、 推进高校学生组织创新的路径

(一)构建以党组织为统帅的工作模式

高校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核心,要统领学生工作全局。近年,在学生党、团、班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客观背景下,学生党组织的功能逐渐出现被弱化的趋势。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工作中党组织的指导和统领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这种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也不利于高校把握学生活动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中要着重建立以党组织为统帅的工作模式,发挥学生党组织的统帅作用与指导功能。要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基本原则,严格党支部与班级的联系制度,指导班级建设,继而形成以党组织为统帅的党、团、班三方联动的工作模式,既突出党组织的指导和统帅作用,又能够使学生工作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1.“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是学生组织和学生工作发展的政治保证

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统筹规划、指导推进的组织带头作用,主动加强与相关团支部的沟通协作;学生团支部在充分贯彻、领会院(系)决议和党支部安排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工作,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共同促进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学生党、团建设的科学发展。

2.建立以党组织为统帅的工作模式,利用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可以有效发挥引领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党支部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在活动主题和形式上,党组织要把好关,确保主题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活动运作上,党组织协调相关团支部明确工作部署、分配活动资源、合理安排时间,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这既为学生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又为其落实“党建带团建”原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搭建了全新平台,有助于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旗帜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创新学生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运作机制

1.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来理顺党、班、团三者的职能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和谐并进

在理顺各组织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学校要建立各个组织的运行和管理制度,做到在原则上保证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在学生管理上明确各组织的管理分工,做到各司其职;通过明确的分工杜绝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推诿现象和交叉现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在职责明确的基础上建立交流合作机制

这体现在学生活动要打破党、团、班活动条块分割的传统局面,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采取党支部牵头、团支部配合、班委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在具体管理工作和学生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党支部、团支部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将党、团、班组织三方面的分散力量有机融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提升学生活动的品位与水平。

3.要形成多方联动效应,实现各学生组织整体性、系统性,可持续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这要求学校大力加强学生组织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学生组织干部队伍,学校努力实现学生组织在对服务对象的思想引领和校风学风的引领上有所作为,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保障学生切身利益方面有所作为,在提升学生对学校、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满意度方面有所作为,在促进学生干部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更多同学全面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努力达到学生组织内部规划系统性、工作目标综合性、自身运转定位准确性以及职能的效率性。

(三)完善学生组织发挥作用的支持体系

学生组织的发展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和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及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高校的办学声誉,因此高校的学生工作应该将学生组织的发展作为重点突破项目,着力打造学生组织发展的支持体系,促进学生组织的发展上水平。在学校层面,各部门应协同作战。在学校党委的统筹协调下,组织部、学工部和校团委应实现多方联动,在学生干部建设上要严格选拔,加强培训,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活动上,要重点打造一批校级精品项目,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运作上要保证经费和人员,建立学生活动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独立开展活动,同时着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学生组织指导队伍的能力。在院(系)层面应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实际工作中,院(系)党政领导部署、辅导员和班主任全程指导、学生党员骨干率先垂范、普通学生广泛参与,在院(系)层面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确保学生组织运作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乔兰,刘国栋,刘娜娜等.高校学生党团班三组织关系及各自职能发挥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5).

[2]冯建.高校学生组织的价值取向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

[3]赵剑民.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与组织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6

摘 要: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在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学生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29-02

基层党组织,是党永葆生机的基层单位细胞,也是党的战斗堡垒。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的学生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作为党的事业接班人,关系到党的未来,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一、建设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

1、建设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有利于培养党的合格接班人

作为培养建设中国有志青年的阵地,高校要把我们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为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行动上秉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一群高知识、高觉悟的学生。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基于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将优秀的青年学子吸收到自己的队伍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逐渐形成以点带面,已少带多的学生队伍,逐步带动广大的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因此,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前途。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有利于挖掘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充实党的队伍;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有利于做好高校的学生工作;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

2、建设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

国际上,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向青年大学生传播,尤其是西方敌对分子通过各种媒介向青年学生传播不良的思想。作为思想阵地的高校,历来都是各种思潮冲击的战地。因此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是非观尤为重要。

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是国内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些社会不良的现象,充斥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扭曲,理想淡薄,更有甚者,在政治立场中迷失自我,丢失政治立场。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员学习内容单一化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内容要全面,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还要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现代化知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高校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学习时,往往在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国家的政策解读,或者组织学生集体学习会议报告,了解概况,没有实效。

2、关注学生党员的行为教育,忽略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

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是为了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能够保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也是端正青年学生政治立场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部分的党务工作者,在党建工作中,注重青年学生的行为远远高于思想方面的教育,甚至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一年到头,都没有真正的找几名学生进行了解思想动态,抱有只要学生在教学工作中不出差错,就是一名好学生的错误思想。

3、学生党员活动比较单一化,无鲜明特色

高校学生的基层党组织,应当开展一些适应大学生的活动,深化党的教育。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使青年学生不仅从组织上入党,还要从思想上入党。结合青年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多数的学生党员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会议形式,通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听取组织工作汇报等;另外一种是每年组织一次党员活动,结合社会重大事件,观摩电影等活动。

4、忽略青年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

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一个“怪现象”,青年学生在入党前表现积极,按时进行思想汇报。但是在入党后,青年学生在纪律上表现松懈,个人主义倾向较为严重,放松自己,自我要求松懈。个别同学,认为入党了,就可以降低自我要求,甚至隐瞒同学的违纪行为,而不是帮助违纪同学加以改正。

三、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1、学生党员学习形式采取多元化

在党员教育学习中,应当避免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单一化的学习模式,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众所周知,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学到并在实际中运用,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字。所以在党员学习中,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应当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对于学习的内容,尽可能的避免说教式的学习,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引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优秀著作,使广大的青年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紧密结合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

大学生之所以能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这是和基层党组织重视青年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分不开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高校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政治发展的学习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先进性的工作重点。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端正的思想态度,自律的个人行为。除此之外,建立已学校党课为主导,分院党课为副翼,党小组学习为结节的学习体系,明确理论课程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政治理论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当通过提高各种社会平台,帮助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将政治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党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参观企业、支教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青年学生党员,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到社会中践行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而不断地提高青年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政治理论教育同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一起,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将政治理论用于社会实际问题当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进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3、结合激励手段丰富青年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

组织建设的形式各种各样,作为重要形式的党内组织生活,则是教育党员最有效的方式。党内组织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利于学生党员提高政治觉悟,自觉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清楚作为党员肩负的责任重担。在调查中,某些高校的学生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党员优秀寝室、积极分子优秀寝室、党团日活动、五四征文、八字真言活动、开展专题类的讲座等组织生活活动。在平时的组织活动中,主要结合青年学生党员的特性和年龄,开展贴近大学生党员的生活活动,满足青年学生党员的实际需要。部分高校的学生基层党组织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丰富的党内活动信息,以供青年学生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青年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4、前期考察培养紧密结合入党后的继续教育

青年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性的教育工程,通过潜移默化,提高青年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思想性。对于青年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前期对青年优秀学生进行严格考察培养以及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青年党员学生的党性修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发展要求。作为基层党组织,应当保持一致的青年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使青年学生党员树立党员主人翁的意识,提高自我自制能力,提升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党员的觉悟性。

在前期考察培养阶段,基层党组织要加强青年优秀学生的理论学习,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党课结业等环节,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通过思想汇报机制、谈话机制关注青年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问题的看法,进而了解青年学生的政治敏感程度。在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后,要经常关注青年学生党员的工作总结,通过青年学生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剖析,帮助学生总结自身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而要求的是青年学生党员不仅仅是组织上的入党,还要思想上的入党。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以及组织建设,做好青年学生党员的先前教育和继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制定青年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监督考核机制,将青年学生党员的党性、党德、党纪、党风纳入到监督考核机制当中,加强身为中国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在学习生活中起到带头作用,发挥模范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红珍.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研究[J].工会论坛,2012(5),139-140.

[2] 董润芸,王玲,王洪钧.关于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27(10): 40-44.

[3] 杨 蓉,刘艳荣,张素珍,张莹.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研究[J].北京教育2011 (4): 21-23.

[4] 王溢泽.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5] 杨泉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2012.8.

[6] 张 健.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J],高校论坛,2012,8.

[7] 高 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职业时空,2012,4.

学生会组织部09——10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7

关键词:组织视角 职业经理人 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如果大规模出现,就说明存在不正常。导致职业经理人出现工作倦怠的因素众多,需要从适当的角度切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便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扭转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问题,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一、何谓工作倦怠

倦怠不是一个形容身体精神状态的词语,但是在国外一些理论观点的影响下,倦怠一词被逐渐引入到工作当中,成为了一个描述工作状态的词语。工作倦怠是一种具体的工作状态,既存在职业经理人身体方面的因素,也存在心理方面的因素[1]。只有对工作倦怠形成深刻认识,才能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

工作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热情耗竭。身体和心灵上的热情全部耗光之后,职业经理人就会对相关工作表现出压力感受,从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二是非人性化。职业经理人工作内容逐渐厌倦反感,进而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三是个人无效。通过相关工作,职业经理人对自我形成了一种不客观的认识,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从而得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进而在工作中产生消极心态。

工作倦怠的诱发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对工作倦怠的诱因和形式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找出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工作倦怠诱因

(一)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导致职业经理人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来自工作内容本身的压力。每一项工作都有其自身对应的难度,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其也存在的业务能力水平的差异。如果工作内容难度超出职业经理人实际能力水平,不仅会导致职业经理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相关工作,更会大幅弱化职业经理人对工作乐趣的发现认识[2]。第二,来自工作对象的压力。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与他人进行交际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人有千般,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工作对象,这些工作对象有的易于相处,有的难以相处。对于难以相处的工作对象,就会给职业心里人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第三,来自职业经理人自身水平的压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作形式不仅越发多样,各行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在逐步增加。职业经理人受限于自身业务水平或专攻领域,可能对一些跨领域的工作存在认识不足,方法不到位等情况,这也会给职业经理人带来较大压力。

(二)他人评价

在同一个行业中,职业经理人彼此之间的评价对比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来自他人的评价会对职业经理人造成甚为严重的后果。他人的正面评价,如果评价和实际相符,可以有效提升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热情;如果评价超出实际情况,可能给职业经理人带来一定压力,使其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向他人口中的评价靠近,这在无形之中增大了职业经理人的压力。对于他人的负面评价而言,是对职业经理人业务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成效的直接否定,会严重打击职业经理的工作过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自我评价必须通过对应的标准,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经理人往往会用他人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这就导致自我评价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能出现评价过低或评价过高这两个方面的问题[3]。自我评价过低会导致职业经理人自我否定,在工作中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自我评价过高,会导致职业经理人自我认识出现偏差,过分高估自身能力,接手一些与自身实际能力不符的工作。一旦这些工作出现问题,就到严重打击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态度。

三、组织视角下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问题应对策略

(一)完善组织设计

完善组织设计是解决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问题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进行。第一,优化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更加透明合理,使职业经理人可以在组织结构中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二,科学配置岗位,详细地对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能力进行全面考察与评价,然后对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职业经理人最大程度地发光发热,做好相关工作。第三,丰富工作内容,对工作内容不断进行升级创新。

(二)人才激励

人才激励是扭转工作倦怠现象的有力措施,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激发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热情。首先,建立公平的报酬制度。按照多劳多得的思想进行报酬制度构建,根据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能力、工作量以及工作成效给予合理的报酬。其次,强化组织支持。在工作中,给予职业经理人更多的支持,以此促进职业经理人工作成效。

(三)加强培训

加强培训是提升职业经理人素质水平,适应工作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以便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构建胜任素质模型,通过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价值观等因素构建胜任素质模型,对员工绩效进行区分,以便实现工作和人相匹配,提升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共同高效发展。

职业经理人出现工作倦怠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其诱发原因多种多样。为了避免这一问题,需要完善组织设计、进行人才激励,加强经理人培训,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才能不断改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的问题,实现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锡元,张岩.职业经理人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07(1)

[2]王斌.基于组织视角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研究[D].山东大学,2009(3)

[3]韩阳,王志强.职业经理人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连干部学刊,2008(7)

上一篇:天天跳绳作文下一篇:高手总结判断推理